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传说3免费全集观看:易经预测排卦指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18:19

易经预测,怎样获得预测模式即卦象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预测模式获得的可分析性,才能实现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迄今为止,《易经》所有获得预测模式的方法都是要么神秘,要么随意。企图通过这种神秘又随意的方式所获得的卦象来获得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那自然是信口开河,缺少依据,难以取信稍有理智的人。我们所研发并使用的获得预测模式的方法,完全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所以预测模式所预测的结果可靠性自然大大增加。

 
第一章《易经》预测基础知识

《易经》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为群经之首和群经之始。希望了解《易经》预测的体系,首先必须了解《易经》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模式”、”符号结构”等方面。了解了这些方面,就算进入了《易经》的大门。

 
第一节《易经》发展简史

《易经》的来历有一段很复杂的历史,希望学习和使用《易经》预测的方法,了解《易经》的来历是最为简便的途径。

在古代,《易经》只称为《易》,东汉著名易学家郑玄说:“《易》历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说,《易》经历了三位圣人,世代经历了三个时代!这三个世代分别是上古、中古、近古,分别与之对应的是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及周公旦和近古的孔子。而这三位圣人正好代表《易》发生发展的三个时代。
1.       伏羲与《易经》

《易经》的来历有一段很复杂的历史,希望学习和使用《易经》预测的方法,了解《易经》的来历是最为简便的途径。

在古代,《易经》只称为《易》。《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对,世历三世。”东汉著名易学家郑玄说:“《易》历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说,《易》经历了三位圣人,世代经历了三个时代!这三个世代分别是上古、中古、近古,分别与之对应的是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及周公旦和近古的孔子。而这三位圣人正好代表《易》发生发展的三个时代。

传说上古时代,大约距今七八千年左右,我国现在甘肃省的天水一带了出现一位圣人伏羲,古书上也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等,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文明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汉书》记载:“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江泽民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曾到天水视察,写下了“羲皇故里”的题词。

伏羲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创立了八卦,因为八卦能够推演事物的变化,预测事物的发展。早在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中国学院”,专门研究“八卦”,根据八卦的“两仪”(阴阳)、“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制”记数的方法并运用于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

八卦的“二进制”,被很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八卦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一座关于宇宙预测法则的高级“信息库”,其中许多奥妙之处,至今仍在探讨之中。

在现在天水麦积区渭南乡的西部有一座卦台山,相传这即伏羲画八卦之地。在伏羲生活的上古时代,对大自然,人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森林大火、地震水灾,人们既害怕又困惑。伏羲天生聪慧,善于思考,决心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伏羲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日月星辰,俯察方位地形,精心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花纹等。

有一天,伏羲又来到了卦台山上,冥思苦索长期所观察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怪吼,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这个动物龙头马身,身上有花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之中的一块巨石上。这块巨石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花纹,伏羲顿时灵机一动,很快画出了八卦。

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被称为“龙马洞”,渭水之中的那块巨石被称为“分心石”。现在的卦台山,还可以看到这些古迹,“龙马洞”里还有石槽和石床的残迹。

伏羲之所以画八卦,就是希望找出一个推动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动力。在伏羲看来,这个动力就是“无极”,于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相”生“八卦”!

“无极”无形无踪,难以描述,于是生出“太极”;“太极”一片混沌,就像“太极图”——阴阳鱼;“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出“四象”,即“老阴”、“少阳”、“少阴”、“老阳”;“四象”生出“八卦”,即坤、艮、坎、巽、震、离、兑、乾!

