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桃皇后英魂之刃攻略:禅茶荟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43:45

禅茶荟萃

 

 

作者  赵江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喜欢喝茶。夜晚捧着一杯清茶,摊开一本好书,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顷刻间尘世的纷扰、混乱、嘈杂和喧嚣都远离我而去。

我从小性格急躁,缺乏耐性,脾气一来,经常是暴跳如雷,与茶打交道后我发现自己在慢慢改变,心态渐渐趋于平和、宁静。茶让人宁静淡泊,越喝越有韵味雅兴。品茶可修心养性,过滤心境,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可使人拂去浮躁狂嚣贪婪嫉妒等杂念,渐渐变得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不卑不亢,荣辱不惊,顺境不狂,逆境不馁,世事练达,人情洞悉。像品茶一样有滋有味不急不躁地品尝生活,品尝时代。

文人品茶讲究心清,典雅的儒士风范,表现“敬、和、俭、静”的道德怡情,。敬——以茶敬客,品质高雅,情真意朴;和——茶叶清和,和睦相处,和气生财;俭——君子之交,以茶待客,行俭崇廉;静——品茶沉思,修身养性,心静志远。以茶会友,叙情道谊,令人心襟坦荡,含英啜华之中体验的绝非仅仅一杯清茶,更在饮茶的过程中涤荡心中的烦恼和灵魂的尘垢,消除俗念,升华自我。

茶叶从放入茶杯开始,正如人从母亲怀里开始走出。茶叶等待的是开水高温的考验,人等待的是前程的荆棘丛生。水冲入后,干茶经历的是又一次重生;人踏上征程后经历的是身心的不断再生。经历了时间,变得舒展而馨香;人经历了时间,变得坦然而开阔,自我价值不断得以实现,从而达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

那小小的叶儿翻转起伏于沸水之中,舒展它干枯的思绪,释放它清苦的情怀,谁说它不是心有丘壑的智者,谁说它不是一丝不苟的生者,谁说它不是戒除浮燥的思者?生命,只有经过无数次挫折与失败,经历不断的翻滚和煎熬,才能留下一段脉脉的幽香。
  茶在开水中浮沉,人在社会中沉浮,浮浮沉沉,茶与人都铸就了自己的人生丰碑。茶亦人,人亦茶。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平凡的人生,有快乐,也有痛苦和磨难;有相聚,也有分手和离别;有得到欢欣,也有失落的伤感;有理想和浪漫,也有责任和义务。

我们可曾停下那匆忙的脚步,平息那零乱的心情,去仔细端详这身边的风景呢?

 

 

人生与茶

作者  李博

多年来我养成一个习惯:无论是出差还是在家,每天晚上必须冲一杯香茶,看一会书。将书与茶结合,使茶有其韵味,书有其精髓,心有其灵犀。常常会想起爷爷的一句话:我把自己看作一片茶叶,不论走到哪里,都保持朴实的本色。在书香与茶道中,我逐渐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

望着杯中上下翻腾的茶叶,不由得想起人生如茶。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有各样的景观,别样的韵味,就如同各种不一样的茶……

孩童,就像淡淡的绿茶,天然而透澈。孩童的心是最纯洁、最善良、最干净的。他们不知人世间的烦恼,犹如刚开春的新茶,清纯、澄碧。

青年,就像茉莉花茶,清香扑鼻。年轻人充满朝气,也拥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清香花茶,水气袅袅如诗,馨香缕缕如梦。如诗如梦的还有年轻人的热恋,滋润着年轻人的青春,让花鲜灵芳香,让茶浓郁醉人。

中年,更似酽酽的红茶,味厚而甘醇。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下,重担在肩,少了闲暇。成熟、厚道,是中年人的秉性。一切都脚踏实地。这个过程又如苦丁茶,第一口,苦得要流出泪来;然后是一点点有了回味在唇齿间荡漾开来;喝到最后是甜香。苦丁茶把生活中那些烦恼化成一缕清香……

老年,更像浓浓的乌龙茶。兼蓄了绿茶的清,花茶的香,红茶醇,苦丁茶的悠远。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老年人早已淡泊名利,多了的是宽容和坦诚,一辈子的所经历的起起落落、沟沟坎坎写在苍老、刚毅的脸上,解读老人,如啜饮浓浓的乌龙茶,令我们齿唇留香,回味无穷。

古训“君子之交淡如水”,我认为指的是茶水,好友相聚,品茗谈心,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这就是品茗的极境。

  

 

茶中禅

作者  张磊

滚滚红尘,繁华浮世。从来到去的旅程中,多少人难舍迷离凡世;多少人难拂心灵尘埃;多少人一叶障目,难开慧眼。

品茗,亦是品心。高冲低斟,盏中条索犹如兰花初绽,芽芽亭立。无论荷亭避暑,还是夜深共语,诚然一扇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芬芳。一闻曰香,二饮曰涩,三品曰甘。回味舌下声津,齿颊留香,芬芳了每一个毛孔,全身通透舒展.。 

叹人生之短,品沉世之缘,人心当清浊分明,魂灵易安适自然。且图一份坐观花开花落的闲散,且图一份闲看云卷云舒的恬淡,以水涤心,以茶洗根。   

浅尝细品,清澈明亮中浮躁与俗妄一点一点地消失,碧玉浮面里清逸与真纯一丝一缕地升腾。茶属于宁静,属于淡泊,属于幽雅,属于古朴,茶中之味至真、至纯、至哲。

茶可清心,茶可启思,茶可入禅。数不尽的文人墨客,数不尽的禅道先哲,与茶为友。尘心洗尽,灵感迸发。茶不是画而胜于画,不是诗而胜于诗。

幽静雅致的书房,一杯清茶,足以慰平心。 

 

 

初识中山普洱茶

雨过江南

中山的茶店多卖普洱茶,也有铁观音、绿茶卖,可显眼的地方肯定看不到,进店的第一感觉就是普洱茶,铺天盖地的,眼睛能看到,手边能拿到的,无一例外的都是普洱茶。这些形态各异的普洱茶或放在密闭的玻璃橱里,或散放,或者就干脆裸放着,这种裸放的茶最招眼,因为没包装,像肌肉暴突的男体模特,别看好像漫不经心地放在哪儿,可听说都是品牌挺响的上等货。中山的茶店一般都不讲究泡茶的排场,茶几不讲究,茶具不讲究,而且店里压根儿闻不到一点茶的清香,可一个个老板看着全是做大生意的样子,这可能和他们做的普洱茶生意有关,终究每天买卖的是风靡港澳和广东的时尚之物哦。

说铁观音,我还知道一二,可普洱茶对我就太陌生了,虽然说手边也有朋友送给我的一块,据说已存了10年,上面写着“云南普洱茶砖250克”,下面写着“中国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但舍不得喝,总想着回北方时和朋友一起分享。可在中山进了几家茶店后,就在一天夜里突然改变了主意,用功夫茶具自己泡了一杯,想先体会一下。“喝懂这一砖普洱,回去时不怕买不到好茶”,那天夜里我这样对自己说。为了表示对普洱茶的尊重,我先用滚沸的水热了泡茶杯、喝茶杯和茶海,小心翼翼地揭开茶砖有水渍的那一角,把鼻子贴上去好一顿闻,最后,我确信鼻子闻到的是一股陈年的霉味……取了比铁观音少些的量,冲水,杯还没满就发现茶汤黑得吓人,赶快倒掉,再冲水,仍然黑,又倒掉了。我感觉茶放多了,于是取出一大半再冲水,略停了几秒钟,倒出来的茶汤浅了一点,就算是褐色吧。闻茶汤,仍然是霉味,喝到嘴里品,倒感觉有些甜,细品,微甜,但没回甘,我耐着性子泡了5、6杯,便再也喝不下去。

第二天晚饭后,我去了一家印象很好的茶店,全家人都在,但好像要出去的样子,我客气问他们是不是要出去,老板直摆手,让我坐下。带去的茶砖在老板、老板太太和老板妹妹的手里转了好几圈,大家都不说话。

“您看……”我用手指了指茶砖。

“别看这么多人喝普洱茶,但十个里有七个是跟风的,看人家喝,也想试试,懂茶的不多。”老板没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我已经感觉到我带去的茶出了问题。

“这对茶店来说是好事啊!大家越觉得普洱茶是回事儿,您的生意不越好吗?”

“也不是”,他摇头,“管他什么茶,得喝着上口才行,买了茶不能喝,那不浪费吗?就像你拿来的这块砖茶,发霉了,可好多人会觉得是陈年好茶,这样的茶,我是不敢喝。”

他好客气,真是给足了我面子,没想到中山人讲话这么婉转。接着我们聊起这十几年的普洱茶品种,说到一种,会让他太太从玻璃橱柜或货架上取下来,让我看、嗅、摸,感受一下,这个过程时间很长,他太太、妹妹和他看上读小学的女儿就站在旁边听我们聊,后来取来一块七子饼,取了一泡的量装在小袋袋里送给我,让我自己泡一下,又说我喝惯了铁观音,可以试试普洱生散茶,又取了一泡给我。我很感激店老板的热心和慷慨,问人家是否吃了晚饭,晚上店要开到几点。店老板说晚上他不开工,一般7点回家,我看了墙壁上的表,天哪!已经过了7点半,一下子明白了我进店时他全家人的样子是正要回家啊!我连忙站起身来连说不好意思,可老板一边往外送我一边说他更不好意思,说今天没泡茶,请我改天一定过来坐坐。告别,走出几步回头看,他全家人上了一台乳白色的私家车,开走了。

回到住处,先泡了那袋有正宗樟木味的普洱生散茶,没找到感觉,再泡七子饼,还是。无论我心有多诚,喝到嘴里的总是一个陈陈的箱子底味道,真搞不懂“味芳香如泉涌般扑鼻而来,其高雅沁心之感,不在幽兰清菊之下”的感受从何而来。我同意在网上看到的“选购普洱茶小贴士”中的一段话,“无论如何,我认为普洱贵了就不值,包括那些所谓的“古董”茶。茶唯一喝耳,别的附加终究无用”,听听,我喜欢这话,对普洱茶,这句算得上精辟吧?改天,我会再去那家热心的茶店,把对普洱茶的感受说给他听,然后和他泡一杯秋香铁观音,再买一些带回家。

 

 

福州,适于行走的城市

雨过江南

住得离单位近,每天上班只要走过那条温暖的小巷,再走过小商品批发市场那几家卖游戏机、儿童玩具和毛巾的店铺就到了。步子可以不急不缓,时间刚好用来想上班做什么,想一篇稿子的题目或某一个段落。对这段路,这段时间的感觉,就像对福州这个城市的感觉一样,平静而温和。 

除了每天走小巷上下班,我们还会在晚饭后去步行街闲逛,和少男少女一起看大头贴,吃锅边、捞化,去闽江北岸人行步道看江水、看运砂船、看江对面中洲岛上的激光霓虹,也会去南公园沿着长满浮萍的湖散步,或去一片棕榈林里打太极拳。最远的时候,曾去过几次五一广场,在夜色遮掩下加入几百人的舞蹈队伍,跳一曲又一曲直到尽兴。步行,这种最安全、节奏最慢也最悠闲的方式,被我们在福州的几个外地人一致接受。 

福州是一座很适于行走的城市,就像杭州适于居住,北京适于遐想,大连适于拍照一样。福州之所以适合行走,是因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太多的历史让你读,有太久远太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你感受。那些久远的经典,可以带我们品味那个时代的文化,向遥远的时空看过去,感受那个时代拥有的单纯和温暖的味道。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大家有统一的评价,那就是典雅而不失质朴,完全不像现代的艺术总是多多少少带着裸露和情色,像安溪香气华贵的铁观音,汤色淡绿澄澈,入口浓郁微苦,回甘凛冽。 

说到茶,福州那弥漫在大街小巷的茶香,那聚天地之灵气、汲万物之精华的茶是福州人不可或缺的饮品啊,茶香悠远人陶然,茶自古以来就是福州的一道风景线。在五里亭和西街口茶市场,这种感受会更强烈、更贴近,当然要感受这些,前提条件一定是步行,不亲身行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就不会有如此生鲜的感受。 

每个周日,我们都会在“水泥丛林中暴走”,所谓“暴走”,和日本人用摩托车的速度与飙车的危险来刺激和满足自我的行为可是两码事儿。我们用脚步来丈量和感受城市,看重的是与城市的极度接近,是城市精神之旅。在福州,我们每周要工作六天,只有周日这一天属于我们自己,只有这一天能按自己的想法安排打点。 

通常,我们早早地就做准备,先在地图或网上计划好路线,周日一大早(比平时早起一个小时),穿一身运动衣裤直奔选好的景点,只要不出市区,大家通常不坐公交车,回来的时因为人已疲惫不堪,无一例外坐公交车或打的代步。几个月下来,我们去了于山、乌山、烟囱山,雪山等福州名山,去了三坊七巷、开元寺、西禅寺、涌泉寺、茶亭公园、温泉公园、森林公园等景点,远到闽侯雪峰寺、洪塘金山寺,曾作为宋代皇帝行宫的林浦古镇和以赛龙舟出名的浦下村,既在市区的水泥丛林里追溯闽文化的源头,感受佛教道家的法相庄严的宗教氛围,又走出城市,在“离凡尘最远,离心灵最近”的地方领略蓝天白云下的洒脱。 

郊外,袅袅炊烟,一派悠闲;潺潺溪流和小桥人家,一派江南水乡风情,找回了一种久违的心境。因为步行,一路风景尽可以不慌不忙看下来,老街上、古桥头,宛如一幅都市水墨长卷,让人看不够,那杉木做成的独脚楼,岁月烟尘可能旧了它的容颜,可那半老徐娘,可不是仍风韵犹存吗?脱胎漆器、角梳、纸伞,历史悠久的寿山石雕和软木画,也能常常看到。还有鱼丸、太平燕、芋泥、线面等是地方独特的风味小吃,遍布大街小巷。走累了,饿了,坐下就可以品尝。穿行于大街小巷,会常遇到小狗小猫,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小动物从来不凶,好像不会叫,即便和陌生的行人也非常友好。我租房的那个小区外,是一个可以卖菜卖水果、搭戏台的地方,因为地方比较宽敞,每天黄昏,总有一个修车人会闭着眼睛拉二胡,或弹三弦,二胡咿呀三弦懵懂,尽管都是初学水平,但听着亲切依然,感动人的是总有一条狗或一只猫静静地蜷伏在他脚边,像一幅画。 

“你曾注意过旋转木马上嬉戏的小孩吗?你曾聆听细雨落在地上溅起的声音吗?你曾追逐过飞来飞去的蝴蝶吗?你曾凝视着落日渐黄昏吗?你最好慢下来,步子不要这么快,因为时光短暂,生命之乐不会持久。当你匆匆往某处赶时,你就错过了行走的乐趣。” 

触景生情,我常常在走过那里时想到《放慢生活的舞步》那首诗,为诗的作者——那个身患绝症的美国女孩,用心默念这些对生命渴望和对生活留恋的诗句。 

 

 

铁观音

雨过江南

初秋时节,漫步福州街头,常看到茶庄门前打出安溪铁观音上市的广告,刚走近些想看仔细,老板会马上迎出来,为你泡上一杯青中泛绿、色泽光鲜的秋香铁观音。明知道茶庄老板想掏你口袋,可还是禁不住香气扑鼻的新茶诱惑,索性坐下来泡上几泡。 

铁观音在我老家大连,一般人家很少喝,一是价高,更主要的是嫌这茶太酽,无论茶汤还是香气都不如喝顺了口的花茶,我偶尔在单位陪日本客商喝铁观音,也没觉得这茶有什么好。直到去年夏天一个老朋友从厦门出差回来,送我一盒名叫妙云香的铁观音,并笨手笨脚地演绎了一套茶艺,才使我对这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那天,家里只有朋友和我两个人,一盏小小的南泥壶把茶泡得浓浓的,香香的,用漂亮的水晶杯装着,一杯杯喝下去,直到有了微醺的感觉。因为这感觉,记住了厦门茶的好,可朋友模仿给我看的厦门茶艺却没留什么印象,只记得用小壶、多放茶、先洗茶再喝茶,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朋友向我演示的正是品安溪铁观音,功夫茶的技巧啊! 

到了福州,喝功夫茶、泡铁观音几乎成了每天日课,或一个人品,或和朋友切磋,尽情受用这产自清水高峰的尤物,这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的大自然馈赠,在人与茶的交流中慢慢对铁观音有了更多认识。铁观音属半发酵的茶,是青茶的一种,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它的叶片中间为绿色,边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闽南的奇兰、水仙、黄金桂和闽北的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等都是青茶,同时又同属乌龙茶这个大家族。铁观音主产区在闽东南安溪县,那里有一片神奇的酸性红土地,那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特别适宜茶树生长。从唐代开始,寺僧开始种植,“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到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安溪西坪松林头村有一个叫魏荫精的人,以种茶为生,方圆几十里数他技术最好,他信佛,每天早晚都沏三杯清茶敬奉观音大士,一天夜里梦到观音菩萨,带他在山里走,看到一棵枝叶繁茂样子清奇的茶树。第二天一早,他沿着梦里的路走,果然在一个石崖峭壁上发现了一棵和梦里一模一样的茶树, 一看就和其他茶树不一样。当时,他激动地心怦怦跳,从这棵茶树上小心地采了一些叶子回家,茶叶做出来,香味比以前做过的所有茶叶都好。精明的魏荫精先压枝繁育,后来就把茶树移回了家,盛在铁鼎中细心栽培。从这棵茶树采制做成的茶,无论茶形、茶色、茶香、茶味和茶韵,都明显好于其他茶农做的茶,他一下子出了名。后人听这茶的来历,无不拍手称奇,奇的是这茶的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紧紧结在一起好像铁一样重,奇的是茶因梦而得,是观音所赐,所以把这种茶叫铁观音也就不奇怪了。 

品铁观音,有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的说法,有细啜一口,舌根轻转,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回甘带密,韵味无穷,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引经据典,对铁观音更是褒奖的神奇。如“一个人品茶能够品得其中的神韵,两个人能够品得茶的趣味,三个人能够品得茶的味道,六七个人那就叫做喝茶了。”这是《黄山谷集》记载的茶趣。在徐渭在《煎茶七类》中,又是另一种说法,“茶叶入口的时候,先要用来漱口,然后再喝,这样才能品出茶的味道,如果夹杂有其他花果,香味就会被剥夺了。”“喝茶适合在凉台静室内,窗明几净,和尚和道士居住的地方,有风中松林和月下竹影,端坐伴唱,读书清淡。”“喝茶适宜于文人雅士,脱离尘世的修炼之人,潇洒闲逸之人,或是满腹及经书的超凡脱俗者。” 

记不得在那里看到这样的资料了,说目前在福建泉州、厦门、福州以及潮汕一带和台湾,仍沿袭传统的功夫茶品饮方式。陶壶置茶,冲以沸水,此时即有一股殊香扑鼻而来,正是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有朋自远方来,飨以功夫茶。 

我心最爱,功夫茶,铁观音。

 

在福州买茶

雨过江南

在福州买茶,无论店大店小,都是先泡后买,店家无一例外地热情,都会说,“不买没关系,泡一下吧!”坐下来泡上一杯的客人,一般都会买,通常都是一边品茶一边讨价还价,店家让利多则三二十元,少则几元钱,也有称百年老字号坚持不二价的,无论店家让与不让让多少,大家都有一份心情在,那就是茶的芬芳品味,使人闲和宁静。人坐在茶庄里,心里多一份清和,少一份功利,总会高看茶一眼。 

