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论道硬盒价格:毛主席送给日本首相一本什么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33:20
毛主席送给日本首相一本什么书类别:默认分类 | 浏览(2004) | 评论(0) 2009-10-07 14:52

毛主席送给日本首相一本什么书?

-----------朱熹读书六法

大伟读《弟子规》

《弟子规》原文:

1.“三到法:”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2.“一本书法:”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3.“长期计划法:”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4.“笔记法:”心有疑 随札记 

5.“求问法。”就人问 求确义

人生感悟:学如撑上水船,不进则退。好的方法受用一生。

毛主席送给日本首相一本什么书?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来中国访问,毛泽东与他会谈之后,还赠送了他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朱熹所著的《楚辞集注》。

  1972年,中日关系开始破冰。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会见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等贵宾。在一个多小时的会见中,话题涉及政治、历史、文化、哲学等,气氛甚好。会见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将一部线装书《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此书为1961年毛泽东特别指名要搜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楚辞集注》。
      田中角荣收到礼物后很感荣幸,为了让陪同访华者都能一睹此书的尊容,回国以后,即将《楚辞集注》交日本读卖新闻社复印了一些。一年以后,中国外交部又收到了日本读卖新闻社回赠给毛泽东的《楚辞集注》。所以在毛泽东的藏书中,不仅有中国版的《楚辞集注》,还有日本复印本的《楚辞集注》,此书因而闻名天下。宋本《楚辞集注》八卷,附《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宋端平二年(1235)朱鉴刊本,每半页九行,行大小皆十八字,通体完善,字大悦目。末有嘉定壬申邓应龙《后序》,为南宋椠初印本,镌刻精良,装帧古雅,著名学者郑振铎曾高度评价它“是朱熹这部书今存最早、最完备的刊本,且也是最后一个定本了”。
      作者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学识广博,著作等身,影响深远。《楚辞集注》是他晚年辞官后所作。《楚辞集注》一至七卷的篇目为《离骚》《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共七题二十五篇。朱熹注《楚辞》的原因为:一是认为王逸《四书章句》和洪氏《四书补注》只重于名物训诂,疏于文词大意的发挥,旁引曲证强附其事;二是感于时事而作,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赵汝愚因党争之祸被贬,死于道,朱熹有感于怀,以寄托悲思之情。

毛泽东在人生的历程中,对朱熹的哲学著作仍尤感兴趣,经常研读,并对朱熹进行评点。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写下了《论人民民主政权》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引用并运用了朱熹在《中庸》第十三章注文中的话,指出:“宋朝的哲学家朱熹,写了许多书,说了许多话,大家都忘记了,但有一句话还没有忘记:‘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即以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道,还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身。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1958年9月,毛泽东到武汉、合肥、上海等地视察工作,当时陪同毛泽东视察南方的随行人员有张治中,他们到了合肥后,毛泽东便向安徽省有关部门借来了《安徽省志》和朱熹的《楚辞集注》。毛泽东指着《楚辞集注》问张治中:“你读过《楚辞》吗?”张治中答道:“未读过。”毛泽东说:“这是好书,我介绍你有空看看。”接着,他便由《楚辞》谈到《论语》,谈到朱熹对《论语》的注释,从而谈到朱熹。一谈到朱熹,毛泽东便对张治中说:“朱夫子是你们安徽人。”张治中忙说,“朱夫子被江西抢去了,婺源县现在划归了江西。”毛泽东又说:“婺源虽然划归江西,但不能因此改变朱夫子的籍贯,七八百年来他一向被认为是安徽人嘛。”

毛主席的.读书法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朱熹读书六法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是我国南宋时期很有影响的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吸收前人经验,总结自己经验,对于如何教人读书,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子们把他的意见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1)循序渐进。朱熹主张读书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由易到难,讲究次第,扎扎实实,步步为营。“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学规类编》)他说:“以二书言之(指《论语》、《孟子》),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朱熹告诫人们: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这个顺序是:第一,先读基础的、容易把握的书。第二、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第三、从字句、章节、篇章依次读起,把前面的弄懂后,再继续读下去。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记得背得,仔细推敲、琢磨其意。“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子大全·读书之要》)。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熟读成诵,使学习内容烂熟于胸,这在人的成长、精神发育的一定阶段是非常必要的。读书反复读,读一遍与读十遍,收获是不同的。读书时还要有怀疑精神,要在人无疑处提出问题方算有功夫。

