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6号豪华游轮图片:温州模式遭遇尴尬 警示经济转型勿入歧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14:35
温州模式遭遇尴尬 警示经济转型勿入歧途
发布时间:2011-10-04 来源:证券时报 类型:财经要闻
 

今年以来,关于温州经济的负面新闻频频曝光:先是温州楼市炒作进入“最后的疯狂”,继而是温州出现实业遭遇冷落、全民参与放贷的乱象,接着是温州大量中小企业倒闭,而眼下多位温州民企老板因资金链断裂而逃贷跑路的囧事,更是将温州经济的危情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这一系列“步步惊心”的事件中不难发现,曾经备受赞誉、活力四射的“温州模式”,已经出现了一些衰败的迹象。

曾几何时,以市场化、民营化为主要特征的“温州模式”,和以大干快上为荣耀的“深圳速度”一起,同为中国改革开放所催生的两面旗帜。与这两面旗帜的辐射效应相对应的,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9.8%、民营企业占据中国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巨大成就。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了推进经济转型战略,中国政府开始主动放慢经济增长速度,选择更加注重GDP内在质量、着力改善民生的发展路径,以此为标志,“深圳速度”进入“不唯快、更重质”的优化调整时期,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此同时,或者说更早一步,“温州模式”也提出了转型升级的理念,即给分散经营、产品有限、市场单一、家族管理的“旧温州模式”注入规模集团化、经营集团化、管理精英化、销售网络化、产权现代化等新元素,使之升级为“新温州模式”。但截至目前的实践表明,“温州模式”的转型难言成功。

“温州模式”当下面临的种种尴尬,可以从四个方面找原因。首先,“温州模式”下的中小民营企业虽然善于经营、敢于打拼,但这些企业主要生产一些门槛较低的小商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竞争力不强。其次,近两年来,因为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国内外消费市场疲软、土地价格飞涨、人民币升值等原因,温州企业面临多重挤压。再次,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一方面保住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也导致了“国进民退”,对民营中小企业形成排挤效应,以民营经济为依托的“温州模式”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最后,在资产泡沫的引诱下,温州企业家们迷恋赚快钱,热衷于PE(私募股权投资)、炒楼、放高利贷,导致实体产业“空心化”,这进一步削弱了“温州模式”的竞争力。

正因为如此,温州经济近年来发展乏力,缺乏亮点,这几年公众对于温州的印象,也就是“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和“温州高利贷”而已。在实业为主打的情况下,适度从事一些投资或投机行业,无可厚非,后者作为副业可以形成对前者的有益补充,两者共同构成多元丰富的经济形态。而在当下的温州,昔日的副业大有取代主业之势,温州的经济转型有迷失之忧。或者说,“温州模式”在“成功”地推进另外一种“转型”:从一个以实业为本、踏实致富的经济形态,转变为一个投资兴旺、浮躁逐利的经济形态。这种已然变味的经济“转型”,对于温州来说是尴尬的,因为它不是人们期待中的愿景。

温州的尴尬并非个案。类似的问题,在中国其他地方也存在,只是表现的层面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曾经的排头兵,温州经济眼下的衰象具有深刻的样本意义。它警示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和理念坚守,美好的经济转型战略有可能只是纸上谈兵,容易在实践中走样。要言之,为确保中国经济转型能走正道,而不至于步入歧途,应该至少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经济转型战略固然是政府主导推进,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定奉行市场化取向,克 

制做“全能政府”和偏好扶持国有企业的冲动。有一个信念必须坚定不移,那就是: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和民营经济更有活力,是衡量中国经济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为此,对一切有可能导致“国进民退”的做法要保持高度警惕。

其二,有较多淘金机会的实体产业领域,要尽可能向民营企业开放,以此形成公平竞争、竞合共赢的利益格局。在这方面,要尽快推进改革,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可以设想,如果实体行业有较好的盈利机会,类似于温州民营企业那种一窝蜂搞风险投资的风气,一定会大为淡化。

其三,要花更大的力气扩大内需。目前那种GDP增长迅猛、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更加迅猛、老百姓的收入增长缓慢的畸形格局,再也不应该维持下去了,必须大刀阔斧地予以调整。官员克制铺张浪费、降低行政开支,国企放弃垄断、让利于民,政府为民众和企业减税、返利公众,降低畸高的物流成本,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就是中国当下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内需若振,实业必兴;在此前提下其他产业的发展,才有源泉,才会健康。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要想成功实现转型,就是要搞好“两手抓”,一手抓“深圳速度”(它也代表了中国速度)的优化调整,一手抓“温州模式”(它也代表着中国模式)的转型升级。期待中国能走好这两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