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期货平台:四宝之首——端砚知识100问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22:28



四宝之首——端砚知识100问答
  

 

1问:砚在我国存在了多年?为什么说砚是“四宝之首”?

      砚台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商殷时代用瓦片或石片作研墨的工具,也可以称为砚台的话,那么就是3000年的历史了。以端砚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又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从某一个角度、某一范围内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艺术水平
     
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四宝之首”。

2问:端砚起源于何时?
      
关于端砚的源起和传说,专家考证认为端砚自唐朝初年就开始生产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3问:端砚在一开始时是什么样子的,是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在砚上进行雕饰的?
     
自唐朝初年就开始了端砚的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从史料记载来看,唐代中晚期,端砚已被列为贡品。

4问:为什么称肇庆端砚为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端砚位居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有1300多年的历史,为天下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所喜爱和珍藏。
      肇庆被称为“中国砚都”,是名符其实的。在这里,生产端砚的工厂、销售端砚的商店在随处可见,当地原住民几乎人人提起端砚都能娓娓道来许多有关端砚的故事。
      肇庆市是中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肇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岭南土著文化、端砚文化、宋文化、龙母文化、包公文化等等异彩纷呈。肇庆的艺术特色鲜明,尤其是以牙雕、玉雕、竹编、工艺扇具、端砚等位代表,独具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端砚更是被誉为我国”文房四宝”之珍品,四大名砚之首。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熏。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观宽顽何足云。”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所写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是对端砚历史文化地位的很高评价。

5问:肇庆哪些地方产的砚石最佳?
      早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石主要出产在肇庆市东部和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肇庆于2004年被授予“中国砚都”称号,之后,端砚制作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端砚精品层出不穷,不断涌现极有潜力的制砚新秀。

       ■ 出生何地


6问:开采端砚的名坑如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等各有什么特点?现在的境况怎样?
      端砚各名坑有老坑(水岩)、旧老坑洞、新老坑洞等各有特点,下面分开简述一下。
      老坑--砚石岩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
 

7问:坑仔岩砚石的特点是什么?从何时开采的?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本地口音“坑”与普通话“康”音相近,故又称康子岩),亦有人称岩仔坑。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这上,距老坑洞约200余米。
      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
      坑仔岩开坑采石历史较长。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治平年间开坑采石以来,历代均有开采。相传咸丰九年采砚石时洞内曾大塌方,造成伤亡。在坑仔岩旧洞口旁不远处还立一石碑镌上“坑土地之神”以志,故有人称坑仔岩为土地坑。
      从原石碑看,“坑”字之上还有一个字的位置,因为年久日深,字迹剥落,据采石工分析,前人采石事故很多,常有伤亡,坑仔岩尤甚,故立土地神碑以镇邪,或寄托安全感。“坑”字之上很可能是个“砚”字,全碑文应是“砚坑土地之神”。      

8问:麻子坑是哪年停止开采的?它的砚石质量怎样?
      麻子坑--有水坑和旱坑之分,两洞口相隔不过5米,水坑在下,终年浸水,洞内泉水从岩壁不断渗出;旱坑在上,亦为”泉生石中”,不过积水时间比水坑稍短。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约四公里处,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之端溪水约600米。该处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岖险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难。
      相传麻子坑得名于一位脸上生有麻子的采石砚工,该砚工在清代乾隆年间发现此坑,并冒险开采,为纪念这位开拓者,人们将他发现的砚坑取名麻子坑。  
      解放后,端砚恢复生产后,麻子坑是最早重新开坑采石的。在进行了半年的准备工作后于1962年底正式开坑。当时的麻子坑洞内坑道低矮,平均只有80~90厘米的高度和宽度,很多地方要匍匐而过。
      进入1990年麻子坑(水坑和旱坑)停止了开采,1990年末有采石工人在麻子坑周围开凿了十多个新洞穴,这些洞穴比较宽敞,配上发电机用以照明,抽水和通风,先后采出不少麻子坑砚石,其中不泛佳石,但这个开采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行为,而是承包式的私人组织行为,开采也是断断续续,总的来说,近几年麻子坑开采不正常,出产砚石不多,佳石更少。
      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

 9问:宋坑砚石有什么特点?
      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而开坑采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而是拥有好几处岩洞;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后面的北岭山一带,西起三榕峡,东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将军岭下有将军坑,产砚石,前人也有称宋坑为将军坑。
      据传最早采砚石的是将军坑和盘古坑,将军坑早已砚石枯竭,无开采价值;盘古坑也停采多年了。比较集中开采,砚石产量较大的是伍坑,其次是陈坑和蕉园坑(蕉园坑砚石紫色偏青黄,色泽不够油润,但多石眼,人们干脆称它为有眼宋坑);蕉园坑因在鼎湖风景区内,开采受到严格限制。
      宋坟砚石由于矿区范围宽广,所以石质粗细不等,上乘的宋坑砚石质致密,润滑细腻,下墨快,发墨好,可作高中档的雕花砚材,其余则可制作墨海、淌池等砚台。石质稍粗的宋坑砚石叫紫端。
      在端溪各坑砚石中,宋坑砚以下墨快而著称,这与宋坑砚石中的”金星点”有关,不过下墨虽然快些,仍比不上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等砚石研麻出来的墨汗细腻、油润。要书写奔放、流畅,笔力劲健的大字,用宋坑砚研墨为宜;要画严谨精致的工笔花鸟,人物画和书写工整的蝇头小楷,则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更加合适。
      经地质部门鉴定,认为宋坑砚石是粉砂质绢云母泥质板岩,为变余泥质结构、平行构造。矿石主要成份为粘土、绢云母、氢氧化铁、石英,微量矿物有电气石和锆石等。宋坑砚采石区大都在北岭山腰,高度在海拨400至500米以上,山坡陡峭,并常常下着毛毛细雨,山泉和山沟特别多,陈坑和伍坑等都在山沟附近,因此宋坑洞内亦常积水,每次采石,必先抽水,清理石屑。宋坑砚石可以常年开采。

 10问: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的石品花纹都有哪些?
      
