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送香茶全集视频:袁世凯:从能臣到枭雄(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42:00

袁世凯:从能臣到枭雄(1)

文|吕峥

2011年10月08日12:33  来源:《文史参考》

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安阳洹上村时,袁世凯正在做寿。闻听湖北乱起,一座皆惊。袁世凯立刻让人撤去酒宴,挥退戏子。然后,他摆下茶围,与来客共谈国事。他强调,大家是谈,不能说“商”……

  《文史参考》辛亥专刊(10月上):一九一一 压倒清王朝的十根稻草(网上购买本期)

  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安阳洹上村时,袁世凯正在做寿。闻听湖北乱起,一座皆惊。袁世凯立刻让人撤去酒宴,挥退戏子。然后,他摆下茶围,与来客共谈国事。他强调,大家是谈,不能说“商”。在座诸人,你一言我一语,大抵都讲,武昌叛逆不过数营,瑞澂、张彪定能制服叛逆。有人说,革命头子孙中山、黄兴都不在湖北,叛逆之人群龙无首,定不能成事。还有人讲,武昌是乱兵哗变,志在哄抢,一俟大军压境,必然随之消亡。

  袁世凯不言语,静听诸人发言。良久,他徐徐道:“武昌之乱,不比长毛(太平天国)。摄政王乃一高墙内养成的王爷,未经世事;瑞澂、张彪二人,皆平庸之辈,安能镇乱!”

  听袁世凯如此说,立刻有人奉承:“如此说,天下大事,非袁宫保您出面不行!”

  袁世凯仰头一笑,连忙摆手:“不要这样说!今日只谈风月,莫论国事……”

  武昌炮声隆,洹上欣喜起

  对袁世凯而言,一个无比巨大的历史机遇,已经出现在他面前。武昌起义两天后,清廷电谕已到,要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手下人听说后,都兴冲冲进门,前来道贺。袁世凯头也不抬,他看了看电文,信手置于茶几上,淡然道:“现在不是着急的时候。”

  武昌枪声响过之后,最惶急的,莫过北京的清廷。当时,内阁廷议,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处理瑞澂,一个是如何平息武昌的起义。

  由于托人送钱走关系,加上本人与清廷的最高层都有“关系”,瑞澂本该杀头的大罪,最后落个“戴罪立功”的微小处分。而在如何处理武昌起义问题上,大家一致主张一定要派兵剿灭。剿平武昌的人选,当时有两个——袁世凯和荫昌。凭资历,袁世凯一个能顶荫昌五个。但事实明摆着,载沣两年多前差点杀了他,现在临乱把他拎出来,清廷很没面子。面子不说,对袁世凯的疑忌最关键。武昌汉人造反,如果派袁世凯这么个汉人去平灭,载沣等人思来想去,怎么也不放心。既然如此,只好派荫昌去统师。

  荫昌(1859-1934年),字午楼,满洲正白旗人。1911 年5 月“皇族内阁”成立后,荫昌被任命为陆军大臣。荫昌早年就读同文馆德语班,毕业后,曾去德国陆军深造,与时为皇太子的德皇威廉二世同班,私交甚笃。袁世凯小站练兵时,请荫昌推荐人才,他挺有慧眼,把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和梁华殿推荐出去,日后的“北洋三杰”段、冯、王,全在其中。

  载沣当初要杀袁世凯时,出于私交情谊,荫昌替袁世凯说过不少好话。从性格上讲,荫昌是个新派人物,早在留学时就剪了辫子。所以,他见慈禧太后,总要接个假辫子才行。在满洲贵族中,荫昌这个人算是个“大好人”,但军事上他完全不行。

  袁世凯以“内阁总理大臣”登场

  荫昌这个人,好玩不正经。他脚蹬德国长统靴,身穿中式缎袍,嘴里唱着京剧《战太平》的词儿,拿着身板架式上了火车。荫昌非常轻敌,认为清军水陆并进,阵势这么大,平灭武昌几个叛党,应该很容易。为此,他大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意头。可由于调度无方,铁道挤塞,弹药未及时运送,荫昌与那些军中“留学生”出身的军官、顾问们,一时间都无所适从,等到强大的第四镇开到前线,武昌起义,已经到了第十天。