坤、艮、坎、巽、震、离、兑、乾三画八卦的这种排列就是易学界最为著名的“先天八卦”!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物之情”,这说明八卦来源就是“观物取象”。这是中国式思维方式“类比思维”。当然,八卦取象不是简单的类比思维,是辩证的复杂类比,其根本是“阴”、“阳”。

伏羲制造八卦,按照易理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种方法:一是“仰观俯察”,二是“以类取象”,三是“比类编码”。

伏羲制造出八卦之后,一直被广泛运用;据说到了夏禹时代已经扩充为六十四卦,记载在《连山》一书中,“艮卦”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在《归藏》一书中,以“坤卦”为第一卦,这样一直使用到商末。
2.文王与《易经》

到了商末,也就是中古时代,出现了一个圣人,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王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之长,因此也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50年,为翦灭商纣王的大业作好了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其次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谥西伯为文王,即周文王。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说过“文王拘而演《易经》”。

商代末期,纣王荒淫残暴,上下怨恨,而地处西部的诸侯国在西伯侯姬昌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这引起了殷纣王的疑虑。恰在此时,“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熹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西伯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

在羑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姬昌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前人所流传下来的有关《易》的资料,自然包括《连山易》、《归藏易》等。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他将伏羲八卦两两重复排列,制造文王八卦,演绎为64卦、384爻,给每一卦起了卦名,写了卦辞,并提出了”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著成《易经》一书,后被列为”五经”之首。这便是“文王拘而演易经”的故事。为纪念西伯姬昌,后人在羑里城遗址上建起了文王庙。

文王庙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的羑里城,为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也是易经发祥地。“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易经”的典故均源自于此。

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给六十四卦的每一爻写出了爻辞。有了卦象、卦名、卦辞、爻辞,《易》就定型了,所以现代人们所说的《易经》自然是后来的事情,而所谓的《易经》,其实就是《周易》。有了《易经》,可能是政治的原因,也可能是使用的原因,《连山易》、《归藏易》等逐渐消失了,只剩下周文王及周公旦的《周易》,也就是《易经》。

在周文王之前,有关用《易》预测(占卜)的记载不多,而从此以后,有关用《易》预测的记载很多,《易》甚至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孔子与《易经》

一直到了春秋末期,《易》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三位圣人,这就是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对后代影响深远,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影响极大。孔子曾经修订《诗》、《书》、《礼》、《乐》、《易经》,作《春秋》,对后代影响极其深远。关于《易》与孔子的关系,至今流传着这样一条成语:韦编三绝。韦是熟牛皮;韦编就是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表示多次;绝就是”断”。意思是说孔子读《易》十分用功,多次研读,把书写《易经》的竹简上的熟牛皮绳子都翻断了。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所序的《彖》、《系》、《象》、《说卦》、《文言》被后人称为十翼,即1.《彖上传》、2.《彖下传》、3.《象上传》(《大象》)、4.《象下传》(《小象》)、5.《系辞上传》、6.《系辞下传》、7.《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乾坤两卦经文的言语)、8.《序卦传》、9《说卦传》、10.《杂卦传》。到了汉武帝之后,《十翼》称为《易传》,被视为《易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至此,《易经》定型,后代从“数理”和“义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数理”派逐渐把《易经》演变为一本纯粹“算命”书;“义理”逐渐把《易经》演变成一本哲学书。

对《易经》的研究,著作很多,汗牛充栋,涉及到《易经》的方方面面,比如《易》的作者、流传、方法等,可谓应有尽有。可对《易经》的理解和使用仍然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中——“无所不包”、”不知所云”。
第二节《易经》预测符号卦象属性

《易经》预测的基本模式即阴阳符号、三画八卦、六画卦六十四卦等。六十四卦流行周文王的排列方式,即起于乾卦,终于未济,按照对立统一方式排列。伏羲六十四卦,则起于坤卦,终于乾卦,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壮大及消亡的方式排列。
1.《易经》卦象简介

什么是“卦”?

