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能活多久:山东大学文学院考研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32:14

 

中文部分

2003年12月

中国文学史

辅导教师:王小舒  辅导用书:《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古代文学:2/3(100分)   现当代1/3(50分)大致分数

2、命题原则:题库,历年试题不排除会再次考到

3、题型:常识性:1/3  论述性:2/3

包括:简要回答,论述题,作品分析

 

 

 

正式辅导:

第一册

先秦部分:

基本词语包括名次解释如神话;主要著作如《诗经》和《楚辞》;问题的叙述如神话。

 

神话:掌握作品及文化和意义:P41-46

1)创世神话

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

2)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此神话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作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3)洪水神话

      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

      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

4)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黄帝和蚩尤。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

5)发明创造神话

      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

      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诗经》:重点之一。①作品:《蒹葭》《采薇》《东山》艺术性高

②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国风》:

主要内容:P62-71

6)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7)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8)《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9)小雅中的怨刺诗,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

10)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了乐观精神。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11)           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了。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了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12)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艺术特点:P72-76

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

3)《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历史散文:(纪实性散文)①《左传》叙事方面的特征(叙事手段及对文学史的意义)(P91—P92)

                         ②了解《国语》(P96)和《战国策》(P98)

 

诸子散文:(说理性散文)

①《论语》语录体散文的记言特征 :P48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书中也有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的距离。《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②《孟子》著名篇章: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论辩技巧;文风浩然;语言平实(P111—P113)

《庄子》文学性最强,其文学价值体现在哪里?另外,具体的表现手法(P114-P117)

 

《楚辞》:屈原的作品。重点在《离骚》长篇抒情诗的艺术特征:P135-137

   1)《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则是其人格的外在显现。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屈原陷于极端艰难的处境之中,但他却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2)《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

   3)相对于《诗经》,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屈原的作品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

  

 

 

秦汉文学

汉赋:①发展历程:产生,发展,演变,(仅在汉代)综合了解(赋从诗经中的手法发展到文体)

②大赋的特征:P191

1)盛世景象的艺术显现

2)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

3)讽喻的宗旨

4)恢宏壮丽之美

5)汪洋恣肆与法度的和谐

③了解代表作的意义,较短的骚体,抒情赋,贾谊《吊屈原赋》

 

《史记》:①史传文学的含义②《史记》对历史散文的继承和创造(即叙事艺术)(P206段首句)③《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段(P210段首句)

 

汉诗:①乐府:继承诗的手法,但不同于诗经的抒情,以叙事为主,叙事艺术(P231)。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

         ②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含义,艺术特点(P272-P277)

 

 

 

第二册

魏晋南北朝:杂而不重要

 

文学常识:了解作家群   

 

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曹丕的《典论。论文》P30-31

建安文学:

政治思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曹丕:诗大约可分三类,一.为宴游诗,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二.为抒情言志之作。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三.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

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于同时代其它诗人的。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作上。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

 

正始文学:阮籍:“阮旨遥深”(P43)    嵇康:“嵇旨清俊”:刚健之情(P46)

 

太康文学:“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特别注意:重词采的陆机《文赋》

                                           重风骨的左思“左思风力”创作上的表现(P56-P58)

 

东晋:陶渊明:该时期的重头戏①作品,重点分析《归园田居》(P75)《饮酒》《读山海经》赏析

②诗歌创作上的特征:“自然的表现”:P79-81

 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1)        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2)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

 

 

 

隋唐五代文学

初唐:初唐四杰的贡献:开拓视角,诗体,描写手法方面:P222

    “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了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是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诗风革新:陈子昂,革新主张:复归风雅 (P228)

 

盛唐:①山水田园诗:结合王孟诗,分析流派特征:P235-244

王维山水田园诗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眼常出现在诗里,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

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对王、孟等人的艺术思维和观物方式影响极大。当他们从坐禅的静室走出来,即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独具慧眼,由早期的写气图貌和巧为形似之言,进入到“搜求于象,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②边塞诗派:高适,岑参:对比两人的不同风格:既有内容上的,又有艺术上的(P252-P258)

③李白:艺术特征(各方面的成就)(P272-P274段首句)。

中唐:**①杜甫:“诗史”的特征表现:P282-283

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从杜诗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而《忆昔》则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杜诗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律诗创作的成就以及杜甫律诗的诗体特征  能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律诗的平仄和对仗(P285-P290段首句)

②白居易:诗歌主张:《与元九书》的主张和意义(P344)

          诗歌分类

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这一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接近于社会现实,以至于干预政治。这一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他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诗歌的主要目的,从而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

 

晚唐:①杜牧:主张,咏史诗的作品赏析:内容及特点(P407-P409)

了解杜牧咏史诗的基本特点(P407-P409)

           杜牧的诗歌创作,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有不少写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材。

           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历史感慨。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②李商隐:无题诗(包括隐约表现爱情的)(P432)

李商隐无题一类诗歌,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也就往往具有多义性。多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来很常见,比兴、象征、用典、暗示,情在言外,旨冥句中,都可以造成多义。但一种多义是易解可解的,一种多义则难解、不可确解。李商隐属于后者,往往是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构成解读上的复义。多重意旨之间可以是比较接近的,也可能是差距很远的歧解。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联系。一般诗人所用意象,客观性较强,能以通常的方式去感知。李诗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诸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碧城、瑶台、灵风、梦雨,等等,均难以指实。这类意象,被李商隐心灵化了,是多种体验的复合。它们的产生,主要不是取自外部世界,而是源于内心,内涵远较一般意象复杂多变。

③李贺:作品分析的内容和特点(P438)

 

小说:唐传奇:繁荣原因,创作的阶段(P388-P394)

 

词的发展:了解发展过程;重点掌握李后主的词:赏析(结合它的经历分析其词作)P455

 

 

 

宋代文学

宋初文学状况:流派名词:白体(P24),晚唐体(P26),西昆体(P27);简答:诗文革新包括纲领,组织者和主张

 

柳永:特点,成就,贡献(P39-45)

1)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2)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 “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3)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4)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

5)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

欧阳修:诗文词都重要,掌握艺术特点(P51-P53,P54)

 

***苏轼:论述其诗文词各方面的创新、特色(P71-75,P76-84,需重点掌握,在评论写作中也经常涉及苏轼)

 

王安石:诗文的特点

 

江西诗派:名词*(P96)

 

周邦彦:格律(P115)

6)而 “漂零不偶 ”,羁旅行役之感也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7)周词也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

8)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他能够把一丝感触、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又层层深入地烘托刻画,使情思毫发毕现。

9)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从己出。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发展成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

10)           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11)           周词音律和谐,注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情调协调一致。

12)           周词与杜诗一样,还特别擅长用抝句,在抝怒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

 

李青照:词的代表作,风格鲜明(P125-P127)

13)           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14)           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15)           人生命运的剧变,也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16)           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17)           词的语言独具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语言的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辛弃疾;(特色:时代性强,内容形式多)稼轩词的特色,要结合作品(P161-P164)

18)           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抒情意象的军事化,史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19)           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方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而稼轩则独创性地用经史字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词汇。

20)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话,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并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

 

南宋后期:了解格律派代表词家

 

中兴四大家:重点,陆游诗歌的主要倾向(P143-P146),艺术特征;另了解范成大和杨万里(P148-149)

    陆游诗歌的主要倾向,艺术特征:1)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诗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是细致入微的描绘。

2)陆游年轻时经历过一段不幸的爱情生活,一直把悲痛深藏心底,偶尔也形诸篇咏。

陆游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

陆游擅长的诗体诗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中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

 

文学批评:(重要作家,著作,观点)

 

通俗文学(元代第一章)名词解释

 

 

 

元代文学

重点在戏曲方面

戏曲的体制结构(杂剧(P232-233,南戏P233,散曲)

戏曲的代表作家,作品(人物和情节)(P265,P277,P290,P295 了解作家及代表作)

散曲(常识)(文体特点,同诗词不同的特点)(P355-P356)

 

 

 

明代文学

《三国演义》:积淀式创作(演变史);思想倾向(P26-P30),“七实三虚”的历史特点(P31-P34),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观点,

思想倾向:1)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打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2)作为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

 3)《三国志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

 4)走出乱世,还得凭借军事上的实力和谋略上的成功。小说对于智与勇,都是予以歌颂的。

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着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于明君良臣的渴望心理,把刘备、诸葛亮等人作为美好理想的寄托。作者无可奈何地将这一场历史悲剧归结为“天意”或“天数”。所谓“天数”,与其说是肯定了客观历史进展的理则,还不如说是流露了作者对于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

“七实三虚”的历史特点:

1)《三国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有虚有实。清代的章学诚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2)《三国志演义》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充分的显示了作者的叙事才能。小说在叙事时,是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

3)就所叙的事件而言,《三国志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

4)《三国志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它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突出甚至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也有点近乎雕塑。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有:一。出场定型。二。反复皴染。三。多用传奇故事和主动的细节来突现。四。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5)《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这有利于营造历史的气氛;也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人物语言已开始注意个性化。但总的说来,《三国志演义》比起善用口语乃至方言的《水壶传》、《金瓶梅词话》等,在人物语言个性化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水浒》故事的演变,“英雄传奇”,思想形象,主要在人物,总体成就超过三国演义(P52)

 

《西游记》明中叶,宗教神话小说,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关系到对小说的把握,带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内容。(P152-P159)

   1)《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的抒写现实的生活,又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来看,应该说还是在于“游戏中暗藏密谛”,在神幻、诙谐中蕴涵着哲理。

   2)从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作品通过刻画一个恣意“放心”的“大圣”,有限度而不自觉的赞颂了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相合拍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

   3)作为一部累积型的长篇小说,其整体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

   4)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

   5)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自有其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所谓“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如鱼精习水,鸟精会飞,蝎子精有毒刺,蜘蛛精能吐丝。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有“人性”,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从而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的创造。

   6)《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的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

   7)《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以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

其他长小说作一般了解:

 

短篇小说:重点在白话小说,与宋元白话的不同,比较。白话小说的特点,举例说明(P191-P194):

1)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示出小说的传奇性,并不是完全没有写“牛鬼蛇神”的内容,但其多数作品由于题材的平凡,就更需要用巧妙的构思、奇异的关目来激发读者的兴趣。

2)“三言”、“二拍”情节之“奇”,还表现在突破了单线结构的模式,而尝试用复线结构、板块结构和变换视角。

3)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情节交互穿插,创造一种“奇趣”,也是“三言”、“二拍”常用的手法。

4)在刻画人物个性方面,这两部小说还是运用了传统的白描手法,塑造了许多血肉饱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如杜十娘、莘瑶琴等人物的性格,写得流动变化,富有层次感。在具体表现手法上,这两部作品比以前的话本小说显得更为细腻。写环境,写动作,写对话,写细节,时见精雕细刻的笔墨。特别是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更受人们的重视。

5)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塑造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冯梦龙、凌蒙初在语言的通俗性上进一步作了努力。

 

戏曲:包括杂剧和传奇,首先是文体知识,代表作家,作品。(P106-P107  P109 P110 P111)

*****代表作家汤显祖论述(复合题)代表剧作《牡丹亭》的情节和人物,思想倾向:(P131 P136-P137)

《牡丹亭》不仅仅写了外在事件的矛盾纽结,更写活了人物形象,描摹出主要人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并使得隐性而内在的戏剧冲突渐次升级。

杜丽娘与小丫头春香、青年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

诞生于16世纪末的《牡丹亭》,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

一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熙清新的春风。

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三是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诗歌散文:作为名词解释掌握,前期后期的流派,即主张,发展(P79-P91)

 

 

 

清代文学

清代戏曲:流派,“南洪北孔”。*比较:同一题材:“唐代杨玉环”表达了何种内容?(P283-P292)

孔剧:创作的着眼点不同,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特别是李香君。

艺术结构:传奇剧的结构有何特点?