  10 月23 日,荫昌把指挥部从信阳前伸到孝感,巡洋舰海琛号也把大炮瞄准了革命军。但是,事已至此,一切都太晚了。由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贻误军机,10 月22 日,湖南独立;当天,陕西独立;过了两天,九江响起革命枪声……大清的多米诺骨牌,开始了倒塌的过程。

  事情发展到这个份儿上,没有别的办法,清廷只能起用袁世凯。眼看中国局势渐乱,怕威胁到各自的在华利益,洋人们出来说话,纷纷要求清廷把袁世凯请出来主事。在清廷内部,本来就与袁世凯一气相通的奕劻、那桐、徐世昌等人,这下子底气更足,他们一起对载沣施压,要求重新起用袁世凯。载沣没辙了,只好屈从。载沣这边愿意了,袁世凯那边没那么容易。该拿捏的时候,一定要捏足了谱儿。

  袁世凯声称自己浑身是“病”,不仅老腿病未好,左胳膊也坏了,气喘发烧高血压,一并都来。这就是讨价还价的第一步——湖广总督,官太小,不干。其实,袁世凯什么病都没有,他大馒头一顿吃五个,精神十足。

  无奈之下,清廷派徐世昌劝说袁世凯。袁世凯摆出了六大条件:一、明年即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参与各省起义的党人;四、解除党禁;五、需委以指挥全国水陆军及军队编制的全权;六、须有十分充足的军饷。上述六条,哪条不答应,袁世凯绝不出山。

  11 月1 日,清廷下达谕旨,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看到电报,袁世凯终于长吁一口气。这天,他赶至湖北孝感,做坐镇指挥的姿态。载沣不让他在湖北待着,心急火燎请他入京主事。袁世凯仍旧推辞,表示自己的“总理大臣”一职不是公推,不敢奉诏就任。

  11 月2 日,北京的资政院开会,正式推举他为内阁总理大臣。

  看到电文,袁世凯才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亲信冯国璋、段祺瑞等人,自率卫队北上,于11 月3 日抵达北京,组织责任内阁。

  这样一来,摄政王载沣实权皆无,该袁世凯当主角了。

  黄兴大战冯国璋

  冯国璋率军开始进攻汉口。

  隆隆大炮,忽然齐放,北洋炮兵开始发威。一时间,刘家庙阵地上血肉横飞,革命军伤亡惨重。特别是炮兵阵地,在北洋炮火的精确打击下,弹药库爆炸,巨响连连。没过多久,清军陆军开始进攻,打得革命军措手不及。革命军被迫放弃第一道防线,退守至三道桥-姑嫂树一线喘息。这时,清军水师开始行动,用舰炮对革命军展开了十多轮轰击,对革命军炮军阵地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和压迫。北洋军人多势众又有无尽的弹药增援。汉口外围,北洋军势如破竹,把革命军打得节节败退。

  进入市区后,北洋军新式武器无法施威,又不熟悉地形,一路遭到革命军节节阻击,双方浴血巷战。

  在此危机时刻,黄兴出现在了武昌。 作为同盟会的二把手,黄兴的到来,无异于为革命军注入一支强心剂。看到黄兴,黎元洪喜得拉着他的手大叫:“克强兄你来,武汉幸甚!革命幸甚!”于是,武昌城内,四处有士兵骑马飞奔,高举大旗,上书三个大字:“黄兴到!”欢呼之声,响彻数里。

  黄兴到后,革命同志情绪高昂,居正等人欲推他为两湖大都督,想把他超擢于黎元洪之上。吴兆麟顾全大局,认为此议可能导致内部分裂,不如推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黎元洪赞成,汤化龙也赞成。为此,黎大办仪式,登坛拜将,亲授黄兴关防令箭。黄兴带着斗志昂扬的革命军,进抵汉阳。

  黄兴来了,冯国璋也来了。冯国璋对汉阳的作战计划是声东击西:先绕路猛击蔡甸、新沟二地,然后从侧面闪击汉阳。结果,不用多说,等黄兴缓过神来,得知蔡甸、新沟两地的敌军是北洋军主力时,大势已去。

