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物质第二季百度云:张学良抢救下的神秘国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40:48

 

张学良抢救下的神秘国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中,有一种非常古老的工艺叫“缂丝”。虽然是丝织品,但它刻画精细,图案优美,跟画没什么区别。历代流传至今的缂丝,非常稀少,如今大部分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批珍贵的缂丝差点落到日本人手里。说起对缂丝的收藏和保护,不得不提到两个关键人物,他们就是张学良将军和朱启钤(qián)先生。

朱启钤,字桂萃、贵州开阳双流镇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收藏家。出于对缂丝的热爱,朱启钤曾不惜巨资收购了大量缂丝精品,被当时的收藏界冠以“朱家缂丝甲天下”的美誉。

朱启钤收藏的缂丝,大多是从清代恭王府里流散出来的皇帝御赐之物,包括宋代名家朱克柔的《牡丹图》、《山茶蛱蝶图》等作品。收藏之余,朱启钤还对缂丝进行研究,撰写了《存素堂丝绣录》一书,把自己的藏品一一著录其中。

缂丝的精美与华贵,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对于朱启钤收藏的这批缂丝,日本人垂涎已久。1924年,日本实业巨头大仓喜八郎向朱启钤提出,愿意出100万元银洋收购这批缂丝。

此时的朱启钤,虽然已经家道中落,急需用钱,却丝毫不为这笔巨款动心,他私下里对家人说,这批国宝就是卖,也坚决不能卖给外国人!1929年,朱启钤为了研究古代建筑,急需经费,第一次想到出售这批缂丝。可当时能够接手这些缂丝的人,大多是外国资本家。

张学良将军得知消息后,立刻与朱启钤取得联系,表示愿意接手这批缂丝,并保证“绝不让它们流失海外尤其是日本”。有了张学良的保证,朱启钤才放心地把这批缂丝以20万银元的价格,半售半赠交给了张学良。

接手缂丝后,张学良不敢大意,谨慎地把这批宝物珍藏在当时的东北边业银行金库中。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这批缂丝随边业银行一起落入日本正金银行之手,被运到长春存放。当时的伪满洲国还把这批缂丝定为了“国宝”,在日本印成一本名为《纂组英华》的图录。

幸运的是,几年以后日本投降了。朱启钤在文物专家王世襄的帮助下,将这批缂丝从长春空运到北京,交给了故宫博物院。经历了14年的坎坷之后,这批缂丝终于脱离了险境,安全地留在了中国,成为今天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国宝。

缂丝瑶池集庆图轴制作于明代,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明代缂丝大师朱良栋的作品。它横 205厘米,纵260厘米,是现存明代最大的缂丝作品。

在这幅两米见方的丝织品上,描绘了王母娘娘在瑶池庆寿的情景。图上方祥云缭绕,王母娘娘头戴凤冠,身披霞帔,在两位仕女的陪同下,手持如意端坐在椅上,面带微笑接受仙女们的朝贺。

细数一下,画面上共有九位仙女。在中国古代,九,是神秘而吉祥的数字,它象征着“天”,代表最大的数字。九位仙女,正好巧妙地烘托出王母娘娘的地位和权势。

九位仙女一个个身材婀娜,手捧荷花、海螺、珊瑚、灵芝、牡丹、蟠桃等各种吉祥寿礼,前来为王母娘娘庆寿。

在王母娘娘和九位仙女周围,瑶池上水波荡漾,山峦间松柏青翠,凤凰在桐荫间飞翔,仙鹤、梅花鹿穿梭其中,蟠桃、灵芝硕果累累,就连山石也在旭日的照耀下,反射出五彩的光芒,整幅图案吉祥喜庆,突出了拜寿的欢庆氛围。

这幅缂丝瑶池吉庆图轴,画面繁复精细,哪怕是细小的枝叶、动物的羽毛都表现得非常形象,栩栩如生,非常华丽富贵,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形容为“以梭代笔”的缂丝杰作。

俗话说“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工艺非常繁复,这幅瑶池吉庆图轴的纵横都在两米多,而且织工精细华丽,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绝不是普通人家能够承受的。据专家讲,它应该是皇家织造的专门用来拜寿的寿礼。可以想象,当这幅富丽华贵的“吉庆图轴”在寿诞之日被徐徐打开时,一定会赢来满堂喝彩。

缂丝,又称“刻丝”, 因为布纹表面有类似刀刻的断痕而得名。据专家考证,缂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汉代时,张骞出使西域,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丝织品,就有缂丝的身影。

缂丝织造出的图案,正反两面看起来一样,图案富有立体感,又因为耐磨,所以赢得了“丝中之圣”的赞誉。

缂丝的织造虽然繁复,织造它的工具,却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台木机和数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梭子。织造时,织工坐在木机前,按照设计在经面上勾画出图案,通过不停地换梭子来回穿梭,编织出纬线,从而织造出一幅有各种图案的缂丝作品。

最初,缂丝只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针线活,俗称“女红”。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缂丝名家,就是一位女性,她就是南宋的朱克柔。

朱克柔,原名朱强,上海松江人,是一位以绘画和缂丝为生的女艺术家。她运用的缂织技法非常高超,独创的“长短戗”缂法,被称为“朱缂”,一直沿用至今。

这幅现藏上海博物馆的《莲塘乳鸭图》、《缂丝牡丹图》及《蛱蝶山茶花图轴》,就是朱克柔的缂织作品。这些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极受世人的推崇,尤其受到宋徽宗赵佶的喜爱。宋徽宗在她的织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zhǐ)绣看。”

继朱克柔之后,明代缂丝名家不断涌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朱良栋了。《缂丝瑶池吉庆图轴》就是朱良栋的代表作。

明代缂丝技法更加高明,增加了孔雀彩羽线的缂丝技法。专家称,《红楼梦》中晴雯所补的 “雀金裘”,就是把孔雀翎毛上的羽绒与丝绒拈合后缂织而成的。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同样是用孔雀羽毛缂织的龙纹。这些用孔雀羽毛缂织出的花纹,看上去“金翠辉煌,碧彩闪烁”,而且永不褪色。

继宋徽宗之后,精美的缂丝受到更多皇室成员的喜爱,他们不仅把缂丝作为生活中的实用品,更把缂丝当作艺术品来收藏。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缂丝精品,临摹书画作品的缂丝比例最大。这些作品的主题往往带有传统文化的吉祥寓意。这些缂丝通篇采用纯粹的缂织技法,就连人物眼珠、衣服皱折等细节都用丝线一根根地织造表现,气韵生动,而且内容相似,堪称姐妹篇,反映出明代丝缂工艺的高超水平。

无论是缂丝所耗费的巨大人工,还是为艺术所倾注的心力,都让缂丝显得非常尊贵,这幅瑶池吉庆图轴,更是以繁复华丽的缂丝工艺,让我们领略到明代缂丝工艺的精华。

文、陶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