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帮大佬遭枪杀:毛泽东让人怀念的十大理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25:01

毛泽东让人怀念的十大理由

您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情形,一提起毛泽东的名字,许多人就有讲不完的故事,就有表达不尽的感慨,敬爱之情溢于言表,甚至热泪盈眶。其实,不但一般群众这样,一些杰出人物也是这样。据说叶剑英80年代一听见别人提起毛主席的名字或者谈论毛主席,就激动得老泪纵横。毛泽东为啥让人热泪盈眶,总是让人怀念?那是被毛泽东的伟大人格感动的。

毛泽东为何总是让人怀念?因为他“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毛泽东曾经深刻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厚德载物,扶弱济贫,匡世济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为了人民。“爱人者人必恒而爱之”。人民热爱他,天经地义。

毛泽东为何总是让人怀念?因为他“改天换地,功德盖世”。邓小平同志曾经深情地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经历过无数次悲惨的失败。难道不是毛泽东思想才使约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并在1949年获得全国解放,在1956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吗?这一系列伟大的胜利不但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毛泽东为何总是让人怀念?因为他“嫉恶如仇,铁腕反腐”。在建国之初,他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处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当有人求情时,毛泽东却说,“是要他俩?还是要国家?”“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毛泽东为何总是让人怀念?因为他“告别官国,拒绝特权”。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官国决裂的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送子参军,当别人劝阻时,他却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后毛岸英为国捐躯;女儿上学,他不准用公车接送;收到礼品,他吩咐一律交公;亲友托他找工作,他一概拒绝。他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我们感情很深,可是,如果你们腐化了,就不要怪我翻脸不认你们。”“其身正,不令而行。”他的一言一行都感化和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党的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毛泽东为何总是让人怀念?因为他“自奉俭薄,上善若水”。毛泽东身为党和人民的领袖,却过着和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日子。他自奉俭薄,对补丁衣服爱不释手。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带头降工资。毛泽东的工资原来是610元,全国进入困难时期后,他第一个把自己的工资降为404.80元。同时,他宣布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7个月没吃一口肉,跟老百姓一样饥肠辘辘,腿脚常常浮肿。结果,他硬是勒紧裤带,带领全国人民搞出了原子弹,为新中国撑起了“核保护伞”。

毛泽东为何总是让人怀念?因为他“扫黑禁娼,干净彻底”。在建国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毛泽东荡气回肠地说:“新中国决不允许娼妓遍地、黑道横行!”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1949年11月,一夜之间,北京封闭了全市所有的妓院,而后全国各地相继禁娼,并对妓女成功进行了改造。把她们“由鬼变成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地劳动者,让世界刮目相看。

毛泽东为何总是让人怀念?因为他“藐视强权,顶天立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这句惊天动地的话,足以让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不寒而栗、威风扫地,被西方人认为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强大意志和战斗精神。凡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毛泽东总是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从不知屈服、畏惧为何物。无论是抗美援朝,还是援越抗美,毛泽东都硬碰硬。他曾振聋发聩地说:“即便是再来一次八国联军,我们中国也要与你打!打出一个真理来。”

毛泽东为何总是让人怀念?因为他“发愤图强,光复旧物”。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说,“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毛泽东时代在促进中国现代工业改造——而且是在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做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位西方学者不无感慨的说:“中国获得的外援像金子一样少。就是这样,他们还是一天比一天强大,60、70年代‘两弹一星’,还有看不见的和不知道的,不能不让我们害怕、恐慌!”

