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琴音2015所有作品:闲话栀子豉汤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0:57
闲话栀子豉汤证中央10台郝万山老师讲解《伤寒论》时谈到几十年前的他的老师的一个病案——栀子豉汤治疗哮喘案。记忆犹新的是——他和他的老师再未见到类案。为什么?不得而知。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并非如此。明白形成栀子豉汤证的机理后,那么栀子豉汤证就十分常见了。
1、返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嘈杂证(懊恼)
2、反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胸中窒(狭窄)
3、反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不得眠(烦躁)
4、反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咳喘(咽喉气管病)
5、烧心、吐酸、胸后骨疼痛……组成:栀子﹑淡豉
  主治:
  1.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
  2.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
  归经:此足太阳阳明药。
  方义:
  (1)烦为热盛,栀子苦寒,色赤人心,故以为君。淡豉苦能发热,腐能胜焦,助栀子以吐虚烦,故以为臣。
  (2)酸苦涌泄为阴也,此吐无形之虚烦,若膈有实邪,当用瓜蒂散。
  变化方:
  (1)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治前证兼少气者。
  (2)本方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治前证兼呕者。
  (3)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5)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发黄,心中懊侬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
  (6)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汤,治伤寒劳复。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煎服法:服令微吐。
  栀子豉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栀子9克(劈) 香豉4克(绵裹)
  【用法】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功用】清热除烦。
  【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方论】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北京中医药大学姜元安教授对栀子豉汤证这样认为:胃中空虚,热邪乘虚客于胃脘,引起心中懊恼,反覆颠倒,不得眠之栀子豉汤证。热邪是客于胃脘而不是客于胸膈。心中懊恼就是胃中嘈杂不得安。热邪与胃中无形之邪结而成栀子豉汤证,假令热邪与胃中有形之邪相结,已属于承气汤证。
吃点东西,喝点凉水,中和一下胃酸可以缓解症状。《神农本草经》云:栀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仲景所说的“证”显然与中医教材中的“证”有明显的区别!

仲景的“证”更像是诸多“症状+体征”所得出的“症候群”!

后世医家与中医教材所说的“证”明显是所谓建立在玄学和思辨基础之上的“病理过程”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