孔颖达《易经正义》认为;“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与人,故谓之卦。但二画之体虽象,阴阳之气未成,万物之象未得,成卦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乃谓之卦也。故《系辞》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

《易纬乾凿度》认为,八卦的符号就是八卦所代表的事物的古代文字字形。

现代著名学者高亨曾经推测说:“八卦是伏羲时代八个官的标志。伏羲时代有八个官,也有朝官执圭的制度。天官所执的圭上刻乾卦,所以乾为天。地官所执的圭上刻坤卦,所以坤为地。火官所执的圭上刻离卦,所以离为火。水官所执的圭上刻坎卦,所以坎为水。木官(或风官)所执的圭上刻巽卦,所以巽为木(或风)。雷官所执的圭上刻震卦,所以震为雷。山官所执的圭上刻艮卦,所以艮为山。泽官所执的圭上刻兑卦,所以兑为泽……最古的圭是用土作的,所以圭字从土。周代的圭是用玉作的,所以其字作珪,加个玉旁。八卦原名八圭,后来用于占筮,所以其字作卦,加个卜旁。”

我们认为,所谓“卦”是《易经》预测符号体系中一个完整预测模式,可分为“三画八卦”和重卦“六十四卦”——是《易经》预测系统的基本模式。

 

《易卜之辞》说:”易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主大业。”

卦象是《易经》预测符号系统,包括“无极”、“太极”,“阴”(— —、0)、“阳”(——、1),四象:“老阴(00)”、“少阳(01)”、“少阴(10)”、“老阳(11)”,三画卦: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六画卦:六十四卦。

由此可见,第一个层次无极,层次第二太极,第三层次为阴阳两仪,第四个层次为四象(老阳、少阳,老阴、少阴),第五个层次是三画八卦,第六个层次是重卦六十四卦;正好是26。
(1)太极

《易经》认为,太极是由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为道,是比太极更原始更终极的状态。

《易·系辞》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在注解《易·系辞》时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把“太极”画成图就是“太极图”。关于太极图的说法一般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太极图是数层组合图式;一类认为,太极图是阴阳鱼互纠图式。我们认为,太极图就是用来表现“太极”形象的,是《易经》预测符号系统的第一个层次。“ 太极”能量很大,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壮大和消亡,都是因为”太极”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都包含着“表”、“里”,“上”、“下”等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不仅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也是人类社会很多纲领的由来。

什么是“太极”?“太”有 “最”的意思;“极”有“端”的意思,“太极”就是继续“极限”,就是“无有相匹”,既包括“至极之理”, 也包括“至大”、“至小”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退藏于心”,所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也就是说,“太极”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的时空,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会出现零或无。

什么叫做“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呢?

“至”就是“最”!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至大”、“至小”不是具体的事物,是抽象的概念。在宇宙中,什么东西最大,什么东西最小,都不是具体的东西,不能通过经验来判断,只能离开验这样说: “太极”外面再也没有东西了,这就是最大的——至大无外;“太极”内面再也没有东西了,这就是最小的——至小无内。“至大”、“至小”是绝对的、不变的。

我在大学教逻辑学的时候,曾经用这样一道题目难住了很多自以为很聪明才学生:

这个符号“∞”叫“无穷大”,一个“无穷大”加上一个“无穷大”还是一个“无穷大”,所以两个“无穷大”等于一个“无穷大”,即“∞+∞=∞,1+1=2”!

这是为什么呢?

“至大”就是“∞”,就是“无穷大”; “至小”就是“—∞”,就是“无穷小”——这是我杜撰出来的(数学上把极限为零的变量称为无穷小)。
(2)两仪

两仪即“阴”(我们用“0”表示阴,下同)、“阳”(我们用“1”表示阳,下同),是《易经》预测符号系统的第二层次,为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两仪”最早出自《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是混沌的,人类无法把握,而太极的能量则是通过“阴”(0)、“阳”(1)来实现的。所谓“阴”(0)、“阳”(1),就是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属性,有地必有天,有母必有父,有臣必有君等,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分则一分为二,合则合二为一。

“阴”(0)、“阳”(1)的划分是《易经》符号系统的关键层次,有了这个层次,卦辞、爻辞就能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描述,进行归类,把大千世界纳入一个简明的体系。有了“阴”、“阳”的划分,这套符号系统就能运转自如,无比神奇。

从本质上讲,“阴”、“阳”是一种阴阳属性之象,我们称为“类象”——也就是《易经》用一种最为简明的“术语”——“阴”、“阳”把整个世界看成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成两类,分则“一分为二”,合则“合二而一”。

