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太子传奇全集下载:军旅篇(军旅回忆、部队留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2:51


第四编   军旅回忆

 

一   回忆战友

 

回忆孝义1968年的工程兵战友

 

    30多年来,孝义市大批量征工程兵也可能就是1968年这一次。

    1968年农历216日,天气晴朗,碧空万里。这一天是孝义藉父老乡亲欢送自己的子弟光荣入伍的日子。这批被应征的入伍子弟,胸带大红花,统一乘坐大汽车到介休火车站集中,然后乘坐铁皮闷罐火车,奔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学校。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军队应征的第一批义务兵。

    在这批义务兵里,其中有360名是孝义藉工程兵战士。这批战友乘火车一直到达保定火车站,又乘大汽车来到河北满城、易县中国人民解放军4749部队。部队的内部番号是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所属的165团。这批工程兵战士从此就踏上了军人生涯的征程。这批入伍时还是十八、九岁至二十一、二的小伙,经过大学校的培养、锻炼,不断成长。到如今,他们在部队、在地方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里记述的是他们断断续续的回忆。

 

从老百姓到军人

 

    穿上军装不等于就是军人,从老百姓到军人有个距离。为了缩短这个距离,这批兵先要在新兵连训练一段时间,要过好“四道关”。这批兵除了孝义藉应征的外,还有从四川省、河北省等地应征的。孝义藉的兵悄悄聚到一块,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为咱老西儿争光,过好关,超过他们(指同年兵)”。

    首先是纪律关。新兵们学唱的第一支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句词是“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当时,在带兵的人眼中,认为这批兵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造反派”,动不动就要“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入伍前经过政审,没有打砸抢行为,但“革命就是造反”、“造反有理”、“斗争哲学”、“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是深深印在脑子里的。“这批兵肯定不好带”是带兵班长和干部的共识。特别是接兵时他们听说“晋中武斗”、“平遥事件”,孝义造反派肯定是参与了的。基于这一点,带兵人对新兵,特别是对孝义藉的兵要求就更严了。班长谈话,新兵要听,不能顶撞班长、干部。新兵外出要请假,不准一人外出。每天晚上要点名、讲评。新兵相互间不准争吵,更不得打架。实际上,这批兵很单纯,“都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基本上是听话的,并不是象带兵人想象的那么难带。新兵连里没有一个人严重违反纪律的,也没有发生“文革”中那些过激行为的就是证明。

    其次是军人姿态关。军人要坐有坐象,站有站样。服饰要整洁,帽子要戴正,上衣的分支扣和五个扣子及裤子要扣好。衬衣边要扎在裤子里。站立时,两手五指并拢,中指顺裤缝向下,目视前方。行走时要齐步走,两人成对,三人成行。不得随意背手、操手。有的新兵不习惯,老想把手插在裤兜里,带兵的就让把裤兜缝上。早晨6时,听到起床军号声即快起床,集合出操“一二一”。早操后洗漱、整理内务卫生,被子要叠得有棱有角。吃饭时就吃饭,饭堂除念宣传稿外,不允许有噪杂声,不许说话。午饭后,不得躺在床上休息。咱孝义的习惯“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孝义兵有人想打瞌睡,也只有在床板褥子上趴着或曲着“迷”一下。晚上930分听到就寝号就要睡觉,不管你睡着睡不着,你得躺着,把灯熄了,更不准说话。不象咱孝义人深更半夜还在大街上“道息息”。吃饭后到睡觉前没有集体活动,可以找一会儿“老乡”,不过这种机会也不多,因为不是“班务会”,就是“一对红”谈话,要不晚点名,或什么活动。晚上看电影,要统一行动,善始善终,不能想看就看,不想看就走开。白天上课时间,除搞几次政治学习外,全是队列训练,主要是由带兵班长带领“向左向右看齐”,“齐步走,正步走”等。短不了隔几天晚上就搞紧急集合。当人熟睡的时候,响起紧急集合号,那才急人,不准开灯,不得声张,快速打好背包,全副武装,到指定地点集合,然后急行军。咱孝义藉的兵总的都能跟上,没有丢三拉四出洋相的。这些军人姿态和动作的养成训练,孝义藉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兵相对好适应,从农村来的难度相对大得多。

    第三是政治教育关。当时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老五篇”,即《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的“老三篇”,加上《反对自由主义》、《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两篇,目的是使新兵做到“三忠于四无限”,即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毛主席,无限热爱党、无限热爱人民、无限热爱祖国、无限热爱毛主席。平时,要求个人“早请示,晚汇报”,即对着毛主席像请示要办的事,汇报自己事情办得怎么样,有什么缺点错误,如何改正。早起床时听到起床号,要默默地喊一声“毛主席万岁”,随后爬起来。上课时间,咱孝义藉从农村来的兵最怕坐下来讨论。讨论要求人人发言,从农村来的兵平时锻炼少,开口不知说什么好,有的说一句话要憋一头汗,比干活还吃力。有的为准备发言,憋得一股脑地抽烟。“忆苦思甜”是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先要召开忆苦大会,会场布置的庄严肃目,灯光昏暗,挂上白纸黑字的会标,请出生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连、排长诉地主、资本家剥削压迫之苦。咱孝义藉的汉子们尽管没在旧社会体验过,也听父母说过,加上诉苦人诉的苦,不禁流下辛酸的泪水。忆苦会后要吃“忆苦饭”,即从当地老百姓那儿找些“麦糠”、“麸子”、“野菜”、做成“团子”。新兵们尽管都经过一九六零年困难时期,但这时吃起“团子”来还是咯喉咙,嚼半天也咽不下去。忆苦饭吃完后,新兵们都参加“会餐”,象过年一样好好享受一番。意思是看看“今日甜”,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永不忘本,“继续革命”。

    第四是生活适应关。孝义藉新兵从孝义山沟里出来本想到城市逛一逛,没想到来到河北满城易县山区。山是青石不长草的山,地是白楞楞的盐碱地,不如咱孝义青山绿水有感情,一到晚上就想家。俗话说“吃饱喝足不想家”,然而新兵连一天三吨饭太单调。小米饭对孝义藉兵还是习惯些,但这小米不是当年产的新小米,是国家粮库存放多年的陈小米,吃起来没香喷喷的味。南方兵第一次见小米时还以为是“鱼籽”,满满舀了一大碗,一吃“呀”,真难吃,一种上了当的感觉。孝义藉兵不习惯的是中午的大米饭。现在谁也体会不到当时吃的大米的情况。那种大米是南方生产的一年三季的次大米,又是陈米,这种米熬汤都熬不出稠汤,一点粘性也没有,你想能好吃得了?咱孝义藉的兵看到这大米饭就倒了胃口,有的硬往下吃,还得拿“醋”当引子,把醋倒进大米饭里吃。再怎么说也不如咱孝义高梁面(红面)好吃。想到家乡的面条、拉面、斜切切、擦尖、剔尖、抿尖、流流尖、咯砣砣(猫耳朵)、靠佬佬(莜面推的)、切捌捌、和子饭等各式各样的饭食直流口水。但想归想,现实归现实。每天一样是次大米。难怪一到吃包子时,孝义藉新兵要吃个“撑”人。当兵经济上也常受限制。新兵头一年每月给6元津贴费,三年服役期间,每年增长1元。有的兵不够花就向家里要,有的舍不得花,攒钱给父母寄。带兵的要求新兵勤俭节约,不乱花一分钱。新兵发信不付邮票,由连队盖上“三角戳”就顶了邮票。孝义藉的兵真“孝”“义”,隔三叉五就给家里亲人写信问候,来信后高兴地蹦起来,收不到信,也免不了“哭察”(流泪)。

为“深挖洞”贡献青春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是毛泽东古为今用,就国际形势作出的决策。“深挖洞”是准备世界大战起来后,诱敌深入,出奇制胜的重要准备。“深挖洞”的任务落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身上。孝义藉这批兵,从新兵连训练后一部分分配到步兵连队,一部分分配到汽车连和机械连。但都是施工部队。这时,大家才明白咱当兵的人不是欺负敌人而是欺负石头的。谈起施工哪个连队也不轻松。

    步兵连干活时,兵们带着柳条帽,也叫防险帽或安全帽。一天三班倒,人歇机械不歇。上夜班最劳人。上早班最辛苦。俗话说有钱难买黎明觉,而早班是凌晨3点半起床准备上班,真是“ 莫到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孝义藉的兵都是“泥腿子”(种地的),谁也没有打过山洞。施工的事情都要从头学起。要学会抡起二十四磅的大锤打钢钎。先要打准,再打狠。要学会推独轮车,从一米二宽的坑道内运石渣。还要学会使用风钻在岩石上钻眼。还要学会装炸药、点炮、排险石。施工最当心的是塌方。哪个连队因塌方出了事、死了人,全部施工队伍都要停工整顿三天,检查事故苗头,制定有效措施。然后,学习毛主席“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后,整装上阵,继续施工。孝义藉的兵在施工中没有出人命事故,但“悬悬他妈打悬悬”的事还是有的。有一个连队在一次施工中,孝义藉的兵拿风钻打眼正好到没燃爆的残眼里发生爆炸事故,直把这个兵头上炸的血肉模糊,眉骨上打了个窟窿,住了医院,谢天谢地没“光荣”了。平时搬石头挤破手,磨血泡,推小车擦了手背,水泥浆把手指浸破是常事。遇上被覆炮洞,一个工作班就得干16个小时。

    机械连和汽车连战士也一样辛苦。机械连负责开空压机,平时全连的人都分散到各个连队。施工连队掘进作业全靠空压机的运转才能带动风钻。施工连干多久,机械连得陪多久。这两个连的孝义藉战士又加强了联系。汽车连是负责施工搞运输的。各个施工连队施工用“石子”、“水泥”和水都得用汽车运输。因施工都在山头上,山上又没有路,山坡陡,路上小石子多,汽车运输困难较大。有时路滑,汽车上不去,还往下滑。有时拉料的车在山上行走都快滑到沟边上了,真危险。这时,要发动正在施工的连队战士去拉汽车。孝义藉的汽车兵刚刚学会开车,还是副驾驶,就得跟着老兵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打山洞的任务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从徐水、保定到了武安、邯郸,又从武安、邯郸到了石家庄地区,每个主要山头上不是步兵坑道就是炮洞。座座山头上都有孝义藉战士的足迹。

 

边防吃紧 部队整编北上

 

    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边境磨擦不断,军队战略任务主要是防修反修。这年年底,军委命令六工区要整编为69军的一个师,所属几个团都要归建,而且要北上抗苏。当时,干部战士每人都发放了“四皮”(皮大衣、皮帽子、皮大头鞋、皮手套),每个团都在准备北上的行装。一声令下,孝义藉战士和大部队全副武装乘坐闷罐火车从河北开拔北进。当时,通讯不象现在这样“快”,象美国侵略伊拉克现场都看得清楚。战士中传言苏军已进入我边境,部队北上后一下火车就要与苏军接火。孝义藉战士不是孬种,没有人吓得退缩,人人都做好迎战准备,人人心里都想“为祖国捐躯的时刻到了”。这次整编165团改成了617团,对外番号是1667部队。部队都按步兵装备配置,原施工连队成了步兵连队。这时,孝义藉的兵才感受到自己“真正象个兵”了。

    孝义藉兵所在的团北上后驻到大同地区北出口镇川堡附近的农村。当时正值严寒,晚上站岗的兵绒衣外面套棉衣,棉衣外面穿皮大衣。皮帽子和口罩上都结了厚厚的白霜。战士们目击天天有开往北面的专列、或士兵、或高炮,坦克装的满满当当。连队要求战士们天天写请战书,准备上前线。最紧张的是1970年春节,部队全部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战士一起床就打好背包,训练全是真枪实弹,带领训练的连长是参加了1964“大比武”的尖子。气候又冷又恶劣,象给部队一个“下马威”似的。过去有句话:“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蚕来不种麻,三村不见梨枣树,百里哪有桃杏花”。内地的兵亲临此境才领略到确实如此,下雪后“白毛呼呼”雪花飘,不下雪“黄毛呼呼”尘土扬,真不是人待的地方。

