菲利普船长影评:鉴定古代玉器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要对古代玉器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了解,主要是了解不同时代玉器在品种、用料、器形、纹饰及加工工艺等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另一方面的知识是对仿古玉器中国玉器鉴识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44:44

(五)、从颜色鉴识古玉器
通过玉色来看玉,这是鉴定玉器的一项基本功夫。一般来说,通过玉色不能完全解决别玉器具体时代的问题,仅有一部分玉器用料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还有一些玉器的玉料色泽特征并不明显。鉴定玉器时,通过玉色所要看的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所鉴定的玉是否为旧玉。第二点,玉的颜色具有何种时代特点,属哪个时代所用之玉。玉器的颜色是多方面的,台北的玉器鉴定家吴凡先生,将玉的颜色归纳为玉色、人工染色、沁色、盘色等四个方面。一件古玉,往往带有这四种颜色中的几种,能够识别玉器的颜色并对颜色进行一定的判断,对于鉴别古玉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1、玉色
玉色是天反本身所含的颜色,它是由玉中所含微量元素的成分及含量的不同决定的。俗话讲“千样玛瑙万样玉”,也就是说玉材的颜色变化非常大。实际上,要想找到两玦色泽完全相同的玉材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由于各时代玉材开采的相对集中,某些色泽相类似的材料往往是同时代开采的矿物,这就使各个不同时代的玉器在取材方面出现了互不相同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有时表现得还很明显,致使鉴定家们在鉴别某些玉器时,看到艺术风格同玉村选用上存在着时代方面差异,便可考虑作品不是某时代的玉器而是后人仿制的。要了解玉色间随,首先要知道不同的玉材在色泽方面的不同。目前见到的古代玉器,使用的玉料主要为峋岩玉、南阳玉、蓝田玉和新疆和田玉。在新石器时代到商早期,还有一些透问石及彩石类玉器。峋岩五为铊纹岩,主要产于辽宁省峋岩县。硬度在2.5—5.5之间,质地细密,半透明或微透明状。日前见到的峋岩玉,主要为暗绿色和白绿色两种。南阳玉的主要成分为斜长石,并含有黝帘石、绿帘石等矿物,这种玉的色泽鲜艳硬度较高,比峋岩玉更具温们感。主要产于河南南阳地区另外,蓝田玉的外观也与南阳至近似。和田玉又称软玉,主要由阳起石组成,按颜色又分为白玉、黄玉、碧玉、墨玉、青玉、糖玉等品种。岫岩玉、南阳玉、和田玉很早就已被使用,但是古代使用的玉同我们现在看到的玉在色泽方面有一些微小的差距。


(1)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玉色
玉材较杂具有区域特点,不同文化区域山现的玉器,所用玉树也不同。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有人称之”老峋岩玉”。这种材料较之师岩玉硬度高,透明度低,更显温润,玉色均匀,很少有职斑或雪花其中有一些近似于新疆玉,它的成分可能是阳起石。还有一些属铊纹岩。玉器之色主要有两种;一种于天有色中微泛黄一种近于暗绿色,俗称为黄玉或碧玉。山东地区的大江口文化及其发展而出的龙山文化,使用的玉器是由一种近似于长石类的细石制成的,玉质细腻滑们透明感很差或泛青色,或泛黄色,还有的在青色中带有褐色花斑。另外还出现了类似师岩玉的制品。
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出现了大量的用透闪石制成的玉器。南京、常州、上海、浙江等地发现的良渚文化玉器,玉料颜色不尽相同,玉料或为暗绿色或为暗褐色,玉中有暗斑及云母质闪光还有的完全呈鸡骨白色,表面有一层亮光。另外也有一部分属旧起石的玉器,玉呈浅淡的青绿色较新疆和田玉(阳起石)色泽鲜丽,透明度高。还有部分石髓制品。

(2)商代玉器的玉色
用料相当广泛兵器、礼器类玉器所用玉料多为不透明的细石,可能是南阳玉,刀、戈类兵器所用玉料特征更为明显。常见有三种材料:一种为牙黄色细工呈鸡骨白色;一种为暗褐色带有花斑的玉村,这种玉材大量出现于四川广汉地区,河南怄师二里头商代遗址中也曾出现,有些呈青色,斑纹浅淡,近似环状;第三种为暗黑色微透明的玉料,多做成极搏的片状玉刀,玉片上常留有开片时留下的错碴。这类玉片的作品,在考古发掘报告中尚不见提及,就器物的形状及加工技术看,应为商早期玉器。
商代的玉佩饰主要用新疆和田玉、临岩玉、南阳玉制成,和田玉多用青玉,玉色发暗而有沁色,怕岩玉同现在见到的也不同。