(3)虚心涵泳。读书需要虚心,不要因已形成的思想观点而影响对读之书内容的掌握,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使穿凿之使合”,是没有好处的。即不要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读书,避免先入为主。应当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要自己的思路随着书中的意思走。遇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时,应平心静气的玩味,不要匆匆下结论。 

(4)切己体察。 读书时,要切身体会书中所讲的一切。比如书中记述好人好事,则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与之对比,无则加勉。“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朱子语类》)

(5)着紧用力。这点有两层涵义:首先是读书需要围绕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没有取舍,就没有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主攻方向和优势。其次是读书的过程必须“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以缓”。“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能到乎?”(《童蒙须知》,《五种一归》)。读书不可漫不经心、游手好闲,而需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6)居敬持志。读书时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保持一种恭谨的心态,做到心正、意诚,而且能立志专一。他说:“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来方好。”又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要立定志向,树立远大目标。

朱熹的读书方法,不失为经验之谈,也不乏其合理因素。尽管学习方法不是万能的,更不是第一位的,也因人而异,因学习的知识类型而异,但共性总是包含在个性之中,每一个人的经验也就包含着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因素,学习和借鉴是不无好处的。

朱熹的局限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存在的局限,那就是怀疑精神不足,对于古圣先贤过分迷信。

我们的亮剑精神----高考三十年回顾

回眸1977年恢复高考,弹指一挥间,已经三十年了。回首往事,这三十年感慨颇多。三十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给了我们什么?事实上那时上课的内容大部分都忘了,我们能记住的只有几句话。现在流行论语热,大家都在谈论语。那时师大上中国教育史课,至今还能记起两句话:一句是“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一句是“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矣”。我们今天回顾三十年前的高考,所讴歌的就是那种青春的火焰和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推动我们这三十年来改革的原动力。

工人

我高中毕业后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做工人。那是一个生产秘密器材的工厂。每天扛木头,非常辛苦。忽然有一天,北京人之间传说着一个不成文的秘密,说是要恢复高考。那简直是久旱逢甘露,黑暗中见到了明灯。感谢上苍,命运是如此眷顾这一代被耽误的人。从得知这一消息到高考只有四十一天时间,我借了中学的二十一本书,也就是两天看完一本书。白天扛木头非常辛苦,晚上六七点钟到家,母亲给我做晚饭,我会在床上睡一觉,醒来就开始彻夜背书。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此时才真正体验。时间紧张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说两次小便要合到一起,这样就可以节省一次小便的时间。二十一本书就是这样背下来的。现在的孩子高考是很辛苦的,家长可能都对他们深表一种同情和不安。但是跟我们那时比比,这些孩子有书念是多么幸福啊!他们根本不知道,在没有书读的漫长黑夜,什么叫幸福?

考场

那年文科的录取率是五十比一。所以进考场,就意味着你要打败同一考场的另外四十九人。考试好象连考三天,据说那时中国连印考卷的纸都没有,还是邓小平把印“毛选四卷”的纸改印了考卷。青春就象太阳一样,有无限的光和无限的能量。青春就象严冬之后的青草,漫山遍野有无限生机,如火如荼浩浩荡荡。从进考场的那一刻起,我的心脏就在剧烈跳动,就象一个人终于登上了人生舞台。心跳在加速,脸上充满了血红。就这样永不停歇的写着,写着……慢慢的我发现两个监考老师总会长时间站在我身后,我知道我一定是这个考场里考的最好的那份答卷。那年的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我就从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说起,说到天安门广场上如海的花圈,说到“四﹒五”运动,北京人的愤怒与沉着;讲到那年夏天工厂的拼搏,到秋天金色的收获。那时高考家长是不管的,不会出现现在考场外万头攒动的局面。考场里又是一群什么人呢?农民、工人、兵团的战士、挖煤的矿工。他们穿的是兰色和绿色的单色的衣服,每个人的膝盖上都有一尺长的补丁。就是这样一群人,几十年后撑起了中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脊梁。每考完一场,我都会算分,每次算分都在九十五分以上。也就是说四十一天,二十一本书,每科九十五分的成绩,这不是青春的奇迹吗?最后发榜时,每一科都不负我所望。出乎意料的是作文却不及格。其实我的作文不仅在班里第一,在整个中学也是数一数二,我一直以为,给我判卷的老师,那天肯定是孩子生病,没心思看卷。

