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2 入门:梦蝶轩主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21:04


  收藏家朱伟基


  10世纪初,在中国东北兴起的契丹族建立了盛极一时的辽国,国祚超过200年。有辽一代,契丹人与汉文化相互融合,由此创造出具有独特面貌的草原契丹文化。在梦蝶轩收藏的辽代文物中,这一点突出而醒目。


  不久前,香港梦蝶轩向中国丝绸博物馆捐赠了75件辽代丝绸文物。这些丝织物从衣服、皮靴、腰带、包、手套到枕头等生活物品一应俱全,较完整地反映了辽代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丝织技艺。其中刺绣摩羯纹内靴为典型辽代三接靴,由前帮、后帮和脚面组成,其形制仿自皮靴。靴以罗为地,摩羯纹刺绣为面,球路纹辽式纬锦为里,靴内套有一层丝绵内靴。龙首鱼身的摩羯纹在辽代十分流行。而绫锦缘海东青纹刺绣皮囊为抽带绣囊,上部为绫缘,中部为小窠对狮妆金妆银锦,下部为主体,以皮质为绣底,采用满地的锁绣针法,皮囊两侧一面是对蝶对鸟牡丹纹,另一面是飞鸟狩猎纹,四鸟之间是一个海东青追捕野兔和野鹿的场景。而几何形花叶纹锦袍、刺绣小花纹罗手套、刺绣云纹罗鞋、刺绣莲塘双雁、团兽纹锦童靴等又极富中原汉文化特色。


  梦蝶轩是香港收藏家朱伟基、卢茵茵夫妇的私人收藏堂号。他们的收藏主要集中在辽代文物,又以辽代金银器作为最重要的收藏研究对象。这在内地、香港、台湾来看,都是一项比较冷门的收藏。朱伟基说,他们俩的收藏,完全是受岳父的影响。卢茵茵的父亲是天津人,早年来到香港。一直雅好收藏古董,以明清玉器、瓷器为主,也是香港知名的收藏家。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朱伟基与茵茵的一次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卢爸爸送给他们一面汉代的铜镜作为礼物。


  “当时市面上能找到的铜镜很少,这面铜镜是我父亲最喜爱的一件东西,就是因为我们结婚纪念,他送给我们了。”卢茵茵说。在此之前,朱伟基夫妇也有一些收藏,多为杂项小件,自从有了这面铜镜,俩人开始对金属类的器物有了兴趣。于是走到哪儿都不忘去参观博物馆,看馆藏的各类铜器。每到周末,朱伟基、卢茵茵就会去逛古董店,去找铜镜。


朱伟基仍有遗憾地说起了一面铜镜的故事。那还是80年代中期的时候,一个周末,在一家相熟的古董店里看到一面非常漂亮的战国铜镜,纹饰极其少见,好东西自然要价不菲,十几万港元。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还价不成,朱伟基和卢茵茵便离开这家店。大约半年后,朱伟基去台湾出差,恰巧在一家古董店又见到这面铜镜,价钱一样,于是再次离开。差不多又过了半年,香港古董店的老板打来电话,说铜镜价格可以商量,便宜一些,如果喜欢可以再来看看。朱伟基当即决定买下,可是下午去取货的时候,铜镜已经不在了。


  辽代 三彩印牡丹花纹圆盘


  “我去到的时候,老板非常抱歉地告诉我,东西中午已经卖掉了。”朱伟基至今说起这件事仍很郁闷。这家古董店在文华酒店旁边,一对美国游客经过时,由于太太说了句很喜欢这面铜镜,先生当时就买下了。他们从来没有买过古董,也从不收藏,就因为他老婆喜欢就买了。朱伟基说:“巧得很,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和这对夫妻认识,他来告诉我的这段,我当时听完都傻了。也托这位朋友去问过能否加钱买回来,人家不乐意。想来缘分真是很重要,跑来跑去前后差不多两年时间,还是没买到,最后被完全不懂收藏的人买走。”


  可以说朱伟基夫妇收藏铜器的入门,就是从铜镜开始的。在他们看来,铜镜是平面的,相对于其他金属物,更简单,容易地看出它的纹饰是否精美。朱伟基说:“一般来说,每面铜镜都有一个主题图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草叶镜、神兽镜、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等。另外多看书多看实物,稍有时日,基本上就能看出东西的真假。逐渐地,我们对整个中国的古代金属都有兴趣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朱伟基、卢茵茵开始收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间一长,问题出来了。他们对于藏品的要求很高:品相要好,纹饰要精,要带铭文。这类青铜礼器早期还易于找到,逐渐越来越少,一年下来,精品不过几件,价格又太高。大量的假货开始充斥市场。卢茵茵说,其实我们一直觉得,收藏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投入你的精力,你的时间,当我们觉得这一项收藏学习得差不多的时候,会转向新的领域。这是收藏最大的乐趣。在他们收藏深入的时候,发觉青铜礼器虽好,却总给人一种距离感。你只能远远的,怀着敬畏的心情去看它们。而一些小的铜器,马具、带钩等,它们有不同的工艺,鎏金、错金银或纯金制品,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朱伟基说,我们后来对辽代文物特别有兴趣,是觉得他们在游猎文化下创造出来的东西,都跟他们的生活有关系。我们不光是收藏艺术品,也希望了解这些艺术品背后的使用者,他们当时的生活怎么样,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交流。



