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之壮志凌云国语:品味我们的城市中国 七、厚重者有如南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46:44
品味我们的城市中国 七、厚重者有如南京
  
   不少杂志在做南京专辑的时候,总是把“伤感”和“忧郁”赋予南京,甚至有人无不感伤的说南京是“一个从日本鬼子刺刀下逃走的汉子”,而南京当年真的是从“日本鬼子刺刀下逃走”的吗?答案很明显,那场惨无人道的屠杀给南京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带了巨大灾难,但南京并没有想到要去“逃跑”, 选择的,只有抗争和坚强。
  “南京人最大的失落感其实并不是来自上海势不可挡的神奇般的崛起,而是在于自己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重要性的逐渐蜕化和省内几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兄弟城市的不服。100年前的上海绝对不是一个小渔村,上海县的建制就可以证明上海还是当时松江府辖下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上海在清末开始逐渐崛起,可取代南京抑或苏州成为长江下游经济中心是在民国,当南京还是中华民国首都时,经济就不如上海,它只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的,它也没有什么怨言,职能分工本来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并不值得去斤斤计较。其实,南京的失落很能理解,你看过去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称“宁沪杭”(如电影《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后来中学地理课本上一律称作“沪宁杭”(此为通说),但近年杭州的快速发展使过去的老三也蠢蠢欲动,而杭州媒体中的报道评论中却是动则是“沪杭宁”地区如何如何(比如南京到杭州之间的高速公路,江苏境内大小收费站都是标上“宁杭高速”,而一进浙江,就变成了“杭宁高速”),大有抢夺长三角城市里综合实力老二的交椅。南京是看在眼力,急在心里,随着杭州钱江新城的开发号称杭州告别西湖时代而迈向钱江时代,南京迫不及待也推出河西新城宣称自己也在迈向长江时代;杭州的钱塘江上建起了四座大桥,南京也开始筹划着自己的多条过江通道;杭州修了西湖隧道,南京就有玄武湖隧道……城市论坛上,南京和杭州也是众所周知的一对冤家。所以,南京的失落,不在于上海,而在于杭州、苏州、无锡这些现阶段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做老二(综合实力),南京是能接受的,但过去公认的老二地位得到了诸多城市的轮番挑战,要是“老二”的位子保不住了绝对是让南京郁闷和痛苦的。
  江苏可以说是全国凝聚力最弱的一个省,不过这也是江苏从自己诞生那天起就不可避免的(清朝时的江苏就一直有江宁和苏州两个中心),南京也是一个尴尬的省会,每每一个江苏人自我介绍时,一般不会说首先说自己是江苏人,而总会直接说自己所在的城市,比如“我是江阴人”、“我是昆山人、“我是溧阳人”等等;另外江苏其他城市的人也决不以南京的发展壮大自豪,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城市的发展程度。其实,江苏的这种“支离破碎”也不是南京的责任,本来江苏南北跨度较大,加上长江天堑和东面上海的作用,南京又偏在西南一隅,故辐射面积和能量都十分有限,长期以来,在民间不论是苏北还是苏南都不把南京当回事的,但说南京的地位在全省处于中游却是一个妄语,南京毕竟是江苏规模最大的城市,各方面设施相对更完善,除了经济实力是全省第三(次于苏州、无锡),但其他方面基本上是全省第一的。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另类分析,南京的经济总量(GDP)比不过临近的苏州、无锡,可房价却远远高过了苏州、无锡,这不光因为南京是省会,更重要的是南京人深切地爱着南京,他们不会“向往”着去繁华大上海买房置业,有钱的就在鼓楼、白下买套房子。没钱的就憧憬哪天能在鼓楼、白下买套房子,就是这样简单的想法。显然,他们认为,在土生土长的南京活得更自在!
