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里的老板是谁:为追求理想的幼儿教育永不停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5:09

为追求理想的幼儿教育永不停息

  本报记者 蒋建华

  有些教育理想很可能永远也实现不了,但我们不能因此不追求理想,我们总可以不断地接近理想

  一、幼儿教育应该有一些理想色彩

  1.没有理想就没有进步

  没有理想就没有进步,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体,没有理想对现实的否定(注:并非指全盘否定,可以是部分的局部的否定),就不会有对理想的追寻;没有对理想的追寻,就不会有对现实的改变。因此,在这样一对矛盾体中,既存在着截然相反甚至是势不两立的大矛盾,即李文所说的“对决”状态,也存在着十分接近甚至趋向一致的小矛盾,但更多的是处于两端之间的中间状态。即并不是十分矛盾的两面体,也即适当改进现实就可以达到一个适当的理想状态。

  2.许多理想可以变成现实

  许多与现实比较接近的理想都可以逐步变成现实,甚至理想之中的“頂级”状态也可逐步分解为若干个与现实较接近的理想来逐步实现,除了堂·诘诃德之类将“顶级理想”一步变为现实的极少数人外。因此,这是一对虽充满矛盾困阻却又相伴相生、共为促进的矛盾。

 

 综观人类生态历史发展,总体上还是一对以理想不断引领现实进步的一对矛盾体。所以,不宜将一对矛盾体的两个端点顶级状态作对决性比较。因为这不能代表“矛盾体”的一般现实状态,当然也就没有说服力。

  3.幼儿园可以有各别的理想

  我们并未禁止提“上课”两字(不排除有少数专业水平不高的人说过),也没有人喊“人定胜天”的口号。即便我们说的永远也做不到,但作为一种对理想的倡导,对未知的探索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在我们诺大的中国,因办园层次高低不同,实现理想的方法途径当然也就各不相同,有比较现实的理想主义、有比较理想的理想主义等。这些都应一一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教育的灵魂是塑造受教育者之灵魂,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爱心呼唤爱心

  二、幼儿教育应该追随什么样的理想

  无庸讳言,我们的教改是在“追随”,可我们追随的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追随?

  1.追随教育的智慧之光

  李文的问题提醒了我们:儿童是什么?什么是儿童?我们认为,儿童是一个生命体,不是一张白纸,教育者不可以自以为是、随意涂抹自己认为最美的画;儿童也不是教师身上的口袋,可以任意往口袋里塞自己想塞的东西。我们要用心注视儿童、注视儿童与生俱来的生长规律,用心关注儿童所携带的丰富宝藏及其如何做才有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解读儿童潜能密码的方法。

  我们需要思考、尝试,尝试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如何真正促进儿童科学的发展,如何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所需之合格人才。如果教育者不真正了解你的儿童,又如何谈教育好儿童呢?

  2.追寻教育的灵魂所在

  教育的灵魂是塑造受教育者之灵魂。常言道: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爱心呼唤爱心。试想一个失却人性、失却尊严、失却灵魂的教育,如何能造就出具有完整健康的人格特征的人才来呢?而正是理想主义的课改才让我们不断懂得了“人性”之美,和教育的灵魂所在。

  伟大的先哲老子曾指出,成熟的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儿童一致的;一个人到达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是“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纯真朴素的童心。福禄贝尔有言:孩子就是他的老师。孩子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他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心理学家霍尔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许多先哲前贤都从儿童身上发掘出了经典的“人性”之美,我们怎么可以视而不见,甚至去玷污、摧残和扼杀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宝贵的“精神之花”:人性之美呢?

  3.理想主义的课改触摸教育真谛

  孩子是教育的核心指向、是教育的中心。促进儿童合乎理性的发展变化是教育追求的绝对目标,因此,“儿童中心”没有错。其实,教育期望中也必然有“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意志要得到很好体现,必须要有“高开化”的人文素质来承载。而“高开化”的人文素质又必须从小得到呵护、尊重与科学的开发。

 对儿童的教育,我们应遵循:“识之——顺之——导之——塑之”这样的科学规律。尤其是第一、二两段时间的规律。所以,把儿童中心和国家意志放在一个科学发展的时间顺次中,两者完全可以完美地统一起来。因此,尊重孩子,就是尊重科学,尊重科学正是尊重爱护我们的国家。

  要达到理想的教育必须要有理想的教师,必须提教师的专业成长、提教师的主导作用等。但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以目前世人之认识,无论如何也得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吧。即使世人关注教师的成长(如学历、荣誉、能力等),最终还是会将关注点由教师的成长转到对儿童成长的促进作用上。因此,当把对“儿童中心”的理解,与国家的本位以及教师的主导等因素,辩证地统一起来看时,“儿童中心”又何错之有?