(3)周代玉器的玉色
西周时代玉器,品种及玉村都很复杂,玉栋与玉党等用玉近似南阳玉,玉佩多为和田玉,又以青玉为多玉色于青中泛黄,又有白玉作品但色泽昏暗有沁色,还有一些小玉件是由细石制成的。

(4)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玉色
春秋时期的玉器多为和田玉制成,此外还常见两种玉料:一种为质地细密、不透明、不温润、颜色暗淡而表面抛光较亮的玉片;一种为峋岩玉,常呈乳白色,微泛青黄,色泽暗淡。战国玉器用料复杂,但主要为新疆和田玉,玉质或青白,或青微含黄色,或青绿色,极少见到白玉制品,有一些碧玉制品,但玉色苍旧,不若清代碧玉鲜活而菜色。还有一些玉材,透明度、温润感介于峋岩玉与和田玉之间。多数战国玉器表面带有玻璃光,如同玻璃表面的光亮似能反光,这种玻璃光独具特色,不同于后代作品。

(5)汉代玉器的玉色
主要为新疆玉,并有蓝田玉、灿岩玉作品。一般来看,大型玉璧多用水苍玉,灰绿色而有饭接,廓外带有装饰的系璧,多用青玉,佩饰、剑饰、玉玦、翁仲则以白玉为多,汉代的青玉、白玉作品多有苍旧之色。

(6)唐代玉器的玉色
以白玉为主;加工不求玻璃光,也不求玉质的温润感,有似旧非旧之意,另外,唐代还有一部分青玉制品。

(7)宋代玉器的玉色
目前传世的宋代玉器数量已很多,主要有白玉、青玉两种材料,又以白玉作品为多,其中有许多上等白玉,玉质温润,色泽如“截肪”,较之唐代所用白玉品位高出一筹。青玉作品也有一定数量,从颜色上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青中泛灰,另一类智中泛绿色。宋代玉器中还可以零星地见到黄玉及独山玉作品黄玉颜色较暗,似合绿色,独山玉作品仅见故宫收藏的玉尊、玉篇,玉质不甚温润,牙色中杂有储色。由于没有进行取样化验,玉的品种仅为推测。辽、金玉器以白玉、青玉为主;间或有其他玉料。宋、辽时期,玛瑙器大量出现,所用玛瑙品种也较多。

(8)明代玉器的玉色
所用玉料,《格古要论》一书中已讲了很多,从发现的明代玉器来看,主要为青玉、白玉作品,青玉之色发暗似阴天之天色,明代还有少量碧玉作品。

2、人工染色
人工染色是在玉器表面加染的颜色;沁色,清代宫廷文献中又写作”浸色”,是玉器埋在土中,受土壤中化学成分的侵蚀而产生的颜色变化。古玉器上的人工染色与沁色往往混淆在一起,很难区别,因此这里把它们放在一起介绍。将玉器进行人工染色已有很长的历史。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卷一)中有如下记载:”又东三百七十里,日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阳。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馆,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日自首,可以血玉。”其注”血谓可染玉作光彩。”这是有关古代玉器染色的明确祀载。它说明古人染玉的目的是追求玉色之美,方法之一是用某些植物的汁液去染。人工染色玉器的早期实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目前发现良渚文化的某些玉器经过火烧,烧烤的目的不洋,但经火烧烤后,玉器肯定会产生颜色变化。故宫收藏的几件属龙山文化类型的玉宝,表面呈黑褐色,亦为人工所染。目前我们发现的商、周、战国玉器,往往带有玉色之外的颜色,这些颜色有一部分为玉器埋于土中所产生的沁色,也有一部分应属人工染色由于目前尚无有关的化验报告发表因而还不能做出明确的判定。
宋、元时代的玉器,许多都带有明显的人工染色。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玉器还下多,这些玉器中的多数都看不出经过烧烤,染色。而传世的宋代玉器上,却往往出现这类色泽,由于目前掌握的材料上全面,这一现象的确认及产生的原因还有待今后研究。元代玉器则有许多带有烧烤的黄色,似玉皮,很漂亮。宋、元、明、清之时仿古玉器大量出现,为了追求达到类似古玉的效果,要将玉器进行做旧处理,这就使人工染色朝着仿古做旧方面发展。但这一时期玉器染色的方法似乎同汉代之前不同,因而染出的颜色同古玉有差别。

