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克拉娜买啥:湘江血战 红军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4:44

湘江血战 红军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05-26 16:00
  • 解放军报
  • 我要评论
字号:T|T
  • 党史研究新进展:北上抗日并非长征最初目的
  • 被删的长征日记:邓小平等人开“牛皮公司”
  • 夏曦肃反滥杀红军将士:两三万被他杀剩几千
  • 不是林彪 谁是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军级干部?
  • 长征中湘江之战前没打大仗为何减员2万多人
  • 让敌人闻之丧胆的红军小脚女司令(组图)
摘要: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红军从开始长征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好在红军没有灭亡。中央红军突破湘江——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的企图宣告破产。对此,蒋介石无奈叹道:“无异纵虎归山,数年努力,功败垂成!”

今日湘江秀色


  在“红色足迹万里行”策划方案中,我们特意派一支记者小分队去寻访当年湘江之战的战场。


  血战湘江,和后来的西路军蒙难、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我们祭拜湘江,不仅仅是缅怀先烈,更是让历史昭示未来。


  湘江之战让我们看到了,脱离实际的瞎指挥最终给革命造成多么惨痛的代价;湘江之战也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即使遭遇如此重大的失败,也不能阻挡红军一往无前的步伐。


  这些历史的昭示,今天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如果说长征是震惊寰宇的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战役,便是这一壮举中令人瞩目的巨大红色惊叹号,它因惨烈、悲壮和辉煌而格外令人刻骨铭心。


  77年后的今天,我们“红色足迹万里行”报道组小分队来到湘水边当年血战的战场,寻找那幅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的历史画卷,寻找那段不朽传奇,同时更在寻找一个答案——


  在那生死存亡的绝境中,我们的先辈是以怎样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杀出一条血路,把中国革命的火种和希望带向前方?


  两次错失渡江良机


  自广西兴安县城往北15公里,就是著名的界首镇。沿着一座座老宅信步走来,历史就这样沿阶而下来到平静的湘江。70多年前,界首大桥下这个小小的渡口,就是军委纵队渡江的地方。


  1934年11月下旬,从中央苏区出发的红色大军,连破敌人3道封锁线到达湘江边时,已成疲惫之师。此时,蒋介石已然判明中央红军的突围意图,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进剿军总司令,凭借湘江天险设下了第4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的国民党军队,在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了一个绝杀之阵。


  事实上,陷入绝境之中的红军还有机会——桂系白崇禧既怕红军,又怕蒋介石,做出了既反共又防蒋、只追击不硬堵的决策,于11月22日将主力由全州、兴安地区退到桂林东南的恭城龙虎关地区防堵,在全州、兴安一线留出一条通道。此时,如果红军能抓紧时间轻装急进,则可在一昼夜间渡过湘江。但不肯丢弃辎重、背着重包袱的部队,仍按部就班地行进,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绝境之中红军仍有化险为夷的希望。到11月27日,广西全州以南至兴安的几十里湘江依然空虚,如能阻挡全州守敌南进,抓紧一两天内快速过江,就可避免重大损失。


  但是,历史的结局却是那样的出人意料。行动迟缓的中央纵队舍不得弃掉辎重。这种阵势活像抬轿子。当时彭老总就气愤地说:“这样抬着‘棺材’走路,哪像个打仗的样子?!”


  两次渡江良机稍纵即逝。于是,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进退维谷中的红军,走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从界首镇南行约3公里的地方,便是光华铺。如今这里一座“长征湘江之战光华铺阻击战红军烈士之墓”纪念碑巍然耸立,向人们无言诉说着这里曾发生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一天,湘江是一条血洗的河。


  宽阔的江面上,浓烈的硝烟中,红军踩着早已磨穿的草鞋,行走在浮桥上。头顶上,几十架飞机轰炸着、扫射着,行进的队伍中不断有人倒下,落入江水,和着那些死亡的骡马、散乱的文件、零落的钞票、圆圆的斗笠……


  那一天,湘江是一座血肉铸成的丰碑。


  那一天,是1934年12月1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最后一天。


  这天下午,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趟着刺骨的江水踏上湘江西岸,回头看时不禁热泪盈眶,他的身后只剩了一个小红军,肩上还扛着一架油印机。


  一批一批将士倒下来,一批一批又往前冲。此时集党政军权于一身、年仅27岁的博古全然没有了当初的自信,方才意识到共产国际对他这个全无军事斗争经验年轻人的任命是如此荒谬。


  周恩来在过江人流中发现了毛泽东。这对昔日的战友相互对视却只能默默无语。毛泽东这位卓越军事家面对这惨烈的一幕,却无能为力。


  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在以后的年代里,聂荣臻元帅回忆起1934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这两天,认为那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本可避免的历史悲剧


  悲剧,本可避免。只是,历史无法改写。


  本来,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后,毛泽东曾建议,利用湘南守敌比较薄弱,而我党在该地区影响比较大的条件,在湘南地区打几仗,消灭敌军一路或一部,以扭转战局。


  一如毛泽东之前提出过的所有正确建议一样,这条建议毫无例外地被掌握着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等人拒绝了。


  面对敌人布好的口袋,毛泽东再次建议放弃渡江,进入湖南腹地薄弱地区,遭李德再次拒绝。


  当时惟一办法就是争取时间,兵贵神速。然而遗憾的是,博古、李德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家当搬到湘西去。1万多人的中央纵队,小到坛坛罐罐,大到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抬的石印机、大炮底盘,什么也舍不得丢下。这样,护卫在前后左右的各军团被队形死死地束缚住,既疲惫又被动。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红军从开始长征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好在红军没有灭亡。中央红军突破湘江——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的企图宣告破产。对此,蒋介石无奈叹道:“无异纵虎归山,数年努力,功败垂成!”


  红军突破湘江的血的事实,使红军对“左”的错误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也宣告了王明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就连为人谦和的周恩来,也坚决反对洋顾问李德再来指挥红军,越来越多的红军将士呼唤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这就为随后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伫立在湘江之畔,回望77年前那悲壮的一页,记者感慨万千:我们党90年走过的并非一条平坦大道,我们经历过苦难,遭受过挫折,甚至陷入过绝境。我们党为什么能绝处逢生,在挫折中奋起,从苦难走向辉煌?就因为我们党能及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更敢于坚持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记者 陈典宏 特约通讯员 张碧周)  心灵叩问


  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踏访湘江战役遗址,我的心中无时无刻不被一种情感激荡着:为悲壮的湘江突围而扼腕叹息,为红军将士用生命创造的奇迹而心怀崇敬!


  诗人惠特曼说:“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湘江之战,红军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红军没有失败,由此长征开始走出低谷,中国革命初见曙光。可以说,湘江战役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再也站不起来了!


  不管是谁,你可以说没有经历成功,但恐怕没有人说没有经历过失败。按道理,失败应该是最痛苦的事情,没有人喜欢它。可是奇怪的是,这失败往往比成功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例如,在很多名人的传记或自传里,失败往往是最有诗意的篇章。我们只有在每一次挫折和失败之后学会释然面对、微笑迎接再一次的挑战,我们才是真正的强者!


  相对失败而言,成功总是更能获得人们的尊敬和认可,也会拥有更多的花环和掌声。但就其价值而言,失败的教训可能会比成功的经验更有价值,更为宝贵。从失败的血与泪的阵痛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往往会比从成功中总结出来的更刻骨铭心一些,也更有价值一些。


  一个人如此,一支部队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亦然。(记者 陈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