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会之以和为贵粤语:《糖尿病的防治与康复》 第二部分0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56:29

为什么现在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

2型糖尿病无论是患病率还是发病率都大大高于1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85%。不同时代同一地区的糖尿病大规模普查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生随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长。生活方式改变主要指总热量摄取过多,糖、蛋白质、脂肪三类营养物质摄入的比例不平衡,尤其是脂肪类中的饱和脂肪酸(即动物油脂)进食过多,蛋白质(肉类)摄取过多,而淀粉类(尤其是含纤维的谷物)占饮食结构比例过少。还有大量使用化肥使食品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不足,导致人体调节血糖机能失调。加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人们出行往往以车代步,以看电视取代饭后散步等身体活动,这种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使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大幅度增加,这在我国和印度尤其明显。因为多吃少运动最明显的结果就是肥胖、身体活力差、脂肪肝等,此后引起胰岛素的靶器官——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和肝脏的细胞“懒惰”,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受体与胰岛素结合的能力也降低,使之不能结合足量的胰岛素而发挥其应有的降血糖作用。为了代偿,胰岛素B细胞需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保持血糖稳定,而胰岛素分泌越多,胰岛素抵抗越加重,B细胞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升高的血糖不能得到控制而发生高血糖,而同时B细胞功能也因常期超负荷工作“力不从心”转而逐渐下降。总之,人类进化中的基因变化加上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内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B细胞功能减退,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作为处在这样一个大社会环境中的一份子,每个人患糖尿病的概率都有所增加,所以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

1型糖尿病是怎样发生的?

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紊乱等有关。

基因缺陷。它是指从父母那儿传承来的“遗传易感性”。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些人天生就容易得糖尿病。目前研究发现,一些孩子体内的某些基因异常时,胰岛素B细胞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变得很脆弱,使孩子年纪轻轻就极容易患上这种痛苦的病症,而且必须一辈子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

环境危险因素。主要是病毒感染和化学物质。

自身免疫。目前已确定,很大一部分1型糖尿病是由于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加上B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相互作用,通过攻击B细胞自身的抗原-抗体反应而大量破坏B细胞所致。这可以通过测定血中的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来证实。

总之,人类染色体上的基因缺陷决定了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易感的人对环境因素特别是病毒感染或化学毒性物质刺激的反应不正常,直接或间接通过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胰岛B细胞破坏,以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乃至缺失,形成了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怎样发生的?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1型糖尿病有所不同,它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作用不足和葡萄糖的毒性作用而发生的。

遗传因素。平时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的母亲有糖尿病,我现在也得了糖尿病,是不是我妈妈遗传给我的?”目前研究发现,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2型糖尿病的发病确实与遗传因子有关。遗传的表现各式各样,使得糖尿病发病的表现各异。

环境因素。与1型糖尿病不同,环境因素中一个最重要的诱发因素是肥胖。当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尺),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25尺)时,就说明脂肪多堆积在腹部,叫内脏型肥胖,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以后就容易得糖尿病。其他的环境因素主要与都市化的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食中摄食油脂太多,饭和蔬菜吃得太少,或老是坐着看电视而疏于活动锻炼,也是罹患该病的“隐秘”杀手。另外,母亲多次怀孕和生育,其婴儿出生时体重偏低,则该婴儿长大成人后就易罹患2型糖尿病。

可升高血糖的激素有哪些?

人体内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但它的“死对头”——能升高血糖的激素可不少。因此在降糖作用上,胰岛素简直是“孤军奋战”,形势够严峻吧?胰岛素的这些对头,又被称为胰岛素拮抗激素,算起来有七八种呢。列举如下:①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② 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由交感神经节、肾上腺等分泌;③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④ 由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⑤ 促甲状腺激素;⑥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⑦ 糖皮质激素;⑧ β内啡肽和神经紧张素。

人为什么会出现糖尿?