    转眼到了1970年的春天,孝义藉战士们在团参加了师里组织的反坦克演习训练。这里不是冬天,胜似冬天,6月还有下雪的时候。春天的训练仍然和严冬一样“冷”。唯有古时的烽火台苍老地座落在训练场地的周围。战士们把烽火台当作就要来犯的苏军坦克,心中有“敌情”,不怕苦累参加训练。训练时,要求战士们学会对付苏军坦克。学会埋地雷,炸毁坦克链条;用炸药炸坏坦克发动机;趴到坦克上用泥巴来糊住坦克的眼睛;破坏掉坦克的通讯。训练基本要求是二百米内硬功夫,即包括匍匐前进、射击、刺杀、手榴弹投掷等军事技术。过去打山洞的兵如今搞了训练,战士们才体会到训练也不比打山洞轻松。

    1970年初冬,部队又要移防,孝义藉战士们所在团北进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的隆盛庄,即集宁地区。当时内蒙比大同地区更荒凉。俗话说“热大同、冷集宁”。大同还那么冷,集宁地区就更冷了。人们把当地描述为有四大怪,“穿的皮袄毛朝外,马车下坡朝后拽(拉),土豆当饭又当菜,大姑娘抱着娃娃谈恋爱”。当地人确实也没见过大轿子车,有人见了大轿子车开着走,说房子还长了腿,见汽车下坡刹车放气,说汽车还会放屁。当地人的乡俗一天两顿饭,天天有烙饼加鸡蛋,离不了羊肉和莜面,晚饭熬一锅“砖茶”(红茶)家家都一样。据说羊肉和莜面都不好消化,晚上喝上红茶又发热防寒又助胃消化。部队住在当地农村的民房,战士们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有的连队为了让战士们吃稀罕,拿白面大米和村民换莜面。没想到孝义藉的兵见了莜面象回到老家一样,美餐一顿,而南方兵则适应不了。

    说也怪,部队北移了,训练的紧张倒放松了。后来,战士们才知道部队北移不是为了马上和“苏修”打仗,而是为了继续“深挖洞”,把军事坑道打好,把内蒙地区变为“肉磨子”,战争打响后第一个浪头阻止敌人,拴住敌人。然后战略部队把敌人一举全歼。随后,孝义藉战士所在团配置了施工器材,上级安排了施工任务。战士们开玩笑地说这是“换装不换柳条帽”。从此,战士们又操起了旧业,开始与岩石奋斗。上吐京入伍的张根喜在1667部队9连当兵,训练是尖子,施工是里手,当兵后入了团,还当了组长。他《在思想改造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体会经人整理,被19701029日《人民日报》发表。

三年后战友各奔前程

 

    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孝义藉义务兵从19682月开始至19712月已三年服役期满。孝义藉617团的义务兵就有一大批离部队了。这批复员兵赶上了好机会。连1953年赴朝抗战回国的都回了原藉,这第一批复员兵却都给安排工作。说起来也是维妙维肖。传说是沾了毛主席“亲密战友”的光,还有传说是沾了“文革”后期企业开始恢复生产的光。不管怎么说,孝义藉的复员兵在部队话别后,一趟火车拉回太原市,在五一广场集中点名后,一并安排到了太原钢铁公司。当时的形势,“文革”还在继续,工厂生产还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批复员兵,后来有些人坚守岗位一直工作到现在,在太钢有了一官半职,为太钢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有的当时觉得自己文化还低,复员后自己又进修深造。也有些人因夫妻两地分居,工作生活不方便,调回孝义“七二五”厂、汾西矿、铝矿,兵工厂的等等。据统计,这批复员兵留在太钢的差不多只剩三分之一了。

   1971年之后,孝义籍这批兵有的留在连队当了兵中骨干和班长什么的。有的开始被提升为干部,当了排长或干事、助理员、司务长。当了兵中骨干的有机会的也提了干。由于 1971911日林彪事件,1972年没有复员兵。1973年之后,孝义藉留队提不了干的也安排复员了。但是复员后安排工作的机会很少了,就看本地方自己把握了。当时师里重视宣传工作,建立宣传队,孝义藉的留队兵有的以干部身份参加到宣传队中参加演出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有的当兵复员后继续进修大专、本科。毕业后成为干部,在地方工作多年,成长为领导干部。由于区划,孝义藉的一部分兵转业,复员后有的归入交口县工作的。

    留队提干的,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成长,有的到了连职转业的,转业后在地方工作,逐步升迁,如今成了县处级的。有些提干后发展到团职,先后转业,到地方后有的给了职务,有的没有职务。直到1986年军队精简,617团随之撤销,孝义籍工程兵干部绝大多数转业到地方。最后一名转业的到了1989年。留队继续升迁到副师职务的仅有一人。

    1971年孝义藉第一批复员兵走后,继续留队的战友仍然过着艰苦的军人生活。一是9.11林彪事件,部队保持一级战备状态,时刻准备着防止因林彪事件引发苏修侵略。1972年后,部队接受林彪事件教训,“不当老爷兵”,千里野营拉练。每年冬季,部队干部战士穿着“四皮”,背着背包,从驻地出发,北至集宁,南到怀仁,每天早晨4点出发,顶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踏着积雪要走90多里路197699日毛泽东同志逝世之后,部队又是一级战备,全部住进自己打好的作战坑道内以防紧急情况。1979年中越边境紧张,部队请求对越作战,部队处于战备状态,1983年中国教训越南,中苏边境驻军保持高度战备状态,以防苏军乘机捣乱。

                   战友相聚 共叙友情

    1980年之后,“聚会”  已在社会流行。孝义籍1968年工程兵战士所在的师,因军队整编裁军于1986年撤销。该师离退休和转业到太原的首长和战友迫切希望相聚。19892月,原206师的战友在太原市的三晋大厦举行了聚会。到会200余人,会后印发了通讯录。这次聚会,孝义藉1968年工程兵在太原市的6名战友相聚了。而且时任北京军区企业局局长的孝义藉军人郝兴武、省高级法院工作的孝义藉转业军人王保全正是这次聚会中的组织者。

   1992年春,1968年入伍的汾孝战友在汾阳组织了战友聚会。孝义藉1968年工程兵战友,有些人参加了这次聚会。

    1996106汾孝战友在孝义的聚会,人员达到了370余人。这次聚会,在太原市榆次市、霍州市、交口县等地的战友都专程赴会。这次聚会,邀请了1968负责汾孝地区的征兵团长、已退休的老领导于德才,作为嘉宾讲了话。这次聚会准备工作达两个月时间,会议印制了彩色通讯录,由孝义七二五印刷厂的副厂长郝石成战友负责,会场由孝义三佳液化公司提供,住宿由时任政府管理局副局长张英贤战友负责,会餐由当时宾馆经理张士英战友负责。聚会还搞了合影、录相。这次聚会,孝义籍在一个战壕的1968年工程兵战友相聚28年友情,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在笑谈中。

    2002年中秋节第二天,由孝义市委、市政府主办在孝义宾馆举行了“孝义籍在并人士中秋节联谊会”。这次联谊会为孝义籍1968年工程兵战友相聚提供了极好机会。省高级人民法院纪检组副组长王保全、太原市市政管理局纪检组长张福清、太原铁路局老干处长李元及吕粱地区军分区副司令员郝兴武、《山西经济日报》社的特约记者武立贵、山西晋剧院的武海成等同志亲赴孝义家乡参加联谊。这次联谊可喜地看到了在孝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领导班子中担任着和担任过职务的孝义籍1968年工程兵战友的名单。他们是市人大主任高大旺、市政协主席任张广、市委常委张建文、市委常委郝贞运、原副市长吴汉国、原市委常委武装部长薛怀义等。

我国古代民族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名句。孝义籍1968年工程兵战士从参加工作至今30多年时间,再过三几年可能就全部退休了。忆往昔峥嵘岁月惆,看前途幸福前景广。这批战士还有责任和义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再继续奋斗。

注:此文是本人与战友武立贵同志合写的。发表在《孝义文艺》2005春之卷。 

我最敬重的“爬格子”老兄——张德泉

 

    张德泉同志,是我最敬重的“爬格子”老兄。

    所谓“爬格子”是写文作字的别名。我叫张德泉同志老兄,不是说我们是一家子的兄弟。是因为:一他年龄比我大,我们又都是60开外的人了;二他是我的师兄,他象老师一样地教育和培养过我,是老师一样的兄长。说“最敬重”,是因为他在我的心目中与所有老兄相比是手屈一指的值得尊重和尊敬的人。

    我认识张老兄是在1968年底那时他在石家庄市,是北京军区京字417部队即北京军区六工区政治部宣传科的干事。当时,按照上级在抓“枪杆子”的同时抓“笔杆子”的精神,六工区政治部宣传科要从基层连队抽几名有文字工底的战士,组成新闻报道组。我是1968年入伍的66届高中毕业生,又是连队的业余报道员。我被选中来到报道组。一块来的还有其他三个人。一开始带我们的就是张德泉同志。

    我们四个人,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开始不入门。我们写了不少新闻稿子发到报社,总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他热情地鼓励我们说“不要气馁,面包会有的,报纸上的稿子也会有。”他亲自带领我们深入基层调查采访。基层部队有一位卫生员在河北省新乐县精神病院帮助工作有成效。他亲自带领我们四人实地采访。19697月,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后,他组织我们及时收集部队学习情况,并向报社投稿。不久,河北《石家庄日报》头版发了综合消息:“京字417部队干部战士联系实际学习毛主席指示”。部队领导和干部战士见报纸有部队的消息都很高兴。我们见报道有成果,更高兴。张德泉同志又给我们加油和鼓劲。他说:有小不愁大,有少不愁多,今天有“豆腐块”,明天就会有大文章。不要眼高手低,新闻报道工作者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要有敏感性,要养成研究问题的好习惯。不要满足,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课题,才能不断前进。

    他告诉我们要善于抓“典型”。基层某团七连有一位班长施工作业时在危险时刻奋不顾身救战友,事件十分感人。担任组织科长的张德泉同志带着我和另外几个同志深入连队调查采访。为部队党委提供了决策参考,为这位班长荣记了一等功。他组织我们把公文稿改写为新闻通讯稿送到报社。稿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15分钟,被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20分钟。北京军区《战友报》以《忘我的精神》为题发表。

    1976年粉碎“四人帮”不久,张兄负责师政治部理论组工作,他要我也参加到理论组。我知道他是有意培养我。他亲自出路子,教我撰写理论文章。我负责写文章的第三、四段,写好后他又认真修改。我们一块撰写的论文《一条为篡党夺权服务的修正主义组织路线》在 1977118日的《山西日报》发表。我身边有这么一位好师长,感到很幸运。我抓紧各种机会向他学习和请教。他为师党委起草年终总结,让我帮他抄。我一边抄一边学,还把他的草稿作为范文保存。他写的诗刚劲有力,在部队《学习专栏》展出后,我悄悄地把他的诗稿收藏起来。他对文字要求很严格。一次,我抄稿子,把毛主席三个字写了两行。他看到后,嘱咐:不管是谁,名字都不要分开写。

    张兄一直是我的领导。我当战士,他是干事。我当干事,他是科长。我当科长,他是处长、师政治部副主任。他真正是“勤务员”的官,没有一点官架子。他喜欢和“兄弟们”在一起乐呵。他和“兄弟们”打成一片,还给有特点的“兄弟们”起“外号”玩。什么“鼻弟”、“破锅”、“榔头”、“小羊子”、“小胡子”、“迷迷眼”等,都是他起出来叫响的。因此,比他大的老兄也针对他个子不大的特点给他起了“小个子”的“外号”。