  事已至此,只能想出奇制胜的招数了。于是,黄兴提出一个惊人的建议:反攻汉口! 此招出奇,真差一点就制胜。11 月16 日晚,乘大雨滂沱之际,由湘一标打头阵,首攻五里墩。歪打正着,清军丝毫无备。由于天气寒冷,清军绝大多数人都躲在民房里烤火取暖,根本没有注意喧哗而进的革命军士兵。革命军如入无人之境,一口气推入汉口城内。黄兴本人骑高头大马,高举雪亮的指挥刀,在河堤上往来驰骋,为士兵鼓气。深谙军事的冯国璋,绝没料到革命军有这种反常规的绝招儿,吓得够呛。

  定下神后,他连忙安排各部步步为营防守,并请在孝感的段祺瑞派人来增援。更悬的是,革命军一支敢死队,已经杀到冯国璋指挥部所在的迎宾馆。可惜,这些人并不知道此处是北洋军司令部,袭扰了一阵就杀向他方。如果他们尽死力进攻,当时冯国璋非死即伤,还可能当俘虏。

  战至午夜三点,北洋军缓过神来,在江岸排定重机枪,横扫革命军士兵,终于阻截住湘军一协的进攻。由于黎元洪答应的武昌部队一直没加入战斗,湘一协孤掌难鸣。反观北洋军,援军越来越多。终于,两协湘军败下阵来,纷纷往江边逃跑。还好北洋军还没有从被打蒙的状态中完全清醒过来。看到革命军玩命退却,一下子跑回江那边,均感莫明其妙,不少清军军官认为是革命军搞诱兵之计,下令士兵停止追击。

  谈谈打打,袁世凯“养寇自重”

  11 月9 日,黄兴曾亲笔写信给袁世凯劝袁世凯以汉人身份,明白大义,早日反正。

  见到此信,袁世凯特别高兴。他正式派刘承恩为使,持他本人亲笔信过江与革命军讲和,表示说:“如能承认君主立宪,两军即息战。否则,仍以武力解决。”

  国体涉及原则问题,对此,黎元洪、黄兴立驳君主立宪言论。袁世凯得知革命党方面态度后,一则喜,一则怒。喜的是已探明革命党底线,怒的是这帮人大败方输后仍旧如此不服气。于是,他加紧部署冯国璋等人的进攻,派兵攻下汉阳。“若不挫其锐气,和议固然无望,余半身威名,亦将尽付东流!”

  袁世凯一声令下,冯国璋大军出动,势如破竹。依照当时的态势,武昌沦陷,只是早晚的事情。可惜冯没有领会“上级精神”,11 月30 日那天,冯国璋要一举攻下武昌。这可把袁世凯急坏了,一日内七次急电,制止他的进攻。

  连革命军自己都大惑不解的是,占尽优势的北洋军,根本没有乘胜追击,只是不停地发炮“震慑”,步兵并未发动进攻。而且,袁世凯派人送信,要与革命军“讲和”。黎元洪简直不敢相信这消息是真的!

  形势比人强,武昌军政府中最强硬的革命派,也都默不作声了。大家心里都清楚,谈和是武昌革命军苟延残喘惟一的机会。12 月1 日傍晚,英国驻汉口总领事盘恩,拿着由清军拟好的和议条款,过江来见黎元洪。议和条款中,英国及其他国家的领事,集体建议交战双方休战三天。这份协议,武昌方面先盖印,然后再由清方盖印。此时出现了一个问题——黎元洪逃跑的时候,把大都督印信带走,无法盖印。好在一个叫高楚观的人善篆刻,仅仅几分钟,就在大萝卜上刻了个总督“大印”,盖在停战书上,让英国佬带走。

  听说和议已成,黎元洪大喜,赶紧从王家店往回赶。一来武昌已无危险,二来怕自己离开久了,孙武、张振武或蒋翊武等人会取代他的位置。回来后,黎元洪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失势,反而地位更稳,权力更重。因为,清方已经明白无误地表示,以他为谈判一方总代表。他开始广见记者,大说自己赞同共和,要求革命党人坚决联合,一定迫使清廷下台。

  这时,黎元洪已经摸清了袁世凯的心思——养寇自重。他知道,有了自己的存在,袁世凯在朝廷才能显得更加重要。对袁世凯而言,保有了武昌,给革命军留下一块地盘,对外显示自己的宽容态度外,最重要的是保留住和谈的对手,证明革命军力量不可小视,借此可继续挤兑朝廷,以免攻破武昌后载沣等人对自己再起烹狗之念。

  然而,令袁世凯心中不安的事情发生了。1911 年12 月2 日,武汉交战双方停战协定生效的当天,南京却被革命军攻占了。这样一来,革命军阵营士气高涨,被汉阳、汉口失陷所挫败的锐气,重新出现。

  谁代表南方革命党?