  凡此种种,在我们还没有找寻到比这些理念更好的东西之前,不仅值得我们为之追随,而且是作为任何一个有道义和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追随的。

  分层分类分批分步地推进改革,从中各园得到小步中步大步的进步成果,都是我们的欣喜

  三、实施理想的教育需要哲学、实践和历史思考

  1.来自哲学的思辩

  李文认为:背离实用主义就是走了弯路。然而,如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必定要说,我们追求理想,就是为了让人类少走弯路。这一思想方法,其实是哲学派别的纷争,这显然也影响到了教育的派别纷争。既然派别的纷争在历史的长河中将继续存在,就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就无所谓对与错、弯与直。

  我们觉得,评定“某某路”是弯是直,关键看你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你的起点又在哪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哪种方法更适切未来,哪种方法更适切现在,哪种方法更适切自己的起点?

  如果我们的目标本身就不一致,选择的路径当然就不会一致,又何之有“弯路”之说呢?因此,“弯路”之说,只能存在于从相应的起点开始,达到同一目标的途径上。而李文中,让读者明显感觉到,其所追求的现实主义与我们所提倡的理想主义的目标的不一致性,以及李文对理想主义、国家本位与家长追寻的目标之解析,显然与“事实”不甚吻合。

  2.来自实践的思辨

  任何一项改革,难免要走些弯路,幼儿教育也一样,我们只能力求少走弯路。探索创造要走弯路,因为是“摸着石头过河”嘛;学习模仿要走弯路,因为是“时过境迁”呀。李文说得好:世界上并没有最理想的、最完美的教育形态,而只有最实用、最适用的教育实践。因为任何好的教育实践,都有其社会历史局限性,和独特的生活生态针对性。那么在吸取他人经验、借鉴他人方法时,又如何能不“变形走样”呢?又如何可以不“变形走样”呢?

  在新旧观念的交替中、新旧方法的冲撞中、新力与旧习的斗争中,发生“左右摇摆”、“追风赶潮”当属正常,风雨草木鱼鸟虫均如此,“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永远摆脱不了自然的属性。在新新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见好爱好、朝三暮四”,不正像蜜蜂采蜜东奔西忙,为的是博采众长酿一家之芳香啊。

  “浅尝辄止”,既有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之局限,也有各种不合势力之困阻等,致使很大部分教师难以领略理想主义教育之精妙。因此,比较远大的理想不可能即时变为现实,现实的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达到较为远大的理想。

  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失败了。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在当时属于理想主义的行动,又有谁说它错了呢?因为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运动本身,更不是所倡导的理念本身,而是封建社会层层叠叠、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枭毒,以及枭毒所造成之积弊,致使吾国之前进步履,始终如伴随着哐铛的镣铐,及皮肉擦伤之痛楚。

  诚然,我们的幼教改革要幸运的多。在此,我想大声说,让我们携起手来,相互勉励,为追求理想的儿童教育永不停息!

  3.来自历史生态的思辨

  李文说:过去20年,美国人为追求“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为主导”这一理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所谓沉重的代价导致“美国幼儿整体读写能力显著下降”。那么,美国日新月异的科技、民主、进步及至财富的堆积之价值又如何估量呢?为什么我们对别人拥有的大森林却视而不见呢?我们如果舍不得离开小树林,又如何能去发现并拥有大森林呢?

  在很长一个师道尊严的时代,中国的孩子重复着古老的知识、古老的方法、古老的思维、古老的……,致使他们不断重复着前辈的命运,少年机灵的闰土变成了他木讷的父亲,少年水生又将重蹈父亲闰土的脚印……,甚至,我们的国家也在很长的历史中重复着过去。

  我们认认真真“做了几百年的学问”,虽然赢来了“基础扎实”的国际声誉,却仍然赢不来“基础扎实”之上的广厦千幢、锦绣万里。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不反思吗?我们还可以不反思吗?我们的教育到底缺乏什么?我绝未否定读、写、算之重要,只是我们对幼儿的读、写、算的理念、内容、形式等该彻底重新定位。