3、沁色
沁色是指玉器埋入土中,经过一定的年代,受上里所含其他物质的作用而产生的颜色的变化,主要与玉村、玉质、埋藏土、介质环境、埋藏时间等因素有关。了解和掌握玉器沁色的规律对于鉴别玉器十分重要,鉴赏家们鉴别古玉时,往往要观察沁色,以此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沁色受土质影响。刘心瑶《玉纪补》中云:”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湿上也;燥土之斑干结,湿上之斑润级干结者色易鲜明润缩者色终暗淡。土斑而有斑痕者,少士物也;无土斑而有斑痕者,水坑物也;西北亦有湿土东南亦有燥士。近水则湿,远水则燥也。虽然沁色是受特定的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所致,依地区不同,玉的自然沁色也是不同的。从客观看,浙江余杭一带良法义儿玉器大部分被蚀成鸡骨白;太湖东岸地区良法文化墓葬玉器仅有黄褐色沁和水锈;红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水锈和灰黑等上少有鸡骨白。这些天然沁色或停于表面,或渗入石性处及吸疵络裂处只要留心观察,不难识别。在鉴赏古玉时,人们习惯称黄色沁为士沁,白色沁为水沁绿色沁为铜沁,紫红色沁为血沁,黑色沁为水银沁。文献祀载“玉有米三彩”,认为古玉入土受沁,其色彩之多,范围之广变儿之无穷,可谓万紫千红。据台湾省李更夫先生介绍,古玉沁色有以下种种称谓。黑:有“螭墨黑、纯漆黑、膏药沁、黑漆古、水银沁”。红有“米砂红、枣皮红、鸡血红、鹤顶红、石榴红、血沁”。绿:有“铜沁、松花绿、苹果绿”。青有”竹叶青、皮蛋青、暇子青、铁莲青”。黄;有”栗子黄、黄花黄、小米黄、桂花黄、黄杨黄、土沁”。白:有”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梨花白、羊脂白、糙米白、水沁”。紫:有”茄皮紫、玫瑰紫、紫檀紫”。
同时还有形容沁色纹理的名词,如“磨烂斑、洒米点、蛤银皮、牛毛纺、鱼籽斑、乱柴纹、蚂蚁肢、冰裂纹”。更有些专用词。如“脱胎、包浆、蛀孔、蚀斑、浸脑”。根据考古发掘历代出土的玉器沁色情况可知古玉沁色并非那么变化广泛。但由于后代有的收藏家爱地如今,众多玉器”沁色”多为仿沁。在清代仿古玉的人工染色中,染成的颜色有红色、黄色、褐色、烟色、恰色、灰色、水锈色、黑色等非天然沁色,使传统的货玉观本末倒置这也是本为神圣的玉器降为玩物的一个社会原因。
人工仿沁主要是利用火烤、油炸、酸浸、染色等方法,达到改变玉器颜色,与占玉的沁色相混淆的目的。常见的仿沁方法如下;
(1)羊玉:方法是将活羊或活牛的腿割开,把小件玉器缝合进去,经数年之后血液浸入玉中,以此来冒充古玉中的红丝沁。但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玉器没有真古玉温静,显得枯涩。
(2)狗玉:方法是将狗杀死,剖开腹部,趁狗血尚热未凝固时把玉器放入胸腹部,缝合并埋到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出现了上花血斑。但与真正的古玉相比,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玉器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的痕迹。
(3)煨头;方法是用火烧烤玉器,使玉器变成灰白,极似古玉中的”鸡骨白”,古玩家又称之为”伪发古”。凡是您头,其上必有火燃烧时产生的细裂纹真鸡骨白则无。
(4)梅玉:其方法是先选用质地疏松质量较差的玉制成器物然后用浓度较高的乌梅水蒸煮,重复数次,玉器松软处会被乌梅水掏空而现出类似水冲蚀后的痕迹,然后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但梅玉不如真古玉自然。
(5)风玉:办法是用浓灰水和马梅水将玉器蒸煮后,乘热取出。放在风雪之中,时间约一个昼夜则玉纹冻裂,玉质坚硬者,裂纹钢若是发,用其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但真古玉牛毛纹曲折、粗细不匀,伪者则不然。
(6)叩锈:此法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其具体做法是用铁屑拌玉器坯料,然后用醋淬火,放人潮湿地下数天,取出后再埋入地下数月,这时玉已被铁锈腐蚀,出现橘皮纹,纹中铁锈呈深红色有土斑,宛若古玉。然而这种假古玉红色较停时间稍长土斑和红色均会消退。
(7)老提油:据说此法甚古产生于北宋时期。办法是将甘肃深山中所生长的一种虹草捣成汁液,拌入少许瑙砂搅匀,再将玉器浸入,用点燃的新鲜竹枝烘烤,革汁便渗入到玉器纹理之中,呈现红色丝纹。
(8)新提油:办法是选用红木屑或乌木屑放入水中,再将玉质差的玉器放入其中浸色,并辅以火烘烤等手段,使汁液渗入玉器纹理中。但这种方法做成的仿古玉,其红色在天阴时色泽较鲜,天晴时反而浑浊。
(9)造黄土锈法:办法是将玉器涂上胶水,埋入黄泥中,黄泥贴在玉器上似黄土锈,产生的黄土锈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像古玉的黄土锈。
(10)造黑斑法:一是用水煮热后架在铁锈算上,一边烧一边拌蜡油,不久就会出现黑斑;二是将玉按古式做成,然后用旧棉花泡湿,将玉色好的以柴烧烤,待棉花干后再用水浇,当黑色入骨后,黑斑状即成了。

