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塔利亚香港角色歌:释本性法师开示录--如何安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47:22
 释本性法师开示录--如何安心
            释本性法师开示录
            各位法友:
            当年,源律和尚向慧海和尚请教:
            源问:怎么用功?
            慧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源说:这谁不会。
            慧答:他们吃饭时不肯吃,想这想那,挑这挑那。
            他们睡觉时不肯睡,思这思那,梦这梦那。
            曾经,禅门二祖慧可大师,到少林寺面见初祖达磨:
            可道:请为我安心。
            磨答:取你心来,我为你安。
            可道:觅心不可得。
            磨答:已为你安好心。
            从上二公案,可见,众生心是不安的心。
            佛经说:不安的心,能踏杀一切善法。
            为此,作为求法人,首要的是,需求安心,那么,如何安心。
            (1)学忍辱心
            “忍”字“心”上一把“刀”,难忍能忍,难忍要忍。
            富楼那要到最艰难的地方弘法。
            佛问他:假如那里人,不肯接受你的说教,反而破口大骂怎么办?
            富楼那答:只是骂我,还不曾用棍棒打我,没什么。
            佛又问:如用拳头、瓦石、棍棒打你呢?
            富楼那答:只用拳头、瓦石、棍棒,还没有用刀杖刺伤我,没什么。
            佛又问:假如用刀杖刺伤你呢?
            富楼那答:还没有把我打死,没什么。
            佛紧逼问:假如打死你呢?
            富楼那答:那太好了,助我灭色身,进了涅槃。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当他进城乞食时,一个外道贿赂某些坏人辱骂他。他们跟在佛陀后面,沿着城市街道叫喊:你是强盗、傻子、蠢人、骆驼、公牛、毛驴、你没有从苦得解脱的希望。
            佛陀的侍者阿难听到这些话,很难过,
            阿难:佛呀,他们这么骂我们,我们到其它地方去怎样?
            佛:我们到哪去,阿难?
            阿难:到其它城市。
            佛:假如其它城市的人也骂我们呢?
            阿难:我们再离开。
            佛陀听阿难这么说,语重心长地开示道:阿难,何处有骚动,我们就应当在何处留下,直到骚动平息为止。唯有骚动平息,我们方能到他处去。要如战场上的大象,能忍受弓箭之射击。
            有举子要去就职作官,行前请教他的老师。
            举子问:如何才能为官长久。
            师反问:痰吐到你脸上,怎行办?
            举子答:自己擦了。
            师指点:这还不够,不要擦,让他自己干了,这样,才能为官长久。
            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
            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去看他。
            其他宗教也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内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骂佛,佛从不回应。骂停。佛问骂的人:你送礼给人,人不收,礼物归谁。
            答:返回自己。
            佛说:你骂我的话,我不收,返回你自己吧!
            佛陀说,向天吐痰,要落在自己身上的。
            如何忍呢?
            明旸大和尚在其《佛法概论》中提供了五种方法,它们是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
            第一、生忍:辱境当前,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强忍下去,此言生忍。
            第二、力忍:辱境到来,不与它计较,用了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仗佛慈力,把它压下,安定下来,故称力忍。
            第三、
            缘忍:辱境现前,以智慧来回光返照,修因缘观。为什么无故受辱、挨打、挨骂?这里定有种种业因。作受报想,作还债想,逆来顺受,故称缘忍。 
            第四、
            观忍:辱境发生,用空的慧来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没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既然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都是空的,那么中间的辱相,自然也是不可得。故称观忍。
            第五、
            慈忍: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瞋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作怜愍念,想此人,无理取闹,妄生枝节,实在愚痴可怜,因此兴起无缘大慈,发出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醒过来,知过必改,重新做人,断恶修善,故称慈忍。
            (2)去分别心
            慧能大师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这时,一阵风吹,幡动起来,两个法师为此争论。