 

小说:文言短篇,《聊斋》,艺术成就很高,传承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那些方面?能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P325-P330)

 

长篇:中国长篇小说的高潮:

 

**《红楼梦》的人物想象塑造,能分析其中的人物(P365)

  1.《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1)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矫揉造作;一个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一个是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一个是以现实的利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个以感情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

   2)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的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

   3)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的刻画人物。

 2、《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1)作者把王熙凤放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各个生活侧面给予反复渲染,随着情节的发展,构成她性格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完整性高度统一的性格整体,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还表现在贾探春有胆有识,有才有智,她对封建大家庭自杀自灭的预言,击中要害,使人感到清醒;她的理家,使人佩服;她的豪爽,使人感到可爱;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作为使人感到扬眉吐气,但她对维护封建纲纪的坚定和无情,又常常使人感到讨厌,因此,探春也成了《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

 3.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的进步。

   1)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

   2)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儒林外事》:主题(反思文人的行路历程),讽刺艺术突出(体现在人物和情节上)(P353):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1)《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2)《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3)《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的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其他长篇了解人物及代表作

 

诗歌:流派,代表作家,特别是清初,遗民作家,顾炎武

龚自珍在考试范围之内;清词:纳兰性德;散文:清初三大家;

 

*桐城派(P388-P390):作家,主张,风格(袁本较详):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奠基者方苞。他树起“义法”说的大旗。

刘大櫆上承方苞、下启姚鼐 ,是桐城派“三祖”之一。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

姚鼐,字姬传,号惜抱,首先他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辞章”合一,让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天赋与学力相济,“义法”外增加考证,以求三者的统一和兼长,达到既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至善极美文章的目的。其次运用传统的阴阳刚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

 

近代:以龚自珍为考点:(P443)

1)龚自珍以深邃的史识为诗,撕下“盛世”的面纱,把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本质及其没落形势,清晰的揭示给人们,特别具有警世、醒世和惊世的力量。

2)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3)    龚自珍诗多用象征影喻,想象奇特,文辞瑰玮,接受庄子与屈原的影响较大,然而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所谓“以霸气行之”,因此晶光外射,飞动郁勃,富有力度。

 

 

 

附:2003年一月辅导班材料古代文学部分

先秦部分:对先秦文学的基本规律的总结

1、上古神话:词语解释题,重要的神话的处处(文学常识),注意上古神话的产生条件及其文化含义(即反映了先民的和中观念。以两本指定教材共有的神话作为重点,游本和袁本)

2、《诗经》;常识:词语解释,名句名篇。若大问题:诗经的思想内容(不会出综合体,只能从某一方面)重视国风里的篇章;*诗经的艺术特点:(重点掌握)代表了先秦诗歌的一般特点:准确,用实例证明。要具体到事例论述。必须结合作品,否则不会高分

3、历史散文:(叙事散文)本质上属于历史,重点在《左传》和《战国策》。名次解释作品名称:包括作者,处处,内容概括以及评价

*《左传》:叙事的完整见长,叙事特点:(两本教材有所不同)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以言行写性格,不同的叙述方式(顺序,倒叙的手法),重视叙事细节,描写战争也是叙事一部分(注意:要结合作品)。

《国语》:了解名词

《战国策》:文学性较高,语言艺术为重点,文学特征的分析,代表了战国时代的文风,主要在语言上。

4、诸子散文:每家的艺术特点为重点:特别注意《论语》《孟子》《庄子》(注意语言特征风格:如:语录体,论辩散文,论辩方式,整体上的语言风格)(庄子在文学上的意义,影响,即对后世的影响,如语言故事,袁本细致说明)

5、《楚辞》:注意文学来源即产生背景,屈原《离骚》为重点,艺术特点:塑造人物;象征手法;楚地特有的语言特征,具体地把握《九歌》《九章》的主要内容,形式特征

《楚辞》的流变历史,作为常识了解

二、秦汉文学     袁本头序多,不易掌握,游本比较清晰

1、汉赋: (散文从李斯开始,不重要,一般了解),了解汉赋的形成,流变,了解代表性赋作的内容特点。

2、史传文学:体制,构成。*《史记》《汉书》比较:①思想倾向上的不同②艺术成就上的不同③内容组织安排。通史与断代史的区别:史记重视因果关系,而汉书对事件本书的精细刻画,史记文字表达灵活“为文舒荡”;汉书则固定的叙事准则,模式;体制安排上,史记有单人传记,也有类型列传,汉书中则更注重血缘关系,多以家族作为组织的核心体例

3、诗歌;乐府诗,文人诗两部分。乐府诗:“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重点在乐府民歌,其他忽略。主要内容。不要与诗经混淆,特别是例子;艺术特征(主要是叙事诗)叙事手法,叙事艺术,结合作品《孔雀东南飞》《陌上桑》

文人五言诗:主要在《古诗十九首》词语解释。*主要的艺术特征:长于抒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础。内容上:两教材叙述不协调,不作重点

作品:作品选上出现的作品要注意,会赏析

三、魏晋南北朝

1、文学思想的发展(注意)

重点:建安诗歌:名词:建安风骨;作家:三曹、七子,以曹操曹植为重点:曹操的作品及创作背景;曹植的创作历程和主要贡献:前期的乐观到后期的矛盾

2、正始文学:主要为嵇康和阮籍,《咏怀诗》和对阮记的评价

3、*左思《咏史》特点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刘琨的作品稍作了解《游仙诗》

*4、陶渊明的作品及创作风格,内心情感变化,语言特点,以及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诗歌创作为重点

4、对南北朝时期的常识了解: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及特点;鲍照的诗歌创作特点及诗歌创作上的发展;七言诗最多的诗人以及对七言诗的影响;谢眺的文学常识及其对山水诗的贡献;北朝:庾信作品及诗歌特点。小说的分类及代表作品:志仁小说和志怪小说的内容及出现的背景。

5、*文学批评:曹丕《典论论文》的意义和观点,陆机的《文赋》《诗品》《文心雕龙》几部重要评论重点掌握观点。

 

王培元:讲解

文学史共150分, 三部分

论述题:50分,包括作品赏析

简答题:50分,介于论述和名词解释之间

名词解释和标点(作品选中的)给加标点及解释词语,共50分

注意:作品赏析诗,名家名篇,以诗词为主,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突出这个作家,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特点

四、唐代文学

1、初唐:文学史的发展(常识);作家、文学作品题材,律体诗的定格,文学风气的转变,陈子昂改革。

2、盛唐:诗歌流派(作家,代表作,风格)三大流派

李白、杜甫:绝对重点,诗歌的艺术特点,作品分析,三吏,三别,名词解释:包括作者、体裁、内容和思想

3、中唐:白居易与新乐府:主张及创作

*散文:古文与骈文的特点,韩愈,柳宗元的作品及分析。名词:古文运动

4、晚唐:李商隐,杜牧;诗歌理论著作

5、词:温庭筠;五代时的两个词作流派:花间派:作者,代表作,由来

小说:唐代传奇,只考名词解释,包括文体和代表作等内容

如何答题:例如名词解释李白杜甫:答案包括:名、字,什么作家,时代,代表作,以及作家的文集,主要的主张。

五、宋代文学

1、宋初;主要为文学常识,文学流派,诗文革新(主张、反对、理由、作家、作用影响)

2、散文,欧阳修的主张,成就及特色

3、*唐宋八大家,名词解释,词,文体常识

4、苏轼,多在论述中出现,重点掌握

5、*陆游诗歌:文体精神,风格特点,代表作,作品分析,包括词《卜算子。咏梅》《钗头凤》

6、*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7、*辛弃疾:论述,作品的主题,灵魂,作者生平,豪放派作品的风格,同苏轼比较

8、了解小说:话本小说的由来,附着于那一种文体,及对后世的影响

9、金代文学不考

六、元代文学

1、元杂剧:体例,(袁本没有,游本有,但肯定考)著名作家,代表作,(戏剧情节,戏剧人物),可出论述题;戏曲,南方戏,知识性,代表性作家

2、散曲:专章,诗歌的一种,。代表作家作品,名词解释

七、明代文学    概说以了解大体轮廓为主

1、《三国演义》:积淀式创作,思想倾向,“七实三虚”的历史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观点,

《水浒》故事的演变,“英雄传奇”,思想形象,主要在人物,总体成就超过三国演义

2、《西游记》明中叶,宗教神话小说,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关系到对小说的把握,带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内容。其他长小说作一般了解。

3、短篇小说:重点在白话小说,与宋元白话的不同,比较。白话小说的特点,举例说明

4、戏曲:包括杂剧和传奇,首先是文体知识,代表作家,作品。代表作家汤显祖论述(复合题)代表剧作的情节和人物,思想倾向。

5、诗歌散文:作为名词解释掌握,前期后期的流派,即主张,发展

八、清代文学

1、清代戏曲:流派,“南洪北孔”。同一题材:“唐代杨玉环”表达了何种内容:创作的着眼点不同,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特别是李香君。艺术结构:传奇剧的结构有何特点?

2、小说:文言短篇,《聊斋》,艺术成就很高,传承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那些方面?能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长篇:中国长篇小说的高潮:《红楼梦》的人物想象塑造,能分析其中的人物

《儒林外事》:主题(反思文人的行路历程),人物,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讽刺艺术突出(体现在人物和情节上)。

其他长篇了解人物及代表作

3、诗歌:流派,代表作家,特别是清初,遗民作家,顾炎武

龚自珍在考试范围之内;清词:纳兰性德;散文:清初三大家;*桐城派:作家,主张,风格(袁本较详)

近代:以龚自珍为考点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辅导老师:黄发有 辅导用书:《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主要知识点大家可参照新闻专业辅导材料《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里只提供一个要点,但要注意的是中文对此专业的答题要求比较高,不能只答知识点,还要有自己对问题的分析。

 

 

 

现代部分:40分

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名词范围:思潮流派,作品,刊物或者作家群)

序言和近代文学可以不看

 

 

 

一、新文化运动

1、《新青年》刊物(P346二)胡适《文学改良刍议》(P349二)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P349三)

2、初期的创作尝试:胡适的《尝试集》第一本白话新诗集,鲁迅《狂人日记》胡适的《终生大事》(知识点)

方法:作品解释:作家,出版年代,作品情况,艺术特点,作品倾向

社团解释:成立年代,主要人物,刊物,文学主张倾向

话剧社团:了解

学衡派(P364):甲寅派(P366):

4、宏观了解五四文学精神(P369-P375)

 

 

 

二、文学研究会(P377)和创造社(P380):名词解释   另外,新月派,语丝派,湖畔诗社

第九章

1、鲁迅:《呐喊》《彷徨》思想内涵,艺术成就(P407),

          《故事新编》知识型问题,同时还有《朝花夕拾》《野草》

           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类型(P406-P407)和精神胜利法(P408)

2、了解其他为人生派作家,名词:问题小说

 

第十章

1、郭沫若:《女神》诗歌集(名词)包括思想和艺术(P445-P448)

2、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内容(概括)(P453-P459)

 

第十一章        革命浪漫迪克风潮 p473 名词

 

第十二章   1、语丝派的小品文 名词或者简答(P507)

            2、周作人;人的文学的观念(整体把握)(P516)

 

第十三章   1、新月派 名词 2、新月派的文学创作特点(P520)

 

第十四章    象征派:绅士化诗风(P532)

1、“现代派” 名词《现代》杂志(P566-P571),以戴望舒(P572)为主的现代派诗和新感觉派小说

2、李金发:中西结合(P557)

3、“沉钟社”知识点(P576)

 

第十五章

话剧:社团的解释 南国社:1928年成立 田汉率领(P592)

 

第十七章    左联  名词(P627)

 

第十八章   1、中国诗歌会(P627)

            2、茅盾:《子夜》的社会内涵(P657-P660)

                3、丁玲:经历五四以来的一系列的思潮:《苏菲》——《水》——《我在霞春的日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P664-P665)

             4、东北流亡作家群:名词(P679)

 

第十九章    1、巴金:《家》的人物形象分析(P699二、三)

            2、老舍:《骆驼祥子》(P796)祥子的形象及意义;《四世同堂》总体特征(P709)

            3、曹禺:《雷雨》《日出》人物及艺术特点  从比较的角度看(P714 P718)

 

第二十章  1、京派、海派的特征(P728)

           2、沈从文:湘西世界的人生状态和生命意识(P735)

           3、新感觉派小说:典型的都是文学的现代性(P748)

 

第二十一章   1、论语派(P767) 2、藏克家(P793)  《烙印》 3、汉园三诗人(P780)

             **4、艾青的自由诗的创作成就(意象建构)(P800-P803)

 