4、人工盘色
古代玉器表面的颜色依生坑玉与熟坑玉不同而不同。所谓生坑玉色,是指玉器自土中挖出后,玉表面的本色,是一种土华之色。经手盘摸后颜色则发生变化,成为熟玉,又称熟坑,总之是被用手盘熟的。生坑玉色发乌,熟坑玉则似油浸,光亮、细腻,传世玉器的多数,由于流传时间久远,又经佩带,而被盘熟。又有一些伪造古玩者,制出仿古玉器后,再行熟,以掩人耳目。据古器鉴定家耿宝昌先生讲,盘熟一件玉器需数月时间。玉器盘熟后,的表面颜色及原有沁色也会出现一些变化。 

 

(六)、从伤残鉴识古玉器
古玉在长期埋葬过程中遇上塌陷、轧击、渗水冲刷,在出土、流传过程中亦常常受到敲轧、磕碰,多遭损伤致残,完整者较少,这已是常识。作伪者也熟知这一点,便在仿古米上再用陀顶、敲击、掷摔等方法制造伤残。矿机钻出的小圆坑,宛若自然的伤残有时为了做墨玉黑点,便填入黑色腻子,如不注意便会误认成点状墨玉;还有的为了在质地坚实的石料上染色,也要用防子顶出疏密有致的小坑,伪色便吃进,再烤成人工沁色。
常见的人工致残方法有以下三种:
(1)砣碾致残:用小型的陆子或钢钻在器表确出圆形或椭圆形、深浅不一、长短不齐的点或线条粗看似长期磕碰导致遍体鳞伤,若仔细观察则可分辨出系山大小不等的纹点丝线组成的斑状痕迹。
(2)砂磋毛道:即通过保留一部分粗面或抛光后用解玉砂稍加磨磋在器轰做出或多或少隐约可辨的毛细划道,像是长期流传下世造成的序学痕迹。但如借助放大镜观察,这种毛细划运通常分布有规律巨线条分明,河晰且新,与真品的模糊痕迹明显不同。
(3)敲击致残:即使用一些特殊工具轻轻敲打器身,使其伤而不脱,为掩饰断裂面的新浪,在这些部位进行染色处理,有些则不惜将器物敲断。

(七)、从铭款鉴识古玉器
铭是指文词,款是指年款、名款。古玉与青铜器中同带有铊款者极少,迄今所知最早的铊文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原始符号。红山文化仅见一件兽首玦在兽头上有刻划符号;良渚文化玉结、玉踪上出现了象形符号,均尚米解进,个知其意。安阳火器上山现了琢刻的或书写的铊文三门峡两周融国及的沃北赵晋峰的玉器,也琢刻了铊文;战同出现了以玉版书写的盟书及篆刻篇幅不等的玉器,可称为铊刻下器;战国出现的玉印、素制传国实、汉代宝奎及刚卯亦均为铊刻玉器。此后,历代均以玉制册,以祖神灵或用于典章,五代已见阴篆楷体及附。明情有陆子刚款或子刚款玉器及诗画并茂的子刚牌子。清代有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成丰、同治、光绪等款玉器及篆刻乾嘉两帝御制诗的玉器。目前已知有他印、伪刚卯及伪子刚款、伪立和、伪乾隆年制款、伪乾隆御制诗等伪铊款下制制。