老坑
      老坑的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
      其中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
      有专家认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和有道理的。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比原来的感觉要轻些。
      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
      这些特点是因为老坑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很大,所以敲击它时发出“笃笃”的木声,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缺少铿锵之声。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作用,所以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老坑砚石长其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引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
      坑仔岩
      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
      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坑仔岩砚石是含石英粉砂的绢云母泥质页岩。岩性:粉砂泥质结构,致密块状。矿物万分为泥质矿物(以水云母为主)、赤铁矿、石英、电气石、金红石、绿泥石等微量。
      站在坑仔岩新洞口前,可谓高瞻远瞩,端溪砚坑和羚羊峡尽收眼底。
      附近的岩壁上镌刻着无数的碑记和诗文,内容丰富,文词简朴,形式多样,字体端庄,说明当时有不少文人雅士曾亲临坑仔岩游览和考察,如:“一耸奇峰自烂柯,数沟渺水透长波;神仙每玩同相往,我辈常游到此多。”“访游到此见斧柯,文峰对面是青波;端麻水坑人欲采,士农工商可爱多。”
      也有出自石工之手,虽然说不上好作品,却拙中有巧,直率而亲切。坑仔岩在停滞不前采近百年后,1978年底重新开坑采石,为了避开断层,新开凿高度和宽度为1.8米长90多米的坑道,连接原坑仔岩采石工作面,采出一批批优质的坑仔岩砚石。
      麻子坑
      麻子坑如果不认真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砚石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天青、天青冻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纹,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间有鸲鹆眼、鹦哥眼等佳石,眼中有晕,且作数层,可制成高档砚材。
      麻子坑砚石层次清晰,石工以为石分三格(亦有叫三层),砚石色泽油润,青紫色略带蓝色,近似老坑砚石的色素,以水湿之观察,色彩丰富斑斓。麻子坑砚石为含硅质的铁质泥质页岩,矿物成份:泥质(水云母为主)、铁质、硅质,少量石英、氢氧化铁及绿泥石;微量矿物有电气石和锆石等。
      宋坑
      宋坑砚石由于产石区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所以石质石色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宋坑砚石色泽是紫如猪肝,石色凝重而浑厚,这是宋坑砚石的主要特征之一,古代之宋坑砚大者是这种颜色的,苏轼在《孙莘老寄墨诗》中就有”端石琢马肝”的诗名,也有人称猪肝色,其表面还有所谓金星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优质宋坑砚石还有火捺,更好的是猪肝冻或金钱火捺。

  11问:除了上述名坑外,开采端砚的还有哪些坑?
      肇庆开采端砚的坑多不胜数,除了最有名的上述几个外,还有朝天岩、梅花坑、绿端、古塔岩、宣德岩、白线岩等。
      朝天岩  位于宣德岩附近,开始采石于清康熙年间,由端溪水拾步登麻子坑,朝天岩是必经之地,且两边距离相当。朝天岩洞不深,洞内宽敞,因洞口大且朝天而开,故名曰朝天岩。朝天岩砚石质地较细腻,砚石呈紫蓝色,有青苔斑点,这是朝天岩独有的。
      梅花坑  其坑开坑采石始自宋代,原出自岭羊峡以东的高要沙浦典水村附近,故古人称典水梅花坑。目前梅花坑砚石多在肇庆市北郊北岭山的九龙坑开采,据说与宋坑砚石同出一脉。梅花坑洞较深,洞内石分三格,上下格石粗不能作砚材,只有中间一格如无裂缝则可采用。
      梅花坑石以多眼为主要特点,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其中有梅花点者为佳,石质近似宋,下墨亦快,但石质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相比略为粗糙。然而,仍不失为端溪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典水梅花坑采出的砚石多眼,眼中有点,大而晕重不分明;九龙坑的梅花坑砚石色苍灰微带褐黄,眼多而无睛(无瞳子),眼呈米黄色。
      绿端   采石始于北宋,关于砚坑的地点,据《高要县志》云:“绿端石出北岭及小湘江峡(即现在的三榕峡),鼎湖山、皆旱坑。”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是事实,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于此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再后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
  绿端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石质细腻、幼嫩、润滑,最佳者为翠绿色,纯浑无瑕,晶莹油润,别具一格。清纪晓岚在自己的一块绿端砚上镌铭:“端溪绿石,砚谱不以为上品,此自宋代之论耳。若此砚者岂新坑紫石所及耶。嘉庆戊午四月晓岚记。”其砚侧镌诗云:“端石之支,同宗异族,命曰绿琼,用媲紫玉。是岁长至前三日又铭。”
      纪晓岚对绿端的评价与前辈有所不同,是有一定根据的。目前绿端也是一种较为名贵的端溪砚石之一。史料的记载中很少谈及绿端的下墨与发墨之一,只有提到绿端水坑润而发墨(绿端坑洞原有水坑和旱坑之分),旱坑则没有谈及。近年沙浦苏一村附近亦发现绿端石砚材。
      绿端虽然是指端州出产的绿石端砚,但绿色的砚石却不是只端州才有,广东恩平县有一种可以雕制成砚的绿石(但下墨不快,发墨也不好),吉林的松花石甘肃的洮砚均为绿石,因此必须加以区别。
      古塔岩  位于坑仔岩之南,屏风背附近。古塔岩石色凝重,紫色稍带赤,有些部位带紫红,或玫瑰红,色彩有变化,不单调,且看上去油润生辉;石质娇嫩、坚实、滋润;间中会发现石眼,并且有佳眼,但甚少有火捺、蕉叶白等。古塔岩砚石一般可作雕花砚材,我以为它仅次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完全可与宋坑媲美,有些特别好的甚至可作高档砚材。
      宣德岩   开坑采石于明宣德年间,故得此名。其石色以猪肝色为基调,略带紫蓝、苍灰,石质也较细腻,幼嫩,仅次于坑仔岩和麻子坑,宣德岩之佳石与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不相伯促。但宣德岩砚石多断脉。较难采,佳石亦不多,故目前基本上停止开采。
    
白线岩 位于羚羊峡以西、以北的山岭上,岩洞内分三层,第一层石皮青带翠绿色,质优者可作雕花砚材;第二层叫二格青,多作低档的顺水淌池砚;第三层是青石,质优之青石时有火捺,亦可作砚材。质优白线岩砚石多有白筋暗浮石面上,乍看有点象散碎的冰纹。

 


12问:为什么老坑、麻子坑等名坑的端砚身价日升?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更是不少人心头之结。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来很多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如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产的端砚身价日升,因为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稀难觅

13问:封坑是否意味着好的端砚将会绝迹?

    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不可否认,好端砚资源将越来越少,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此乃原因之一;再者端砚坊间做工很多品味不高,甚至俗不可耐,即使有方难得的好石,被庸工俗手一雕,令人痛恨不己,既爱其石,又实难接受收藏使用。因此,不少人孜孜以求,却难有佳遇,是为心结。 
14问:目前肇庆市有多少端砚大师,制砚工人有多少?
   
2009年8月,肇庆10位端砚制作大师荣获”首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荣誉嘉奖。至此,肇庆市端砚行业目前拥有职称和称号人数比  2004年翻了5倍,促进了肇庆市端砚行业的发展,人才辈出 ,日后为中华民族工艺美术事业创造更多辉煌
    
近年来,肇庆市政府和端砚艺术家大手笔擦亮“中国砚都”金字品牌,不断培养高端人才,并重点在端砚设计、雕刻、理论研究、端砚及书画文化传播等方面在全市开展艺术沙龙和各种竞赛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端砚爱好者参与
    
目前,肇庆端砚从业人员中拥有职称和称号的有205人,其中有一人获得广东唯一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另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10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19人。
    
为了培养更多人才,肇庆市第二技校将开办端砚工艺班,肇庆学院也正筹办高学历专业班。同时政府鼓励端砚老艺人不但要自己雕刻出精美的作品,还要收徒授艺,把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端砚技艺和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  端砚先祖

15问:古时端砚的形状一般是什么样的?历朝历代有什么不同?
    