第二十四章  国统区文学

1、七月派(P891)   九叶派(P922) 名词   2、《围城》钱钟书(P941)  名词    3、路翎 《财主的儿女们》(P902)

 4、徐圩 后期现代派的代表(P914)   名词    5、张爱玲  《传奇》《倾城之恋》(P945)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文学:知识性了解

延安文艺整风运动   延安文学的新方向(P844-P845)

 

 

 

当代部分  10分

(以下是辅导老师老师整理的答案要点)

 

一、小说部分 

十九年创作    “青山保林,三红一创”

1、《红旗谱》对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历程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气势磅礴的史诗诗的描写;塑造了朱老忠这一农民的英雄形象;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2、《青春之歌》是杨沫的长篇代表作。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者以从个人反抗到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和日益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展现出一代知识青年在共产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过程,歌颂了他们他们壮丽的青春。

3、《创业史》柳青的长篇小说,通过对蛤蟆湾这一典型环境的真实描写和对农村各阶层的精心塑造,展示了农村社会的革命的最初历程。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人,细致入微第刻画了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的运动中的行动和心理变化过程,并由此预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

4、《保卫延安》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以宏大的规模反映了解放战争重的延安保卫战,,以西北野战军的一个连队参加青化砭、盘龙镇、沙家淀战役为主线,以刘大勇事迹为中心,围绕西北战场敌我主力的浴血战斗,塑造了彭德怀元帅的形象,描绘了一幅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5、两个流派:山药蛋派:特征:对农民精神弱点惊醒善意的嘲讽;诙谐幽默的清喜剧。

荷花淀派:对河北农村生活的诗意描绘;善于从日常生活场景中发掘美的意蕴,表现出注入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具有欢乐,明动的情调;善于刻画青年妇女的形象。

新时期小说

6、伤痕文学:揭露控诉四人帮罪恶,宣泄心中的愤懑情绪,突出的审美特征: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勇于写真实,抒真情,描具象。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

7、反思文学;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思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生活,揭露了左倾思想的危害,追溯了文革中极左狂热的根源,以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为代表

8、改革文学:将关注的目光转向改革开放的现实,特点:塑造了改革者的形象,设置了改革者和守旧者的矛盾冲突,具有理想色彩,雄健豪放之风,代表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9、寻根文学;80年代初,传统文化热的高潮,促使文化寻根文学的出现。主要特征:对地域文化风俗的描绘和民间文化的刻画,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因素,对其仁爱礼让,亲和统一的伦理情感却有着自觉的认同,并对传统美学意识进行弘扬,韩少功、阿城是其主要代表作家,他在新时期文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在文化寻根意识上,寻根作家对于文化意识的重视是新时期文学对文化认识深入到人性层面,使之有了质的飞跃;其次,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传统美学经验的重视,复活了民族传统的批判精神,为新时期文学提供了新鲜的艺术经验。

10、           新写实小说  出现在80年代末,注重对普通人生活的体验,描绘出一幅幅灰色的人生图景,写出了一幕幕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些小说真实地反映现实,但却逃避了小说应当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11、           王蒙:《蝴蝶》《活动变人形》。《蝴蝶》是一部中篇小说,通过张思远重返曾经劳动过的小山       村的经历和思绪,揭示出在30多年的政治风云变幻中,思想的异化和复归过程,以庄周梦蝶的故事点明了主题。《活动变人形》是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出生的知识分子向往现代文明,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精神分裂和痛苦,通过主人公倪吾诚的家庭纠纷,写出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种文化形态的搏斗。

12、刘心武《钟鼓楼》描写了80年代钟鼓楼上一所四合院中的小户人家的日常生活,展示出当代市民的生存状态,小说采用作者所说的“花瓣式”或“掰桔式”的结构,其特点为没有贯穿全片的中心情节,而是由众多人物的故事组成,每个人物的故事情节又相当精彩,整体情节的淡化和局部情节的生动统一在一起。

13、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小说描写了音乐学院一班的学生闹剧版的生活,以教化无章的情节,骚动的人物心态,快速的节奏,黑色幽默式的调侃性语言,展现了这些学生在刻板的环境中痛苦,压抑,孤独的复杂心态。

14、《透明的胡萝卜》从一个农村孩子对苦难的沉默和坚忍中展现出超常的敏锐和特异的魔幻世界,透明的胡萝卜作为象征,表明小黑孩对光明和温暖的向往。

15、《北方的河》张承志  通过一个大学毕业生对北方江河的考察追忆和神往,显示出青年一代政府命运,波及人生的力量,人的个性精神在与大自然搏斗的律动中,获得了淋漓尽致的伸张和激扬,具有苍劲,雄浑,热烈的风格。

16《白鹿原》陈忠实通过对渭河平原上白、鹿两家族,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的描写,展现了时代政治风云变幻的投影,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进行了反思。

17、白先勇《台北人》60年代创作的一部小说集,描写了步入政治末途,流落台湾的特殊阶层的神秘世界,被称为“台北人”的这一系列,从将军,部长到士兵职员,歌妓舞女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台北人,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小说总题目,揭示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历史阶层,他们都为历史浪潮所冲刷,并注定要终老在这个小岛上的过时人物,者就决定了作品的总的基调——怀旧,这就使作品笼罩在悲廖无望的历史衰亡感之中。

 

二、戏剧

1、戏曲:由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后者利用传统的戏曲形式创作出来,反映在古代生活的新剧本,如吴晗《海瑞罢官》,就不同于话剧中的历史剧

2、  老舍:现实主义创作  剧作特点:①具有含蓄朴素的风格,在话家常般的描述中透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善于从小人物命运中让人们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②都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不注重喜剧情节③精炼生动而性格化,幽默诙谐的语言

3、  沙叶新:《陈毅市长》从四方面塑造了陈毅形象

①    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历史转变时期,立志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气势和胆魄

②    紧扣市长身份,揭示出陈毅市长可贵的社会公仆精神

③    充分表现陈毅的诗人气质,和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修养

④    努力把他写成平易近人的普通人

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和矛盾冲突,每场是独立发展的,围绕着陈毅这一中心人物,讲述了十几个小故事。

4、高行健:《野人》三幕话剧,以生态学家去原始森林考察为线索,表现了现代人与原始文化,人与大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并揭示出如果人类不很好地保护大自然,将来人将变成野人。

 

三、散文部分

1、了解作家,理清文学史框架即可

2、重点是巴金《随想录》8年150篇,42万字

晚年解剖自己,集中表现了对民族命运和文化的审视,充满了忏悔意识。

思想艺术特点:①讲真话,抒真情,袒露赤子之心勇敢探求真理,是贯穿全书的主题,这比文革前的散文更加深沉②追求自然真诚,真实质朴的艺术境界,擅长直笔,往往直陈其事,寓深沉于平淡之中,铸热忱于静穆,求真情于笔端,在平实的细说之中引发出议论,使叙事抒情议论融合,浑然天成。

 

四、诗歌部分

1、郭小川和贺敬之

郭:在诗体形式上的创新:创立了新辞赋体的诗歌形式,吸收了古典诗歌中赋体,抒情诗的特点,又融合了民歌的特点,成功运用比兴,结合赋的铺陈特点,创造性驱遣偶句丽词,这种诗体和两句为一行,铺陈排列,行行押韵,格式严谨,章节大致对称,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结构复杂气势雄浑的特点,代表作品《团波洼的秋天》

贺:成就在创造了楼梯式基础上的“凸凹体”,吸取外国的特别是苏联马雅可夫斯基阶梯式排列的优点,继承我们民歌和古典诗歌在句法章法等方面的长处,他在排列上追求整齐,上下对称,遥相对应,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似,字句排列讲究对称,有严格工整的对偶和排比,由层层递进的词组序列,使诗歌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代表作《放声歌唱》

2、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0年4月5日人们自愿到天安门朗诵诗歌纪念周恩来,主题: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怀念;对四人帮的切齿痛恨,这些诗歌思想意义大于艺术成就,为恢复现实主义诗风奠定了基础。

3、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诗歌,以北岛舒婷和顾成为代表,他们作品多用象征,暗喻,意象叠加变形等手段,注重写意,抽象,含蓄表现当代复杂微妙的情感体验,由于其意义的模糊含蓄,故称为朦胧诗。

 

 

 

 

 

语言学概论

辅导用书:《语言学概论》葛本仪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题型:名词,简答,论述(选择,填空不可能出)

导论:概念,普通语言学(P4第三段),共事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P4第四段),比较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P4第五段)

 

 

 

第一章:概念,普通语言学,共事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

 

第二章:***语言的本质 理论性强,问题较密集

1、符号(概念) 特性:客观性,物质性,具有意义内容,约定性 (主要为后三点)(P9-P10)

2、语言符号的特点:任意性,线条性,稳定性,发展性,生成性(P11-P12)

3、语言系统的秩序:(系统内部的三种关系)

层次关系

组合关系:几种语言成分之间组合排列是形成的关系(P13末段)

聚合关系:处于同一层次关系上的语言单位,由于他们具有共同特点而形成的这一类别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P14第二段)

  

4、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三方面的含义(论述)P15-16

5、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一.逻辑思维要以语言为工具,语言中的词是逻辑思维的材料,语法规则是逻辑思维的程序;语言是思维成果的主要表达方式。二。语言中的词或句子等的意义内容是由逻辑思维赋予的。

(2)语言和思维的差别:职能不同;性质不同;民族差异的有无(P19第三段)

6、语言的性质:最重要的工具性;符号系统性;符号性;第四节中的社会性;全民性

社会性:1、语言和社会相互依存2、语言为社会服务3、语言为社会约定俗成4、个人语言受社会制约5、语言交际是集体性的社会活动(P20-P24)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1,2,3 P25

全民性:(1)语言为全民创造

       (2)语言为全民使用

       (3)语言为全民服务

7、语言和言语:概念和两者的关系P29-30

(1)什么是言语。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这种工具是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而存在的,它具备着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要素。言语就是人们为某种交际目的,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由此产生出来的言语作品,用通俗的话来说,言语就是说话和所说的话。

语言和言语不同。语言是工具,言语却是对工具的运用及运用的结果。在语言中,只能体现出以词汇成分为单位的语义内容,而只有把这些语义内容用语法规则组织起来,形成言语,才能表达完整的内容以进行交际。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即使用什么样的言语却因人而异。

(2)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有着密切的、不能分割的关系。语言是从具体的言语之中概括出来的模式,同时它又存在于具体的言语之中;言语则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由此而产生的言语作品。没有言语也没有所谓语言。语言和言语是同时产生又同步发展的。

 

第三章:语言的起源

1、劳动创造语言: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需要:P35

类人猿是群体动物,它们要求生存,就要进行一些朴素的劳动和共同的活动。这种生活提出了它们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需要。没有这种协同劳动,没有交际的需要,语言是没有必要产生的。

                  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可能:发音,听觉,思维:P35

                  首先,劳动创造了产生语言的发音条件。其次,劳动也创造了人们的听觉能力,锻炼了完善了人的听觉器官。此外,劳动还锻炼了类人猿的思维能力,促进了抽象思维的产生。总之,劳动促使人直立行走,创造了发音器官,创造了听觉条件,促进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说,是劳动提供了产生语言的各种条件,决定了产生语言的可能。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需要,又决定了产生语言的可能。一句话,是劳动创造了语言。

 

第四章  语言发展(大头)

1、语言的临时性变化和历史性变化(概念)

2、发展原因:    外部原因:12345 (P46-P50)

                  内部原因:交际职能与交际能力的矛盾(P51)

3、发展规律:渐变性规律,不平衡规律(P53-P55)

4、概念:方言(P58),共同语(P60),口语(P62),书面语(P63),文学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P64),

语言的分化:P66

一种语言内部分成几种不同的方言,或者这些方言进而发展成几种独立的语言,这些情况都叫做语言的分化。语言分化的基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分化。社会半分裂的状态是产生方言的主要原因。当社会完全分裂后形成的语言成为亲属语言。

    统一融合:P67-68

       语言的统一。几种方言统一成共同语叫做语言的统一。语言统一的基础条件是社会的统一。社会的统一是语言统一的前提。语言的统一首先是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双方的共同需要。

       语言的融合:由两种语言经过长期接触,互相影响,最后发展成为一种语言,这种现象就叫做语言的融合。语言的融合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发生融合的语言可能是亲属语言,也可能是没有什么亲属关系的语言,语言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斗争的方式,一种是合作的方式。