毛泽东为何总是让人怀念?因为他“闻过则喜,知错就改”。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的判断有时候也会出现偏差和失误。但最可贵的是他从善如流,闻过则喜,知错就改。在延安时期,他经常为听不到反面意见感到着急,自己就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批驳自己的观点。在1942年陕甘宁边区老百姓中有人讲毛泽东的怪话,保卫部门要追查,他坚决反对,却说:“想想我们做了什么错事,引起反感。”后来检查发现是人民负担太重,于是决定把公粮减为十六万大担,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受到了人民的拥护。

毛泽东为何总是让人怀念?因为他“笃志嗜学,远见卓识”。毛泽东才能超群、智慧过人、远见卓识。然而,这和他酷爱读书有关。毛泽东的一大历史性创造就是建设学习型政党,而他自己则是学习的典范。他一生笃志嗜学,垂老不倦,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深刻领会,举一反三,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实事求是”这句普通的成语,毛泽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它作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用这句成语教育干部,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的伟大风范感天动地、惊神泣鬼,甚至让他的政敌都心悦诚服、五体投地。他的伟大思想大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有哲人说,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日久弥新的精神;毛泽东就是让人永远怀念、更臻醇厚的伟人。毛泽东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

 

毛泽东博大精深的地名学问

事事留心皆学问。古今中外,没有一个领袖能像毛泽东那样,地名知识那么渊博;且善于因地、因时制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毛泽东每到一地,都要索取地方志阅读。阅读地方志、读地图是他最大的嗜好。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遇到初识的同志,通常会问其贵乡何处,有时还会将此乡来源和典故作一番解释。

 

“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

1955年,毛泽东主席到上海视察,游览在黄浦江上,毛泽东突然向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无言以对,谁也回答不出来。毛泽东说:“应该有。”

毛泽东的话,如同在黄浦江中投下一块大石头,于是上海市开始寻找这个不为人知的下海。找来找去,还真的找到了。在虹口区发现一座叫下海庙的小庙,位于昆明路73号。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庙小故事多。上海人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来。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小河,多指人工河。宋代为解决吴淞江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当时,吴淞江现在虹口区海门路一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相对着,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

上海之名起源于上海浦,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竟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

下海呢?明初,因吴淞江河道已经严重淤塞,另外开挖了一条新河,这条河大致是现在的苏州河下游。于是,下海浦被抛弃了。清末,黄浦江西岸被辟为租界,兴建船坞、码头、堆栈、工厂,下海浦渐渐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来的下海浦变成街路,就是现在的海门路。下海没有了。只有一个残破小庙——下海庙,记着它的往事。(《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你很有胆识,敢从子午谷走出来”

1931年12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会见国民党二十六路军派往中央苏区和红军总部联络的中共地下党员袁血卒。据袁血卒回忆:

毛泽东在谈话中问他:“你是哪里人?”我说:“陕西宁陕人。”“噢,宁陕是个军事要地。县内有个子午谷,你知道吗?”我笑着答道:“知道,我家就在子午谷。”毛主席颇有兴趣地说:“《三国演义》里描写诸葛亮从汉中伐魏,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兵,奔袭长安。诸葛亮批评那是冒险,没有采纳。司马懿就比诸葛亮高明些。他认为,孔明先生要是从子午谷出兵,长安早就被汉家占领了。你很有胆识,敢从子午谷走出来。”一段话又把大家说笑了。(《我和毛泽东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页。)

 

“侯马是一个好地方”

1937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初见来自白区的彭真。当彭真介绍自己是山西侯马人时,毛泽东说:侯马是一个好地方,春秋晋国在那里建都,汉朝周勃封绛侯于此。(盛巽昌:《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杨六郎在清凉山‘坚持抗战’”

入秋后的一天上午,毛泽东来到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的院子里,这时全校同学正集合欢送二期的部分同学到前线去。毛泽东向大家分析了当前的抗战形势,对二期的同学作了许多指示。最后,他向三大队这边走了几步,对大家说:“你们来到了延安,很好,我们欢迎你们。”毛泽东扬起手,笑着向四周指了指,说:“你们别瞧不起延安城这个清凉山,知道么,宋朝杨六郎还曾经在这里‘坚持抗战’呢!”会场顿时活跃起来了。(《回忆毛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9月版)

 