            一说:因为风动,所以幡动。
            另一说:幡动自己。
            慧能听了,纠正道:非风动,非幡动,是仁者心动。
            曾经,须菩提乞富不乞贫,大迦叶乞贫不乞富,佛陀对两个皆不赞同,呵斥他们心不均平,存分别想。
            基督教说:基督之中,既无男人也无女人。
            从佛教观点看,也是这样,佛是佛,不是男性,也非女性。如果有男性,就有相对待的女性。要弃除不平等法,就要弃除分别心。
            (3)去暴力心
            佛陀说:战胜百万人,不如战胜自己。
            他又说:除了战败者,就数战胜者最悲哀,一无所获,徒增傲慢。
            有学生问柏拉图:为什么胜利都会为胜利者带来杀生之祸。
            柏拉图说: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一定如此。
            一次,两个村庄的人在为争一条河水的使用权而械斗,佛赶来问他们:水贵,还是血贵?
            村民们醒悟,停止暴力。
            其它宗教说:拨刀者,要死于刀下的。
            曾经,德国希特勒在对军队演讲时说:心要狠,手要辣,八千万人民一定要得到他们应得的权利。谁强谁对,心要硬,不要发慈悲,要心如铁石,不要有所怜悯,谁若是仔细想过这个世界的道理的话,谁就懂得它的意义在于优胜劣败,弱肉强食。
            于是,他发动战争,用铁和血去开辟战场,结果呢?失败了,先杀情妇,再自杀,应验了拨刀者死于刀下的真理。
            因此,要除暴力心,对人类,乃至对待低级动物。
                (4)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当年,一男子落水,呼救,拿破仑闻声过去,见男子正在水中挣扎,但是,那河其实并不宽和深,于是,他不是把救生圈扔给他,而是把猎枪对准他,大喝道:你若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扣动板机一枪打死你在水里。那人见求救无用,顿觉自己更加危险,便奋力自救,终于游上了岸。
            根据因果的道理,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为什么?你造善因,结善缘,因缘结合,自然得善果。而相反,你造恶因,结恶缘,那当然得恶果。一条船,如漏水了,就会沉,运货太重了,也会沉,恶业造的多了,坠落就不可避免。如你舟好物轻,船自然行进的安全。我们信佛,是信佛能为我们指引正确的道路,有好药能医治我们心灵的病患,而不是求佛赐给我们一切,替我们包办一切。佛给你指路,但没有办法替你走路,佛给你灵药,但不能替你服用,因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修行各人了,因果自负,佛也改变不了因果律,也要遵循因果律,否则,以佛的慈悲早已为我们超脱了。所以,我们说,佛救自救者。
            当年,鉴真大师刚入佛门时,寺主让他做行脚僧,他天天出门参学、化缘,鞋子都磨破了几双,于是,他有怨言,对寺主说:刚出家一年,鞋子就磨破了几双。一天,天下大雨,寺主带他出门,他们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泥泞路上,留下许多脚印。寺主问他:好天时,你出门,有无脚印?他说没有。寺主于是启示他:但你看,雨天,泥泞的路上就能留下脚印。鉴真一下明白了寺主的苦心。后来,鉴真成了从中国传播佛教文化等到日本的著名高僧。
            (5)十字街头好修行
            梁武帝请宝志禅师看戏。结束时,梁武帝问禅师:今天戏演得好吗? 
            禅师答:我不知道。
            武帝又问:今天戏唱得好吗?
            禅师答:我不知道。
            武帝十分奇怪,禅师明明坐在这看戏,怎么会不知道!
            禅师说:陛下,明天不妨再要这一班戏子来做戏,并选一已判死罪就要杀头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盘水,跪在戏台前看戏,并对他说:等戏好了,这盆水一点都不洒出来,立刻赐你无罪,如果洒出,立刻绑去斩首。
            武帝虽不知用意,但还是照办。
            次日,罪犯看完戏,水一滴也不洒出来。
            宝志公问罪犯:戏好看吗?
            答:不知道。
            宝志又公问:戏好听吗?
            答:不知道。
            宝志公问:你跪在台前看戏、听戏,怎么会不知道。
            答:我心顾着这盘水都来不及,哪有心看戏、听戏。
            武帝一听,终于明白:心不在戏,那么,对戏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宝志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戏,那么,岂能知戏演的好坏。
            一天,神秀大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慧能弟子崛多禅师就问他:这是在做什么。
            他回答:探寻清净。
            禅师又问:探寻者何人,清静又是何物。
            他请禅师指点这话的意思,禅师说:何不探寻自心,何不自心清静。
            所以玄觉禅师说:既使躲入山中,如未见道,则只见山不见道,山也喧闹;如见道,在山则只见道而不见山,山也清静。
            这启示我们:十字街头,红尘滚滚,心不在焉,就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此即所谓的: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6)学佛是为了把生活变得简单、自然
                学佛的目的,在于解脱、自在。而不少人,学佛之后,处处受束缚,处处左右为难。这说明,他学佛的方法不对,没有掌握佛教的根本精神。
               
