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森林和末日笔记:【新提醒】修“止”入“定”察照记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9:32
                                                  修“止”入“定”察照记3
       《修“止”入“定”察照记1》和《修“止”入“定”察照记2》,是对发动真气在体中运行的随意运动和有意注意的描述。
        真气充盈,疏通经脉经络后,身识会减弱,甚至似无;目识会改变,变幻不定,有时透黄中聚亮,有时透蓝中聚亮,或两者交替构成旋涡状旋转着,几乎可以说是断了凡俗的目识。
        在推动真气运行及其对运行状态进行有意注意的过程中,大脑皮质的相关区域,例如运动中枢、感觉中枢及其通过分布式联接的关联区语言中枢和海马等,必然兴奋,于是,产生了语言意识、回忆往事及对现在和未来的起心生念。
        由于对真气运行的感受是有意注意。这种有意注意极易疲劳,也就是感受会越来越弱。这时,若传来意料外的响动,则相关感觉中枢会即刻兴奋,且强于对原先感受的兴奋。于是,受者的意识极易被传来的话语、歌曲、鼓振等响声左右。因此,声识和意识就成了修“止”入“定”的最大障碍。
        要消除这两种障碍,就要放弃开始进入炼功状态时的随意运动态和有意注意态,一切任其自然。怎么放弃?这涉及如何安心的问题。
        《金刚经》云:“应如是生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当年六祖慧能就是听了这几句经文开始顿悟的。
         对于由炼功状态获得清静心的人来说,还是有一个把握“生其心”的时机问题。就是在用意念推动真气在全身运行后,也就是“内丹术”的“六根振动”后,坐禅修“止”中的八触之一“动”出现后,也是“见诸见诸相非相”之后,应即刻抛弃意念、意识、有意,对一切都不在乎、不介意、不留心、不在蔫,逐渐过渡到心识空寂态。
         完成这个过渡后会有什么感受?身体似乎没有了,或觉得体界没有了已与虚空融为一体了,“六根振动”和八触之“动”都已消失了,身似凝固不动了;心识已空然、空落、空寂、空净:息是内无出外无进,已是皮孔透气,偶尔的“补气”(出入息不能满足时出现的自发深吸气或深呼气)会将心识导引到对身心息的即时感受中来、或对稍纵即逝的感受的回忆中来。这是稍偏离了心识空寂的入“定”态,于是,能对入“定”的上述感受进行观察与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