“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1938年6月,加拿大胸外科医生白求恩来到晋察冀,聂荣臻在五台山金刚庵迎接他。白求恩告诉聂荣臻,他离开延安的时候,毛泽东专门同他谈了话。毛泽东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毛泽东还风趣地对他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白求恩到了后,曾对聂荣臻说,你这个鲁智深,同那个鲁智深可不一样哟!鲁智深醉打山门,把寺庙破坏了,你却保护了五台山的庙宇。(《聂荣臻回忆录》(中),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948年4月初,毛泽东一行在途经山西五台县的台怀镇时,不仅在此住宿了一夜,还参观了寺庙。参观过程中,毛泽东等看望了这里的住庙僧尼,同他们谈了话。他不仅详细询问了五台山寺庙的建筑史,而且还颇有兴趣地向他们打听鲁智深和杨五郎,问他们在哪个寺庙当和尚。(《毛泽东与佛教》,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杨虎城将军也是黄龙山上毕业的”

1940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窑洞见到和周恩来同来的师哲。

毛泽东问师哲:“你是哪里人?”“韩城人。”“噢,你和司马迁是同乡。”这句话像一只灵巧的金手,一下子就找到了我们交谈的话题,激起了我万千思绪。

接着,毛泽东谈到龙门在韩城县境内,“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出处;讲了黄龙山脉自西向东,绵延到韩城县境内;解释了黄龙山命名的起因,它的山势、土壤、物产,并指出延安以南的崂山也属黄龙山脉。

师哲说:“小的时候听年长的人说过,‘黄龙山是土匪窝子。’”毛泽东笑了笑,诙谐地说:“杨虎城将军也是黄龙山上毕业的。”(《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增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4月版)

 

“中国有两个嘉定”

1942年4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为召开文艺座谈会做准备,曾邀请作家曹葆华等人谈话。

“你是什么地方人?”毛泽东在询问了姚时晓之后,又问曹葆华。“四川嘉定人。”毛泽东点点头,说:“中国有两个嘉定,一个在四川,一个在江苏。四川的嘉定是一个水陆码头。”

“是的。”曹葆华睁大了眼睛,有点惊奇了。他没想到,毛泽东对他的家乡居然还知道得这样清楚。由于谈到了四川的嘉定,很自然地又谈到了成都。曹葆华饶有兴趣地对毛泽东说:“成都有几个有名望的士绅,叫‘五老七贤’。”

这时毛泽东举起右手来,伸开手指,饶有兴趣地问道:“哪‘五老’?哪‘七贤’?”曹葆华说了一个名字,毛泽东就弯下一个指头,又说出一个名字,他又弯一个指头。但毛泽东弯了两三个,就不动了。因为曹葆华支支吾吾,已经说不出更多的名字来了。(《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你知道‘九江’这个地名的来源吗”

1942年夏天,毛泽东在延安邀请几个漫画家到枣园他的住处谈话。

在有几棵高高的枣树的院子里,围着一张桌子,摆了几把椅子。毛泽东就在这里接见他们。毛泽东这天穿着洗得很干净的蓝布制服,戴着八角帽。同他们一一握手以后,毛泽东首先问他们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一个漫画家说是九江人。毛泽东就问:“你知道‘九江’这个地名的来源吗?”这个漫画家小时候听到过这样的传说——有九条龙原来在地下,后来变成了九条江。他以为这是封建迷信,毛主席不会是指它,就说他不知道。想不到毛泽东讲的正是这个传说。使他感到惊异的是,毛泽东把手指举起来,说了一条江就弯下一个手指,一条江一条江的名字他都记得很清楚。(《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毛泽东的话引起了薄一波研究薄姓的兴趣

薄一波所著《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中这样写到:1943年11月,我去了延安。翌日毛泽东同志约我谈话,我同他也是第一次见面。谈话开头,他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山西省定襄县。他说:“汉文帝的母亲也姓薄,她的弟弟叫薄昭。汉文帝曾被立为代王,建都在你们山西的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薄注)”。听了这席话,引起了我研究薄姓的兴趣……经有关专家介绍,翻了翻《元和姓纂》之类的书,才知道薄姓原来是殷商的一支,周武王灭纣后,徙之于亳(今安微亳县),以地名为氏。亳薄同音,后来就写作薄。《吕氏春秋》提到过一个薄疑。大概是最早见于典籍的薄姓人了。汉高祖有薄姬,文帝即位后尊太后。她的弟弟薄昭曾任车马将军,封轵侯,后来因为杀了文帝派来的使者,被迫自杀了。

