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鬼手表价格:硬笔行书讲座教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09:18
硬笔行书讲座教程
发表日期:2009年2月8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637 次

 硬笔行书

一、行书的种类

    在毛笔行书一章里讲过: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字体。在写法上介于楷书(又称真书)和草书之间,行书既有楷书的清晰独立的单字图形和点画的承前启后的意连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草书笔画流转贯通、顾盼呼应的运动感。

历代书法家因此又将行书分为两种:一是行楷,二是行草。清代刘熙载说:“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意思是行楷接近楷书,但比楷书要自由放纵一些;行草接近草书但又比草书要规矩、收敛一些。从实用的角度讲,行楷具有既易于辨识,又清秀、潇洒、活泼和流畅的优点,因此为更多人所喜爱和练习。

硬笔行书从一开始就受到毛笔行书的影响,它除了具有毛笔行书笔画简洁、流畅、造型生动而富于变化书写速度快等特点,又由于书定工具的决定,它形成了自身瘦硬、劲健的特点。

二、硬笔行书的基本要求

要练好硬笔行书,除了要了解它总的特点外,还必须了解它的基本要求:

一、静动结合,以动为主

古人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这是以人作比喻:楷书就象人站在那儿。主要体现人体静态的美。草书就象人在跑,体现的是人体运动的美。而行书则象人在缓步徐行,让人在其从容不迫的举止动态中见其形体之美,这是一种以动为主,动静结合的美

行书以“动“为主,首先是指在运笔时,笔画的起、行、住不能象楷书那样一步一步地去完成。点画之间,有的是内在的意连,有是是表面化的笔连,笔尖移动和起落有很强的连续性,速度也快。其次行书的单字与单字之间也往往有着较强的呼应或牵连关系,前一字的末笔常常为后一字的起笔“蓄势”。例如图(6-1)中“沙”字与“如”字之间,“何”字与“当”字之间,便显现出这种关系。行书的潇洒流畅之美便在这种既有节奏而又有变化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行书的“动”,又不象草书的“动”那样纵肆奔放。它是一种动与静的结合。行书的每一单字除了具有清晰易于辨识的特点之外,还不失结构的严整和合理,即具有相对独立的静态美。如图(6-1)中大多数字单独看均不失严谨、匀称、挺拔之美;而笔画的运行及字与字的组合之间又同时显现出运动之美。

(二)灵活、简捷、笔速较快

行书之所以有较高的实作价值,就在于它书写灵活、笔画简捷和笔速较快。下面具体分述之。

1. 收写灵活

    行书书写灵活,其一是体现在笔顺上。它在楷书笔顺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运笔的方便、笔画的流畅以及书写人的习惯,灵活地改变笔顺。例如“山”字的中竖,“上”字的第一笔,“有”字的一二笔和“手”字的末笔,均与楷书笔顺不同。其二是体现在笔画间的相互替代。例如“中”字的左边的短竖被点替代,“更”字的最后一撇改为反捺。“流”字的最后一笔改写回锋捺,“看”字的第二横被替换成两点。正是这种灵活的处理,使得行收笔画流畅,体态多变,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具有很强的呼应关系。

2. 笔画简捷

行书笔画要求简洁明快。为此,它常对楷书中的一些点画做适当的省略或简化。例如楷书“其”字间中间的两短横被简化为一长点;“足”字下半部减成三画;“征”字的右偏旁由五画减少成三画;“粉”字的右偏旁也由四画减为两画;而“河”字的左右偏旁均同时作了简化。

3. 笔速较快

行书由于运笔灵活和笔画省减使得笔速加快。此外由于连笔的运用和以圆弧代方折的笔法,减少了运笔过程中的起笔、停笔的次数,减轻了提按动作的幅度,更使其笔速大大加快。例如下列一些字:

(三)体态多变、掌握适度

     由于行书笔法灵活及因使用连笔而产生了副线,使字显现出多变的体态。著名的《兰亭序》帖中,20余个“之”字,各呈各的体态,充分表现了富于变化之美。又如图6-6中的:“不”、“此”、“走”、“所”、“世”、“清”、“想”、群”、“峰”等字,均有多种形态。尤其象“群”、“峰”等字还对字的结体作了较大幅文艺报改变。