糖尿主要分生理性糖尿和病理性糖尿两种。

生理性糖尿

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包括: ① 饮食性糖尿。如吃糖量过多或注射葡萄糖后,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类,可引起血糖浓度增高。② 应急性糖尿。③ 妊娠期糖尿。妊娠期和哺乳期因乳腺产生乳糖过多可出现糖尿。

病理性糖尿

真性糖尿。即原发性胰岛性糖尿,由于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使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不够而导致糖尿。

肾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血糖正常,但因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减退,也就是肾阈值降低所致的糖尿。如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伴肾小管受损时等出现的糖尿。与糖尿病鉴别的要点为血糖耐量试验可正常。

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如肢端肥大症等疾病所引起的糖尿。在急慢性胰腺炎、肝硬化、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使内分泌出现异常,从而导致暂时性糖尿。

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出现糖尿。

压力可以使血糖升高吗?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虽然罕遇遭受生命威胁的危险环境,但是,精神压力、应激却源源不断扑面而来。远古时代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的人体自然反应,如今变成了各种现代病的诱发因素。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一旦遇到压力就会通过不断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使血糖值升高,同时亦使机体胰岛素抵抗增加。所谓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对于降糖激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状态。因此,尽管分泌了很多胰岛素,但血糖值仍难以下降。人们通过大量进食,饮酒者则通过大量喝酒来解除精神压力。紧张而精神状态不安定时,人们即使不饿,也会不知不觉把近旁的食物吃进嘴里,使血糖难以控制。

高血糖可引发抑郁症,而抑郁更可促进血糖升高。抑郁可使激素分泌与植物神经系统间的平衡受到影响和破坏,出现植物神经失调症,新的病症可转变成新的压力,又使抑郁加重,抑郁与高血糖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因此在有足够胰岛素分泌量的前提下,不仅要控制血糖,也要重视抑郁症的治疗,这对血糖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知识链接

缓和精神紧张的七大妙招

1. 发怒或沮丧时会消耗体内能量,当无法控制身边发生的事情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紧张。

2.定下目标。有些人没有生活目标,每逢遇到突发事件时便会感到精神紧张。应学会制订日常的小目标,然后向大的目标迈进。

3. 确定优先工作次序。做事之前应预先有周详的计划,按事情的重要程度列出工作先后次序表,集中精力处理重要的事情,不要浪费精神做无谓的事情。

4. 每周安排娱乐、消遣或运动的时间。经常运动是缓和精神紧张的良方。身体健康使人精神焕发,影响人对周围事情的看法。

5. 培养幽默感。幽默可以松弛神经,笑容是消除精神紧张的最佳良方。

6. 默默忍受只会加重自己精神紧张的程度。向家人、亲戚、朋友或家庭医生等,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忧虑,尝试放开怀抱,聆听及接受别人的意见。

7. 在附近的地区寻访“糖友”俱乐部一类的组织,与人分担自己的忧虑。

坏心情可以加重糖尿病吗?

糖尿病的高发与难治已在患者中酿成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人在罹患此病的时候,除身体上的痛苦以外,他们还忍受着心理上的折磨。一想到自己将带病终身,则出现忧郁、精神紧张、悲观、痛苦等情绪,这些“坏心情”虽属心理改变,但却可以影响人体生理机能,尤其对内分泌、新陈代谢的影响很大。“坏心情”还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好心情则有益于人体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又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进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正常情志,若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易在某些患者身上形成心理、生理、病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重病情,因此作为医生和家属要帮助病人解除郁闷,稳定情绪,开阔心胸,因为心情舒畅才是病人战胜疾病的基础。

知识链接

心理康复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重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必要时可去看心理医生。

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认知疗法。帮助病人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观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行为疗法。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患了糖尿病,除了需要合理用药和精心护理外,病人和家属都要对糖尿病有全面的认识,配合医生治疗。除了坚持服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等方面外,还要在心理上进行疏导,使患者从心理上得以康复,才能事半功倍。

影响我们体内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哪些呢?