 

(八)、从盘玩鉴识古玉器
许多古玉鉴藏家对古玉的盘玩,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留下了许多心得。他们认为盘玩古玉,首先是“四到”,即眼到、手到、嘴到、鼻子到:眼到,就是拿到一块玉器,首先看它的材料、器型、纹饰、雕玉和沁色,经综合分析后,初步认定它的真伪。手到,就是采用各种方法对初步认定的玉器加以检验,用手感觉玉的重量,用小刀刻玉检验玉的硬度(刚出土的高古玉器不能用小刀检验),来推断玉的材料。嘴到,是一种米分不卫生的方法,据说古人比较喜欢用,就是用舌头舔玉,古玉是发粘的,有些刚出土的小玉件甚至粘在舌头上掉不下来。鼻子到,就是用鼻子闻,方法是用开水泡玉,趁热拿出来在鼻子下闻,刘大同在《古玉辨》中介绍说:“若尸水所沁,即带臭气;碱水所沁,即带腥气;土沁者,多土锈气;铜沁者,多铜臭气。”有了这些气味一般说有可能就是古玉。如果闻到的是刺鼻的化学气味那就绝对是伪古玉无疑。
开水泡玉,降了能使玉器变热,使内中的气味易于挥发外,还能提供另一种鉴别古玉的办法,那就是“出灰”。“出灰”是古玉的一种标志,凡是出土的古玉,用滚水一泡并趁热取出凉干,在其雕玉处,有时是整个玉,特别是沁色重的地方会有一层白灰。清人刘心隆在《玉纪补》中特别强调:“凡系土斑盘化(受浸蚀之意)之玉,以滚水泡煮,其斑鱼处必有白土泛出。”而新仿伪古玉就没有这种现象。与滚水泡玉使之“出灰”有着异曲同玉的办法,就是用冷水浸玉。据说用泉水或并水要比自来水好,特别是农历三月份的泉水、并水被称为“桃花水”,浸玉更为理想。将玉放入水浸泡一两天,真古玉就会“分泌”出一种既稠又粘的液体,受沁重的地方更浓,用手捏摸,好像是抓泥鳅,滑腻异常,取出来凉干,玉表面也是一层白灰。而没有入过土的传世古玉、新玉和伪古玉则没有发粘的现象。古玉由于长眠地下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受湿度和地热的影响往往会变软,刚出土的时候如果放置的姿势不好,古玉就会变形。这时的古玉不能马上就盘,需佩带在身边,用体温养一段时间,使之逐渐恢复玉性后祀可盘玩。盘玩有“文盘”、“武盘”和“意盘”三种。
“文盘”,就是将玉佩在身上,用人气养玉,使玉慢慢吐出原先在土中浸蚀进去的杂质,这要米多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玉通透起来。这种“盘”,适用于小的玉件。大的玉件就要“武盘”。
“武盘”,就是雇请多人先用旧白布,后用新白布,昼夜不停的摩擦古玉,让其发热,逐渐吐出玉中的杂质,这样也要好多年才能使玉变得通造起来。“武盘”也可以用用水煮、趁热用棕老虎(一种用棕捆札而成的圆刷)猛擦。但”武盘”容易伤玉,盘时须看火候,过与不及,均于玉有伤,不如人气养之为祖也。
”意盘”,就是时不时地将玉律在手上,一边盘玩,一边想象着玉的种种美德,与之心灵相通,使玉吐出杂质,变得通透起来,这种协法也要经过许多年。
如果右玉最终被盘序得晶莹通透,像宝石一样了,那就是”脱胎”,就如羽化党仙而脱去了凡胎、是盘玩白玉的最高境界。但是、古玉能盘“脱胎”,除了盘功之外,还需受渚多因素的影响,如玉质、沁色、人土的时间、出土的地点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古玉都能盘“脱胎”。不过有一点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盘变”。可以说真古玉都会有“盘变”现象,只显变儿有大小而已。伪亩玉则绝对不会有“盘变”现象。
总之,只要是真古玉,经过盘玩,玉会由”生”变“熟”,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正如清人螭性《玉纪》所云:“至其始终,颜色时聚时散、变化多端、竟似晴云舒卷,幻化无心,令人莫测,亦莫知其所以然也。”这也正是人们喜爱盘玩出土古玉的原因。

