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在愁中即病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7:26:48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在愁中即病中 第一句出自李白的《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好一个诗仙酒圣,常醉尚且不够,还要每天狂饮三百杯。何等豪迈气概!酒后的世界又如何?在诗人醉眼里看,这汉江都宛如刚酿好的葡萄酒般让人倾倒,即使如李斯、羊祜也没有我这般潇洒、惬意!“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钱算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嘛!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事实上李白终生怀才不遇,壮志难舒。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这也是大多数文人的命运,空有满腹才学无济世之路,最终看透名利终老一生。

第二句“不在愁中既病中”出自杨万里的《伤春》,“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时光飞逝,春光短暂,花落无痕迹,一转眼就是初夏了,徒徒枉却这大好风景,一年的春色又是虚度了。

细一想人生百年,看似很长,不过是三万六千天,前二十年混沌懵懂,后二十年身弱病苦,还余中间六十年,再减去三分之一睡眠,三分之一工作,还剩18年,若再减去一日三餐、采买洗涮,真正剩下的时间也就15年了。这15年里天天面对的,不是身体的困苦,就是心灵的困惑;真正轻松自在、身心安乐的日子又有多少?真的是少之又少了。

想来悲哀,难道忧愁苦闷竟是人注定的宿命?如何才能解脱?是饮酒、游玩?还是打牌、会友?其实这些都是短暂中断苦恼的法子,酒醒了、人散了、回来了、玩过了,心中的烦恼依然存在,依然是侵骨入髓,难以摆脱。更何况这些消愁方式都需要依赖一定的外部条件,也就是人或者物才能实行。这样被动又岂是良策?

其实事情很简单,根本不必如此复杂,古人有云:“何必销愁凭外物?”真正的宁静在内心,只要心如止水不生波,落叶飘过无痕,心如天地广高远,自是风雨不侵、冰暴不寒了。

——转自爱问知识人 蓝蝶非梦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诗是宋朝一个和尚的偈语。

语出《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宋 雷庵正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两句是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

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

后一句,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 - 篆刻作品
  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翱)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 译文:  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多次派人请药山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这一日,李翱亲自上山登门造访,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说:“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练得身形是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是多么淡泊高远的境界啊!而我们,处于世俗的红尘当中,一些欲望已经根深蒂固,因此,要做到淡薄高远,必须渐渐消除欲望,到最后,才能真正理解“云在青天水在瓶”。可见,“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本是惟俨所言,被李翱融入诗中。李翱得到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潇洒作云,恬静作水,淡薄名利,修身正道。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顿悟,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去寻找闲云野鹤的生活,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李翱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赠药山高僧惟俨

李翱

  (772~841),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 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职。追随韩愈,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 。他还主张反佛 、“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散文平实流畅,富有感情色彩。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说:“出言居乎中者,圣人之文也;倚乎中者,希圣人之文也;近乎中者,贤人之文也;背而走者,盖庸人之文也。”(《李文公集·杂说》)他尽力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认为“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矣”。   