从古至今,砚形从简单的箕形、方形到如今品类繁多、式样新颖的各种形状,如斧样、瓜样、卵样、兔样、琴样等等,一直在不断变化。 唐代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较为单调,以箕形为多,也有八棱形、长方形、方形等形制
     宋代端砚构图简练、刻工浑重、古朴、雅致、玲珑浮凸。
     北南宋间叶樾《端溪砚谱》明确记载端砚式样已达49种。
     清乾隆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收有宋砚49方,亦有详实的记述。
   
明代,由于社会鉴赏砚台和收藏砚台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讲究“天然去雕饰”,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丰富的石色、珍贵的石品花纹等稍作人工点缀就创作出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
16问:端砚是怎样从文房用具演化成既实用又具欣赏价值工艺品的?
      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如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
     在端砚上镌刻砚铭,成为当时风气,一方艺术价值高的端砚,往往是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品。
    
到了清初,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制砚工艺十分雅致,刻工纤巧,加上附以名人题识,砚铭等作为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端砚已从实用价值演变为文玩之物,成为欣赏品和珍藏品

17问:历史上,文化名人赋予端砚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这有很多,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把端砚视为珍宝。
      端砚自问世以来,不少人专门从事端砚研究。历代帝王(唐武则天、宋徽宗、宋高宗、清乾隆帝等),名人(柳公权、李贺、褚遂良、刘禹锡,李白、杜甫、米芾、欧阳修、苏轼、岳飞、文天祥、赵孟頫、唐寅、祝允明、纪昀、吴兰修、张之洞等等)写下了不朽的著作和赞美端砚的诗词歌赋,砚铭与题跋。
     文人学士对端砚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石质石品、制作、使用与收藏均有详尽的记述和评论。
     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得到唐太宗赐给端溪石渠砚,引以为耀;
     名相狄仁杰把武则天赐的“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端砚视为稀世之宝,并在砚台上镌刻铭文寄托忠君爱国和坚贞的精神;
     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职三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离任时”不持一砚归”成为端州人民至今传颂的佳话;
     抗金名将岳飞,在端砚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以此表明抗金卫国,还我河山的意志和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决心。

18问:要了解端砚,肇庆哪些地方最有代表性?
      据肇庆市有关部门介绍,要觅得端砚真谛,肇庆有两个地方不能不到,一个端砚陈列馆,再一个就是有“中国端砚第一村”之称的端州区白石村,这里是有千年历史的制砚作坊聚集地。

19问:白石村是个怎样的村庄,有什么关于制砚的历史古迹吗?
      白石村位于端州区黄岗镇,面向西江,背靠肇庆北岭山,面积约1.2平方公里,现在白石村288户,1100多人。白石村民世代以砚为生,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砚至为高峰,一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从而奠定了白石村作为“端砚第一村”、端砚的发源地的地位。
   顺着环村大道随意行去,到处可以见到,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厅堂里都有砚工埋头刻砚的场面,活脱脱一幅幅“白石制砚图”。
      据悉,从选石、磨石、划线、雕刻到成形,一块端砚的制成少则七八天,多则半年,可见端砚的名贵除了其品质还在于它的手工。
  遗憾的是,这个古老的村落仅在村尾还保留着大片古屋,窄窄小巷里除了制砚工人劳碌背影外,就只有来回遛达的大狗。在村首则是清一色的小楼房了,只遗下少量几处古迹。
      白石村最有名的现存文物是一块端砚生产的碑文。该碑文坐落在堂明端砚厂,穿过两道铁门,“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贡品事碑”赫然出现眼前。
      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碑高130厘米,宽83厘米,端砚石质,楷书,竖行阴雕,共1172字。石碑的字迹斑驳,碑前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松柏。
      据悉,文革时期,石碑几被毁掉,村民们想尽一切办法,冒着生命危险把它藏起来才逃过一劫。这是目前仅存的有关端砚生产的碑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已被列为肇庆市重点保护文物。

20问:白石村有多少家庭制作端砚?
      目前全村有九成以上家庭从事制砚,较大的制砚作坊超过50家。村子里全是家庭作坊式的端砚制作坊和门前堆如小山般的各类砚石,程八砚坊、郭氏砚堂、程良砚室……林林总总的作坊让人目不暇接,有许多在端砚界赫赫有名的民间工艺师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
    
全村每年产砚约8万件,总产值近亿元,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据介绍,当地政府正全新包装白石村为中国端砚文化村,其目标是,打造成以端砚文化为依托集端砚制作、研发、展览、旅游为一体的中国砚文化旅游基地、文房四宝的集散地。

     ■  端砚保护
21问:端砚制作技艺是哪年入选“国家非遗”的?肇庆市还有其它入选的“国家非遗”吗?

      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端砚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手工技艺,这是肇庆继获得中国砚都、端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也是肇庆市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22问:为什么入选“国家非遗”的不是端砚本身,而是端砚的制作技术?
     这是因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更为关注的并非是端砚的物质层面,而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早在唐代就已确立盛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端砚制作技艺而不是端砚本身。但端砚制作技艺不可能单独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它需要通过端砚这一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因此,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砚制作技艺”并不单单是指端砚从采石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的技艺,它是端砚艺人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中产生的,包括了与端砚制作相关的各个方面,如行业传统、民风民俗等,是与之相关的历史传承、价值认同、文化观念、口传身授的民间知识等无形文化的整体呈现。

  

23问:端砚有哪些专用词汇?

       在端砚的长期使用、鉴赏和珍藏过程中,逐渐产生和惯用(即所谓约定俗成)的许多专用词汇,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砚台 砚的整体俗称,但并非指置砚之台
    
2.砚堂 又称墨堂,或墨道、砚心,是指砚的中心研墨处。这是砚的核心部位,石质的好坏、使用价值之高低乃至石品花纹观赏,均取决于此。端砚石独有的“鱼脑冻”、“蕉叶白”、“火捺”、“猪肝冻”等名贵石品花纹,在设计和刻制时都尽可能保留在这一部位
   
3.砚冈 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砚冈向四周渐渐低下去,在研墨过程中墨汗可流向四周低洼处而贮存起来
 
 4.砚池 又称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是指砚储存墨汗的低洼处,一般都在砚堂之前端或周围
 
 5.砚唇 又称砚缘,砚堂周围微高的边缘,形成砚的轮廓,犹如砚堂之堤
  
6.砚额 又称砚头、池头。砚的上部较其它三边砚唇更宽,一般是砚的主要工艺雕刻和纹饰的部位,砚的石眼,雕刻设计也尽量安排在这一部位,生在砚额的石眼谓之“高眼”。
  7.砚面   指砚的表面、上面、正面。
  8.砚阴   又称砚背、砚底、砚下、砚后。指砚的背面,或说与砚面相反的底面,人们经常于此镌刻铭记、诗词之类。
  9.砚旁   又称砚侧,即指砚的四周侧面,亦常于这些部位镌铭记、边款。

24问:为什么说鉴别端砚是件很难的事?
   