  当国家本位与幼儿本位这些“炮弹”有机结合,并用幼儿天然喜爱的游戏这个“糖衣”包裹呈现时,试问,与旧概念中的“上课”相比较,那种手段更有益于儿童又有益于国家呢

  四、理想主义的幼儿教育方法怎么样

  李文认为:理想主义的大旗是“以游戏为主导”,现实主义的大旗便是“以读写算为主的上课为主导”。看来我们主张“以游戏为主导”,需要对“以游戏为主导”的涵义进行深入分析:

  1.游戏是目的

  试想哪个孩童不渴望游戏,无论是精神的复苏、成长、发展,还是生理机能的成长发育,都离不开游戏。游戏对于一个处在健康状态下的正常儿童而言,犹如饥饿需要食物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这已是学前教育界最少有分歧的问题。为什么在倡导了那么多年的“人文尊重”的今天,还有那么多人仍然想主宰孩子、以强凌弱公然剥夺自然赐予孩子们的权利呢?这除了专业认识的局限性外,是否与自己做孩子时被大人们剥夺了游戏权利之原因有关呢?

  有时我想也是的,因为孩提时被剥夺了游戏权利,长大后可以剥夺别的孩子的权利时又不去剥夺,还真有点吃亏呢!哈哈哈!其实我被剥夺的很少,因为我既未有机会上幼儿园,也未有幸成为独生子女,爸妈生了那么多孩子,才没有时间来管束我们呢!

  再之,谁又能证明,游戏对孩子来说,可能并不是成人眼中的简单娱乐,而是孩子生命中的自我发展的工作历程呢。

  2.游戏是手段

  除了幼儿自发娱乐的游戏之外,各园均有大量负载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各种各样游戏活动。在这里,游戏好比是包裹炮弹的糖衣,当我们将国家本位与幼儿本位这些“炮弹”有机结合,并有计划地以声、色、形、情和运动变化等丰富多彩的、幼儿天然喜爱的游戏这个“糖衣”包裹呈现时,试问,与旧概念中的“上课”相比较,那种手段更有益于儿童又有益于国家呢?

  3.游戏是主导

  我们在理念转变的特殊时期,曾提倡多用游戏(活动)一词,少说上课一词,旨在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读写算等传授知识为主的思维定势相区别。当广大教师逐步认识到“上课”不只与“传授知识”相联系时,我们仍然可习惯地用“上课”一词。

  结语: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对家长专业知识的渗透,以及家长对学前专业特征的了解增多,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积极配合园部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并不像有些高层学者们所想象的那样,家长只要旧概念的读写算。

  只要家长、社会了解我们,就会支持我们。现在,他们不领情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或不够了解我们,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未做好。因为除了成长的中心:孩子、次之教师之外,别忽视了家长也要“成长”、社会也要“成长”。而连接并提升这些“成长”的中心力量,便是我们教师。

  由此足见,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道义及其伟大之所在!

  观点链接

  李文认为,我国幼儿教育的理想主义倾向,集中体现在1990年以来对美国幼教协会(NAEYC)理想主义课程改革的一种路线上的追随,举起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为主导”的大旗,禁止再提“上课”两字,却忽略了中国国情和当时幼教发展的整体状况。李文说,近20年来,我国一些学者被理想主义倾向所主导,对教改缺乏清醒的哲学反思,令教改走了许多弯路。

  李文对理想主义的幼儿教育观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人定胜天)只为追求理想而不顾现实条件的做法,在高度市场化的现代社会里是行不通的,最终只会令教改变成为追求纯粹理想而左右摇摆、朝三暮四甚至是浅尝辄止的追风赶潮行为。由于未处理好教改的国际化、本地化和个别化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有些教改只是昙花一现,有些则推而不行,有些虽广为推行但被误解以致变形走样。

  李文认为,世界上并没有最理想的、最完美的教育形态,而只有最实用、最适用的教育实践。因为任何好的教育实践,都有其社会历史局限性和独特的社会生态针对性。

  名词解释

  国家本位主义教育观

  国家本位主义者认为,儿童是国家(社会)的财富,是未来的劳动力,儿童受教育是国家的需要,教育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造就符合需要的人才。

  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及其所有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等,教育是满足儿童生长和发展需要的基本人权之一,因此提倡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及以儿童为中心等思想。

  实用主义的目标

  实用主义的目标,从李辉的谈话中,可以拟定为读写算的能力,即以知识技能为目标。

 理想主义的目标

  理想主义的目标用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来表述较为通俗易懂,也即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以教“做人”为目标。

  本文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14日第3版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一种培养社会和国家合格公民的教育,它要求以国家和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核心、“共同教养”和“共同道德”为基础的“公共框架”培养学生,建设学校和课程。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思考过程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谢维和教授提出需要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审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