 

“项羽破釜沉舟之处”

1947年7月中旬,毛泽东又回到小河村,见到由晋西南赶来的陈赓。他决定命陈赓兵团出师豫西,抄敌后路。

“主席的意思是……”陈赓的手指在“潼关”徘徊,目光沿“黄河”移动。

“这里!”毛泽东将他的手指按在地图上的陕州和洛阳之间,“项羽破釜沉舟之处。”

陈赓望着地图略作估量,脱口叫出一声:“好棋!”他将手在地图上作扫荡势,说:“东可以威胁洛阳,支援刘邓大军南下;西可以威胁西安,牵制陕北的敌人。主席这一着棋一下,全局都活了!”毛泽东说话历来是言简意约,只要下面理解了他的意图,他便再不多解释一句,剩下的只是提出要求:“当年项羽很坚决,过河之前把河北岸的军锅都捣烂了,过河以后又把渡船凿沉,这是何等坚决壮烈的决心!你们这次过河,也要有这种无比坚决的精神……”(《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3月版,第51页。)

 

“尧山县以前叫百人县”

毛泽东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阜平县的城南庄时,据阎长林回忆,毛泽东在一次散步时和警卫人员聊天。毛主席问我们:“你们河北人,总说你们河北好。咱们现在坐的地方就是河北,你们说,这里比延安好在哪里?你们再说说,咱们坐在这里,这里周围远的、近的,都是些什么地方?”我说:“河北比延安就是好,河北有大平原,延安就没有大平原。我是顺德府尧山县人,在石家庄南边180里。我小的时候,到过石家庄,也到过平山县,再往北就没有去过了。也没有听说过阜平县。”毛主席说:“阎排长是尧山县的。我问你,你们尧山县以前叫百人县,你知道吗?”我说:“我们那里有百乡县,没有百人县。”毛主席笑着说:“那你连你们县的历史都不知道吗?以后有机会了,你可以查一下你们尧山县的县志,上边会有的。”(《在大决战的日子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89页。)

 

“你们那儿有多少个沽哇”

毛泽东和警卫战士李松茂谈话。他问:“你是哪里的人哪?”“天津海下东沽人。”“你们那儿有多少个沽哇?”李松茂怕说不完全,又怕说错了,便答道:“说不清楚。”毛泽东说:“你们那儿有七十二沽。”一边说一边又掰手指,一个一个地数起来:塘沽、东沽、西沽、咸水沽……一直数了十好几个。(《光明日报》1977年9月6日)

 

“关云长不是山西人,是河南人”

据1986年9月5日杨尚昆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说:毛主席非常重视地方志,他外出到哪个省,总要预先对那个省的省志及某些县的县志都翻阅一下。见了省里、县里的干部,他总要先讲讲开玩笑的话。比如到石家庄附近的正定县,他就讲,赵子龙是你们这里人,你们知道不知道?到河南,他就讲关云长不是山西人,是河南人;说关云长本不姓关,因为在河南有了人命案,逃往山西,到了潼关,人家问他姓什么,他一下子说不上来,一看这里是潼关,就说我姓关。后来我看到笔记小说上有这样说的。毛主席大概也是从这种书里看来的。像这类的掌故,毛主席知道得很多,他谈这些掌故有什么道理呢?他对我说,就是要采用这种方法,把空气搞得活泼些,使大家不拘束。(《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你们出使,可以学学沈括的办法”

1950年3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接见新中国未来的大使们,并与他们进行了亲切交谈。毛泽东在谈话中说:“你们出使,可以学学沈括的办法。他每到一地,都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也调查得清清楚楚,并叫随员背得滚瓜烂熟。所以和辽国边界谈判,他对答如流,有凭有据,辽国没有空子好钻哪!”(《将军不辱使命》,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好几个开国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