 

(九)、从改制鉴识古玉器
玉器中凡属于原先琢制,但后来又经重新加工的器物,一般称之为改制件。改制件主要包括旧器改造、旧玉新琢以及后琢纹等。
旧器改造是较常见的现象。古玉在出土和流转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原因而致损伤,使原器失去整体面貌,同时或后人为加以利用,遂根据其遭破坏的程度大小,改制成为另一器物。这种改制品在清末民初时颇为流行。
旧玉新琢。即利用旧有的玉料琢制成为新的器物。因其玉质甚占易了伪冒旧器。
后琢纹。在原有的旧器上另刻以新纹新旧纹饰的时代风格不同。也有新组仿冒旧纹风格的。

 

(十)、从仿古知识鉴识古玉器
伪制的古玉,由于它是玉玉精心摹仿或是照蓝本而作,造助纹饰几乎乱真,所以很难辨识。有时即使已认出它是伪品至于是何时制作的也很难说清楚。目前人们大多依据清代螭原心《玉记》中更有宜和、政和间大贾伪造,将新五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号上;其色深透,红似鸡血,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失辨,或因之玦重价局”的上述祀仿古玉的制作时间上溯到了宋代,但是根据今日所见的实物资料并结合历史发展怕况分析这一说法似乎值得商地。
宋代由于“重理较情”在艺术上追求的是一种平易淡雅的风格虽说金石学的兴起导致了仿古之风的滥购但是宋代的仿古玉,只是一种时代风尚,是一些文人雅士尊古、尚古的审美情越依然。再说宋代金石学是在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着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猢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尽管某些金石学著录中也收有玉器,但它并不是当时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也就是说,来代文人对玉器的研究和收藏只是刚刚起步,而且这种研究和收藏又大多集中在少数的文人官僚之中,不会有太大的规模和市场,特别是在来元时期的文献中,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伪造古玉的祀载,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也未见宋元时期伪古玉的出土资料。另外,以今人的限光看,清代文人、学者对玉器的研究,由于缺乏考古学资料,在器物的定名、用途、断代等问题上,臆测多于科学。因此,螭原心的这种观点,可能代表着当时玩玉、藏玉人的一种看法和认识,其根据尚嫌不足。
其实地古玉的出现同仿古玉一样,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只有人们对古玉的购买力加大,古玉供不应求时,仿古玉才会出现并抛向市场。也就是说,作他之举必有一定的条件和对象寸会产生。宋元时期似乎没有这种社会需求,即使有,也是为数极少。直到明代,特别是明晚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玉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文儿水平的提高和普及,同时也导致了市民阶层的崛起。一些商贾巨富们,由于生怕被人讥笑为富家俗子,便纷纷争相购买文玩书画,特别是古玩交易更为盛行。在这种市场需求高涨,人们商品意识增强的情况下玉玉们为了投其所好,谋取利益,便大量制作伪古玉以应市场需求。正如明人高须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贫笺》中所云:”近日吴中玉巧,模拟汉来摘玦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这种造假之风在清代迅速发展,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人侵和对中国文物的大肆掠夺,更加刺激了仿古玉的制作。因此,目前我们所见到的伪古玉,大部分应当是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作品。
(一)明清时期伪古玉的鉴识
一般说来对古代玉器的鉴定只要掌握了它的发展脉络及各时代造型、图纹、工艺的演变趋势和特征,便不难较为准确地判定出所属的年代。至于仿古玉的辨识,似乎要比断代更深一步。因为大多数伪造的器物,根本无法用绝对的定量分析来定性,只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凭借自己的眼力作出正确或近于正确的判断,所以伪古玉的鉴别,不仅要象断代那样去认真分析它的造型与图纹,还要从微观的角度,细心用察官的沁色、质料及加工时所留下的蛛丝蚂迹,力求从零星的破绽中,综合因素,找出正确的答案。长期以来,虽然他白玉常使鉴赏家失辨,并付出了高额的代价,但是作伪者毕竟由于社会环境、思想意识、审美情趣、操作技法等与古人相去甚远,根本无法了解古人的心愿、古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尚,因此在玉器的碾磨中,必然会留下当代人的治玉特点。再者,明清时期就玉器的研究来说,还很不科学,人们考证玉器的主要方法尚不能摆脱“按图索级”的俗套,多是从古文献中摘出有关上述,然后再找传世器物进行对号,因而当时一些玉器图谱中所绘制的玉器也不乏当代作品和一些仿古、伪古的玉器。如今看来,有些伪品已不攻自破,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水平较高的伪品,需认真对待。