这是因为端砚名坑众多,常见的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还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各个坑洞的端石并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
     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
     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鉴别不仅需要多实践,也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否则即使是制砚名手,有时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
      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
      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花石的特征没有认真比较和分析,故把绿端误认为松花石砚。绿端与松花石是颇为相似的,吉林松花石在乾隆时就常被人誉为绿端石,《盛京通志》记载:“绿端石出宁古塔诸河边。”
      绿端石是因产于广东端州(今肇庆)而得名,为何会弄到黑龙江宁安县的宁古塔河边?原来松花石的产地正是清祖的发祥地,所以为清王朝赏识。据《吉林通志》记述:“宁古塔为国家发祥地,犹姬周后稷始封邰,山川深阴,形势完固。” 这可以说是人为造成的混淆,在鉴别端砚时亦要注意。

25问:该如何鉴别端砚?
      鉴别端砚要从石色、石声等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看石色,要鉴别是出自那个砚坑的端砚,还是要看石色。
      端砚石的光泽和滋润是别的砚石不可能有的,这是端砚石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然端石的色泽也是相当复杂的,甚至同一坑洞的砚石,在不同年代开采出来的,颜色也不尽相同。
      所以除了看石色之外,还要听石的声音,即用手指或木条扣砚石所发出的声音,这种“石声”也可以帮助我们鉴别端砚。
      鉴别端砚的类别要有重点,最重要是懂得鉴别老坑砚石,因为老坑是端石中最名贵的砚石,也是最难开采的砚石,而出现的冒牌货却又是最多。其次是麻子坑,麻子坑也是名贵品种之一,加上洞口较多,变化较大,故亦容易给人钻空子。为此,在鉴别和鉴赏端砚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分别谈谈石色和石声。

26问:端溪砚石中,石色与石质的优劣有关系吗?
      是的,石色与石质的优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石质的优劣、发墨的好坏,往往可以通过石色反映出来,还可以从石色上鉴别是否端溪石,或辨别端溪石的坑洞出处。
      因此,石色是鉴别端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  端砚之色

27问:端砚一般多为什么颜色?
      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无论是老坑砚石、麻于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

28问:为什么古今文人多认为紫色砚石最为名贵?
   
端砚石色并非那样单纯,而且端溪各坑砚石色泽都有差异。乍看起来,端砚石色比较单一,但用水湿石仔细审视,色彩颇为复杂,有些佳石甚至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加上端溪砚石名坑众多,色泽也不尽相同
      很多古人都认为紫色砚石最名贵,这是前人经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的结论。譬如故古人曾有”端石尚紫,淄石尚黑”之说,认为端石紫色最好,最为名贵。宋叶樾的《端溪砚谱》有这样的记述:“石性贵润,色贵青紫;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明周天球在他的端溪砚镌上:“色以紫贵,而汝色则苍。”
      所以,人往往把名贵的端砚称之为“紫石砚”,或把“紫石砚”。
      唐诗人李贺有赞美端砚的诗篇《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句;唐刘禹锡有《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的诗篇;他们在诗作中均称端砚为“紫石砚”。
      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谈到端砚石色云:“世之论端溪者,唯贵紫色,而不知下岩旧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种。”又:“端溪中岩旧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他还觉得不够完美,干脆把优质的端砚美其名为“紫玉英”或”紫石英”,如唐皮日休诗有“微润将融紫石英”;宋文同有“砚有紫石英”之说。可见,古人对端砚石的形容和赞美,都离不开“紫色”。

29问:端砚石色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端砚石色总色调虽是紫色的,但也有其它颜色,这取决于它所产的地理环境和位置。清朱竹垞在《说砚》中谈到过端砚石色的差异,他说:“上岩者质纯而艳,微紫;中岩者质润而凝,色渐青;下岩者质淡而细,色近白。”
      据了解,唐宋时期所采的端溪砚石,绝大多数为深紫色,故人们评价端石总认为“色贵青紫”,而以灰苍色为下品。又如老坑采挖至明代则有大西洞和水归洞之分,其石色就不能以紫为贵了,它以紫蓝色为基调,俗称宝蓝,夹有青黑色、紫红色、苍白色,在紫蓝的基调上色彩越多,越丰富就越名贵。
      端溪砚石除了以“紫色”为基调的各坑砚石外,还有以翠绿色为主调的绿端,以及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白端。绿端在端砚中是少数,在古砚中也不多见,但在端砚中有一定的位置。宋欧阳修《庐陵集》有端溪绿端枕诗;清纪晓岗对绿端有很高的议价,他在其绿端砚中镌刻上:“端石之支,同宗异族;命曰绿琼,用媲紫玉。”
      白端更是极少数的,近几十年来甚少开采和刻制,有专家认为是由于它不太适合研墨,大都以白端来研磨绘画所需的朱砂、石绿、白铅(锌)粉等颜料之用。对于白端砚下面我们还要细说。
      除白端外,还有所谓黑端,就更为少见了,黑端不是涂上黑墨的端石,而是端石的一个品种,古时候曾发现过,现在已不大存在了。
      事实上,认为其它颜色都不如紫色的名名贵,这种说法并不那么准确和具体。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构成砚石的岩石成分有所差异,致使端溪各坑砚石色泽有所异同,这是合乎情理的。

30问:有什么能较准确分辨石色的方法吗?
      有的。分辨端砚石色,最好用以水湿石(沉水观之)的方法,可以看得比较清楚。比如一方优质的老坑砚石湿水之后,就会发现在紫蓝色的基调上色彩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其色彩好象从砚石里透出来的,给人一种内在的沉实、凝重、浑重的感觉。

31问:那么各坑的色泽与老坑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麻子坑的色泽基本上具有老坑砚石的特征,但麻子坑的色调要比老坑轻些,还有清晰的层次,有块状条纹,一般是斜纹,且底板与石肉间隔明显。
      坑仔岩则偏紫微带赤色,色彩没有老坑砚石那样丰富多彩。
      古塔岩砚石则是紫中带微红,红得油润、凝重。
      总之,除了绿端石色是翠绿色或翠绿带土黄之外,端溪各坑砚石的基调为紫色,其中有的紫偏蓝、有的紫偏青、有的紫偏红或紫带赤,稍带天蓝,略带天青、青黄、苍灰,有微带褐,如有眼宋坑,即蕉园坑和梅花坑,有浅绿、深紫等色。
      另外,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采石时代和石层走向的不同,即便是同一坑洞所出的砚石,它的色泽也不完全相同。不仅如此,同一坑洞、同时开采,由于石脉走向或采石工作面不同,其砚石色泽也稍有差别。
      如同样是老坑砚石,就有大西洞和水归洞之别,还有明代开采的与清末开采的也有差异,麻子坑亦如是,有旱坑和水坑之分。这样的原因很多,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和端砚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有内在的联系。

32问:端砚石眼的颜色取决于坑洞吗?
      石眼的颜色,的确与坑洞有一定的关系,但同一砚坑各段砚石的石眼颜色亦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块砚石眼出现的几颗石眼的色泽也会有别。
      所以,要准确分辨端石色泽最好是利用自然光,在室内靠近窗户处观察,因为在阳光下或光灯下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   端砚之形

33问:怎样挑选端砚的形?
      在挑选时,可以把砚安放在玻璃板上,看整个砚形砚璞是否平正,然后再看各边线条是否正直、流畅,线条越是简单,其平正就更显重要。这里要指出砚堂是不能上腊的,否则不能研磨。上腊是为了掩盖砚石的瑕疵,或者用腊来“加滑”粗糙的石质,因此上了腊就很难清楚石质的优劣,更无手感可言。
      再者,上腊前需要把砚石加热,而端溪砚最忌火烤,久而久之砚石会出现裂纹,故上腊对端砚而言是不可取的。