  12 月11 日,唐绍仪到达汉口。但革命军一方推出的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不肯赴鄂,坚持把和谈地点设在上海。上海光复后,就一直与武昌争夺“中央”名义权。由于武昌是首义之区,黎元洪一直在心理上以临时“中央”政府自居,并在11 月9 日通知独立各省派人到武昌开会。仅过三天,沪军都督陈其美联合苏抚程德全、浙督汤寿潜,准备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摹仿美国独立战争初期“十州会议”的形式,要各省派人到上海共筹临时政府。武昌的黎元洪拗不过,只得送唐绍仪去上海议和。

  即便如此,武昌起义,天下共知,上海如果另打一面旗,毕竟不能服人。于是,陈其美就暂先承认武昌为“民国中央军政府”,同时,他企图在湖北设政府,在上海设议会。如此,先与武昌平分秋色,然后在牵制武昌的基础上,把政权重心逐步牵向上海。

  黎元洪在清朝的官场浸淫多年,当然不傻。11 月20 日,他申告各省都督,提出在大局粗定的基础上,让各省派人来武昌,拟议建立中央政府。也就是说,他想先下手为强,在湖北带头搭起中央政府的架子。

  由于当时黄兴本人也在武汉,上海集团不得不窝了口气表示退让,同意各省代表到湖北开会。可人算不如天算。黎元洪正得意时,汉阳失守,武昌岌岌可危,连他本人也匆忙狼狈逃离都督府。不久,江浙联军攻陷南京,形势为之大变。

  12 月4 日,沪、江、浙三都督,公推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准备让黄兴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此议一出,湖北方面大哗。对于黄兴当大元帅,武昌集团自然非常不服气,苏浙联军的军官,也有不少人反对“常败将军”担任如此要职。

  黄兴本人得知孙中山已从美国启程回国,因此也不准备去当什么“大元帅”。孙中山已在路上,黄兴恐怕自己的抢先一步,会造成同盟会的内部分裂。为此,他对身边同志推诚布公,表示说革命党人不能像太平天国那样窝里反,应该引以为戒,精诚团结。于是,12 月12 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后,就把原先的“决议”倒过来,以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临时大总统未举定以前,以大元帅代行其职务。黎元洪“委托”副元帅黄兴在南京代他行权,让这位老实人再次替他收拾江南一带的乱摊子。

  汪精卫力谏袁世凯当中国“华盛顿”

  12 月8 日下午3 点,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的市政厅举行。北方代表是唐绍仪、杨士奇等;南方代表是伍廷芳、温宗尧、王宠惠以及汪精卫。汪精卫与同盟会员魏宸组等人分析局势后,认为当时中国能推翻清廷的,非袁世凯莫属。于是,他们就决定在北京“策反”袁世凯,建立共和中国。

  袁世凯本人对汪精卫的建议很感兴趣,派出儿子袁克定以及杨度、赵秉钧等人与他密切联系。革命军攻克南京后,袁世凯先惊后喜——“不得汉阳,不足以夺革命之气;不失南京,不足以寒清廷之胆” 。可见,袁世凯对天下大局,一直成竹在胸。

  12 月6 日,载沣辞去了“摄政王”一职,清廷完全处于“寡妇孤儿”的状态。由于禁卫军统领一职由冯国璋掌握,北京的清廷事实上尽操于袁世凯之手。在这样的情况下,袁世凯常召见汪精卫、魏宸组,于深夜从容议事。趁此机会,汪精卫力谏袁世凯认清形势,并盛赞他“一言足以安天下”,希望他能当中国的“华盛顿”。袁世凯表示要“研究研究”。袁世凯的本意是,以“君主立宪”与革命党讨价还价,再拿革命党的“民主共和”威胁清廷。

