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寓言7:翔宇课变:关于理想课堂的100个问答(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1:47:50

16、理想课堂需要建立怎样的学生观?

 

卢志文:让我们先从字面上解读一下“学生”这个词——

何谓“学”?作为名词的“学”,指学业、学问、学识;作为动词的“学”,指学习和体悟。

何谓“生”?首先是生疏、陌生、不熟悉;其次是生命、生存、生活;第三是生长、产生和创造。因此,“学生”首先是指“学业、学问、学识生疏的人”,学习未知是学生的天职;其次,“学生”还要“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体悟生命”;第三,“学生”,就是要“学会生产,学会创造”。

应该说,这个解读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误区。因为,在这里我们总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即学生是幼稚的,无知的,不成熟、不懂事的,是受教育者,他们并不具有与成人一样的资格。而社会和教师本人也都认为,教师则是比学生高明的人,是先知者、评判者,是灵魂工程师,是教育者。这种观念既是理论上的误区,也是潜意识中的东西,严重影响着师生关系和对学生的评价。

而今天,学生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可能性”,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存在,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整个社会现实的一部分,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而不单纯只是向社会学习,也不仅仅是等待将来。

社会已发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体系。过去,社会变化缓慢,相对稳定,成年人的经验和文化确实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今天社会急剧变化,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成年人自身也要不断更新知识,重新社会化。这就使得成年人与学生实际上处于相同的地位,成人所具有的优势和过去已经大不一样,权威性下降,先知程度打折。

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青少年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接受新事物快,他们在信息时代具有比成人更优越的地位,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所掌握的信息量很多时候大大超过成年人。

走向“多元化”,增加“选择性”,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大势,这打破了文化的“同一”标准。青少年也开始形成自己的亚文化,他们可以向不同的方面发展,具备“多元”和“选择”的特征,而不必一定要循着成人的文化标准,重复昨天的故事。

由于这些发展和变化,尽管青少年在一些方面仍然缺乏经验,但是,再简单地把他们看作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看作“待加工”的零件,看作不懂事的孩子,看作“边际人”,甚至否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否认他们自身价值观念的意义和现实性,并据此来面对他们,评价他们,要求他们,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当然也会导致他们的逆反与抵抗。

今天的学生,他们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之飞扬,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我们应该对这种发展和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涉及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传统的学生观,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缺少“尊重”和“目中无人”。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成为教育的“对象”、教学的“附庸”,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待加工“原料”,成为满足成人管教欲的“工具”。

打造理想课堂,需要重建我们的学生观。我们必须明白——

“自主”是最高境界的尊重;“自学”是最高境界的教学;“自律”是最高境界的德育;“自治”是最高境界的管理。

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总是“不放手”就永远“不成人”,总是“不放心”就永远“不省心”。当然,“放手”不是“放任”,“放心”也不是“放羊”。

自主,就是让学生既要做自己的主人,更要做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自主,就是让学生既要做学习的主人,更要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

“自学”是体验最深刻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态度最积极的学习状态,“自选”是策略最精准的学习选择。

理想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取决学生”的改革。它的出发点是“信任学生”。我们的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中——提升成绩的同时提高能力,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发展,赢得尊重的同时拥有尊严。

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自己,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永远是自己在学,他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永远是自己教自己,他才是自己的老师;学习必须经由自己才能完成,他才是学习的通道、途径和载体。

“学会”的前提是“会学”,“会学”要从“背会”走向“体会”。“背会”,不一定表现为死记硬背,更多的是机械、消极、被动的“浅近学习”,最到位的“会”是“体会”。

主动习得的、用心感悟的,其中蕴含有独特的生命体验,有发现和探索的快乐,刻骨铭心,终身难忘。能让同伴由“不理解”到“理解”,这对别人来说是最深刻的理解;把不懂的同学讲懂,对自己而言是最深透的“弄懂”。帮助同学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帮助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