天地之道就是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都可以纳入“阴”、“阳”的范围。
(3)四象

经过“阴”(0)、“阳”(1)两两排列,构成四象,即“老阴”(00)、“少阳”(01)、“少阴”(10)、“老阳”(11)。“四象”的排列不是无序的,而是有着严格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阴”(0)静、“阳”(1)动,“阴”(0)内、“阳”(1)外,“阴”(0)退、“阳”(1)进。

“老阴”(00)两个阴(1)是一种静守之象,等待着变化。“少阳”(01)上阳(1)下阴(0),阳(1)从外而进,“老阴”(00)的外阴(0)变阳(1),实现了第一次转变。“少阴”(10)、上阴(0)下阳(1),“阴”(0)、“阳”(1)正好“少阳”(01)的位置交换;这不是简单“量”的交换,而有着“质”的区别——“阳”(1)进“阴”(0)退——《易经》爻象的排列“由下而上”,下为内,上为外,在“少阴”(10)中,由于阳(1)进一步深入,“少阳”(01)的阴(0)被阳(1)所占,“少阳”(01)的阴(0)退而求其次,退到“少阳”(01)的阳(1)位。根据同样的规律,“少阴”(10)中的阳(1)不断前进,“少阴”(10)中的退出“少阴”而演变成“老阳”(11)。

“四象”决定了“阴”(0)、“阳”(1)变化的前后左右上下界限,能够让人们感悟到变化的规律和轨迹。《系辞传》说:“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四象所示”,在天为日月星辰,在地为春夏秋冬,在位为东南西北,在人为父母子女等。

这是《易经》的预测符号的一个过渡符号层次,是对“阴”(0)、“阳”的进一步类化,为三画八卦的建构进行必要准备。
(4)三画八卦

在 “四象”“老阴”(00)、“少阳”(01)、“少阴”(10)、“老阳”(11)的基础上,按照“天人合一”的天地人观念,“老阴”(00)之上出现一个阴(0),于是出现坤(000),按照“阳进阴退”的演变规律,建构了艮(001)、坎(010)、巽(011)、震(100)、离(101)、兑 (110)、乾(111),三画八卦出现了!

三画八卦具体而微地、深入地把预测的符号形象化,概括化八种自然现象,即“坤(000)地”、“艮(001)山”、“坎(010)水”、“巽(011) 风”、“震(100)雷”、“离(101)火”、“兑(110)泽”、“乾(111)天”等8种自然现象;阴(0)、阳(1)对立为“坤(000)地”与 “乾(111)天”、“艮(001)山”与“兑(110)泽”、“坎(010)水”与“离(101)火”、“巽(011)风”与“震(100)雷”。

“天”、 “地”相互作用产生其他自然现象:“天”倒影在“泽”中,“地”上出现“山”;“天上”雷鸣,“地上”风吹;雷鸣起火,风吹降雨。天在上面发生作用,在 “泽”中可以看见;天在中间发生作用,可以出现火光;天在下面发生作用,能够产生大风;地在上面发生作用就出现山;地在中间发生作用就出现水,地在下面发生作用就出现雷鸣。

三画八卦是由三爻组成的物象,具有特定的性状、形状,所以我们称为“具象”。

具象把抽象的两种“阴”、“阳”“类象”概括为八种具象,有效地表达了三爻八卦的象、数、理,化繁为简,完全合乎易象归类、演绎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目的,八卦还可以具备不同的象征意义,如《说卦》中认为: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重卦六十四卦中的各个卦也都象征各种不同的事物,如《屯卦》象征云雷、《解卦》象征雷雨、《蒙卦》象征山下出泉、《蹇卦》卦象征山上有水等。

八卦的卦象是怎么来的,一直是令人最感兴趣的事情。《系辞》明确指出,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物之情”,这说明八卦来源就是 “观物取象”。这是中国式思维方式“类比思维”。当然,八卦取象不是简单的类比思维,是辩证的复杂类比,其根本是“阴”、“阳”。