    “小个子”老兄常提醒我们:要记住毛主席的话,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从事新闻工作,一定要自己先学一步,自己先学好。做到政治坚定,品格优秀,宣传的内容要真实。他关心我们的每一点进步,对成绩鼓励,对缺点及时提醒。1969年上半年,因我刚入伍,身上还有“文革”的影响。有一次,我们配合部队宣传工作写了一条标语。我在写标语后面的感叹号时,把感叹号写成空的,里面又写了“打倒某某”的一句话。他发现后狠恨地批评了我。我知道我错了。这一次批评对我教育太大了。还有一次,我在政治部战备值班时,给基层同志打电话发了火。他发现后,教育我“机关要为基层服务,基层同志很辛苦,机关要体谅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他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小个子”老兄对我们这些小“兄弟们”政治上生活上热情关怀体贴。我调到师里前,在连队是党员“纳新对象”,那时没有预备期,但手续没有办。他知道后,提醒我回连队去办。当我提出自己已经出来,不回去时,他又热情地培养我。他是机关支部委员,为我安排入党介绍人,还亲自找我谈话,派人为我外调。使我尽快加入党组织。他甘为人梯,让我们踩着他的肩膀向上发展。他在师组织科当科长,北京军区召开第四次党代会,他应该是当然的代表,可他宁肯不当也要推荐当干事的我当代表。这次我有机会参加了北京军区召开第四次党代会,并受到了中央领导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我每每回忆到这一段时,对张老兄对我的培养总是久久难以忘怀。

    张老兄还经常从生活上关怀我。我结婚后五年两地生活,我的爱人又小产,他为了照顾我,科里有公差,就让我回去,好“公私兼顾”。我的父母在农村,七十年代生活困难,每次研究救济他都要想着我。使我无后顾之忧,安心工作。

    张老兄文如其人。他文章写得好,做人也是榜样。他行为端庄、待人真诚、帮人热情、先人后己、乐于奉献。他待人平等,看不惯拿人下菜的作风。部队上有的同志探亲回来,拿上贵的和贱的两种“土特产”分别给领导和同事,他不赞成这种做法。他待人以谦,从来不对领导和同事耍脾气。他总是耐心地说理办事。他做人与在“格子”里作字一样的有规矩、有方圆。从来不接触那些花花绿绿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从来反对那些拉拉扯扯请客送礼的不良作风。

    张老兄的成长与新中国的成长是同步的。他出身于旧社会北京朝阳门附近一家贫穷市民的家中。1970年初,我到北京出差,顺便到他家拜访,他家老母亲给我讲述了他出生时的困难情景。他十分感谢党领导下解放了新中国,十分感谢党对他的培养教育。基于这一点,他参加工作后做到了党叫干啥就干啥。也正是基于这组织上对他信任,一直重用他。1985年部队精简整编时,又让他负责部队撤编的收尾工作。他转业到地方后,又做了区办事处和人大的工作。他转业不退色,地方工作干得也很出色。

    我敬重“爬格子”的张老兄,很重要的一点,也正是因为他作为一位领导干部会“爬格子”上。有的领导干部、业务干部工作做得很好,但一说“爬格子”就触头,要靠“秘书”、“研究室”、“写作班子”。每次开会前都要有人给写稿子,开会讲话时念稿子。我认为,这类型干部在素质上还不是很全面的。现在,人们一说起来很佩服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他老人家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写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著作,还亲自为新华社写评论员文章,亲自起草党的重要决议、文件。毛泽东的思想真正是出自他头脑的思考和实践的总结。张德泉同志从连职到厅级干部,在工作中讲话从不让人给他写稿子,工作总结从不让人代劳,我佩服,张老兄真不愧是毛主席思想培养出来的好干部啊!

    我心中的楷模张德泉老兄,我衷心地祝福您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纪念曾关心和培养过我的

“报道组长”——姚炳鑫同志

 

姚炳鑫同志是1969年底至1974年底陆军第206师政治部新闻报道组的组长。在他当组长期间,我入了党,提了干。他从报道组出来后我当了组长。他相继担任战军团、师和地方军分区政治委员他在部队退休后于2006年5月病逝。

 姚组长驾鹤西去一年多时间了。我每每追念他的时候,都十分感激他在担“报道组长”工作期间对我的关心和培养。 姚组长在报道组工作期间是很欣赏和器重我的。他很喜欢修改我写的“小稿子”。他帮助我修改过的“小稿子”,象画龙点睛一样,很快成形,大多数能被新闻媒体采用。这些新闻媒体是《内蒙古日报》、《山西日报》、《乌兰察布日报》及山西、内蒙人民广播电台等。他到基层调查采访和蹲点都要带上我一块去。1970年下半年,全国兴起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的热潮。当时,我在师里树立的标兵连队某团九连蹲点,我帮助基层干部战士整理了他们学习体会的“小稿子”。姚组长见了后很高兴。他一篇一篇地帮我修改。修改后的稿子很快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采用。连队副指导员高永明的体会文章分别被1970116日《人民日报》和19701031日《解放军报》以《一分为二看自己,自觉改造世界观》和《进步越快越要抓紧思想改造》为题发表。连队班长彭方金《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体会文章被1970113日《解放军报》发表。战士张根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体会文章被《人民日报》发表。国家级“两报”一下子刊用了四篇稿子,打破了师里新闻报道成果的记录,打开了报道工作的新局面,在全师上下震动很大。九连干部战士看到自己的稿子上了大报纸,更是高兴得很。这些成果进一步鼓舞了我,激励我再接再厉取得新的成果。我深知:这些成果应归功于姚组长的精心修改。没有他的润色,要想打开大报纸的门也不容易。姚组长帮助我把“小稿子”上了大报纸的事实告诉了我,大报纸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提高稿件质量,就会出大成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71年我到内蒙古兴和县采访支左干部赵鹤安的事迹,与县委宣传部的王玉明一块撰写了人物通讯《认真地学习,努力地工作》,被新华通讯社19716月底以《认真读书的带头人》发了通稿。1971623日《内蒙古日报》刊登,197172日《人民日报》刊登。 姚组长待人热情,帮人真心。他对我政治上关心备至。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他主动承担对我入党的政审外调事宜。他不辞辛苦爬山越岭到我的老家和学校外调。他很负责任,调查的情况很细。他告诉我说,把社会关系调查清楚了,将来提拔干部就不要再跑了。我19704月入党,他当介绍人。1971年,宣传科里推荐从战士中提拔干部时,他第一个发言推荐我为人选。19738月,我找了对象,向组织上报告审查。姚组长又主动承担为我的对象政审事宜。他了解我是晚婚,又积极地向科里领导建议安排我的完婚日程。

姚组长是很有魄力的人。他常给我说,干工作就要有一股狠劲,要干就要干出成绩。他当“报道组长”时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为我当“报道组长”作出了榜样。他泼辣劲很大,为了工作敢于和领导“叫真”,自己认准了的千方百计与领导“争取”,以至“翻脸”。他的这种倔劲,有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傲”气。不过我认为这是他的缺点,也是他的优点。这一点,在我身上远远不够。我有时佩服他,并向他学习。由于他的“傲”气,也伤害过一些同志,我们科党小组专门开会批评过他。206师政委刘波还亲自参加小组会并讲话。姚组长则实事求是地检讨自己,坚持倔劲,克服“傲”气。

我一直认为,领导干部在工作上一定要有魄力,这是一个成功的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在姚组长身上具备了这种素质。但我也认为,有魄力的领导干部也一定要注意民主作风和团结人要注意经常检点自己。这是有魄力的领导干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素质。姚组长本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当“报道组长”期间他把握得还是很好的。

因工作“忙”,后来与姚组长相距又太远,我有20多年没有和他见过面。他家赵姐,我们见过一面,也问候过姚兄。姚组长对我的关怀和培养,我一直记在心里。每年元旦春节期间,我都要给姚组长及他家里寄一张贺年卡,表示祝福。后来,听说姚兄患了肺癌,他一直不相信自己会被癌症打倒,也一直很有精神。他得病期间丝毫没有一点精神负担,一样地玩乐,过着退休休闲生活。后来,又听说他肺癌转移到脑瘤,到西安治疗。我想到要去看他,给他打过几次电话,没有联系通,加上工作也安排不开,没有看成。去年5月,我带领单位工会干部和劳模到运城和永济参观考察。我觉得老天有眼,能安排我与在运城的分别20多年的姚组长见一面,很高兴。晚上,我买好营养品急匆匆到了姚组长的住宅。没有想到,我一进门,迎接我的是挂在墙上的姚兄的遗像。他家赵姐告诉我,昨天姚兄刚出殡。因为人已经去了,从俭了,就没有通知我。  见到姚兄的遗像,我满腔热情找老友相叙和感激姚兄的心情一下子象泼了一桶冰水,凉透了全身。我扑通倒在姚兄遗像前泣不成声,……。 赵姐告诉我,每年春节姚兄他们收到我的贺年卡,都要念叨我。去年春节后,姚兄从医院回来突然想到要给我打电话,也打通了,可我上班不在,没有接上。我心里清楚,姚兄知道我感激他,没有忘记他,他也想和我聊聊啊。呜呼!太遗憾了!就差一天时间没有见上姚兄的面啊,永远不会再见到了啊!这是终身的遗憾啊!姚兄: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回忆师政委刘波同志的《反骄篇》

 

 刘波同志是原1664部队的政委。1664部队就是原陆军69206师。这个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撤消了。刘波同志是这个师1970年至1976年的政治委员。当时我在师部政治部宣传科新闻报道组。我们的师政委刘波同志现在已经成了故人了,但是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他的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他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他关心和爱护青年一代的负责态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的《反骄篇》可以说教育和影响了我的一生,对我的世界观的改造和确立起了积极的催化作用。

 那是19723月中旬,我们宣传科发生了一次争吵事件。刘波政委知道后,很敏感的意识到这是年轻人骄傲自满思想的反映。他当即指示:宣传科党小组召开组织生活会,责成当事人在会上作出检查。他要亲自参加。

318宣传科党小组召开生活会,刘政委如期参加。我作为只有两年党龄的党员,参加有老革命、老首长、老党员的师政委参加的小组会还是第一次。我感到这是很神圣的。当事人在会上作出检查,小组开展批评时,我第一个发言。我觉得这次小组会开得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年轻人反骄破满更是必要的。在同志们发言之后,刘政委讲了话。我们开党小组会,我没有记录的责任,我也不知道政委要讲话。所以也没有拿上什么本子准备记录。但我知道,这个会很重要。对我们一定有好处。所以,在刘政委讲话时,我急抓了一个信封,在信封皮上把政委的讲话全部记录下来。会后,我悄悄的整理在日记本上,经常阅读和检查自己。我还给刘政委的讲话起名为《反骄篇》 我认为,刘政委的讲话不只是针对某个同志讲的。他的讲话是针对我们所有年轻人讲的。现在,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成了花甲之人了,刘波政委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这篇《反骄篇》将是永远留给年轻人的一份真品。

 

   附:刘波政委1972318日的《反骄篇》

 

                           反骄篇

 

 怎样认识骄傲,为什么骄傲,骄傲的危害是什么?这可以作篇文章。但真正认识就不容易了。毛主席四卷从头到尾多次教导我们要防止骄傲。毛主席又亲自批示了济南军区的“三破三立”,主席是把骄傲作为一个路线问题来抓的。

 为什么要抓防骄破满?骄傲本身就是唯心论,这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骄傲的结果是英雄创造历史。骄傲能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吗?骄傲目无组织,目无领导,他那里还有群众呢?骄傲自满思想根子是唯心主义,唯“我”主义,是反动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这种世界观导致搞修正主义,反对搞马列主义。这种思想绝不会搞马列主义。野心家是怎么发展的,固然是阶级本性决定的,但他在认识论上,在世界观上不也是唯“我”的吗?骄傲还不是盲目的?盲目本身就是唯心的。要很好地认识这个问题啊。我们的“骄”与反对阶级的“骄”有区别,但它在世界观上有相同之处。总之,骄傲自满是关系搞马列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的问题,是关系到谁创造历史的问题。

 骄傲自满除了这个危害,再就是破坏团结,对上对同级对下级都看不起,目无组织,目无纪律,对上这样顶撞,对下就更不用说了。有的人眼长在头顶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这样能跟谁搞好团结呢?别人都不行,就自己行,怎么能搞好团结呢?飞扬跋扈,甚至蛮横不讲理,谁能和你搞团结呢?团结是有基础的,抛掉了马列主义的原则是一定搞不好团结的。在党的七大、九大,毛主席都讲了团结。团结本身也是路线问题,是个原则问题。有了骄傲自满就会影响团结,骄傲最破坏团结。

 骄傲自满也必然导致搞阴谋诡计,不光明正大。骄傲自满对自己也是错误认识,怎么能光明正大呢?要联系实际看骄傲自满的危害,批判唯心主义。我们是搞宣传工作的,首先要自己受教育。怎能对自己不教育,而夸夸其谈地教育同志呢? 

