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万亚酒店:汉中农家乐,亮出你的特色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21:55
农家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兴的一种旅游休闲方式,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其实,人们早已把它当成了乡村旅游的代名词),它把乡村自然景色、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近些年,汉中的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和壮大起来,城郊、乡镇、山村处处皆是,前去游玩的客人也络绎不绝。农家乐不仅增加了农户收入、刺激了乡村经济、活跃了乡村文化,也为推动汉中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但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面对家乡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不得不在此向大家进一言。顾名思义,农家乐,就是要“农”味十足,“乐”在其中,说通俗点儿,就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观农家景、随农家俗、享农家乐。而我们汉中的农家乐正逐渐淡化或失去上述特色,似有千村一面、千户一面之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吃”的内容单一
    纵观汉中的农家乐,吃的内容几乎一样:菜,就是烧土鸡或麻辣鱼;主食,就是洋芋米饭或浆水面条;更有甚者,还要到城里或集镇购买熟食当菜品。这对吃腻了鸡鸭鱼肉的城里人来说,确实有些“审美疲劳”,全无新意。

                         “舍”的特色不明
    汉中的农家乐建筑多是人造景观,要么亭台楼榭,要么小桥流水,要么西式洋房,不土不洋,不伦不类。少了茅屋小舍的质朴、红砖青瓦的亲切,更少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游客感知不到农村风情和民俗文化的生活气息,有种刚到农村、又进城市之感。

                         “俗”的内容欠缺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土风情民俗各地有别,极具个性,是发展农家乐得天独厚的特殊资源,非常难得。但汉中的农家乐,却常常将它束之高阁,使得文化气息淡薄,地域特色不明,有人还常为自己的农家乐无天时之助、无地利之便、无资源可挖而一筹莫展,实乃憾事,值得深思!

                         “乐”的形式单调
    目前,汉中的农家乐,“乐”的形式过于单调,特色不鲜明。主要是打打牌、喝喝茶、钓钓鱼、吃吃饭,似有千篇一律之感,以至于玩之前兴致勃勃,玩之后失落无聊。
 
                         “洁”的标准较低
    汉中农家乐的经营主体多是农民,由于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的限制,加之卫生基础条件欠缺,农家乐的卫生状况普遍存在问题。譬如:生、熟食不分案,餐具无消毒设备,防尘防蝇设施匮乏等,很多农家乐经营场所没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也无健康证,卫生状况堪忧。
    基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特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就地取材,“吃”出特色
    说到农家乐的吃,不想空谈,举例来说容易明白。九月初,与友人前往勉县某农家乐游玩,热情好客的主人准备了一桌独具特色的“农家盛宴”,至今记忆犹新,有烧土鸡、腊肉、红薯糍粑、炸土豆丝(俗称“洋芋夹夹”)、凉拌浆水菜、蒸红薯、蒸马铃薯、煮玉米,还有自己蒸的面皮、煮的凉粉等。无独有偶,四川人在这方面也做得非常精细,这两年,曾多次带团去光雾山游览,聪明的农家乐主总是一再向我了解客人的饮食习惯,因带去的多为关中游客,喜面食,于是他们便提前擀好面条、蒸好馒头(问其故,说是街上买回的馒头、面条大众化,没特点),再伴以当地的腊肉、野味和山野菜等,使客人吃得舒心和满意,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以致回头客不断。再譬如:我们的褒河鲜鱼因色美味香,早已名声在外,颇受外地游客青睐,特别是关中游客来汉后,即使在城内品了最好的鲜鱼,也以未尝到褒河鲜鱼为憾事。这些农家乐都是就地取材,吃出了特色,有的甚至吃出了品牌(如褒河鲜鱼等),值得借鉴和推广。而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我与友人到汉江边的一农家乐游玩,吃的就不尽如意,除了烧土鸡、麻辣鱼和洋芋米饭外,要加菜就是炒土豆丝、红油泡菜等,因人多以至于土豆丝炒了一盘又一盘,泡菜切了一碟又一碟,一顿饭下来,弄得人哭笑不得,玩兴全无。这也可能是汉中众多农家乐的通病所在,须加以改进,因为农家乐的消费主体多为城市人,他们看重的是农家特色而非酒店风味。