快过春节了,想给北方老家买几斤茶,于是约了朋友一家去西营里茶市那家熟悉的店,我们一行人刚出现,我们熟悉那位小妹马上放下手里正挑的茶,微笑着起身,彬彬有礼地和每个人打了招呼,手脚麻利地开始给我们烧水泡茶。趁水还没开我看了一眼要泡的茶,只见一粒粒饱满、均匀,绿的新鲜,感觉价位要高一点,果然小妹报出260元的价格。“贵了。”我说,“我们想带些茶回北方,就照铁观音底限泡吧” 。习惯于喝乌龙茶的人都知道,铁观音的价格低限应该是一百元,百元以下是喝不到正宗铁观音的,最好也就是黄金桂、奇兰、水仙等口感不错的品种,半月前在五里营茶市买150元一斤的铁观音,店老板就信誓旦旦,一遍遍地说他卖给我们的茶每一片叶子都是铁观音。那天我们喝的茶确实不错,无论茶香、汤色和回甘都让我们满意。

泡的茶要价160元,而且一再说是实价,大家都觉得不如那天喝过的150元一斤的茶,于是就换了小妹最初准备泡的260元一斤的茶,洗茶时就满室茶香了,等第一泡出来,懂茶不懂茶的都异口同声说好,于是,就定下来买这种茶。谈价时,我们熟悉的小妹最初坚持260元,接着就让了10元,不知道福州当地怎么看250元,在北方那可就骂人话了,二百五,意思是什么都不是,大傻瓜一个,妻脸上掠过一丝不快,但脸色很快又了正常,“180元一斤,不卖,我们就去五里亭买150一斤的。”她说的很坚决,其他人随声附和,并有人站起,做出要走的样子,小妹怔住了站在那儿说不出一句话,这时,另一个挑茶的女孩儿站起来,走来对我们说,“对不起,没这么砍价的,我们说的价都是实价,再说您各位不是第一次来,我们肯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价。”在我心里,也觉得茶价是要的高了一点,但180给得太低了一点,我刚要说给200元,妻和朋友一家全都站了起来,礼貌的道谢,准备走了。见我们真得要走,女孩儿赶紧说,“请等一下,您给的价我们做不了主,问问老板,好吗?”当然好,价谈到这份上,降价的可能性已经很大。大家于是等女孩儿给老板打电话,女孩儿向老板解释,来的客人很熟,来买过几次茶,想再买几斤带回北方。应该说,女孩儿是倾向于降价的,而且话里话外希望老板能同意降价。果然,店老板同意180元卖给我们,那一瞬间,我不敢相信我的耳朵,不敢相信260元一斤的茶降到180,而且就在我眼前,我们熟悉的那个小妹一下涨红了脸,很尴尬地朝我裂了咧嘴。

因为买的茶多,又要分装成7克一袋的小包装,又要蒸空、装盒,接下来一阵忙乱,我一直坐在那里发呆,一下子对熟悉的那个小妹很不满,一斤茶,怎么会相差80元,这茶的价水分也太大了吧,这回亏得妻来,要是我们两个男人,得让人家宰成什么模样!我一直觉得,人在茶室里,首先应该把茶看成珍贵、高尚的饮料,看成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把品茶看成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像宋徽宗赵佶所说,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对茶道,我不懂,但知道品茶的真谛,是情趣高雅,求和求真,是人与人的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的由头。
    对茶,对茶道,我其实谈不出什么,但总有一个愿望,让喝茶的处所清静、恬澹,通过喝茶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和朋友谈了很多,作为一种愿望,我没什么错,但作为现实存在的具体的人,我对茶的理解却过于理想化了,好像忘记了人要吃饭穿衣,要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卖茶的小妹,年终岁末,也是凭业绩向老板讨红包的时候,能赚的钱为什么不赚?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儿,能攥的钱一定要赚。我的脑海里一下浮现出买茶那家店的根雕茶桌下装满了乏茶的那个塑料桶,好一个秋香铁观音,当茶香,茶色,茶叶诱来一拨又一拨的买茶人,升华了茶人人格的时候,店家敬重自然、敬重茶农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把茶卖个好价了,不是吗?茶作为商品流通时,当然避不开功利,但和陶冶情操,调和阴阳也并不矛盾啊!

 

 

 

 

茶香氤氲是福州

雨过江南

那天上午在五里亭茶叶批发市场,初冬的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但我们的心思并不在户外日光浴上,而是用来走近茶,让感官零距离感受茶的魅力。
    几乎在每家店的宽敞处,在那光线好又能避开日照的地方,都有三三两两的女人静静地坐在大小不一的竹篾编制的笸箩旁选茶,要选的茶成色各有不同,从二十几元一斤的黄金桂到600多元一斤的铁观音都有,她们要做的是,从粗茶堆中把茶梗挑出来,据说挑一下,每斤能多卖50元到100元。买茶的人靠近去看茶、嗅茶、问茶时,她们不避不躲,手也不会停下来,但却会劝买茶人泡上一杯,还一定会说“不买没关系哦。” 要是客人进了店,情形又不一样了,店主会热情地迎上来问需要什么茶,什么价位,会手脚麻利地从展架上随手取到客人要的茶,用一把样子很怪却十分锋利的剪刀把一袋包装精美的茶毫不犹豫地打开,用一个用竹篾编制的小巧笸箩取出茶,一片诚意地举过来。
    有谁能拒绝茶香的诱惑呢?店老板会将客人选好的茶用茶羹轻轻地取出来,动作轻曼地送进小小的功夫茶杯里,只听的茶粒进杯子的瞬间竟发出叮当一片响,一手泡水开了,水发出欢快的响声,滚烫地冲进泡茶的杯子,再淋在按客人数量排好的茶盅上;洗茶的水出来了,先倒进透明的茶海,再淋在热度可感的茶盅上,那黄中泛绿的茶汤香气阵阵,一时间将茶盅、茶杯、茶盘香成一处,当客人细密起眼睛鼻孔夸张地张大深嗅茶香的时候,第一泡茶已经送到眼前。懂茶的客人是绝不会端起来就喝的,而是像品陈酿的葡萄酒或马爹尼酒一样小心地擎起茶盅,在鼻吻之间轻移,刚刚还若有若无的茶香此时却像一个以身相许的女子,无遮无掩,热烈纯情!那是置身在兰香浓郁的树林里,在叶脉闪动着露水的草地上的感觉,为了这曼妙的感觉,喝茶的人动作更轻,呼吸更沉,没人会将一丝一厘的游香浪费,彼时彼刻,味蕾发达的舌头又怎能按耐得住……恰好就在这时候,店主会得体地手指杯盖,示意客人去闻,懂茶的人不会拒绝这一闻的,茶的好坏品质高低,常在这一闻中有了答案。功夫茶,将茶的香韵推到极致的环节中,这一闻要算最重要的一环了,如果茶的品质较高,那手拈茶盖深嗅茶香的那位怕已失态,所有的矜持将不复存在,表情会尽可能夸张起来,语汇也会尽可能华美起来,事后他会和你解释,全是那茶惹的祸!其实,对于喝茶的人来说,表情夸张一点那是心快感使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绝妙体验。
    喝功夫茶,真得不需要多,只要喝下前三泡,人已经通体透香了,《七碗歌》中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什么叫唯有文字五千卷?用现在大白话说,一定就是这三碗茶下肚,人变兴奋了,脑子也灵通起来了,想想啊,那时,唇齿留香,谈锋愈健,正巧又是在茶店里喝茶,一定会感到店里茶香氤氲,这条街都茶香氤氲起来。当然,那条街一定是西营里,但也可能是五里亭,在福州300多家茶庄中,我们在五里亭茶叶批发市场的200多家和西营里茶叶市场的几十家中徜徉多日,品过茶的少说也有七八家。因为好茶,来福州半年,像东街口、中亭街、五四路等服装市场的时尚店没去过几家,倒是茶叶批发市场常去且逛得很熟。记得第一次去西营里茶市,看到店铺林立,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齐备,尤其是乌龙茶,安溪的铁观音、永春佛手、漳州白芽奇兰,来自闽北的武夷岩茶、单枞等,看得人眼花,龙井、碧螺春、福鼎毛峰茶;红茶、砖茶、普洱茶,竟然还有一些专营欧陆风情的“另类茶饮”店,将传统的茶叶作为茶基与各种花草进行搭配后,成为一种天然健康的花果茶。那天从茶市出来,第一件事是找书店买《茶经》,急着给自己补课。
    第一天去茶市那天,品了平生第一杯茶,因为从没在茶店里泡过茶,所以那第一杯茶印象很深。在北方,买茶就是买茶,一般没有泡茶这个环节,也有先泡后买的,但价位一定在一千元以上,高端价位泡泡还行,像我们要买的茶也就五六十元一斤,先泡再买不是占人家便宜吗?再说又怕品不出好坏,怕喝了人家的嘴短一定要买,又怕上当受骗。在西营里的一家碳茶店里,我们终于泡了第一杯茶,而且连泡了两个价位的铁观音和一杯安溪绿茶,那天走进那间茶室,一下子被其文化氛围打动了,根雕的茶桌茶座古朴典雅,展架上竹碳工艺品点缀其间,左手墙体上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煞是抢眼,与茶室甚是和谐,当然那文静的小妹和书架上散放的一本《茶经》和几本余秋雨散文集,更让我心情好,一下子接受了这间茶室。于是一切随意,品种、价格全盘托出,主意请女孩拿。可能因为我们的这份坦诚感动了女孩,大家谈得很开心,当然茶也品得惬意非常。走的时候,老崔问:“像我们买这么点儿茶,就泡了三四杯,老板不会说你吧?”女孩笑了,说:“怎么会,茶泡得多说明客人多,生意好,老板看茶泡多了”她用手指了一下装乏茶的小桶“高兴还来不及呢!”看女孩那一脸真诚的表情,我们相信她说的话句句都是真的。

逛茶市,几乎没有例外地心情好,那是因为茶市的氛围不同于酒楼菜场,那里的空气是污秽的,而茶市的气味却是芳纯的,有一点不近人间烟火,茶香、茶艺、茶道、茶文化满足人们的,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一种文化上的满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闲,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消费。我们从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介入,从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再进一步广泛地深入‘茶艺’的境界,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例外,每一次都流连忘返,都有收获,都有助于我观察和理解这个城市。“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我早就烂熟于心,但只有在福州,在西营里和五里亭茶市才能真正理解,试想,以茶雅心、以茶敬客、以茶行道,不正是陶冶个人情操,协调人际关系和净化社会风气的茶文化全部内涵吗?人,徜徉在茶市,也有轻松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在一家专营安溪西坪铁观音的店里,看到西晋左思的《娇女》诗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就曾开过店主的玩笑,问为什么不配一幅画呢?老板朗声正色:“两位娇女,急着要喝茶,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这也好画出来?”大家相对大笑,别提有多开心痛快!

 

 

福州茶香

雨过江南

在福州,最初闻到茶香,是在一大早走过闽江北岸健身步道那棵大榕树下时闻到的,几个老人或站或坐,正用高亢而富于声调变化的当地话在聊着什么,空气中弥漫着桂花和米兰释放的香气,还有一种时有时无温暖而熟悉的香从老人慢慢旋开的杯中飘出,不知为什么,那一瞬间,老榕树、老人和那飘忽的茶香让我非常感动。 

再次闻到茶香,是在第二天早晨,那时我一个人在菜市场闲逛,一路感受闽南陌生的风情,视觉、听觉、嗅觉敏锐异常。突然抬头,看到一块“百年老店新到安溪新茶”的招牌,看店面不大,也看不出老店的典雅,可我还是走了进去。迎面一股清新的茶香扑来,深嗅下去,那茶香更浓烈,相信那会儿我鼻孔翕动的样子一定很夸张。我急得像一个孩子,想知道这茶香是新茶香还是熏蒸百年的店面香,对老板连说带比划要看新茶。我讲普通话,他懂我,可他的话却怎么也听不懂,他的身体语言告诉我,店里所有上架的都是新茶!这怎么可能,在大连,茶店应季上新茶,只能是很少一部分,这里怎么可能卖的全是新茶?我眼神迷离地看去,以为新茶的品种会是我们北方人喝得满口喷香的花茶,谁知又吃了一惊,货架上下满满堆放的茶竟然没有花茶的影子,几乎全是铁观音,只有一两个品种的绿茶。要说铁观音,大连人也不陌生,但平时没人喝,倒是我供职的那家公司常在日本商人来的时候,用透明的茶壶泡上叶子夸张的铁观音给日本人喝,尽管场合比较严肃,可总会有人流露出看不起的表情,原因就是大家觉得铁观音不好喝。可眼下,我确信这令人沉醉的茶香就是铁观音茶香,尽管装在又圆又高的大玻璃瓶里或用锡箔纸包装并压得很实,但铁观音茶的香气真的是挡不住的异香。 

所有的疑惑,都在随后的几天和当地人接触中如冰消释。那天,我如约去见一家公司的老总,一进门就闻到淡淡的茶香,茶几上略显凌乱,显然有客人刚刚离开。大家略微寒暄,谈话就在主人娴熟的泡茶动作中开始了,只见他先用滚沸的水冲洗茶具,接着从一个铁质的盒子里取出来一小袋包装精致的茶,在茶叶倒进茶碗的瞬间,我看到茶粒很绿,很大,很饱满,接下来的动作,主人竟不再招呼我们,一脸率真的表情,自顾自一口气做下来,用滚沸的水洗茶(已经是我们的头遍茶),茶汤倒进带滤网的茶海里,在从茶海倒进茶杯里,至此,手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茶汤倒进了用镂空红木做成的茶盘里。一时间,茶香四溢,大家的感官一下子被激活,人也长了精神。喝茶也要造势,也要营造气氛,彼时刻,体会如是。在我想心思的那一瞬间,主人一脸陶醉的表情,鼻子夸张地贴近那茶盖深呼吸。等那一小杯碧绿的茶轻轻地摆在我面前时,我已经不能自己,那茶香,好像已不是用鼻子闻到的,而是从我的体内绵绵不断透出来。一杯绿中泛黄的茶汤举到鼻吻之间,我像嗅到了最好的年份里窖藏的葡萄酒,那香霎时无处不在。那是在雨后初晴从遮天蔽日的森林中透出的缕缕阳光,是从泡沫般柔软的青草地上蒸发出的气味,是草香,是水汽,是不参杂一点外界尘埃的至纯品质。我一直赞成用平常心泡茶,用如水之心泡茶,从茶的品性上参悟人生,可老实说,我们对茶这大自然的精华了解不多。人与自然的交流应该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进行,人,只有充分尊重自然物种的品质,才能融自然精华于心,体会生命的律动和价值,茶文化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融茶品于人品的实在内涵啊。 

福州人对茶的尊重从小处看更动人,就说洗茶杯吧,在我生活的城市大连,一般把茶具洗干净倒置控干,放在酒柜里,讲究的人家会放在消毒柜里。干净是干净,但只是个盛水盛茶的容器,没有浸润的茶香,没有水温,在使用前和茶没什么关系,这还算好,老家晋中人喝茶就难以入口了,夏天里去串门,每家都有茶,但很少有现泡的,一般都是泡好了放在那里,茶汤混浊变味不说,那茶杯用随手抓来的毛巾擦干了装茶送给你,尽管乡情温暖,可你哪里喝得下去!福州的茶在入口之前,看似洗实是敬,当然也是渲染气氛,极尽感官之诱惑,更直观的理解,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大自然的感谢和对物的崇拜呢?是不是有了这样一个开始,才能更好地和茶交流和对话呢? 

对福州的茶,我一下子着了迷,迷恋程度像一个好色的男人面对性感女孩儿。回北方的时候,别的东西不考虑,先带一套功夫茶具回去,当然还有铁观音,也一定要在演绎功夫茶的同时,把我对茶的理解认真地说给朋友听,不用说,那会儿一定会泡出满室茶香。

 

 

平常心泡茶

雨过江南

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泡好茶要有好水,据说八分之茶泡十分之水,茶就有十分,八分之水泡十分之茶,茶只有八分。据说称得上好水的是山中乳泉水,只有用山中乳泉水泡的茶,才能表现物契合于自然的最高境界。 

品尝茶色茶香茶味,是品茶人最平常的需求,但茶不同于其他饮品,它与明月清风云雾为伴,得大地自然之精华,现代人在都市生活的空隙里泡的可能不只是一杯茶,可能更是一分亲近自然的心境。“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荷花”,一杯清茶,三两知己,谈天说地,为的是心情,为的是从茶中体会生命的纯净和喜悦。泡这样一杯茶,水品水质无所谓,最要紧的是用平常心,那时大家淡化了功利,茶香中散了俗气,满眼都是平民的朴素。如此平常心泡出的茶,是不是更多几分和谐与诗意呢? 

喝了好多年茶,我体会茶就像繁华喧嚣的城市里精心保留的园林,属于城市但又保留了自己的那方天地,保留了深藏不露的山水间的宁静,不向人直抒胸臆,容的下曲折与隐衷,当然更不让人一目了然。现代人向往功名看重物质生活要求,同时又追求清高出世的精神境界,这真是两难的选择,为了保留这两全的选择,人们可能会尽量地用平常心泡茶,试图用远香益清的茶,营造一种朴素安静的氛围。 

品一杯茶,品其色香味并不是品茶的最大愿望,追溯种茶到泡茶的整个过程是最重要的,不在乎入口的是几十元钱一斤的平民茶,还是蒙顶、碧螺春、大红袍、龙井等令人咋舌的极品。品得出雨前采的“雨前茶”,清明前采的“明前茶”,品得出莲蕊、旗枪、雀舌,说明品茶人茶识渊博,是品茶大家,有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但绝不会是大富人或是大英雄。喝茶的不一定是平常人,但至少有颗平常心,他们常用慢功夫,常用一种特定心情来喝茶。 

去南方出差,我有幸喝过杭州虎跑泉水泡的龙井新茶,可已经记不得那茶的味道了,倒是二十多年前喝袋装猴王茶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我大学刚毕业住单身,在长白山林区一所中学当老师,常去一个同事家喝茶。同事的老父亲不苟言笑,平和、沉静,每当我们情绪激动,把茶当酒慷慨激昂时,老人总是默默地把那泡茶的大搪瓷缸举过来,在我们的杯子里添满浓酽的茶。茉莉花开的时候,花盆就放在南向的窗台上,晚风吹过,一屋花香,老人小心地从枝头上摘下几朵初绽的花瓣放在我们的杯里,一口茶满口香,我们个个心存感激。很多年过去了,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想到那茶香、花香,心情会马上静下来,不再浮躁。我总梦幻般记得那茶香花香,就是传说中西汉人在四川蒙山种的那颗高不到一尺,不生不灭,喝了能立地成仙的茶树香。很久以后,我读懂了老人举动和那夜的花香,那就是年轻人无论将来遇到什么挫折,务必保持一颗宽谅喜悦的心态。 

平常心泡茶,泡出来的茶清澈、平和,不妨常常泡,但不可过量,不可不节不制地喝,凡事都有一个度,喝茶别忘了《七碗歌》。你听,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筋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

 

 

茶·佛·禅

田悦阳

陆羽(唐)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南方的巴蜀一带,是中国最早的产茶地区,据文献记载,这些地区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西晋时,茶开始在长江中游和华中地区传播。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高度繁荣带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发端于古印度的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时传入中国内地,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走上了佛教本土化的道路。中国内地的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大乘分为8个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和禅宗。而8大宗派中又以禅宗和天台宗影响最广、势力最大。

魏晋时期,品茗吃茶被逐步引入到佛教当中。及至盛唐,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耐人寻味的是,茶文化也恰在此时中原各地广泛传播,于是,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自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以后的佛寺建筑中,有不少的名称与茶有关。佛寺专门招待贵客的品茶之处叫“茶寮”或“茶堂”。一些规模较大的寺庙设钟鼓楼各一,左钟右鼓,如设两鼓,则要分设于北面墙角,放在东北角的叫“法鼓”,西北角的叫“茶鼓”,“茶鼓”响时,表示寺院招集僧众来饮茶。寺里院专门负责煮茶和献茶的僧人叫“茶头”,每日在佛前供奉茶汤,称为“普茶”,而化缘得到的茶则称“化茶”。若寺院做斋会,富户以茶汤助缘,供应斋会信众,则称“茶汤会”。

