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翅鱼孕妇可以吃吗:古羌人何处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40:06
古羌人何处去

   当古羌人从逐鹿中原的激烈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出来,民族的生存就成为古羌人必须正视的根本问题。而且随着中原强国对扩张土地日益膨胀的野心和不断发起军事上的 蚕食鲸吞,迫使不愿屈服的中原羌族部落和滞留在西北部的羌族部落都不得不向更边远的地方迁徙。这段历史,从春秋战国开始,又集中体现在秦汉时期,而小规模的迁徙,则一 直延续到唐代。
  秦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对西北羌人实行打击、兼并、驱逐的高压政策,但也在使羌人从游牧到田畜,提高生产力方面产生过积极作用。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还在打击匈奴侵 犯的同时,不忘“西逐诸戎”,并且“筑长城以界之”。这使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长期不断,且愈加严重的军事威胁,不得不在原来向外流动路线的基础上,又开始更大规模、更 远距离的迁徙。这一时期,也成为研究我国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时期。那时的羌人部落有的向西发展,“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远绝,不复交通”,即是后来成 为藏族先民的一部分的“发羌”、“唐旄”;有的经过长途跋涉,抵达新疆天山南路,成为后来文献记载的“婼羌”的组成部分;有少数则北迁到内蒙古西部额齐纳旗一带;更多 的羌人部落则向西南迁徙,他们或是翻越秦岭,或是穿过岷江河谷,或是穿过青藏高原东部的其它河谷,向西南大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迁徙生存,如越巂羌、广汉羌、武都羌等等 。现代羌族生活的岷江河谷,一直是我国民族迁移的大通道之一。最早生活在岷江河谷的应该是“蜀人”的先民无疑,其后出现的“戈基人”,则很可能是这一时期南下的羌人先 民的一支,而后来打败“戈基人”并且取而代之的“尔玛人”祖先,则是在西汉中后期南迁的羌人部落了。这些向各个方向迁徙的羌人部落,各自到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有的到了 河谷地带,有的到了丘陵地区,有的则在深山密林中生息,加上其它种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他们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或强大,或弱小;或农耕,或游牧;或与汉族同化, 或与土著融合,或是与世隔绝,独自生息,形成新的民族特色……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民族风貌。
  进入中原的羌族,或是以功臣的身份自觉地融合到华夏族中,如被周王朝分封的姜姓羌族及其所建立的诸侯国家,齐、许、申、吕等;或是在诸侯大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而 最终被大国所吞并融合,如阴戎羌人、伊雒羌人和陆浑羌人;或是在大国的霸权扩张战争中被消灭融合,如为秦所灭的义渠羌人。而对于远居西部,未进入中原的诸多羌人部落, 也未逃脱争霸战争之患难,在强秦的向西扩张的的战略中成为牺牲品,被迫向北、向西、向南大迁徙。总之,历史告诉我们,到了战国后期,作为曾经活跃在中华大地上的几个主 要古老民族部落之一的古羌族,曾经叱咤风云,问鼎中原的古羌人,被历史无情的旋涡分散、绞碎、摔开,最终从强大到没落,从中原到边远,从诸侯式的国家重归部落状态。