下面对八卦的基本取象进行简单的描述:

坤(000):三爻全阴,取象是地。古人认为,地是万物的物质基础,就像母亲生育子女。“阴”为静,三个阴爻安安静静,就像大地万物周而复始。因此,坤为落、终、虚、柔,能容万物,所以“地势坤,厚德载物”。

艮(001):一阳爻在两阴爻之上,上爻为终爻,所以“艮”为止(一卦三爻,以爻数少者为主,以此爻取象,所以此卦以阳爻为重点,下同)。艮一阳爻在上爻,为高,象征山——高山仰止。艮阳爻在上,象征高举的双翅;艮阳爻在外,象征乌龟、甲鱼等的外壳!

坎(010):一阳爻在两阴爻之中,以阳取象。阴爻向下,所以“坎”象征“阳”陷“阴”中,所以为陷。“坎”象征象水,内刚外柔;也象征水流——两岸静而中流急。坎象征“隐”,隐而险,所限坎象征盗贼等。

巽(011):一阴爻在下,两阳爻在上,以阴爻取象。阴爻在下,为入,为内。风无孔不入,所以巽象征风。巽下阴爻为静,上两阳爻为动,象征树木扎根于地,静止不动,枝叶承露于天,可随风摇曳。因为象征风,风性高远,所以巽也象征高远;风吹万物飘零,所以也象征陨落等。

震(? 100):震卦下一爻为阳爻,上两爻为阴爻,以阳爻取象。阴性就下,阳性上扬。下爻阳爻有冲破上面两阴压抑的趋势,所以为动,有起而作的含义,象征雷,代表鼓动和发作之意;一阳爻冲破两阴爻会带来巨大震动,所以象征雷。春雷滚滚,惊蛰到来,地下潜伏的生命蠢蠢欲动,时刻准备破土而出,所以象征震动。

离(? 101):内一阴爻而外两阳要,以阴爻取象。阳气在外,象征发热发光之物。象征火如太阳,象征光明、华丽等。所以也象征看见如眼睛等。离卦外阳伏在内阴上,象征能量或信息附着在物质上,象征火附在薪上,象征附着,附丽。离卦象征华丽,同时有附着之象,所以象征花纹,象征文化、文明、礼仪等。离卦外坚内柔,象征甲胄、铠甲,也象征甲壳动物类乌龟、蚌壳等。

兑(? 110):上一阴爻,下两阳爻,以阴爻取象。三爻全阳为乾,为完满,兑上爻为阴爻,所以为缺。所以兑为折,为断,为决。兑有缺所以象征月,有缺口所以象征口,地上开口所以象征湖泽;开口所以象征说话,象征说话所以象征翻译、沟通,所以象征人与神的沟通的巫师;兑卦下面两阳承一阴,象征屈身奉承,所以为取悦,为欢悦。

乾(? 111):三爻全阳,取象是天。古人认为,天是万物的能量源泉,就像父亲教养子女。“阳”为动,三个阳爻运动不息,就像日月运行永无止息。因此,乾为起、始、实、刚,乾远动不息,所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在古人的眼中,八种自然现象具有关联性及因果关系,在阴(0)、阳(1)的互动作用下,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就成为可以预知的可能。

《说卦传》认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八卦相错。”意思是说:天地确定上下位置,山泽气息相通,雷风相迫而动,水火不相厌恶,八卦相互错杂而成六十四卦。
2.《易经》预测原理

《易经》之所以能够预测世间万事万物,就是因为预测符号推演方式合乎数学的运算规则。

按照《易卜之辞》所说,“易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可以设定这样的函数关系:

设函数的变量 Xn(n=1,2,3,4……8),依次代表映像函数三画八卦乾卦、兑卦、离卦、震卦、巽卦、坎卦、艮卦、坤卦;设F(x)为三画八卦的映像函数,则有:当函数F(Xn)映像为自然现象时(n=1,2,3,4……8),按照《说卦传》“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的说法,即有:F(X1)=F(乾)=天;F(X2)=F(兑)=泽;F(X3)=F(离)=火;F(X4)=F(震)=雷;F(X5)=F(巽)=风;F(X6)=F(坎)=水;F(X7)=F(艮)=山;F(X8)=F(坤)=地。

根据同样的道理,当函数F(Xn)映像为自己的身体时(n=1,2,3,4……8),按照《说卦传》“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的说法,即有:F(X1)=F(乾)=首;F(X2)=F(兑)=口;F(X3)=F(离)=目;F(X4)=F(震)=足;F(X5)=F(巽)=股;F(X6)=F(坎)=耳;F(X7)=F(艮)=手;F F(X8)=F(坤)=腹。

根据同样的道理,当函数F(Xn)映像为状态时(n=1,2,3,4……8),按照《说卦传》“乾,天也,故为父。坤,地也,故为母……”的说法,即有:F(X1)=F(乾)=父;F(X2)=F(兑)=少女;F(X3)=F(离)=中女;F(X4)=F(震)=长男;F(X5)=F(巽)=长女;F(X6)=F(坎)=中男;F(X7)=F(艮)=少男;F(X8)=F(坤)=母。

根据同样的道理,当函数F(Xn)映像为状态时(n=1,2,3,4……8),按照《说卦传》“乾为健,坤为顺,震为动,巽为入,坎为陷,离为丽,艮为止,兑为悦”的说法,即有:F(X1)=F(乾)=健;F(X2)=F(兑))=悦;F(X3)=F(离)=丽;F(X4)=F(震)=动;F(X5)=F(巽)=入;F(X6)=F(坎)=陷;F(X7)=F(艮)=止;F(X8)=F(坤)=顺。

根据同样的道理,当函数F(Xn)取卦的序值时(n=1,2,3,4……8),按照先天八卦图,即有定义:F(X1)=F(乾)=1;F(X2)=F(兑)=2;F(X3)=F(离)=3;F(X4)=F(震))=4;F(X5)=F(巽)=5;F(X6)=F(坎)=6;F(X7)=F(艮)=7;F(X8)=F(坤)=8。

根据同样的道理,当函数F(Xn)取卦的原值时(n=1,2,3,4……8),即有:F(X1)=F(乾)=7;F(X2)=F(兑)=6;F(X3)=F(离)=5;F(X4)=F(震)=4;F(X5)=F(巽)=3;F(X6)=F(坎)=2;F(X7)=F(艮)=1;F(X8)=F(坤)=0。

以此类推,仰视天象,俯察大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易经》的预测系统可以把世间万物都纳入八卦系统,并建立了映像函数关系,而通过对八卦的推演排算,从而预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而实现自己目标。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易经》最典型性的具象思维,主要包括“天道观”、“人道观”等。“天道观”就是“天之道”,“天之命”;“天之道”即“阴阳之道”和“五行之道”,即“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经》具象思维主要靠两种方法去“类化”并把天下万事万物纳入预测的轨道。《易经》具象思维的两种方法是“类比”、“归纳”。

“类比”、“归纳”是一种很常见的数学方法——

1.类比,就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去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似真推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因此,要确认“类比”的正确性,还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运用类比法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类比对象。按照类比对象不同,类比常分为“降维类比”、“ 结构类比”、“ 简化类比”。

“降维类比”就是将三维空间中的对象降到二维或一维空间中的对象的类比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推理中具有很广泛的作用!在《易经》符号排列和推演的过程中,这种方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易经》中“乾南”、“坤北”的时间空间问题。“时间”是“一维”的,“方位”是“二维”,而“空间”是三维的。怎样把这三种东西放在一起,其实就是一个“降维类比”的问题。

“结构类比”主要通过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那些没有现成的类比对象,但可通过观察而后认真分析发现不同事物结构的相似性然后通过适当代换,将原原先的问题转化为类比的问题加以解决。比如《易经》中“乾·天·男·父·”等、“坤·地·女·母”等,就是通过这种“结构类比”来实现预测符号的目的。
第三节 《易经》文字解说系统

