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剑士金币攻略:重迎茬大豆的共生固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4:04
*
第十二报 重迎茬大豆的共生固氮(公开发表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12.03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3卷18期)
何志鸿1,3   许艳丽2   刘忠堂3,4   韩晓增2   何雪莹3
(1黑龙江省科技厅, 哈尔滨 150001   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哈尔滨, 150040
3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哈尔滨, 150050   4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哈尔滨, 150086)
摘  要  通过连续8年在全省6个生态区9个9区固定轮作场圃综合试验,试验区专项研究,框区、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以及大量的大面积生产调查,发现大豆重迎茬种植,共生固氮菌减少、共生固氮能力降低,对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也是造成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一个原因。
关键词  大豆;重迎茬;共生固氮
重迎茬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省生产中愈来愈严重的一个问题。重迎茬大豆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引起了各级领导机关和科研单位的极大重视。在黑龙江省政府和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从1993年开始,先后确立为省和国家重点课题、重大课题、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分三个阶段、组织省属和中直科研单位287名科技人员,分5个专题13个子专题,在6个生态区、9个固定轮作场圃、23个试验示范区,进行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攻关,基本探明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提出了减缓产量损失的7条农艺对策[1,2,7-18]。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为其中关于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部分,旨在探讨共生固氮体系对重迎茬大豆的影响及其在重迎茬大豆减产中的地位。
1.1 总体试验设计
1993年列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重点课题,通过招标,由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江修业研究员主持第一期研究,主要在该研究所及其海伦试验站和部分合作单位以及该所的农村基点进行;1994—1996年列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大课题,由省农科院等单位的刘忠堂、江修业、何志鸿研究员主持,通过择优,组织全省十多个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一百多名科技人员分工合作、联合攻关。第二期的研究课题设立重迎茬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原因与机理、农艺对策、轮作体系和技术示范5个专题13个子专题,在全省6个生态区设立9个固定轮作场圃和多处田间试验区,并辅以必要的框区和盆栽试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试验分析研究,同时在24个主产县(市、农场)进行大面积的生产调查;1996-2000年列入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课题,为该课题03专题的01子课题的一部分。第三期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农业生态研究所许艳丽(中后期)和韩晓增(前期)研究员、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刘忠堂研究员、黑龙江省科技厅何志鸿研究员主持,在前期的9个固定轮作试验场圃,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单位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个县(市、农场)作为核心试验基点、17个县(市、农场)作为重点示范区,通过招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防研究所、解放军军需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参加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以及生物防治方面的部分内容的研究工作,采取试验场圃定点观测调查、实验室分析测试、中试车间开发生产、试验区试验示范、生产田推广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与开发。
1.2  固定轮作场圃