  不管如何,现代社会里,经济能决定的东西太多太多,所以南京的失落在于经济上的相对落后,尤其是居民人均收入不高,这一直是插在南京心窝里的一把刀子。即使这样,可南京向来都不曾平庸,虽然六朝古都和南唐故都给人带来弱小的印象,但气质却是南京未曾丢失的。学术界仰慕的“魏晋风度”不正是在南京达到极盛的吗?南京,从骨子里透出的是一种幽雅。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则让人感受到了南京的大气,时至今日,当我们徜徉在梧桐葱密的南京街头也有一番别样情怀的。我们经常说南京人质朴,但决不会说临近不远的苏州、无锡质朴,镇江、扬州质朴,说这就是南京文化与苏南其他城市的“格格不入”显得略有夸张,但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工具,而南京话和苏州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作为江淮官话,南京话融入了不少河南、安徽的方言,而在1892年,中国第一个提出统一全国语音的学者卢戆章最早提出过以南京话作为官话的标准。他主张把“南京话”(即所谓“蓝青官话”)作为“各省之正音”。他认为“十九省之中,除广、福、台而外,其余十六省大概属官话,而官话之最通行者,莫如南腔。”说明南京话是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魅力的。另外,南京话还广泛的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比如《红楼梦》中经常出现的“癔怪”一词,就是绝对的南京土语。语言的差异让南京得不到以吴语为主的苏南城市认同,傲慢和偏见也越拉越大。但南京绝不是一个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城市,要不然南京也不会依然保持着公认的长三角综合实力的第二城地位,而自古以来,南京就不是以经济中心的形式在江南地区出现的,唐朝是扬州,明清是苏州,南京是经济重心,但很少是经济中心。
  但同时南京的确是缺少江南城市的精致,有些粗心。比如夫子庙不少所谓“古建筑”就是用钢筋和水泥代替木料来完成的时候。的确,虽然夫子庙有着更多的文化积淀和野史旧闻,但比起临近苏州的观前街或者杭州的河坊街都是大大不足的,建筑时的随意和多年下来的老化“蜕皮”,加上所售商品良莠不齐,很容易给人带来“上当受骗”的感受的。夫子庙作为南京另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被人熟知是通过南明时可歌可泣的“秦淮八艳”的故事,她们在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中都具有爱国的民族节操,柳如是对比钱谦益,李香君对比侯方域,卞玉京对比吴梅村,藏否人物、评议朝政、愤世忧国的“文坛祭酒”、“复社四公子”和“一代大诗人”们的气节实不如秦淮河边风月女子的。南京在“秦淮八艳”的宣传上却向来低调,据《南京晨报》报道,不久前,“秦淮八艳”雕塑在夫子庙泮池的落成,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认为‘秦淮八艳’就是妓女。也许她们都是好的,但百姓坊间的传闻却与之相去甚远。历史上夫子庙是一个尚儒之地,文人才子不绝于此,以“秦淮八艳”代表夫子庙实在背离了它的本来面目,南京应该重新考量夫子庙的定位了……
  清代袁枚曾说过:“伪名儒,不如真名妓。”抗金名将韩世忠夫人梁红玉就是出身青楼,但金山擂鼓杀敌的壮举难道不值得去歌颂和仰慕吗?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去还原历史的真实,如果否认“秦淮八艳”的存在和意义,那么你尽可不必去看《桃花扇》,尽情去为时下已经拍滥了的“多尔衮和孝庄们的故事”欢呼吧!再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史事都统统抛却脑后。的确,当南京还在为“八艳”的塑像耿耿于怀的时候,杭州早在西泠桥畔重新筑起了一代名妓苏小小的新冢,杭州人就是更精明啊,南京把大好的文化资源任意闲置,明代文人余怀在《板桥杂记》中把秦淮这一带称之为“欲界之仙都,升年之乐国”,如今南京的繁华之地只会在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庙这边仅仅作为了粗劣的民间小商品市场而存在。