      自古以来,不少僧人持经品茶,精研茶艺,留下了不少佳话和诗词。唐代僧人大多好茶,有的僧人甚至吃茶成癖好。晚唐时期,禅宗巨匠从谂禅师80岁高龄行脚到河北赵州,在观音院驻锡达四十年之久,化行燕赵,弘法利生,建立宗风,法流天下。禅师门风高峻,宗主一方,时人不敢直称其名,尊为“赵州和尚”或“赵州古佛”。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的著名公案,如“吃茶去”、“庭前柏树子”、“洗钵去”等等,表现了超越奇特归于平凡的平常心。历史上,茶与僧与禅之间富于佛理禅趣的佳话不胜枚举。

      茶所以和佛教特别是禅宗结下如此之深的不解之缘,原因可能是多重的,但最主要的是因为茶有兴奋中枢神经、驱除疲倦、利于清心修行的功能。禅宗的修行者坐禅时除选择寂静的修行环境外,还特别强调“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声、调息、调心,饮茶往往能够达到“五调”的修行要求,因此,禅宗僧众尤尚饮茶。由此,逐步形成了佛教禅宗的禅茶文化。

      禅茶在冲泡过程中,往往先是焚香合掌,向菩萨祷告,然后用纱布将茶叶包起来放入铜壶内煮沸,然后再慢慢地品茗。整个过程强调“禅茶一味”,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此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中国宗教》 田悦阳

 

  

 

茶缘

句章堂主人

一日在办公室偶然见到新一期的《人民警察》杂志,随手翻来,一篇《闲话喝茶》的文章吸引了我这个爱茶人的视线,于是乎我慢慢品味着文章中的茶味。

我与茶的缘份,缘自于祖辈。自我懂事起,便晓得祖父与父亲不可一日无茶。祖父喝茶对茶叶不甚讲究,对喝法倒也细腻。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差,祖父只能买龙井茶的碎末喝,为防止茶叶末漂在杯口不便饮,祖父便将茶叶末包在干净的纱布中入杯冲泡,然后一边看书读报,一边喝茶。我常劝祖父不要买茶叶末喝,祖父则不以为然的回答我:“但得茅屋不漏,布衣常穿,杯中不乏其茶,厨内不断烟,足矣!”倒也颇有滋味。父亲比祖父来得好,虽不喝茶叶末,但他喜欢喝浓浓的“炒青”。每天晚饭后,总是抓上一大把茶叶,泡上一杯苦苦的浓茶,认为这样耐喝。

如今我比父辈更嗜茶。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与朋友泡上几杯清茶,而后一边品茗一边谈天说地,乃是一大乐事。我也喜欢独自品茶。闲暇时沏上一杯香茗,顿时空气中有一股若有若无的清香飘来,深呼吸一下,却没有了;不经意间,又来了。伴着茶香,把玩一下自己收藏的字画、玉器、磁卡或捧起一本好书。走进宁静的世界,对于长时间处在繁华都市和高压力工作环境中的我来说,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喜好茶,自然关注茶。书刊报纸上凡有写茶的诗词、文章,每篇我都认真拜读。有人说人生如茶,我赞成。但我对茶却另有一番感受。茶是书,茶是画,茶是文化,茶是艺术,但茶更是生活。佛门禅宗将饮茶作为禅机,茶禅一味的典故流传至今,禅就在烧饭扫地喝茶之中,我想对于茶道也是亦然吧,所谓 “清时有味”就是这个道理。

我爱茶,正如它所像征的君子一样,淡雅、自然、不娇柔做作。我好茶,喜欢他那平淡中的真情。品茶让我感到身心愉悦,有了茶,生活也散发着清香。

  

 

品茶随想

郑勇全

冬日的重庆,时面雾气笼罩,时而星雨不断。人儿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久了,难免心情不悦。这不,今儿心情不快,坐在电脑前码了半天字儿,也就百来十个。索性带上女友,来到一茶楼,品起茶来……

揭开碗盖,一阵浓香扑鼻而来,茶叶也在沸水里扑腾着,时而沉到水底,时而又浮到水面上。闻着茶香,看着茶叶在水里游泳,心情开始舒畅起来,禁不住猛呷了几口,水自是少了一大半儿。女友怪怪地看着我,我却没有理会她。

于是习惯性地抄起茶壶,往碗中续水。茶叶在水的冲击下,不住地翻滚着,但一会儿就沉到了碗底,就连水面上刚才漂浮的也被拉下了水。茶叶沉积多了,水色也开始浑黄起来。我又呷了一口,感觉有些乏味,下意识地把茶杯推在一边。女友看着我怪异地举动,用哀怨的眼光探寻我,四目相视,我的心儿忽地一动,脑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来……
        四年前,我苦苦追求她时,她才21岁,风华正茂、青春活泼。那时我们常来此喝茶谈情,但我却没有功夫静下心来细细品尝,算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吧!每次看到她批肩的长发、清秀的面容、多彩的双眸时,我心里比吃什么都甜、感觉比什么都美好。口中虽滔滔不绝,却感觉不到半点饥渴;茶水虽透凉,心中却一片温暖。
        四年了,我很少再用滚烫的话儿去温暖她的心房、再用多情的目光去凝视她的面容、再用宽大的手掌把她揽入怀中、再用结实地臂膀给她支撑支撑;四年了,女友的眼神不再神采奕奕,眼角的鱼尾爬了上来,头发也一天天地干枯发黄!
        如今,女友看着我自私的举动,怎能不心生诧异、眼中透出哀怨;我的心儿怎能不内疚,又怎能不波动连连。
        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似一杯香茶,初饮急不可待、香气扑鼻;再饮慢条思理、浓香渐失;三饮不屑一顾、淡然无味。
        人啊!为何在没有拥有心爱之物、贪恋之人时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又为何在得到所爱之人、所想之利时会变得激情尽失、甘于平淡?
        我内疚、我自责,更加感叹——喝茶,喝碗中之茶时,不要想缸中之茗,但要思山上来之不易的茶叶!


品茗心境

作者  刘金生

嗜茶成癖,且好习茶道。虽于茶道、茶艺一知半解,却惹下“穷讲究”的病根。但凡喝茶,再也不肯作驴马饮,非得讲究个好茶、好水、好茶具、好环境。说我是伪雅士也好、伪小资也罢。若是以上几个条件不具备,我是宁肯不饮茶的。我固执地认为,既然喝茶,就要缀饮出个纯粹、地道来。

是一位知心朋友改变了我。那是在我生活和事业都陷入了低谷的时期,他携名茶来看我。尽管没心情于品茶,但我不想让来安慰我的朋友扫兴,还是与他一道把茶论沧桑。

围着人生的无常聊来聊去,最后又聊到了茶上头来。朋友说:“我觉得茶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茶叶长在茶树上时,未经沧桑,青翠可爱,可也最没有滋味。第二重是将茶叶摘下制成了茶,看起来干涩无比,死寂难耐。第三重便是将茶叶倒入沸水,茶在水中便起死回生了,还另有一番经时间打磨过的色香味儿。”我知道朋友是以茶作喻,劝我达观些,想要从第二重境界跃上第三重,就得自己给自己倒一杯沸水。他说的有道理,人一生其实也就跟那茶叶一样有枯有荣,可我的心情还是不能如沸水中的茶叶般舒展开来。

朋友问我这茶如何?心不在焉的我说:“寡淡之至,是不是碰上假茶了?”朋友大笑,却不置可否。告辞时,他把剩下的那些茶叶留了下来,说先存我这里改日再来细品。大概半年后,我柳暗花明地走出了困境。那知心朋友又上得门来,说要叼扰一杯茶。我要取出自己珍藏的好茶。朋友却执意要喝他上次留下的那些茶。我好容易才找出了上次喝剩的茶。我和朋友边高谈阔论边啜饮,我发现这茶余香幽遐,如饮甘露,绝对是上好真品。

我很奇怪自己上次怎么会误以为是假货。还是用的上次那样的水、茶具,饮茶的环境也一样了,何以我的感觉就截然相反呢?我不得其解。朋友道:“你光知道要好茶好水好茶具好环境。却忘了至关重要的――心境。我认为茶文化的真谛在于品茶时的心境,浮躁不安、沽名钓誉是难以领略到茶的意趣的。”自己以前过于追求品茶的皮相而流于形式主义了,以至于品茶成了附庸风雅的“生活秀”、“表演秀”,朋友的话使我犹如醍醐灌顶。品茗更多的是在品味心境,只要有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即使粗茶陋所,心灵也能随茶香弥漫,随着袅袅雾汽而恬淡……

好茶、好水、好茶具、好环境这几者,在物质繁荣的今天,并不难求,难求的是心境。明白这点后,每次品茶之前,我都会问自己“准备好心境没有?”

 

 

茶心茶语

作者  赵静

    与茶结缘也有不少年头,一直想写一点对饮茶的感受,可是等到静下心来,又不知要说些什么才好,于是,就让思绪信马由缰,想到哪,就说到哪吧!

     把茶文化作为雅俗共赏的对象,应该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其一,它是最自然的,只有自然才亲切,才能让人容易懂;其二,茶能化俗,化俗就能争取群众。所以,不管是凡夫俗子,还是文人雅士,都能对之相爱有加。过去“素心人”(也就是雅人)把茶上升到另外一种高度,给予其许多的说法与种种讲究,但茶最早即是由俗人发现而推广饮用的,所以茶也就收到雅俗共赏和化俗的功效。

     最近,看了一篇小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茶三酒四溜达二”。文章说的是几样最佳的人数组合,喝茶最好是三人,茶三是喝功夫茶的讲究。一个茶壶配三个小杯子,“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一圈一圈轮下来,每人一杯,每个人所饮都是同一次水沏出茶汤,茶的韵味都相同,不存在厚此薄彼,所以喝功夫茶以三人最为恰当,人一多,每个人所饮的浓淡和口感就存有厚此薄彼的感觉。

     对于茶,只是喜欢而已,也算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喝的时间长了,慢慢地就有了一些感受,也可以说是有所启发。就像一个人做一件事,如果有所成就,有所心得,总想让所有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而把自己所获的快乐与别人分享,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最早喝的茶,原是本地产的绿茶,粗枝大叶,对器皿和水的质量也没有什么要求,但与平平淡淡的白水一杯相比,总还添了些淡淡的苦涩和一些回甘。后来,因为本地盛产花茶,就改喝花茶,似乎在粗茶的基础上有了些进步,觉得那种淡淡的花香,在嗅觉上是一种享受,口感也好些。人的感觉很奇怪,就像是人生一样,先苦后甜容易,先甜后苦就难。因为反差太大,所以对人的压力就大,有的人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反差而不堪重负,对于饮茶的感受,想来也应是如此吧。
     古人有禅茶一味的说法,喜欢茶的人,应该有着对生命,对上天的一种感恩之心的。因为一个喜欢茶的人,可以从茶的本源中与禅意相联。其实喝茶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以苦茶为一种生活的习惯,以苦借鉴自己的前尘往事,同样不失为一种生活的乐趣。

     爱茶,平素就对有关茶的一些相关知识有所留意,内心对茶的起源,茶文化和饮茶的一些习俗就保有一份想深入的一种了解。后来,我便常常留意有关于茶艺方面的书籍,和朋友在一起也常常切磋茶艺,只是道行不深,遇到高深的茶人,便只有洗耳恭听的份了。好在随感觉走入品茗聊天的境界里也不错,听听别人对茶道的认识,也算是为自己积累一些对茶的一些点滴的经验。


     茶是汲取天地精华而孕育的灵物,小小的叶片经过了风侵雨浸,霜打雪压,饮上一杯,能涤去凡尘中的苦闷,使生命中杂质滤出清纯,荡涤尘世间的烦恼,除去岁月里的荒芜,把焦躁的心,填满上一个积极乐观的愿景。

     茶性多与苦有关,感觉着那苦味由舌根慢慢的弥散,随之沁入心田。那幽碧的清冽,能使急促呼吸渐趋平静。让生命在轻轻的奏着苦与涩、甘与香的快乐的和弦。品味着独特的由苦衍生的那种独特的感觉,让那股淡淡的香在唇齿间漫溢,让清逸在血液中流淌,于是人们便有了在喝茶中品味人生的说法。然而品茗讲究的还是一种静的境界,在静穆中体悟禅茶一味的奥秘。如果把人生应该遵循的修身养性的原则融入其中,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乐趣。品茗讲究平心静气,作为一种道行,应该也算是对人生的一种修持方式吧。
     净心明志,是茶的另外一种功效。把茶作为传递人世间的友谊的媒介,在相互理解、相互融合中达到一种身在红尘三千丈,心在清茗一水间,由此回复到做人的本真境界中。

     翻阅史书,浏览诗卷,生活里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大俗也好、大雅也罢,茶艺毕竟是一门富有情趣的高雅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中国文化。在茶道里,它可以是诗、是词、是书、是画,或者是一篇博大精深的文章。从幽幽茗香的中,你可以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

     一般说来,能够静静的焚上一柱香,在幽幽的琴声中品茗论道,对人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悠闲的小憩,还可以用来圆润人生的优雅闲散,释怀人生低潮时心情,抚平内心的焦躁。所以茶的功效应当是还可以用来调济心情的,或者是酒醉时用茶来清醒大脑;赋诗时用茶来增添灵感;作文时用茶来唤醒文章的神韵;读书时用来平复浮躁的心境;通过品茶聊天,可以增进友谊,体会人情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及对生命的本源思索。

     我不通茶道,但我略知道茶的各种繁多的名目,也粗略知道些茶叶品质的优劣。但以我工薪阶层的收入来说,太好的茶也受用不起,粗茶淡饭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知足者常乐,因为毕竟我们的生活中毕竟还有茶可喝,对于人生也算是有一点点小小的享受,虽然所喝之茶非上好佳品,但所得之感觉却同样能怡情悦性。我知道饮茶不仅对茶的本身有所要求,对器皿、水质更有说法。器皿我们无法求精求美,用水的讲究在我们所居的城市里倒还不算是难事。沏茶讲究水的质量,因为用活水泡出的茶汤,才能完全的诠释着茶的生命,好茶需要活水浸润与承载。品茗过程中的好心情,就像是浸泡在山泉水里的香茗,甘苦清淡完全取决于调制。看着空气中翻腾的白雾在舞蹈,就如将自己的心境也一并放了进去一般,在宁静中迸发激情,在激情里收藏宁静;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我们无法享有,但能用心感受茶韵悠悠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闲适的追求。在那氤氲的雾气中,可以把我们凡俗之心净化,能够洞穿人生的前尘往事,三生的轮回。在那些无法把握的时空里、在茶香袅袅中让这一刻能恒久的存留,把这份感觉留存于心。

     赵朴初先生曾作一首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在饮茶中,时间会慢慢地抚平了我们的浮躁,茶香会如水一样慢慢地滑过我们的心中,那一丝温暖,慢慢的沁入心田。手捧一盏清茶,在心灵的驿站间静静地守候。让茶香在呼吸中慢慢沁入心扉,让思绪在茶香中飘摇。春花秋月、风摇月影,满怀的幽思随茶香袅袅的升腾,漾起阵阵涟漪,吐纳之间是满怀的希望。茶解谁语?岁月在心有灵犀的相通中会漾出几许期待。就把这漾着淡淡的馨香与感悟与朋友一起分享,亦如往日的关切,如潮水一样漫漶。能够闲散地享有这叶底的云卷云舒,生活就当很快乐很知足了。

 

 

一杯茶,一手清香

作者:陆雨人

     中国自来就是茶之乡,茶之种类也自是繁多,但究其大类,也不过绿茶和红茶,近几年又有花茶问世,且流行甚广。这三种茶当各有味道与特色,单就这绿茶,我的感受也许会多些,因为平常接触、品尝最多的也就是绿茶了。绿茶绿茶,顾名思义,其最大的特色莫过它的一个“绿”字。绿,一波幽深、静谧,一重凉爽、清新,一怀恬淡、滋润,这一绿,就是一个清山绿水,就是一个白云蓝天,就是一个晶莹剔透,就是一个如坐春风,就是一个胸中有丘壑。绿茶正当秉承这一番绿的美意,如同一汪碧波,一潭美水。细软的茶叶在水中被熨烫着,被蒸发着,缭绕着绿色的天然与生命。于是,一股绿色的味道冲出孱孱的唾珠吐玉的溪水旁,在蔓延,在浸染,在呼吸,与大自然的绿同呼吸。请用力闻,绿茶,怎一个帅字了得!
     以前对红茶很排斥,总认为它非正宗茶品,前几天试着喝了一次红茶,恩,发现也还是不错的,很有茶的味道在里面,红茶的芳香似乎要比绿茶更凝重些,如果说绿茶给人的是一种很明亮的清爽,那么红茶给人的就是一种阴凉的清爽。红茶从色泽上似乎要比绿茶要混浊一些,但是正是那一种“混浊”的感觉,可以让人能更接近近乎完全的茶的味道来,因为一般的茶在冲泡中也会有茶叶的细碎屑沫产生,于是乎,我们在喝红茶的时候就有如在喝一壶冲泡得很浓很重的茶,茶里面的茶元素很充沛,让人很有阴凉、幽邃的感觉;于是,我们喝下绿茶绿的明朗的清爽的同时,一定也不要忽略了红茶阴凉的清爽。
     茶之道,在乎人之心:心宁,则茶清;心静,则茶明:心无杂念,则茶叶新鲜、饱满、舒展,茶清洌、馥郁、幽长,挥之不断,绵绵不绝,如熨如贴。茶,借得几竿瘦竹疏叶,可以将古重、明净、宁静的味道拨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好茶自有道,道浮清茗中。在清山绿水中,将自己的心与眼一统交给一杯面前的清茗,原来正是云上青天,水中绿茶。
    茶之味道,来自其功夫。先有茶叶采摘之功夫,所采所摘不能过老,亦不能过嫩,只有那不老不嫩的茶之叶,方可选为入茶;次之,茶叶之制作功夫,所经采摘的茶叶需经揉、炒、翻、扬、晾等若干个工序,每道工序又自有其功夫在内,不可小觑;再者,茶叶之冲泡功夫,所选所用之茶具里,能飘满茗香,这泡茶的功夫亦当了得,要让一杯茶里浸满清山绿水,中透白云蓝天,实属不易;最后,茶叶之品尝亦要有真功夫,这一推、一闻、一看、一呷,原来山人自有好雨水呀。好茶,好功夫。
     一杯茶在手,犹如玩弄着一缕缕的清香,烟雾缭绕,清香满怀.缕缕茗烟,可以将青山绿水熏地格外的新秀,原来这就是茶的味道,如同白云缠绕着蓝天一般,我看见了那正在浸润,饱满,舒展的一杯茶中的茶叶,就如同看见了一缕曼妙的心思拂过人们宁静的心灵头上。装一心的闲适,品尝一山一水的清清的野味,叫自己也跟着那令人动心的味道和色泽缠绵,互相熏染、浸润。看天,看水,看一杯茶水怎样将一颗心里添满上清洌的味道和感觉。无语的清香只是缭绕着,从水中将茶叶的精髓和气质充泡得栩栩如生,精神抖擞。气息平静,呼吸舒缓,心灵闲适,灵魂安静,没有再好的体验了,就是一杯茶,恩,一杯茶,一手清香。

 

 

茶之小道

暗夜飞翔

我的老家虽是一个山区小城,却是一个地道的茗茶之乡。于是,我生来就注定了要和茶结下不解之缘。人有百种,茶自然也有百味。绿茶的清新,红茶的浓郁,花茶的芬芳……凡此种种,你一旦爱上,才会识得个中滋味。
    说到茶,就得说说与茶有关的饮食文化。不知道你有没有吃茶饭的经历,那用茶汁调制以后的饭菜,透着一股独特的清香,闻之就让你食欲大动了,待到吃进嘴里,你就会发现那“吃得茶中餐,方知色香味”的评价,实在是品茶者的肺腑之言了——那荤菜里的油腻腥臊等杂味早已被这清新的茶香融去了,留下的就只有清新、自然的滋味了,让人脾胃舒畅。

所谓品茶有道,讲究的自然是品茶之大境界,即所谓的茶道。茶道之学问,即使专心之人也非得花上三年五载才能窥其门径。而我这一贯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惰性,就绝对谈不出什么茶之大道了。
  可是,茶之小道却是雅俗共赏的门路——只需要喜爱二字,就已经足矣。在这样一个夏日里难得的清凉雨夜,我想和大家一同分享的是品茶的心情。
  有人说,乐观的人爱酒,悲观的人爱茶。我不赞成。茶有酒不具备的那种飘然神逸的气质。饮茶,可以提神解渴;品茶,可以修身养性。久别重逢的人,最适合围坐在飘散着袅袅茶香的小几旁,叙昨日之事,旧日之情;临别的人才应该摆一桌丰盛的宴席,劝君更进一杯酒,在迷醉中忘却宴席散尽之后的空落寂寥。
  我害怕分离,所以喜欢在绿叶清水中品尝岁月的甘甜苦涩;所以喜欢茶香中弥散的那份从容和超然;茶是一个清醒的君子,给人留下是永远是真实可靠的印象。我爱茶,茶水一旦溶入了感情,揉进了日子,就会让人铭记在心了。平凡的日子亦如茶,微苦微涩,却清香扑鼻、甜在回味。
  孤单的雨夜,沏一壶清茶,透过腾腾的水气,看着一片片墨绿的叶子在水中沉浮起落,就象看着人生的聚散无常,一日日成长光阴里跌跌撞撞的往事就在这一杯茶水中流转。待那满壶清水滤出悦目的绿色,一片片茶叶舒展了身子,缓缓而坦然地沉入杯底,刹那间就有了这样的澈悟,原来所有的爱恨情愁不过是这样一杯碧影流动而静如处子的茶水!
  有了茶,水不再平淡无味,但若没有茶,水就只能是水了。对于感性过分的我来说,幸福就是如此简单。天凉手冷的时候,有茶水温暖;孤独寂寞的时候,有茶水陪伴……今生与茶结缘是幸福。不善酒力的我今生注定与茶为伴,既然成不了那豪饮赋诗的诗仙,就不妨做个捉笔饮茶的俗人罢。

 


茶之味

作者  黄志伟

深夜写诗,我总爱为自己泡杯菊花茶。淡黄色的花瓣在嫩黄色的清水里舒展开来,一瓣一瓣的好看地漾起来,然后又一朵一朵沉到杯底。浅白色的雾气升起时,我用手捂着它们,或许,这是享受品茶的另一种感悟吧!