            比如:有人一皈依三宝,就准备吃纯素,但是,一家之中,丈夫要吃荤,儿女要吃荤,这样,原来煮一样菜即可, 现在,要煮两样了,不仅麻烦多了,甚至引发家庭不合睦。其实呢,佛教中并没有要求居士吃纯素。要知道,我们提倡,不等于一定要素食,因此,学佛,要学出灵活来,不能学僵化了。我们要在把握根本精神的基础上,灵活地把事情做的更好。中国传统意义上素食的根本精神在哪?即不杀生,作为居士,当然不能杀生,不能为了吃荤去杀,但是,只要在不杀的情况下,居士食用荤食并无过错。
                正如人问马祖:吃酒肉好不好。马祖回答说: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
               
            佛陀时代,有个提婆达多,专门与佛陀作对,他攻击佛陀让弟子们吃荤和穿整洁的衣服,认为是腐败,但佛陀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因为,那不合当时实际的状况,僧人是托钵,只能谁给什么食什么,哪能挑三拣四,就如现在的西藏,不让吃荤,哪来那么多青菜。因此,学佛的人不变随缘是很重要的。
               
            英国有个征答题,说有三位科学家,他们是环境、原子、粮食专家,同在一个热气球上,如不扔出一个,气球就要爆炸,三人全会死,但这三人的研究课题都关系到拯救人类灭亡的大计,这样,你要扔谁出去呢,很多人答不上来,或答案五花八门,而有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科学家扔出去,这答案获得第一名。
               
            还有个类似的故事,一次,法国报纸进行一次智力竞赛,有个题目:卢浮宫突然失火了,情况只允许你抱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答案千奇百怪,但以这样一个答案获得一等奖,那就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画。为什么?很简单,最实际。学佛就要这样,不要把简单的问题给复杂化了,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对。
            (7)发自信心
            有小和尚去受戒。
            首先,教授和尚问他:谁叫你来受戒?
            答:师傅。
            和尚一巴掌打过去说:师傅叫你来,你就来了,那师傅不叫你来呢?
            其次,羯磨和尚又问他同样的问题:谁叫你来受戒。
            被打了一次,小和尚学乖了,想:刚才回答说师傅叫我来,被打。于是,就改口回答道:我自己来的。
            和尚又一巴掌打过去说:师傅没叫你来,你竟然自己来了。
            两次被打,小和尚无所适从。
            为什么无所适从,自信心不够,对自己的答案没把握。
            佛陀出生时,行走七步,步步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基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丹霞禅师劈佛烧火取暖,寺僧斥之。
            他辩解道:吾烧舍利,好作供养。
            寺僧一楞:木佛岂能烧出舍利。
            他说:既然木佛烧不出舍利,非真佛,那两尊也烧掉好了。于是烧之。
            所以,临济禅师说:如想证道,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父母杀父母、不予物拘、透脱自在,始得解脱。
            但别误会,不是叫你去杀佛,杀祖、杀父母,那是出佛身血,出父母身血,罪堕地狱。
            这里,只是启示你: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权威,没有偶象。因为,佛有佛性,你也有佛性,佛性平等,你也是佛,未来佛,要自信。
                (8)学佛就要有创造性
               
            有人以为,宗教都是死板、僵化、教条的,其实,并不这样,佛教讲因缘、无常、变化,这就是前进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佛教一直强调要随机逗教, 要本着不变随缘的原则,应机而变,亦即今天所言的:与时俱进,保持创造性。
               
            有家公司,要招聘员工,来了三位竞争者,为了择优入取,主管拿来了300把梳子,各交给每人100把,说:谁在一天内能把这100把梳子卖给佛教的出家师傅,就聘谁。
                一天过去了,主管叫来三人。
               
            第一个人,卖出了一把。一个小师傅一边晒太阳,一边用手指抓着又脏又厚的头皮,他一见,赶忙递上木梳,小师傅买了,向其他师傅推销,都被骂。
               
            第二人,卖出了10把。他对一山寺住持说:你寺山高风大,进香者头发被风吹乱,拜佛不恭,应在香案上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于是,寺院买了十把。
               
            第三人,卖出了100把。他到一香火鼎盛的寺院,对住持说:凡来进香者,都很虔诚,宝刹应有所回赠,我建议你买批木梳,刻上“积善梳”三字予香客做纪念,还可保其平安、鼓励他们多做善事,她们每天早晚用此梳梳头,必能常记住贵寺院。住持听了,以为很有道理,一下子就买了100把,并答应他赠完这批还要下批。
                公司主管当场就招聘了第三个人。
                可见,同样一件事,有无创造性,结果大不一样。
               