  古羌人的衰落历程,集中体现在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我们也着眼于这段历史区间,追寻“古羌人哪里去了?”的谜底。到了西汉时期,进入中原的羌人已基本上与汉族完成融合,散居在长城以西的羌人则大多生活在陇西外,特别是河湟地区。这些羌人以畜牧为主,也有些地方有了农业。他们部族繁多,或以动物图腾为名,如:白马羌、牦牛羌、参狼羌、黄羚羌、黄牛羌、黄羊羌等等;或以地名为名,如:勒姐羌、卑南羌等;还有以酋长或种姓的父名为名,如:先零羌、烧当羌等等。这些部落或部落联盟分布在今青海、甘肃、陕西一带,其中有一地而先后居住不同部落者,也有一部分为数部而居于不同地方者。来源有长居该地的土著羌人,也有从接近中原地区的羌人逃避战乱迁徙而来者。
  另有一部分羌人远徙他乡。
  向西迁往新疆、西藏。在今天新疆的地名中,仍有不少带有“羌”字,如叶尔羌、阿特羌、阿羌等等。早在汉代,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已有被称为“婼羌”的羌人存在。从近当代新疆的考古发现来看,诸多遗址和出土文物都说明古羌人在新疆的活动非常广泛,而且其时间早,分布广,来源繁杂,王国(部落)众多,有过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时期。例如在新疆沙雅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北沿)的干什格提遗址内,就曾出土了一枚“汉归义羌长”印,铜质篆文卧羊钮,是汉物产,赐给某一羌人酋豪的印信。羌人与西藏的关系更为密切。早在战国时期,羌人已向西藏迁徙。考证藏族的族源和习俗信仰,与古羌人不无关系,所以当代的藏学研究者中,多数持藏族源于西迁的羌人与原有居民之融合的观点。羌人很早就迁移西藏,故后有“羌塘”(羌人居住过的草原,“羌”在现代藏语中有北方的意思)这样的地名存在。直至东汉和帝时,烧当种羌人迷唐在战败以后,仍率其部众千人,继续经赐支河首去投靠发羌,可见羌人传统的西迁西藏的路线的存在以及延续。汉代以后,发羌、唐牦在西藏地区有了进一步发展,融合了当地的其他部落,到隋唐之时,就有了“苏毗”、“羊同”等羌人王国或部落联盟出现。不久,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一个以吐蕃为名的生气勃勃的新民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汉归义羌长”印。1953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于什格提出土。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向北迁徙的羌人。从有关汉代的古籍中可以发现,在今之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嘎顺诺尔一带,即古称居延海的地方,活跃着羌人活动的踪迹。这部分羌人在汉代多为匈奴内属,生存于匈奴与汉王朝作战的夹缝中,故其结局也很可能是在多次的战争中泯灭了。
  南下诸羌。战国以来,更多的羌人逾山南下,沿着长江上游的多条支流如岷江、大渡河、雅砻江、嘉陵江等的上游河谷,向西南大片荒无人烟的处女地进发,或游牧,或农耕,因地顺势而定。到汉代,活跃在西南地区的羌人部落众多,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等等。
  自先秦时期羌人问鼎中原失败之后,从秦汉到隋唐以前,是古羌人衰败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告诉了我们古羌人哪里去了:他们有四种归宿:一是在历次战争中被屠杀消灭,尤其是在两汉王朝最为惨烈;二是内附中央王朝,或强迫、或自愿地融合到汉民族之中去了;三是远徙他方,但依然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或幸存,或被消灭;四是流亡他乡后,逐渐融入或演化为其他少数民族。

  隋唐时期,羌人的活动和分布情况是:西藏冈底斯山脉以北,羌塘南部的天湖附近及怒江上游地区,有羊同羌国。散居在羌塘北部,聚居在青海西南部金沙江流域,而以玉树二十五族一带地区为中心的,是苏毗羌国(又称为孙波羌国)。与苏毗同族的,有两个女系中心部落:一个是西女国(也有汉文史书把它混为东女国),住在阿里西部和印度河上游的拉达克、列城一带;另一个是东女国(吐蕃称之为康国),住在西康西部澜沧江和怒江的中游地区,大抵当今之昌都、察雅、类乌齐、八宿、察龙瓦、盐井、门空、贡觉,且北至隆庆,西至丹达山一带地区,而以昌都为其中心。住在青海西南部金沙江上游牦牛河一带的是多弥羌部。生活在西康北部雅砻江和金沙江流域之间,以甘孜一带为中心的是附国(有称虎国)。住在雅砻江流域,理塘、巴塘一带的是薄绿羌部(即汉代之白狼羌部,《隋书》误作薄绿)。住在大渡河上游的金川、丹巴、小金一带的是嘉良夷。散居岷江上游地区的各部羌人,隋唐时称为“西山八国”。而在青海巴颜喀拉山至岷山一带,散居着白兰、大小左封、昔卫、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春桑、利豆、迷桑、婢药、大硖、北利、摸徙、当迷、渠步、桑悟、千碉等羌人部落。党项羌人聚居在洮岷以西,且末以东,白兰以北,以青海河曲为中心的地带(此时宕昌、邓至羌人余部也包括在党项羌内)。在白兰和党项羌人以北,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地带,是土谷浑国,虽然其王室为鲜卑人,但其臣民则多为羌人。
  这些羌人部落(王国),到唐代吐蕃兴起后,大多数被吐蕃所灭,大量羌人被吐蕃所同化。隋唐以后,羌人的活动更无法与以前的朝代相提并论。但是作为大族后裔,羌人依然是星星之火。此后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羌人,最大的当数党项羌人。宋王朝时,党项进一步强大起来,并且建立了能与北宋王朝鼎足抗衡的西夏政权,立国长达一百九十年之久。南宋以后,金人的势力扩张到青海东部,与西夏长期争战。自五代以后,甘青地区的羌人相继受到宋、夏、金、元各个政权的统治,政局动荡,战端频仍,此时宗教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空前流行,因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在宗教力量的推动下更为迅速。羌人也必然地,更多更快地与兄弟民族融合了。元朝蒙古人统一天下后,在甘青地区又大力提倡喇嘛教,西夏的党项羌人被划为色目人,逐步与汉族等民族融合。元朝以及其后的明、清各代,均在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到清朝改土归流止)。而作为羌人大本营的甘青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羌人作为民族集团已经不复存在了,就正如羌人所兴起的渭水流域早已不姓“姜”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