其实,并没有特别地研究过茶,只是缘于一种特殊的感情,而能真正地去品尝它的清香罢了!但是,茶,乃水中宝,与水相依为美。把茶叶放入壶中,若倒进冷水,那是对茶叶的浪费,茶叶的香味则无法散出;若倒进沸水,那则是对茶叶的凌辱,茶叶的香味大半被蒸发已尽。所以,最好用70一80ºC的水冲泡,这样你就会见到,茶叶在水中,沉沉浮浮,浮浮沉沉,而就在这一过程中,茶的香味往往会悠悠飘来。其实,人生也如此,只有经历沉浮磨炼,才会有那幸福的溢香。

喝茶是份享受,浓茶淡水,细斟慢酌,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茶香弥漫开来,而岁月和心情就浓缩在茶叶的纹理和淡香里。

偶闲之际,沏上一壶茶,看着壶口冒出的一缕缕混着泥土气息的青烟,品尝着它的清香,对于对生活没有什么特别要求的我来说,那或许已是最美的享受咯!

 

  

 

茶意禅思

梁沛

独酌半盏,望夜之将已。惟独清幽声声入耳,满口残香。采蒸捣拍焙穿封。茶意萦萦,淡然于心。

煮水暖情,徐徐的那一筛一碾。老式古朴的,味却更入得深刻透实。鱼眼般细碎的水泡由底升至表面,浮若重生。微微作响,隐约作动,已熏然于那样的气氛里面了。茶汤若离得这一缓一待,便算不上上味了。条水若势若奔淘溅沫,才是终了。三沸茶意,三重人生。三不为多,当也不嫌少。人多是这般的历炼。不足三番,味不留舌,若即若离,不解茶情。愈三而烧,水沉茶死,老叶下淀香沫浮躁,更不算得好茗。比若是人生的大境界,沸之不足者,羽翅尚弱,沸之过于者,力不足心,也便枯成一个壳了。

总觉得水有顶其要紧的意。遇下则淌遇仰则积,死水不比活水。陆羽曾说过,水老不可食也。可谓真禅也。水老则静则停,迂烂融泥,腐藻丛丛。泡不得好茶,冲不出香茗。万物总忌一步墨守。墨迹不移,人不得志。墨业已移,人却早已失志了。

喜欢燃着清香。雾气里是顶适合品茶的。时间最好是晚上,香气能透得更远一些。大可闭着眼,只用别的感官,便能觉得,这是很好的活着。对于五杯以后的茶余,只是莫忘了“非渴其莫之饮”,予其来解涩驱困的人,于我,那只是更不相同的境界罢了。

 

 

 

逍遥茶社

赵士祥

我从小喜欢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古语,人生信条一样被牢记在心。少年情怀之中,竹就等同于足。不过年岁渐长,却生出了些别样情绪。即使是一片青翠的竹海,风雨之夕也会听出些苦恨哀愁,何况,凭窗望见的金镶玉竹林只有一小片呢。和芸聊起这些时,芸却轻轻地说,竹是地之灵声哩,更多的当还是在月明风清的夜晚,发出细碎的轻吟,织就一片轻柔的梦境。

我比较熟悉芸。她虽说不上天生丽质,可小家碧玉的温婉淡雅,却使她在众多丽人中独树一帜,只是我又常常不能理解她。正像一些朋友说芸的那样,她始终不能放弃的就是她那份梦幻般的古典、浪漫。沉湎于梦幻是虚妄的,但感受却是真实的,像切苹果时不小心切破的手指的疼痛。梦幻给了人们灵感,给了人们生活的趣味。梦幻使许多人相遇,成为朋友,就像芸和我。可时代在飞速发展,金钱作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神话,被描绘成当代图腾,社会风尚越来越粗俗化、物质化。我这个梦幻中人也在保留了一份温馨的向往的同时,接受着现实的冷酷和机械。写过十年新诗的芸是个聪明的女子,但她无论如何清醒,却又总要在心中存有一份不顺应商品社会潮流的处世原则和审美情趣,因此才有了这逍遥茶社。我曾经打破砂锅问到底地追问她,为什么在这个亦步亦趋跟随潮流和时尚的小城市不开酒馆开茶社?她只笑笑,并不告诉我什么,更多的是盯着茶社后边的这一小片金镶玉竹林出神。那是连云港特有的一种稀世之竹,金黄的杆儿上嵌着碧绿的线条,非常有情趣。我曾经开玩笑地称她为潇湘馆主,打趣她是在等候心中的宝二爷。可在内心里,我根本猜不透她究竟是为着什么。或许,她自己也不知该如何阐释那一缕古典的讯息。不管是为什么,在别人看来,那都是十分可笑的。至于我的感受,则是可爱之中又多了些伤感。

这种伤感的温情在我的心头一直挥之不却。一个雨日,我又坐到了逍遥茶社。骤雨时下时歇,积水依然清澄,映出天空、云朵和摇动的树枝。市声喧嚣的街市经过水的沐浴,变得明净、新鲜,使人有种莫名其妙的喜悦。隔着玻璃门看去,走过三三两两的行人和驶过的车流像过无声电影。茶社内明亮淡雅,客人不多,喝茶的人大都轻轻地说着些什么,间或一两串笑声响起,也清纯可人。我有些恍惚,感到一丝神秘。一道玻璃门,就能挡住尘世的喧嚣?这里沏茶的水不是纯净水之类,而是芸每日早晨用电动三轮车从花果山里的山泉中拉来的,想象身材修长的芸儿在晨光熹微中提水的情景很是古典浪漫,是否芸也自得其乐呢 ?品着连云港花果山产的云雾茶,我一个人慢慢领略着这份雅致、悠然,心下又有些怅然。酒须热闹,故有闹酒之说。茶须静品,所谓“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到七八人则已是驴饮了。然而对于开茶社的芸来讲,这又是一矛盾了。人多,肯定有违于开茶社的初衷;人少,说不定要赔本。难道芸真是为了赔本赚吆喝的么?芸的丈夫不是大款,却因宠爱芸而忽视了金钱上的得失,“芸高兴开茶社就开呗,开心就行!”这话那么自然地从他嘴里说出来,让我在过去了多少日子后想起来仍然会感动。

逍遥茶社会不会像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幻一样突然消失?这样的疑惑在我已有了一些年头。街边躯干和枝节都高高大大的法桐树被刨掉,换上了另一种我说不上名字的小树。那树干儿细细,没什么枝杈,头上顶着小伞似的一簇叶子,有些艰难而又顽强不屈地生长着。茶社的后边金镶玉竹仍是一片青翠,就像素面朝天的芸依旧不施粉黛一样。茶社招牌上面的字迹灵动洒脱得像是要破壁飞去,模模糊糊透露出世事沧桑,却又平添了几份出俗的飘逸,让人产生一种焚香静坐的联想。再有一卷微黄的书册,岂止是白日可以消磨,即使是秋雨飘摇的长夜,怕也是要在坐卧随意、客主无序中等闲而度了。虽然我更多的总是脚步匆匆地从茶社门前走过,可还是感受到了岁月的更替和时事的变迁中,芸那份逍遥的执着与美丽。

  

 

    
 雪筱菲

茶室典雅幽静,墙上挂着一幅竹烫的回文茶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意境非凡,回味无穷。你我隔几相对,今夜,无月,我在这榕城以茶带酒,洗你一路风尘。 
微笑着拿起茶荷往精致的紫色陶壶里落少许黄旦,福建有那么多的名茶,你就偏喜了黄旦。初听你说喜欢黄旦,在茶的故乡生活了十几年的我不敢说不知道这种茶,忙去茶店询问,才知道原来黄旦就是黄金桂,黄旦是闽南人的地方话。这种茶片片成叶,色泽金黄,香味似桂,是安溪四大乌龙名茶之一。 
落座不一会,电茶壶里的水已沸腾,悬壶高冲,茶叶随水翻转,壶盖未揭,已是满室清香。洗过茶,如关公寻城般用茶挾洗过茶盘里摆成一圆圈的小小茶杯,端起茶海为你点茶,金黄的茶水一点点滴到杯中,水色金黄,芬芳迷人,一种古典的隽永柔美的情调在茶色的灯光下弥漫在茶香之中。 
细啜,先嗅其香,后尝其味,你啧啧称赞:好茶。你说:记得初识,我打出一句:累了吧,喝口茶。让屏前的你顿感温暖,立消疲惫,心中涌出一份感动。我想,也许就是因为那一刻的感动我们才走了这么长的网路,才有了今天的茶室对饮。一句平常简单地问候使你我天涯如咫尺。因此我们相约,第一次相见一定在一个幽雅的室里品茶,让一份虚拟的美变成真实的美,企盼了多少个日子的相对畅饮,今夜终于实现在这个绿意无季的城市。 
你说,此刻突然的想起东坡先生,因为他这样写诗:欲将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我淡淡一笑。茶几那边的你温和魅力,穿着一件深色的西装,白色衬衣,打着一条蓝色领带,散发着一种成熟的男人的魅力,恍惚间一直在我想象中的你与真的你重合。频频为你添茶以掩饰着我的慌乱紧张,尽管努力使自己添茶的动作符合“雅、礼、和”的茶道风范,但是茶水还是点点滴滴倒在了明静地茶几上,使我不得不在每次添茶后忙用那暗红色的专用茶巾轻拭落茶。虽然网络上我们夜夜相伴,电话里我们天天相诉,但真的面对着你,看着你的眼睛还是不能神情自若,侃侃而谈,毕竟这是网龄已三年的我第一次走下网络。 
为你,我改变了不走下网络的初衷。 
你观赏着手中小巧的茶壶,壶身上嵌着米黄色的字:茶可以清心也。你心领神会似有所悟。我知道,对佛学造诣很深的你有着极高的灵性悟性。你问:知道佛与茶的关系吗?摇头,于是你娓娓道来:我国的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都种有茶树,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 
一边听你说一边把已经泡过四遍的茶叶用茶匙挖出倒进茶盘,重新落茶。你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来世我也要修一种能达到佛所释的万事皆空的境界。如茶,冲泡几遍被弃之时就安静的躺在茶盘里,无声无息,无怨无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说的就是佛与茶的关系吧。你点头,我的心中略过一丝空空的感觉。 
啜一口清淡的茶,走近安宁和平静。置身于这茶的乐园,无茶也有四溢飘香的茶意境的清香,更何况这金色的茶水飘着阵阵清香,这一刻我知道从此不再疲惫地跋涉,不再寻寻觅觅。与你的相识相知足已慰平生。也许一生中梦寐以的东西永远不属于自己,遇到了,就是一生的幸。与你,一生的思念已经让我心满意足。 
掀开壶盖,那透明黄亮的金桂叶片轻轻在舒展,她的姿势如同一缕光线在舞蹈,静谧而优美,甜蜜而悠远,隐秘而深邃,正如我这一刻缠绵温柔的心思,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网上,那夜,你忽然打出一句:LOVE。我立刻心跳不止,但还是打出:我不懂E文。至今我也不知道你看到我的这句话后想了些什么,我们依旧夜夜相见,但是你再也没说过。于是我这样给你写MAIL:一个字掉进水里,向夜的边缘缓缓而去,渐渐溶化而沉没。无涯之水,清风明月的夜里流动着水晶般地透明,我看见那个字在水底安睡。今晚,我又一次看见那个字浮出了水面,等待着你我的呼唤,突然想说......想说...... 
但是,我知道,你我隔着的不仅仅是茶几而是隔着天涯。你不属于我,我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那个字缓缓沉进水底,我知道她将永远不再睁开眼睛。你我都负载不起这个字的重量,那么就让她睡去吧。 
香气缭绕中,为你轻吟苏轼: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你说:一句“红焙浅瓯新火活”道出了沏茶之道,一句“龙团小碾斗晴窗”道出了茶人的情怀。你总是那么聪明,或许是茶意境或许是诗词或许是我让你也脱口而出杜小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风清云淡,阅历无数,人生如茶,人亦如茶,慢慢品,品茶也品你。 

 

 

    
 雪筱菲

    没有小胳炉,没有紫砂壶,更没有云林与精舍,但上等好茶却还是有的。三杯两盏香茗,色如墨褐,烟似轻岚,芳洌的味儿,隐隐的沁人心脾。

    记得那一年元旦,大雪茫茫,铺天盖地而来。得半日之闲,我坐在窗下,一边赏雪一边喝茶。茶饮尽时,空杯在握,仍感到一股余热,迅速的传入心底。
    明朝张大复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亦八分耳。”而雪为五谷之精,若能掬一捧来煮茶,则不知这茶又是几分?《红楼梦》里的妙玉就曾收梅花上的雪来烹茶,这为人间品饮更增添了一段雅韵。
    雪落无声,任由我静静地痴想。纵是没能领略到雪水煎茶的滋味,也已心醉神融了。

    在薄府的夜里,邀陆羽来谈茶不禁心慕手追。于是,点炉烧水。待水开后,烫热空壶;然后拈茶进去,慢慢把开水冲下,使水微溢壶口,再用壶盖撇去水上浮沫。最后将茶注入杯中,就可以细咂慢品了。 袅袅的茶烟,萦绕在我和茶圣之间。彼此相对,徐徐共啜茗汁。这时,什么尘纷俗虑,都已付诸云霄。我以为这便是尝到茶的真味。谁知,陆羽却一个劲地摇头。追问之下,才知道,品茗的乐趣不仅仅只是一杯在手就可以了,而是蕴含于从汲水到啜饮的各个环节之中。
    把茶末放入釜中,取木炭来煎,焰火如织。看釜中的水,一沸时如鱼目争浮;二沸时如涌泉连珠;三沸时如腾波鼓浪。听釜中的声音,或如虫鸣唧唧,万蝉齐噪;或如千车捆载,吱哑不绝;或如松涛乍起,涧水奔流。目遇成色,耳得为声,只有懂得欣赏和把玩这些细枝末节,才能人茶相溶,品得其中三味。

    在夏日黄昏,同两三昵友,到广场的茶摊上喝茶,并要几碟瓜子、蜜饯,随随便便谈些琐屑闲话,叙叙友情。喝着、吃着、聊着,时光就这样消磨过去。水一巡一巡添上来,好在茶钱是以碗论,续水则免费。
    不知不觉,月已初升,暮色渐浓。偌大的广场,满座俱是茶客,没有人高声喧哗。三五知己,相对清谈。喝茶也不讲究细咂慢品,只要顺心就行。偶尔有卖花姑娘捧着大把的玫瑰,在茶桌间来回穿梭。花香、茶香、心香揉成一片,而人已浸在香气之中了。茶不过铁观音,五圆钱一碗,水更是等而下之。但人们却沉酣其中,乐不知返。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看来清茶一盏也醉人。
    面对今世浮浮泛泛的尘澜,即便是守着竹篱茅舍,对于“茶烟隐隐起竹外”的雅致,恐怕也无人顾盼。饱含天籁神韵的岁月,早已湮逝流散。融雪煎香茗,要在小说中方能寻见;文火细烹茶,业已成了文人闲雅的点缀;而这一切又都拘泥形式了。茶和水不过是情趣的寄
托,关键要有一颗悠游自在的心。这才是天地宇宙的生意,千秋万世的主宰。知道夏承焘的词么?他说:“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爱上喝茶

碧云斋主

生活,纷纷扰扰,总想找一块净土,一个空间,卸下疲惫的心,放飞心灵,飞扬神采,在那里享受那份温情与安逸。                   
  双休日的晚上,在茶楼里,不大的正方形的茶几边,三四个朋友把茶几团团围住,如众星捧月,柔情似水的音乐,响在耳边,醉在心里,橙色的灯光下,个个脸上挂着微笑,静静地观看着服务员小姐优美的动作,热壶,取茶叶,温柔细腻的她,脸上始终挂着阳光般的笑容,她很专注地进行着一道又一道程序,取茶时,灵巧的小手打开着兰花指,轻轻地拈着小木茶勺,伸进茶叶筒,只在手腕轻扬间,上等的铁观音便被埋进了壶底,她轻柔地介绍着各种茶叶的特点和功效以及泡茶养壶的方法。第一开首先是暖壶、洗茶叶,她的手不停地旋转着,手法温和、优美,我们很投入地观看着她那精彩的表演,就在她手的漫舞间,我们早就闻到了一缕出尘的清香,沁人心脾。仿佛是腊梅,又好像是青草香,还有一阵阵甜甜的桂花香飘逸着。我端起精制的茶杯,小心翼翼送到嘴边,那清香直扑鼻孔,轻轻一抿,舌头尝到了清晰的苦,双唇不停地啧吧着,只一瞬间,那苦带着丝丝的甜,在口腔中蔓延开来,那种气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慢慢地吮吸,那甜滋滋越发明显,让你精力充沛,通身透畅,仿佛远离了人间烟火,到了人间天堂,无牵无挂,清净自在,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洋溢着甜蜜。                   
  喝茶是最平淡不过的了,但究竟是什么让它变得有声有色,滋味万千?当人们身心疲惫时,它能为人们抹去沧桑;当人们惴惴不安时,它能慰以宁静;当人们喜悦时,它能增添无限的乐趣。喝茶是修身养心的好处处。望着朴素无华的紫砂壶,它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勤劳,品着这一口口香浓的茶水,在这个文明的城市里,传递着各种茶文化的信息,使之更加增添人们的生活情趣。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悠长,在当今这个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肯定。 
  时光流逝,茶香不息,在这休闲的时刻,人们在捕捉着人与人的真情,享受着茶香里散发出浓郁的乡土的气息,在这充满浪漫的环境里,爱意在幽暗中进行,两颗缠绵的心由远而近在凝聚,暧昧在向远处延伸……通过喝茶、谈心,我们走得更近了,这一种种不同风格的茶,像盛夏的凉风,沁人心脾;又似刚启的美酒,醉人心怀;它让我们的感情如山涧的清溪,自然流淌;也似一池春水,优雅而又有神韵。