            据说,毛姆成名之前,小说也是无人问津。一次,他想了个办法,在一家发行量颇大的报纸上刊登了一份征婚广告。广告说:本人是个年轻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找到一位与毛姆小说中女主人公一样的女性为妻。几天之后,毛姆的小说就被人抢购一空。不管毛姆这么做是不是合乎道德,但有一点,确有创造性思维。
                老师出了个题目,考商学院学生:
                老师:某地一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想拥去开采,但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路,怎样才能据此发家致富?
                对此,许多学生,都考虑如何开矿问题,而其中有个学生却回答说:买条船,开展营运。他说:宰得乘客只剩短裤,他也会乘船。
                这学生,长大后,成了一名大企业家,他的思维与人不同,没有盯在金矿的开采本身上,而从过河的方面考虑了。
                佛陀是最有创造性的宗教家,我们也不能死板、僵化、教条地学佛。
            (9)发布施心
            布施度悭贪,不布施不知难舍能舍。
            一青年对舍利弗说:我母因病,需修道者眼作药,请布施。
            舍利弗毫不犹豫地取下自己左眼交给他。
            青年又说:医生说要用右眼才可。
            舍利弗又取下自己右眼给他。
            青年将舍利弗双眼珠放在鼻子底下嗅一嗅,骂道:什么修行人,眼珠臭得难闻,并将眼珠扔在地上,用脚一踏,扬尘而去。
            可见布施之难。
            布施不在量的大小,而在心的诚否。
            心诚,则粒米大如须弥山;心不诚,则须弥山小如粒米,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亦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穷小孩缠着你要钱,给他一毛钱,你会获得不短一段时间的好心情,不给,拉拉扯扯,骂骂咧咧,那么,你会因为省这一毛钱,而坏透心情。一毛钱与一段好心情之间,你选择什么。
                (10)看不见的东西,不等于没有
                不少人,对没有亲眼看见的事物,常常给予否认。
                你说:世上有佛,他就说:我怎么没看见。
                你说:极乐世界很庄严、地狱很恐怖,他就说,我怎么没看见谁去过。
                以为没有见过的事物就是没有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我们的凡夫肉眼,可见的事物,很有限。我们可见桌子、山川,但是,很多细菌我们就看不见。空气、风,你看得见吗?但他存在。电视转播塔发出的电波,你看得见吗?但他存在,没有它,电视就收不到。电流你看得见吗?
               
            由于人的业力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不同。由于不同众生的业报不同,对世界的感受也不同。比如,鱼可在水里,蚯蚓可在土里,鸟可在天空,但人却不行。蝙蝠在夜里可以飞行,人在黑暗中却看不见。
                有次,有人问佛:你说的彼岸世界,我看不见,如何能相信呢?
                佛就带他进一间漆黑的房子,问他:墙角有一把锤子你看见了吗?
                他睁大眼睛也看不见,只好说看不见。
                佛就点燃一烛,墙角确有一把锤子。
                佛对他说:是不是锤子你看不见就是没有呢?
                一天,李渤对智常禅师说:教中说,‘须弥山容纳芥子’,我不怀疑,可是,要说‘芥子容纳须弥山’,我不相信。
            禅师问:人们传说你‘读万卷书’,你从头到脚不过椰子般大,万卷书往何处安放?
            当年,灵祐禅师与百丈禅师一同烤火,百丈叫灵祐拨拨炉中灰:你拨拨看,炉中还有火吗?灵祐稍拨了拨,道:没火。
            百丈自己动手,深拨其中,拨到几粒炭火,就夹起,举到灵祐面前:你说没有,这是什么?
            可见,看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没拨到火,不能说没有火。
             (11)去傲慢心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一次,于莫斯科街头,遇一可爱小女孩,便与之聊天,完了,他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就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
            小女孩也学他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莫斯科小女孩安尼那。萧伯纳一时语塞,后来,他对人说:他永远忘不了这小女孩给他上的这一课。
            慧可在讲经,达磨在听法,忽然发笑,慧可当时已是名法师,一见达磨笑,他便不高兴地想:这个黑和尚,哪里来,竟敢笑我,难道我经讲得不好。
            他想:下座时,一定要好好地问问他,如说得出在理的理由来,就饶他算了,如讲不出什么道理,就对他不客气,把他两颗突出的门牙敲下来。
            待他下座,见两只白牙已摆在香盘上。为此,慧可大惊,知是高人。
            可见,不可自傲、自满,天外有天,楼外有楼,亦不可以凡夫心去猜度别人,凡人所见满街都是凡夫,圣人所见满街都是圣人。
            (12)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中国古诗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佛教中,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说: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以为大象像柱子;摸到大像身上,以为象墙;摸到鼻子,以为像棍子。
                可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有位青年画家,为提高画画水平,把自己一幅最满意的画,放在公众面前,请大家用笔点出不足的、差的地方来,不一会儿,整幅画就被点得密密麻麻,他一看,心想,我的画还有这么多不足之处,于是,他很灰心。
               