在把握行书体态多变的这一特点时,须注意适度,不能盲目地追求“多变”。因为字的体态变化,除了在于体现单个字的变化之美外,还在于字与字的意连关系,要使它能为整幅的这的“章法美”服务。让人感到其形体变化是“势”之所致,是“篇”之所需,是自然和谐的。而有些初习行书人生硬地模仿某书家某一字的写法,或过份地对字的形体作出夸张、变形,结果不仅不美,反让人感到造作,刺眼。

                     

                                  第一节       行书部首的写法

一、行书部首的写法特点。

    行书与楷书相比较,偏旁部首的写法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要练好行书就不能不注意其部首的写法上的特点。

(一)连笔

    行书的偏旁部首大多采用连笔的写法。例如“扌”、“土”、“王”、“纟”、“阝”、“牛”、“口”、“石”等偏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连笔应自然,不能僵硬勉强。它应是行书笔速加快后自然形成的笔势,而且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提按动作,并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在练习时仔细加以体会。

(二)减省

行书的简捷快首先表现在偏旁部首的简化上,如“冫”、“氵”、“木”、“女”、“衤”、“止”、“辶”等偏旁。

这里有的已经溶进了草书的笔法。行书部首笔画的减省是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的是相等笔画的合并;有的是省去次要笔画;有的是长期的书写实践的一种约定俗成;总之,在行书书写过程中不能随心所欲地胡乱改变部首的写法,否则写出的字就不规范了。

(三)顾盼

顾盼是部首笔画之间的一种意连或相互呼应映带的关系。如“亻”、彳、刂、忄、门、艹、心等偏旁部首。它们经常采用回锋翻笔的方法,使笔画之间相互盼顾、映带,而字的飞动飘逸感就产生了。参见6-9

(四)变化

     前文已述,行书体态富于变化,而整个字形的变化是与部首的变化分不开的。要写出千姿百态的行书字,就必须从练写好多变的部首开始。如部首‘火’、‘讠’、‘艹’、‘雨’、‘心’、‘灬’等均有多种写法。

什得注意的是部首的变化也应与整字的其它部分配合协调。

 

 

                  第二节       行书结体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练习硬笔竺书结体的重要性。

研究汉字的结体是学习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硬笔行书来说,就尤为重要和关键,这也是硬笔书法自身的盘点决定的。由于硬笔这一书写工具在运笔的方法上和书写出的笔画形态上均缺少毛笔那种丰富的变化。所以在笔法练习上,硬笔就比毛笔要容易一些。(当然这不等于说,硬笔没有笔法的问题)。这样对硬笔结体的要求,相对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其次,硬笔行书与硬笔楷书相比较,行书的体态富于变化,富于动感,笔速快。因此对其结体的把握更难一些。

练好硬和行书的结体是以练好楷书的结体为前提的。这也是遵循由易到难的学习原则。本书“毛笔楷书”一章里有关结体的讲述和练习就是本节学习的基础。

二、行书结体的基本原则

毛笔楷书的结体原则对于硬笔行书来说,也同样适用。但行书的结体原则又不完全同于楷书而有着自身的特点。楷书的结体虽也讲变化,但基本是静态的,有较大的稳定性;而行书的结体却自由得多,其变化也复杂得多。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在那儿,其形体是否美,一看其四肢是否匀称,五官是否端正,便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但当这个人一旦活动起来,再判断其举止是否美,就要复杂得多。行书号称“千姿百态”,就其结体而言,却应一姿一态均不失其美。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就是:平衡。行书的“平衡”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楷书的“重心平稳”。它讲求的是运动中的平衡和富有变化的平衡。我们前辈书法家之所以能从舞蹈或武术表演中获得启发,就因为这些艺术形式在追求“运动中平衡”和“富于变化的平衡”上有着相通之处。

(一)在运动中求平衡

行书以动为主,行书字体具有较强的动感。这种动感一是产生于笔画间的流转运动,二是产生于笔画乃至字的某一部分的欹斜之势。例如:

“上下三千年”几个字,在楷体书写时,是以平直笔画为主,而当行书体时,就成了以欹斜笔画为主了。是”字在楷书中也是横画和竖画为主,但图中的:“是”除了三竖画还基本保持垂直状态,其余皆表现出强烈的倾斜之势。图中的“驾”字和“警”,其上半部的“加”和“敬”大幅度地向左下方倾斜;图中的“载”字和“紫”字,若分别将其右上和右下的一点抹去,那么字的整体都要倾倒了。正是由于字的笔画或部分的欹斜之态赋予字以强烈的动势。而且上述这些字却能做到欹而不倒,并富有动态之美,原因是它们都牢牢把握着平衡的原则。