(1)造型
造型艺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不断认识、把握逐渐成熟的。它不仅反映了玉匠们的设计意图、社会风尚以及当时人们的艺术创作和表现能力,而且也体现和透露了它所属的时代的讯息。因此它是鉴赏家判定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作伪者仪力追寻摹拟的目标。不过,有些伪品由于缺乏科学的实物资料作标本,形制并非米分逼真。如早年定为仿宋,现在看来实属仿汉的角形杯,真伪之间就造型而言似乎相差不多,均以犀角为型,口大底小,但汉代角形杯的底部呈尖状并随形琢出一条绞丝状长尾盘绕而上,生动活泼,自然舒展;而伪品则多祀长尾搂雕成了呆板的杯柄,失去了古意和古样。有些伪品,特别是清代制作的伪品,由于出土物的增多,玉玉们有了一定数量的参考物,形制较为准确,但是当时能够依据实物进行造假的仍然是少数,大多数还是比照图谱辗转抄袭,因此也不免失真或出现一些差错。
总的来说,伪古玉因为是作伪者的摹拟之物,所以造型线条必然死板而没有流动的随意感。至于伪古的动物造型,则更是缺乏神气。特别是伪造的战国和汉代的龙、虎、螭等,根本无法再现当时那种自然奔放、雄浑豪迈的风采。
(2)图纹
古代玉器,无论是圆雕件还是片状物,大多都装饰有美丽的花纹。这些花纹不仅是人们思想情感和观念的表征,具有审美价值使人感到无穷的愉悦,而且也是后人辨识其时代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的作伪者,既不研究也不理解历代图纹的含义,更未掌握其演变规律及装饰特点,只是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结果必定走样。
此外还有一些伪古玉,其主体纹饰较为逼真,可是在器物的边沿和空间处却增添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图案。看似新颖别致,实际则为“此地无银三百两”,不但给辨伪带来了重要的信息,而且也给辨伪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3)工艺
玉器的制作工艺是识别伪古玉米分重要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古代玉工大多世代相袭,从小耳儒目染,琢玉技法烂熟于心;同时皇家贵族用玉,从来不计玉本,不惜劳力,碾磨得越精越好。而作伪者则是讲本图利,不会下那么大的功夫。另外,作伪器物只是一味地细心摹拟,生怕走样,很难呈现出原作的那种风韵,刀玉也常常形似而神菲,缺乏力度。还有的往往只注重原物的造型和图纹,忽视了古代治玉的工艺特征,因而不免露出破绽。只要从真地把握分析便不难祀后世的伪品剔除出去。
(4)废料
为了伪过占玉,玉玉们在选择玉料方面也格外还患。他们大多根据部分玉器出上后的变质和受沁悄况,极力寻找那些杂色或带这黄边皮的不料进行制作。一般叨代的仿古玉,废料多显得干枯苍老可能与四川人贯用”在黄、杂色、边皮、赵玉成带墨色玉,如式琢成”有关吧。治代由于玉料米洲充足以及韩降皇帝崇尚古玉并积极提倡碾制假古玉的影响,玉玉们还常常以羊脂白玉伪造些汉佩、剑饰及后来的圆雕小件等,然后再进行烤色。这批玉器工艺精细,顾地优良有的烟包几乎乱真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民国时期,殷墟的发现和发掘使玉玉们有了可供参考的标准,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造似的商代玉质礼仪器。选料多用较细密的有色石料或劣质的石性较强的玉料,尽量使伪品的质地接近早年的出土分器。
可以说这些具有古朴气息的材料,则实为一些赝品增色不小。但是,又迎认真分析用心揣极多与发掘品进行比较,还是可以辨其真伪的。
(5)沁色
古代玉器由于长期在地下受到地压、温度、湿度以及有机的、无机的物质作用,而呈现出各种深浅不同、变化莫测的颜色,即为沁色。玉器上的沁色历来都是收藏家和作伪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作伪者更是绞尽脑汁地尽力将假沁做得逼真,甚至这创出了什么羊血沁、狗血沁等。而收藏家,特别是清代的收藏家又多崇尚占玉上的这种沁色,打冠以秋葵黄、水银沁等各种美称。出此清代仿古玉在染色、作旧处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有的几可乱真。可以说“仿古件件作沁,无沁不成仿古”。此外,在传世玉器中还常见一些人质优良、造型较为逼真、表面有淡红色俗称血丝沁的伪古玉(人部分为人工染色的假沁),早年多断为宋代仿古,今日后来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因为,一般说来古玉沁色的深浅和形式并不是决定其制作和随葬年代的标志,再者就目前所见朱元时期的文献中,似乎还没有人提及人工染色的作伪技术。但是根据中国人历来尊崇白玉的传统和习尚,办种染玉技术在早期的玉作中似乎不会太普遍。它的大量出现和运用,还应是在优古玉的兴趣和人们对如色过份崇尚和偏好的时间内,即明末或者清初。