 业务水平高,这是骄傲的资本吗?是不是真正的高啊?当然,高低有个比较。你们搞宣传工作,在这点上比我高。反过来,别的方面就不如人家。你可能在这方面有长处,反过来人家比你还有长处。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是幼稚可笑的。你工作时间长,资格比较老成绩比较大,就骄傲自大,这是可耻的思想,真是不自量啊。如不清算这种思想,把它搞臭,是影响进步的,是进步的大敌。大家都应当接受这个教训。

水平高,有什么高的?我们工作是不是没缺点了?是不是很好了?我认为,并不是很好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究竟有多大的本事?会写几篇文章,会写几篇报道,就了不得了。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不要忘了党的事业,不要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忘了党的这个大方向和总目标,我们做了一点工作就可沾沾自喜,还讲什么继续革命呢?再说,你的水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你头脑里固有的?就是说入伍带来的,那你是共产党雇佣的,还是自愿的?为什么要作为骄傲的资本呢?作为无组织无纪律的资本呢?作为看不起同志的资本呢?你的业务技术是属于党的,还是属于个人的?这是思想原则问题。

骄傲自满反映到组织原则上是目无组织,目无纪律。同志之间都是差不多的,各有长处,为什么那样对待同志呢?目中无人,这是骄傲自满在对待群众态度上的反映。所以,要把思想路线搞正确,不搞正确有什么本事也不行。本事再大,干什么呢?思想不正确,本事再大,干得会越坏。

骄傲自满,这个东西非常顽固。这是个顽症,确实不好解决。说什么“骄傲有资本”“骄傲无害”嘛。骄傲非碰丁子不行。不碰丁子是解决不了的,非碰得头破血流不行。头破血流是个形容词,就是说必须触及灵魂。非发动群众斗不行,斗得和大家一个样的,都认为“顺眼”不行。这是一场思想斗争,是无产阶级思想对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交锋。

是不是真正认识了骄傲自满这个问题,要看实践。要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骄傲主要是没有好好学习。我发现有的同志自身学习并不好,不是真正学习马列,而是为了写文章而学几个片段,不是认真地钻研几篇文章,所以和自己的思想联不上。我们搞宣传的,不先受教育怎能行呢?再有多大的能力和成绩也不能骄傲。

业务低好不好呢?那也不好。我们一定要反对自以为是的骄傲,但是要不要反对懒汉呢?既不学习,又不工作,认为咱没有工作能力骄傲不起来,对不对呢?这样的人一旦有了一点能力也会骄傲。这是骄傲的另一种反映。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你们才20多岁,多好的条件啊,多好的机会啊。自己不努力学习,不刻苦钻研怎么行?计较个人得失,工作有成绩沾沾自喜,受了批评又接受不了,自己对自己不严格要求,领导严格要求又受不了,怎么办呢?大家一定要有原则和政治空气。政治空气要浓,原则性要强。   

写在老首长周福昌80寿辰之际

 

我的老首长周福昌同志,今年80周岁了。农历 214日是他的寿辰。我想以这篇作品,作为给他的贺礼。

周福昌同志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黑寺村。他16岁参加革命,从事过地方青救会工作、军分区政治部干部工作、保卫工作。19645月担任107师坦克团副政治委员;1965年以后担任北京军区第六工区166团政治委员;19709月担任206师政治部主任;1981年离休。他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曾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奖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纪念章”等荣誉称号。

周福昌老首长是我在206师政治部工作期间的第二任主任。当时我还是一个小兵。我在政治部宣传科报道组。我与老首长在政治部相处了9年。 早在他当团政治委员时,我就听说了他的情况。他是一位学习刻苦、工作认真、作风深入、能与干部战士打成一片的好首长。部队国防施工,他在连队蹲点,亲自挑开水爬山送到工地。工地被复缺水,他带头挑起水桶从山下往山上送水。 他的家庭也是一个模范的家庭。他爱人孟凡香严格教育子女,被树立为先进典型,曾出席过北京军区和军师团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会议。

师团报道组曾给他写过《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认真执行革命路线的带头人》等两篇报道发表在《内蒙古日报》上。

976226,周福昌老首长带着我到驻内蒙古的6168连代职当兵。我在日记里作了这样的记载: 1976227日。这是我们来到连队的第三天了。我看到代职首长的一举一动,很受教育。

“大雪覆盖了高山,亲可爱的战士们执行任务回来,道路不好走,是他第一个看见,拿了扫帚为战士扫雪清路。

“雪里施工怎样进行?是他亲自察看,迎着寒风,从这山转到那山,亲自参加劳动,汗水和战士流在一起。

“饭堂里掉了一小块米团,谁看了也不以为然,是他伸手捡起来,吹一吹送到自己嘴里。小事,有许多人看不到眼里,而正是这小事考验着、锻炼着一个人的世界观。

“我们下连队有个把星期了。周主任当官不象官,处处严格要求,丝毫不搞特殊化。跟班作业,他把热水送到施工点上让战士喝。夜间,他坚持查铺查哨,为战士们填炉子、盖被子。他身体不适,连队炊事班为他做了一盘肉菜,他说了声‘谢谢’,把肉菜送回伙房,倒在战士吃的大锅里。”。

周福昌老首长政治上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对我教育很深。有次我给他准备了讲党课提纲。当时我“紧跟”所谓反击右倾风的形势,在提纲里写了批判邓小平的一段。老首长看到后严肃地对我说:邓小平根本不是那么说的。他在为连队讲党课时不但没有讲我写的那一段,还加了肯定邓小平在党的建设上的功绩的内容。老首长在抓政治部自身建设上,他还抓了个别同志在经济和生活作风上的问题,扶植了正气。

周福昌老首长1981年离休后,仍然很关心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成长。经常嘱咐我们注意身体,好好工作。他培养过的个别成长为师职干部的同志“生活作风上不够检点”,他知道后严肃地指出“不应该”。周福昌老首长70寿辰时,我曾登门为他祝贺和慰问。弹指间,老首长已经80寿辰,我们也已经成了花甲之人了。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代表战友们和我的全家衷心地祝福:周福昌老首长“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回忆经历

 

              三十功名尘与土

                          ——我的自传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姓名张福清,男,汉族, 1947年农历211日生于山西省孝义县兑镇乡偏城村贫苦的农民家庭。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八集团军政治部工作,任纪委办公室副主任(以副顶正)。

一、家庭及社会关系

解放前,家境贫穷,父亲张立光被迫给地主扛活谋生。家乡解放,我们家分得田地耕牛,互助组、合作化开辟了富裕之路。“党是救星”、“社会主义好”,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家庭八名成员,除父亲已故)外,有母亲徐忠堂,还有一兄一弟两姐一妹,均已成家。兄张福栋、姐张福兰为中共党员。本人于1974年结婚,爱人周春英,生二女,家庭状况良好。社会关系主要成员有姨姨徐春莲,家庭妇女。家庭及社会关系主要成员均无政治历史问题。

二、寒窗生活十四载

自幼喜欢读书。六岁上学前班。19549月至19587月在本村初小14年级;19589月至19607月在桑湾村高小56年级;19609月至19637月在兑镇初中13年级;19639月至19681月在汾阳高中13年级。1966届高中毕业。

学生时代,刘胡兰、向秀丽、刘文学、雷锋、王杰、焦玉禄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给自己以深刻地影响和熏陶,促使勤奋好学,刻苦奋进。八岁加入少先队,十四岁加入共青团,十七岁担任高中班团支书。学业成绩总评优秀。曾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共青团员、四好团支书。

三、戍塞生涯二十年

19682月,志愿报名,光荣应征入伍,来到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一六五团二连。迎接第一个考验的是艰苦的施工任务。面对“住山沟、爬山头、拿镐头、搬石头,外加窝窝头”,决心自觉磨练。受到连嘉奖,被评为“五好战士”,年终被党支部列为新兵中第一个“纳新”发展对象。1969年调六工区政治部宣传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年底部队移防北上,工区改编为陆军0师,本人服从改编,随队北上。19715月被提升为干部报道员;19721月被提为见习干事;19734月被提为新闻干事,一直到197610月,七年间,经常深入连队调查情况,加班加点赶写稿子,采写的稿件曾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通稿》及部分省级报刊、电台刊用过。

197610月调到本部师组织科当干事。19796月任组织科副科长。19814月提升为秘书科长。四年间,正值粉碎“四人帮之后,做了大量组织整顿工作。受到师党委嘉奖,出席了北京军区第四届党代会。

19816月调陆军第六十九军纪委办公室任副团职纪律检查员。19859月部队合并整编,任陆军第二十八集团军纪委办公室副主任(以副顶正)。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埋头苦干,认真履行职责。对错误的东西,敢于斗争;对无端的压力,刚直不阿;对困难和干扰,不屈不挠,以对党的诚心,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在组织的培养下,19849月至19852月参加了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政治轮训队短期培训,由于学业优秀,受到高校党委嘉奖。接着于19859月参加了该校组织的函授大学政治指挥专业的在职学习,经三年考试合格,取得函大毕业证书。于此同时,1984年参加了山西高等教育党政干部基础科的自学考试,于19876月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取得了毕业证书。实现了在学生时代未能实现掌握大专知识的夙愿。  四、加入党组织及其活动

19704月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经共产党员姚炳鑫、石宝根二同志介绍,我抱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思想动机,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决议,遵守纪律,发挥模范作用。由于组织信任,19796月担任师政治部党支部组织委员,19814月担任党支部副书记。198512月担任二十八集团军政治部党委委员,集团军纪委委员,198712月任集团军纪委常委。在任党内职务期间,能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完成党的工作。

五、对“文革”教训和改革意义的认识

1966年,正当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准备考取大学的时候,“文革”发生了。它荒废了学生的学业,耽误了求知的宝贵时光。“文革”期间,思想幼稚、单纯、感情朴素。但没有参加过造反派组织,没有参加任何武斗事件,没有任何打砸抢行通过1985年整党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是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坚持实事求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拔乱反正,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带来生机。整党中,经过群众评议,组织批准,在自我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党员登记。最近,认真学习党的十三大精神,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出路。激发自己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积极工作。

六、自我认识和鉴定: 好的方面:(1政治思想上是坚定的。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能够以党的利益为重,关键时刻思想过硬,具有牺牲精神。(2)对事业是热情的。能服从组织分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从事宣传、组织、纪检工作,每一行都入门快,干得实,有独立工作的能力。3)学习上是刻苦的。有勤学好问,学而不厌的精神,善于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际工作学习。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科学知识和道德修养。4)团结上是顾大局的。具有思想工作的能力,能够以大局为重,维护整体的利益,团结绝大多数同志包括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即使在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党性,为了团结,委曲求全。(5工作作风比较深入。具有吃苦精神,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善于研究问题。 不足之处:(1对马列主义理论系统学习和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还不够;(2适应新形势工作需要的业务水平还有差距,特别掌握新时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不够。