在黑龙江省东部低湿地区(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南部黑土地区(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和东北农业大学)、中部黑土地区(中科院东北地理与生态农业研究所海伦试验站和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中西部盐碱土地区(省农科院安达农科所)、西部风沙干旱地区(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北部高寒地区(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设立9个9圃固定轮作区,按照固定的种植模式,使试验区内每年都有正茬、迎茬、重茬各处理,随着试验的连年进行,轮作场圃中的重茬处理逐年为重茬一年、重茬一年和二年、重茬一年和二年与三年……。试验区每个小区12行,行长30m,行距0.7m,轮作方式与当地生产相一致:正茬为小麦—玉米—大豆(东部)、小麦—小麦—大豆(北部)、玉米—玉米—大豆(中南部、西部),迎茬为大豆—小麦—大豆或大豆—玉米—大豆,重茬为大豆—大豆(重茬一年)、大豆—大豆—大豆(重茬二年)……;品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与当地生产水平相一致。各项主试验研究均在此等固定轮作区进行,根据需要另设框区、微区、盆栽试验与生产田田间调查。
1.3  专项试验与调查
田间调查于大豆开花期挖取全株样本,10株为一个样点,每一处理地块采取30 个样点。
结瘤状况划分为优、中、劣植株等级。按胡济生和谢寿长方法测定田间固氮指数和田间固氮量,并按常规方法测定植株含氮量。
劣级植株为无效共生体,优、中级植株为有效共生体。根瘤剖面呈现红色特征者为有效根瘤,无红色特征者为无效根瘤。
定点框区为草甸白浆土,固定轮作方式同固定轮作场圃,正茬为小麦—玉米—大豆,迎茬为大豆—小麦—大豆或大豆—玉米—大豆,重茬为大豆—大豆,每个处理的框区面积为2.6x3.0m2,按垄作双条播栽培方式,只施磷肥和钼肥,不施用任何化学农药。
残茬腐解物为每千克试验土壤参入10g、30g大豆根茬或茎秆,腐解1、3、7、9周,调查大豆植株结瘤状况。
农艺措施对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在黑龙江省东、西、南、北、中、中西六个生态区联合进行,具体地点同1.2所述,试验选在重茬和/或迎茬大豆地进行,直接对比法,不设重复,至少5行区,小区面积24.5m2,供试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7个处理为⑴施二铵6.7kg/667m2(CK),⑵施二铵6.7kg/667m2+硫酸钾1.5kg/667m2,⑶施二铵6.7kg/667m2+缓解剂,⑷施二铵6.7kg/667m2+硫酸钾1.5kg/667m2+缓解剂,⑸施二铵6.7kg/667m2+有机肥1500kg/667m2、,⑹施二铵6.7kg/667m2+深松30cm,⑺破垄夹肥施二铵6.7kg/667m2。
耕作措施为破旧垄合新垄,破茬掏墒恢复原垄,翻耙起垄,深松起垄,旋耕起垄。
结果与分析
2.1  重茬年限对共生固氮的影响
通过固定框区栽培试验得知,重茬种植大豆的共生固氮状况变差[1-6,8,11,13]。这种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上结瘤数量减少,二是有效共生植株和有效根瘤的比例减少,三是有效共生植株固氮率降低。因此,重茬大豆固氮量明显减低(表1)。表1  重茬对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茬  口
根瘤
(个)
各级结瘤植株百分比
有效根瘤鲜重
mg/Plant
有效共生
植株固氮率
固氮指数
固氮量
(kg/hm2)



正茬
296
50.43
34.23
15.33
623
54.44
0.461
4.32
重茬一年
131
7.84
64.22
27.94
598
55.11
0.398
3.00
重茬二年
55
0.00
14.41
85.59
115
36.00
0.052
0.49
据G94B -05-04-01课题02-3子专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结果整理2.2  根际环境对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2.2.1  残茬腐解物对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从表2可见,大豆残茬腐解的初期(1―3周)明显地增加了大豆结瘤的数量;腐解7周以后,加入的根茬数量低的处理仍然增加了根瘤的数量,但是已经不如腐解1―3周的处理,加入根茬数量多的处理,不仅没有增加大豆的结瘤数量,反倒使结瘤数量有所降低。由此可知,低剂量的早期大豆根茬腐解物有利于大豆根瘤的形成,但是,当根茬腐解物的数量过多时,不仅促进作用降低,而且,随着根茬的进一步分解,其产物反倒抑制了大豆根瘤的形成。第七报(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的研究表明大豆根茬不同腐解时间的腐解产物,在种类上有许多不同。正是由于这种成分上的不同,使不同时期的根茬腐解物对于大豆根瘤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12]。
表2  大豆残茬腐解物对大豆结瘤数量的影响
处  理
腐解时间(周)
9
7
3
1
CK(无残茬)
5.29±2.50
30g根茬/kg土
6.10±2.50
4.70±2.63
7.20±2.03
11.60±2.64
10g根茬/kg土
15.90±1.38
14.90±1.53
20.20±2.09
20.90±2.63
30g茎秆/kg土
4.00±1.19
5.10±1.90
8.10±2.30
11.50±1.71
10g茎秆/kg土
13.60±3.30