1950年9月,毛泽东根据淮河灾情,借鉴历史经验,强调了根治淮河水患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历史上,好几个开国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刘邦是淮河流域沛县人,曹操是淮河流域亳县人,朱元璋是淮河流域凤阳人。其原因在于淮河流域天灾人祸多,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温床。为了新中国的安定,必须先把淮河治理好。(《党史文汇》1995年第7期)

 

毛泽东三谈花果山

毛泽东对孙悟空的故乡花果山也颇有兴趣,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短短四年间三谈花果山。

毛泽东第一次提到花果山,是在1955年10月下旬。其时,毛泽东南巡,专列途经镇江西站时,他在专列上接见了中共镇江地委书记陈西光和镇江专署专员高俊杰,听取关于农业合作化等工作汇报时,问道:“你们知道《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在哪里吗?”陈西光和高俊杰不敢贸然回答。毛泽东风趣地说:“就在你们江苏嘛,新海连市(1961年10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你们年轻人(陈、高当时均为38岁)应该去转转,说不定碰上孙悟空呢。”

毛泽东第二次谈花果山,是1956年7月的一个晚上。在徐州火车站,毛泽东在专列上召见了中共徐州地委书记胡宏和徐州专署专员梁如仁。二人汇报了徐州地区的一些情况,毛泽东询问了一些情况之后,问道:“你们知道不知道花果山、水帘洞在哪里呢?”胡、梁二人都说不知道。毛泽东接着说:“花果山、水帘洞就在你们管辖的新海连市,有空可以去看看。”毛泽东又说:“孙悟空在花果山占山为王,由水帘洞跳进东海,从东海龙王那里寻得金箍棒而后大闹天宫。”关于孙悟空的传奇故事,毛泽东还意犹未尽地对他俩讲了许多。

1958年3、4月间,毛泽东第三次谈起他情萦于怀的花果山。当时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在即将离京外出调查研究前,请示毛泽东主席有何指示。毛泽东嘱咐胡耀邦:“孙猴子老家在江苏省新海连市云台山上,你路过江苏,去新海连市看看孙猴子老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胡耀邦根据毛泽东主席的交待,于1958年4月20日到新海连市视察,两次向党团领导骨干谈到过这件事。

毛泽东三谈孙猴子老家在新海连市,引起了省、地、市领导及当地人民的重视,经过调查证实,果然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那样,云台山确有与《西游记》描述相一致的花果山、水帘洞、南天门、玉皇宫、老君堂、娲遗石、八戒石、猴石、唐僧崖、白龙洞、七十二洞等地方,。特别是团圆宫里的唐僧全家塑像,与山下唐僧外祖父殷开山的故里,则更和《西游记》完全吻合。

如今花果山一块巨大的摩崖石刻上,镌刻着毛泽东之语“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现连云港市)云台山”,其书法集毛泽东手迹而成,被人们称为“毛公碑”。(刘继兴)

 

领悟一代天骄毛泽东五大成功秘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众所周知,毛泽东是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他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英雄,被称为“巨人中的巨人”,堪称“一代天骄”。那么,他成功的奥秘究竟何在?以笔者之见,毛泽东成功主要有五大秘诀:

一是“笃志嗜学,垂老不倦”。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要做大事,发誓要“翻天揭地、改造社会”。为此,他发奋读书,在学海中遨游,在书山上攀登,笃志嗜学,垂老不倦。他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对中国传统的典籍文化、口碑流传的民俗文化、植根地方的湖湘文化、康梁变法的改良文化和西方赫胥黎的进化论等等,他都兼收并蓄。但在中西文化两大系中,他更为熟悉中国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学。其中尤为重视《二十四史》,这部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崇祯17年长达4000年历史,约4000万字,是一部史料极为丰富的历史巨著。毛泽东以顽强的毅力通读了这部巨著。有许多部分则反复阅读,看过5遍以上。《资治通鉴》是毛泽东颇感兴趣、百读不厌的另一部历史巨著。全书从东周到五代十国,记录15个朝代的兴衰成败,贯穿1362年历史,总计294卷。毛泽东一生阅读、圈点17遍,并多次向人推荐。毛泽东对读书的态度是读而不死,不做书的奴隶,而让书为其所用。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驾驭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地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和辩证地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养料和思想土壤。这就是毛泽东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丰富的历史知识为毛泽东实现远大的志向奠定了深厚的学问基础。