今后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树立新的更高的标准,戒骄戒躁,继续发扬优长,克服不足,努力经受执政和开放的双重考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七、各阶段证明人:

小学读书阶段,证明人高昌盛,现在孝义县兑镇乡偏城村劳动;初中阶段,证明人梁国威,现在孝义县高中特级教师;高中阶段,证明人张学斌,现在孝义县委办公室工作。在连队当战士时,证明人武毓昌,现在汾阳县农科所工作。从事新闻报道阶段,证明人石宝根,现在山西省人事局调研室工作;在组织科工作期间,证明人杨振东,现在四川省盐亭县人事局工作。任秘书科长期间,证明人白先合,现任集团军地炮旅政治部主任。在六十九军纪办当副团检查员时,证明人周林青,现在石家庄干休所;在集团军纪委办工作阶段,证明人刘增华,现任纪委办文职纪委专职副书记。

 

评说我的军旅生涯

 

 1989年我考虑到孩子在部队上学不方便的困难,要求转业。组织上给予批准。于是,我在1989年初写了军旅生涯的鉴定。经党组织同意。内容如下:

张福清同志19682月入伍,19704月入党,19715月提干,二十一年间,曾从事过八年新闻报道工作,五年组织工作,七年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一年农场政治工作。历任师政治部新闻干事、组织干事、组织科副科长、秘书科长,陆军第六十九军副团职纪律检查员、陆军第二十八集团军纪委办副主任(以副顶正)、集团军纪委常委、北京军区守备一旅农场正团职政治委员等职。

该同志入伍以来,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能够认真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能经受改革开放的考验。能够服从组织分配,对政治工作的各类业务入门快、善钻研、干得实、有成果。特别是对机关的业务熟悉,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水平,有独立工作和组织领导能力。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中,能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掌握新信息,采写的稿件曾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通稿》及部分省级报刊、电台刊用过,曾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从事组织工作期间,正值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为部队建设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整顿工作,受到师党委的嘉奖,曾于1978年出席了北京军区第四届党代会。从事纪检工作期间,能够襟怀坦白、任劳任怨、切实履行职责;对错误的东西,敢于斗争、批评;对无端的压力,坚持原则、刚直不阿;对困难和干扰,不屈不挠、埋头苦干;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和体会,上级纪委曾给以多次肯定。在农场工作期间,为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委建设尽了力。对学习抓得紧,有勤奋、刻苦的精神。近几年来,参加山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石家庄高级陆军学院学习,分别取得了党政干部基础科和政治指挥专业大专文凭。对自身要求严格,作风扎实,生活朴实,能顾全大局,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 缺点是:有时有急躁情绪。注:这是中国共产党陆军第二十八集团军委员会给我写的鉴定书。  

 陆军第二0六师的军旗永远在我心中飘扬

  陆军第二0六师已经于1985年撤消了。撤消时,我已经离开师里四年,调到陆军第六十九军纪委工作了。我在陆军第二0六师时,是她培养了我,使我终身难忘、感激。她虽然被撤消了,但她的军旗永远在我心中飘扬。

原陆军第二0六师善后办主任张德泉为陆军第二0六师写了简史,我至今保留着。陆军第二0六师的前身是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该工区196412月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由原六十九军二十八师、一0七师和军直等单位组建,下辖四个团,归六十九军代管。19673归三十八军代管。196811月,工区机关从保定移防石家庄后,改归陆军第六十三军代管。196911月,移防内蒙古黄旗海、岱海地区,改编为陆军第二0六师,隶属陆军第六十九军。

部队组建二十多年来,先后在保定、石家庄、大同、内蒙古等地区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广大指战员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转战华北,风餐露宿,艰苦创业,奋力拼搏,为建设坚固的“地下长城”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全师先后打坑道150条,掘进 36385.86米。1970年以来,还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军事训练、营建、生产和内蒙古岱青山阵地的守备任务。部队各级党委、机关,坚持不懈地狠抓基层建设,不断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师党委提出“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创一等成绩,争全军上游”的战斗口号,全师指战员打消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奋力争上游,使部队的全面建设和各项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局面,多次受到总部、军区和上级党委的表扬。培养锻炼出几千名优秀干部,涌现出共产主义战士、一等功臣申宪智、阳昌友,模范连长、一等功臣周小铁,荣立集体二等功的六一六团卫生队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和单位。

1985年,军队改革体制,精简整编,陆军第二0六师被光荣撤消,又一次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师干部战士表现了很高的政治觉悟,讲大局,讲党性,讲纪律,讲风格,讲贡献,用实际行动写下了本部队建设史上的光辉的最后一页。

我是19682月入伍,开始在第六工区的165团二连。后调到第六工区(京字417部队)机关。196911月随师北上,到了内蒙古丰镇县驻防。是陆军第二0六师的党组织把我培养为共产党员,把我一名普通的战士培养为国家干部。在第二0六师10年中,我由排级升到副团职。

我的师兄张德泉转业到地方后,给我寄来一份《卫士之歌》。他用诗词反映了部队的几个场景。如反映《野营拉练》:“黄毛呼呼沙打眼,白毛呼呼刀割脸。翻过卓资(内蒙古的地名)越尖山(内蒙古的地名),长寒梁顶(内蒙古的地名)急转弯。房东炕头(我们住在民房)解疲倦,热水泡脚把泡穿(走路脚打了水泡)。”如反映《抓先进典型》:爱兵模范铁连长,教子成才孟凡香。舍己救人申献智,九连军政全面棒。临危不惧阳昌友,典型宣传树榜样。基层处处有靓点,勤于发现早宣扬。”他用十六字令写了《减编》:“山。钻声轰鸣人未还。争朝夕,献身国防线。山。汗浇血注整红眼。营已换,露宿小河边。山。英雄儿女无私乡。大减编,只想当党员。山。战士挥泪别营盘。全无怨,解甲从头干。”这些诗写得多么好啊。

陆军第二0六师的精神是艰苦创业的精神,奋力拼搏的精神,严守纪律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让我们永远记住陆军第二0六师吧。她的军旗永远在我心中飘扬!

 

我所经历的七次紧急战备

 

我是19682月参军,198910月转业的21年中,我先后在北京军区工程兵、陆军第63军、第69军和第28集团军从军。我是一个和平兵,没有经过战火硝烟,但经过了七次紧急战备,有几次达到了临战状态。

第一次是 196932日,珍宝岛自卫还击战之后。珍宝岛自卫还击战开始时,当时我所在的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驻防在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和邯郸地区,担负着国防工事的施工任务。自卫还击战打响以后,中苏边境地区气氛十分紧张。我部在内地,尽管没有直接担负战斗任务,却加紧了“深挖洞”的战备工作。有些国防工程在毛主席“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口号鼓舞下,完成任务的时限大大提前。我们尽管听不见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的炮声,但在国防工程的山头上不时地响着施工紧张的炮声。施工部队一天三班倒,人歇机器不歇。有时一个班要连续工作16个小时。珍宝岛地区的紧张状态,到国庆节前两国总理在北京机场会面后才缓解。之后,苏联在中苏全线边境增兵。为保卫边疆我军驻防也作了调整。196911月,我第六工区改编为陆军第69军的一个师,开赴内蒙古地区的土贵乌拉和丰镇一带,一方面进行紧张的军事训练,一方面在这一带进行着紧张的战备施工。

第二次是1971913日,“林彪9·13事件”之后。这年913日,林彪、叶群、林立果阴谋败露,乘机仓皇出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针对这一突发事件,为了防止“社会帝国主义”的趁火打劫,搞突然袭击,我军进入了紧张的战备状态。我部按上级指示,组建了前敌指挥部。部队处于战前准备阶段,停止休假,收回外出人员。部队多次搞紧急集合,做到随时拉出去、打得响。“林彪9·13事件”之后,毛主席提出“不当老爷兵”的指示。从1972年开始,部队每年都要搞冬季野营拉练。我部按照上级指示,每年都要组织所属部队搞千里野营拉练。部队和机关要全副武装,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踏着积雪,南起山西怀仁,北至集宁走一圈,完成训练科目。有时一天要行军百十里路。 第三次是19761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之后。周恩来总理的不幸逝世,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极其悲痛的事件,也是全世界极其震动的事件。为了防止外敌乘机作乱,我军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我部驻防内蒙古地区,主要是保卫北部、中部边疆,防止苏联军队的入侵和捣乱。当时我部刚野营拉练回来,就投入了紧张的战备工作。师领导紧急到前线看地形,司令部加班加点制作作战方案。部队作好随时拉出去投入战斗的一切准备。直到115周恩来总理的遗体安放到八宝山之后,战备状态开始解除。

第四次是197699日,毛主席逝世之后及粉碎“四人帮”期间。巨星陨落,全国悲哀,全球遗憾。部队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我部大部分人员都进入了战备坑道和作战阵地。师机关大部分人员都深入到基层连队,以备随时应付国内突发事件和国外敌人的突然袭击。这一段时间,我们住在山头坑道内,睡的是潮湿的被褥;生活在阵地上,吃的是行军锅做的糊味饭。我们一个心眼:不管多么艰苦,要为保卫祖国,保卫毛主席,时刻准备献身。这次紧急战备时间较长。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内欢呼和庆祝。我们则坚守阵地,紧张地进行战备工作,严防敌人搞突然袭击第五次是1979217日至316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当时苏联和越南打得火热,形成对我合围之势。这场战争,是我国为了反击越南当局的排华活动和越军在中越边境的骚扰,也是为了打破合围,教训“小霸王”的行动。当时南战北紧。我部在北线,虽没有直接投入战斗,但为了严防苏联对我“釜底抽薪”,背后插刀,我们紧急战备,严阵以待。我部改善了装备,增编了迫击炮连,机枪连;各班都配置了40火箭筒。并加紧了打击苏军坦克群的训练。当时正值我国春节期间,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安乐,我们军人却处于紧急战备状态。

第六次是1984428日打响的收复老山的对越自卫反击之后。反击战打响后,我部地处北部边疆,仍然是南战北紧的状态。我部按照上级指示,很快进入战备状态。部队指战员人人磨拳擦掌,写决心书和请战书,要求奔赴前线,卫国杀敌。当时,我们把自己的东西分三包,一包寄家,一包留队,一包带到前线。但我部的主要任务还是应付苏军可能对我的突然袭击,还是加紧国防施工和打苏军坦克的训练。要求全体指战员都要在短期内学会俄语和蒙语的对敌喊话。我们知道苏军坦克厉害,但我们不怕,我们有准备,决心以“肉磨子”应对敌人,拖住敌人,阻止敌人的第一个浪潮。以待战略部队全歼入侵之敌。我们的紧急战备,有力地支援了南线战斗。

第七次是1989年我国北京动乱期间。这期间,部队虽没有大张旗鼓地搞紧急战备,但总的精神是内紧外松。外表上,部队秩序正常;实际内部紧张地进行作战准备。主要是防止外敌趁国内动乱入侵我边界。我们严密注视苏军动态,严正以待,以防不测。同时,抽调部分人员组成小分队,参加了北京的制止动乱行动。当时,组织上已经确定我转业,我没有机会参加这次行动。

注: 此文发表于2007年326日《孝义风采》第二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学创作

 

(报告文学)

 

初冬的凌晨,嘹亮的军号响彻了军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站在跑操队伍的前列,远远地看见闪烁的启明星,高挂在大地东方的上空。他是那样地和蔼和慈祥,我顿时感到温暖和亲切。哦,她不就是前些时候离开人间的段玉兰妈妈么。