13.90±2.10
20.00±4.60
19.20±4.67
95-001-05课题03-01子专题之1-7项招标内容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结果2.2.2  土壤微生物对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分析850农场、同江市、哈尔滨市重茬与正茬轮作大豆根际土壤真菌,发现其优势种群为青霉菌、镰刀菌、头孢菌、枝孢菌和木霉菌。从正茬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出93个菌株,青霉菌占60株(64.5%),重茬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出152个菌株,青霉菌占114株(70.5%)。这一结果表明,大豆重茬种植,青霉菌的种群优势更强,对大豆的危害更大。测定了紫青霉对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紫青霉菌分泌的毒素对于大豆结瘤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表3  紫青霉毒素对大豆结瘤的影响
时  间
无毒素(对照)
CK
稀释倍数
1X106
1X105
1X104
5X103
1X103
3周时结瘤数
15.3
10.2
6.0
3.6
1.3
0
%
100.0
67.0
39.0
23.5
8.2
0
5周时结瘤数
30.0
28.0
18.0
4.5
3.6
0
%
100.0
93.0
60.0
15.0
12.0
0
95-001-05课题03-01子专题之ZB03项招标内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结果。
2.3  共生固氮与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
2.3.1  共生体系与大豆植株氮素的分布
大豆重迎茬种植,根瘤数量减少,有效根瘤的比例降低,根瘤—植株有效共生的比例降低。表4的结果表明,无效共生大豆植株体内全氮含量较有效共生降低,而且还有根中的氮素比例增加、茎中氮素比例减少的趋势,但是差别不是很大(表4)。
表4  共生体系对大豆植株氮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共生体类别
有效根瘤鲜重
(g/100株)
全氮含量(%)与分布



含量比
全氮含量
相对含量
全氮含量
相对含量
全氮含量
相对含量
根:茎:叶
有效共生体
38.20
2.25
100.00
2.71
100.00
3.76
100.00
1.00:1.20:1.67
无效共生体
2.71
2.17
96.44
2.51
92.62
3.59
95.48
1.00:1.16:1.65
G94B -05-04-01课题02-3子专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结果
2.3.2  根瘤数量、重量与产量的相关
大豆重迎茬种植改变了根瘤重量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在通常情况下重迎茬较正茬这种相关程度降低,原因在于无效根瘤和无效共生体的比例增加(表5)。但是,重茬种植,仍然表现为根瘤数量多、重量大时籽粒产量高。
从图1可见,在增施氮肥的基础上,重迎茬大豆产量与植株结瘤数量的关系较简单,基本是线性关系,即结瘤数量多产量高的正相关。正茬大豆由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多结瘤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倒减少,此时起增产作用的是氮肥而不是根瘤,所以图中产量随结瘤数量而发生的变化,表现为一是趋势线倾斜角度小,二是各点分散、离中。即在增施氮肥的情况下,正茬大豆产量与结瘤数量相关不大,而重迎茬大豆产量与结瘤数量的相关性提高。总的趋势为迎茬>重茬>正茬。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重迎茬大豆增施一定数量的氮肥,可以收到以氮增瘤、以瘤增产的效果。
表5  有效根瘤鲜重与植株干重的相关
前茬
轮作地位
相关系数
(r)
显著性测定
tr
t
p
小麦
正茬
0.7021
11.328
2.616
<0.01
玉米
正茬
0.5091
7.506
2.601
<0.01
大豆
重茬
0.2251
2.289
2.008
>0.95
G94B -05-04-01课题02-3子专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结果。
2.4  调控措施对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2.4.1  增施氮肥对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大豆出苗9天便开始吸收土壤中的氮素营养,此时黑龙江省正是低温干旱的春季,土壤中速效氮少,适当施用氮素化肥,有利于发根长苗,为形成根瘤打下物质基础,但是施氮量不宜过多。从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正茬大豆每平方米施用4.13-5.52g氮,对于形成根瘤的促进作用最佳,超过6.90g便没有促进结瘤的效果了。从促进结瘤和增加产量双重效果来考虑,以5.52g/m2的施氮量效果最好。重迎茬大豆,由于植株和根系生长发育较正茬大豆差,根瘤的形成与发育也较差,所以较高剂量的施氮量效果更好一些。由表6可见,对于迎茬大豆5.52-8.28g/m2的施氮量效果最好,对于重茬大豆则是9.66g/m2的施氮量才能收到增瘤增产最佳的效果。从增瘤增产综合效果来看,最佳施氮量重茬>迎茬>正茬。
表6  不同施氮量对重迎茬大豆有效根瘤与产量的影响
茬口
施氮量(g/m2)
0.00
4.13
5.52
6.90
8.28
9.66
有效根瘤
(个/株)
产量