   语言社会的变体:概念:P69-70运用统一语言时所出现的具有“类型化“特点和习惯,是由于社会原因形成的语言变体(P75)。

   禁忌语(P82),委婉语的概念(P83)

 

第五章

1、语音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P86)。作用:语言的物质外壳/存在形式

概念:音高,音长,音强,音质(为什么语音有社会性)(P91-P94)

音素,元音,辅音及发音特点(P99,P105,举例说明)

2、语音组合: 音节:说话时自然发出的,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P112)

复元音(P114),复辅音(P115)

3、音位概念    音位变体:自由变体(P125末段)    条件变体(P126第二段)

4、语流音变:概念,常见类型:同化(P131),异化(P132)

 

第六章

1、语义的内容:理性意义(P139),色彩意义(P141),语法意义(P141),语义的内容,概念。

   语言义的性质:(即语言义的性质,不管言语义的性质)P143-148

                  这里的语言义包括词义和固定短语的意义。我们以词义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客观性。词义是客观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的反映,客观存在是形成词义的基础。词义有客观性,但词义并不等于客观事物。词义的产生,无论是基于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还是基于错误的认识,都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是词义的客观性

第二.概括性和概念对应性。词义都是某一类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它是概括的。任何词都表达概念,任何词都有理性意义,所以任何词的词义都有概念对应性。

第三.社会性。一方面,从词义的形成来看,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另一方面,从词义的运用看,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对同一个词的理性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有着共同的理解和一致的认识,人们之间的交际才有可能正常的进行。

第四.主观性。对不同的人来说,词义的内容可以不统一,不一致,这就是词义的主观性。

第五.发展性。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变化,都会在词义中有所反映。

第六.民族性。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词义系统,每一个词的词义都要受词义系统的制约。词义的民族性在色彩意义上也有明显的表现。

2、义位: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所形成的语义单位(P151)

3、语义的发展变化:包括一个词的意义变化:词义的丰富与深化  如 “水”

                                        词义的扩大  如“江”

                                        词义的缩小  如“瓦”

                                        词义的转移  如“兵”

                       (注:P170  举例说明)

一个词的义项的变化:义项的增多“包袱”

                                          义项的减少“牺牲”

                        (注:P171  举例说明)

 

第七章:

1、词:概念,语言中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P173)

2、词汇:一种语言词语的总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P177)

3、构词与造词的区分(不含在重点内,含混):P185-186

首先,造词是解决一个词从无到有的问题,也就是给事物命名的问题,给事物命名的过程就是创造语言符号的过程,其意义重在制造;构词是指词的结构规律而言的,是对语言中已经造好的现成的词进行结构规律的分析和总结,其意义重在结构。

其次,造次活动具有社会性特点,是一种集体性活动、普及性活动,领域非常广阔。任何人都可以造词,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语音习惯和所掌握的本民族的语言情况进行造词,对语言不一定要有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给任何事物、现象起名字都是一种造词活动。构词问题就成为某些相关人员科学研究范围内的工作,它的领域要比造词活动领域狭窄得多。它不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触及的问题。

 

第八章

1、语法: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律与句子的组合规则,包括词法、句法的概念 :P199-200

这些音义结合体的组合,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这些规则就是语法,语法规则的中心内容就是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与句子的组织规则。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律称为词法。词的构成规则则指词素组合成词的规则。词的变化规则则指有些语言中词通过不同形式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规则,这种变化也叫做形态变化。不同的词在与其它词组合的时候是有不同的特点。句子或词组的构成规则称为句法,词与词的组合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也就是句法规则。

2、语法特点:概括性,生成性,稳固性(P201-P203)

3、句子:概念(P207)

4、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概念:P209-210

语法形式就是表现语法作用的形式。语法意义定义为由一定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功能意义或关系意义。语法意义也是概括意义,而不是表现在某个具体的词或某个句子的具体意义,语法意义必须由相应的语法形式来表现,没有语法形式的意义不能算是语法意义。语法形式都是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语言中具有一定语法形式、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成分称语法成分。

5、语法范畴九种(含义,举例)(P212-P218)

语法手段:概念 8种手段(含义,举例)(P218-P221)

6、构词法与构形法:概念(P222-P223)

7、句法手段(P233)

 

第九章

语境:概念:两种观点

作用:两方面:解释,过滤(P257-P258 含义和举例)

合作原则的内容,概念,组成:4部分:P264

      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1967年正式提出的。人们的交谈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说话人与听话人都要遵循共同的原则,相互合作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格赖斯把说话人与听话人在会话中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称为合作原则。

第一,量准则:说出的话应包含并且只包含(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的信息内容;

第二,质准则:不说假话或证据不足的话;

第三,关联准则:前言后语要有关系,话语跟话题相关联;

第四,方式准则:说的话要条理清楚。

 

第十章

1、文字:纪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与扩大语言的交际作用的最重要的工具(P269)。

文字系统与语言的关系:文字必须适应语言的特点

                      文字对语言有一定的反作用

                    (注:P271)

2、文字的性质:纪录语言的符号,口语的延伸;全面性;假定性;稳定性

3、文字的作用:(P276-P277两大要点)

3、起源: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成为纪录语言的确定性符号时变成了语言

  文字分为:表义文字,表音文字和义音文字

8、文字改革(简答):为什么要文字改革?必要性P296

为什么能文字改革?可能性,理论依据:文字的假定性,改革文字不等于改造语言:P297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必须适应它所记录的语言的特点,才能很好的完成记录语言并且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任务。语言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变化的。就往往出现文字形式不相一致的问题,这就需要对文字加以改革。

文字是能够改革的,根本的理论依据就是文字具有假定性。所谓假定性,就是说记录一种语言使用什么样的符号是假定的,使用的符号与这种语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改革文字不等于改革语言。之所以要改革文字,是因为文字在记录语言的时候,或者是有了语言不相适应的情况,或者是记录语言不简便、不得力。同时,由于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具有假定性,所以它是可以改革的;而语言是全民约定俗成的,为全民所共同使用,因而语言是不能改革的。因此,不能把文字改革看成是语言改革。

 

 

文学理论

辅导教师:凌晨光  辅导用书:《文艺学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综合卷之一:50分,另外语言学:50分和文学评论:50分

试题分布:解词10分,2个题;简答:20分,2个题;论述:20分,1个题

 

 

 

总论:概念:文艺学,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文学要素“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P24-P26小结)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1、文学是文化的自我意识,2、文学是文化的直观写照3、文学是审美文化与实用文化的统一:(P54-P55)

1.文学是文化的自我意识。文学的反映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它既是文化的一个构成要素,又反映着社会的文化本身,所以,我们说文学是文化的自我意识。这就是说,一个时代的文学不仅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也反映这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2.文学是文化直观写照。文学家反映社会文化则是带着自己的感受给文化现象以具体的描绘。因此,文学对文化的反映是直观的、生动的、经验的。

3.文学是审美文化和实用文化的统一。文学塑造美的形象,具有美的形式,能给人提供美的享受,当然是一种审美文化。但是,文学又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给人的感受也不仅仅是美感的,它还具有多方面的非常实际的社会功用,从这方面看,文学还是一种实用文化。

文学在语言运用上的特殊性:1、文学语言的情感用法2、文学语言的含蓄性3、文学语言的越轨现象:(P65-P71)

1.文学语言的情感用法,那么文学语言的主要倾向则是表达情感。所谓表达情感,一方面是指表现说话者即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指作者把某种感情传达给听话者即读者,从而影响读者现有的情感状态。

2.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文学语言的语符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却不那么直接、不那么确定。文学作者经常采用的是一些曲折迂回的表达法,如象征、比喻、双关语、反语等等,又用这些手法来表达他的意思,使他所表达的意思不费一番思索和揣测就很难被读者把握到。这就是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即文学语言的含蓄性。

3.文学语言的越规现象。实际上任何言语行为,都多少表现出语言运用者的个人的创造性和个人特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语言规范的触犯和超越。

 

 

 

第二章:语言艺术的特点:1、文学形象的间接性2、文学表达的自由性3、较大的思想内涵4、文学的音乐美。(P85-P89)

文学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文化学视角(P107小结),文学性/反常化(P108小结)

 

 

 

第三章:

1、再现:概念(小结中)“三个统一”即外形和内神的统一,个别和一般的统一,客观和主观的统一(P118-119)

2、表现:概念:小结中,情感设置形象的三种途径:情感复现,情感的移入,情感的象征(P135第二段)

3、形式:概念,把作品的再现和表现的内容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使之成型的东西,包括三个方面意义:作品的结构,语言表达,文学种类与体裁的形式

4、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P148-P150)

1.形式和内容的相互依存。在作品中,形式和内容都不能独立存在,形式必须表达内容内容又必须靠形式来表达,形式和内容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理由,离开了内容的形式,同离开了形式的内容一样,都是无法想象的。

2.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协调。形式表达内容,是有条件的。只有那种同某一内容相适应的形式,才能充分地、完美地表达出这一内容。朴素的内容只能由朴素的形式来表现,而典雅的形式也只能适合于典雅的内容,这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协调。

3.形式和内容的相互转化。内容和形式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在某种特定的关系中,我们才说这是形式,那是内容,但如果关系发生了变换,原来的形式可以转化为内容,原来的内容也可以转化为形式。

 

5、文学的愉悦功能:三个层次:感官愉悦,心里愉悦,精神愉悦(P156第二段-P157)

6、概念:文学再现(P171),情感表现,艺术象征(P172),艺术形象

 

 

 

第四章

三种起源理论:概念记忆,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小结中)(P195)

劳动综合论:1、多重交叉:抛弃了一元因素论,多种因素论2、劳动作为文学的唯一起源3、以劳动为中心,并综合其他因素来说明文学起源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劳动是首要前提,劳动通过其他中间环节作用于文学(P188第二段-P193第四段)

第五章

1、*文学进步和科学进步的比较:(P201-P202)

   科学是客观的认识,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充满着正确语错误的对立和斗争。所以,科学进步往往表现为一个相对正确的理论对过去的相对错误的理论的克服,即前者在“榨取”了后者的全部合理性之后又将其完全抛弃掉。

文学进步却不具有这种后代的新体系取代前代的旧体系的性质。文学进步当然也表现为后代超过前代,在这点上,它同科学进步没有区别。但是,文学的后代超过前代,并不能理解成后代克服了前代,也不能理解成后代取代了前代。后代虽然在总体上超过了前代,当前代所取得的文学成果依然作为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而存在着。这是因为,文学不是一种纯粹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包含着认识在内的审美的创造活动。

2、概念:文学进步(P238)“三要素”(P239)第一编里重点问题不多

 

 

 

第二编   文学作品

第六章   文本和作品的区别(接受美学的观点)

*文学作品的特定存在方式——文学形象(P257-P262)

1、作品有一系列形象所构成,离不开形象2、内容形式融合一体3、静态与动态的互转,接受美学的内在精神运用4、生产与消费的中介:借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

所以,具有以上融合性,互转性中介性的文学形象体系的开放的流动过程,便是文学作品的具体存在方式

2、概念:作品与文本(P263)

 

 

 

第七章

1、题材与内容的差别和联系(P266 1。联系  2。差异)

2、概念:主题与诗意观念,小结中(P289)

诗意的观念:作家及形象体现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呈现为一种特殊的形态

3、*文学语言的特性:一是: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P279  最下面一段,1,2)

                   一是: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P280第二段)

4、*作品的三个层次:言,象,意:(P284 1.2.3)

    文学可分为感性形态、物化形象和主观意象三个层次。

    1)感性形态。作品的感性形态,就是构成作品的物质材料-语言,就书面文本来说,就是文字。文字间的特定组合,构成了作品独一无二的物质化外观。

    2)物化形象。当语言文字成为一种特定运用的时候,他们所指向的那个特定的形象体系,便是文学作品的物态化了的形象。这个物化形象,就是作家的具体创作对象。

    3)主观意象。主观意象是创作主体的真正目的。它存在于主体的观念之中,不具有固定的物质形式。它可以是模糊的表象,可以是朦胧的意向,可以是涌动的激情,更可以是三者的融合,它是飘逸的,短暂易逝的。而正是这种无形的主观意象构成了创作的最初冲动。在创作过程中,它又是作品的物化形象得以形成和展现的心理依据,并且在完成后的作品中,它又作为作品的内在意蕴潜隐在形象体系的深层。