  对于清廷权贵和满朝的老臣子,袁世凯一直表示出忠心耿耿的样子。他发誓绝不辜负“孤儿寡母”,要拼命死保清朝皇统,以报国恩。同时,他大讲南军之盛,说对方兵精饷足,力量强大,不停吓唬周围的清朝贵族,并对庆亲王奕劻讲:“谈不拢,我们就与南军打,但是,打赢了固然好;如果打不赢,连南方‘优待清室’那一条都得不到,那就不好办了……”袁世凯吓唬庆亲王,庆亲王转身就去吓唬隆裕太后。于是,清廷只得同意唐绍仪电奏召开临时国会公议国体的要求。

  实际上,当时南北双方已经有了草约五条,最主要的内容有三:一,确立共和政体;二,优待前清皇室;三,拥推促使清廷退位者为大总统。如此看来,一切都似乎在袁世凯预先拟定的轨道上行进。但是,孙中山的突然回国,打乱了袁世凯有条不紊的步骤。
 洋人力挺袁世凯

  1911 年12 月25 日,孙中山身穿笔挺西服,头戴博士帽,一脸倦容地走下海轮的舷梯。掌声响起来,欢呼声此起彼伏。当人群中有记者高声问他,是否带来一笔“巨款”支援革命时,孙中山踌躇满志地回答:“我身上一文不名,今所带回者,乃革命精神耳!”群众仍旧鼓掌,对这位“革命伟人”的风趣、风度十分倾倒。欢笑声中,惟独一些同盟会老会员心中发沉:“总理”仍旧如斯,大言故态不改。

  12 月29 日,17 省代表投票,有16 票赞成,拥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其中一张反对票,竟然是同盟会元老谭人凤。作为湖南代表,他把票投给了黄兴。 1912 年1 月1 日,南京礼炮轰鸣,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

  本来,伍廷芳和唐绍仪已在上海草签协议,南北议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使袁世凯很不爽。他害怕革命党人对自己“总统之职虚位以待”的允诺落空,同时迫于北洋内部主战派的压力,就在1912 年1 月2 日公开表示,议和协议未经与他商明,乃无效协定。于是,他下令召回唐绍仪,免去他谈判代表的资格。

  袁世凯忽然中断和谈,伍廷芳很气愤,他马上致电六国驻沪领事,揭示袁世凯破坏协议的阴谋,敦促国际社会一起迫使袁世凯重履协议。而列强在细心比较了袁世凯与孙中山后,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一致看好袁世凯,认为他才是中国最合适的领袖人物。

  洋人们深知,在中国,枪杆子最重要。清末新军战斗力虽然强,但内部极不稳定。朝中大臣,与军队关系最深入的,属这位袁大人无疑。他手中的几十万北洋系军马,是稳定中国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内外压力下,清廷已是四面楚歌。虽千万个不愿意,最后也只得把一切军政大权拱手让予袁世凯。

  孙中山让出总统宝座也不大情愿

  对于大总统一职,孙中山当然不肯轻易放权。最后,还是多年铁杆支持孙中山的汪精卫苦口婆心,让他看清形势:“元首之位,袁世凯志在必得。只有这样,清帝才有可能退位,共和方可成为现实。否则,北洋军挥军南下,乘武汉新胜之余,凭锐恃强,可一鼓而下南京。如此强弱悬殊,天下大势可判。现在,不如忍痛退让,让出大总统之位,如此可促成借袁世凯之手,推翻清廷。”

  汪精卫声泪俱下,耐心苦劝:“我们向袁世凯示好,是为国家大义,并非向他屈服求和。如果先生您高风亮节,效法尧舜,使中国不动干戈而获共和,避免太平天国汉人内战之覆辙,后世历史,将公论先生为一代伟人!”