(g/m2)
有效根瘤
(个/株)
产量
(g/m2)
有效根瘤
(个/株)
产量
(g/m2)
有效根瘤
(个/株)
产量
(g/m2)
有效根瘤
(个/株)
产量
(g/m2)
有效根瘤
(个/株)
产量
(g/m2)
正茬
25
149.5
33
238.1
31
253.3
23
254.3
19
230.5
24
220.9
迎茬
11
149.5
18
234.3
21
246.7
22
253.3
20
256.2
16
228.6
重茬
5
121.9
12
200.9
17
228.6
20
227.6
19
229.5
23
240.9
据G94B -05-04-01课题02-3子专题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研究结果.整理。
2.4.2  保护性施氮对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重迎茬大豆施用氮肥能够弥补连续种植大豆对土壤中氮素营养的消耗,有利于满足大豆对氮素的需求,可以提高重迎茬大豆的产量。但是,按常规施用氮肥,影响了大豆根的共生固氮体系的建立与活性,结瘤状况和固氮数量下降。采取保护性施氮技术,延缓了尿素过度集中水解及其产物的硝化作用,并控制了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形态,降低了根际土壤中无机态氮的浓度,有利于根瘤的形成与发育[16,17]。
表7  保护性施氮对重茬大豆营养生长期结瘤状况的影响
处  理
茬  口
根瘤个数(个/株)
根瘤鲜重(g/株)
根瘤/根系比值
V2
V3
V6
V2
V3
V6
V2
V3
V6
常规施肥法
正茬
--
221
296
0.55
1.49
1.81
0.055
0.139
0.136
重茬一年
--
89
131
0.25
0.51
1.00
0.033
0.049
0.079
重茬二年
--
92
55
0.19
0.39
0.66
0.025
0.044
0.056
保护性施氮
正茬
--
279
232
0.75
1.09
1.45
0.089
0.094
0.108
重茬一年
--
146
221
0.51
0.76
1.65
0.074
0.105
0.202
重茬二年
--
239
119
0.28
1.00
1.23
0.042
0.127
0.123
G94B -05-04-01课题02-3子专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结果。表中V2、V3和V6为相应的营养生长期。
由表7可见,按常规方法施肥,重茬种植的大豆营养生长的各时期植株的结瘤数和根瘤重量都明显低于正茬,而且是重茬二年<重茬一年<正茬。采取保护性施氮措施与常规施肥法相比较,正茬大豆的结瘤数与根瘤鲜重略有降低,重茬大豆的结瘤数与根瘤鲜重明显增多。结果是保护性施氮措施使得重茬大豆营养生长的各时期植株的结瘤数和根瘤鲜重的差异变小,其中重茬一年的大豆V6期结瘤数、根瘤鲜重和根瘤/根系比值接近甚至超过正茬。
2.4.3  抗生菌剂对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应用抗生菌剂,不仅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构成有影响,而且也对根瘤菌的活动有良好的影响。无论是应用真菌、还是应用放线菌,都使结瘤数显著增加,放线菌还使根瘤干重增加(真菌处理没有调查此项)。在放线菌的处理中,不同的菌株对根瘤菌的促进作用有所不同。其中A0菌株明显增加结瘤数量,A19菌株明显地增加根瘤干重,A20菌株无论是根瘤数还是根瘤干重,在4个菌株中都是最低的(表8)。
表8  抗生菌剂对重茬大豆结瘤状况的影响
真菌(厚垣轮枝菌)豆丰一号
放线菌(链霉菌属)
处  理
根瘤数(个/株)
处理
根瘤数(个/株)
根瘤干重(g/株)
平均氮个瘤干重(mg)
微 区
CK
8.1
CK(空白)
25.6(100%)
0.040(100%)
1.56(100%)
处理1
27.8
菌剂原料
355(139%)
0.103(258%)
2.90(186%)
小 区
CK
13.9
A0
59.8(234%)
0.123(308%)
2.06(132%)
处理2
20.9
A6
44.5(174%)
0.135(338%)
3.03(194%)
示范区
CK
14.3
A19
53.5(209%)
0.145(3635)
2.71(174%)
处理3
24.8
A20
42.3(165%)
0.093(233%)
2.20(141%)
平均
50.0(195%)
0.124(310%)
2.50(160%)
据95-001-05课题03-01子专题之ZB03项招标内容沈阳农业大学和G94B -05-04-01课题02-3子专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结果整理
2.4.4  耕作措施对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耕作措施可以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特性,从而影响了根瘤菌的活动。破旧垄合新垄、破茬掏墒恢复原垄以及深松起垄等措施显著地增加了根瘤数量,翻耙起垄和旋耕起垄没有促进作用(表9)。从表9还可以看出,重茬大豆通过耕作措施促进根瘤的效果好,迎茬不仅无效反倒有抑制作用。
表9  耕作措施对重迎茬大豆结瘤状况的影响
处  理
重茬
迎茬
根瘤数(个/株)
较CK增减%
根瘤数(个/株)
较CK增减%
CK
8.7
--
21.4
--
破旧垄合新垄
31.1
+22.4
破茬掏墒恢复原垄
31.1
+22.4
14.6
- 6.7
翻耙起垄
7.7
-1.0
9.7
-11.7
深松起垄
20.1
+11.4
旋耕起垄
6.1
-2.6
9.7
-11.7
G94B-05-04-01课题02专题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海伦生态实验站的试验结果