 

(一)

 
   认识段妈妈八年多的时间。认识她之前,我曾经几次去太原,从我嫂子言谈话语中听到过她的名字和她的一些情况。因为她家老周是嫂子单位的领导,嫂子常去请示工作,对她的情况也就了解一些。当时我尽管还没有见过她的面,但知道她从小参加革命,是一位老共产党员。 段妈妈1923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山区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当时,军阀混战,洒下人间都是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她刚刚懂事时,又是日本鬼子的铁蹄野蛮践踏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众团结抗日,开辟了沁源革命根据地。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开始懂得了谁是敌人,谁是亲人。在抗日组织的影响下,她十一岁就参加了抗日儿童团,十五岁就参加了支前妇联会。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日工作队。由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积极工作,1946年被正式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随着解放省府,进驻太原,参加了城市的妇女工作。后来,她被分配到市商业先进单位——南五一粮店工作。她同时也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 我是19736月才见到段妈妈的。那时,部队在大同。我因公出差去太原,住在哥哥家。哥哥知道我难得回来一次,提出顺便把我个人的事办了。他提出要给我介绍段妈妈的大女儿小花做朋友。并和嫂子商量好星期天领我去见面。

 听说给我介绍段妈妈的女儿,我心里倒是高兴的。我想,段妈妈这个老革命熏陶出来的女儿也一定错不了去认识女朋友,同时也可以拜访一位久已仰慕的老同志。

星期天中午,我们提早吃了午饭,嫂子领着我,骑自行车直奔段妈妈家。我们穿过五一广场,顺着五一路向北,拐到小东门,进了一个小院。我估计就该到了。

一进门,没见小花,只见一位干部打扮的中年妇女忙着做饭。她一见我们来,热情让座、泡茶。嫂子给我介绍说,这是段婶娘。段妈妈听到嫂子的介绍,看我身着军装,知道是相亲的女婿。她微笑着对我说:“小伙,快坐。小花领着姊妹们看电影去了,一会儿就回来。”

段妈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她是在风尘仆仆的革命历程中奋斗过来的。他刚进五十,头发已经有一半灰白。她的眉额和眼角处一道道皱纹也都显了出来。容貌虽似衰老,但给人的印象却是很精神的。我们刚喝了一杯水,她就给端来了饭。我说已经吃过了。她显出不乐意的样子,说:“什么吃过了。不要客气。过去战争年代,八路军和工作队的同志经常在家里吃饭。你这八路军的接班人,可不能丢了这个传统。军民是一家人啊。”我推托不过,只好端起碗来。

她见我吃开了饭,也高兴地拉开了话匣子。她讲到,过去战争年代,凭着年轻、热情,精力充沛地为党工作着。既要走家串户发动妇女抢做衣服和鞋袜,支援前线;又要想方设法照顾好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有时忙得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的觉,有时要熬通宵达旦。她对工作从来不马虎。有一次,收来的军鞋,鞋里面疙疙瘩瘩不平展。她想到,鞋不舒服,同志们穿了怎能追赶逃跑的敌人。她组织了几个女友,加了几个夜班,把鞋都整了一遍,才送到前线。她在困难面前,也从来不退缩。一次,伤病员的药供应不及时,有位十五六岁的小通信员伤口化脓,感染严重。她看着这位小弟弟难受的样子,找了当地老人讨了药方,翻山越岭采集了中药,敷到伤口,治好伤痛。

说到这儿,段妈妈收住了话题,带着埋怨自己的口气说:“你看我没油水的,说这些干啥。我是见了解放军就想说八路军的事。”说着,她用筷子把盘子里的炒鸡蛋夹到我们碗里。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只顾听段妈妈说话,忘吃饭了。

                   (二)

吃过饭,嫂子帮段妈妈收拾餐具,我却被墙上挂着的一幅小像片吸引住了。“怎么她家里挂着邓小平同志的像?”我还来不及想好多,就被段妈妈“咯咯”的笑声打断了。“你把这像当成谁了?他是我二哥。初次来我家的人,总把他当成是邓总书记了。”说到这里,她停了一下,提高嗓音说:“唉,要真有他的像,我也敢挂,怕咋的。人家又不是林彪那样的人。”听了她的话,我心里一怔:段妈妈真是个襟怀坦白,旗帜鲜明的人哪。看起来,她脑子里装的“政治”还不少呢。因为当时邓小平同志还没有解放出来。我倒想听一听她的见解。

段妈妈就从她二哥说起,谈了她姊妹们的一些情况。她兄弟姐妹五人,除了老五年龄小,其他几个从小就都参加革命了。特别是老二,参加革命后,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她为了纪念他,学习他,才专门放大一张像,挂在家里。连她老周都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共产党员。她老五也是解放军的营职干部。我听了对段妈妈的家庭情况,产生了羡慕之感:段妈妈的一家真不愧是革命的家庭,不愧是沁源老革命根据地培养出来的新型家庭。

关于段妈妈的政治见解,当时我很想问一句,但后来他家小花她们看电影都回来了。段妈妈见有人陪我说话了,她也就干别的事去了。此后,还是小花给我说了段妈妈的一些情况。

段妈妈对林彪印象不好。她说:“林彪鹰沟鼻子、扫帚眉,一看就不好。”1971年林彪自取灭亡后,段妈妈十分高兴,在全家办的酒席上,她破天荒地和一家人干了一杯酒,表示庆贺。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有人乱揪斗老干部,要段妈妈揭发批判。段妈妈说:“我见过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没见过这样的胡来。”有人见她一不揭二不批,说她是刘邓的“保皇派”,是“黑修养”培养出来的“假党员。”段妈妈气愤地对那伙人说:真金不怕火炼,老子不怕你们胡言。有一次,段妈妈下班回家,路过大街,见有三四个年轻人因抢解放军的武器未得逞,贴大字报骂“黄狗子、“保皇军”,要揪出“军内一小撮。”段妈妈挺身而出,和他们展开了辩论直说得一伙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下不了台。有两个坏小子,见对付不了“老太婆”,叉腰挥拳想使坏。幸好有人及时给家里人报信,才把她拉回来,免遭了坏人的暗算。

段妈妈原则性是很强的。凡是正确的东西她总是一丝不苟地坚持。1967年初,有一个原先和她在一块工作过的女同志,因丈夫是某单位的第一把手,被所谓“造反派”打成“当权派”,受到牵连,被抢劫和抄家,赶出门外,无处安身。段妈妈知道此事后,亲自把她一家接到自己家里,安排好吃住,两家十四五口人挤在一起度日。当时,有人玩笑地说:“老段,你怎么是反其道而行之?人家搞斗批,你却搞包庇,小心你的狗头。”段妈妈也风趣地说:“苍天有眼,不会冤枉好人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看他们敢怎样?”后来,那伙“造反派”垮了台,段妈妈带着轻蔑的口气说:“我说他们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吧。”“四人帮”垮台后,段妈妈还是那句老话。

段妈妈的正义感是令人钦佩的。她对“左”倾思想的危害感受至深,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也耽着心。我记得,在中央六中全会召开前,她曾问我,怎样看待社会上一些人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我说这是严肃和慎重的问题,一定要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高和最大利益着眼,才能有个正确的评价。社会上一股“全面否定”的风头,迟早不得人心。段妈妈听了会意地点点头,夸奖说:“还是俺小张有脑子。”党的六中全会召开后,段妈妈坚决拥护中央决议,拥护中央组织调整,拥护中央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评价。她告诉我们姊妹们要好好学习决议,牢牢记住邓副主席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  

(三)

 

段妈妈的生活作风是清贫、朴素的。说起来有几件事至今还是历历在目。

1974年的深秋,我和小花经过一年多的了解,决定要结合了。部队领导也同意我们的打算。可是结合的一切准备还是“二加三等于五”(无)。当时结婚都讲阔气,什么立柜、沙发、钢管床;电视、音响加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洗衣机)。可咱除了俩人外,只有一间近二十平方米的简易平房。

一次,我和段妈妈说起“准备”的事,我说有点“犯愁。”段妈妈安慰地说:“哎,办喜事有什么愁犯的。谁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哪能一结婚就什么都有了”。接着,她又给我说起她的事:“我和你叔那阵,刚解放,城里有什么,还不就是只有一间房子。没有床,就盘起老家那样的土炕。进城二十五年了,家里就是增加了六口人,还有什么?”段妈妈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家里的摆设。确实是这样。家里除了小花上班后赶时髦,找人做了个单门立柜外,别的都是用废包装箱板钉的衣箱,上面涂了些油漆。一家人睡的还是一丈四尺长的大土炕,炕上铺着炕席。段妈妈说到土炕时,逗笑地说;“人们说现在睡土炕,土里八气。什么土气?比过去洋多了。”说得我也笑了。这一笑,我的“愁”也烟消云散了。

段妈妈一方面要我们不追求阔气, 一方面又和老周叔积极地帮我们筹备。并亲自给选定了完婚的“大顺”日子。喜事虽然办得简单,但是大方的。小花也很满意。后来,段妈妈在追叙这次办事时,还给我说了当时的情况。她在当时是顶了很大的压力的。有人劝说,小花是老大,下面还有四个姑娘,小花出嫁时一定要大摆宴席,大闹一番,做个好样子。老大搞得马虎,以后姑娘还怎么嫁?段妈妈对她们说:“我们不赶那个时髦,俺小花是会做好样子的。”说到这儿,段妈妈对我说:“小张,你是党员,我老俩口也是党员,咱们不是摆不起排场,是说不能带头搞铺张浪费啊。”段妈妈的一席话,说得我心里热呼呼的。段妈妈确实比我们想得高,看的远啊。

段妈妈在家是“管家”。在平常的生活中,她总是带头勤俭的。她带的手表是小花结婚后换下来的,已经很旧的“青岛”牌机械表。她带的老花眼镜,也差不多有十年了,镜腿也活动了,镜片也发了污。她穿的衣服更没有一件“港”式的。最好的是过年穿的的确良衣服了。

家庭的各种开支, 段妈妈也抠得很紧。听小花说,她姊妹们要花钱时,段妈妈都让记上账。有时发现谁大手大脚,段妈妈就责备说:“你们到农村看看去,好家户都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拿一个钱买东西,非得把钱攥出汗来才放手。”说实在的,段妈妈和老周爸爸两人工作,当时工资才“三翻手”,一百五十多元啊。在城市养活一家八口人,也是够劲的。加上姑娘多,免不了花花绿绿爱打扮,略一开销,就出现“赤”字。可是,段妈妈对于自己家的困难,从来不向组织伸手。单位研究救济金,段妈妈总是先提出别人的困难,先解决别人的问题。 

1979年国家调整部分职工工资级别。老周爸爸因单位一些领导工作的差错,没给调上。段妈妈知道后,劝说:“没调就没调,有多少钱够花的。精打细算,和人家过一样,咱手紧点就有了。”老周爸爸平常喜爱听广播电台播放的山西梆子。凡是在家休息,他总爱抱着半导体收音机听新闻和山西梆子。有人看见收音机外壳都碰掉好几块,给他出主意,买个落地收音机,既大方,又听起来得劲。段妈妈听到后,以说服的语气与老头子商量:“再委屈你几年吧。等咱经济宽余了,我给你买上一台。可现在只好将旧了。”后来,她和爸爸找朋友做了个小木头盒子,把收音机外壳修好,照旧使用。

有一次,我探亲回到太原,小花上班去了。我和孩子在家。段妈妈见我手头也没别的事,就叫我和她拿细白绳子穿竹帘子。我看见破旧的帘子说:“破成这样子,修它干啥,吐故了算了。”段妈妈带着严肃的目光看了看我,但又恳切地说:“你没听人家说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这帘子已经挂了十年了。老古董了,舍不得扔了,修补一下可以继续用啊。”接着,她指着刚穿好的一道说:“你看,这和新的有什么两样。”我看着新穿好的帘子,听着段妈妈的教诲,回味着自己刚才说得话,脸红了,一直红到耳根。

 

                          (四)

 

段妈妈主持家务是能手,对待工作也是好样的。凡是和她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这样说:“老段是咱革命队伍里的一匹‘骆驼’。管给她什么担子,她都能担起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给她担子,她都能担着走。

进城三十年来,她当干部,又当职工;坐机关,又站“门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正如一位领导同志在追忆她时说的,“玉兰是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拧在那里就在那里使劲,不愧是党的好女儿!”