                     因 地 制 宜 ,“舍”出特色
    窃以为,农家乐的建筑风格应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汉中地处秦巴山脉之间,位居陕西西南部,传统民居很有特点,常见的传统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四合院等。这都是先民们根据地势、气候、原料等条件,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很具代表性,在发展农家乐时,可参考陕南传统民居的特点来设计农家乐的房舍。当然,我们现在已发展起的农家乐也作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如汉江边的茅屋、民俗村的四合院等,很有个性。但大多数农家乐都是千篇一律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土洋结合,缺乏新意。你若去过光雾山,就会发现那里的民居均是红柱、白墙、青瓦,农家乐更是如此,且与山水、田园相映成辉,别有情趣。每每带游客前往,大家都赞叹不已,流连于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舍,那里的人……所以,建议我们的农家乐建筑再不敢贪大求洋,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搞出特色。比方说,在普通民居的房前屋后的檐下、柱子上挂上玉米串、辣椒串,在庭院旁、墙角边摆上犁耙、锄头等,此种搭配装饰都远远好于那种毫无特色的豪华装修,且“农味”十足,受游客青睐。
 
                       深挖细掘,“俗”出特色
    汉中民俗,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花样繁多,完全可以与乡村旅游,与发展农家乐紧密结合,从而突出农家乐“俗”的特色,使它成为彰显农家乐特色的又一亮点。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人却将地域性强、特色鲜明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抛在一边置之不理,还常说自己无资源开发利用,殊不知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既能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又能满足客人休闲、探奇、求知、审美等诸多方面的需求,还能使农家乐独具魅力。因此,建议农家乐可从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此焕发农家乐的活力。比如说,将汉中简单的藤(竹)编技艺、刺绣工艺、花卉盆景制作、陶器制作等引入农家乐,让客人参与制作,做得好的还可以明码标价进行收购,融参与性、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客人不喜欢才怪哩。请注意,笔者并非信口胡说,因为这在广西、云南、贵州、南京等地早已司空见惯,那里的农家乐也是火爆异常,我的朋友因工作关系有幸常去那些农家乐体验民风民俗。如今在他家里到处都是自己曾经制作的蜡染作品(从广西带回),麦秆编制工艺品 (从贵州带回)、雨花石工艺品(从南京带回,若拣到好石头,农家乐主还现场收购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农家乐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再大再好的农家乐没有了文化的支撑,就只能是一个躯壳,只会昙花一现,而乡土风情、民俗文化正是农家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况且,汉中的民俗资源十分富有,但大都停留在传承与保护的边缘,没有很好地与旅游结缘,没有使更多的人去了解认知它,有着无法估量的开发潜力。因此,我们只要稍加用心、稍加整理雕琢,即可使农家乐魅力四射,游人如织,如此好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丰富内容,“乐”出特色
    要说让农家乐“乐”出特色,这还得先从农家乐的诞生地四川成都讲起,那里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农家乐——五朵金花,也就是结合五个乡村的特色打造出了 “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个特色品牌。我觉得最有创意的当属“江家菜地”,就是由当地农户把菜地分租给城里人,种子、肥料、管理都由农民负责,城里人只是利用节假日,带着家人到自己的菜地里干干活、锄锄草、施施肥,充分体验农家田园生活,还可就地取材,吃亲手种出的绿色菜品。若吃不完的话,还可由农户代为出售。这种城里人新鲜,农村人挣钱的方式,很有新意,其乐融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互惠互利,值得借鉴和学习!现如今,“五朵金花”已闻名全国,被誉为乡村旅游的成功典范,被列为城乡一体化的成功样板,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就连胡锦涛、温家宝等数位中央领导都亲临视察,并给予很高评价。这也难怪我的一位友人因去过几趟,回来后总是赞不绝口,并不无调侃地说:“作为一名导游,你要是不去一回五朵金花,那才叫遗憾哩!”是呀,农家乐就是要让游人了解农事和乡风民俗,进而体验耕种之乐(苦)、民俗之特、田园(风光)之美,而这些,都正让与我们毗邻的四川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说完四川,再谈汉中,我们的(农家)“乐”就是打牌、垂钓和唱歌,无论游客喜欢与否都别无选择,真是无奈之举。说到这,我想起了前不久去过的汉中周边两个农家乐,倒是作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至今记忆犹新。第一个农家乐,我们主动帮助主人收花生,刚开始就两三个人,过了一会儿好多人都放下手中的麻将参与进来,我还趁机给小朋友讲述了教科书上《落花生》的故事,不光小家伙就连大人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因为在此之前随行人员中还有人以为,花生是树上长的或是食品厂加工出来的哩,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得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时至今日,儿子还常嚷嚷着要去收花生呢,妻子也说:每次去农家乐都是我打牌她带娃,无聊无聊,只有那次才算真正农家“乐”了一回。第二个农家乐,是村上搞了篝火晚会(每周末一次),气氛活跃,内容丰富,有舞蹈、秧歌、民歌、彩船等,都是村民与游客自编自导自演,好不有趣。一口气讲了这么多,就是说农家乐要会找乐,要乐出格调、乐出品位,乐出文化。试想,我们汉中有的是茶园、橘园、梨园、樱桃园、荷花园、牡丹园和植物园等,有的是茶叶节、油菜花节、梨花节、樱桃节、柑橘节等,也有采茶、摘草莓、摘樱桃、摘橘子等项目,却为什么不能像“五朵金花”那样引人注目,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当然,说到农家的“乐”,就必须与前面讲的“俗”连起来看,因为许多农事活动与民俗文化几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割舍,在发展规划中应通盘协调考虑才行。
 