慢慢地喝着茶,细细地品着,润物细无声,感觉美仿佛只需一瞬间,但那过程里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个细节都让人心醉,欲罢不能。人们沉浸在各自的沉醉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不同的心情都会流露出来,好茶的味道立体而丰富,好的人也是如此。在这里,有人深情侃侃谈理想,有人用眼神和细小的动作在传递信息,也有人用回忆驱散不快,用往事疗伤……如果文人墨客在此,诗词、散文也就信手拈来。平离婚了,离婚对这个老实的女人来说,打击太大了,她感觉自己很失败,好像天塌下来了,没有了自我,没有了勇气,她就是来这里疗伤的,一到这里,她就会尽情地和我们交流,享受着浪漫的音乐和朋友的关爱,在动情时流泪、发泄,把心中的痛完全地释放出来,在这里,她慢慢走出低谷,走出了阴影,找到了自我,也是在这里,她爱上了喝茶。                  
  仿佛,一切都是前世注定。对你的爱,都溶进了这紫砂壶里,第一次的亲近,第二次的依恋,第三次的执着,第四次的缠绵……                   
  喝茶人对茶的爱如同爱人一样。爱一个人实际上是释放出自己心底的激情,爱与被爱都始于自我内心的感受,不是索取,也不是给予,是自己走向心灵天堂的旅程,爱是不能替代的。                  
  在喝茶的世界里,陶醉其中,犹如置身画中,美不胜收。在这里,人们可以悄悄地整理思绪,抛开复杂的东西,一颗颗安静的心在慰藉、鼓励,慢慢地品着茶,深深地吸其精华,在没有喧哗的交流中,整个世界也是甜的,心情也就变得明朗起来了。                  
  一次次的喝茶,把这浓浓的情份汇集起来,寄相思于茶水中,自饮自乐。每当喝茶,我便会醉到其中,幻想怀抱春风,守候第N次的来临。 

 

 

 

   
浅尘大师

  茶是什么?禅又是什么?茶的禅?亦或禅的茶?有何关系?禅中品茶,茶中悟禅。身体和灵魂的双重眷顾。只合:吃茶去。 
                               ----题记 

茶的前生,是自由的,是散漫的,不受约束的。吸取天地精华,不过也只是普罗众生之一。随春发,随秋老。生生灭灭只有日月为证。

茶的今生,在它诞生的那一时起,就注定了与禅的相依相缠。是殊途而同归。 

千百年前,宇宙洪荒。众生平等一如混沌。万物初开不明所以。古老中国的传说中,一位先帝名黄帝。行走此洪荒,不是没有觉得荒凉而寂寞的,不是不觉得有些缺失的。那时,没有寂寞,也不会说孤单的。 
  他只是一个人在华夏大地,行走,行走。 
  终于累了。他决定坐下来歇歇。 

一处流泉绕树而过。清泠静幽。高树矮灌,随风,轻摇款摆。掠过树梢草尖的风,微微呤唱。天空纯净透蓝。是一处桃源。那时的世界,都是桃源。无一丝丑陋。人类最初的家园,是最美的地方。一旦开始了出发的脚步,便再也回不去。一路扰攘,一路喧哗。精神的家园,却高高在上,以疲倦的冷眼相望。 

就在时间的某一处不经意的点上,黄帝把疲倦的眼,从终日奔劳的路上抬起,看到了这处芳草胜地。如同一个意外,又如同一个必然,天造地设的美景撞进他疲惫的眼。 
  看到了这树,这流泉,有最真挚的迎意;感受着风拂过脸的轻柔,是最柔软的声音在挽留。他坚硬的心地开始慢慢融化。坚定的脚步,终体会出疲倦。他想了想,选了一株树坐下来。 

或许还抹了抹汗,长吁了一口气。

然后觉得,渴了。 

就近捡拾了干柴。用随身带着的火石,取了火。蓬的火苗腾起时,黄帝的脸,映着火光,他想了什么?
  或许什么也没有想。他取出自己的石碗。很粗陋。微可见形状而已。来到泉边,一掬泉水,清凉的水拂上了脸,精神为之一振。盛了水,回身放在火上,让它烧开。 

在等水温热的时候,这位伟大的先祖,他只是等着吗? 
  他有没有想些什么呢?比如环眼看看身遭的绿树,听听泉水的叮咚,望望天空的流云,想想,自己呆会要踏的路尘。回望一下来时路,眺望一下去时程。步子太匆忙,歇息一下,才能更好的赶路。 

风,又微微的吹起了。俏皮的拨弄着树们。那些树叶,太活泼了。与风嬉戏着,一不小心就滑下了枝头。飘啊飘的。一片,两片,三四片,滑过黄帝的发,飞过他的眉,滑过他的肩。三片,四片,五六片,旋然而飘落于那树下正加热的水里。 

黄帝太过于沉思于自己的冥想了吧。他不知道身侧的树叶已调皮的跑进了自己烧着的水里。直到一阵清香,从未闻过的清香,袅袅的升起盘旋而至他的鼻。 

从未闻过的香味。从未有过的体验。身体被这种新奇的体验所吸引。黄帝从冥想中回到身处的这泉旁树畔。他开始寻找这奇妙之源头。 

然后,他的视线落到了已在水中,被煮沸许久的树叶身上。此时的泉水,正呈现一种从未曾见过的色。是那么的奇诡而诱引。暗的褐色,如宇宙洪荒里他曾经历过的那些日月。蕴藏无穷,遮盖无限。他知道自己曾经打开过那么多的奇异。这或许,又是另一种? 

黄帝或许是渴了。或许是受到诱引。他没有倒掉这已经变成褐色的泉水。相反的,他决定像以前的许多次一样,一探究竟。不曾经历过,那么永远不会知道。也无从解脱。所以他端起这有着奇诡香味却闻之心爽的液体,喝了一口。 

涩涩的。微苦。原来味道是这样的? 
  然后,从舌尖开始,慢慢的,一种温暖而明亮的感觉升起。是一种抚慰,让他觉得世界似乎清明许多。那是一种让人沉醉的感觉。延伸,延伸,那一口,一刹时之后,似乎已经浓厚到世界都沐在阳光之下。 

不由的要再喝一口。 
  再一口。 
  再一口。 
  整碗褐色的泉水,都被黄帝不自主的喝完。一口一口,如精华筑就了茶的今生。 

喝完了那奇异泉水之后的黄帝,灵台清明。曾有的烦扰,都似被这清香一拂而过。都是因这树叶吧,才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快慰。此时的黄帝,曾有的孤单疲惫和烦扰,都一扫而空。彼时没有朋友一说,但我想,他彼时,定是欣慰,一如拥有了此生最好的良伴知己的欣慰。 

与那些树叶,结为了知己良朋。从此他不再寂寞。那些淡然于山野间的树叶,也从此不再散漫。结束了前生,今生的它们有了另一重身份。作孤寂人世的那些可怜奔劳的人们,最忠心的陪伴。 
  困了,烦了,累了,渴了,孤单了,寂寞了,疲惫了,失望了,高兴了,忧伤了。它们来到你身边,舍身相伴。让这些脆弱的灵魂,过了一波,再过一劫。 

所以有了一句可渡众生的禅宗法语:吃茶去! 
  有什么吗?没有什么吗?吃茶去! 

如果黄帝没有在疲惫之时,因受此景吸引,他不会坐下来; 
  如果黄帝没有心无旁鹜的冥想,因此那树叶得以熬煮许久,不会有吸引的味道; 
  如果黄帝没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因此得以感受此叶的神妙,不会有茶今生。 

因缘的际会,是一种偶然的必然。禅的顿悟,也如这茶的诞生。 
法不孤起,依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即言禅宗的应生:灵鹫山中,菩金色的波萝花,佛祖拈花静默。比丘破颜而笑。佛传“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于比丘摩诃迦叶尊者。这种智慧德相,不但是佛有,我们众生也有。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这就是佛教禅宗的学说。简单的称为禅学。 
生活皆禅,唯你不觉罢了。茶本存在,唯人不知而已。 

此,只是一个传说。却是一个有着禅境的传说。茶的由来,千千种种。唯觉此说极合茶的禅意。纵是一厢情愿吧,却总觉极是契合。而此后茶与禅的结合,林林立立。彼此牵引,彼此渗透。于何时何地终水乳交融,已不可考证。只是,禅管灵魂,茶管身。某日某时,它们终于相汇。自此,人的灵魂肉身,皆在上帝的的共同看护牵引之下。于残酷的生命行程来说,是极其难得的抚慰。生命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珍贵,因禅茶而更得体现。 

 禅宗到得后来,自然无处不寺。无寺不规。只是,有寺有规即有禅吗?未见得。茶发展到后来,已有一整套不容破坏的程序和若干要求。只是唯觉,茶,本悠闲之物,如何一定要定出僵化的标准若干。而禅,自起初始,已说过实相无相。外在的形式,不容破坏的规矩,那样已有机心,不复再存佛心和禅意。反而做作强求。周作人曾这样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其意很明,世界是不完善的,茶,是人们完善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 

如同茶的今生,只是缘于黄帝的一次歇息罢了。即或不信这传说,最早的茶的诞生,也不过是为了消乏提神。抚慰身体。以至达到心灵的安静。 
  就其味而言,古医书《本草拾遗》有“茗,味苦平”。 
  葛兆光在《茶禅续语》说:“茶是什么味?清。但五味之中有酸甜苦辣咸,却无甚么‘清’,世人以‘清’评茶味,却不知它非唇吻齿间来,若要真个说茶之味,只好说‘苦’”。 

可为何却有众口称茶为甘?《诗经》中有“谁谓茶苦,其甘如饴”。《茶经》:“啜苦咽甘,茶也”。何以不明甘与苦?个中缘由极易明白。有禅茶语:“若是口鼻吃茶,只尝得苦,回得甜、闻得香,只有以心饮茶者,方能于静品细咂中体味出那个‘清’字来”。 

是的,茶道离不开禅道。因禅,而成茶。有茶,而悟禅。于开悟人言,头头是道,法法皆真。扬眉瞬目,尽是玄机。迷眛之人看来,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罢了。 
  为何苦为甘?为何甘而清?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唯心而已。 

不要拘泥于仪式,不要僵化于程序,不要奢求定是名山美茶名具名泉。想品茗时,你只需沉下心,沉下心来周遭便是风拂松梢吟,月照石上泉了。禅语云:破除诸相,水月空明;破除非相,枯木生花;破除言教,直指悟心;无住生心,触处皆春。品得一番茶后,你便悟得一丝禅。悟得一丝禅时,你便又知茶多一味。体晓,万物,唯心而已。 

赶路的身体,便会等得灵魂的同路。

 

 

茶禅一味

清轩主人

  工作十几年,上班第一件事是先泡上一杯茶,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性质使然,这几乎已成了习惯。一直会喝茶,也知什么是佳茗劣茶,因为入口即知感觉,虽然没喝过极品,却也有喝过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的那种甘香滑。看了林清玄的《茶禅一味》,我才知什么是极品,什么是好茶,也才知为什么会这么好喝。 

  据说“最好的茶叶叫作一枪二芽,一片叶还没有开,另外二片刚刚冒出来,采的时候只采这三叶。”这是最嫩的初发心叶子,以它泡出来的味道最强烈最圆满最甘美,用茶心做出的茶当然是极品了,这茶心没有经过风霜雨露尘垢的污染,所以能保有茶本身最有圆满的味道。佛教中亦有初发心之说,初发心如小孩开始发起的心,象小孩般天真、无我、专注、没有名利之念,此心近佛。孩子心最柔软,因为他没有世态炎凉之感,更没有遇人生中挫折、苦难,原始的心灵很快乐很温馨,所以孩子心总是很快乐很单纯,哭笑随心更无虚伪。可是,人长大了,就很难保有这单纯了,因为现代社会太复杂。如果你稍微不世故一点,都可能让你尝到尔虞我诈之邪所带来的苦痛。禅字是单纯的意思,学禅悟禅的人很多,可真正做到心灵单纯的有几多?茶道蕴藏禅道佛经,知道很容易,悟道却很难。 

  有个很有才华的朋友,因一时蔽障钻进思维的牛角尖,不满世情不服人心,整天里只为打发日子而写一些怨恨文章。他曾问我:“你对佛学有兴趣吗?我很喜欢的”。我说:“你真的喜欢佛吗?你懂佛吗?”然后我不客气地说:“恕我直言,你有佛心却无佛意。你的文章可看出你有功利心名誉意,这是有违佛意的。你看看你的作品,有佛的思想在吗?佛禅主张平常心,宽容体谅,可你文章牢骚太甚怨声太强,没有平和。我倒希望你用你的才华写些对网络文化有益的文章,不是政治,是能陶冶人心灵的那种。以你的才华,你大可以在这方面树一帜。因为你有资本。”他听了我的话静了一会,说:“有道理。会注意的。只是陶冶人心,慢性中药,缓不济急啊。过几年,专心学佛去。”我笑:“为什么要过几年呢?你现在就得看看佛书修修禅宗。”他静。我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作为朋友,我还是斗胆讲了我的想法。主席也说过“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个人若不洁身自律,淡泊名利,没有佛禅的气量宽容,整天生活在牢骚里又怎么能活出品出生命的乐趣?菜根谭里有句话“心要实,又要虚。无物之谓虚,无妄之谓实。惟虚故实,惟实故虚。心要小,又要大。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小其心不偾天下之事。”我以为这跟佛禅思想很通的。世界本性并不复杂,人性也不邪恶,当你认识到自己渺小意识到自己骄狂时,你就会发现世界的伟大,人性的善良。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也是很简单的,只要平凡、平等、平淡、平安,亦就有了平常心,有了平常心人就会幸福。禅师说了,平常心是智慧之王。虽然如今劳世很难做到平常心待人待世,但心之向往,做人的存心,自我修养而已,能不能做到,另当别论。 

  我喜欢禅,却说不上个所以然,只按自己喜好来理解那些深奥,其实也不深奥的,有时我认为很简单,就象喝茶,认真喝就好,不要在乎茶是极品还是一般普通茶,想想百年后连茶都喝不上呢。深奥与否只在各人一念之间而已。“禅宗以求纯清绝点、空灵无相而无不是相的境界,也就是以无境界为境界。”这境界很难的,但我喜欢这个,所以简单看禅希望也能简单悟禅,让自己的心灵更清更敏。想自己所想,爱自己所爱,思自己所思,忧自己所忧,苦自己所苦,写自己所写,这是悠然本性,我复杂不起,只好这样。 

林大师说了茶禅是一味的。有空就多喝茶吧,在有意的品茶中说不定你能无意悟到禅。

 

 

幽幽不尽茶与禅

禅茶阁居士

中国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由于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此撕下眼皮,丢弃在地上。而在丢弃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矮树。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酿制成水饮用,竟能保持禅坐的清醒,这即是禅茶的来源。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因此人们常说茶禅一味,究竟茶与禅有什么相同呢?我以为主要是品茶与悟禅时都需要的,专注的精神。 
  茶、禅合一的茶道,也是一种禅门艺术,自然合乎不均齐、简素、枯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这七种特质。因此,把这七种特质,视为‘侘数寄’的注释,应该是恰当不过的事了。被尊为日本‘茶圣’的千利休,为了表达他那孤寂的‘侘数寄’茶道,曾以下面这首诗歌,说明他建造茶屋(数寄屋)的理念:一眼望去/没有花朵/没有着色的叶子。海滩上坐落着/一椽孤寂的茅屋在秋夜朦胧的/微光下把这种‘侘数寄’的茶道理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千宗旦曾撰有《茶禅同一味》五卷,阐明禅道和茶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卷的标题是:“茶事以禅道为宗‘,并在内文说:”一切茶事所用,皆不异于禅道。’禅茶之器物,并非美器,亦非宝器,更非旧器,而以圆虚清净之一心为器。此一清净为器,系禅机之茶也。以名器著称供世赏玩之茶器,何贵可道。为饮一茶而购置无价之宝器,秘藏于库当宝,又有何益可言。……总而言之,不管也不该谈论器物的好坏。去掉善恶的两样邪见,于自己心中素求实相清净之器物。 
  引文说到‘圆虚清净之一心’才是真正的清净的美器、宝器。千宗旦似乎特别重视‘圆虚清净’和‘一心’;因此,《茶禅同一味》对于‘一心’有这样的解说:“一心之器,并非人的作为陶铸之事物,系天地自然之器也,故具足阴阳日月,森罗万象……。‘而对于’圆虚清净‘,则有下面的解释:不断奋起勇猛心悲切尽禅茶工夫,即能免王者的牢狱,死后关闭三途之门户,必定能升天得道。有如此成就者,谓之天地同一,圆虚清净之宝器。亦把此称做禅茶之机。古瓯陈器,非凡的奇玩,与之相比又有何价值可言。 
  无疑地,这种茶具观,乃是从无形的、形而上的‘心’,亦即禅道的观点,来阐释有形的、形而下的茶具。 
  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佛规,这也许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如: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又摘引的《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僧道已有尚茶之风。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伪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后人疑为苏箫之作。苏箫是智积的好友,与风琴并称“三清”。是不是苏箫不知道,但作者以“居上”自称,则定与佛门有缘。 
  如同尔时惠可(神光)问:请和尚安心。师(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心。进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达摩语慧可:为汝安心竟,汝今见否?慧可言下大悟!是一专注的精神。亦可如慧思禅师(陈宣帝尝屡问侯,世称“南岳尊者”。)有一天,志公禅师派人传话说:“你为什么不去教化众生,而独自一人在山上?”禅师没有作声,静静的看了来人很久,道:“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哪里还有众生可以教化!” 
    看看想想,没有人能代替我们自己,如同品茶,冷暖自知。心。佛。众生体无差别,你我又何尝不是? 
  “喝茶时每每喜好翻阅禅书,或晴窗,或秋夜,或春雨,或冬雪,茶香初发,书卷才开,以茶伴禅,以禅入茶,往往自成佳趣。茶味只在一时,琼浆玉液,过颊即空,参禅也是如此。禅机稍纵即逝,只在电光石火间,快捷如箭。 
  “秋夜岑寂,虫声唧唧,灯昏茶冷,掩卷太息:人生天地间,以无为有,以变为常,四时嬗递,悲苦交集。虽有佳茗,得之于一时片刻,过后便香消玉殒,总成空事。我佛言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禅,原本就在生活中,是因为人离禅已久,才需要参禅,而得禅的人莫不表示:“哎呀!我们真是人在禅中不知禅啊!” 
  从前,夹山善会有一位年轻的侍者,追随他很久了,夹山看他在自己身边没什么长进,就叫他出外行脚,增广见闻。 
  侍者游走了不少道场,也没大的收获,这时他听说夹山的名气越来越大,闻风而来的参禅客也越来越多,他就赶快回去见夹山,并且有些嗔怪地说:“和尚啊!原来你就是大悟的高人,为什么以前不指导我,还叫我四处奔波呢?” 
  夹山善会说:“谁说我没有指导你呢?我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你什么是禅,只是你自己没有发觉而已。” 
  侍者不大相信地说:“有吗?” 
  夹山善会:“你煮饭的时候,我就烧火;你盛饭菜时,我就把钵交给你。这不就是了吗?” 
  侍者一听,豁然大悟! 
  原来,生活就是禅。 
  “睡起有茶饥有饭”,禅就在这平凡的事物里,是这么亲切。“行看流水坐看云”,禅就是这么无处不在,人生就是如此与道契合,一如行云流水…… 
  茶是一个禅的象征,意思是觉知,因为茶使你更加警醒,更觉知。 
  创立里日本茶道的村田珠光,一日,一休问他:“要以怎样的规矩吃茶呢?”珠光回答:“学习第一个把禅引进日本的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为健康而吃茶。”这时,一休就给他讲了“赵州吃茶去”的公案,然后问他说:“关于赵州“吃茶去”的回答,你有何看法?”珠光默默地捧起自己心爱的茶碗,正准备喝的一刹那,一休突然举起铁如意棒,大喝一声将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 
  珠光一动不动,过了一会便向一休行礼离座。走到玄关时,一休叫了一声:“珠光!”“是!”珠光答应后转过身来。“刚才我问你吃茶的规矩,但如果抛开规矩无心地吃时将如何?”珠光静静地回答:“柳绿花红。”对村田珠光坚韧不拔的茶境,一休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作为参禅了悟的印可证书,一休将自己珍藏的宋朝禅门巨匠圆悟克勤禅师的墨迹传给了珠光。珠光将其挂在自家茶室的壁龛上,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于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理。 
  佛法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她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对于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这就是“茶禅一味”的境地。 
  像就像是人有人品,茶也有茶品。 
  从用茶的角度去品味人生,是种雅致;从做人的角度去体悟茶的禅意,是种旷达。 
  云中衲子说:“有茶喝而不会喝茶的人是种悲哀,会喝茶而没有茶喝的人是种忧伤,会喝且有茶喝的人是种幸福。 
  会喝且能有茶喝并能品味出禅意的人是种洒脱,无茶而能直入禅趣的人是种超脱,有茶而不拘泥于茶趣或是禅趣的人是种超越,无茶而能处处与茶道禅心相应的人则是奇迹。“若有时间,闲坐下来,泡上一杯温柔的月光,伴着悠扬的琴声,于是,一天的尘劳便随风而去,飘向岁月的远方。 
  我喜欢茶。尤其是在这喧嚣浮躁的都市。每个人都在扣问着自己,每个人又都在患得患失的忙碌中迷失着。 
  曾经有位赵州和尚,每当有人问“道”,和尚便说:“喝茶去”。远道而来,“喝茶去”,身边侍者,“喝茶去”,喝茶,喝茶……禅师那平凡。朴实而又洒脱的风范,令后人敬仰,而“喝茶去”那亲切的声音,也常常在耳边回荡着…… 
  金宣。冻顶。蒲洱。玉露。云雾……不说别的,单单听这些茶名,就很美。 
  有一种叫碧螺春的绿茶,细小。白绿相间而又打着螺旋的嫩叶,玲珑可人。用山泉一冲,便浸出了整个的春天,绿意,也透出全身弥漾开来。 
  茶,可明智茶,可清心茶,可以洗却人生的疲惫茶,可以使生活充满平和的芬芳…… 
  譬如禅理,譬如之若清闲和逍遥,甚至清心寡欲,可是你我在这茶中,在这幽幽不尽的禅中,品味几何? 
                 
