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r18漫画: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27:32
        文/殊心慈 来自天涯社区
  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王氏子妇·《与李章武赠答》
  
  这是一首诗收录在《全唐诗》中的诗,题解中注释说,唐时,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一枚白玉指环,并赠以诗。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早已忧思而死,指环只是空留怅惘。宋代李昉《太平广记》里说后来李章武与王氏子妇的灵魂神会于王氏宅中,这个结局是人们出于对王氏子妇的同情而想象的。
  
  范摅《云溪友议》中写西川节度使韦皋少年游历江夏时,与少女玉箫相识后相恋,韦皋临回家乡前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少则五年,多则七年后会来娶玉箫。然而八年光阴过去了,薄幸的韦皋却不复再来,痴情的玉箫等到绝望了,怆然说:“韦家郎君,一别七年,是不来矣!”竟绝食而死。人们怜悯玉箫这一场悲剧,就把韦皋送给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后,韦皋官运亨通,做到西川节度使,才辗转得知玉箫的死讯,他悔恨不已,于是广修经像,以忏悔过去的负心。后来有人送给韦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与玉箫一模一样,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环的肉环隐现,韦皋知道是玉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终于以再生缘的形式实现了隔世的结合。是耶非耶?为了人间有情人终局的美满,只好姑妄信之了。
  
  这个故事里还有一段写韦皋凭借少翁招魂之术与玉箫的魂魄相会的情节,让现代的人们体会了一个古代痴心女子对薄情人负约的责备。相会以后,临去时玉箫对韦皋笑说:“丈夫薄情,令人生死隔矣!” 生死隔矣,只缘男人对感情承诺的薄情!而怨言竟然是面带着微笑说出来的,这样的微笑却带着何等的沉痛。千载之后,这段文字还让人读来感慨万千,古代女子依人为活的命运注定玉箫只能如此。当相思空掷了,还是如此难舍难弃的眷恋,望穿秋水地想念,一枚戒指误了她这一世,她又一往无悔地戴着它到了来世。
  
  戒指既然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这个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却是最重的。
  
  二八好容颜,非意得相关。
  逢桑欲采折,夺枝倒懒攀。
  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
  
  隋代丁六娘所写的这首《十索》诗或许可以说明古代,甚至是现代女子对戒指的那一份难言的情怀:满怀着希望,伸出手来让心爱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许幸福地戴上一辈子,或许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戒指在我国古代又称指环、代指、手记等,其中指环是流传最久的称呼,环有循环往复,永无终极之意,由此可见小小戒指中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蕴。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里记述了一个惨烈的故事:商纣王垂涎鬼方族首领女儿的美色,逼迫其入宫为妃。她不愿被凌辱,便吞指环自尽了,纣王依妲己之意,剖腹取出指环,并把尸体做成脯。古人有吞金自尽之说,这个刚烈的少女所吞指环应该是青铜制成的。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写汉高祖刘邦宠所爱的戚夫人曾戴过一只用百炼金做的指环,能照见指骨,让刘邦十分不快,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后世的戒指已经是多种多样的了。
  
  戒指在汉代以前,主要是装饰功用。汉魏以后,人们取指环的形与意,才开始把它指作为寄情的信物,相恋的男女可以互赠,以示结爱。六朝志怪小说《甄异录》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夜暮迷路,投宿在一位少女家中,翌晨告别,少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秦树才发现自己所投宿之处是一座古墓。《南史·后妃传》中说梁武帝萧衍在作南齐刺史时,镇守樊城,在城门上看到一个在河边漂絮的少女,心仪之下,备下金指环,托人作媒,这个少女就是后来的武丁贵嫔。《太平御览》引《后魏书》说北魏皇族元树在梁地流亡时与少女玉儿相爱,复归北方前,玉儿送他一枚金指环,元树从此常戴在手指上以示怀念。不久他又把这枚金指环寄还给玉儿,取意指环的“环”与“还”同音。“寄以还梁,表必还之意”。
  
  到隋唐时,戒指由恋人互赠渐渐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心仪的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与意义是类似的。《集异记》中写山东兖州一位书生在徂徕山光化寺暂住,并有心向佛。有一天他在寺院里遇到一位美丽的白衣少女,不由心动,少女也对他有意,并随书生到了他的住处,两情相悦,良久始别。分手时,书生赠给少女一枚白玉指环,以为信物,少女谢过后匆匆离去。书生依恋不舍地登高目送,却发现少女走出寺门不久就倏然不见了。书生心生疑惑,急忙寻至少女消失之处,却见地上长着一株开得极茂盛的百合花。他将百合花的花瓣层层剥开,愕然发现那枚白玉指环藏在花心,书生顿悟自己凡心未了,与佛无缘,于是收拾了行李,踽踽下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