(二)现代伪古玉的鉴识
建国以后,伪古玉一度消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自20世纪80年代始,由于市场需求这根杠杆的作用,假玉。假文物再次骤然兴起;愈演愈烈,并有泛滥之势。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伪手法也在发展。明情时期的伪品,多是一些玉匠所为,这些人虽然实践经验丰自;但文化水平往往较低,造出来的优品,大多破绽较多,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识别。而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除了一部分小作坊依然是个体玉匠手玉操作外,还有一批文化素质很高,甚至对文物颇有研究的高手也参与了伪古造假。他们选取最新的出土资料,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制玉方法,借鉴有关玉器鉴定方面的研究成果,按照彩色图录及文字说明,精心事拟。如果仅从造型、图纹上去观察,可能就会上当受骗。因此,我们在鉴别现代的仿古玉时,就不能不注意今日的新情况。
目前市场上的伪古至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应有尽有。上启史前,下至明的,无一不做。同时无论数量、品种还是制作工艺、作旧处理四方面,均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韵红山文化的玉龙、勾云形佩、块、环等,多用黄绿色的的岩玉琢成,有的在器表还故意留有一层极落的黄褐色边皮,以充沁色。光亲者很难辨识,稍有作玉的,便显得古韵不足,特别是钻孔内国上的螺旋改过份的明显而且突出。伪商周的玉器则大多处理成鸡骨白色。如今这种假鸡骨自的沁色,确实做得比较成功,不但色调自然均匀地修人到了玉石肌体内,而且表面还呈现出一种柔润的光泽,不像以往有些假沁那样常常留露出被烧烤或是酸腐蚀后的干燥挥,浊现民。因此,对现代的仿古玉,应该格外注意它的细微部分,如头、五官、足爪、钻孔、镂空、沁色等等。此外,伪造战国及汉代的玉器依然是今日伪古者极力追寻的焦点。虽说作伪者大多是亦米亦趋地照原样进行制作但终因战国及汉代玉器工艺精细、构思巧妙,而作伪者功底浅精,不能完全体会原作的用心,更不用说将其完全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玉器的制作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工艺手法和时代风貌是分不开的。若脱离了这种特定性,超出时间和空间去追寻摹拟,则必然会失去它固有的生命和灵魂。既使作伪者可以使用各种高超的手段和技能,也不可能将原来器物的真实面目,再现于自己所处的时代。
最近几年,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伪造清乾隆时期的玉器,其作品大多出自苏州玉工之手,主要有玉牌子、玉坠饰和圆雕小件等,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白玉,色佳质润,工艺也很精细。尤其是人物的人纹发丝、动物的足爪皮毛、花草的故茎叶脉等均刻划得米分细致。不过玉表的光泽有些发闷,尤如包裹着一层透明的傅膜似的。在人物的开脸和刀痕较深处,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亮光。这些大器一般不进行作旧处理,只讲究成地和工艺,有些高水平的作品,确实很伤脑筋,需经常深入市场多观察、多了解,慎重对待。
中国玉器作伪,实际上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并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因此,鉴定伪品时,就不能不对古玩市场有所了解和分析在识别一切作伪手段和伎俩时,不能不紧紧抓住有利或无利可图这一中心环节和要害。同时,市场是随世风而变化的,只有掌握了世风及市场的演变和发展规律才能摸清优品的制作年代、作伪规律,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总之,古代玉器的辨伪,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定中的很多经验均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或无法用文字描述得米分准确如伪品造型不生动,刀玉线条不流畅等,都是需要自己去认真体会的,所以要想提高对古玉的辨伪能力最重要的是多看实物,多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去思考、去揣摸、去领悟、去感觉,并将那些模糊的认识、零星的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比较,以便从中寻找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