  但南京的这种“粗心”不应该无限制的夸大。南京是座与梧桐有缘的城市,而南京的城市道路大多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规划和修建的,时至今日,难免多少不合适宜。据四川在线消息,成都即将把人民南路增加为双向10车道。据报道称,其中有两套方案要大量移栽雪松,而长期以来作为人民南路上象征的雪松命运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无锡人民路的六车道改造,也让市民门揪心路两旁的老梧桐树,会移来移去,搞到后来最终消失。以上可见,随着现代城市发展壮大,汽车增加,拓宽道路早就成为许多城市的首选方案,而南京的道路保护还是相对比较出色的,许多人喜欢南京,正是喜欢那长在人心里的高高大大,傲然挺立的梧桐。南京对它们的呵护比起别的城市还是做得不错的。不久前《现代快报》报道:南京地铁二号线开工许可的下达,地铁东西向各个站点将陆续开工。2006年5月,城中段也将正式施工。就在市民为南京地下即将跳动“第二根大动脉”而欣喜时,另一种阵痛也紧随而至:汉中路、中山东路上被南京人视为城市名片的法国梧桐将大量消失……面对这样的保护景观和发展快速交通的矛盾,铁指挥部召开专题会议从保树的角度优化施工方案,经过多次努力,把迁移法国梧桐的数量从正常设计所需要的1065棵减至了328棵。这就是一种进步,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南京也开始低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
  南京现存民国建筑1000多处,其中100多处是优秀建筑,但这些民国建筑不是由于资金匮乏,保护乏力,正以相当快的速度消失;就是被机关单位所占用。可喜的是,这一局面在不久后会得到改观,《江南时报》(2004年02月26日)介绍,南京市人大代表胡卫群在南京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市委市政府等四套班子迁移到河西地区的建议》,专家认为,政府机关办公楼迁移新城,在保护古城风貌、缓解老城交通压力、开发新城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何时搬?搬到哪?怎么搬?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市政府所在地是原国民党政府的考试院或武庙所在地,借鉴成都、杭州、苏州这些市政府甚至山西省政府的方式,以人为本,把最好的景观交还给老百姓是一种新的且必要的思路,而南京的三十多处民国建筑已经被列入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也说明南京开始把这类特殊文化遗存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南京确实还有很多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比如玄武湖还湖景观路的免费开放本来是一件好事,让市民有了更多的休憩、玩耍的绿地,但却任凭小汽车和轻型卡车任意穿梭,让市民的安全得不到相应保障,反观人家杭州西湖的苏堤、白堤绝对是机动车辆禁行的。
  余秋雨在名作《五城记——南京》中说,“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的确,在中国古代,城墙一直是权力的象征和维护权力的工具,南京的明城墙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杀……这些一段段血与火的抗争中能走到今天也实属不易,破损的城墙更让南京人认识到了合理科学的保护之重要,南京已经和意大利卢卡的保护城墙合作签署了保护古城墙、进行文化交流的合作协议,2004年8月,南京市政府出台《南京明城墙风光带总体规划和分段规划》,计划投资16.6亿元用3年时间,让南京12段明城墙以“旧城墙、遗迹、绿化带、道路”等形式实现“贯通”, 对前湖、月牙湖、东水关、武定门、东干长巷、中华门、西干长巷、凤台路、石头城、小桃园、神策门等地段明城墙及其周边整治,修复完工后的明城墙还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1月13日,“江苏省南京市明城墙保护项目”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典范奖”,这是全国29个获奖项目中唯一一个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这也算是一点效吧,恢复当年的气势是难以完成的,如今站在城墙上能让人凭古追思一般就不错了。时下的“申遗”热引导之下,一切活动还是有些急功近利,南京应该本着恢复自己历史的角度去保护和长期保持,而非冲着“世遗”这块蛋糕而去的一劳永逸。