2.4.5  几种调控措施对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2.4.5.1  调控措施单独应用对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调控措施可以改变田间微生态环境,对于大豆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影响[3,4,5,6]。目前生产中应用的重迎茬减产调控措施种类较多,效果也不一样。实验结果和生产示范的结果表明,种衣剂、土壤灭菌、促根剂、秋施农肥等项增产效果明显的措施单独应用,都能有一定的促进根瘤形成的作用,而且也有较为明显的增产作用。EM菌肥对根瘤的形成没有促进作用,也没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豆丰一号有明显的促进根瘤形成的作用,但是没有增产效果(表10)。由于不同的措施的作用机理不同,应用效果也不都是增瘤增产,所以在生产上一定要先经过小面积的试验才可以大面积应用。
表10  单项措施对重迎茬大豆根瘤的影响
措施
种衣剂
种衣剂
秋施农肥
秋整地
EM1)
豆丰一号
土壤灭菌2)
促根剂3)
根瘤
对照(个/株)
12.5
99.0
147
160
42
13.9
3.3
0.59
处理(个/株)
19.0
149.5
315
297
36-42
20.9
48.7
0.70
效果(%)
+52.0
+51.0
+114.3
+85.6
0
+50.4
+1375.8
+18.6
产量
对照(kg/hm2)
4.3*
2227.5
2520.0
2400.0
3075
2500.5
24.9+
62.6#
处理(kg/hm2)
5.3*
2370.0
2790.0
2565.0
3015~3150
2533.5
32.7+
71.2#
效果(%)
+23.3
+6.4
+10.7
+6.9
-1.95~2.44
101.3
+31.3
+13.7
说    明
生产示范
田间试验
试验单位
宝清试区
拜泉试区
绥化试区
沈阳生态所
北京农业大学
解放军军需大学
据95-001-05课题部分试验示范区和招标内容研究结果绘制
*始花期植株干重g/株,+单株粒重g/株,#盛花期地上部鲜重。
1)10属80余种有益微生物混合培养原液,2)溴甲烷灭菌,3)腐值酸为主,根瘤重(g/株)
2.4.5.2  调控措施联合应用对重迎茬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几项调控措施联合应用,有的可以对于重迎茬大豆根瘤的形成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有的起到抑制作用。前者如表11中的处理1(化肥+种衣剂+MB97+促根菌),增瘤效果达到42.9%,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有机肥(处理2),增瘤效果又增加了21.4个百分点,达到64.3%;后者如处理3是在处理1的基础上增加了豆丰1号,结果使结瘤数量下降了85.7%。豆丰1号单独应用虽然没有增产效果,但是却有增瘤效果,与含有多菌灵、福美双的种衣剂以及化肥、有机肥合用,抑制了根瘤的形成(表11)。
表11  几项措施联合应用对重茬大豆结瘤数量的调控效果
处  理
措    施
根瘤数
(Cell/Plant)
效果
(%)
化肥
有机肥
种衣剂
(多菌灵+福美双)
生物制剂
(MB97)
杀线虫剂
(涕灭威)
生物杀菌剂
(保根菌)
豆丰1号真菌
(厚垣轮枝菌)
田间试验
CK
*
*
1.4
--
1
*
*
*
*
2.0
+42.9
2
*
*
*
*
*
2.3
+64.3
3
*
*
*
*
0.2
-85.7
4
*
*
*
*
*
0.4
-71.4
5
*
*
*
*
1.8
+28.6
6
*
*
*
*
*
1.8
+28.6
生产示范
CK
23.8
--
处理
重迎茬专用剂、增氮补钾、叶面追肥、种衣剂(含杀虫剂、杀菌剂、微量元素和生长激素)
31.7
+33.2
据95-001-05课题富锦核心试验区和八五三核心试验区试验结果绘制
3  结论
3.1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迎茬种植,根际土壤共生固氮体系受到了较大的不良影响。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优质根瘤的比例、有效根瘤鲜重、固氮效率和固氮量都降低。
3.2  重迎茬大豆产量与结瘤数量的相关性较正茬下降,原因是重迎茬大豆所结的根瘤中有相当数量的无效瘤;增施一定数量的氮肥可以有效地增加结瘤数量,同时也增加了根瘤数量与产量之间的正相关。可见共生固氮状况也是影响重迎茬大豆产量的一个因素。
3.3  重迎茬大豆根瘤的形成,明显地受到根茬腐解物和根际微生物分泌物的不利影响和抑制。
3.4  经过试验,有选择性地应用单项或综合调控措施,可以增加结瘤数量和根瘤活性,收到增瘤增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艳丽、韩晓增主编。大豆重迎茬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5
2.   韩晓增、许艳丽主编。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   王金陵主编。大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4.   E. W. 腊塞尔著,谭世文,林振骥,郭公佑等译。土壤条件与植物生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5.   F. B. 索尔兹伯里,C. 罗斯著,北京大学生物系译。植物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6.   J. R. Wilcox.  Soybeans: Improvement, Production, and Uses(Second Edition)[M].  Madison, Wisconsin, USA. 1987.