  注:了庵清欲(1288—1363),六祖下十三世,嗣法于古林清茂,有《了庵清欲禅师语录》九卷行世。

 

 

禅人品出的茶味

——皎然《饮茶歌》中的禅味

中国的茶圣是唐代的陆羽,这是不争的,因为他写了第一部《茶经》,阐述了茶的物质属性。茶中的亚圣一般认为是唐代的卢仝,因为他写了著名的《七碗茶诗》,把饮茶上升到精神领域。其实我倒更推崇陆羽的忘年之交诗僧皎然。他写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仅比卢仝的作品早三十多年,对茶的精神作用更是描写的淋漓尽致,并且第一次提出了“茶道”的概念。结合他同陆羽的友谊,他对陆羽的影响,我甚至认为没有他的帮助,陆羽很难顺利写出举世闻名的《茶经》,所以是皎然与陆羽共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今浙江长兴),为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皎然出身世族,幼受儒家教育,文采斐然,尤工诗词,早年慕仙而修长生,后转入佛门,修禅宗,为当时著名诗僧。皎然本喜茶,居乌程县杼山妙喜寺时,与陆羽相识即结为淄素忘年交。两人以茶为缘,生死不渝,实是茶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皎然在文学上受其祖影响,以齐、梁文学为标准,故诗文讲究自然、华丽;在佛学上以北传禅宗为旨归,故崇尚般若空性思想。皎然认为诗有六至:

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诗式》卷一

由此可知皎然是将佛家“体用一源、定慧不二”的观点运用到诗词上去,实际上他还将这一观点应用到饮茶上去。这才有了那首著名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

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

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茶是好茶——剡溪的金芽,器是好器——罕见的金鼎。雪白的邢磁茶乳飘香,简直就是仙人饮用的琼浆玉液。

诗人夸张地描述仅仅是一个铺垫,完全是为了使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作准备。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精彩,全诗的诗眼。

饮下一碗好茶即可涤去昏昏欲睡的感觉,心情开朗,天地之间一片光明。

     饮下两碗好茶令我神淸气爽,像一场春雨忽至,洗去轻扬的尘土。

     饮下三碗好茶即可豁然悟道,何须苦苦寻找破除烦恼的方法。

工丽脱俗,空灵清逸,简捷明快,云开月见。断无明、破烦恼,休去参禅且问茶,禅茶一味在此得到了验证。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几十年后卢仝写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脍炙人口的结尾: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从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也是非常出色,特别是最后一句“便从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真是不顾一切地为天下的苍生在呐喊,充分表现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思想和“文以载道”的文风。正是这一点,赢得了正统文人的一片喝彩。韩愈赞卢仝“忠孝生天性”正是指诗中这一思想。现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称卢仝“从一人的穷苦想到亿万苍生的辛苦”,人们尊他为茶中“亚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如果我们考虑到皎然出家人的身份,我们就明白皎然为何多了一份潇洒;如果我们拿皎然的三碗茶与卢仝的七碗茶做一比较,我们就知道皎然确实多了一些灵性;如果再读到“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我们就知道了修行人的感悟与自信。

茶艺是泡茶者与品茶人使品茶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活动过程。卢仝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从凡人到圣人的转变;皎然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从僧人到禅人的转变。我们在卢仝的诗中读到了儒家的“济世”,在皎然的诗中读到了释家“超凡”。两人借助同一载体从不同的途径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两者本无高下之分,我之所以更欣赏皎然,则完全是个人爱好了。

丙戌夏日

京华闲人于京华碧露轩

 

 

浅谈禅与茶
楚涵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最初茶是作药用的,神农尝百草用之解毒。后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特权饮料,至晋隋才在民间普及。陆羽于公元760年隐居湖州苕溪,闭门十余载著述《茶经》,影响天下声名海外,世尊为茶圣。陆羽是弃儿,被竟陵笼盖寺住持僧智积收养,壮年后与僧人皎然结忘年之交。皎然是中唐著名学僧,传世文集10卷,诗文中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情,以及共同采茶、制茶和品茶。所以,陆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许多佛家思想。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禅宗自南朝宋末达摩在中国创立,至六世分南北两宗,而南宗慧能的顿悟说较北宗神秀的渐悟说更近禅旨,得以承继五祖弘忍衣钵,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风流所及,宗派纷纭,于南宋传入日本。 
  茶之作为饮食在寺院里盛行,起始是因为形而下的健胃和提神。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且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唯许饮茶。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形而上的心灵净化,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在静思默想中,达到真我的境界。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
  品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丌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里青藤讲的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我以为陈继儒强调的“一人得神”和张源讲的“独啜曰神”更近茶道之道。 
  论茶道,近代日本似乎更有心得。茶自唐代传入东瀛,至十五世纪僧人珠光奠定了一套简单朴素的茶道仪式,十六世纪经千利休进一步完善,坚定确立了闲寂、枯淡的茶道美学观点,并使之升华到民族艺术的高度。日本是岛国,偏安一隅,民族单一精致,善于吸收、总结、沉淀、堆积和挖掘。而且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也不象中国茶道受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综合影响,而最终归于“中庸”平和。日本茶道由僧侣引进,始终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自宋代禅宗东布,更使茶、禅融会贯通,达到“茶禅一味”的三昧之境。
  禅和茶道对日本文化影响至深,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致答辞中,贯穿全篇的就是一个深深的“禅”字。在《美丽的日本与我》中,他几乎例举了所有高僧的诗句,以及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的茶道、花道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论及茶道时他说:“‘和敬清寂’的茶道所崇尚的‘闲寂与空虚’,当然蕴含着心灵的丰厚。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内藏着无边的广阔与无限的优丽。”最后论及虚无,他写道:“道元的四季歌题为‘本来面目’,虽歌咏四季之美,实与禅相通。” 
  品茶的确是一种美的景致,茶道的确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与禅的确有着一种浓稠的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我们不妨静下心,暂且从一天的喧嚣中解脱出来,让心灵步尘赵州和尚一并“吃茶去”。 

 

 

禅心品茗

冰蓝

用沸水洗净两把上好的紫砂壶,一定是要一个窑洞烧出来的,倒进来自地下三百米深的冷泉水,放在专用的草炉上,草用印度出产的菊花草,用文火煮沸,再将水倒去,此为洗壶。取雨前极品毛尖,均匀地洒在其中一把的壶底,洒满一层再洒一层,一共三层,不可厚不可薄,只刚刚好五钱的样子;与其同时用另一把壶煮泉水,也用文火,只到七成沸便可。将那七成沸的水倒入放好茶叶的壶,再放在草炉上用细火煮至九成沸,将茶水倒去,此为洗茶。在空壶里再放入泉水煮至沸腾,将此水倒入有茶叶的壶中,用细火煮两到三分钟。 

  青绿的茶叶完全舒展开来,根根竖立着,漂离于这小小的世界里,飘逸如斯。就这么看着,心会沉静。 

  待茶叶完全舒展开,取出一只透明的琉璃盏缓缓地将茶水沿杯壁倒下,只倒八分满,及时用杯盖盖起,此为闷茶香。大约两分钟时间掀盖,用手轻扇杯口,细细把味茶香,一丝一缕的茶香隐约地好象要飘进心里,熨贴着全身的毛孔,大脑一片空灵。 

端起盏杯,浅抿,让略苦的液体在口腔中停留,于苦至甜,这其中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趟轮回,一种飞跃? 

心无旁骛,这样的感觉在现在这烦扰的生活里的确是很难得的了,我想。               
  我用鄙视的眼光看着在我们这里来来往往的人群,一如他们也用同样的眼光看我。 

  在他们眼里,我是一个除了茶道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的痴呆,我知道。 

  我记得所有的事情,从我学会品第一口茶开始,我开始痴迷于茶,从那时候我就知道,我的生命注定是为了茶而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除了茶,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父母在万般无奈下把我送到了这个茶庄。他们的想法是,每天千篇一律地重复着同一件事我总会厌倦的吧。让他们很遗憾的是,我到这里已经四年了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耐。于是,我就有了一个我还没见过的弟弟。                   
  我一直在追求着一种境界,那是茶的境界。 

  轻灵如气却又凝重如山,禅的理念却又表现得如此真实。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矣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茶却早已无声地超脱了。茶曰:于无化有,于有化无。亦虚亦实,何有解来?                   
  我在苦苦地想参悟茶所蕴涵的道。却在每一次的有所感悟的时候发现茶的博大精深和浩如烟海。于是,茫然。 

茫然的感觉是痛苦的,就象一个正常的人失去了眼睛,忽然找不到方向的原地站着,不知所措。              
  一片茶叶缓缓地打了转,飘然而下,我看见,它对我笑了。顿时,宇宙间回响着一个声音:归! 

顿悟!我笑了,终于明白,原来最艰深的道理却也是最简单的。佛曰:归一。茶曰:归零,归一,归无。

 

 

茶思禅想

天堂老尸

  天色已晚,远处的山峦正吞噬着最后的一缕夕阳,周围的山脊已变成黛色的了。我一个人坐在曹溪寺的茶堂里,手边的一盏普尔正慢慢凉去,一阵寒意爬上双肩。已是暮秋了,虽然山上的松柏依然翠绿,可是低矮的灌木叶已尽黄,秋风袭地而来,扯下行将凋落的黄叶,抛向空中,纷纷扬扬…… 

  寺院里的老元梅落尽了枯叶,光秃秃的枝干给人无限萧索之意。传来了敲“省板”的声音,那是僧侣们该吃晚饭了。“施主,茶凉了。”我猛然抬头,见一小沙弥站在一旁,手里提着热水壶,微笑的望着我。我点点头,从沉思中醒来,用手指了指茶碗,示意他添水。滚烫的水从壶里倒出,冒着白色的热气,我的心里也不觉泛起了一点暖意。 

  端起茶碗,啜了一口,觉得淡而无味,才想起来,这已经是冲了第五道水了。“人情宛如茶叶水,越泡越淡。禅机便是世间法,弥久弥深。施主,该换茶叶了。”一个中年僧人从茶堂的里间禅房里走出,笑着说偈道。我知道他是寺院里的知客僧,法名“本微”,听说是厦门佛学院毕业的。几年前,还是了见大师当家的时候,我曾常来拜访大师,和本微有数面之交,故而认得他。可是几年过去了,了见大师也去了别处寺院当家,我也长久没有来这里了,所以他可能不记得我了。 

  我竖起右掌,掌心向外,上半身略躬,以佛门单掌之礼向本微打了招呼。本微笑笑,在茶堂里的大日如来像下的香炉里添了三枝香,然后打开茶柜的门,去取茶叶。我笑着说道:“不必了,本微师,既然茶叶如人情,又如何换得了呢?”本微仍然微笑着,说:“茶叶就是茶叶,淡了就该换的。”我心中猛然一动,是啊,淡了就该换了,许多事情,就宛如这茶叶一样,随着如滚水一般的激情一次次的冲泡,总会慢慢的淡去的,可是许多人看不透这其中的道理,虽然淡了,却还是要去泡它,在这上面消磨了许多的心智,可却终究跳不出“执”,不懂得换“茶叶”,最终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形销骨削。 

  “茶叶就是茶叶”,其实世间许多纷繁芜杂的事,岂非就如这浅显的道理一样,只是我们太“愚痴”,所以才会堕入魔障,终日不得解脱。我的一位朋友,曾深爱着一个女孩,他是性情中人,是那种为了爱可以付出生命的人。可是这个女孩却背叛了他,他从此十分消沉,认为自己此生不可能再爱,许多年过去了,仍然孤独一人,他不是也和这茶叶与开水一样吗?“淡了就换吧”,我也曾劝他放下,可是他却一意孤行,渐渐习惯了这种“执”,从而忽略了许多的美丽。想到这里,我不禁摇了摇头,把新的普尔茶饼拜开,捻碎,放入茶碗中,倒上热水,顿时,一股浓郁的茶香弥漫四周…… 

  窗外,夜已渐酽,夜风送来秋虫的吟唱,鼓楼上穿来了阵阵鼓声,所谓“晨钟暮鼓”,我知道,这是僧侣们上晚课的时间了,我忽然觉得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我抬头看见本微,他正手持数珠,默念佛经。我问道:“本微师,你适才所说的茶叶就是茶叶,是有所指吗?”本微的目光里闪动着狡黠的的笑意,也不回答,念道:“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呵呵,时候不早了,施主早些下山吧。”我心中忽然有种莫名的感激,是对本微,还是对这普尔茶?我也说不清,我双手合十,告别本微,跨出山门,大踏步向山下走去。 

  

 

茶这情结

施楠

我喜欢茶,喜欢闻茶,喜欢品茶,喜欢和茶有关的诗句、对联,喜欢和茶有关的故事。就象西方人喜欢咖啡一样,我的身上有着浓厚的茶情结。

  正式喝茶是从上班开始的。办公室有位同事爱喝花茶,一次我们一起去茶叶店,他给我讲了不少关于花茶的事,于是我也跟着买了一两花茶,我清楚的记得一两的价格是12元,而那时我的工资还不到300元。回到办公室,轻轻地捏出一点放入杯中,加上开水,热气扑面,花香四溢。从这时起,我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单位附近有一家福建茶庄,我经常去那里买茶,也常和营业员聊茶,渐渐地我知道了不少关于茶的历史、茶的知识和茶的轶闻趣事。

  我喜欢书,而茶和书总有着解不开的结。古人在一起评诗研字,往往就是一杯香茗为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水指的也是清茶吧。手执长卷,案头放一杯好茶,我觉得这是一大快事。正如旧时茶楼有一对联所云:茶能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每每我写东西时,一定要倒掉残茶,沏上一杯新茶,一边闻其香,一边观其形,一边品其味,一边构思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说是文章本天成,香茶品来之。

  茶喝得多了,也逐渐喝出了名气。机关里好多人都知道我是个喝茶高手,也就常有人拿来茶叶找我帮着鉴赏,北方人品茶的不多,懂茶的更少。很多人在南方人挑担的茶摊上上当,我则成了鉴定的权威。于是我柜子中的茶叶也多了起来。喝茶也从花茶转为喝龙井和乌龙茶了。这个转变还要从我两次出差说起。

  多年前去福建厦门出差,一中学校友在厦门定居。老同学见面格外亲切,饭后带我来到中山路的天福茗茶(目前已开遍全国)。第一次走进这么专业的茶叶店,当然十分兴奋。同学看来是轻车熟路,在服务员的招呼下,坐在红木茶几前,服务员把新到货的铁观音放入紫砂壶中,给我们进行茶艺表演。她的纤纤玉手轻轻把玩着茶壶、茶海、茶杯,真是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乌龙入海”、“关公巡城”、“凤凰三点头”,每个步骤都有好听的名字。当我拿起闻香杯时,乌龙茶的香气顿时令我口目一新,心旷神怡。入口甘甜芳香,回味绵长,口唇清香。同学在边上对我说:“北京的大碗茶那是喝茶,长春的花茶那是饮茶,只有福建这功夫茶也叫品茶啊”。说的我感觉面红耳赤。以后的几天,每天晚上都去品茶聊天,真是乐不思蜀。回来前自然是没少买纯正的铁观音。同学也一尽地方之谊,送我一把精致的紫砂手壶作为纪念。

  2001年清明时节,我又一次出差来到杭州。这是我第一次到杭州。西湖龙井早已闻名海外,而这次我见识了真正的龙井。杭州的朋友说我们来得正是时候,龙井新茶刚刚上市。于是在一个周末,他带我们来到梅坞村,我们在一农户家中喝最好的“明前龙井”。龙井茶一般有“明前”和“雨前”之分,按节气就是清明前和谷雨前的,而清明前的则是龙井中的上品。而梅坞的龙井在当地又是极品中的极品。热情的茶农拿出一个锡罐,打开之后,清香的龙井就香气扑鼻而来了。他先在高高的玻璃杯中倒入三分之一的开水,然后放入茶叶,让我们轻轻地摇动杯子,茶叶一片片地就在杯中跳起了舞蹈,叶芽也随之慢慢舒展开来。当把开水注满茶杯后,一片片嫩芽从杯底跃然而上,慢慢地又似缤纷落英款款而下,那翠绿的颜色缓缓溢满茶杯。轻呷一口茶汤入嘴,只觉有一股浓浓的豆香味,咽下时,喉咙处清香盈绕,久久不散。这龙井真不愧是茶中极品,绿茶之王。杭州的朋友又向我们介绍了鉴赏龙井的方法,一要先看“形”,看条索是否整齐,两旗一枪是否完整,叶片大小是否均匀、饱满;二是要看“色”,龙井茶多为黄绿色,色泽光亮黄绿均匀为上品;三是要闻香气,香气浓郁为新茶,反之则为沉茶。

  这两次出差,使我迷上了乌龙和龙井。按照茶叶的知识,龙井属绿茶,适合夏天饮用,可以解暑去热;而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性暖,适合冬天饮用,可以暖胃增加热量。于是我这一年就以二茶相伴,几年来伴我从冬至夏,又从夏到冬。

这些年以茶为伴,以茶为乐,以茶会友,茶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我的茶情结越来越厚重了。情结何在,心绪何在?还是让我以重庆一茶室的对联来表达我的心情吧:

一瓯香茗,涤我尘襟,借问往来船,载多少画意诗情,好转韵事;

万里晴空,豁人心目,欲语登临者,看几次朝阳夕照,珍惜流光。

 

 

清茶人生

tdj1998

曾经男人的“三件宝”,已斗转星移,成为旧谈。

所谓旧时男人“三件宝”是:酒、茶和香烟。上大学时,一次暑期回家,在火车上见一微醉男子,坐在两节车厢之间过道的地上。他悠闲地抽着香烟,漫不经心地呷着茶。样子极潇洒,亦很颓废。

但我却认为那是的男人的最高境界。

及至如今,不吸烟成为男人的一种新时尚。而崇尚文明饮酒之风,也从沿海以及发达地区席卷而来。茶楼生意,倒是越来越红火。

早晨出门,边下楼梯边摁动遥控,停在院子里的车门已打开。这是现代成功男人的真实写照。夜晚南风拂面,能清茶淡饮,于忙碌奔波的现代人何与幸哉!