  辽代 花形琥珀配饰


  卢茵茵以一对花鸟纹金手镯向我介绍,这对手镯花与鸟相间布置,鸟儿拍翅在飞,似乎是在表现花丛中的一景,生动活泼。手镯上下沿有凸棱,右金片屈折而成。镯尾打成金丝,并缠绕在镯尾两端再以金环相系。这种处理手法早见于唐代,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土的手镯有相似的金丝、金环设计,年代属于晚唐至辽。这种技法不是中国本土发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波斯王朝已经用这种技法修饰手镯,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北方的匈奴人也戴绕缠金丝锥状耳坠,北魏鲜卑人继承这种风俗,所以可见,金丝绕缠的技术应该是由西亚经北方地区传入中国的。“你再看这只C形童子攀花纹手镯,则是受宋文化影响,也有可能是汉人工匠制作的。”卢茵茵所指的这个手镯,上下凸棱之间有童子攀花的纹饰,3个小童,中间小童在奔跑,另外两个小童则蹲伏玩耍。这种婴戏或童子攀花不是辽代饰物的流行题材,出土及传世的都很少见。


  卢茵茵说,这两对手镯所蕴含的文化完全不同,制作的技术也不同。收藏这些艺术品,不是光看它美不美。你会对它们当时怎么使用,产生一连串有趣的问号。一件物品的出现,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一定是有一个历史在这个东西后面,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1990年朱伟基和卢茵茵以梦蝶轩的名字在美国丹佛博物馆进行了第一次个人收藏展,主要以装饰品为主题。在他们看来,这不光是一个展览,更应该往学术方面引导,所以在每次展览的同时,都会研讨一个学术问题。卢茵茵说:“因为金器争议很大,而且了解的人也不多,中国大部分出版的书都是关于青铜器的。没有专门提到金银器的,或是对它们进行全面调查的书籍。”


  现在对于金器的造假极多,造假者会使用真金制作仿品,历史遗存的金器不会像铜那样时间一长会产生氧化,它在化学上不会有变化的,所以不易辨认。只是古代和现代的冶炼、提纯方式不一样。由于现在的冶炼技术太好,大部分都是纯金,纯度很高;古代的金纯度只能到70%至80%,其余部分为铜。现在的金里面有一种元素是古代没有的,朱伟基说,我们希望透过研讨可以了解多一点有关中国黄金技术的问题,弄清楚采金的技术是中国自有,还是早期从西方带过来的;制作金银器的方法是完全引进,还是本来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以及金的来源等。


  现在卢茵茵和朱伟基正在筹划2011年、2012年的古代金器展览。为此特意请来美国洛杉矶博物馆专门研究古金属的专家对所有藏品用X光做技术鉴定,探测它们的主要成分,金、银、铜的含量比是多少。朱伟基特别强调,这不光是科学研究,而是以此作为一个辅助手段来看金器如何成为一个媒介,去体现不同文化的交融。现在金器方面大概分出了10个不同的文化块,早期有一些是匈奴、鲜卑,突厥,还有吐蕃、契丹、蒙古等等,大部分都是北方地区。


  朱伟基和卢茵茵是比较少见的会做深入学术研究的收藏家,他们不断地提到收藏过程中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性。90年代初期,朱伟基夫妇在东京,曾去过一家古董店。当时见到一面铜镜,上面有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图案,古董商说是秦朝的铜镜,于是他们就买下它带回香港。


  有一次俩人去咸阳博物馆参观,看到一个一样的铜镜,标注时间为西汉,不过不是田野考古发掘的,是工地里发现的。后来梦蝶轩做展览的时候,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馆长罗森是研究中国青铜器的专家,他看完这面铜镜后,告诉夫妻俩说这是唐代的。当时朱伟基小有一些生气,心想这明明就是秦到汉的,博物馆的那面铜镜也是这么写的,凭什么说是唐代的?可是罗森坚持肯定是唐朝仿古的,不过没有出土物作参照,他也是仅凭感觉。展览中为了照顾相互的感受,最后罗森对这面铜镜标注的时间为3世纪或者唐。“很多朋友很奇怪,说这个时间跨度好大。过了很多年以后,国内唐代墓葬里出土了好几面这样的铜镜,反复参看纹路,我们才认识到,这面的确是唐镜。”朱伟基笑说,“中间一段时间,我们想了很多可能出现的原因,甚至怀疑会不会唐朝的人,也喜欢古董,收了一个汉朝的镜子,就埋葬在一起。”


  在朱伟基看来,“收藏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意见,不然当人家一说你的东西是假的时候,你就怕得要死。有时候一些专家也会说我们收藏的东西不对,但是我们会很坚信自己的收藏是对的。这个自信来自于我们多年的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