  再回到经济层面,南京的症结在于自己离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是太近了!和西部的成都、重庆不同,上海是长三角的中心,外资银行、外国领事馆这些机构只会放在上海,无法眷顾南京。南京有自己的民营企业体系(比如斯威特、苏宁等),但向来不属于苏南模式那个系统,而过去红极一时的苏南模式已经走下神坛,苏州、无锡这些当年的排头兵也在积极树立大力发展外资的新模式,而当年叱咤风云的常州在外资竞争中的失败也让过去的“苏锡常”变成了今天的“苏无常”,乡镇企业绝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关键在于适不适合自己。《南京日报》(2005年11月17日)报道,2005年南京新增私营企业1.8万户,同比增长12.5%,完成全年目标的90%;新增个体工商户3.94万户,完成全年目标的131.3%;新增注册资本215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全年目标的86%;新吸纳劳动就业人员11万人,同比增加10%。拿来这些数据,再加上近几年我们对南京苏宁、苏果、五星、有有、雨润的了解,南京民企孱弱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南京是一盆温水,它的发展节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比较慢的,南京新火车站去年终于建好了,很气派,但是从它从开建到竣工竟用了五年,二十一世纪里,五年是怎样一个概念?浩繁的东海大桥不过三年,极限的青藏铁路不过五年(只计算从开工到竣工),南京,已让人太久的期待。综观长三角的发达,其实在于二级城市的强大,全国百强县中有江浙沪就占有一半,可南京的劣势正在这个方面,其辖下的溧水、高淳却正正是苏南地区经济靠后的两个县,就是离主城区不远的浦口区也和城区的光景是天上地下,跨江式发展提了很多年,但兴旺的风水始终没能跨过长江(浦口开发区曾经是全国第一批设立的开发区之一,但由于布局欠妥,发展不大;另外南京高校两大龙头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当年也纷纷把分校区设在了浦口,但成效不大,一到周末,学生们还不是三三两两地往主城走,东南大学也在城南的江宁再开一炉灶,而南京大学却念念不忘自己新校区的建设),江北至今还是南京人不愿前往安家的地方。浦东的崛起,把黄浦江划成上海的内河;武汉三镇的均衡发展,中游的长江成为武汉的内河;重庆的联动,上游的长江成为重庆的内河,可长江却一直是南京阴阳两极的分界限,甚至大多数南京人可不把江北也认同为南京的。同为大江的对岸区域,近年来杭州萧山设区后的新发展引起了南京浦口的羡慕,长江大桥的通车既方便了浦口和主城的联系,又同时中断了当年辉煌的浦口车站历史,浦口也告别了过去南下北上的必停之地的显要地位。千百年来,南京一直是一座以长江为屏障的城市,从没有想到过要去怎么发展江北,即使在南京作首都的民国岁月里,江北也不是属于南京管辖的范围,所以我们现在过于苛求南京江北的发展速度显然是急功近利,长江也不像上海的黄浦江一样被人们轻松跨越,浦口需要耐心,南京需要耐心,我们更需要耐心,相比杭州久久得不到设区后的萧山认同,浦口、六合这江北两区则是很看重和南京的感情的,这也是南京的优势。
  上面提到了铁路,那就谈谈铁路。南京虽然身处京沪、宁铜(南京—铜陵)、宁启(南京—启东)等铁路交汇点,但一直以来,南京却得不到铁路枢纽应有的地位,真是成也长江,败也长江。当年决定兴建的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津浦铁路,而是津镇铁路(天津—镇江),但由于英国和德国的矛盾和一系列偶然因素,历史选择了浦口,而建国后南京长江大桥(江苏境内唯一的过江铁路)的筑成是进一步巩固了南京的枢纽地位的,但随着上海铁路局逐渐把始发车收回,南京也慢慢成为了了一个过路站,和苏州、扬州这些城市待遇一样,到北京只有一趟直快列车Z50,旁边的上海却有N趟自是不能比的了,但连武昌和汉口加起来都有4趟直快的现实一时是让南京无法接受的,再看自己所始发的一些跨局车数量少,造成南京几十万大学生每年春节的火车票购买成为“老大难”,甚至通宵彻夜排队购票也是家常便饭,而这些仅有的车里面档次上又基本都不高,如到厦门的2521,到广州的1311,甚至到成都的1432还是和合肥共用,大家轮着使,而南京至今还不能直达重庆……加上宁启线太短,宁铜线又过不了江,南京更是有衣裳穿不直,而随着京沪高铁的开工和新长铁路(新沂—长兴,从江阴过江)南段的客运开通,将对南京造成毁灭性打击,南京不能干等了,宁西铁路(南京—西安)的客运通车只是时间问题,铜陵积极谋求建成连接九江的过江通道也是一个好消息,当然,南京自己也有大动作,在完成长江三桥(公路桥)后,加速长江四桥的进程,提出长江五桥的计划,而2006年南京将开工建设号称“亚洲第一大站”的高速铁路南站,将和现有以及待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呈一体连动,这些大有彻底翻天覆地,改头换面的决心,中央门、汉府街汽车站的搬迁也正为拥挤的市区挪除了地方,甚至,一个更大的计划是,南京市市长蒋宏坤透露南京正在筹建自己的第二国际机场———六合机场,加大对苏中苏北辐射。N年以前的农村就到处贴满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看来交通问题早已成为一个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最近四年南京城市建设投入的1200多亿,我们需要理智分析,要是真正切实能把这些资金用好用足,也是不亏的,而交通问题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