            他的老师知道这事后,就教他,你再拿一幅自己满意的画,放在公众前,请大家用笔点出优点之处、画的好的地方,不一会儿,整幅画就被点得密密麻麻,他一看,呀,好开心,因为,他的画竟然有那么多优点之处,于是,他又很有信心了。
                一老妇,有二女,一卖遮阳伞、一卖雨衣。老妇想:雨天、大女儿的遮阳伞卖不出,晴天,小女儿的雨衣卖不出,为此,她很苦脑。
                有禅师告诉她说:为何不认为,雨天,雨衣卖出,晴天,遮阳伞卖出。
                一少妇,投河自尽,被艄公救起,问之为何这样。
                她说:刚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我而去,接着孩子又病逝,想想,就不想活了。
                艄公问她:两年之前,你怎么过的。
                她说: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艄公问之:那时有丈夫,儿子吗?
                她说:没有。
                艄公说:那你不过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上岸吧!
            少妇顿醒,轻松地回家了。
                有老妇人,每年捧花到公墓,祭她儿子,三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没有停息,每次,他总是悲戚戚的,且满身病容。
            一天,守墓老头看她实在可怜,就对她说:你送来的花,过一天就枯了,何不送这些花给孤儿院的小孩,这样,相信你儿子于泉下也会开心的。妇人照办了。三个月后,妇人来公墓,只见她精神乐观、身心康泰。
            所以,我们要懂得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样就会很开心、很自信。
                (13)去爱欲心
            有经云:铁链、木架,非枷锁,成枷锁的是妻儿、饰品。
            经书又说:异性与黄金,使人远离正觉,异性是人们渴求黄金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男人而言,女人就是轮回本身,反之亦同。
            为此,《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又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怎么去爱欲心:要先明了诸法的无常变化,今日红花明日枯萎,人亦如是。
            要作不净观:男、女、老、少,一个样,由毛、皮、血、骨、筋、肉、痰、液、秽等杂物组成,是一个皮制的垃圾袋,佛家谓臭皮襄。
            进一步作九观想:想象人之死后,胀、青瘀、坏、血涂、脓烂、啖、散、骨、烧。
            有人见黄牛鼻上牵着绳子,缚大树上,团团转着;观秋蝉沾于蜘蛛网上,飞不去,吱吱叫着。
            人就问马祖:为什么团团转?
            马祖答:只因绳子不断。
            又问:为什么吱吱叫?
            马祖答:只因丝不断。
            人问:绳断如何?
            答:逍遥自在。
            人又问:丝断如何?
            答:呼噜飞去也。
              一麻子,见一美少妇当街对他一笑,他以为有什么美妙的意思,就紧跟到其家门口。这时,少妇对他说:先生,门口稍等。麻子以为有什么好事来了,手舞足蹈很开心。这时少妇牵着男女小孩出来,指着麻子对小女孩说:你们不种牛痘,染上天花,脸就会和这叔叔一样。麻子因为多欲而自取其辱。
            一群青年,追找一个骗了他们钱的坏女孩,佛陀见了问他们道:找回女孩重要,还是找回自己重要。
            欲海茫茫,要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尘大火坑,找回自己。
            要百花丛中过,叶叶不沾身。
            (14)要有大志向
                佛教中,很讲究发大心,发大愿,立下大志向。比如:
                普贤菩萨就有十大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驻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地藏菩萨的大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药师佛有十二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有五百愿。
                佛教还有四弘四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个人,如果没有大愿,没有大志向,就很容易埋没掉自己的潜力和才气。曾经,大慈说:能说一丈,不如去做一尺;能说一尺,不如去做一寸。
                洞山就不同意对此看法,他说:而我以为,要去说不能做的,去做不能说的。
                去说不能做的,就是要有志向、梦想。
                有人于山上抓到一只幼鹰,把他养在鸡笼,与小鸡在一起。
                这鹰慢慢长大了,但由于天天与小鸡一起啄食、散步、嘻戏,就没有了飞的欲望,也不知自己会飞。
                好好一只鹰却不会飞,主人很婉惜,想让他飞,但没有办法。
               