      ■   端砚之声

34问:好的端砚石是“扣击无声”吗?
      鉴别端砚石质的优劣,不仅要察看其色,还要细听其声,就是说要细心辨别“石声”。
      敲击物体肯定会发出声音,端砚石当然也不例外。端砚石是石质,扣击时发出清越的石声是毫不奇怪的,实际上却非如此,这才使人感到奇异。
      说扣击端砚石无声不大符合实际,端砚石声大致分为金属声和非金属声,非金属声即木声或泥声,此外还有大小之分、厚薄之分、清越与沉闷之分。
      人们认为,石质差者扣之发出瓦声和金属声;石质优、细腻、娇嫩者扣之则发出木声或泥声。古人说的“扣击无声”,是有意忽略了好的端砚石发出的声音,事实上并不是一点声音也没有。 有人甚至认为端砚石开采时在水中是软的,采出来后才逐渐变硬,是“邃古之时纯泥凝结地中(成砚石),至人得之琢之砚”,所以扣击端砚石发出的不是石声而是泥声。
      
对于端砚石声,前人留下了很多文字记载。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中对端砚石声的看法是“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张海鹏的《砚史》认为“磨墨无声,贮水不耗”,又称“石细,扣之清越,石嫩,甚者如泥无声”。《端溪砚史》指出:“石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木声拍拍然,金声珰珰然,瓦声玲玲然。老坑皆作木声,麻子坑佳者亦然,余则否。盖石润则声沉,石燥则声浮,清越以长如泗滨之磬者,弗良也。”

35问:各坑端砚石的石声有什么不同吗?
      扣击端溪老坑以及优质的麻子坑、坑仔岩发出的是木声或泥声,而宋坑、梅花坑、绿端、朝天岩、白线岩、二格青,扣击时发出的声音带铿锵之音,即是石声。更进一步细分的话,各坑砚石所发出的声音亦不尽相同,这与砚石质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老坑所以“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是因为它的石质极其细腻,岩石成分主要由水云母类和粘土矿物组成,泥质占很大的比重,其颗粒细小,分布均匀,使砚石质地柔和,故叩击时发木声或泥声。
      更确切地分辨,老坑砚石所发的木声是湿木之声,麻子坑、坑仔岩和古塔等则如干木之声。
  古人称端砚“无声”、“木声”或“泥声”,是指优质砚材之声,至于“磨墨亦无声”,则还须取决于墨,即使是徽墨也要优质油烟或超漆烟墨。除了墨和砚外,还要有人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所谓“磨墨亦无声”的效果。

      ■   端砚之触

36问:怎样靠手感去选择砚石?

      看端砚石质要看砚堂,无论出自端溪哪个坑洞,砚堂石质一要纯净无瑕,二要滋润细腻,这除了凭视觉去分辨外,用手抚摩砚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砚堂部位,用手心轻按砚堂,慢慢抚摩至砚池。
      如果是佳石,其手感细腻滋润,有抚摩婴儿肌肤的感觉。用手掌来回抚摩,然后用掌心按在砚堂上停留几秒。有人说,好的端石会有一阵清凉的感觉,掌心按处则有小片水气,此为滋润。故古人称端溪老坑(水岩)可以“呵气研墨”,虽然有些夸张,但确有此现象。
     
现在大部分的端砚在成品后上腊(即将砚石加热上腊),加强外观美感和掩盖瑕疵,但砚堂是不能上腊的,否则就影响研墨和鉴赏。

    

37问:为什么说砚台雕刻要“因材施艺”?

    “因材施艺”是端砚刻制的传统技艺之一,可以反映出作者在审美造型、书法绘画、雕刻乃至文学艺术的修养和造诣。因此,首先要理解端砚雕刻的目的和手段,端砚的制作不是为雕刻而雕刻,而是有目的的艺术加工,所以因材施艺的问题是端砚雕刻的关键
      
有人会认为:优质砚材就要精雕细刻,尽量多花工;中等砚材在雕刻上可少花些工;下等砚材就可不加雕刻。其实不然,有时正好相反。 一块完美无瑕的优质砚材,应该不加雕饰,稍加磨平就可成为非常高级的端砚——平板砚。如果硬要雕刻些什么,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破坏了砚石的完美,大大降低了它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38问:雕刻对端砚能起到什么作用
      雕刻对端砚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对端砚的影响可以与玉石雕刻的重要性相提并论。通过雕刻可以掩饰砚石中的瑕疵,使有瑕变无瑕,这与玉石雕刻十分相似
     
人们知道,一块偌大的端砚石,尤其是像老坑那样的名贵砚石不可能没有瑕疵或裂痕(砚工谓之痕壳),玉石亦然,特别是名贵的翡翠更是如此
     
北京的著名玉雕老艺人王树森精心雕刻的一对翡翠玉佩“龙凤福寿”,在香港竞卖了180万元。他谈到他的亲身体验时说,那对玉佩原料是上乘的,颜色艳绿,可惜玉材上布满黑色斑点,是明显的瑕疵。如何变有瑕为无瑕,关键是去脏和突出翠绿。最后他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采用深刀浮雕的方法,刻制出玉佩上的龙凤、蝙蝠和猛兽,不仅避开并去掉了瑕疵,而且使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喜气盈盈又显得庄重华丽
      
王树森认为:“作为玉器艺人首先要懂得看料,懂得用料,每块材料的形状不同,色泽花纹也各异,质地也有优劣之分。一件好的玉器要料好、工艺好,这样才能成为宝。”玉雕如此,砚雕也同样

39问:端砚雕刻设计时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端砚雕刻在材料处理、艺术加工的目的和手段方面与玉石雕刻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端砚的刻制,作者也要熟悉砚石材料,首先要懂得砚石出自哪个坑洞,再就是要懂得砚石的石质优劣、瑕疵所在,然后才能做到根据端砚石材的石色、质感、砚石性能、特征和外形进行构思,进行艺术创作
      端砚雕刻从构思至刻制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变有瑕为无瑕”的过程。
     
所以,在雕刻中即使是最完美的设计图,也经常要改动,因为在刻制过程中,遇上烂石、裂痕、铁线或虫口要顺应潮流把它们设计去掉,或以雕刻来掩盖。端砚的创作设计和刻制,要善于因材施艺,有时遇到的砚石材料不是很好,但只要不是“顽石”(即烂石或生钉),就可以用恰当的题材加上雕刻艺术取胜
     
比如一块中等的宋坑砚石(猪肝色),其色泽浑重、凝重,可以以古钱币为题材,雕刻历代的古钱币,只要设计得当、构图独特、刻工精致,也会令人爱不释手,从而升格为高级端砚
这就说明好的设计题材加上精美的雕刻艺术,可以变低档砚材为较高档的端砚,甚至可以成为精致的工艺品。

40问: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端砚雕刻有哪些作品?
    