汉字是表义性的文字。书写者在书写汉字时常常不单是想着字的笔画、结构和整体形态,而是将其形与义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甚至希望通过字形强烈地表现出字义来。例如用明代书法家文征明书写的“驾”字,其左上方“力“的撇画有力地向前伸展,这种夸张的笔法使“驾”字表现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或牵引力。同时书法家又巧妙地将其右上的“口”与字的下半部“马“连接成一个笔画较多、分量较重的整体,且“马”字四点的连笔写成短横,内敛很紧,使重心平稳,从而左上部飞动的长撇相呼应,达到了动态的平衡。又如宋代书法家米芾书写的“载”字,“ ”部以粗放的笔画油印重地压在“车”部之上,致使“车”呈倾斜之势,真给人一种“车不胜载”之感。但如保保持字的平衡呢?于是书家用一大而重的点画“巧拔千斤”,把倾斜之势称住,此外象“警”“坠”、“紫”等字均可见书法家的匠心。正是这种在运动中求平衡的艺术,使行书不仅具有似欹反正,倾而不倒的特点,而且可以较为自由地表现出行书作品丰富的意蕴和生动气韵。

(二)在变化中求平衡量

        行书讲求形体的变化之美。但是行书字形的变化不是书写者随心所欲挥写的结果,而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度,这种变化才能是美的。这里所说的“法度”依然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说,变化常常是为了改变字的结体的“固有的平衡状态”,而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这里所说的“固不平衡状态”主要是指人们习惯上的接受的形态。的两个“也”字,右边的就是人们习惯接受的“固有平衡状态”,左边的是前辈书法家创造的一种新平衡状态。习惯写法的“也”,末笔画对构筑整字的平衡状态起着主要作用。后来在行书书写时,书家将原两画的第一二画连写一笔,提高了书写速度,但也加重了原第一二画的力度和份量,同时又采取“以变应变“的方法,将末笔画缩成一长点,于是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创造了一个新颖、生动的行草体的”也“字。中的‘提’字,‘是’的下半由一撇画和一捺画组成,在行书书写时,由于采用了连笔,‘是’部的右下方成了两笔的筋结之处份量加重。于是,书法家将左偏旁‘扌’,尽可能地上得并与右边上部形体料瘦的。‘日’部贴近,而留给左边下部挥洒的地方。这样不仅达到了平衡,而且使字的结体既严谨又潇洒。

行书或为了提刘书写速度,或为追求笔画的流畅、潇洒和字体形态富有动感,或为了表现字的意蕴,常须改变字的某些笔画形态。“出”、“或”、“洲”、“落”、“征”“须”、“高”、“廓”等字。在这种变化中,保持字的整体平衡就是一条基本原则。如图中“出”字,行书突出了中竖,并相应削弱了右上和左下的两竖画(将其连成一笔)从而表达了一种强烈向上的动感和意蕴,但是又必须保持字的整体平衡,所以在处理最后一国画时采用较大幅度的回勾。又如“洲”字楷体字右部变化较难,书写时不仅速度慢,而且弄不好就显得笔画僵滞、形体呆板。行书采用了变点为线和连笔的笔法,达到加快笔速,并使字形生动的效果。但是要保持字的整体平衡。就必须在右上方补上一点画。此外象“须”字左边三撇画变为三点画,也是表现类似的意图。再如图中的“征”字,楷书时右偏旁全由平直的线条组成,字体显得端方。行书时为了提高笔速和动感,便采用变线为点和中竖位移的方法。使字取得似欹反正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使行书的结体富于动感和变化之美,就必须牢牢地把握平衡的法则。而且只有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一法则,才能写出新颖、生动,具有美感的行书。

三、行书的结体方法

了解并学会行书结体的一些具体方法,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掌握和运用平衡的原则。以下分述之:

(一)主次分明

在汉字的结体中,各个笔画或部分所承担的作用是有主次之分的。就独体字而言,一般总有一个主要笔画承负起字体构形的作用,而其余笔画则处在相对次要的位置或只起辅助的作用。在考虑这些字的结体时,就必须尽可能突出主要笔画。