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血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释放呈两相反应,即早期快速相和延迟缓慢相。早期快速相是门静脉血浆中胰岛素在2分钟内即达到最高值,随即迅速下降;延迟缓慢相是10分钟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又逐渐上升,一直延续1小时以上。早期快速相显示葡萄糖促使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延迟缓慢相显示胰岛素的合成和胰岛素原转变的胰岛素。 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后,血液中氨基酸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加。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均有较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进餐后胃肠道激素增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如胃泌素、胰泌素、胃抑肽、肠血管活性肽都刺激胰岛素分泌。

自由神经功能状态可影响胰岛素分泌。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分泌。

为何胖人容易“结缘”糖尿病?

以前我们提及糖尿病,都知道“三多一少”之说,即吃得多、小便多、喝水多、体重少。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糖尿病患者多是胖子。还有一种说法,将糖尿病称为“富贵”病,认为是“吃”出来的病。的确,肥胖者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高于体型正常的人。一般认为,肥胖程度越高,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国外研究发现,中度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为正常体重者的4倍,高度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则为正常体重者的21倍。这是为什么呢?这与肥胖者存在糖代谢异常不无关系。肥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胰岛血症。引起肥胖者体内高胰岛素血症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肥胖的人胰岛分泌胰岛素亢进;另一方面是肥胖者肝脏内胰岛素清除率降低。经过研究证实,肥胖的人血中胰岛素水平高于常人,其升高程度与肥胖度是平行的,但可随体重的减轻而降低。

胰岛素抵抗。肥胖者肝脏和肌肉等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了抵抗性,使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不能达到有效的促使血糖利用、转化及降低血糖的效果,而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代偿;然而,高胰岛素血症又可加剧组织对胰岛素抵抗,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靶组织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① 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② 胰岛素亲和力下降;③ 第二信使异常;④ 葡萄糖转运蛋白异常;⑤ 游离脂肪酸的“毒性”作用。

高血压对糖尿病患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极常见且相互关联的内科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2 000万以上,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在患糖尿病而死亡者中,约80%死于心、脑、肾等慢性并发症,其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群体的2倍,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除了与血糖控制有关外,高血压是一个关键的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群体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比例要高出1倍。糖尿病伴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程度远大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或单纯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极易发生以下疾病:

脑卒中。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脑梗死较脑溢血者为多。轻者可有头晕、嘴歪、手脚无力,重者出现半身不遂、肢体瘫痪,甚至死亡。

冠心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常感到胸闷、心口痛、心慌气短、透气困难,最终多因并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而致死。

糖尿病性肾脏病变。为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可出现尿中泡沫增多、眼睑浮肿、腿肿,晚期可因代谢废物不能排出,最终导致尿毒症,发展为需终身透析治疗。

眼底病变。常有视疲劳,视物模糊,眼前有小虫飞舞感,严重者可致失明。

周围动脉硬化及烂脚。可有手脚麻、发紫、肿胀、破溃等症状。

糖尿病的诱因有哪些呢?

虽然糖尿病的发生机制还不甚明确,但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科学工作者已经发现它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若存在下列因素则罹患糖尿病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环境和以前大不相同,空气污染、噪声等都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生活方式改变。由于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民众营养过剩情况较普遍,体力活动则明显减少,使原有潜在功能低下的胰岛B细胞负担过重,从而诱发糖尿病。

肥胖因素。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为肥胖者,糖尿病的患病与肥胖的程度和类型有关。中心型(或称腹型)肥胖尤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大量分泌。承受精神应激较多的城市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脑力活动者患病率高于体力活动者。

知识链接

您家中有个“胖宝宝”吗?您家人中有人因为超重一筹莫展吗?或者您自己就是一个常年以减肥为目标的体重超标者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您要当心啦!资料显示,普通人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病的危险至少增加5%,约50%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超重。肥胖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期望寿命缩短多达8年。

肥胖的流行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0亿的成人超重,至少有3亿人属于过度肥胖。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估计现有2亿人超重,肥胖人数为6 000多万。其中,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和,儿童肥胖率已达。我国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已占全部糖尿病患者人数的5%,并且每年以10%的幅度上升。长期肥胖的人群,其糖尿病的患病率可比普通人群高4倍之多。而且,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几率就越大。所以,减肥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体形,对预防糖尿病也有效,让我们一起减肥吧!