《别有洞天砚》是变废物为活宝的好例子。从废石堆上捡回的原石,利用其虫蛀和瑕疵去设计,在池头山崖雕刻一棵倒挂的老松,整个画面和意境就体现出来了,构图贵“巧”“妙”而不贵繁琐
不会每块砚石都是完美无瑕的,端砚的设计师、刻砚艺人总是将瑕疵用雕刻来去掉或加以掩盖,从而突出优质的部分,以名贵的石品花纹作砚堂。
      除石眼外,鉴别端砚的石质优劣、鉴赏端砚的石品花纹都集中在砚堂。

41问:如何处理雕刻中的“繁简”问题?
  关于繁简的问题,业内专家认为刻繁则繁,应简就简,不赞成以繁简来划界线,或者单纯地说简单就好,繁就不好。这里为一些因“繁简”问题在端砚雕刻中引起的误解作一些必要的说明。
      有时,我们听到不少人特别是对端砚讲求实用、精于鉴赏的书画家,批评端砚的砚堂太浅了,或是砚堂太小了,或是认为雕工太多了,这种意见单纯从实用的观点来说并不为过,甚至一些设计师和雕刻艺人也会考虑这个问题。
      但是,往往“天”不从人愿,所谓“天”即砚石本身不能给予艺术加工的机会。
      砚堂要开大一点或开深一些,却遇上瑕疵,烂石和痕壳都冒出来了,佳石就那么一个小范围,故砚堂就只能开那么小了。如果硬要把砚堂开大,即所谓按比例去开的话,反而暴露了砚石的瑕疵,既不实用又降低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对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等高档砚石而言,因为它们的石层、石理和石质变化较大。其他的洞坑砚石则不同,瑕疵极少,不存在这个问题。
     
此外,端砚石的特性和“脾气”有时很怪,从表面看上去好好的石材,凿下去瑕疵就出来了,凿得越深瑕疵可能就越多,面积就越大;有时又出现相反的情况,表面上的瑕疵,凿下去就会消失。因此制砚艺人惟有“因材施艺”,“因石构图”,有些砚的砚堂会开得小些、浅些,有的砚雕刻得繁琐些
      端石眼更是如此,从表面很难看清石眼的位置和数目,常常在凿开后要改变原来的构思和设计。

42问:端砚雕刻越繁琐价值就越高,这说法对吗?
  这样说是不全面的,繁琐是相对而言的。端砚雕刻中存在的繁琐和堆砌,从清乾隆以来至今仍没有多大的改变。不少生产者以为刻工越多,艺术性就越高,经济价值就越大。如果问端砚价钱高的缘故,经营者会说这是砚工花了很长时间雕刻而成的,雕工非常好等等,这是不正确的看法。
      此外,还要理解砚刻和石刻的区别,石刻是以欣赏和摆设为主的工艺品,端砚雕刻除了有砚刻的共性外,如有砚堂,砚池,砚底,砚侧等,还有端砚的地方特色和端砚作者的个性风格,都不可能雷同。
     
艺术水平的高低、经济价值的大小,绝不能光以“工”的多少来衡量。否则,画蛇添足又作何解释呢?另一方面,繁琐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或是迫不得已的,比如用细腻而稠密的线条去遮盖“浮云”中的烂石,就是端砚雕刻的一种手段。所以,离开端砚雕刻的“因材施艺”,以及端砚石材的特点去评判其雕刻上的繁琐是不够全面的

       ■  欣赏入手
43问:欣赏端砚为什么要从砚堂着眼?
    我们知道,端砚所以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主要是石质比其他石砚好,因此,挑选端砚时,首先是看该砚的石质。 选择题材、构思、设计和雕刻都要考虑突出端砚石的石质以及名贵的石品花纹。
      端砚自问世以来,看一块端砚石质的优劣并不是对整块砚石而言,而主要是看砚堂的石质,其他部分往往不侧重,或可以忽略。至于砚背,无瑕当然好,但从整体来说即使有瑕亦无关紧要,如果砚背瑕疵太多,或痕壳太多,刻砚艺人会把砚背挖空成淌池砚的砚堂般的长方形,可在此镌刻砚铭。
      如果砚石中有名贵的鱼脑冻或蕉叶白、天青、冰纹冻等,作者会千方百计将“冻”或“白”留在砚堂中,供人鉴赏,或者利用其作比喻,借题发挥。如日本相浦紫端先生藏的明代“端溪水岩招潮砚”,就是利用砚堂中如浮云状的鱼脑冻喻作潮水卷起的白浪。
      砚边的天然虫蛀,稍事加工(纵横直线)构成海岸的岩石,同时又利用鱼脑冻喻作浮云,把圆形的砚堂喻作月亮,将冰纹作飞瀑,就会体现出很好的艺术效果。

44问:怎样欣赏雕刻中的“动”与“静”?
  优秀的端砚雕刻艺术,是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雕刻、诗文、篆刻于一体,特别是“文人砚”更是如此。中国的传统书法绘画、雕刻乃至诗文,均呈现飞舞的“动”感。这种动感,往往又通过线条去表现,虽然“线”也有静的一面,但更多是表现“动”,如书法艺术就是追求线条的运动美、节奏美,书法家往往借草书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韵律。
      譬如“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者也”;“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佳”。汉代的石刻画,更多以流动飞舞的线条来雕刻物像,形象生动。唐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乐伎等则更为典型,全是依靠画面人物轻盈逸美的姿态,特别是那飞动的飘带来表现人物和场景的。线条运用得自然流畅,画中的天女和乐伎,翱翔于万里碧空,产生了灵动的艺术效果。
  传统的端砚雕刻艺术,一样也很重视“动”感,可以说是大量借鉴了古代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中“动”的表现手法,并注意处理好“动”与“静”的和谐统一。端砚雕刻中的动感,除了在雕刻物象形体的动态中反映,更重要的是通过线来表现,目的是增强活力,增添生气。
      端砚雕刻中常见的“云龙吐珠”、“二龙戏珠”、“云龙”、“蝠云”等,艺人在雕刻时,首先是考虑加强龙的动感,龙身躯的上下舞动,一般是龙体露三分,其余则以祥云盖之,龙首翘起,口吐龙气或珠随气出,再雕刻上祥云萦绕,形成风起云涌之势,“动”在其中。
      除龙以外,在雕刻起舞的凤、展翅的蝠、腾云驾雾的麒麟,还有鱼跃龙门、神龟等时,也都首先考虑其动感之美。传统山水中的碧波粼粼,云霞萦绕等,同样都十分注意以线条表现赋予其生命力,使之有动感。
      除了在端砚雕刻上动态的刻画,还应注意对比,包括“动”与“静”的对比, “粗”与“细”的对比,这样会更直接加强“动”的视觉效果。

45问:为什么砚工在端砚雕刻中特别注重“线”与“面”的对比?
  端砚雕刻中“线面对比”的表现十分重要,由于存在大面积的“面”,如砚堂、砚池、砚背和砚边,在雕刻的物象中不是凹面就是凸面,制砚艺人常以“线”来将“面”连接起来。
      所谓线就是在块面或物象的边缘刻上细腻的线条, 明清以后这一表现手法兴盛起来,如用细腻色勒祥云的边缘,同时又刻上非常精致、准确的线条,雕刻龙须时更要一条一条地来刻划,由许多线集成须,还有大海的波浪,同样需要一组组的线去刻划。砚的四边边线也喜欢加刻这种细线,砚工称之为“起二线”,即一线是粗线,第二线是细线。
       端砚的二线要刻在恰当之处,要刻得非常准确和均衡,才能使“线”与“面”产生强烈的对比,“面”显得更宽广和粗犷,“线”显得更细腻、婉转和流畅。
      端砚雕刻就是利用“线”与“面”的结合来表现“动”,利用“动”与“静”、“线”与“面”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正如著名画家李可染给“中国端砚展览”的题词:“天工人工,两臻其美。”
 