我不是小资一族,也非白领丽人。为了能有一杯茶,和一辆车的清闲日子,而苦心经营着每个春夏秋冬。

同事有车了,因为她嫁了位有钱的老公。再次步入婚姻殿堂的她相信,感情和物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最终选择了后者。在她略显炫耀的眼神背后,心底能否还有一杯清凉的茶呢?

我依旧为着我的感情,我的茶,我的车生活忙碌奔波,并始终不渝相信着自己的鱼和熊掌,哪怕遥遥无期……

滚滚红尘,物欲汹汹。纷扰市井,名利人生。心静,清志,明理,保持平常心,是茶赋予吾辈的内涵。中国有句古谚:知足者常乐。此乃养身之经典法宝。

茶,修就了众生宽容之心。无论是席丰履厚的达官贵人,还是日日耕作的草芥平民,宽容是人人能够修就且惠而不费的。它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荣华富贵、糟糠素日、人情冷暖、凄风淡月……

也许要等到皱纹上白头,我才能驾上我的爱车,提上茶壶,还有唇齿相依的老伴,去浪迹天涯。

若能有清香如茶的生活相左,哪怕无车此生足矣!

 

 

斋后一碗茶

    从日出梦到黄昏

茶,是人类最亲近的草木,是大自然为我们派来的使者,它们在杯中旋转沉浮,若即若离,向我们发出平淡天真的歌吟。它唯一的希望,是你能够静下你的心来,静下你的灵魂,它唯一的愿望,是你能够听到它的歌声。“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在高古的前代,这是一种洒然无累的生活之声,昭示着精神与美的象征。

      目视于茶,看她小小的薄薄地躺在杯底,注入开水后,茶叶开始舒展身姿了,而且还有了层次感。在冲泡的雾气中,执一杯细饮,一口茶并不急于吞下,轻轻含于口中,茶的青气轻微荡漾,袅袅升腾,绿色的汁液四溢,细若游丝的精密感觉就经由脉管扩散开去,那是荡气回肠、洗心涤肺的感觉。中国人喝茶,之所以从来也没有形成日本茶道与朝鲜茶礼那样严谨、规模的传统,大概和我们最注重饮茶中洋溢生活之美、体现生活之乐的方式有关。品茗要的是舒缓、恬谧、心地淡然,而修心静虚,所谓禅也。中国人把茶纳入了禅的境界,在水淡茶香中,自我宁静安详地思索,止息意态,修持心境,达到无我无物无始无终,浑然一体。

      茶是被赋予了禅机的饮品。

      于花朵中看到菩提,在芥子里见得须弥。如此乃有小如一瓜的壶中日月和杯里乾坤。盏茶入腹,可资回味的当然不只是清苦和幽香。

      茶禅一味,鱼在江湖中自由自在,忘记了水的存在,人在自然中快乐自足,忘记了道的存在,喝茶的时候沉浸在愉悦之中,忘记了茶的存在——此乃中华茶之大道也。

      软红十丈,多少人徒然看着日出月落的景象,却不能歇却机心,去品味赵州茶,感悟生命的空明宁静,正如慧南《赵州吃茶》所叹:

      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黄龙录》)

      赵州和尚用一句“吃茶去”对待人们的一切问题,因为禅宗的真义是无法直言的,所以只能顾左右而言它,截断问者的平常思维,叫人把一切缠绕于心的人世烦恼悬置起来,以空虚澄明的心境去过日常生活。这样,你便和禅在一起了。赵州和尚之所以要说“吃茶去”,也许是因为,从一颗平常心出发,茶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象征物吧。

      禅宗主张从凡境切入,认为浅近的凡境是建立禅悟生命的基础,“全心即佛,全佛即人”。南宗禅主张饥来吃饭困来眠,平常心是道,于是,禅就体现在担水、劈柴、饮茶、种地这些日用之中。将佛法的奇特,还原为生活的平常。这平常,便是不假奇特的一切现成之境。此时,“斋后一碗茶”、“青绢扇子足风凉”都是西来意。

      大道无所不在,道体通过形相发挥着作用。

      只有在日用中,佛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明白此理,就不会当面错过,让我们在一盏淡若幽兰的清茶中,感觉到生命美丽,感受到禅悦法喜。

 

 

 

乡   茶

顾玲玲

      广水地处鄂北边陲,那里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地方虽小,但山水却是钟灵毓秀。与故乡的景致一起闻名的是当地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在家乡众多特产中,我情有独钟的是家乡的茶。

      每年清明过后,家乡的亲朋好友,都要给我寄来三两斤亲手制作的新茶叶。无论是在摸爬滚打的训练场,还是在紧紧张张的办公室;无论是出差办事,还是探亲休假,一年四季之中,我总忘不了身边带上乡茶。工作之余,闲暇之时,都要泡上一杯浓浓的乡茶,慢慢品饮。

      品饮乡茶,品出的不仅仅是醇厚的茶香,还可品出种种心绪。如:清幽、平和、温厚、儒雅、隽永、和谐、宁静等种种滋味;可领略高天、阔海、清风、明月、松吟、竹乐、梅咏等种种妙趣和意境。品饮乡茶,我常邀二三知己静坐对饮。或是默然轻品,让生命的境界超越言词,在友情的心灵中不需要说话地互相印证;或是三言两语,让茫茫人世的千万伤愁在互相慰藉中如潺潺流水、涓涓清溪在静坐对饮中消逝。我也时常静坐窗前远望绵绵群山,近看茫茫人海,独自品饮乡茶。每每感到屋中香味浓浓,分不清是书香还是茶香,自觉身如燕轻,飘飘而起,文思如涓涓春泉。而心中则流水淙淙,花红柳绿,众鸟嘤嘤。品茗静读,一种快乐的心情,如水的感觉和逸兴遄飞的心境便自自然然地生发出来,一丝丝文情诗意萦绕心头,一缕缕乡情沁人心脾……

      在阔别家乡的日子里,多少次梦回故里,多少次神游茶园。手中热乎乎的乡茶飘散着清香,飘散着家乡的泥土气息,飘散着故乡父老乡亲的淳朴和善良之情,凝聚着故乡父老乡亲对远方游子的牵挂和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品饮乡茶,它给我真,给我善,给我美。它是一位文静、宽厚、重情谊的挚友。惟有它才能给我宁静与深刻,给我厚重与平实,也惟有它才能给我人生的哲思。

      一杯乡茶在手,总想起那碧波荡漾,茂林修竹,层层茶树缠绕山间的故乡。又是春茶拔尖的时节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是不是又背着竹篓,在晨气清薄、露香犹存的茶园中,一叶叶、一芽芽采摘着浓情的乡茶?

      故土的乡茶哟,游子一生不解的情结。

 

 

别样的酥油茶

施中海

风轻云淡的日子,在高原低矮深蓝的天空下,是满眼的金黄和火红。在这青稞成熟的日子里,地里一片金黄,满山的树木摇曳着,满树的红叶轻轻地在风中飘摇,每当有风拂过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故乡的这一切,不知那些喝酥油茶的人们是否依然每天甩着鞭子,唱着歌谣,快乐地赶着牛群回家。
      说到酥油茶,记得我刚上初中那会儿离家远,学校要求住校。住校对于我来说是新鲜的,充满了兴奋与激动,我也结识了一大堆藏族朋友。好客的他们,两个星期以后就带我到他们家去玩。开始还好,见识到了传统的藏族民居与他们奇怪的房屋布置,可是等到吃饭的时候,我就傻了眼,开始就是一大碗酥油茶,我心里直打鼓,因为我听说去藏民家喝茶是有礼仪、有讲究的,而我又不懂,这该怎么办呢?和蔼的主人用不太标准的汉语对我说“喝,喝!”我就想:不管了,见机行事吧。于是便举起碗来很礼貌地喝了一小口,茶一入口,我差点没吐出来,那种强烈的奶味与一股怪怪的味道混在一块,使我特别难受。然而出于对主人的尊敬,我不得不强忍着喝了几口。主人又盛情地替我加满,这茶到了第二道,味道淡了许多,也好喝了。等第三遍添满后,我已经喜欢上那股淡淡的味道。一入藏区,酥油茶总是人们食谱中最不可少的,所以同学吃饭、请客,总少不了用酥油茶招待,慢慢地我也能在第一道茶中品出它的浓香来。
      时间飞逝,如白驹过隙,六个秋冬就这样在我们之间悄悄溜走。只是那酥油茶留在唇齿间淡的、浓的点点香味,总是让我不禁想起故乡的草草木木和那些在远方的亲人,然后会不自觉地有种惆怅与牵挂,牵动着那一份如酥油茶般的亲情,浓的、淡的…

 

  

 

 

茶.禅.生活
 傲雪残剑

      案头香茶,琵琶绕梁,香烟袅袅,提笔写下“茶.禅.生活”后,久久不能行文,陷入那清净深远的境界中。抚心自问,自古茶事博大精髓,禅宗神机,岂是我等此辈所能拙言所述。后想,世人皆凡人,我也凡人,但借生活赋予我的那点悟性,也斗胆妄言二三吧。
  我羡慕古时的主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幽雅礼敬,更时常梦回牵饶“临山傍水,茂林修竹,陋室茶香,香炉紫烟,幽兰清心,抚琴自乐,与君品茗,赏景,赋诗”的恬静愉悦、超然物外的脱俗意境。 

  茶以清为精神。多少文人墨客以此明志人生,吟诗弄来,文清细腻,传后人与佳作。有诗为凭:“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颜真卿等《五言月下啜茶联句》) 
  “此物清高世莫知”(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数朝诗思清”(李德裕《故人寄茶》) 
  “五碗肌骨清”(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羡君潇洒有余清”(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 
  “愿携茶具作清欢”(梅尧臣《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 
  “更作茶瓯清绝梦”(陆游《夜饮即事》) 
  “故人气味茶样清”(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 

  我想,清故是茶的本质。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古时之风,更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最高风尚表现。也是中国茶德“廉、美、和、敬”中“廉”的一说吧。 

  历代文人雅士,品茶之时,并非粗糙不知味,大都追求一种心境特殊的升华。有诗云:“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话茶杯意更幽。”茶,作为心神一缕馨香,与琴、棋、僧、鹤、酒、竹、石,不失才子佳人所偏爱,诗中之物,晚唐时期,更为盛行。 
  说到现在茶,茶到底为何物呢?其实,茶是茶树聚山水之灵气,浴自然之雨露,天然生成,红尘一物。 

茶树属山茶科茶属。山茶科包括23个属,380个种。茶属有50余个种其中之一。茶由茎、芽、叶、花、果组成。茶树的芽是枝、叶、花的原生体。位于枝条顶端的称顶芽,位于枝条叶腋间的称腋芽。顶芽和腋芽生长而成的新梢,是人们用来加工的原料,是最有利用价值的部位,通过多道程序的制作,成为爱茶人的盏中之物。 

  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睡醒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鲜温。此药用价值,自“神农尝百草”中就有一说,后者陆羽《茶经》中也有一叙。 

  茶演化到今天,和酒一样变成了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饮料。不是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语吗。今天,茶被视为“国饮”,其历史悠久,必与国人休戚相关,难舍难分了。 

  事实上,茶就是凡尘一物,几千年的风雨沧桑,爱茶的人赋予了不朽的清远风雅的情怀,提炼出人与自然的精髓,开创出有中国特色的茶道精神。我们推崇茶道中蕴涵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融与生活的哲学中,成为我们人生旅途的指南。有名的茶研究陈香白教授就指出“中国茶道, 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如果说,茶宣扬的是一种精神与理念。借盏中之物,悟透人生的悲与欢,离与合,成与败,得与失,空空寂寂。这倒与佛教中的禅宗如出一辙,准确的说就是那一层共同包含的韵味,异曲同工之妙。否则,就没有千古流传的“茶禅一味”的佳话了。 

  自古茶与佛门有缘,渊源甚深。山门野寺,开山农作,必满山种茶,受五戒,禅定入佛,香茶一杯,青灯古影。香客祈福还愿,游僧到访,自有茶堂出入,奉茶为敬,寺中清心寡欲之举。 

  茶在佛门中润化,承佛教文化的滋养,提升茶道的精华。茶道与佛典、禅语的完美结合,激发人的慧性,启悟茶道的内涵,感知那悟道的乐趣。有诗吟道“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更为体现“茶禅一味”的关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 

  我在看禅宗的禅史文篇中,记得“赵洲茶,云中饼”的妙品,前者就是弘念大师所说的“吃茶去”,那意味深长的无我境界,所要表述的就是“茶中有禅,禅中有茶”这个道理,世人又有几许做到。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万物皆有缘,万物皆是禅,一切皆禅也。正如喝茶人,能饮茶,不代表会品茶,会品茶人,不见得能悟茶,其实是一个道理。 

  茶道所谓修身养性,与佛家身修,口修,意修实为一种修为。佛云:身修则有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修则有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修则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本质上说,两者皆然,修得身心清净,真性情也。 

  既然万物皆禅,一切皆禅,禅是什么?禅就是生活。就象唐朝道悟禅师教诲弟子说的,禅没有法要,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这就是禅。
  我感激茶的香远,茶的飘逸,茶的朴实,禅的宁静,禅的深远,禅的智慧,让我的内心震撼,在思索中回味那缕清香。 

  或许,某一日,我心烦意乱,想逃离城市的喧嚣。蜷缩在某一处馨香的茶楼角落,细细的,静静的品味那一杯绿茶,放飞我即将枯竭的心灵。我想我会懂得这就是茶、禅、生活。 

                                         (作者原创作品,禁止转载网摘!)

 

醉斋笔录——人在江湖月在天

——不懂禅人的茶禅一味  五山茗徒

前日清晨,泡着一杯香浓的英红九号,翻看网络上的漫画,想起童年时期的快乐,感触良多。看到原来看得最痴迷的黄玉郎的《神兵玄奇》,来回翻阅,心下怡然。在次翻看,却发现许多儿时不经意的情节,竟然让我灵台一亮。

关上电脑,做回茶桌前,开始泡茶,思绪便断了,开始看着岭头单枞的金黄茶汤从我的格致壶里缓缓流出,听见随手泡如天外传来的声音,闻到若有若无的蜜香。世界就全部在这里。

当温润甜滑的茶汤从我的咽喉流下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真的很不错。

坐回书桌,漫画上的那图案就浮现起来了:天晶剑决·电闪雷轰。主角拿着那把绝世的剑,发出速度无与伦比的剑招,而体内真气也开始加速,最后自己承受不了走火入魔。原来这个剑法的诀窍是:身体快,内息慢。

这不正是说我吗?

生活忙碌着,而心也跟着忙碌了,已经一个星期都没有时间停下来,给自己倒上一杯清茶。即使是强迫自己人静下来,然而心还在那里忙碌着,眼前众多的人众多事情,一时间,喝进口里的不是馥郁的茶汤,是三千烦恼。

茶没有了滋味,人生也没有了滋味。

那我是谁?我要怎样呢?不免为万千俗事困扰的我奢望什么愉悦呢?

想到这里,我哭了。有一个真实地感觉是,我竟然不知道,怡然自得的人生就在我身边,就在当下这一刻,就在我在泡茶的这一刻,打字的这一刻,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没有人会和我争抢。我竟然累得身心疲惫,忘记了我要到的地方,不过是现在,不过是在内心一个专注的念头,一杯我给自己冲的茶。可能,以后,不论是成功的巅峰,还是挫折的低谷,情感的波涛里,还是人际的森林中,停下几分钟自己冲上一杯茶,享受片刻我就是我的欢愉。

许多年都从我身边过去了,以后也有许多的年头,会从我身边过去。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我内心深处的一泓清泉,那一份赤子之心,还有那品质如一的茶汤。如果茶汤变了味,应该是我心已经走到了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本来无需求,劳心劳力勉强求,不知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内心就好像漫画里被外在世界牵引的越发快的内息,冲撞四周。

累了,倦了。

因为茶,这一刻我在这里,这一刻我看到我自己,我内心慢了下来,我拿着金黄的茶汤,对着桌面那面镜子里的人,饮了下去。这里有我,还有茶,还有大千世界。

我窃以为,喝茶,做事,看漫画,若能内在察觉,若能明心见性,已经是禅的开始。

* * * * * * *

那一日去六榕寺喝茶,那一日喝的是海德师的观音。那一日,认识了新的朋友。

我在泡茶,茶不够多,第一轮,我让海德师轮空,海德师微笑以答。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让他轮空,我只是感受到应该是他轮空。茶汤碧绿清香。海德师拿起杯子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拿空杯子。好像我忽然明白,于是我就回报以微笑。原来,人和人最开心的就是这一刻,不知道伽叶看到佛祖拈花微笑的时候是不是这个感觉。

喝多了茶,大家就开始分吃海德师的糖。当时旁边的一个朋友正在聊女人,聊赚钱,聊工作,仿佛开心,可是我们都觉得他实际上并不快乐。于是海德含着糖,喝下一杯茶。那是很好的观音王。那朋友先是眉头一皱,随即恢复正常。

海德师说:“嘴里含着糖,已经尝不到那茶的味道了。”

那朋友顿时有所悟,跪地行礼感谢。我没有什么反应,我还在泡茶,茶还没有喝完。我知道,当海德向我示意空杯的时候,我已经和这个朋友一样,有所开悟,我感受到我用空杯的心看到的自己。但是,我没有跪地行礼。因为我要给海德师倒第二杯茶。

修行的路是很艰辛的,也是充满恐惧和愉悦的。和朋友喝上一杯茶,感觉自己的他我,自己喝一杯茶,感觉自己心中的自我。不断的体会,不断的看,直到有一天我看无可看,才是放下自我他我,去了我相,也去了无我相的时候,才是我回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了。这并不是依恋那些自我他我,我父亲说得好:“你还没有拾起,怎么能言放下?”有一天我真的拾起了茶,看到了我的心,方是放下茶放下禅,也解放我的心时。

随心而来的文字,见人见我,对于我,便是禅了。

* * * * * * * * 

我在星期二的上午在一个网吧写的这段文字。当时我心里还是蛮开心的。

经历开心经历失落,不同的心情,背后挣开一只慧眼,知道这是生命的一个过程。知道我从来的地方来要往去的地方去,在我的生命里市最近的事情。

我们去英德看了茶园和茶厂。一片片翠绿的充满生命的鲜叶,在雨后舒展开来。观看揉拈和发酵的过程,品饮淳厚的成茶。当时我被派去倒茶渣。一片茶叶的生命历程阿!