            有次,主人生气了,想,养了一只不会飞的鹰,那拿来干什么,于是,他就抓着它到一悬崖上,扔出去,打算不要了,这只鹰,就如一只小鸡一样直往下掉,眼看就要撞到地上,小鹰也许出于要活命的本能,慌乱中拼命扇动翅膀,居然飞了起来,这时,它才认识到,自己原来是会飞的鹰而不是鸡。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用不完的智慧,只要我们立志,用功,我们一定能成就许多的事。
                (15)要牵住牛鼻子
            心如奔牛,牵住牛鼻子,牛就顺服。
            马祖日夜枯坐,怀让就问他:你坐着干什么?
            答:坐禅。
            怀让不言语,取砖磨之。
            马祖惊奇地问:你磨砖干什么?
            答:做镜。
            马祖:磨砖岂可做镜。
            答:枯坐岂可成佛。
            怀让进一步开示道:学禅无关坐卧,学佛更无关坐卧。
            就如玄策反问隍禅师的话:你说坐禅,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有心,人人都在入禅定,如无心,植物也入禅定了。
            马祖有所悟。
            可见牛拉车时,你要打牛,不要打车,打车无益于车的速度加快。
            抓蛇要抓七寸,不要抓尾,一定要抓主要矛盾,抓问题的关键,否则,便是头上安头,脚下接脚。
                (16)不要把过多时间放在形而上的问题上
                佛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宗教,讲究解决现世的问题。认为,现在的事情解决了,来世,只是个水到渠成的必然。
                佛教中有句话,很说明这一点,那就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未来,要好好地把握住现在。
                因此,佛教不希望信众把太多时间放在形而上问题的研讨上。
                曾经,一童子独坐,问佛:宇宙是有限呢,还是无限?宇宙是永恒呢,还是非永恒,那童子一连问了十个类似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问题。
                佛陀听了,不作声。
                童子又一次问时,佛陀开了口,他说:我们现在,居于三界火宅,先要解决的是自身的解脱问题,谈论那些遥远的问题,无助解决现前的急难。
                有个三圣法师问雪峰和尚:逃过鱼网的金鱼以吃什么为生?
                雪峰和尚回答他:先从鱼网中逃出去再说吧。
                曾经,有位餐厅老板想找位经理人,有三人来应聘。
                老板问第一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一位答:先有鸡。
                老板问第二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二位答:先有蛋。
                对此回答,老板皆不满意。
                老板又问第三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三位说:客人先点鸡,就先有鸡;客人先点蛋,就先有蛋。
                老板一听,就笑了,把经理之位给了他,为什么,第三位的答案,是现实的,解决现实问题嘛。
            (17)用功要行中道
            一次,佛陀讲法,阿那律听着听着,打了瞌睡,佛陀见了,就责怪阿那律说:你好睡懒觉,象螺蛳蚌蛤一样,一睡一千年,听不到佛的名字。
            听到批评,阿那律很惭愧,就发了誓说:我发誓,尽形寿,不再睡眠。于是每天日夜加班不停地用功办道。不久,眼瞎了。
             佛陀知道情况后,就来启示阿那律,佛问他:一张琴,弦太松了,会怎么样?
            答:弹不出声音。
            佛又问:太紧了,会怎么样?
            答:会断掉。
            于是,佛陀启示他:用功要劳逸结合,行中道。
            佛陀还问他:阿那律,你瞎了肉眼,很伤心吗?
            他答:是的,佛陀。
            佛陀说:你还有慧眼呢。
            一经指点,阿那律大悟,经努力精进,真开慧眼。
                (18)要学会宽容,不要得理不饶人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对他人宽容,是一种大美德。
                古中国,有个丞相,一天,他的理发师给他理发时,不小心把他眉毛给剃了,当时,丞相还没有发觉,理发师很紧张,心想,
            这怎么办呢,忽然,他灵机一动:直勾勾地盯着丞相的肚子看,然后,又反复地端详。
                丞相感到很奇怪,就问:理发师,你看什么呢?
                理发师道:丞相,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很奇怪,就这么小小的肚子,如何能够行得了船。
                丞相笑了,说:那是形容宰相心胸的宽大,不计较小事。
                理发师接着道:请问丞相你的肚里也可撑船吗?
                丞相说:那当然。
                理发师乘势赶紧把他不小心剃了丞相眉毛的实情讲出来。
                丞相一听,本想发作,但想到刚才说自己肚里也能撑船,也就不好发作,索性就做个好人,说:既然剃了,就算了,画一个上去吧!
                在这,眉毛已被剃,发作了也没有用,这是被迫的宽容。
                我们学佛,不仅要如此,还要主动地去宽容别人。
               