   *作品的双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P285.1  P286.2)

   1)表层结构。表层结构是对文本各部分的组织安排,它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何处先写、何处后叙,何处密详、何处疏略等工作。它给作品物化形象层次提供了组织规则和系统秩序。

   2)深层结构。深层结构是为作品的主观意象层次向物化形象层次的转化提供秩序和规则的。它包括对模糊表象的形体化,对朦胧意向的物态化,对涌动激情的节奏化。

5、概念:题材,主题,诗意观念,语言特性,结构层次(P289)

第八九章  省略,难度大

 

 

 

第十章

文学语言的符号特性与功能结合学习***(符号特性:P350-P351;功能:P352-P353,论述题,全面掌握)

反讽的概念,语感和语言风格的概念    形成语言风格的原因(P366-P367 1,2,3)及表现(P368-P370 1,2):主观和客观

概念小结:反讽,语感,语言风格(反讽、语言风格:P371)

第十一章

1、分类原则:(P373-P374)

1)内在性。内在性也就是文学作品的内在审美特性,即作品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之处。在语言运用上,创作主客体矛盾决定了作品内在审美特性的实质。

2)明确性。明确性是使文学分类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的一个前提条件

3)包容性。即原则上使每一部文学作品都能归属于某一种类之中。

分类依据:塑造形象的物质手段即语言形式;反映现实的内在特点即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关系

三分法和四分法的区别:(P377)

三分法的三类文学体裁的特性:简答题(叙事类:P378-P380   抒情类:P383-P385 戏剧类:P387-P390)

2、概念:体裁,叙事性文学的特性401页 

 

 

 

第三编 文学创作

第十二章

1、文学创作的客观性质:12345 (P404-P409)

文学创作的主观性质:1234   (P411-P415)

2、文学创作的特殊性:对象的特殊;直接目的是创造艺术形象;功能是感染人,教育人;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P425-P428)

3、形象思维的特点:别林斯基提出123 :(P430.1  P434.2  P438.3)

1)形象思维中的思维运动。形象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在形象中的思维,或运用形象的思维。所以,形象思维的最鲜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整个过程都充溢着万象纷呈、复杂多变的形象流动,进入创作状态的作家总是处在接应不暇的千变万化的形象的分化组合中,始终都是思索着的、体验着的、创造着具体的感性形象。

2)形象思维中的想象。想象就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工作方式。

3)形象思维的情感特征。

4、概念:创作的客观性质;主观性质;文学创作的特殊性;形象思维;艺术想象(P441-P442)

 

 

 

第十三章

1、形式因为重点:形式与材料的关系:两者统一:(P451-P452)

                 如果材料使创作活动成为可能,那么,形式就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形式同材料一样,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因。可以说,为材料创造形式就是创造活动的全部含义,取消了创造形式,也就取消了创作活动本身。因此,所谓形式的创造,决不是纯形式的创造,而是为质料而创造形式。在文学创作中,这种创造就取决于材料内容,尤其是取决于材料内容所包含的内涵。

     形式化过程:内在形式化(P453),外在形式化(含义)(P454) 实质:材料内容有无序到有序,又不成型到成型,由隐到退,由内到外的过程。

2、其他三种因作一般了解

3、概念:文学创作的成因,形式化过程(P473),创作个性(P474)

 

 

 

第十四章

创作中的审美和造型能力  (二三节内容较具体琐碎,掠过)

1、审美能力:审美发现:对象中所内蕴的精神实质,发掘诗意的美感:(P504-P505)

              审美发现的能力。审美能力,首先表现为从生活中看出美的能力,也就是审美发现的能力。而审美发现的能力则能够反映出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和实质。审美发现的能力也不同于科学的发现能力。审美的发现力并不是指向于单纯的真,而是以一种充满着情感的眼光,从事物的内在特质中开掘出诗意的美来。审美的发现力即不同于一般知觉力,也不同于科学的发现力,而是对世界的审美把握的能力,它以感觉、知觉的综合观察为基础,借助丰富的生活体验与奇特的思维方式,认识和把握客观对象的特殊本质和个性特征相统一的审美内涵。

审美创造:创造审美意象,创造美的形式:(P506)

          审美创造的能力。要把这种审美表象和审美意蕴转化为审美意象,并最终把审美意象物化为审美的文学作品,这就需要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主要担负着两项任务,一项是审美意象的创造,一项是美的形式的创造。

   

2、造型能力:与美的形式创造有重合之处,进一步加以阐述

3、概念:创作能力,审美能力,审美意象,造型能力(P512-P513)

 

 

 

第十五章  创作过程

1、创作的整体性:合目的性与无目的性;精神创造与物质创造;作者创造与读者创造(P515-P522)

2、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请加以阐释):积累阶段:表象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P527第一段)

构思阶段:构思冲动,构思过程,运思成熟(P531倒数两行-P532第一段)

写作阶段:重新唤起艺术形象,选择恰当的词语描绘出来(P534-P535)

3、创作中的情感运动过程:三股情感流:动力情感流,内容情感流,审美情感流(P541-P543)

相对应情感运动的三个阶段:创作情感的激发,情感能量的释放。。。。。。(审美愉快的享受)(P546-P549)

4、灵感:(一般掌握)灵感特征:不可测,迷狂状态,苦思冥想之后(P550-P551)

5、概念:创作过程三阶段,三股情感流,灵感(P563-P565)

第十六章  过深,省略

 

 

 

第十七章

创作类型的概念;大体分两类: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

               历史上的各种创作类型就可以看作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为适应当时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各种变体。

概念:创作类型,浪漫主义,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643-P645小结中)

 

 

 

第四编 文学交流

关键问题:

1、概念:文学交流662页

2、19章,概念:了解几种阅读态度(P674-P675)

3、20章:重点:文学阅读的主体性(论述)1

①    结论687页 本文的解读是阅读的基础

②    期待视野,视野融合,概念在小结中(P709)

③    阅读动机:三种,补偿动机,好奇与求知的动机,创造性动机(P703-P704)

4、文学批评概念  727页  文学批评的社会角色  名词解释小结中体现了(P727)

5、文学批评的几种模式    概念:批评模式   具体的模式不用管(P789)

6、批评原则:马克思主义批评原则**论述(P811)

7、概念:811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三种批评原则:意识形态原则,历史主义原则和审美原则(P811)

注:6、7为同一题

8、注意:共8个论述,20个概念,30个简答,80%都在概念的小结中!!!

施战军主讲 02年

 

基本样式:近期文坛热点(这一部分减少了,要照顾到每一个专业);古典诗词:有一定哲理,与现实有关系(加大这部分);典故,语言故事

 

分析:本质上属给材料作文,但是评论而非鉴赏,重视考生的阅历经验,这包括:

1、个人的文史积累,引用并融入自己的观点,杂文,文史杂谈

2、议论文格式,并注重笔调,切忌白话,套话,枯燥,语言要清晰,华丽清新,语势激昂向上,简洁。

3、文章展示出对问题的倾向,情怀,观念,如内在的幽默感,人文情怀

4、切忌抄袭,模仿

 

举例: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最好跳出传统思维,另寻观点,方能出新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针对现实社会的萎靡,宏大的追求,终极关怀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有李白,现有余秋雨

4、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批判文人的病态,也可结合现实状况批判现实。

 

评论形式:老学者,钟敬文,王了一,缩笔成趣,精致别雅

          青年思想家:读书笔记,余杰,王开岭

当前的热点话题:“国学”应不应提倡,网上讨论很热

          有的感谢“五四的”矫枉过正,才会推动民主进步观念的深入中华民族,尽管我们今天重新认识评价新文化运动,还要将其敌人——国学纳入我们的视野。

注意:字体一定要公整,段落清楚(可爱分

议论文:讨论文化问题,切忌政治化,要有人文气。

 

 

 

(施战军)03年

 

一、外部形式要求:

1、文体上:“评论”,不是赏析,赏析只是评论的一个要素

非人生感想录,将新闻,自传写入评论也非评论,可以由结合,必须从文学角度分析,以严密的逻辑论证。

2、字数上:要根据要求,相差无几,不能太少

3、文面上:格式,书写

 

二、内容要求

1、给材料作文:两种材料,一种是诗词,一种是小短文:现代的浅文或者外国随笔

2、材料特点:材料本身具有哲理性,有一定的人生感慨,或者表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之情,物之理”

3、写作要求:

照准自己的切入点,有自己的视角,引发开去,即不离开作品,又不是简单的赏析

要有一定的发挥,一定的生趣,要感悟,轻灵,简短

 

三、实例分析

1、《听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①    正面理解:珍惜传统,不能抛弃

②    要正视历史,与时具进,需要创造新的东西  评论:“深刻而片面”

③    “执两用中”,折衷

④    赞美“孤芳自赏”,不予世俗合污,表达孤独感

⑤    知音难觅,古诗中游很多同感

2、去年试题苏轼的《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可以从气质入手;也可谈胸襟应该阔大,批判现在的“代纪压迫”

3、“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a)    美好的东西是关不住的,封闭不行

b)    “封闭与反封闭”一切社会都处在这种状态

c)    一枝红杏的价值,正是这枝红杏发现了满园的春色

d)    环境与生长的关系

4、现代诗:卞之琳《断章》

①    看与被看的关系②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

5、白居易的《钱塘胡春行》

本真的快乐:古代传统的快乐具有社会的功利性,而非真正的快乐,本真的快乐。

 

2004年中文各专业试题

(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建安七子  2、《尚书》 3、诚斋集   4、九叶诗派  5、《你别无选择》 6、全景式报告文学

二、简答

1、《孟子》的艺术特点   2、简述左思风力  3、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4、《陈毅市长》的结构特点

三、论述《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四、赏析《十五从军征》(附原诗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遗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综合卷)

文艺学:一、名词  情感表现,文学进步,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二、简答 1、如何理解形式化过程?2、什么叫造型能力

三、论述谈谈你对劳动起源论的看法(文学起源与劳动)

语言学:一、名词  词    音节    屈折语,语法手段

  二、简答1、列举5种常见的语法范畴

  三、论述分析语言的社会性

文学评论

请对一下材料进行评论:《珍珠与泥土》鲁藜

“如果你把自己当成珍珠,就会时时感到被埋没得痛苦;如果当成沙子,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小路”。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辅导用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孔范今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题型及分值

1.名词解释 (3个,每个5分,共15分)

2.简答题 (2个,每个10分,共20分)

3.讨论题 (1个,15分)

 

 

 

<一>教材

总括:导论, 上篇中概说,第一章的第三节,第二章的第五节,第三章的第四节,第四章的第三节,第五章的第二节,第六章,第十二章,中篇二,下篇二,可以不看,考试较少涉及。

(1)    维新文学运动 P174第一段 

(2)    黄遵宪 

P185第二段: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提倡“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不拘守旧律,诗作语言通俗,形式多变以新词汇入诗,带有鲜明的启蒙意向和史诗意味。

(3)    康有为  

P186-P187:原名祖怡,字广厦,号长素;

  创办万国公报;

  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4)    梁启超

P187-P189 第一段: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创办《时务报》、《清议报》;

他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提倡者。

(5)    新小说

P198第一段 1-5行+P200第二段中,吴、李、曾、刘的代表作

(6)    新小说缺点

P202第二段起-P203三条要点

(7)    李宝嘉的《官》 P209第三段+其一、其二、其三 P212 第二行到艺术特色

(8)    吴沃尧《二十年》 P216 第二段开头到倒数第三行头一个字

(9)    怪现状P217-P218三小条

(10)刘鹗P220最后一行-P221第一段,P223第二段的前三句

(11)《老》 P224第三段加其一,P226其二,P227其三。最后一段-P228第一句

(12)曾朴 P232第二段,P234最后一段前两句话,P235第二段三条要点

(13)章炳麟 P244-P246 秋瑾 P246-P248 邹容之上,大体了解作品风格

(14)南社 P252 第四行“1907年”开始到本段尾加上下一段第一句,其次,再次:1907年光复会武装起义失败,秋瑾等人遇难,以纪念这位女诗人为契机,南社三位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首先组织了神交社,几经周折,1909年11月13日于苏州虎丘召开南社城立大会。在到会的17人中,有14人是同盟会会员,就此而论,南社有“同盟会宣传部”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倾全力于革命宣传,正是南社一大特色;