如果从他在母体上抽出芽头开始算的话,到了被人采摘的时候,经历水和火的洗礼,生命的外表开始变化,也许是一个涅磐。如果这片叶的形状还在的时候叫做他的今生,那他的前世,不就是生养他的母体,滋养他的雨露和土壤,抚摸他的阳光吗?他的来世,不就是那因茶汤滋润而清醒的感受吗?不就是茶渣营养的那片土地吗?甚至就是我因为他而写的这篇文章阿!

因因果果,循环不断,方才悟到,我们也和这片茶叶没有什么不同。这一路走来的众多过程变化,就好像揉拈发酵,瀹茗冲泡一般,是我在实现这个生命啊!万物都是由这些原因幻化成的相啊,所以又有什么不同的呢?我们还要厚此薄彼,厚己薄人?可笑,可叹!茶叶的价值在涅磐中体现,在他的来世里,仿佛为人们作了不少贡献,而没有要求什么。然而滋养他的那些事物又向他所要了什么呢?原来这一切就是世界变化的一个过程,茶叶,我,此文,茶语清心,禅定,万千烦恼,只是这其中一个过程的一个名字罢了。

内心安然喜悦的后面,我闻到悠悠的香气。

所以才知道,原来我是从来的地方来,要往去的地方去啊!

茶山青青蒸碧烟

烹得嫩芽可忘言

晓来风正起,横舟绿水前

猛回首,人在江湖月在天

 

 

 

 

姓名:陈勇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的话“茶是博士,是增进感情、传递友谊的和气汤;是醒脑提神,有益身心的药;是谈生意的桥梁,文明的象征。”但我觉得,茶更加象征尘世的纯洁,茶从栽种、采摘、烘焙、贮藏,一直到最后的冲泡到饮喝,都需要最清洁的手法,油腻的手或油腻的茶具,稍有一点不洁净便足以轻易将品茶的雅致破坏无余。

好茶的喝法讲究艺术与技巧,更深层次称其为品茶,曾有幸到过羌族,他们的茶文化很独特,他们称一口喝如牛饮,两口喝如驴(吕)饮,三口才称其为品,最有代表的是流传民间的“四道茶”文化,其中有一道称为“千里香”,冲上一杯香飘千里,喝上一口沁人心脾。泡上一壶不枉三年采摘一次的漫漫光阴。正如好马配好鞍,没有好的茶具,就算再好的茶叶也不能尽显其色,尽露其味,若粗茶无异。所以说品茶是文明的象征。

品茶也代表一种胸怀,只有在恬静、舒适的环境中以海纳百川的心情慢慢去体会当鲜开水与茶叶融为一体的那零零种种,在一阵水蒸汽下,你仿佛能听见无数的声音在轻轻的歌唱,是那么的欢快;仿佛看见那优雅的舞姿,在轻轻飘荡。

品尝过酒醉的滋味,让人萌发冲动;其实茶也醉人,不过她却让人亢奋,使人理性。所以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冲击下,诸如红茶、绿茶、奶茶、早茶……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江南北、国内国外,中国的茶叶市场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此刻,我要为自己泡上一杯因“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而留名的蒙顶山茶,慢慢体会这茶如人生的乐趣。

 

 

茶中有禅

林文钦

今年开春,在上市的新茶中,我最先品尝到的是福宁元宵绿。闻一闻带有茉莉花的淡淡茶香;看一眼清澈光润的翠绿,未喝而精神为之一爽。随着纤细的条形绿叶逐渐舒展,一个不新不旧的话题??茶与禅,萦绕在脑海中,竟日日挥之不去。

茶中有禅否?茶中无禅乎?想必,茶中是有禅的。不然,何以有九华佛茶?何以有安溪铁观音?或许,茶中是没有禅的。不然,何以有“茶楼”?何以有“女老板茶馆”?何以有以茶解酒?于是,妙华法师说他“至今我的心里二二乎乎的”。但我想,妙华法师心里其实是明明白白的,只是他没有点破。以至于我们还是“二二乎乎”的。禅的本意是“空”,倘若妙华法师不“二二乎乎”的,让我们看了他的文章便“一一当当”的,那他就不是“禅门”说茶了。倒是像我这样的廊外人,喝了几开新茶,就要忍不住的点破:茶中是有禅的。

依山建寺,依寺种茶;早成古风。僧人戒五欲,既无“洞房花烛夜”之喜,也无“金榜题名时”之春风得意,饮茶品茗,便成了淡薄名利的僧人主要嗜好。以至寺前庙后开垦,僧人尼姑种茶,蔚然成风。西山寺的西山茶、惠明寺的惠明茶、径山禅寺的径山香茗、踏泉庵的云雾茶、鹿苑寺的鹿苑毛尖等,无不与禅接缘。更有甚者,九华毛峰,传说是地藏菩萨从西域引进,茶禅相通,遂成茶中极品。可见,禅中有茶。何况,佛经中许多妙文偈语、趣事个案,戒律声闻,开启智慧,重察人生,不也如品茶一般,入口先有丝丝苦味,久而弥香,遂至日不暖席、夜不倒单之境?

茶中有禅。色泽翠绿、味道甘醇、香幽如兰,这不正是禅宗追求的淡漠名利、心如明镜吗?普陀山僧人将山岩上的仅有的五六斤小白岩茶供观音大士,就是因为其茶“毛骨生风六月凉”;而庐山东林寺僧人慧远以自种茶招待陶渊明、陆静修,以至“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就是因为饮茶心清神爽,为谈经诵律增添兴致。乾隆爷在西湖的狮峰下胡公庙饮龙井茶,并将庙前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不能说其中没有“禅”意。苏曼殊“丈室番茶手自煎……为向摩耶问凤缘”,不就是在茶中寻禅吗?

茶中何以有禅?根源在心中有禅!“静试却如湖中雪,对尝兼忆剡中人”,东坡居士冬天在西湖喝龙井茶,竟然从茶里喝出湖中的雪味,缘于他心里的一个“静”字啊!曹雪芹写妙玉用积雪煮茶,应是受了东坡居士的启发。早年陈独秀与苏曼殊和尚相厚,其“烹茶自汲水,何事不清幽”,就吐露了茶中有禅的佛性。“细饮番茶话凤缘”,陈独秀与苏曼殊在饮茶时谈论着前世因缘,茶香与梵香缠绕,茶味与禅味不分,完全与慧远和陶渊明、陆静修居士交往如出一辙啊!

细思量,茶中岂止有禅?茶中还有道、有儒,更有佛、道、儒的糅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被朱谏称为“仙人采下白云英”的白云茶、陆羽取名的“仙茗”茶、白居易诗赞的“仙茶”等,就含有烟云缥缈的道气。“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欧阳修笔下的江西富豪,大约品尝的是茶中满腹经纶的鸿儒之味。唐太宗李世民在泰山玉皇顶上一边品茗,一边奕棋,他品尝到的茶中,除了追求来世的佛性外,还应有不脱儒途的江山霸业和祛病延年的道心吧?

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在家居士周作人发表五十自寿诗:“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可谓禅中见茶;胡适不信佛,故其《和苦茶先生打油诗》两首,均见茶不见禅:“想来爱惜绍兴酒,邀客高斋吃苦茶。”“能干大碗酒,不品小钟茶。”赵朴初居士茹素七十多年,向以茶代酒;滴酒不沾,茶酒并论的人,当是要了茶而丢了禅的。《水浒传》上的花和尚,酒禅并来,因是半道出家,不在此例。

据说闽东太姥山银毫茶有“茶禅一味”之称,去秋路经此山未及品尝,真为憾事也!

 

文化茶旅

作者  马艳

生活至此应无缺憾,俯首掬饮源头水,感谢上苍的恩赐。话说茶文化是种籽,是花朵,也是果实;它是温暖,是光亮,也是前路上不绝的呼唤。有一天,当你终于与之迎面相遇时,你会发现:茶文化真是一泓清澈澄明如水般的鉴照。 --席慕蓉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摇椅轻摆,

云淡风来。

香茗微露栖栖幽香的悸刻,禁不住深想:倘若生活值得欣赏,幸福深受眷爱,至此应该就没有空白,应该就不留遗憾。

有时只要稍一合眼,稍一平心跳,沁一口醉心的香茗,思往昔积垫下的足迹,应当就不难联想到一派意境:象参差斑驳,随风摇曳的树影;如透光浓亮,荧火四溢般光影的沉迷,那一瞬,顷刻间流露出的幽远恬淡是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世上所有懂得生活情调,懂得喝茶有道之人的。

用一杯茶的醇香解读一种生活的素美,即便生活最初的梦想早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植根。但愿生活中,所有的记忆都源于一个对生活执着而美好的信念。或许真正的茶艺就在于一份狂热爱好下积垫的文化底蕴,象茶本身赋予的独特之香.淡,而不浊;香,而不腻。

有茶如歌的生活,心情象琉璃般质地纯净透亮,屏息静观:夏至微露的暮色,远远传来的香茗幽远而氛香。

我想:无论是晨露的朝阳抑或晚霞的星光,茶叙人生,对饮当歌,惜美之士都应珍惜彼此灵犀的生活。用香茗取代烈酒用洒脱对换忧郁,然后用捧过暖杯,留有余热的双手以及那因余热而触发感念的心去铭记一些曾令我们无比动容的温柔与温暖吧!

‘合掌为朴素的礼敬,微启又如莲花。’象一些缭动的心弦,曾因一些阳光午后某一杯香茶而换化成纪念中永恒的流年。

安静的天,

宁静的夏;

本色的素,

纯白的心。

相映成趣的笑颜,源于茶艺的志同道合,风微拂,香茗微轻,那一枚旋迹于杯水中的茶叶在风的召唤下不断旋浮着香气,旋舞着光晕,圈圈,圆圆,圈圈,久久弥散……,隐隐约约,让人又一次禁不住贪杯。

 

 

我的茶禅生活

应该说,作为一名青年学生而言,我并不是一个十分狂热的茶禅人士,但是偶然的机会,让我对中国的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喜爱情趣儿,那种茶味香气缠绵入了我的心境,居然久久不能够忘却了。

我是一个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今年春节刚过不长时间,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备考”复习阶段了,我知道自己这一刻是真正步入到了“冲刺倒计时”关键日子哩。我的父亲母亲特别关切着我的日常营养调剂按排,一日三餐基本上不重样儿地为我精心制作可口饮食,感动之余,我真的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样的致谢话才好,那时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努力考出优异成绩来回报父母双亲。妈妈知道我有“开夜车”学习的生活习惯,就无比关爱地对我说:“儿呀,说句实在话,每当我与你爸爸透过门缝儿看见你刻苦钻研的情景时,心头是一个劲儿地发酸啊,已是夜深人静时分,左邻右舍的人家全都熄灯入睡了,可你依旧点灯熬油般地苦读,当母亲的这心都要破碎了哩!”我抬起头来面露一丝微笑,说:“妈,儿子知道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大道理,现在不用功的话,恐怕将来真的要悔恨呀!再困再乏,我也能够挺住的啊,请爸爸、妈妈放宽心吧!”话是这样说的,可我清楚说此番话语的时候,自己的心里洋溢着苦涩感触不是个滋味儿,众所周知,读书求学是一门苦差事,尤其如今又到了人生道路的十字街口儿该最终抉择的时刻哩,我自己这心里其实也是具有强大压力的啊?!母亲是看出了我的顾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晚间学习若想提高效率,我看你还是多喝一些茶水吧,茶水这东西可以提神儿、醒脑,帮助你克服午夜困倦的不良精神状态,其实,我也知道‘开夜车’学习对你是一种体能上的损害,可是现在这时候又是所谓的‘非常时期’,若是稍微松懈一下人生前途说不定就毁于一旦哩,所以,迫不得已我也提倡你适度地饮茶,这样可以促进你的学习效果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啊。”起初,我并没有把母亲的这番话记在心间,依旧那样地哈欠连天捧读课本、试卷,后来,我逐步尝试着开始接触到茶叶的感觉,而这一接触果真就让我恋恋不舍啦。母亲为我精心泡制了碧螺春茶,那时候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初次在午夜开始饮用茶水的,从最初的提神儿解渴到日后的仔细品味,我在饮茶方面居然获得了独到的心灵感受啊。我喜欢在深夜里读书研究学问,因为此刻周围的环境十分安静,我只有在这种安静的氛围内才能够专心学习。喝茶水,的确是可以起到提神儿、醒脑的作用,给我的感觉是自从每晚喝茶之后,我的学习劲头儿更加充足了,往日的困乏、倦怠真的就一扫而空哩。于是,我由开始的单纯喝茶提神儿,过渡到日后的去认真拿捏玩味,意识里感觉着是自我思想境界的一种默默升华啊。那段时间里,当我夜晚打开书籍、沏杯热茶,完全沉浸在这样舒适温馨的天地里,我便觉得这是一种幸福哩,芬芳的茶叶汁水发散着诱人的清香气息,潜意识里它将我身上的些许浮躁一点一滴地洗涤干净,同时这美味的茶水又带给我了许多祥和、从容、安宁的内心滋味儿。于是,我被茶水感动了,个中的味道也只有我自己能够体验得到啊!茶,用嘴巴去品尝,用心灵去体会,流连于这样的意境之中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果真从简单的品茶过程中觉悟到了更深一层次的意蕴,这,也是别人很难领悟到的深刻境遇啊。都说爱好品茶的人,是些头脑极其聪慧的智者,我是个爱好喝茶的青年,却不认为自己是个所谓的“智者”,在人生观里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苦行僧,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笔墨纸砚当中,为着求取功名我真的失去了很多原始纯真的天性,内心里涌动着的更多是些争名夺利的野蛮竞争情绪,我知道自己变了,变得已经面目全非哩。我习惯了这样的状态,白天里我就企盼着夜晚的到来,而到了夜晚时分,我一边翻阅着试卷、教材,一边小口儿认真的品味着茶水,那种特别的美妙处境是极难使用语言来表达描绘的。从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我体会出了一种感受,在现代社会里通过考试获取名利是我的朴素愿望,我也想通过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来改变我的人生命运走向。如此的境遇中,又让我体验出来了另外一种人生理念,在精彩纷呈的人世之间,功名的利诱、浮华的迷惑,真是的应该多一分淡泊、多一分宁静,自然而然地也就拥有了超凡脱俗的意境,也就拥有了相应的定力,在日常普通的饮茶过程中体会出了人生的宏伟意义,这种境界其实某种程度上讲已经达到了禅境啊!觉悟到了这样的道理之后,我不知道这是自己的进步还是落伍呢?!反正自此以后,我的学习劲头儿更加猛烈了,科学的险阻、知识的障碍全然对我不再构成什么威胁了,一股子心底里升腾着的巨大动力在鼓舞着我奋勇当先、毫不退缩。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从容地走进了“高考”战场,带着亲朋好友们对我的关怀祝福与热切期待,满怀豪情地以笔当枪挑战未来、超越自我!

前几天,高校招生的分数线下来了,我光荣地被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录取啦!激动之余,我们全家人都流淌下晶莹的泪水,十年寒窗苦读的心血终于没有白白浪费啊。高兴的同时,我倒觉得自己复习阶段里的茶道指引了我的前进方向呀,茶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最佳表达方式,从日常生活的品茶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课本中不曾阐述的礼仪、道德情操的深层原理,这是我的荣幸啊!

后来,我领略到“茶禅一味”的深层道理,当我来到了市图书馆时,在书架子上挑选了一本有关茶禅类别的经典书籍,里边这样写道:“茶禅一味的概念,其渊源是出自湖南石门夹山寺……”

冷香斋主人评曰:初种“茶根”,希望日后能生枝补叶,造福大众。

 

 

肖黎民

茶有灵性。若与其灵未冥、其性未合、其境未契、其器未容,则一半的茶味会在饮茶时悄悄溜走。所余者,徒为茶之形骸;所饮者,不过是唯剩茶羹的白水而已,仅有解渴之用和充雅之功,而难为体道之佳偶、修心之绝配、参禅之助缘矣。

茶当是草木精华累世修炼而成。天地之清气所养、山间之灵坡所育、雨前之甘露所滋。最宜农家处子新沐后无语采摘、竹篓中轻放浮搁;最宜汲深山清泉盛于沙壶,拾林间松枝燃于泥炉,壶置炉上,火烧水开,俟温度适中后备冲茶之用;最宜形拙貌朴之泥砂壶泡茶、外赭内青之泥瓷杯饮茶,既可醇其原味,复可赏其形色;最宜二、三素心野老、散淡闲人处江湖之远,栖泉石之间,琴舞松鼠,棋敲闲花。风过竹响,云飘水流。无心有意间啜饮一口,言来语往中齿舌余香。一分苦涩,几丝清凉。茶灵充满,茶意本然。似有人生之况味,又似有宇宙之禅机。此乃饮茶之至境。

至若红尘之所谓茶道或街面施设之茶事,虽为俗中求雅、闹中求静之佳选,但一落规制、一涉人为,茶灵便如惊鹿般即刻远遁,茶境也失其天然而退得其次。即使器具再考究、程序再规范、环境再舒适,即使再张以“和、清、雅、寂”之虚目,也总有塑料感、无机感、作秀感、表演感、模拟感、利用感或别的什么味道。但能臻此境已属不易,毕竟还是与茶有关的雅人雅事。姑可称之为饮茶之雅境。

当外感都市喧嚣、内觉身心俱疲之时,不问独处还是群聚,不论绿茗还是红茶,不管泥壶还是瓷杯,就其所便,随其所宜,冲上一壶,泡上一杯,倒也沁人心脾,提神解乏。虽未得茶灵之真体,但也可在恍惚间寻出其远去的踪影和留下的余味。此乃饮茶之常境。

不时可见城中为生计奔忙的贩夫走卒或村里起梁造屋的山民壮汉于烈日当头、大汗淋漓之时,捧起瓷缸大杯或粗笨钵碗,开怀牛饮那种煮得浓浓的砖茶,感到虽不是饮茶之雅境,但觉得茶灵似乎又以别样的面目附着在他们体上。这不足为怪,大俗大雅处往往见至情至性。这恐怕也是茶灵经常出没的地方。

茶禅一味。饮茶最易将人导入禅境。茶性清凉,可伏心中燥热,可涤体内沉浊;茶味枯淡,可去名利之欲、可息奔竞之心。由实物之茶冲水泡为有形有态有色、可视可触可饮之茶汤,茶汤复冒出丝丝缕缕、飘飘渺渺、视之则无、嗅之若有之茶味,茶味又让人进入无限广大、清朗空明、不可言说之茶境,这是茶逐渐由“有”入“无”、由形而下升华为形而上的过程,这是茶在虚化、淡化中不断超越自身、超越时空的过程,这是茶由“形质”蜕变为“精神”、由“实物”蜕变为“灵物”的“返魅”与“显灵”过程。入此境者,即茶即禅,即禅即茶,饮茶即是参禅,参禅即是饮茶。唯恍唯惚,若有若无,非出非入,不即不离。道心冥契,天人合一。可观照实相,可体悟本真。其妙味佳境,唯宜心领,实难言传。如赵州禅师,只是一味“吃茶去”。

其实,心静之处就是最好的茶场。深谙此道者,无论行走坐卧,无论有茶与否,他随时都在“吃茶”。直如淤泥之中可绽莲花、火宅之上可得清凉。饮此心茶者,不拘茶迹,不落茶痕。不取茶相,不取非茶相。有茶亦饮,无茶亦饮。饮而不饮,不饮而饮。无心用茶,茶灵自附。茶灵附体者,心饮之间,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物相谐,与人相和。看得破,想得通。提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事来即应,事过即忘。无所不备,无所不可。随其所便,因其所宜。随时做主,立处皆真。在世出世,妙行无住。轻安自在,活泼空灵。情不随境转,心不被物迷。生死一瞬,常作终极之想;自他不二,尽可悲天悯人。荣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信念八风不动,名利云淡风轻。直饮得地老天荒乾坤转,直饮得神清气爽逍遥游。

心静茶至,茶至灵来。灵来神往,道现其中。善饮心茶者,最得茶灵三昧。此乃饮茶之上上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