7.  何志鸿、刘忠堂、胡立成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及农艺对策[J]。大豆通报。1998,3:4-5
8.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2:1-4
9.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一报 重迎茬大豆的产量和品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3:
10.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三报 重迎茬大豆的病虫危害[J]。大豆科学。2003,22(1):40-44。
11.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四报 重迎茬大豆的土壤养分和养分吸收[J]。大豆科学。2003,22(2):120-126。
12.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5:1-5。
13.  许艳丽,李兆林,韩晓增等。大豆重茬障碍研究进展  II大豆重茬障碍机制[J]。大豆通报。2000,5:11-12
14.  许艳丽。连作大豆生物障碍研究[J]。中国油料。1997,19(3):46-49
15.  杨庆凯、刘忠堂、何志鸿。黑龙江大豆重迎茬产生和危害的规律性[J]。大豆通报。1998,3:3
16.  季尚宁。土壤灭菌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27(4):326-329
17.  徐凤花,汤树德,孙冬梅等。重迎茬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影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8,10(1):5-8
18.  Zu Wei, Liu Zhongtang,  He Zhihong et al.  Study on the yield reduction mechanism of soybean planted under continuous and every second year cropping conditions[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8, Vol.5 (2): 81-95
Study on the Reason Reducing Production of Soybeans
Planted Continuously and the way to Get More Output
-- Nitrogen Fixation of Soybeans Planted Continuously and Alternately
He Zhihong1,3   Xu Yanli2   Liu Zhongtang3,4   Han Xiaozeng2   He Xueying3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2.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iculture Ecology, CAS, Harbin, 150040
3.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Soybean Engineering and Techniques, Harbin, 150050
4.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
Abstract  The experiments had been carried out by 8 years in 9 rotation nurses with 9 plots and series of field experiments in 6 ecological region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since 1993.  In the same time, the investigation was made in soybean field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nodules and the ability of nitrogen fixation of soybeans planted continuously and alternately was reduced.  It is one of the reasons to reduce growing and developing and to reduce yield of continuous soybeans.
Key Words  Soybean, Continuous and alternate planting, Nitrogen fixation
*本项研究为黑龙江省科技攻关招标课题,主持人江修业;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合同编号G94B05-04-01,主持人刘忠堂、何志鸿、江修业;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课题“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03专题(合同编号95-001-05-03)之01子专题,主持人刘忠堂、何志鸿、许艳丽。287名科技人员参加
**作者简介:何志鸿(1942-),男,辽宁省黑山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豆育种、栽培研究和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