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会为什么铲除不了: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56:23
2010-11-19

',1)">',2)">',3)">',4)">',5)">',6)">',7)">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
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在这句话里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虽然才高八斗但如果德行不好,
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
应该说孔子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真正完美的人才,
如果有时二者不可得兼,那么此时德是熊掌,才是鱼,
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圣人舍才而取德。
应该说,我们今天选拔和培养人才,依然需要坚持这个原则。
不过,只是德和才的内涵都已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历史上的周公本人,不但不骄不吝,

而且是谦逊大度的典范,这也是人所共知而毋庸赘言的了。
“德不高则行不远”是利世的做人观,
做事首先做人,我们相信:只有品德高尚的人,
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
才能与其患难与共,荣辱共担。
孔夫子教导我们,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孔夫子还告诉我们,
德育本身也在基础,要抓德育就要狠抓这个基础。
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这里的
“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显然,这里涉及的是道德教育,强调要把“学会共同生活”
作为教育的基础,

就是强调要把教会如何做人的道德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
所以我们应当把“学会做人”作为一个口号响亮地提出来,
一切德育工作都要围绕“教会学生做人”这一目标来展开,
培养人的工作才会有成效(“本立而道生”)。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治思想教育并不能取代道德品质教育;
任何政治思想教育目标都不应取代德育的根本目标,
否则我们培养出下一代将会成为毫无道德修养的、人性泯灭的野蛮人。
孔子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
也就是能“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办实事谋福利的人。

为了使这个高尚的道德目标具体化,
以便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来逐步达到,
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人做人”
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格教育”问题。
其基本内容是: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做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道德教育就是人格教育,按孟子的话说就是实施
“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兽之别”,
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他明确指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
如果只讲究吃饱、穿暖、

居住安逸而不受教育,人就会失去人格,
和禽兽也差不多。为此他在“性善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治思想教育并不能取代道德品质教育;
任何政治思想教育目标都不应取代德育的根本目标,
否则我们培养出下一代将会成为毫无道德修养的、人性泯灭的野蛮人。
孔子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
也就是能“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办实事谋福利的人。
为了使这个高尚的道德目标具体化,
以便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来逐步达到,
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人做人”

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格教育”问题。
其基本内容是: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做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道德教育就是人格教育,按孟子的话说就是实施
“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兽之别”,
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他明确指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
如果只讲究吃饱、穿暖、
居住安逸而不受教育,人就会失去人格,
和禽兽也差不多。为此他在“性善论”

反过来说,一个人或者由于天资的差别,
或者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或者由于所处社会地位的限制和职责的规范,
办事能力有大有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只要重视德行,有好的操行,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人,
也是一个能够做好自己的事业、前程充满希望的人。
孔子这个观点,对现代生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因为作为一种做人做事手段,相对于机巧和力量,
其实德行操行是具有更大影响力的,
同时也是最为长久永恒的。那种逞勇斗狠,
其实是一种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手段,
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副名联。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德”

是惟一值得紧抓不懈和传之后代的“财富”,
其他的,无论是金钱、产业还是机巧诡智,
都是难以恒久或根本无法传承的。
对于自身以及子孙的立身立业,真正的智者都懂得,
最可靠的支柱还是人的道德修养。
唐太宗时,岑文本以一介书生的身份,
凭其出众的才华,步步升迁,最后被委以宰相的高位。
上任之初,朝中大臣纷纷来贺,他家一时车马不绝,门庭若市。
岑文本对此不喜反忧,他对前来作贺的人说:
“我刚刚上任,一无政绩,二无贤德,
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我今天只接受你们的警告,
好听的话就不要说了。”

岑文本的家人见众人悻悻而去,都责怪他不近人情,
岑文本便开导说:“他们虽是好心,
却也难免其中有势利小人,借此攀附。
如老皇上借此观察于我,我如此声张,
还会有好结果吗?你们要切记:
一个人万不可得意忘形,更不可失去应有的警惕;
凡事取之实难,失去却在一夜之间啊!”
岑文本的家人自觉门庭高了,便劝岑文本另置大屋,
多购产业。岑文本的妻子为此反复说过多次,
岑文本就是不肯。他的妻子气得一天不吃饭,还发牢骚说:
“你得此高位,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子孙谋划啊。
现在人人都是这样,你自作清高,苦了自己,

还要苦了孩子,遭人讥笑,这是何苦呢?”
岑文本把子女都招到妻子床前,苦口婆心道:
“你所怨的,都是俗人之见,近则有利,远则有害。
想我本是一个读书人,两手空空来到京师,
本没有想到得此高位。这固是皇上恩典,
也是我勤勉不懈之果。由此可见,
一个人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勇于任事、以学为本。
我深知此中真意,颇有心得,
又怎会行那凡夫俗子之举,广置产业、富贵而骄呢?
这只能让你们养尊处优,没有忧患,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对你们的将来,这才是真正的祸患,
我怎忍心这样做呢?还望你们明白此中道理,不要再怨怪我了。”
家人深受教育,妻子也理解他了。
岑文本特别高兴,他说:“我不置产业,
是以子孙为业,这才是最值得炫耀的。”
他这般清醒,唐太宗对他另眼看待,宠用不衰。
岑文本死后,朝廷又给他在帝陵陪葬的崇高荣誉,以示褒奖。
到了唐睿宗时,他孙子一辈的人中,位居高位的达数十人之多,
是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显达及远、富贵相传,这是人人都盼望的。
对那些身享富贵的人来说,这种愿望就更强烈了。
他们深知富贵的好处和获取富贵的艰辛,
自不愿意自己的子孙把这一切葬送。
在此,每个人对子女的教育都不同的,
其效果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贪婪者以搜刮为能,以自私为训,
其子孙只会产生出一批纨绔子弟;贤明者知足常乐,以德育人,
自甘其苦,言传身教,这对子孙的影响就深刻多了,
他们长大后才能独当一面,真正担得起重任,
肩负起光辉门庭的责任,并发扬光大。
所以,人才的品质比能力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
选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
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
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比较全面地说,应该是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能兼时,
德重于才。如果完全没有才,则已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了。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