其次,南社文学家以其前所未有的革命精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了道路;

再次,南社以“一代激扬文字”的气氛,成就了浪漫的文学新风气。

(15)鸳鸯蝴蝶派 P268第一段~第二段:

二十世纪初,在新小说崛起的同时,通俗小说的创作也悄然而起并日趋繁荣,形成了说部雅俗对峙互补的格局;

这里所说的通俗小说,是指清末民初强调政治功利性的新小说相对的、为满足广大市民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而创作的小说,也就是,后来屡遭挞伐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此类小说萌生于1906年前后,1912年出现了它们的代表作-徐枕亚的《玉梨魂》,此后就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文学流派。

(16)类别 P274-P283 黑体字及每类的代表作家、作品,了解一下

(17)缺点 P286 倒数第三段起加上首先,其次要点:

首先,趣味性、娱乐性、消遣性的创作宗旨大大降低了对小说家的要求,作家不是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生活,努力发掘生活中最有价值、最具本质意义的东西,并进行认真严肃的艺术创作,而是一味迎合文化层次原本就不高的市民的口味,抓注生活中的一些表层现象进行写作,这就是他们的作品俚俗、浅薄,虽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却缺少振聋发聩、鼓舞人心的力量;

其次,“快餐式”的文学样式,便于迅速的反应生活,却不利于作家进行精心的审美创造。“鸳鸯蝴蝶派”很多长篇小说,写的都是刚刚发生过的事,且往往是边写边往报刊上发表,前后照应已属不易,也就谈不上对作品进行总体构思、精雕细刻了,打都浅陋粗糙。加上一部分作家把写小说看成牟利的手段,粗制滥造,甚至剽窃抄袭,严重影响了这一派小说的艺术价值。

(18)翻译文学的发展 P296第二段起-P299第二段结束(时期、代表作品、作家及热点):

自戊戌前后到1905年以前为第一阶段;

梁启超翻译的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和王寿昌合译的法国言情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小仲马著),薛绍徽翻译的法国科学小说《八十日环游记》(凡尔纳著);

自1905年至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动是第二阶段;

林纾译狄更斯、笛福、司各德的一系列名作外,还有伍光建译《侠隐记》(法国大仲马著)、曾朴译《九十三年》(法国雨果著)、吴梼译《银钮碑》(俄国莱蒙托夫著)、马君武译《心狱》(俄国托尔斯泰著,即《复活》)等,鲁迅兄弟译《域外小说集》,苏曼殊译《拜伦诗集》等;

自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创刊到1919年五四前夕是第三阶段,也是近代翻译文学向现代翻译文学过渡和转变的阶段。严独鹤、程小青等10人合译的《福尔摩斯全集》,胡适、罗家伦合译的《娜拉》;

(19)影响 P301第二段起-P302 三条要点

(20)《新青年》P346第三段加上“他们拥戴‘德先生’、‘赛先生’”

(21)文学革命P349第二段开头处+P349第二段最后两句话P349第一段第六行起:

“文学革命“的八条纲领(”八事“),即: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之结构;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模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须言之有物;

“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胡适发表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特别是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比晚清白话文运动时期的主张更富于彻底性。因而此文成为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正式的宣言书。

(22)《尝试集》P356第一段最后一句,第二段第一句、第七句整句结束:

1920年三月,他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便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胡适是用白话创作的新诗的第一人;

《尝试集》的开拓性贡献主要有三:一是运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不避俗字和口语;二是讲究自然的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三是破坏格律,追求“诗体的大解放“。

(23)学衡派 P364最后一段第一句,P365第一段第二句、最后一句,第二段先三句及本段在P366的最后一句:

“学衡派”以《学衡》杂志而得名;

《学衡》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刊物;

“学衡派”与新文化主流派的分歧,主要不是“革新”与“守旧”的差异,而是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在文化观念和方法论上的差异;

(24)甲寅派 P366第三段第一到三句,P367第二段第三句:

“甲寅派”,是以《甲寅》周刊得名。章士钊(1881-1973),他在东京创办了《甲寅》月刊;

他们的主张是号召青年人“读经救国”;他们攻击的对象还是两个老问题: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道德的整体破坏和白话文学的提倡。

(25)五四文学精神及评价 P369第一段最后一句起-P374的四条黑体字:

(26)文学研究会P377第二段及P378第六段P379第二段中的“为人生”的三层意思: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孙伏园、蒋百里、朱希祖、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后来发展成员达170多人。他们以《小说月刊》作为机关刊物,后又相继出版了《文学旬刊》、《文学周报》、《诗》月刊等,并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成员创作和翻译的作品,文学研究会成为新文学运动中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成立的目的便是:一、反对旧文学,特别是发对当时仍在市场上大量流行的游戏文学、消遣文学;二、建设新文学,特别是要建立具有现代品格的、能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民族文学、为人生的文学;

所谓“为人生”,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是要真实的表现人生,特别是平民阶级的人生;二是要批评人生,即将表现中国国民的人生同揭示国民性格中的弱点、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三是要改造人生,主张文学应为唤起民众、改造社会尽一份力量,作家在忠实描写现实的同时,还应表现自己的理想。

(27)创造社P380第二段,第三段第一句,P382第二段中前后两个时期,从开头到第六句:

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具有“重表现”、“尊天才”、“非功利”等艺术倾向;

(28)新月社P383第三段,语丝社P383第四段,湖畔诗人社P383第五段,浅草社P384第二段

(29)鲁迅(要全面掌握)P401开始前两段,P405第一、二、三段,P406起第二段起到P407第三段结束,P407第五段P408第四段,第五段前两句及最后一句,P409第二段第一句,第三句P410第一段,第二段最后一句,第三段第一句,第四段起到P411三条要点,P411第四段,P413第一段,第三行分号之后开始到本段结束,P413第四段第一句及最后一句,第五段,P414第三段前两句,第四段,P416第三段起共四条要点,P417第四段前两句,P418第四段起三要点

(30)冰心P428第三段第一、二、三句,第八句,P429最后一段,P430最后一段,第一、二、三句:

冰心是在五四热潮推动下,从“问题小说”起步探索“为人生”艺术的。1919年发表的最初两篇小说-—《两个家庭》和《斯人独憔悴》——都是“问题小说”。

冰心在小说中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却显得软弱无力,只是以“爱的哲学”作空泛的解答。《超人》就是宣扬“爱的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冰心的这类“爱的哲学”为基本内容支撑的小说,普遍具有一种诗化倾向:不事情节的铺排,而着力于揭示人物内心,或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主观抒情性较强。这和传统小说注重情节很不相同,是作者在外国近代小说影响下的大胆尝试。但也由于想象多于现实,且不太理会生活本身的逻辑,影响了艺术力量。

(31)郭沫若P445第二、三段,P446第三段

(32)郁达夫P451第二段中的最后一句,P454第二段第一、二、五、九句,P456艺术个性-P457-P459三要点:

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南迁》、《迟桂花》、《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茑萝行》、《采石矶》等;

《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所能读出的只是一颗孤冷、痛悔的心灵。作者所关心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人物的内在世界;本应曲折、诱人的情节在作品中都被淡化了,被作者强化的是事件给予人物心境的影响。作品中所传达的首先不是爱国主义思想,而是人物的“性苦闷”;贯穿于作品中的主要不是故事,而是人物心理和情绪的演变。

独标-格的艺术个性;

独特的题材;

独特的人物;

独特的表现形态;

(33)文学格局的多重组合P480第一段及P480-P482四要点:

1.新文学社团纷纷出现;

      2.1922年以后出现的各文学社团和流派开始以其真正的理论建树和流派特色,形成较大影响,有能力和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分庭抗礼;

      3.现代主义开始独立发展

      4.多元性和开放性之最深刻的表现还在于创作群体主体意识的高扬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创作原则、审美趣味的多元性选择。

(34) 各种文体的发展情势P484-489四条黑体字

(35) 语丝派P507第一段的第一、二句,P508第一、三、四、五、六句:

        语丝派源于1924年北京出现的重要文学社团语丝社。这个社团是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

        《语丝》是一个以发表散文为主的文艺刊物,语丝派作家的前期创作,基本致力于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品类:杂文。他们的杂文的内容上注意直面人生、针砭社会和抨击腐朽事物,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有着进步和战斗的倾向。艺术形式上长于讽刺,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由此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语丝体”

(36)  周作人P511第二段倒数第二句,第三段,第五段第一句,P512第四段第一句,P513第二段,P516第三段中四要点:

        1920年底,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文集《自己的园地》“确立了中国新文艺批评的础石”。周作人以自己的文学活动实绩,成为“中国文学运动的干部之一”。

      五四时期,创作了57行的诗《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

      1921年后,他主要是一位“美文”理论的实践者、著名的散文作家

      大致于1928年为界,周作人的散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大的时期,这里涉及的散文,主要指“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事为主的“美文”两类小品文。

主要艺术特点有:一、“以个人为本位”来创作,即纯粹从个人表现出发的个性化的文学观。二、真诚而随意的创作态度。三、朴实自然的风格。四、特有的冲淡闲适的韵致。

(37)新月派 P520第二段

(38)徐志摩 P533第二段第一句,P534第二段第一句,第三段

(39)闻一多P536第一段第一小句,P539第二段第三句

(40)李金发 P566第二段第七句,三本诗集,P568第二段,第三段第一句,P569第二段第一句 ,P570第二段第一句,对诗坛的贡献,P571第一段第三行“作为”开始到本段结束:

     1923年2月,他编成了第一本诗集《微雨》,同年4月,写成了《食客与凶手》,10月又写成了《为幸福而歌》;

     受到象征派诗歌社会与艺术立场的影响,他诗作的第一主题便是生命的哀歌;

     李金发的诗歌也有其热爱的生命的一面,这就是他的另一类以自然和爱情为表现主题的作品;

     另一类曾经为评论者所积极发现和推崇的,是李金发以怀恋故国家乡、追思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作为一个象征派诗人,一个象征主义诗歌的始作俑者,李金发对新诗发展最大的贡献首先是他的一种“陌生化的震动”,这是他的诗,对新诗方向产生影响所凭借的一个基础;其次,他的以朦胧的暗示与模糊的象征为主要方法所产生的神秘、迷离、闪烁和晦奥的审美特征,对于扭转新诗过于浅显直白的局面,也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41)戴望舒P573第二段第一、二、三句,P574第二段第一、二、三句,P576第二段

(42)沉钟社 P576第四段及1925年初改名为沉钟,1925年10月10日《沉钟》周刊问世

(43)《现代》月刊P642第三段第一、二句,七句,八句,P643第一段:

      《现代》月刊创办于1932年5月,是上海“一?二八”战争后出现的大型文学刊物。其主要编辑者是施蛰存、杜衡、戴望舒等。

      在这个杂志发表作品的包括具有不同思想与艺术倾向的作家,当然也有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但这种兼蓄并包并不会遮掩编辑者的偏爱及对一种主导性文学的提倡,特别是经过与左联的一番论战之后,杜衡等人在立足文学自由竞争主义的同时,也逐渐突出了他们的流派特征;

      他们主张作家应忠实于自己在生活中的感觉,并真实的表现这种感觉,而不能离开这种感觉去宣传某种思想和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致力于艺术创新,有意识的提倡现代主义文学,推动了现代诗歌的发展,并别具一格的创作出了一批新感觉派诗歌。

(44)茅盾P655倒数第二段,P658-P659四条要点

(45)丁玲P664第三段,P665第一段,P664-P669四个时期的作品都要了解

(46)东北作家群P679第一段第一句,各作家代表作P680,P683,P684,P685,P686萧红代表作

(47)巴金P698第二段起-P700第一段结束

(48)老舍P704第三段第四句,P705第三段第四句,P706第二段先三行,P707第一段倒数第八行起到本段结束

(49)繁漪P714第二段,P715第二段最后一句

(50)京派 P727最后一行——P728第一段倒数第四行:

      京派,这里是指自20 年代末期中国文学中心南移至上海以后,在当时的北平(北京)和北方形成的一个作家群体。也有称为“北方作家群”、“《大公报》作家群”的。京派群体及其文学根源,来自于文学研究会滞留在北方而不肯南下、始终没有参加左联的分子。周作人被认为是京派的精神领袖之一。早期的京派可能与《语丝》社团、《现代评论》派,都有联系,比如废名(冯文炳)、凌叔华。后来便围绕在《骆驼草》、《学文月刊》、《水星》等刊物的四周,集聚了清华、北大、燕京等学院派的师生,特别以1933年沈从文执掌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次派确立的标志。

(51)海派P730最后一段第一句,P731第一段第三、四句,第二段:

      现在我们有必要将具有现代性的海派与老的海派即鸳鸯蝴蝶派区分开来。

      拥有“现代质”的海派,是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现代上海人的口气来讲述上海故事的,它能最早、最多、最快的把新的外来文化吸摄进来,在文学上具一定的前卫性质,确是鸳鸯小说不可企及的。

      海派小说大约有三大作家群,30年代有其二:一支是从五四先锋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叶灵凤,还有曾今可、曾虚白、章克标、林微音(不是京派的林徽因)等;另一支是新崛起的中国现代派作家,即新感觉派小说家,有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黑婴、杜衡、徐霞村、禾金等。40年代的海派小说是这两派的继承和发展,退出了张爱玲、苏青、徐* 、予且、东方**等人,海派的声势越来越大

(52)沈从文P733第四段第一句,P735第一段第五、六句,P736第二段第六七句,P738第一段倒数第三句:

      沈从文的独特首先来自于他的年轻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

   尤其是他那些有关湘西故土生活的回忆与叙写,不仅直接承续着鲁迅开拓出的“乡土文学”的创作道路,而且以多姿多彩的繁复画面为当时的新文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边地风情。到了30年代,沈从文真正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

   这种原始生命的赞歌也是以《边城》为代表的诸多抒情小说与散文的主调,但其中已伴随着沈从文面对同样处于“新与旧”演进 的湘西社会所发出的声声叹息。《边城》这部七万余字的中篇小说,不仅最集中地体现着沈从文“牧歌式”乡土抒情小说的风貌,而且显示着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更加复杂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几乎全部的艺术精髓;

   《边城》的主线是围绕着翠翠、大老、二老的恋情展开的,作为小说骨干叙事的这段爱情悲剧,成为消解文本表层语义的另一因素。

(53)汉园三诗人 P780卞的代表作,P784何的代表作,P789李的代表作

(54)赵树理P876第三段倒数第五行“1930”年后到本段结束,P789第二段起——P880三条要点:

(55)胡风与七月派P891第二节中第一、二段,P892第二段第一句,P893第二段第一句,P894第二段,第三段第一句: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文坛上,“七月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流派。

      以《七月》为阵地,在胡风的推动和吸引下,逐渐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学流派。

      《七月》丛书,《希望》杂志

     胡风对“七月派”作出最大贡献的,主要在于他的理论主张对“七月派”作家的影响。

     胡风的理论主张对于“七月派”诸作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在“七月派”的创作上主要在于那种流派特征非常明显的以痛苦为基本色调的情绪世界和富有力感的美学追求;“七月派”的小说家主要有路翎、丘东平、彭柏山、曹白、贾植芳。

(56)路翎 P899第二段第五、六句,P902最后一段,P903第二段第一、二、六句

(57)九叶诗人P922第二段第一、二、三句,P923第一段最后一句,P924第二段起到P926三条要点

      1948年6月,《诗创造》社内部分化,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退出并另行创办《中国新诗》月刊。《中国新诗》创刊后,西南联大的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也开始在该刊发表作品,这九位诗人虽未曾谋面,却共同推动着一股新的诗潮的发展。

      围绕《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九位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主张和大体相同的创作趋向,并显示出自己的流派特征

      九叶诗派不仅仅是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简单摹仿,而是在借鉴、吸收的同时,具有自己的独特的创造。从流派特征的角度看,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以下若干总体的重要特征:第一,人生体验的现代表现;第二,诗的戏剧化;第三,意象营构。

(58)张爱玲P947——P952所有显浅部分:

      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都在40年代的文坛产生过轰动的效应。尽管她的小说和散文创作就其思想内容来看有其一致性的一面,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她的小说更多的表现她对世界与人性的怀疑与审视,而其散文创作则更多的表现她对尘世生活与身边琐事的流连与情趣。

      在日常生活、家庭婚姻关系中对人性的构成、人性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畸变人性的破坏性后果的关注与揭示构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最重要主题。

      张爱玲的小说一再表达对恶劣人性——男人的自私、女人的虚荣——的批判,她笔下的人物无一例外的成为人性的载体。

      张爱玲强调人性中的诸如心理、情感、欲望等内在因素,但决不意味着她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漠视,相反,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以及封建人伦的虚伪性的批判与审视是相当冷峻与深刻的。

      她善于采用“怀旧”或称回溯的视角,把事件——无论是过去发生的还是刚刚发生的——置于一种过去的时态下进行叙述,认为造成叙述主体和事件之间的距离感,如同一位老人诉说陈年往事,使人顿生一种绵长的历史感、命运的沧桑感和阅读的亲切感,回味无穷。

      她对意象的处理颇具匠心。她的小说中的意象往往具有多义性,这些意象在直接的层面上是对现实的描摹,构成一幅幅极具美感的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在隐喻的层面上,这些意象又是对作家生命体验、人物心态和主题的有力揭示;

      张爱玲能够根据作品的主题采用最为恰当的表现方式,结构灵活多变。

(59)东北沦陷区文学P960最后一段,P961第二段中的“四大社团”,第三段第一句,第四、五、七句,P962第二段首句,P963第一段第四句

(60)三突出,三陪衬P1007第三段第一、二句

(61)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特色P1013——P1016三要点:

(62)三红一创,青山保林,P1019第二段中著名作品,P1019最后一段第一句,P1021第二段,第四段,P1023最后一段,P1024三因素,其中第二因素要全段复习

(63)郭小川P1036最后一段中第四句到段末,P1037第二段,第三段,闻捷P1038最后一段

(64)《创业史》 P1053——P1056三要点,第四条不要,P1056第二段

(65)《上海的早晨》P1060第一段第一、二句,最后一段全部,P1061最后一段第一、二句,P1062第二段第一、二、三句

(66)情节诗、情景诗P1079第三段,第四段,P1081第二段。

(67)政治抒情诗P1083第一段第一句,郭小川P1085第一段中代表作品,第二段第一句,P1087倒数5行全复习,P1088第二段贺敬之代表作品,P1090第二段

(68)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变化P1255第三段最后一句起,第四段首句,P1256第三段首句,P1257第五段首句,P1259首句:

      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文学创作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深刻变化。

      新时期文学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面对时代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艺术思考,表达了人民的声音,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其次,新时期文学一步步走向人,深入到人性深处而使文学真正成为人学。

      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流派、表现技巧与手法上,新时期文学是丰富多样的。

      新时期文学形成了一个开放体系。现实主义文学毫无疑问始终处于一种中心的位置,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之前,。但是,新时期文学不再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不可违背的创作原则,不再将其定义为一尊而独供与堂上。

(69)伤痕文学(1):1第三段第一、二句、六、八句

(2):72第一段最后一句,第二段第一、二、六句P1273第一段第二、三句,第二段1-4行

              (3):P1273第三段第一句、第四段第一句。

      新启蒙文学主潮的形成是从伤痕文学开始的。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1978年秋天,又一篇勇闯禁区的小说---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了。在《伤痕》的带动下,这种描写“文革”伤痕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伤痕文学是一种政治控诉和批判,但这控诉和批判之中却站立起了“人”的形象,人,成为一些作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伤痕文学蓬勃发展的时间是1978年到1980年。但是,在这股潮流走向高潮的时候,它自身的发展和深入就导致了一种新的创作思潮――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最早的代表作是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茹志鹃的《拣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弦的《记忆》等。

      在诗歌中,反思的特色事实上比小说表现还要早一些,因为诗人对于生活更加敏感。

      在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同时,作家们开始思考当前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思考必然导致对改革的呼唤。

      从伤痕文学到改革文学,文学更多地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和道德的思考。

(69)反思文学   P1283第一段首句,第二段首句,P1284第二段首句,第三段,P1285第一段刘心武代表作品第三段,第四段第一句、三、六、七、八句,P1286第三段,P1287第二段,第三段张贤亮代表作品:

    

     反思文学有两大中心主题:一是人民主题。二是人的主题。

     反思文学是70年代末思想解放的直接成果。

     反思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王蒙、张贤亮、李国文、高晓声、陆文夫等。

     刘心武第一个产生影响的作品是《班主任》。然后又写了《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立体交叉桥》、《钟鼓楼》等。在刘心武的小说中,最先产生影响的是短篇小说《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显示着刘心武小说创作的一个转折和过渡,他由写社会问题转向写人生,小说借主人公魏金星之口,提出改正错划右派的同时应该给人的个性落实政策,由此提出了尊重人的个性和维护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主题。从《立体交叉桥》开始,刘心武进入了北京市民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探讨,在这一方面,《钟鼓楼》毫无疑问是一部力作。

   张贤亮,他的作品主要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土牢情话》、《灵与肉》、《河的子孙》、《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70)改革文学 P1293第二段第一、二、三句,P1294第二段首句,第三段首句及其间贾平凹,矫健,张炜,柯云路的代表作,P1295第二段首句及最后一段,P1296蒋子龙作品,P1299柯云路作品,P1301贾平凹作品:

      改革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歌颂与呼唤改革的阶段。最早的作品是蒋子龙发表于1979年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接着是柯云路的《三千万》等。

      在这一时期,改革文学最突出的代表是蒋子龙,最优秀的作品是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和李国文的长篇小说《花园街五号》。

      第二个阶段是对改革进行全方位反映和审视的阶段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矫健的《老人仓》,张炜的《秋天的思索》和《秋天的愤怒》,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新星》。

     当历史进入80年代中期,文化意识在文学创作中得到空前强化的时候,改革文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意识使它从政治反思进入文化反思,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而呼唤文化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变革。

      改革文学塑造了一批被称为改革者或开拓者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这个特定时代人们的理想和愿望的体现者,他们都能在艰难困苦中保持坚定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无论改革大业多么艰难,也能够顽强地斗争下去,身上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改革的时代所呼唤的精神。这种精神给改革文学带来了乐观、明朗、雄健的风格。改革文学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除旧布新的变革意识,它所显示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都是值得称道的。

(71)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 P1316第三段首句,P1318第一段第二句,P1319第二段,第四段第一句,P1320第一段第一、二句。

(72)沙叶新 P1335第三段第三句,第四段首句,第五段,P1336第一段省略号后两句,第二段第四句,P1338最后一段1-6句:

      他在60年代写了不少作品,但艺术生命是从新时期开始的。

      沙叶新是一个“寄深情于现实”的作家,他无论写什么,怎么写,都呈现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贴近现实,直面社会人生。

《陈毅市长》截取的就陈毅解放初期在上海担任市长的一段生活。剧本成功地再现了陈毅当年的丰功伟绩,为陈毅伟大而崇高的精神献上了一曲赞歌。通过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多方面刻画了陈毅的性格,塑造了陈毅的形象。

      在沙叶新的作品中,讽是参与,颂也是一种参与,不是简单地歌功颂德,而是从今天的角度来选取历史材料,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和高尚品德来激励今天的人们,推动今天的生活。

     《马克思秘史》是沙叶新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而创作的一个话剧。在这个剧中,作者把一百年前的历史拉回到现实,从秘史、琐事、私生活的角度取材,通过对正在潜心写作《资本论》的革命家马克思与好丈夫、好爸爸、好朋友的普通的一面,充分写了他的平凡与伟大。

(73)巴金 P1345第四段首句,P1346第二段第一句,第三段首句,P1347第二段首句,第三段:

      讲真话,抒真情,以赤诚的赤子之心勇敢地探求真理,是贯穿全书的基本精神。

      《随想录》还有一种极为可贵的自审意识和与民族共忏悔的意识。其中不少“忏悔录”式的篇章,在那些篇章里,巴金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进行着严峻而真诚的自省。《随想录》对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批判精神,而且不乏深刻的见解。巴金的《随想录》在艺术上可谓自然天成、真实质朴,他不着意于技巧,只是要明白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自己的一腔真诚把自己的本来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正因为这样,它达到了反朴归真的艺术境界。