  南京的科教实力是不输上海的,而南京的几十所大专院校往往放弃以“江苏xx大学”的身份出现,而一如既往的选择了“南京”两个字作为冠名,如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这在中国是一个独特的现象,中国高校聚集的无非就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成都、广州这几个城市,北京的学校用得最多的是“中国XX大学”的名头,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中国”、“中央”这些牌子还是要比“北京”更能吸引学生的(要不然名声显赫的“北京广播学院”也不会顶着社会非议也要改成“中国传媒大学”了);上海呢,爱选择“华东”的字样,如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而且上海最好的大学——复旦大学这四个字里面并没有“上海”的字样和痕迹;武汉本来名气很响,在中部,应该说无人能出其右,武汉大学也是华中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大学,武汉的高校取“湖北XX大学”和“武汉XX大学”的有,但数量和名气都不如“华中”、“中南”这批字号的学校,诸如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此类;西安在西北一隅,很多大学以“西北”开头,诸如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等;成都则是认为叫“成都XX大学”是不如叫“西南XX大学”或“四川XX大学”吃得香的(连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上都没有成都两个字的);广州高校自以“华南”、“中山”开头的居多。唯有南京的高校,决绝地抛弃“江苏XX大学”的名号不用,却用尽了“南京”名号,“滑稽”的是,身为江苏省会,江苏大学竟不在南京在镇江,当然镇江在民国也一度做过江苏省会,但时过景迁,外地人也认准了上“南京”类大学就是比上“江苏”类大学好,不过话说回来,校名的形成有复杂的各方面原因,但无可厚非,就算是南京魅力的一种表现方式吧!本来历史上的江苏、安徽二省就是满清为防止汉人的势力聚集而硬行从南直隶拆分出来的,南京确实是对“江苏”这个称号不感冒的,加之南京人也纷纷看好自己的城市,但在坚信南京会越来越好的同时又感到一点委屈。虽说当年“江苏”的得名来自江宁(今南京)和苏州,江宁是两江总督的驻地,苏州才是江苏巡抚的驻地,而两江总督是管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的,这个范围远大于了江苏。大部分南京人也并不认可自己是江苏人,他们觉得南京要比江苏的历史更悠久,名称更响亮,无怪近两年在南京也放起了一股 “直辖风”,论历史,论经济,论区位(辐射安徽),南京的确当之无愧,甚至这样也可以永远摆脱被苏、锡嘲笑的窘境,更重要的是做大自己。南京绝不能一味地去抛弃江苏,因为那样会不光只让自己心酸,也会让兄弟城市们心寒,而最终被江苏抛弃。
  可以说,南京历史上曾遭到过先后五次大规模的屠城,慢慢上溯,分别是丧尽天良的东瀛屠夫,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后的清军,刚刚破关后急于为镇压明朝留都而实行严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甚至有人认为日本人发动的南京屠杀就是1864年清军屠杀的翻版)的满清,更有隋朝虎狼之师焚化烧抢六朝烟粉,萧梁侯景叛乱血流成河,尸骨成堆……南京之所以伤感,那是因为她经历了太多苦难和浩劫,也最让人心疼和同情。六朝毕竟太为久远,又经多年战火,故迹遗存也十分稀少,如今南京文化在主打两张牌——一是明文化,包括明孝陵、明城墙、大报恩寺、天妃宫、阅江楼的保护和重修;二是民国文化,诸如民国建筑的维护和“南京1912”的开发,而“魏晋风度”,只能存在于人们大脑的想象与向往之中了。南京东郊有座梅花山,向来和苏州邓尉、余杭超山、无锡梅园并称为江南四大赏梅胜地(另说则有杭州西湖灵峰),梅花也是南京的市花,也是南京的希望,梅花象征着不屈,象征着高洁,我们默默祈祷,期年之后的南京将不再感伤,中华民族也不再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