  话说到这个地步,孙中山只得同意。其实孙中山也是被形势逼得迫不得已。打仗、建政,样样都要钱,而孙中山等人已是捉襟见肘,洋人又支持袁世凯,不肯借钱给孙中山,如何支撑下去?于是,孙中山发电给伍廷芳,表示说:“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我孙)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立宪派、革命派方面,与袁世凯有联系的人,无不飞电敦请,希望袁世凯抓住这一历史机会。

  袁世凯连哄带骗,太后哭得稀里哗啦

  袁世凯初入北京时,表面上痛恨党人和共和入骨,常于大庭广众之中表白他“自出山即抱定君主立宪”,发誓“决不负国深恩”。看他那一副要“肝脑涂地”保大清万世一系的样子,不少人都认为他是个大大的忠臣。但是,自1911 年12 月下旬开始,他就抓紧对清廷施加压力。

  首先按照他的指使跳出来的,是清朝驻俄公使陆徵祥。此人联合几个驻外使节,电请清廷避位。然后,袁世凯本人代为转奏,假装很生气,表示“臣窃痛之”,奏请清廷留中不发。大使级的大员如此表态,隆裕太后等人心中不能不慌。

  不久,袁世凯以缺饷为名,奏请清廷,要求变卖盛京、热河等宫殿内的瓷器以充军饷。然后,清朝老将姜桂题在袁世凯指使下,以带兵大将的身份,上奏朝廷,要北京清朝亲贵大臣各个“贡献”出钱,接济军饷。清朝权贵平日里“爱大清”、“保大清”喊得震天响,真轮到让他们出钱,马上应者寥寥,只有奕劻拿出十万两银子(相比他千万上亿的家财,这点真是杯水车薪)。

  袁世凯这招,并非真想勒索这些满人权贵,并非要他们出钱劳军,主要是以此来威胁这些人,以后不要瞎干预他的事情,免得掺和国事,阻挡他与南京的谈判进程。结果,京城大帮财迷的满人不出钱,袁世凯抓着话柄,大呼:“既催我出战,又不给我军饷,是要置我于死地啊!” 隆裕太后无法,搜罗内宫私房钱,找出八万两黄金内帑,交给袁世凯去“打仗”。等和南军谈得差不多了,为免夜长梦多,袁世凯加快了对清廷施压的步伐。

  1912 年1 月16 日,他以全体国务大臣的名义,上奏隆裕太后,奏折内容很长,先讲大形势——在内,议和不顺,清朝军队军饷无着,海军皆叛;在外,四周强邻虎视,辽东告急,库仑危急,人心惶惶——还讲了讲法国路易国王子孙被杀得一个不剩之语,最能寒隆裕太后之胆。当然,出于对故君的留恋与情感,袁世凯还亲自入宫面见隆裕太后与幼帝溥仪,陈说利害。

  天佑袁世凯。清朝贵族指指划划说他袁世凯“白脸曹操”逼宫的言论,被三颗炸弹炸成了“无耻谰言”。袁世凯见隆裕太后和小皇帝后就出宫,途经东华门大街将近东口之时,突然三颗炸弹从天而降。结果,袁世凯毫发无损,两匹大马倒被炸得腿断肠流,当场死去。京津同盟会策划的这一刺杀事件,反而为袁世凯起到了“洗冤”的作用。如此,皇室权贵,再不能说他私通党人“逼宫”。

  经此一炸,据袁世凯女儿袁静雪日后回忆,袁世凯回家后哈哈大笑。他不仅是笑党人炸弹没有炸死他,也笑自己可以利用这一行刺事件,以后更加进退从容:一来堵住了那些说他“卖大清”的人的嘴;二来自己可以托病不出。清朝寡妇孤儿被欺的恶名,正好由别人顶缸。

  隆裕一无主见之妇人,连忙召集宗室大臣,包括几个亲王、贝勒以及已离职的载沣,三天开了三次御前会议,结果,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意见。其间,由载沣、溥伟、良弼等组织成立的“宗社党”坚决反对退位,力言要与革命党血战到底。但当隆裕太后问及他们军队如何打仗,对内如何筹饷,战胜有多大把握的时候,几个人都无言以对。