糖尿病是老年人的事,小孩子和年轻人跟糖尿病没关系吧?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好像得了糖尿病的人不是老爷爷老奶奶,就是腰围超标的人群,跟小孩子根本沾不上边。这个想法可是大错特错的。1型糖尿病就最常发生在小孩及青少年身上,而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2型糖尿病发生在小孩子身上也引起了医生的重视,千万不可轻视它在孩子们身上造成的伤害。

知识链接

现在经常能看到糖尿病门诊室里有许多患2型糖尿病的年轻人,甚至十几岁的儿童,这些患者大都长得“胖乎乎”的,挺着“将军肚”,看上去营养挺不错,但却都早早患上了糖尿病。年轻人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呢?当今的这代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享受着父母的溺爱,生怕宝贝“饿着”,拼命往胃里“塞”,明明营养足够了,晚上还给加餐,对肯德基、麦当劳还情有独钟,整日里抱着薯条、可乐,并且常常以看电视、打游戏来代替课外锻炼,小小的年纪就都成了小胖墩;长大了,又终日泡在网吧里,加上抽烟、酗酒,在饭店里大吃大喝……不知不觉已经埋下了隐患。若干年后便极易发展为血脂紊乱、高血压、脂肪肝等,尔后出现糖尿病的眼底损害、肾脏损害、末梢神经病变、胃肠道损伤、糖尿病足、冠心病、脑中风……可见,健康也要从娃娃抓起,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不能不引起医学界及大众的重视。

高血糖是如何危害人体的?

糖尿病对人的最大危害是使身体不能利用最重要的能源——葡萄糖,以致大量的葡萄糖堆积在血液中,就好比“人体组织被糖给泡坏了”,而高血糖会造成血管病变及易招来病菌滋生;同时,过多的葡萄糖会引起渗透性利尿,尿液大量流失,带走大量水分,就造成了病人又饥又渴。就算吃喝不断,患者仍然不断消瘦(蛋白质及脂肪都被分解用来制造更多的葡萄糖),增加饮食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不断刺激胰岛B细胞,使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更少,使病情更为恶化。血糖过高时,细胞内液还会向细胞外流动,导致细胞内失水。一旦脑细胞失水,问题就严重了,会引起脑功能紊乱,直至昏迷。在长期“饥饿”的折磨下,身体组织开始利用脂肪和蛋白质,大量由脂肪及氨基酸分解后生成的酮体带有酸性,从而造成患者酸中毒。高糖饮食易患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怀孕以前没有患上糖尿病,在怀孕期间由于种种激素因素产生抵抗胰岛素的作用,使得血糖升高,从而出现的糖尿病。这种患者在分娩以后,大部分发展成 2型糖尿病,少部分可能是1型糖尿病,还有一部分患者血糖恢复正常,但是会在多年后发展成2型糖尿病。我们把孕妇归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妊娠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危害都很大,目前来说,妊娠糖尿病的确切原因还不太清楚,相关因素如下:

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是产生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故事链接

不少孕妇吃得多且精,活动也少,使得患妊娠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小王是个备受家人宠爱的“80后”准妈妈,父母每天换着样地为她做好吃的,丈夫也几乎天天给她买各种各样的水果“犒劳”她。但这几天小王却心烦意乱,因为上周去产检时,服了50克葡萄糖后测血糖是,大夫建议马上住院治疗。小王不理解,自己身体保养得这么好,怎么会得糖尿病,而且居然需要住院治疗?原来,妊娠可促使隐性糖尿病变为显性。在妊娠期,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垂体前叶激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增高,内分泌变化都会对糖代谢产生一系列影响,尤其当孕妇胰岛功能储备不足或胰岛素分泌降低时,就会发生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如果不认真治疗,对母亲和宝宝的健康都会有很大影响。小王听了专家的耐心分析,终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血糖降下来,安安全全地生一个健康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