录取

那年的录取又是一个奇迹。录取点在崇内旅馆,母亲收到电话,让我迅速去崇内旅馆。门口有三五个人围着,里面出来一个带眼镜的老师,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祖二春。那时录取要单位医院开证明,证明里有一条说我小时侯得过面神经麻痹(就是歪嘴),所以祖二春要看看我的嘴到底歪不歪。为了证明我身体很健康,我母亲还照着我的肩膀狠狠的打了两拳。其实那年有好多伤残人士也上了大学,比如师大数学系有位同学每天架着双拐去吃饭。我真感激那个时代的宽容。那时电信业不发达,家里有电话的不多。当时要录取一位叫韩民的同学,他的父亲是北京军区的军官。而我们家也是军人,所以我母亲回家后整整一天什么都不看,每隔三五分钟给韩民家打一个电话,终于通知到了他的爸爸。那时人与人之间真的是没有一点虚假,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都会沉浸在助人为乐的喜悦中。那时大学生很值钱,不亚于大清朝中举。我的脸上挂满笑容,无数家长充满喜悦。整个中国也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同学

那时班里的同学之间年龄能相差十岁,从应届生到老高三、兵团战士。很多大哥大姐孩子都很大了,可以说两代人同上一个班。我们班劳凯声同学是兵团战士,长得很精神,饱经沧桑,会拉小提琴,为人善良。他后来成为我们教育学界学术上的领军人物。多少年后我再见他,眼中会含着泪水,那种友情比金子还珍贵。闵维芳是北京京西挖煤的工人,上大学那年二十六岁。他那时刚认识一个英文单词叫“行为主义”,激动不已,后来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了两个博士学位,成为北京大学的党委书记。从矿工到中国第一名牌大学的校长,他的神话震撼了美国人。

厕所里考博士

〖周  群:您从国外留学回来,好像给分到山东的派出所工作了。

〖王大伟:以前总是梦见我在一间厕所里,我的周围都是厕所里的污秽,就是不知道是为什么。

1999年,刚刚从芬兰回国的王大伟被公安大学派到山东济南的市中区杆石桥派出所挂职锻炼。

虽然是去锻炼,我就和派出所普通的民警一样,负责一片儿的治安,每天白天都要巡查值勤。“但一到晚上就没有什么事了。当时我就想,怎么才能把晚上的时间利用起来呢,不如准备考博吧。”一决定考博,我立刻开始行动,最主要的是向派出所领导申请一间只属于自己的屋子。

       “派出所也很为难,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多余的房子。后来他们说,‘有一间废弃的厕所,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凑合着住吧。’

我简单地布置了一下这个所谓的家,“我实在没有心思去冲刷厕所,就找来很多报纸,把厕所里的便池都糊了起来。”厕所有一扇窗户,却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 “没办法,我自己花了80多块钱,把所有的玻璃都安好了。”

就在这几平米的厕所里,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攻读教育法学。

很有意思的是,我的导师竟然是我读大学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劳凯声。他是博导,我是博士。”更可笑的是,开学那天,我到学校报到,排队时,老师指着他说:“学生家长到那边排队去。”他尴尬地笑了笑,说:“我是学生。”

那一年,我42岁。45岁就不让考博士了。

七次断带法

〖周  群:我发现您在学习方面特别有方法,您去英国留学的时候,都是依靠的自学英语,还有个7次断带法?

〖王大伟:每人都有自已的方法,我的方法是磁带断七次法。那是上大学的故事。1978年在北师大。买一盘《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买一个极破的小录音机。每天不停播放。在宿舍即不停播放,也不认真听,洗衣也听,吃饭也听。当背景音乐。  久之,磁带断了,以胶条接之,再放。  磁带断七次之后,还想接,但已无必要。因为都会背了。这就是我的磁带断七次法。

教子课表

1.         读书最好的方法是背书,背几部经典一生受益无穷。孩子应有一个背书名单。

2.         抄书是个好方法。

3.         不动笔墨不读书。多记笔记。

4.         孩子要经常与父母讨论读的书。

 

人生感悟:学如撑上水船,不进则退。好的方法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