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律师协会:小广告,大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47:11

                                    小广告,大世界

曾经与一位海归朋友聊起现在音乐会难做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宣传成本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的票房收入还不够宣传本身的费用,真正是“赔本赚吆喝”。这位游学欧洲多年的朋友说:“在巴黎和圣彼得堡,音乐会等等文艺活动的宣传取代牛皮癣广告,到处都贴。而国内的音乐人往往不能够放下身段,自己到处游说张贴海报的。”

我见过很多“不了解国情”的海归,但如此天真的实不多见:在国内如果音乐家自己上街到处贴海报,且不用说物业保安、执法城管会用什么方式严厉制止,就算当时侥幸没被人发现贴上了,过不了多久也会被环卫工人迅速清除掉。在公共街道张贴小海报,在国内被斥为不文明行为。每天环卫工人在白天用刷子刮掉电线杆、水泥墙上的小广告(就是尺寸小、印刷简陋的海报),等到晚上又如树干上的野蘑菇一样“长”出来。这种“夜半来风吹又生”的顽强,说明了这种宣传方式一定是有效、有利益驱动的。但是以这种游击方式做宣传的“商家”,大多数都是非法行医、出租屋黑中介、无照职业介绍所一类无法在主流媒体上做宣传的“边缘”商家,因此这类小广告不仅有碍市容,更有碍市场诚信和社会治安。音乐会的宣传海报若与这些“一针除根”、“谢绝中介”、“高薪诚聘”等等的小广告为伍,有关环卫部门应该不会区别对待的。但是我的这位朋友的这段话也道出了一个问题:国内的音乐家是否能够放下身段?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不推崇自我宣传的,“毛遂自荐”之所以成为一个成语,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古老的特例。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憧憬的是那种三顾茅庐式的“被出山”、是三辞三让之后“不得不”接受的高官厚禄。“不敢当”、“过奖了”一类常用语展现是一种谦逊的美德,同时也透露着“被表扬”之后高度的满足感。在国人看来,“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的好东西和有本事的人是不用宣传的,就像金条不用做广告大家都抢着要、神医不用做宣传大家都争着请。于是中国历史上既有姜子牙、诸葛亮这类把“圣主”折腾个够才“勉强”出山的名士,也有贾似道、袁世凯那种以退为进、故作清高的骗子,却罕见主动自荐德才兼备的英才,因为韩信、岳飞的遭遇与下场令人心寒。而职业艺术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不受尊重,除非是官员兼职艺术家,否则是与娼妓家奴身份相等的。因此在共和之后,中国很多艺术家,可能是世界上身段架子最大的:近千年来自尊心一直被歧视,现在这种歧视名义上被消除后,对他人的尊重程度肯定是极为敏感的。这就像一位长期饱受上司欺压的员工,一朝成为高管,通常都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是否恭敬,是还叫“小张”还是改口叫“张总”……这是一种长期压抑释放后的反弹。同时,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差异也不允许音乐人放下“身段”:在欧美国家街头艺人不会受到歧视,而在国内路人会把他们与“要饭的”归为一类,因为我们的社会自古就分为“体制内”、“体制外”,传统观念中有身份的艺术家一定是要在“体制内”的,而体制内的艺人是不可能街头卖艺的。因此可以想象,在国内,就算音乐人能够放下身段,像推销保险一样去推销自己的音乐会,效果如何暂且不说,受到的冷遇和白眼很可能就会让他自己问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要开这个音乐会?为了反正也不够付房租的票房而消磨自己的自尊值得吗?

小广告虽然人人厌,但其实它也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从一个地区小广告的内容,就能够总结出该地区人群生活的关键词,套用“标题党”常用的一个说法就是:小广告,大世界。比如在北京的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小广告内容的关键词是“治病”、“住房”、“找工作”;在东部繁华的商业区则是“桑拿”、“兼职”、“办移民”;在大学校园,关键词是“办证”、“打折”、“四、六级”……所以当我手中拿着关键词是“音乐”、“艺术”、“室内乐”的小广告,我想贴,可是该往哪里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