《易经》的产生是因为人类预测的需求。预测是人类有目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之一。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是因为人类飞行动具有目的性,而行动之前能够主动地预测行动的吉凶。

《易经》是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组成的一部完整预测系统,符号系统形成在前,文字系统形成在后。这个系统的符号和作用正如《易经·系辞》所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套预测系统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乾卦、坤卦、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计有三百八十四爻,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在长达数千年的预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卦名、卦辞、爻辞等文字系统。

《易经》由严格的符号系统跟与之相配的文字系统组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创举。

《易经》文字系统本来是为符号系统服务的,可是到了后来,逐渐分化为阐述预测的易术、阐述伦理的易德、阐述哲学的易道。

易术、易德、易道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易术是《易经》的应用部分,属于《易经》哲学方法论的范围;易德是《易经》的核心内容,属于《易经》哲学价值论范围;易道是《易经》的最高层次,属于《周易》哲学本体论的范围。
(1)易术

易术是《易经》哲学的方法论,也就是具体预测方法。《》以道释《易》,以德释《易》,《易传·系辞上》中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义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又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在《易传·系辞上》中保存了以蓍草占卦之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卦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卦……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小成,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矣。”

是王夫之《周易内传。系辞上传》中说:“大衍五十而用四十有九,分二卦一,归奇过揲,审七、八、九、六之变,以求肖乎理,人谋也;分而为二,多寡成于无心,不测之神,鬼谋也?”“若龟之见兆,但有鬼谋而无人谋。”

易术的预测,不仅仅通过数理推演而成卦,还表现为人的智谋,也就是说,易术是通过人类的智慧来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预测万事万物的吉凶悔吝。

《系辞下》中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柔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系辞下》指出:“《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终之。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2)易德

易德是《易经》哲学的价值论。《易经》预测体系进入了道德的轨道就意味着人类的未来必须在道德的约束下发展。周公的“以德配天”与“敬德保民”思想,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都是对“易德”的发扬光大。孔子在《大有》的《彖》中说:“‘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 ‘元亨’。”在《谦》的《彖》中说:“‘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遵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在《易经》的文字解说系统中,这方面的内容比比皆是,这是《易经》能够成为生活的教科书的主要原因之一。

《易经》的易德,不仅仅是人类的行为,跟天道是联系在一起的。《易传·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经》的易德由此上升到了道德哲学地位!
(3)易道

易道的继承者主要是道家。

从道的哲学高度,道家揭示《易经》哲学的本质,这就是《易经》哲学的本体论。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阴”、“阳”——

《易经》预测符号的最基本元素就是“两仪”,两仪就是“阴”、“阳”。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阴”、“阳”符号,深刻地揭示了对立统一思想。这两种符号是《易经》预测符号系统的基础,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易经》的阴阳对立统一,辨证发展,给《易经》预测带来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天道”、“地道”、“人道”——

《易传·系辞上》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这是《易经》宇宙观方面的的哲学内涵,形成了《易经》的宇宙体系。

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的宇宙体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自然是对《易经》宇宙体系的进一步阐发。

《易经》卦象的三爻或六爻被分为“天”、“地”、“人”,把《易经》的预测系统带进了宇宙体系。

三是“道”、“器”——

《易传·系辞上》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无形的、看不见的、抽象的事物,是相对有形的、看得见的、具体的东西而言的。“形而下”,指有形的、可见的具体事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抽象的本体,“器”是有形的、具体的器物。在有形的“器”之中,含有无形的“道”,而无形的“道”是有形“器”的本体。

《易经》中的易道、易德、易术三者是有机结合的,易道离不开易德、易术。《易传·系辞上》说:“阴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这是易道与易德的联系——易道是易德的哲学依据,所以说易德是《易经》哲学的价值论。

易传·系辞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这是易道与易术的联系起来,易术有易道作为哲学依据,所以说易术是《易经》的哲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