  于是,寡妇临朝,主见全失。不仅小德张吓唬她,庆亲王奕劻也吓唬她,满嘴跑火车,把革命军的数字几分钟往上一加码,吓唬太后说对方人多势大,清军再难与其进行战斗。

  1912 年1 月22 日,孙中山自南京电告袁世凯,保证说,只要清帝退位,他就立刻辞去大总统一职,让位给袁世凯。见清廷迟迟不正式表态,在家“养病”的袁世凯很着急。他赶忙指使手下军人动真格的,实行“兵谏”。1 月23 日,段祺瑞电告内阁等部门,声称共和思想普及军中,兵将蠢蠢欲动。1 月24 日,靳云鹏在北京电告段祺瑞,说朝廷有意实行共和,但遭到王公贵族拒绝,“请”段祺瑞马上联合各军将领一起上奏。

  1 月25 日,段祺瑞接演靳云鹏的戏份儿,表示说,临阵各将领,对溥伟和载沣为私利阻挠共和之举深为愤恨,致使一标人马差点造反。在这封徐树铮代为起草的电文中,段祺瑞竭尽“痛陈”之状,列有50 位清军高级将领联衔署名。这就表明,军队方面,支持共和国体。眼看隆裕太后仍旧迟疑,想召开国会“公决”国体,袁世凯自己上奏,表示说,如果这样作,南军一方是否按照先前协议优待皇室,他就不敢担保了。同时,为了避免让隆裕太后觉得段祺瑞等人与自己演双簧,袁世凯还与徐世昌、冯国璋、王士珍等人联名表态,发电“劝说”段祺瑞不要“轻举妄动”。

  1 月26 日,又一件大事发生,对清廷是哀音,对袁世凯和党人是喜讯——良弼被川籍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良弼被炸身亡,隆裕太后胆肝俱裂。

  据梁士诒回忆,隆裕把代替“因病”不能视事的袁世凯办理内阁事务的赵秉钧、梁士诒、胡惟德三人唤入宫中,号啕大哭,叫着三人的名字,哀言道:

  “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母子二人性命……”为了崇礼袁世凯,隆裕派载沣手捧懿旨,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

  延续268年的清帝制完结

  隆裕还存最后一丝幻想,想能争取虚君共和政体。然而,此议立刻遭到南京政府与袁世凯内阁的断然否决。思来想去,只得退位。隆裕只好把心思全用在了退位后皇室能得多少优待方面。

  听说隆裕已经决定采纳“共和”建议,袁世凯不再装病,立刻出来办事,全权处理与南方的议和事宜。隆裕捧着那份共三大部分二十款的《清廷优待条件》,一个字一个字地细抠,逐条修改,把一絮叨妇人的内心泄露得淋漓尽致。

  袁世凯有些恼火。清帝逊位这种事,一定要早作决断,早成事实。否则,夜长梦多。于是,他派亲信靳云鹏,又一趟奔波,带去一份已经拟好的电报稿,交给段祺瑞。

  1912 年2 月5 日,段祺瑞拍电报,代表全体“前线将士”,表面上指斥“二三王公”,阻挠共和,实际就是指斥隆裕太后拖延共和。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率全体将士入京”这几个字,拥兵逼临之意,飒然纸上。

  一张电奏看似忠心耿耿,实则剑影刀光。事情闹到这个地步,除了恭亲王溥伟不咸不淡说了几句风凉话外,满朝的王公大臣,再没一个敢开腔。

  最后,还是袁世凯作主,电请南方迁就三项隆裕太后最后的“条件”——第一,争取不用“逊位”二字;第二,宫禁与颐和园皇室可以居住;第三,保持“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十个字。南方表示同意。

  1912 年2 月11 日,袁世凯如释重负,向南京临时政府发去一份措辞恳切、情深意长的电报,至今读之,仍旧让人感叹:

  南京孙大总统、黎副总统、各部总长、参议院同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

  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亲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1912 年2 月12 日,隆裕太后让大臣刘厚生拟稿,张謇定稿,最后徐世昌、汪荣宝在袁世凯授意下稍加润饰,加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的关键语,向全国下颁以宣统语气所发的退位诏书。

  乾清宫内,时年5 岁的溥仪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宣诏过程中,满满一殿跪伏在地的大臣们千奇百怪的胡须,引起他极大的兴趣,这个孩子竟然不时发出清脆的童声小笑。

  延续了268年的清朝,连同在中国施行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终于完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