而就合体字来说,一般也有主要部分和相对次要的部分之别,在书写时也应突出主要部分。例如“吹”、“款”、“育”、“晨”、“萎”、“森”等字。

如果不能正确地突出其主要部分而其次要部分与主要部分“平分秋色”甚至“喧宾夺主”,那么字形就十分难看了。

(二)疏密相间

    字的笔画的组合应有疏有密。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厅趣乃出“。为什么呢?因为疏可以使字显得空灵、洒脱,密又能显示字的繁茂、劲健。笔画间的组合均有疏有密,而不取平均分布状。

“中”字,中竖不从“口”的中心处通过而偏靠右边,造成左空右紧之势,别有意趣。“马字,上部笔画紧凑,下部空旷开阔,四点画竭力上提,给人一种奔腾跃动之感。“倾”字有意在“亻”旁与“顷”部之间留出空白,但不感结体松散,也不失整字的平衡。“抱”字上部紧密,下部舒放,有力地突出末画,表达了一种“抱揽万千”的意向。“家”字有意在“宀”与“豕”之间留下空白,给人一种空灵、疏密之感。“羲”字左边笔画很多而右边笔画过少,于是固势利导,将左笔画写得细密紧凑,而将右边笔画写得舒展洒脱,使字既显得繁盛丰茂,又不失劲健潇洒。此外象“溪”、“皆”、“傅”、“碧”等字,均能比较合理地处理笔画间的疏密关系。

(三)参差错落

所谓参差错落是指字的笔画之间或部分之间应有高低不齐、长短不同等种变化。行书与楷书不同,与印刷体汉字不同:笔画与笔画、部分与部分之间不能头尾平齐,平直相似,而应错错落有致。明代书画家莉其昌说:“王大令之书,从无见左边右边并头者,”可见书家对参差变化的重视。

“黄”字属上下(或上中下)结构的字,这类字不能写成上下一般粗,有的须上宽下窄(或上放下收),有的须上窄下宽(或上收下放),有的又须上窄下宽(或上收下放),有的又须上下略宽而中部略窄。

对于象“动”、“朝”、“秋”、“驰”等左右结构的字,不宜写成左右一般高(或长短一样),这里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和处理方法。

1. 左偏旁长的,右偏旁宜写得宽且短。

2. 左偏旁短的,左右偏旁上部基本平齐,

3. 左右偏旁长短差不多,应略有参差(或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如:

对于左中右结构的字,也同样应注意参差错落,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情况和处理方法并不是绝对的,不能教条化。

(四)向背兼施

所谓“向”,是指字的笔画或部分之间有一种相互靠拢对接的内聚趋势。所谓“背”,正相反,是指笔画或部分之间呈现一种背离关系。合理地处理向背关系,可以使字体既显得严谨又显得洒脱。

有些汉字主要呈相背关系,如“北”,“非”,“兆”,“张”,“礼”,“仆”等,在处理它们的结体时,一定要利用点画间呼应或连笔造成的副线来强化它们的内聚力,这样才能避免形体的松散。如“北”字三短横的写法、“兆”字的点画处理等。

另外有些汉字主要呈相向关系,原本就有较强的内聚力,对这些字又须注意有要让其过于紧缩或拘谨,要强化它们的开放性或幅射力。例如:“残”,“数”,“倒”,“舆”,“益”,“热”等字:

“舆”字的上半部是相向的,其下部的两点就应处理成相背之势;“热”字上半部笔画紧凑并相向,下半部四点就应写得疏放;“数”字下部笔画应强化其开放之势;“倒”字中宫紧,右边的“刂”可写成向下的“拖笔”,字就显得洒脱。此外象“井”字,则更应注意向背兼施。例如两横画可以处理成相向关系,两竖画写成相背之势,字就可以显得生动有趣了。

(五)收放自然

收与放是既对立以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收、使字结构紧密、富于凝聚力;放,可使字态舒展大方并富有活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作者最忌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不精神相挽处。”例如“重”字,笔画多呈收势、结构很紧,因此在写第二笔横画收,就应收笔将其写得舒展一些。否则字就显得瘦长而且拘谨。又如“伸”字的末笔和“博”字的竖钩,都应写得舒展,而不宜短缩。

大多数汉字的结体,常须同时考虑收与放的问题。例如下图的字:

至于何处该收,何处该放,首先要看字的本身构造及笔画形态。对于上下结构的字,有的须“上收下放”,如“黑”,“鸟”,“姿”,“凰”等字;有的要“下收上放”,如“幽”,“智”,“紫”,“堕”等。对于左右结构的字,有的要“右收左放”,如“君”,“松”,“帖”,“放”等字;有的要“左收右放”,如“他”,“使”,“林”,“城”等字。其次要考虑该字所处的环境(即与前后字的承接、搭配关系)和章法问题,作适当的调整或变化,末笔可以写成反捺,也可以写成普通的捺画。总之,收放应自然,不能生硬造作。

(六)迎让有序

迎让,主要是就笔画与笔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承接或组合而言的。所谓“迎”,是说后面的笔画(或部分)对前面笔画(或部分)呈前迎、承接之势。所谓“让”,是说前面笔画(或部分)留给后面笔画(或部分)以适当的位置。迎与让均要得体和适度。例如“阳”、“藜”、“褒”、“翅”等字:

“阳”字左偏旁笔画少,就应写得瘦长一些,以多让出一些空产给右偏旁;而右偏旁的下部则可适当向左边靠近。又如“褒”和“藜”二字,下部应尽可能上迎,乃至插入中间的空隙处,这样可使字的中宫收紧,结构严谨。如“翅”字,在写“支”部的捺画时一定要长些,以留给插“羽”的位置。

能否处理好迎让关系,直接影响到字的美与丑。

“以”和“幼”二字的左边应呈斜仰之势,而右边则取向左下的迎势。“林”字左边的“木”的捺画不宜显露,否则就要和右边“木”的撇画“打架”了。又如“建”字,在写“聿”部第二横时,就应考虑到“廴”部,因此这一画不宜向左延伸,否则要造成“侵犯他人的领地”了。念”字上部“今”的末画应略向左倾斜,而下部“心”的首笔恰好迎上,这样既显得行笔须畅,又不致与下部冲撞。而图中下边的“念”字就出现了上下“纠缠”的毛病。图中的上边“黄”字,末两点取“迎”势,形若两小手作捧接状,整字意趣生动。而下边的“黄”字,就没有处理好这两点,使人感到它与上部有点不相关的味道。这们,字才显得舒放。而下边的“苍“字因为没有处理好“迎让”关系,就显得十分别扭。

总之,要处理好“迎让”关系(使前后笔画或部分做到该让须让,该迎则迎,井然有序,就必须在落笔之前胸有全局。写字者应象英明的主帅,调动三军,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配合默契。

(七)避就灵活

“避就”与“迎让”,意思上有相近之处,但又有差异。“避”中含有“让”的意思,但又不同于“让”。因为所谓“让”,即退让——还留其原形。而“避”,则是回避的意思须匿其形。在一些汉字中,其相邻的笔画或部分,形态相同或相似,行收在书写时为求得形态富有变化、生动有趣,或为求得书写快捷,便采用“改头换面”的办法,以避免笔画或部分的雷同。例如图6-32中的字:

“丝”字,左右偏旁形体完全相同,就采用变其一的方法。“多”字上下相同,则对整字的笔画作适当改变。“须”和“影”二字,其左右偏旁均由“彡”组成,形态相似,于是改变此偏旁的笔画形态。而对“楼”、“桃”二字,则干脆略去其部分相似的笔画。

至于“就”,其中也含有“迎”的成分,但也不同于迎。“迎”——即指笔画作“迎接”之态,其形不变。而“就”,则是指“依附”、“寄托”。采用的方法是藏其形或“淡化其形”。例如图6-33中的字:

“俯”字,“府”部中的“付”一小撇与“广”的长撇靠得太近,极易“粘连”,而且很难写得好看。所以,采用“寄身于其上”的方法(实际是藏其形),使字形简洁明快。“册”、“鹏”二字,则采用连笔,“淡化”其形的方法,这样不仅加快了笔速,也使字体简洁、生动,此外,象“书”字,笔画虽不多,但接连出现两折画,不易将其写好,而此字使用频率很高,所以将两折画依附于该字的中竖,使其形淡化,从而使字显得很有情趣。

由上可见,“避”与“就”之间有很相似的地方,实际上是引入了草书的写法。这也告诉我们,在行书之中适当地运用草法,不仅可以处理好一些难写字的结体,而且可以使行书字更为活泼、更富有情趣。

以上讲了几种主要的行书结体写法,此外还可以举出一些,这里就不一一重述。要练好行书的结体,关键还在于平日的练习,要在平日的练写实践中去体会,同时也可多读帖、临帖,多吸取前人的经验。当然就书法创作而言,字的结体与作品的章法又是有密切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