(74)京味小说 P1351第一段中第三句,P1351-P1353邓友梅的代表作,P1355汪曾祺代表作

(75)陆文夫苏州小巷小说 P1363倒数第二段,P1364第三段第一、二句,P1365第二段第二句。

(76)山东作家群 P1373第二段,第三段第一、三、四、五句,P1374第三段第二句,第三句,P1376第三段第一、三句,P1377第二段首句:

      山东作家群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张炜、矫健、王润滋。

      王润滋(1946- )最早产生影响的作品是短篇小说《卖蟹》,小说赞美一个在市场开放金钱交易中虽为钱却又不被金钱诱惑的美丽灵魂。王润滋发表了《内当家》、《鲁班的子孙》、《小说三题》、《残桥》等。王润滋注意到经济变革与农民的非功利的传统道德的冲突并给以艺术的再现,这是可贵的。

      矫健(1954- )《老人仓》就是与时代同步的优秀中篇小说。它从历史的高度展示了农村改革的现状,真实地揭示了改革大潮中一些农村干部利欲熏心、贪婪成性、乘机明取暗夺的吸血虫本相。

      长篇小说《古船》是张炜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作家对自己创作的一次引人注目的超越和突破。作家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审视历史,从文化视角的高层次上,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洼狸镇在近四十年间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沉浮变迁。毫不掩饰地描写了中国农民近四十年来所走过的苦难历程,写了一部血的历史。

(77)朦胧诗 P1383第一段第五行起到第八行止,P1386第四段第一、二句,P1387第二段第一、二句, P1390第三段,第四段首句,第五段首句,P1391“第三”:

      在艺术视角上,它们大都采取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采用较为曲折的象征、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手法,注重形象、意象的刻画与表现,形式和语言大都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效果。

      1979年《星星》诗刊复刊号发表了公刘的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提出了诗歌面临艺术变革的严肃课题,也揭开了这场理论论争的序幕。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又发表了谢冕的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对诗坛出现的这一新的诗歌现象作了概括和进一步的思考。

1981年第3期《诗刊》又发表了孙绍振题为《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的文章,并专门配发了“编者按”,言意在引起讨论。孙文全面分析了当代诗歌发展的轨迹与形势,将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新的诗歌现象的阐释评论提到了美学的高度。

朦胧诗内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的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其次,作为人的觉醒,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表现了新的一代在走出传统人格模式过程中的痛苦蜕变与自我反思,以及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  

第三,价值与信念的重建。

(78)舒婷 P1396第四段首句,P1397第一段第三句,倒数第二句,第二段。

(79)杨炼与江河 P1399最后一段1-3句,P1401第三段第二句,第四段首句,P1402第二段1、2句,P1404第三段,第四段第三句,P1405第二段第1、2句,P1406第二段首句,P1407第二段首句,第三段。

(80)王蒙的探索 P1410第一段首句,倒数第1、2句:

      1985年小说新潮探求中的重要一支首先是以王蒙、宗璞、谌容等为代表的中年作家的新探索。一是主题方面由现实社会问题转向了更为深层的文化心理透视;二是突出采用了荒诞与纯虚构视角与方法,总体上突破了“现实主义”的习惯樊篱。

(81)寻根文学 P1418第三段,第四P1421第三段首句,第4、5句,P1423倒数第一段首句、二句,P1424 第二段首句,二句,P1425第三段。

(82)莫言 P1431,P1432:

      莫言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现象。概而言之,有这样几个主要特征:一是浓重的感觉主义色彩;二是农业文化氛围与大自然神秘主义背景的设置,在整体上注定了这些作品新异浪漫的艺术情调;三是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由于强调了主体感觉的作用和农业自然文化的映射,所以超逻辑、超客观的想象、夸诞和变形成为莫言小说的突出特征,而且这种特征还越出了技术的层面而达到了整体叙述与结构视点的高度。

(83)马原文本结构 P1436 第三、四、五、六、八、九句。

(84)新生代诗 P1439最后一段第1、2句,P1443 第一段第4、5、6行,第二段,第三段首句,七句,P1444第二段开头一句,第三段首句,P1445第二段,第三段一、二句,第四段第3、4句,P1446第二段第二句

(85)新历史小说的特点 P1462,P1466,P1469:

      首先它们所侧重表现的是文化、人性与生存范畴中的历史,把历史的具体历时形态与外观予以打碎,而找出其中那些基本原素,予以重新组构。

      第二个特点,是对“官史”历史观与主流文化立场的有意反叛,而代之以“野史”、“稗史”与 “民间史“的视角。

      另一个特点是对历史施予某种解构活动,把具有客在长度与时空特性的历史变构成某种形式或者寓言,这里同前两者一样含有当下主体对历史的哲学把握与抽象体验,但不同的是它们更具有外在的“解构”痕迹与虚拟意味。

(86)新写实作家 P1487第二段-P1489三条要点,P1491第二段,第三段第3句,第四段首句,P1492第二段首句,第三段首句,P1493第三段第三句,P1495第二段第四句,P1497第二段第四、五句。

(87)新小说 P1511 最后一段,P1512第一段,第二段第1行到第4行,P1513第二段,第三段第一句,P1519第三段,P1521第二段,第三段前两小节。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各专业教师情况介绍及联系方式

薪火相传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是山东省重点学科,该学科既有孔范今老师、黄万华老师等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师,又有风头正劲的中青年学者黄发有、施战军等老师。该专业教研主任是诗评家孙基林老师。

在这些导师中:

孔范今老师,是该专业学术带头人。孔老师是圣人后裔,谨承儒家文化之真谛,多年来致力于中国20世纪文学的整体研究和构架。孔老师提倡自由的思想风气,从不干涉学生思想的方向。他上课也比较不拘一格,天南地北,人情练达处皆可见才力和悟性,但力图在这种形式中逐渐培养学生求得真知的渴望,孔老师搞学术做人讲究悟性,讲究学术与人生的浑然境界,反对学而不思。孔老师作为一个导师对待学生的培养无疑又是极其严厉的,因为孔老师并不愿意学生对学术有一丝一点的不尊重。孔老师注重真才实学,甚至一度不招收推荐免试学生,以拒绝有名无实的学生。由于在文学院中曾担任院长达十年之久,所以威望极高,院中施战军、郑春、刘方政、谢锡文等老师都是孔老师的弟子。孔老师是教育部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述有《柳青创作论》(与徐文斗合作)、《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主编)、《悖论与选择》、《走出历史的峡谷》、《读中国》(主编)、《百年大潮汐-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解放文录》(主编)、《全唐五代词释著》(主编)等等。

 

黄万华老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七项省部级课题。著有《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的专著9种;主编有《美国华文文学论》、《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等专著9种,主编有《美国华文文学论》、《中国文学艺术社团流派辞典》、《沦陷区文学大系》等,2003评为“山东大学十大教学名师”。黄老师著述甚多,非常勤奋,惜时如金。他有上海男人那种细心的品质,做事井井有条,做学问系统性也比较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以及中国汉语文学史研究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另外黄老师由于手头工作很多,经常让学生以练代学,在实践中领会学问,所以懒人跟着黄老师学习,会感到比较吃力。在学期间,黄老师开课较多,那种做人的真诚和勤恳,给每一个在读研究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发有老师:近年崛起的中青年学者和评论家。本科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随后在福建的国营企业和合资公司工作,扮演过操作工、统计员、总经理秘书等角色。1993年入曲阜师范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入复旦大学师从潘旭澜先生攻读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以人才引进方式入山东大学文学院工作,2000年、2002年连续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著有学术专著《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和学术随笔集《客家漫步》,主编网络文化丛书“读网时代”。承担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新时期文学的传播接受史”等5项科研课题,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艺争鸣”奖、省级教学二等奖等多次奖励。黄老师上课风格较为单一,但是他的文章却是生气灵动,富有激情!他要求学生应当做好学问的同时,关注当今文坛走向,并应当试着搞文学创作,以增加对文学的感性认识。黄老师有着文学批评家的独到眼光,也广泛涉猎网络文学等边缘领域。

 

施战军老师:读博中,但仍旧可以招生。施战军老师风度翩翩,且悟性极高,他的文学批评被称为“侠骨柔肠”。施老师在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上已有《世纪末夜晚的手写》、《碎时光》、《爱与痛惜》等等面世。施战军老师读硕士时就是提前毕业。良好的文学天赋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是公认的。施老师在学术上不仅秉承其导师孔范今先生的严谨和理性,而且在当代文学热点研究的领域中以其激情和灵动独创一片天空,他的昂扬的生活态度和他的不羁性情,深得学生喜爱。

 

解洪祥老师:山东省鲁迅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研究。主要著述有《鲁迅的人际艺术》、《近代理性.现代孤独.科学理性——鲁迅的精神历程及其他》等。解老师曾任我院党委书记,为人谦和幽默,对学术也很认真,他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也要求学生以严格的态度来坚守象牙塔。解老师的鲁迅研究有一定的造诣,在鲁迅的精神探悉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孙基林老师:现当代文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孙老师成长于新时期伊始,浸濡于朦胧诗潮校园诗潮的氛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论坛中第一个对“第三代诗歌”(或“新生代诗歌”)给予全面、系统而又准确地评述的青年诗评家,他的观点日后被许多中国当代文学著作和教材所引用。鉴于他在诗歌评论领域的成就,1998年被民间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评家”。 他谦逊随和、沉稳踏实、淡薄名利。经常用诙谐的语调引你进入他缜密的思维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把你领入诗的圣堂,感受生命神秘而纯净的空间。

 

郑春老师:196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1980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和《精神与局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两极透析》两部,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各一项,学术成果曾获得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郑老师担任我院党委书记,尽职尽责,对学生的关怀细致入微,对自己的学生的生活,思想也是关怀备至。深得我们同学的喜欢。

 

张学军老师:1970年在菏泽电影机械制修厂当工人。1978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后分配在菏泽教育学院任教。1983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2年获博士学位。2000年9月起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一直从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著有《鲁迅的讽刺艺术》、《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巴金与读书》等。有合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新时期改革开放题材长篇小说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精神》等十部。张老师学术严谨,上课也很清晰,刚刚被评为“山东大学教学名师”。

 

庞守英老师:女,1948年1月生,197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小说。主要著述有《新时期小说文体论》、《新时期小说文体论》(增订版)、《黎汝青研究专集》《长篇小说研究专集》(合著)、《改革开放题材长篇小说研究》(合著)《当代文学精神》(合著)等。曾获山东省首届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老师平时除了读书写作、认真上课之外,还喜欢看球赛,对待学生学业上要求严格,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慈母一般。老师近三年来的论著颇多,有《新时期小说文体论》增订(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张航小说与民族文化》(大海洋文艺杂志社2002年10月)、《守望精神世界》(《人文述林》第五辑2002年10月)、《纷繁的长篇小说文体》(《光明日报》2003年4月24日)、《谈近年来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东岳论丛》2003年10月)、

《时间与空间》(《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8月)独立、《寻找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当代文坛》2003年10月)、《献给大地的诗》(《人文述林》2003年9月)等,现有教育部课题新时期文学精神走向研究。

 

 

各专业教师家庭住址及电话一览表

   文学院教师分别住在老校1、2、3、4宿舍,5宿舍,新校宿舍,及校外。下面将用简单的方法纪录。

 

 

古代文学

王小舒

老二 7#412

8378712

郑训佐

五宿舍 15#1单元401

8568422

王培元

新校28#101

8363071

张克礼

新校44#103

8363915

袁世硕

新校44#301

8363342

徐中伟

老二7#506

8566335

马瑞芳

老三4#403

8378983

武润婷

五宿舍12#1单元302

8567992

廖群

五宿舍 3#2单元502

8568708

孙之梅

五宿舍 12#1单元401

2960790

孙奇

五宿舍 10#3单元602

8567279

郭延礼

新校 44#603

8363775

李剑峰

老四 1#6单元602

8378630

孙学堂

老四 2#4单元601

8568910

王洲明

五宿舍 12#1单元302

8567992

王平

五宿舍 8#2单元402

8567733

     现当代

黄万华

阳光舜城6区2#904

2976069

郑春

老二 2#5单元 301

8378530

牛运清

老三 4#403

8378983

张学军

五宿舍 8#3单元402

8568105

庞守英

老二 1#509

8378854

黄发有

新校 41#2单元702

856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