 
46问:“铭”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
  有关端砚的铭文和诗词,内容丰富多彩,它是研究端砚历史、收藏者的文化信息、端砚的石质和石品花纹、雕刻艺术和风格特色的重要资料,也是鉴赏端砚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铭”的含义前人解释为“证也”,它可以单独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清梁绍壬的《两般秋雨盦随笔》云:“铭之为体,于诗词外另具笔墨。冬心先生以古胜,板桥居士以峭胜,新罗山人以趣胜,各臻其妙。”《说文新附》也认为:“述功德,使可称名永久不忘也。”
     “铭”的范围不限于墓志铭,不限于碑刻、石刻,更古的时候多刻于或铸于钟、鼎、日用器物以及丰碑大碣上,秦汉时多刻于碑或石阙铭。“铭”更多见于“日用之器”,如砚台、砚屏、砚盒、笔筒、笔洗、墨床、纸镇、砚滴、臂搁、印盒等,其中,砚铭是最为常见的、最有意义和最有艺术价值的,尤其是端溪砚铭,是集文章、诗词、书法、金石和雕刻的综合性艺术。

47问:端砚镌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古往今来的人们如此喜爱砚铭?
  端砚自初唐问世以来,就为文人雅士所重视,当他们用上端砚、爱上端砚时,都想在端砚上以铭志抒怀,对端砚的石质、石品花纹、雕刻和形制加以评论,或讴歌赞美,或借题发挥,论砚言志。
      一般而言,端砚镌铭自唐代就已开始,至明清已成风气,且十分盛行,而且砚铭内容丰富,文辞精炼,含义深刻,形式多样。镌铭书体篆、隶、楷、行、草俱备,多出自书画家之手,不少是非常珍贵的书法作品和艺术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乐于藏之。
    
至于人们为何如此喜爱镌刻砚铭,从清代林正清的一段话中便可领略其中一二:“然田宅有时而墟,金帛有时而尽;而是砚,千秋万岁莫如汝寿,而题识亦垂之不朽。则事之可传者因在此而不在彼也,亦安能徇世之所尚而易余好也。”

48问:端砚的石质与石品花纹有多少种?都有哪些
    一般来说,端砚石质与石品花纹种类繁多,不胜枚数。主要有天青、金线与银线、翡翠、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冰纹与冰纹冻、石眼等,其中每种下面又分不同的类别

49问:天青是指什么颜色?主要产自哪个坑
     端石中的天青较为少见、难得,古人云其“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这里指的是上品天青。更具体更明白地说,天青就是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
     
它是端石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各种青花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的、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
     
名贵的浮云冻往往在天青的位置出现,即以天青作底色,这样的浮云冻就显得更名贵。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岩才有天青的出现。旧古塔岩偶尔会出现天青,但是出现的概率极低。天青以老坑及麻子坑为佳

50问:金线与银线产自哪里?
     
金、银线大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在偶然情况下也能发现金线或银线。所谓金线或银线是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为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51问:端砚中的翡翠是指的什么?它与石眼是一回事吗?
     
翡翠是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因为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条状翡翠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
     
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
     
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鱼脑冻

52问: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指什么?最佳的鱼脑冻应是什么样的?
      
鱼脑冻是端溪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端溪砚史》描述:“一种生气团团(),如澄潭月漾者曰鱼脑冻。”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
     
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刻砚艺人一般把有鱼脑冻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那么嫩滑。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而在鱼脑冻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数是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蚂蚁脚青花,还有玫瑰紫青花等

53问:鱼脑冻一般有几种形态?
      鱼脑冻的形态,具体说来应分为三种。
      一是浮云冻,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最佳色是天青作底色,并有浮去轻飘、风吹松散的感觉。
      二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鱼脑冻,外围是胭脂火捺,这种鱼脑冻似天地之间一团浮云和水气运转,有如“浑沌初开”的气势。
      三是鱼脑碎冻,即不是完整的,更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而是错落疏散,有时像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零零碎碎地错落分散在砚堂中。
  
此外还有一种砚工称之为“荡”的鱼脑冻,它没有冻那样轮廓清晰和完整,也没有白如晴云、松如棉絮。这种“荡”好像神话中描写的仙女,披着白色轻纱,若隐若现,也像晨曦中飘浮水边的薄雾。它的色泽是白中带黄,并模糊地透出砚石的地色,可以说是未成熟的鱼脑冻

54问:鱼脑冻是怎样形成的?
      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坑洞中出现,如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墨有直接的关系。鱼脑冻是产在含铁质水云母页岩中,夹有极细的泥质扁豆体,经过成岩作用过程,发生铁质的迁移和聚集。
      在这种极细的扁豆体边缘,铁质被质扁豆体的粘土矿物吸附,使之有大量的赤铁矿分布其间成火捺花纹。泥质扁豆体经变质作用后,泥质重结晶为云母类矿物体合体,不含铁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称之为鱼脑冻。

      蕉叶白
55问:古人是怎样评价蕉叶白端石?
      蕉叶白又称蕉白。它的特征是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其一片纯洁,微有青花。”
      又云:“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古人曾在一块有蕉叶白和青花的端溪老坑砚(因砚形体小,称袖珍砚)背镌上诗云:“蕉白如剪,青花满身;不逾三寸,恰称袖珍。”
     
清黄莘田甚爱端石中的蕉叶白,他干脆把自己珍藏的有蕉白的端砚称为蕉白研,铭之曰:“羚羊峡里秋月高,彩云一片沉红皋;欲散不散能坚牢,风纹水纹相周遭。穷渊蕴结而甄陶,石工下缒斤斧操;深求窟宅驱鲸,羊肝鲜割微腥臊。附不溜手濡其膏,白叶芭蕉青蒲萄。”此外还有:“蕉白清,碧盖倾;求净友,逢石卿;心泉涌,滋华英; 风雨骤,打叶声。”又有:“蕉白隐现朱螺纹,大璞不雕含其芬”等等

      青花
56问:为什么说鉴别端石以青花为最佳?
      端溪砚石中的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宝砚堂研辨》说:“鉴别端石,以青花为最佳。青花,石之细纹也。”青花是砚石中的精华,这是有根据的。
     《砚赋》:“占领滴青花一语,以证古砚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古人对青花早有评价:“青花细者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所谓:“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破。”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
      无可否认,有青花的端砚石确实质细腻,幼嫩,滋润,青花是砚石之精华,是实用与欣赏的统一体。因此有这样一说:“得水岩(老坑)则诸山之石可废矣。”为此,古人将有青花的端溪砚称为青花砚:“李贺青花紫石砚,端溪七匠昔如神;今看古锦留遗样,点点轻沤见古春。”