            曹操率兵于官渡打败袁绍,于败军文件中,找到多封曹操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内容都是讨好袁绍的,一看,就是寻求后路的,因为,战前,当时的袁绍强于曹操。
               
            为此,有人建议将写信者斩首,但曹操呢,命人当众把这些信一把火给烧了,并说:当时,形势危急,连我自身都不保,别人这样,也是迫不得已呀。
                由于他的得理饶人,那些写信人很感激他的宽容,后来,死心踏地追随他。
                有个故事说:有位老禅师,禅院中散步时,发现墙角有把椅子,他知道,一定是小和尚好玩,越墙出去了。
               
            老禅师没说什么,而是悄悄地搬开椅子,自己蹲在椅子原来的位置上,不久,小和尚回来,当他于黑暗中翻墙进来,双脚踏下时,感觉椅子怎么有点软,认真一看,原来是老师傅的背。
               
            小和尚大惊,准备让老和尚大骂一顿,但老和尚一句也没有骂,只是很爱惜地对小和尚说:墙这么高,椅子这么硬,摔坏了怎么办,夜深天凉,赶快回房去呢。
                小和尚感激的哭了,以后,再也没有不守寺规。
                因此,要得饶人处且饶人,而不要得理不饶人。
                (19)要看破事相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因此,从本性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有僧问石头希迁:如何是解脱?
            希迁:谁傅汝?
            僧问:如何是净土?
            希迁反问:谁垢汝?
            《维摩经》说:有缚则有解,无缚则谁求解。这也应验了六祖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见,事相是虚幻的,如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自在。
            放下什么?放下过去,放下未来,因为,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抓住当下,自在于当下,才最重要。
            (20)但愿自己平等待人,不求他人平等待己
                佛教讲究平等心,要求我们要以平等心待人。
                但是,我们不应因此而奢求别人都要以平等心对待自己。
                因为,各人各有因缘。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手下有位将军,他希望皇帝提拔他到更重要的岗位,皇帝问他理由是什么,他说:我长期服役,并且,参加过10次重要战役。
               
            皇帝知道这将军是个比较平庸的人,不宜担任更高的职务。因此,他就指着他的马对将军玩笑地说:亲爱的将军,它们长期追随我,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但他们至今还只是只马。
                有个故事说:一瓜农种出了个大南瓜,很惊喜,把它献给了国王。
            国王很高兴,认为瓜农很忠心,就赏他一匹骏马。
                一个财主听了,想,送个南瓜,就得匹马,那我送一匹骏马,国王一定会给我诸多珠宝或什么贵重物品了。
                于是,财主献了一匹价值昂贵的骏马给国王。
                国王也很高兴,吩咐手下:把瓜农敬献的南瓜,赏给献骏马的人吧!
                财主回去后,抱怨国王不平等。
                我们学佛人,可不能有财主的心态。一切,要顺其自然。一旦有了比较,就有了分别心,便有了烦恼。
                (21)重行不重言
              三岁儿童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如是说。
              雪峰禅师问温州玄机:你叫什么名字?
            答:玄机。
            雪峰道:即然是玄妙之机,每天织多少布?
            玄机答:寸丝不挂。
            说完便要转身出门。
            雪峰大喝一声:袈裟角拖地了。
            玄机回头察看。
            雪峰哈哈大笑:好个寸丝不挂。
            玄机说寸丝不挂,应该是了无挂碍,一切放下了,但一听袈裟拖地,就回头察看,可见还是有挂碍,没有放下。
            老师指教自己即将赴任的弟子说:官场不易,要特别谨慎。
            弟子:不怕,已备百顶高帽,逢人一顶。
            老师:吾辈当官,不能走歪门邪道。
            弟子:老师讲得对,不过这世上,有几个像老师,不喜高帽的。
            老师:说也是。
            弟子出门就对人说:我高帽剩99顶了。
            苏东坡写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偈子叫书童拿给佛印评价。
            佛印评上:放屁。
            书童取回,苏东坡一看,七窍生烟,连夜渡江到佛印处并责问之。
            佛印淡淡一笑:八风吹不动,怎么一屁打过江。
            可见,会说不会做,是画饼充饥,无济于事。
                (22)不要有得失的心
                不少人办事,先考虑自己的得失,就像生意人做生意一样,只考虑我做这一桩生意,会得到什么。
                但是,佛法要求我们,做好事,不求回报,这才是最大的回报,否则,往往事与愿违。
                当年,达磨祖师到南京,见梁武帝,武帝问他:我执政以来,建寺、度僧、印经,功德如何?
                达磨回答他:没有功德。
                为此,梁武帝很生气。达磨见话不投机,便一苇渡江到江北去。
               