二是“熟悉国情,把握精准”。毛泽东家祖辈务农,自己从小参加农田劳动,13岁就几乎被当一个整劳力干活。17年的农村生活使他了解了农民的疾苦,熟悉了农村社会,培养了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并决心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为广大农民谋利益。这为他日后研究中国问题,善于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须知中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中国的社会主要由农民组成。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解决农民问题。诚如他后来指出的:所谓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农民战争,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中国革命说到底是解放农民。毛泽东的理论说到底也基本上是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宣传农民、解放农民的理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与研究加上他在家乡农村生活17年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最真切的直感,这为他实现理论认识上的飞跃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有利于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

三是“总结经验,集思广益”。毛泽东是一位睿智的哲学家。他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与创造。1964年8月29日,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一位团员问:“您所以这样伟大的秘密是什么?您力量的源泉是什么?请告诉我们,以便让我们多少学得一点。”毛泽东回答,我没有什么伟大,就是从老百姓那里学了一点知识而已。虽然我们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但是单有马克思主义还不行。要从中国的特点和事实来研究中国问题。他又说,力量的源泉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一年之后,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会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和夫人。接见时,李的秘书程思远作陪。在谈话中,毛泽东主动向程先生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一时茫然。毛缓缓道:“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每个战役后总要总结一次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两次谈话道出了他一生的成功秘密: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四是“与时俱进,独辟蹊径”。 毛泽东有着出众的才华和极高的领悟力。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称毛泽东“资质俊秀”、“殊为难得”,是农家出的“异材”。毛泽东的另一位老师黎锦熙在日记中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加上毛泽东“性不好束缚”“好独辟蹊径”,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特性格,这就决定了毛泽东学马列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学得刻苦而不死板,读得认真而不教条,没有丝毫学理主义习气。他与时俱进,学习和研究马列理论,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马列而马列,而是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斯大林说:“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没有做马克思主义的俘虏,而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从这个实质出发,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毛泽东与列宁有着相同的基本品格。毛泽东的极高领悟力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军事谋略与军事智慧上。毛泽东从来没有进过军事院校,无师自通,用兵如神。他是不背枪的统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是毛泽东首先提出的,但他对笔杆子似乎情有独钟。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特制了一个备有多层口袋的可以装好多笔墨纸砚的挎包。他开玩笑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他的指挥艺术出神入化,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毛泽东的军事智慧也不是由一堆突发奇想的念头构成的,而是有了一整套的理论;他的雄才大略也丝毫不带有侥幸的色彩,而是基于他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洞见。

五是“酷爱运动,身强体健 ”。强健的体魄是担当大任的资本,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志向,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重视体格的锻炼,认为身体是“知识之载,道德之寓”。毛泽东还曾于1917年撰写了《体育之研究》一篇长达7000字的论文,由杨昌济推荐,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该文详尽阐述了身体对于学问与事业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就怕没有强健的身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思想、有学问,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所以毛泽东一直没有放松过对身体的锻炼。他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种方法是冷水浴,此外还有风浴、雨浴、雪浴、太阳浴。但毛泽东一生最喜欢也十分擅长,并由童年保持到少年、青年、中年直到晚年的运动是游泳。郭沫若说“毛主席是少年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体育锻炼使毛泽东身高1.83米的伟岸身躯更加强壮,精力、体力愈加过人。毛泽东之所以能担当历史大任,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除了他超群的才华、坚强的意志,还得益于他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是毛泽东的又一成功之道。

古人云:“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毛泽东的五大成功之道,富含着丰富政治智慧。在当下,科学发展,促进和谐,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愿各级领导从中收到感召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