57问:青花产自哪些坑?
      青花常见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石中,在冚罗蕉及清代以前开采的宣德岩中亦偶有发现。当然,即使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的砚石,出现青花的也还是少数。为此自古人对青花非常赞许,有诗云:“温于蕴玉腻于脂,出水青花墨满池。”又云:“白石青花出水鲜,羚羊峡口两生烟。”另有砚铭:“绝世奇珍,采自丹壑;紫气重花,青花灼灼。”

58问:青花都有哪些品类?都各有何特征?
      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现分述如下。
    1.微尘青花  这种青花点微细如尘土,必以水湿砚石方能显现,最好以盆盛水,将砚沉于水中,便能隐约浮现出来。微尘青花自古以来有青花中的姣姣者之称,它的色彩天然,浓淡与疏密相间,多数是聚集在砚石某一部位上,也有疏落地散布在其它部分;其最佳者是出现在鱼脑冻或蕉叶白的砚石中,在“冻”内和“白”内的微尘青花就更为名贵和罕见,可算是稀世绝品。
   2.鹅毛氄青花  必须在阳光下,以水湿石方能辨别,它是一种极细而短小成条纹状,由上而下垂的有如雏鹅脱壳而出时的胎毛,沉水后看上去似一丛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有这种鹅毛氄青花的砚石,石质极其细腻和娇嫩。
   3.蚁脚青花  其形状如蚂蚁脚般细小的青花。一般是疏落地散布在砚石的某一部位,或与其它青花混合在一起出现,却甚少像鹅毛氄青花或微尘青花那样聚集一处。蚁脚青花一般是青黑色,偶然也有白色,横向在砚石中。
    4.萍藻青花  这种青花像萍藻在水面浮动,时隐时现地连成一串,沉入水中观看,萍藻青花会变得更加活跃。朱竹()《说砚》中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这种青花色青蓝而带淡紫,往往像重叠起来似的。
    5. 雨霖墙青花  又称点滴青花,其样像雨中从屋檐往下滴的士雨水,有时似风吹骤雨般,点点滴滴横斜在砚中;有时似连绵不断的小雨点。后者是雨淋墙青花的上品,如果这种雨霖墙青花在砚面上全面出现,算是特级绝品砚石。由于这种青花能给人带来安谧的气氛,很使人喜爱。
      6. 鱼仔队青花  这种青花像一群细小的鱼在结队游玩,但亦有不同的花样,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则离群脱伍朝不同方向游动,有时还会与萍藻青花同时出现,活像一幅鱼乐图。
  7. 子母青花  大小青斑点像母子般相伴在一起,有时互相靠贴,有时互相分离,偶然也有同样大小的斑点并列在一起,如苍蝇的两只眼,因而又称它蝇眼青花。
  8. 蛤肚纹青花  看上去像青蛙肚皮般的色泽,青白黄色,还有白璧色的圆圈。这种青花不算太名贵,即无数白色班点密集一处,沉下水中仿佛会浮动。
  9. 玫瑰紫青花  是一种紫蓝色的圆形斑点,它不像石眼那样碧绿有晕,而是一种体形比较大些(绿豆般大小)的圆形青花。它也不像别的青花那样密集地积聚一起,而是大小疏落分散,往往与其它青花混在一起,最好的玫瑰紫青花是圆形内侧像割开的玫瑰,外侧为胭脂火捺围住。如果在其它青花中相混出现玫瑰紫青花,就会形成粗细对比,色泽。深浅相衬,显得斑斓多彩,更加美观。古人对玫瑰紫青花赋予吉祥如意的象征。
  此外还有所谓青花结、鹅毛氄青花结等。

      火捺
59问:火捺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类别?
      火捺又称“火烙”,古人称“紫气奔而回礴谓之火捺”,“聚而为轮谓之金线”。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显出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还有的是像被熨斗烫焦,呈现出紫红微带黑色的样子。
      端石火捺有老嫩之分,老的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
      火捺的类别分为: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马尾纹火捺、铁捺、火焰青等几种。

60问: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等各有什么特征?
      我们可以分开来说。
      1.胭脂火捺  胭脂火捺的中心部位色泽较深,中心向外伸延逐渐变淡,成浅紫带红,如涂上胭脂般,由深色渐而变浅色,又像水墨画那样浓淡相化,色素娇嫩。
      胭脂火捺大多出现在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砚石中,宋坑和宣德岩砚石也偶尔出现。这种火捺的形成是因为在端石中含有微粒状或粉末状的赤铁矿,含量为3%~5%,粒径为0.01毫米左右,在成岩过程中铁质矿物经过侧分泌作用,相对集中,均匀分布,便形成这种稠密浸染状赤铁矿页岩。
  2.金钱火捺 其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深紫色,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外形像古时候的铜钱,中心部呈圆形,从内向外一圈圈成轮状(由中心往外火捺色素逐渐变淡),这种火捺谓金钱火捺或金钱冻。
      金钱火捺比较少见,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如果出现在砚堂的中心部位,就更为难得。其成因是铁质围绕粘土碎屑为中心发生集聚,形成了球形结核,在成岩过程中形成这种石品花纹。铁质即赤欣矿,呈粉末状及微点,含量7%~10%,粒径0.11毫米左右,赤铁矿自核心向外逐渐减少,所以中心部位色泽较外围要深。
  3.猪肝冻  色泽如猪肝色,形体带圆或椭圆,中心部位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些,人们往往称之为猪肝冻。猪肝冻的色泽与其他火捺相似,它是火捺成熟和完成阶段,较一般火捺高级,成为名贵难得的“冻”。
      猪肝冻也是一种含赤铁矿的泥质粉砂质组成的结核体,赤铁矿含量约为7%,与沉积物同时沉积并埋藏起来,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发生铁质转移,不断聚集了周围的铁质,形成数重晕圈,它属同生型铁质结核。
      4.马尾纹火捺  所谓马尾纹火捺,是在端石上分散如马尾巴纹状的火捺,条纹呈紫红色,或横或斜或成水波纹。马尾火捺线条流畅,形态自然,粗细相间,别具一格。这是端石中赤铁矿呈条纹状分布所致。马尾纹火捺多出现在宋坑砚石中,其中以盘古坑、陈坑、全坑尤佳。
  5.铁捺  铁捺像烧焦的铁。它的颜色较深,苍黑色略带紫色。砚堂中有铁捺的部位石质比其他部位坚硬、耐研磨。
  6.火焰青  这种称火焰青的火捺,赤紫色稍带青白色。
  另外,凡是鱼脑冻、蕉叶白外围的火捺,一般都属胭脂晕火捺,而且颜色有变化,不像其他火捺那样单调,质地也较娇嫩,与“冻”和“白”混合一起色泽更显鲜艳。

      冰纹与冰纹冻
61问:冰纹与冰纹冻是一样的吗?
      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而不像金银线那样将砚石分割开来,有时更像悬崖上的瀑布,一泻如注。冰纹有纯洁朴素之感,它是砚石形成后,产生的两组剪切裂隙,被碳酸盐充填而成的花纹,质地细嫩,形态自然。
    
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在外围有火捺环绕的是非常难得的名贵冰纹冻,唯老坑砚石中偶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