            当然,达磨是从本质上讲,如从人天的角度上讲,是有福报的,但是,梁武帝对自己的善行得意扬扬,极力玄耀,说明其做善事,带有极大的功利性,或为名声、或为求功德,这样,其功德就打了个折扣。
                所以,中国人很讲究积阴德,即做好事要默默地做。
               
            有个老木匠,要退休了,临退休前,老板找他说:你要退休了,退休前,能否再建最后一座房子。他一听,很不高兴,想,要退休了,还要叫我建一座房子,太过份了,可毕竟是几十年的老板求他,就勉强答应,但他建时,马马虎虎,用的是次等料,活做的也不细,草草地建毕,就要求验收了。
                当房子验收完,老板郑重地把房钥匙交给了他,原来,这房子是老板建给他自己养老的。这时,他惭愧不巳。
            (23)平常中见佛法
            六祖说: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
            禅也罢,佛法也罢,都在现实世界中,要去发现。
            曾经,五台山的智通师,一日,曾大叫:我悟了。
            众人问他:悟了什么?
            他说:师姑原来是女人作的。
            废话,师姑不是女人,难道是男人吗?但是,这是废话吗?
            日本的道元禅师来中国学法,他的心得体会是:眼睛是横着长的,鼻子是竖着长的。
            众人听了他的体会,取笑他,但是,该被取笑的难道是他吗?
            古语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又说:柳绿花红,春来草自青。
            宋代一尼姑悟道诗写道: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有对禅师有这样的对话:
            问:修道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答:我正在认真的修行。
            问:大师也要修行吗?
            答:我要穿衣和吃饭。
            可见,佛法并不神妙,要以平常心看平常事,从平常事中见佛法。
                (24)盛怒之下勿与人语
               
            中国的儒家,经常教人,盛怒之下,勿与人语,也勿许人物,因为,盛怒之下,人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错事,所以,气愤难平时,千万不要轻易做出决策。
                但是,有时候,虽是生气时,但时机却不允许等待,必须马上做出决策,这时,该怎么办?
                古代的老和尚给了我们一个智慧的方法:那就是,急事时,你朝前走7步,再后退7步,如此三遍,你的心就静下来了。
                据说,这方法还真有效:
               
            例子是,一个急性子的人雨夜回家,推进门去,蒙胧中,居然发现妻子与一男人同眠,他顿时怒火万丈,就到柴房拿刀,要把妻子连同奸夫给杀了,但他忽然想起老和尚的“七步法”,心想,何不试试,就前进七步,后退七步,如此这般,连续三次,果然,怒气已消不少,于是,他点亮灯,认真一看,原来与其妻同眠的是他自己的母亲,母亲因为外出回来,衣衫湿透,拿儿子的衣服临时替换一下。
                社会上,好多小青年,因为一言不合,生起气来,就动刀子戳人,事后,往往后悔的不得了,但已经来不及了。
             (25)两个公案
            现在,提两个问题,给大家带回去参:
            一个叫俱胝的老和尚,人问他:什么是佛?
            他伸出一个手指头。
            再问他:什么是法,什么是僧?
            他同样伸出一个手指头。
            他这一指禅的教法,逐渐出了名,成了高僧、名僧。后来,还竖一指而逝。
            有个小和尚,知道了这事,也如法炮制,模仿之。
            人问:什么是佛。
            他伸出一个手指头。
            人问:什么是法,什么是僧?
            他同样伸出一个手指头。
            这老和尚知道小和尚事情后。有一天,他找来小和尚,笑笑问他:什么是佛? 
            小和尚刚一伸出指头,老和尚便用准备好的快刀削过去,把小和尚的手指斩断。
            老和尚又问:什么是法,什么是僧?
            小和尚本能地伸出手指头,一看指头没了,顿时大悟,为什么?回去参参看。
            一个人在孤峰顶上,绝壁之前,前进三步,会撞破额头,退后三步,会坠入深渊,不进不退,坐等待毙。
            问:处于如此境地,该怎么办?也回去参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