李翱

药山禅师

  俗姓韩,唐沣州人,少年敏俊超群,素怀大志,曾说:「大丈夫当有圣贤志,焉能屑细行于布巾邪?」遂舍弃世俗,投石头禅师门下,因住在药山而声誉震遐迩。      

李翱与药山禅师

内涵

  人有一颗心容易,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可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却是不易的。如同花儿一样,需园丁精心栽培,不然就会营养不良干枯而死。善良的心或是一朵花园里开得娇姿欲滴的硕大的花,让人欣赏,也或者是一朵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茉莉般的清香的路边的小花。无论怎样的姿态,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是我们在残酷的生活中所看到的希望。如果在任何的环境下,都能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更是不易。在广阔的青天之上飘浮的是纯净的白云,在狭小的瓶颈里装的是纯净的海水,无论在青天之上的云,还是瓶颈中的水,唯一不变的是它们纯净的颜色。曾经看过几则让人心痛的报导,一个抢劫犯在车上抢了钱财后,又欲在车后座上强奸一位少女,全车三十多个乘客都把眼睛闭上了,任凭少女的哭喊怎样穿过冷风,没有一个人站起来面对这个歹徒大吼一声。有农民因为给一行视察的小车让道掉进了水库里,从小车上下来大大小小的官员,装模作样地拿起手机给远在十公里之外的110,及医护单位打电话,等都赶到了,农民的尸体已从水库里浮起,带着幽怨的眼神。   青天之上永远是白云。现实中的人们却因为成长而慢慢丢弃了原本属于我们的白云。《皇帝的新装》中所有的成年人都在吹捧着没穿衣服的皇帝,只有一个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小孩说出了真相,童话告诉我们真理掌握在孩子手里。这也许是我们成长的悲哀吧。   所幸瑕疵毕竟瑕疵,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这些瑕疵而变得丑陋。在这个美丽世界的天空下中始终飘浮着纯洁的云。海水有着咸咸的味道,到了瓶子里,依然味道不变,色不变,我们依然能透过瓶子看到大海的影子,虽然海已经浓缩了。瓶中的水依然名叫海水。   无论富贵,无论贫穷,无论童颜,无论鹤发,不变的是我们都有一颗追求爱的心。君不见少女含羞走,只为心仪的少年有一双含笑的眼。君不见鹤发相依走过漫漫长路的伴侣,只为了一句不离不弃的誓言。贫穷时没丢了穷人的自尊,没丢了一颗上进的心。富贵时没忘了穷人的泪,没忘了在自己生长的地方,还有很多渴望美的眼。位低时拥有平常心,淡泊名利。位高时无愧良心,无愧生养的亲人。   另一含义:   在青天的云,和在瓶中的水本是一物。只是形态不同。   这就说明:(一)你是什么样的形态修为,就决定了你在什么位置。   又或者,你不以在瓶悲,以平常心态对待。   而这种心态,其实也是一种修为。   书到今生读已迟      汉蕊摘自天涯社区 平墉居 昨发《人大国学院与清华国学院》,司工兄跟帖忆及其师吴孟覆先生,言辞恳切,入人也深。先辈们读书治学,“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工夫精湛,仿佛前世就把书读完。今遍观天下,哪还有这样的人在?故司工兄喟叹国学之脉已绝,人大开国学院不过造造声势,大有“书到今生读已迟”之感。司工兄妙帖,不该附于拙文之后,是以移出见此:
  
  先师吴孟覆先生在世时,每论及国学式微,总痛彻心脾,为力不从心而徒唤无奈。故晚年仍殚精竭虑,为训诂研究楚辞研究奋力著书。
  谈及前辈读书,先生常赞叹不绝,深感愧疚。尝道唐蔚之八十有余于无锡国专讲授经学,双目皆盲,《十三经》及各家注全在记忆,仿佛书全前世读过。
  余亲历先生教授《左传》研究,一部《春秋左氏传》夹杂桐城方音琅琅背出,真叫人叹为观止。先生九五年谢世,“广陵散绝矣”。现世博导,能背孔孟左传的大约是没有了。
  人大重开国学院,怕是声威大于底气。一则诸山长垂垂老矣,挂名而已。二则诸师所守皆学圃一隅,欲辏国学,力所不逮。三则学界浮躁,心不沉潜,再无王力辈英才可选。
  国学之脉绝矣。
  
  附注:“书到今生读已迟”,由书鱼馆老蠹征出处,余查询后见于《随园诗话》卷四第二十七,曰:“谚云:‘读书是前世事。’余幼时,家中无书,借得《文选》,见《长门赋》一篇,恍如读过;《离骚》亦然。方知谚语之非诬。毛俟园广文有句云:‘名须没世称才好,书到今生读已迟。’”为袁枚引毛藻(俟园)语。网上谓此为苏东坡语,非是。又谓为袁枚言黄庭坚事,亦不确。  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出自《金刚经》。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