段妈妈一心想工作,从来把自己的得失置之度外。有一次,她在上班的路上,不慎被自行车撞伤筋骨。我和小花背着她送进骨科医院。因小花工作忙,不能陪床。我们就到她那个单位反映,想让单位派人陪床。事后,她知道了此事,批评我们说,怎么能因为个人的伤痛影响单位的工作。她反复解释说:南五一粮店是先进单位,又是昼夜服务店,人员少,工作忙,咱出不上力,就添忙了,再抽人,不是忙上加忙吗?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看她时,她还是这些话。人们只好依了她。俗话说,筋骨动痛一百天。段妈妈惦记工作,住院刚一个月,腿脚刚能活动点,就要求出院。治疗还没过五十天,就要求上班了。

平常,什么伤风感冒,对于段妈妈根本不算病。我好几次见她拿着药片去上班。有一年,她突然得了急性肝炎。人们说,这种病是“馋” 、“懒”病。意思说,得了这种病,就要吃好休息好。段妈妈没有因为这个病就躺倒不干,而是积极配合治疗。病刚好,正在恢复健康,她就要求领导给她分配工作。

段妈妈退休以后,还强烈要求组织上分配她做工作。街道居委会的工作又杂又乱,组织上让她参加居委领导,她二话没说就干起来。后来,她的肝病突然复发,而且日见其恶化。在疾病的威胁下,她没有倒下,而是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她一面坚持工作,一面吃中药,配合治疗,加强锻炼。每天一早一晚,她都坚持散步、长跑。她还想的是工作,设想了一套措施和方案,要响应胡耀邦同志的号召,把街道“五讲四美”活动开展起来,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在街道盛开。等她恢复健康即付诸实施。但是,大自然太不公平了,经几个医院综合诊断,段妈妈的肝病为癌症晚期。

段妈妈预感到自己的病况不好,对工作岗位更加留恋了。她更加振奋了精神,热情地工作着。

在她去世的两个月前,医生让她住院治疗。她半开玩笑地说:“让我离开工作?病不死,也要憋死的。我就是倒在工作岗位上也不住院。”她硬是一边工作,一边治疗。

在她去世的一个月前,正是建国三十二周年纪念日。为了干干净净欢度国庆,她贯彻上级精神,组织街道职工家属清扫卫生,整理环境。为了让大家过好节日,她主动要求国庆值班。

在她去世的十天前,街道职工闹纠纷,吵架不和。她主动做好团结工作,要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体贴。解开了疙瘩,拆除了隔心墙,架起了连心桥。

在她去世的一个星期前,老周爸爸和小花姊妹们为照顾她,请假没去上班。她一再讲,留下一个人照顾,其他人都上班去,不要影响工作。

在她去世的五天前,她的病情更加恶化了。段妈妈仍然想到的是人民,心里惟独没有她自己。她再三嘱咐亲人:如需要和可能,可以把自己送到有关研究部门,通过解剖自己,找到治疗的要方,挽救同样不治之症的受难者。

段妈妈离去时,我不在跟前。我从千里迢迢的祖国北部边疆,返回来,参加了段妈妈的葬礼。我怀着悲痛的心情,细听着段妈妈单位领导、同志、亲人对她的追忆。我仿佛感到段妈妈没有离开我们。

一串串纸钱迎风飞舞,象一朵朵玉兰花盛开在人们的心窝。段妈妈没有死,她与日月同在,与天地共辉。

整齐的队伍,坚定的步伐。想到段妈妈,我对党的事业更加充满了信心。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应该怎样生活和战斗。

注:  此文创作于19822经过前妻周春英的修改。  

    

(小小说)

 

军党委纪委专职副书记包连启同志,新到职第三天就碰到了蹩脚的事。

这天上午,包书记刚坐到办公桌前,纪律检查员小黄就把一封揭发信和对被揭发人问题的初步调查材料,呈给他阅。他打开夹子,习惯地先看了信封,信封上没贴邮票,没有邮章;信封中央竖写着“纪委专职副书记 启”几个字,发信地址写的是“内详”。信也是竖写的。他看过信封,微微出声地念着信的题目:“揭发倒卖银元,购买走私商品者——军直通讯营一连副连长郝变生”。当念到“变生”两个字的时候,包书记猛地一楞:郝变生不是老战友郝德胜的儿子吗?变生身为党员、干部、副军长的儿子,怎么能干出这种事情?郝德胜是同乡,又是同一年的兵,同一批提拔的干部,是多年相处的战友。就为战友负责,也要管好这件事。

念完题目,包连启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一口气看完了信的全文。信的落款没有写姓名,只写着“共产党员”四个字,“党”字是老写体。包连启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从“没有邮章”判断出是本部来信,不是远方来信;从信封上“启”字和“党”字的老写体及竖写信的特点,一眼就看出写信人肯定不是年轻的战士,而是一位老同志、老党员。

包连启看了揭发信,又仔细地看了小黄亲自调查整理的郝变生问题的材料。从材料看,对变生问题的揭发都是真实的、可信的。看完这些材料,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把文件夹放在办公桌上,坐回到自己的椅子上。他顺手点了一支香烟,一口接一口地抽起来。

包连启一面抽烟,一面又把揭发信看了一遍,反复思索着。他觉得信的字迹好象有点眼熟,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到过;越眼熟越想再看一遍。他不知道写信人是谁,但很钦佩写信人的这种精神,很欣赏信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因为一方面,这名“共产党员”敢于太岁头上动土,敢于告副军长郝德胜的宝贝儿子的状,在维护党规党法、端正党风上,正是需要这样敢于正视问题,揭发问题的同志;另一方面,信中反映的郝变生的问题,在青年发生的问题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前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还在通过各种渠道侵蚀着青年的思想;特别是有一些领导干部溺爱孩子,孩子又依仗父母有一定的职权,自持无恐,违法乱纪。通过对郝变生的问题的处理,也是对这类歪风的一次打击。

包连启同志遇见违反原则的事,好象猎手见了猎物一样眼红,他总要追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这种“认真”的态度是他的老习惯了。他一九五一年入伍,参加工作三十年来,一贯钉是钉、铆是铆;秉公办事,不循私情;对不正之风铁面无私,刚直不阿,坚决斗争。群众送给他外号,叫“包公”。他老伴也常开玩笑地叫他“老包头”。他总是乐呵呵地说:“老包就老包,反正搞歪门邪道的,咱包准不发给通行证。”

老包当团政委时,不滥用职权谋私利。外甥小范,在团属步兵连当兵。机关的同志出于照顾,把小范列为干部苗子,准备提干。他从侧面了解了小范的情况,并根据实际表现,取消了培养干部苗子的资格。

他老伴随军后一直在家属工厂干临时工。有一段时间,地方政府给了一批转正指标,专门解决一部分适龄家属的工作问题。有人出点子,让他把家属的年龄改小点,好转正式工。他摇摇头解释说:“党和国家关怀咱,咱绝不能干作假的事。”

包连启,亲眷之情化不了,金钱财物买不倒。他当师副政委时,党委让他分管营建。他物资、经费常过手,近水楼台不得月。有一次,一个从外地来的人跑业务推销水龙头。营建正需要这种货。他亲自看了货,感到质量不行。当时那个人为了推销劣货,说了声“好说”,顺手从小黑提包里掏出两块日本西铁城昆表,就往他手里塞。他一看,简直是就着麻花吃猪油——腻透了。一边摆手,一边气愤地说:“你看错人了,不要来这一套。”那人挨了一顿批评,碰了壁,灰溜溜地走了。

老包执行《准则》,秉公办事,军和军区都通报表扬过。因此,军里增设纪委专门机构时,军机关的同志们推荐的第一个人就是他。他在政治学院结业前,军党委就写了报告,提拔他担任正师职党委纪委专职副书记。

包书记面对郝变生的问题,一样抱着“认真”态度,不马虎,不含糊,不糊涂。他既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郝变生从入伍到提干,一直在包连启的那个师。小郝刚入伍时,虽然是干部子弟,但本人对自身要求比较严格,能够刻苦学习革命理论,积极主动参加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练。小郝提干,是经过全连干部战士评议后一致推荐的。提干后,仍能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包连启曾经还把小郝作为干部子弟成长的楷模宣传给其他新提升的干部。平常,包连启对小郝管理也严格,既热情鼓励他发扬成绩,又严肃批评他的“优越感”。当时,小郝还是能够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包连启同志住校以后,部队精减整编,小郝被调到了军直通讯营一连。

包连启联系住校一年多时间,从小郝来信暴露出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害怕艰苦,追求安逸的思想,判断出郝变生调到新单位后,放松了思想改造。根据小郝平常的表现,包连启分析认为,一是初犯,二是原先思想基础较好,相信经过批评教育会很快转变过来。此外,包连启还想到一个帮手。包艳梅是军机关卫生所党支部的纪律检查委员,和包连启一个脾气。她也是变生的同学、战友,也会帮助变生走正道的。因此,老包对于解决小郝本身的问题没有多少顾虑,他是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的。

在包连启头脑中想的最多的是他的战友副军长郝德胜。其一,小郝的行为是否事先经郝德胜同意的;其二,处理小郝的问题,郝德胜会不会插手、说情。

包连启凭着他对郝副军长的了解,对“其一”很快就作了否定的回答。郝德胜那种防微杜渐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包连启头脑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次,郝副军长家里的电视机天线杆被风吹断,砸坏了两根天线管子。他让变生到城里捎个新的。变生走了个捷径,找维修所的技师,用公家备用的管子给配好。他了解到配件是军用的电讯器材,当即把变生训了一顿,催变生到通讯部门按价付了款。还有一次,后勤生产处王助理员带车到煤矿送货,顺路给郝副军长拉了一车块煤,只收了煤钱。事后郝副军长一算,感到钱款不对,没给汽油钱,随即按返回的里程,付了车公里费。包连启想到这些,感到郝副军长连一根天线管、一滴汽油的便宜也不沾,哪会放话让变生干那种事情呢?

