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教育网:乡村观察:产粮大县如何安心产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4:29:27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形势下,产粮效益相对较低。要经济还是要粮食?产粮大县面临两难选择—— 

乡村观察:产粮大县如何安心产粮

本报记者  刘成友

2011年04月24日08: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推荐阅读更多
  • 山东白菜2分钱1斤无人收欲雇人扔
  • 商务部采取五措施 维护蔬菜市场稳定
  • 一流食品出口二流内销为伪命题
  • 县长酿车祸撞残少年后扬长而去

  黄河以北,德州南部,是产量大县齐河。去年,齐河县粮食总产12.5亿公斤,连续8年稳定增产,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上上下下提起来,无不充满自豪。

  农民种粮积极性如何?

  粮食生产,农民不缺积极性;粮食增产,农民积极性不高

  暖暖春日,齐河县1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麦苗青青。焦庙镇周庄村片区内,村支书马希勇对记者说:“村里的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照顾庄稼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

  按照马希勇的说法,现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比原来没有减免农业税的时候高多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等,加在一起,大约有100元呢。”

  县农业局局长段学涛补充说,还有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抗旱补贴,今年还有直接拨到县里的300万元弱苗施肥补贴和200万元抗旱服务队补贴。“这么多好政策,粮食生产,农民不缺积极性;农民缺的,是粮食增产的积极性。”

  看看留守农村照看田地的妇女和老人,就清楚了:整治田头的王兴中媳妇,丈夫和两个孩子都在外面打工;默默干活的刘玉兰和马金华夫妇,都已经上了60岁。

  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也减轻了种粮农民的劳动强度。“这些妇女和老人,与其说是种地的,不如说是看地的。”段学涛说,从播种到收获,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浇几遍水。

  从大家七嘴八舌的谈论中,不难发现有这样几个因素,影响了农民增产粮食的积极性。

  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再怎么努力,一亩地一季下来增产100斤,多挣100元顶天了。而王兴中一家三口在外一年打工收入就有5万元。靠粮食增产来增收,对农民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

  生产成本高。化肥、柴油等农资跟着石油涨,推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种粮效益。

  粮食价格偏低。这两年,蔬菜价格上涨较快,菜农收入增长较快,而小麦价格上涨只有20%左右,粮农增收相当有限。

  政府抓粮积极性如何?

  政府真抓粮,但抓粮是花钱的事,不是挣钱的事

  段学涛用五个“真”字来描述县里抓粮食生产的状况,那就是:领导真重视,投入真增加,措施真落实,农民真配合,上级真考核。

  “按照农业生产投入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很多发达县都比不上齐河。”段学涛介绍说,为抓好粮食生产,县里把粮食生产纳入基层干部考核,由农业局给乡镇打分,共有30分的权重。

  “粮食生产是花钱的事儿,不是挣钱的事儿。”副县长滕俊国说,这几年,他没少为了各项农业投入去找县长。“每次县长都咬咬牙说,尽管钱紧,还是要给农民办点好事。我知道,县长虽然同意了,其实他很心疼。毕竟,齐河财政还不是那么宽裕。”

  滕俊国算了一笔账,齐河县去年地方财政收入8.28亿元,从上级下来的财政转移支付约4.5亿元,地方可用财力约11.8亿元。这个数字,对于齐河这样一个62万人口、52万农业人口的大县来说,相当紧张。

  即便如此,齐河在粮食生产投入上仍然不遗余力。10万亩高产创建和示范区由财政投入8500万元,县财政还拿出1000万元,用于示范区内的免费深耕、免费宽幅精播补贴。去年以来,先后投入1亿元用于兴修农田水利。

  然而,农业终归是农业。在滕俊国看来,受制于财力,目前全国各地用于粮食生产的投入仍然较少,标准偏低。即使一些大的农业项目,投资强度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不高。同时,由于投入标准低,基础设施等档次不高,容易失修、毁坏。

  这两年,来自中央和省里的补贴资金逐渐增多,然而一些项目对配套资金的要求,让齐河进退两难。

  关键在于,抓粮食生产不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还要往里投钱。往往是,粮食主产区种粮面积越大,产粮越多,地方财政压力越大。“如果种粮越多,财政损失越大,那谁还有积极性呢?”农业局副局长张洪森说。

  粮食增产积极性如何调动?

  逐步加大补贴力度,转移支付应与粮食贡献挂钩

  山东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庆武认为,“粮食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又是一种战略产品,欧盟财政收入的30%—40%用作粮食补贴,美国每公顷土地要补贴数百美元。我国还要逐渐提高种粮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秦庆武建议,鉴于目前我国主要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工业和服务业创造财富,因此应该多拿出二、三产业的税收补贴农业,而且应该扩大范围。

  秦庆武说,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很难落到实处。虽然国家对于农业的补贴,每年都在增加,但越往下越没钱,到了县乡一级就几乎成了“吃饭财政”。现在国家的公共投入实际上是“钓鱼”政策,中央拿多少钱,地方配套多少,很多项目地方的配套不到位。应该划分清楚公共产品的性质,明确地方和中央各自的责任和投入。

  在齐河,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干部都谈到,要建立与粮食贡献挂钩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产粮大县的积极性。粮食主产区往往财力较弱,粮食消费受益地区往往财力较强,必须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或者给予更多的种粮奖励,这样产粮大县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上去,粮食增产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有关干部和专家建议,要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采取切实措施,力保农资涨价幅度小于粮价上涨,提高种粮效益,同时可以考虑按照粮食产量或者按出售商品粮数量进行粮食直补,增强补贴的约束性,提高种粮积极性,增强补贴实效。

  

  延伸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意见》明确,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挂钩。全面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

  2005年中央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2010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约210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0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实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奖励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2011年中央财政新增粮食风险基金预算40亿元并已下拨到省,用于继续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加上2009年和2010年已逐步取消的58亿元,中央财政通过3年全部取消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 

(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