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海蜇头的做法大全:菩提达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37:23
菩提达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达磨 382年? - 532年 生地 南天竺国 宗派 楞伽宗(禅宗) 弟子 慧可?道育?昙林

本文属于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义 三法印 四圣谛 八正道

佛性 三宝 五蕴 涅槃 缘起
三无漏学 十二因缘

修行位阶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须陀洹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鸠摩罗什
龙树 慧远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莲花生 惠能 虚云 印光 宗派 大乘 小乘 上座部 藏传 汉传

显 密 宗 教

佛教典籍 法华经 华严经 楞严经 楞伽经
心经 金刚经 地藏经 净土经
大日经 维摩诘经 药师经 坛经
阿含经 百喻经 涅槃经 圆觉经
大般若经 大智度论 成实论
瑜伽师地论 圣地 八圣地 四道场 汉地 相关内容 艺术 制度 历史 音乐
维基主题:佛教

菩提达摩 (梵文:???????? Bodhidharma),又作菩提达磨,简称达摩,意译为觉法。南北朝时人,生卒年月不详,中国禅宗初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

目录

[隐藏]
  • 1 身世师承
  • 2 渡江面壁
  • 3 思想
    • 3.1 开启禅门
    • 3.2 二入四行说
  • 4 广州圣迹
  • 5 注释
  • 6 参考资料
  • 7 参见条目
  • 8 外部链接

[编辑] 身世师承

菩提达摩

达摩的身世,后世传说甚多。他的弟子昙林说,他原是南天竺某国王子,后出家为僧[1]。但《洛阳伽蓝记》则记载他是西域波斯国人[2]。据常理判断,昙林是达摩弟子,达摩又是从海路来到中土,达摩为南天竺人的可信度应该比较高。[3]

达摩在南北朝刘宋(西元470年-478年)间,乘船来到中国南越地方(今广州)。[4]。其登岸处立有“西来初地”一碑(即今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北侧的西来正街一带,古为海岸)。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相传为达摩所建。根据《楞伽师资记》,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5]。求那跋陀罗 (Gunabhadra),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6]。达摩在《楞伽经》之外,又相当重视《般若经》、《维摩诘经》,这可能是他在江南这一带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响所致。

[编辑] 渡江面壁

传统上的说法,达摩自海路来到中国后,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由于达摩与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7][8][9],遂“一苇渡江”止于嵩山少林寺,于寺中面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10][11][12]

达摩在西元478年以前,从海路到了中国南越(今海南岛对岸广东地方),师从求那跋陀,为当时的楞伽师之一,他同时又精通禅法,在江南一带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他东渡北魏,“游化嵩洛”,教授禅法。他所传授的禅法,在当时受到很大的争议[13],主要的门徒只有道育、慧可、昙林等人。[14][15][16]

《续高僧传》和《楞伽师资记》均未见有梁武帝与菩提达摩晤见的记载。胡适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据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证明,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479年)以前,此时梁朝还未建立[17]

[编辑] 思想

[编辑] 开启禅门

主条目:禅宗

后世佛教徒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18][19]。后世建立的禅宗世系为:初祖达摩,二祖慧可(公元487年——593年)、三祖僧璨(公元?——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15年)、五祖弘忍(公元602年——675年)、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但其世系说法尚存争议。[20][21]

[编辑] 二入四行说

明朝菩提达摩玉器像

达摩所教授的禅法,因为资料残缺,主要由其弟子昙林所著。

二入四行说为其主要理论[22],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23]。首先,他教授的是大乘佛法,所谓的“入道”,即是趣入菩提道。入大乘道的方法,简要言之,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是“藉教悟宗”,即“壁观”,“宗”是《楞伽经》说的“自宗通”,自证圣教,但是要“悟宗”,需要“藉教”。“藉教”,依昙林的说法,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这也是《楞伽经》所持的如来藏思想。[24]由信仰如来藏,发起“舍妄归真”的信心,而由“凝住壁观”[25][26]下手参究。

但在悟入之后,还要发行,以四行在人世间克己利他[27]。达摩的禅法,简明深入,展现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开展了中国禅宗的先声。[28]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严格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属于理论,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结合教义,也就是菩提达摩的简易禅法。

[编辑] 广州圣迹

  • 广州市上下九古为珠江码头,现为繁华步行商业街。其中华林正街内有一小块“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石碑,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相传为达摩所建。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
  • 光孝寺内有达摩“洗钵泉”,俗称“达摩井”。

[编辑] 注释

达摩塑像
  1. ^ 昙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
  2. ^ 《洛阳伽蓝记》:“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
  3. ^ 《洛阳伽蓝记》卷一
  4. ^ 《续僧传》:“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
  5. ^ 《楞伽师资记》:“魏朝三藏法师菩提达摩,承求那跋陀罗三藏后。”
  6. ^ 《续僧传》〈慧可传〉:“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7. ^ 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象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
  8. ^ 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
  9. ^ 《碧岩录》
  10. ^ 《楞伽经》
  11. ^ 《会元达磨章》:“达磨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曰默然。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
  12. ^ 《释门正统》(卷八):“独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客尘伪妄不入曰壁。”
  13. ^ 昙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亡心寂默之士,莫不归信,取相存见之流,乃生讥谤。”
  14. ^ 《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以神秀为七世。
  15. ^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
  16. ^ 契嵩《传法正宗记》
  17. ^ 《胡适文存》,集 3 卷 4,页 293─304
  18. ^ 《释门正统》(卷三):“禅宗者,始菩提达磨,远越荒岭,来于此土。初无不立文字之说,南泉普愿,始唱别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19. ^ 《碧岩》(第一卷):“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0. ^ 其后智炬作《宝林传》,本北魏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时叙述的西天(天竺)世系的说法
  21. ^ 西天佛祖相传自迦叶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以后此说复为《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等所采用。
  22. ^ 唐净觉《楞伽师资记·达摩传》
  23. ^ 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
  24. ^ 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卷
  25. ^ 《传灯录》卷三:“为二祖说法,祗教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26. ^ 《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
  27. ^ 昙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行?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28. ^ 《续高僧传·习禅篇》(卷二十):“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