                        加强管理,“洁”出特色
    谈到农家乐的“洁”,主要是说饮食卫生问题,让人纳闷的是,我们的一些农家乐主投入大量资金对房舍庭院进行装修改造,硬是把极富农家色彩的小庭院推倒,建成类似城市宾馆的洋房,去破坏农家乐的“农家”风貌,想方设法模仿宾馆酒店服务的方式方法,提高消费标准,却不愿购置餐具消毒设施,不给从业人员办健康证,使得游客玩得开心,吃的担心,长此以往,客人全无,主人伤心。为此,提醒广大农家乐主要及时改变现有卫生状况,不要因小失大,因为大家的菜品都大同小异,除此竞争的就是服务、卫生、价位等方面了,而且这也是必须要做的大事啊!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帮助农家乐主们搞好环境卫生实乃当务之急。
    简而言之,汉中农家乐要想长足发展,关键是要靠特色取胜,必须立足当地的特点,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依托,以乡土民俗文化为灵魂,从众多农事活动中汲取“营养”,推出原汁原味的、别人无法复制的项目,要“农味”十足,才能使客人“乐”此不疲,万万不可将农家乐办成了小吃店、棋牌馆、茶楼或歌厅。当然,除了广大农家乐主的自身努力外,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引导、规划、扶持和支助,因为我们的农家乐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创出品牌。比方说在建筑特色上,最好按片区统一规划,做到一村一貌或一片一貌;在乡土风情、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上,最好符合当地特色,做到一村一品或一村一特;在饮食方面,最好突出农家饭菜的特点,力争使客人吃的满意、吃得实惠;在农家“乐”上,要别具一格,增加参与性和互动性。唯如此,汉中农家乐才会健康发展,才会兴旺发达,才会亮出自己的特色!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