包连启最不敢保险的是“其二”,他总担心处理郝变生的问题,郝副军长会帮倒忙。  郝变生是郝德胜的独苗苗。郝德胜有四个孩子,前三个都是女孩。为了要个小子,变生没出世,就给他起了个名字,想变个女孩为小子。变生小时,郝德胜虽然注意教养,有时也娇惯。特别是变生的母亲,教不足,娇有余。郝德胜会不会在这一点上被老伴的“枕边风”吹得丧失了原则,变为包庇者。处理变生的问题,会不会像剜他心上的肉一样难?他会不会说出“不看僧面看佛面”、“家丑不可外扬”等话软化你?会不会说“这个战友没有人性”“六亲不认”刺激你?会不会摆出“首长”的架子,官大一级压死人?如此等等,包连启并不是害怕,而是想到,处理这个问题并不简单,这也和打仗一样,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情况,知己知彼。要有敢于解决问题的“勇”,还要有会解决问题的“谋”。真还要有《潘杨讼》里的寇准精神。

包连启同志考虑了好多“大义灭亲”的历史典故,好对付一旦插手、阻止、说情的副军长。从包连启内心里讲,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场面,不希望出现站在自己对立面的战友。为了避免这个,他决计来个“先发制人”。先找郝副军长探探虚实,把工作做到前头,好让他站在党的原则立场,模范地执行《准则》。

晚上八点多钟,包连启坐在宿舍的写字台前,在台灯下,打开放有揭发信的文件夹,继续思考一些问题。他刚刚拿起笔来想写点什么,忽然,急促的电话铃响起来。他一把拿起话筒,刚问了声“谁呀?”对方就听出是包连启的声音。“老包,我是老郝。忙什么了,没事来我这儿一趟,咱们聊聊。”   

真是那壶不开偏提那壶。郝副军长突如其来的电话,给了包连启一个突然袭击。他心里很犹豫,真是沙滩行船,进退两难。不过他还是应承了“马上就去”。心想:我还没找你,你倒找上门来了。也好,咱就来个“边关排宴”,看谁说服了谁。他放下电话筒,把信件、材料放到卷宗里,拿了手电就出了门。郝德胜和包连启虽说都在一个军部大院,还是有一段距离。他一边走,一边还要用这段时间考虑考虑郝副军长“插手”的问题。

其实,郝德胜对于变生的问题,早在包连启收到揭发信之前就插手了。

当年八月,变生的母亲提出让变生到广东看望姨妈。因为变生刚出世时,奶不足,还是靠吃姨妈的奶长大的。郝德胜也同意变生去一趟。变生请了二十天的探亲假。临去时,家里给带了礼物和路费,还带了二百元的零花钱。变生的母亲还特意嘱咐:“什么不买,也要给没过门的媳妇买一块手表。”变生探亲结束,满载而归。除了带回一块日本“双塔牌”昆表外,还带回一部价值四百多元的录音机,他手上戴的上海表也换成了“小英格”。

变生的母亲拿着昆表只顾乐。郝德胜看到儿子带回来的这些东西,头脑里就打了个大问号。他问小生,东西是哪儿来的。回答是“姨妈给买的”。德胜知道妻妹的经济情况,不太相信小生的话。写信去问,回信是“没给买东西,只给了一百元钱。”郝德胜算来算去,算不清三百元钱怎能买这么些东西。他抠住变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变生知道他爸爸的脾气,只好说了实话。

郝德胜听说儿子倒卖银元,从中获利,又购买走私商品,知道这是违犯了党纪国法,指住鼻子骂开了变生。变生的母亲走过来解围,恳求地说:“儿子以后不干还不行?有什么过不去的。”郝德胜把手一挥,冲着老伴说:“这是什么话。你就会荞麦面打浆糊——根本不粘。什么下不为例,一次也不能这样做。”接着对变生说:“你也是组织内的人了,想通了向党组织坦白去。我是要把你交给组织处理的。”说完,就给纪办室写了“揭发信”。

信发走后,郝德胜又觉得不放心。他想:老包是自己的战友,又是变生的干爸,虽然他是有名的“包公”,但是这次处理变生的问题还能不能坚持秉公办事?会不会因为战友和同乡的关系照顾我的名誉而大事化小?会不会因为处理起军一级子弟的问题而缩手缩脚,对问题不了了之?想到这些,郝德胜觉得应该当面向包连启表明态度,同时,说服包连启跳出战友的小圈圈,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基于这一点,他才下决心让包连启来一趟,说说小生的问题。

郝德胜打过电话后,就到门口等包连启。浮云遮住了月亮,借着朦胧的月光,看到从包连启宿舍来这边的路上,有一个人打着手电,低着头,一步一晃地走过来。从行人的身影,他断定是包连启,而且判断出是在为小生的问题作难。

郝副军长办事历来喜欢干脆利落,直来直去,人们说他是枪膛里的子弹——不会拐弯。这时候,他看到包连启走过来的情景,倒使他吸了一口冷气。他想,看来说服战友老包还不能“暴火炒豆子”,得逐步使他进入情况,因势利导,凉水泡茶——慢慢来啊。想到这儿,他一转身进了屋子,先吆喝老伴泡两杯龙井。然后,拿出一付象棋,在沙发茶几上自己摆起来。

刚刚摆好,包连启就进了家。郝德胜见了,迎上来和他握手,高兴地说:“来,老包,棋逢对手,老长时间没有对阵了,先干两盘。”

说实在的,包连启在五种棋(军棋、跳棋、围棋、象棋、克朗棋)里,最喜欢来象棋。以前,他在师里工作,每次来军开会,凡有机会,总要到郝副军长这儿会叙谈一阵,来上两盘棋。这时候他倒感到兴趣不怎么浓了。但他看到副军长亲自摆好棋子挑战,还是应了战。心里说:副军长,老头子了,脸皮还挺薄。说情就说情,不开门见山,还搞弯弯绕。好!你绕我也绕,咱先将你一“军”。

两个战友,一对棋手,虽说在下棋,心里却各打主意。郝德胜一边走棋子,嘴里一边叨叨着:“老包,你可小心马后炮。”说着,把“炮”放到当头,接着就用“马”。包连启最善于用“车”。他的“车”三串两串就串到对方的阵地上,其中一个“车”死死地压着对方的“马”。

不知怎么走的,郝德胜突然形成了“马后炮”的阵势,把对方将死了。高兴地叫起来:“怎么样,马后炮厉害吧!”接着引申开说:“你要接受教训喽!否则,当心我的马后炮,告你贪赃枉法,徇私情。”

包连启一时精力不集中,还没弄清“马后炮”怎么将了自己。仔细看棋时,自己的“车”早就将了对方的“军”了。他也哈哈地笑起来,边笑边说:“我早就兵临城下了,你快投降吧!”

郝副军长的爱人见战友俩下了一盘棋都乐了,赶忙又给把茶斟上。包连启一边品着芳香扑鼻的浓茶,一边以探听的口气问副军长:“小生的事你知道了?”郝德胜收住了笑容,严肃地说:“他都给说了。”接着,一五一十地给包连启反映了郝变生倒卖银元的问题。然后语重心长地说:“连启,可别小看了小生的问题。这小子一年多来变得有点邪了。你可不能包庇他。要通过处理这个问题,教育挽救他本人,也教育部队的年轻人。” “是要严肃处理的。”包连启接着副军长的话茬说。随即,他讲了有一个省直辖市警备区领导干部的几个孩子,复制和传播黄色录象,影响社会治安,不但领导干部本人不管,当司法部门处理时,还包庇、袒护、说情。说到这儿,包主任有点激动了,声音有点颤抖,但嗓门提高了:“不能秃子头上打伞——无法无天啊!职权不是特权。往往有的人跳不过这个坎来,把党风给败坏了。”

 俩战友越说越对劲,越谈话越长。不知不觉谈了近三个多小时。郝德胜和包连启,见不是他们原先估计的那样,都放下了心。郝德胜一个劲地让他喝茶、抽烟。包连启从言谈话语中明白了副军长在小生问题上的态度,也没有二话,保了险。他看了看手表,正好时、分、秒针都走到了一起。“行了,喝好了,玩好了,也谈好了。”包连启边说边站起来。这时候才发现郝副军长宿舍里又增加了一副条幅,上面竖写着“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落款是郝德胜,“党”字也是老写体。

郝德胜见包连启盯着这张条幅,忙解释说:“鄙人所写,功夫不深,只供鞭策,不得欣赏。”包连启转过脸来,用敬佩的目光看着这位为部队建设操碎了心的老战友,心里更加明朗了。 

中秋明月高挂在天空,仿佛象一名威武的卫兵,警惕地保卫着人民的安乐和幸福。包连启道别了副军长和嫂子,借着洁白的月光,回到了自己的家。他没有一点困意,仍然坐到写字台前,重新打开揭发信的卷宗。然后从“松鹰”牌笔筒里拿了一支蓝色绘图蘸笔,在核实材料的第一页上端无字处,批写了“责令郝变生同志停职反醒,交待问题。包连启。十月十三日”。他看着这几个刚劲有力的字,对着明月满意地笑了。(完) 注:此文开始拟题是《亲家》,后改为《战友》,创作于1981。  

我心中的花(诗

 

                  我心中的花

                  不是最美的花

                  却是真正的花

                  人们都爱拿你比

                  把你夸

                  天真丽质

                  质朴芬芳

                  春花秋实

                   意气风发

 

                  我心中的花

                  是梅花

                  你意志坚骨头硬

                  不怕霜打雪压

                  觉醒早

                  报舂晓                     

                  敢把寒气化

                  待到山花浪漫

                  笑影传天下

 

                  我心中的花

                  是枣花

                  你小巧倔强性耿直

                  扑实无华

                  贫贱不移

                      花丛中不争艳

                  荆棘之下显泼辣

                  不被颂扬观赏

                  常和亲人牵挂 

                      我心中的花                 

                      是莲花

                  你纯真宁静

                  玉洁冰清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娇

                  虽漂流水面

                  赤子之心牢系根

                      行芳志洁要数

      

                  我心中的花

                  不是最美的花

                  却是真正的花

                  风雨经得住

                      野火烧不化

                  深情藏沃土

                  蓓蕾含春色

                  万花集处

                  风景这边最佳

     注:此诗发表于山西省直工委《党的生活》2000年第二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编    部队留影

 

             一  连队照片

 

(一)刚入伍戴上领章帽徽的照片

 

 

(二)入伍年底戴上冬天栽绒帽的照片

 

 (三)在165团参加新闻报道工作会时的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石家庄师部照片

 

(一)河北省新乐县1969年采访留影

 

    (二)我母亲和妹子来河北省石家庄看望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丰镇师部照片

 

(一)1969年底在丰镇刚穿上四皮的照片

 

 

(二)在丰镇170仓库的留影

 

 

                夜读[陈刚摄于内蒙古丰镇县]  

(三)在内蒙古地区农村采访(张福请、阎缚臣、姚炳鑫)

 

  (四)在丰镇东留影   

五)难忘的1971年内蒙古兴和县采访

   1971年我刚提为干部报道员。我与战士摄影报道员李子昌到内蒙古兴和县采访我部支左小组负责人赵鹤安。我与县宣传部门的叫王玉明的干事采写了人物通讯《刻苦地学习  努力地工作》。后来此稿被国家新华社以《认真读书的带头人》为题于1971年6月25日发了通稿。之后,《人民日报》于1971年7月2日略有删节发表在第四版。《内蒙古日报》于1971年6月26日全文在第三版登载。这几张照片是当时的留影。                    晨读[李子昌摄于内蒙古兴和县招待所]  (六)1970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   (七)1971年在北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周士庄师部照片

 

(一)在水峪村的驻地留影

 

   (二)我与报道组战士马炳泉     我在1664部队担任报道组长时与战士报道员马炳泉合写了一篇学习1973年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的体会《必须继续努力作战》,刊登在1973年3月7日《河北日报》第三版。马炳泉,河北省阜城县人。这是我们难忘的相处。   (三)野营路过大同云岗  (四)出差在北京(张德泉摄)   (五)与报道组庞家尧在北京市十三陵  (六)在阳高县部队学习班  (七)在师部与孝义同乡    (八)在唐山开会   (九)我在206师宣传科              (十)我在206师组织科        (十一)参加北京军区党代会(1978年)          (十二)1979年在北京    [六]1978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六十九军照片 (一)69军纪委时刚换装后的留影               (二)在景点玄空寺和云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石家庄高级陆校照片

 

(一)我参加了军队石家庄高级陆校培训第一张彩照            我们一班的同学:    卢宪国:辽宁省庄可县原81557部队旅大警备区守备6团    滕进远:乌鲁木齐市原36115部队    杨维清:辽宁省兴城县原81222部队    赵风楼:河北省丰宁县原52824部队    瞿继焕:陕西省渭南市原84803部队    雷定丑:乌鲁木齐市原30179部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集团军照片  (一)我在28集团军纪委办公室                (二)与集团军纪委留影                   (三)在山东烟台   (四)在内蒙古呼市王昭君墓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