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唱将歌曲哪里下载:袁世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1:52
袁世凯

北洋鼻祖灭维新

窃国大盗背共和

    人生短暂,世事渺渺。一代“神奸”袁世凯由一纨绔子弟而擢一封疆大吏,乔由一民国总统而变一洪宪皇帝,攀龙附骥,翻云覆雨。其飞黄腾达无一不用其奸,其狡诈诡谲无一不备其全。然滇黔举抗,全国雷动,瞬息间洪宪大厦土崩瓦解。袁世凯一枕沉沉黄梁梦,到头来却千古流臭。孤命呜呼!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1900年春夏的一天,山东巡抚衙门外的大墙上画有一只头戴红顶花领的大乌龟趴在洋人屁股后面,奴气十足。旁边许多头裹扎巾的义和团民们群情激愤,高呼着“杀了袁鼋蛋,我们好吃饭”。这个袁鼋蛋,指的就是清末一代权奸——袁世凯。

    袁世凯,宁慰庭,别号容庵。清咸丰九年(即1895年)八月出生于河南陈州项城县的袁寨,因此人们又称之袁项城。当其呱呱落地之日,正值其祖父袁甲三连胜太平军凯旋班师之时,其父袁保中按袁家“保世克家”的字辈给其取名世凯。

    处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升科取士时代,士人们大多走“学而优则仕”的所谓正途。但袁世凯少小时却生性放荡,不肯好好读书,偏偏喜欢打拳、骑马、下棋、赌博。南京的名胜如清凉山、雨花台、莫愁湖等地,都是他任意驰骋的好所在。所以,虽然其养父袁保庆为他请了许多名师,但因其恶习难改,不思进取,学业到底还是给荒废了。后来他虽也应过两次童子试,却都名落孙山,一怒之下,一把火烧完了他过去所写的全部诗文而另选了一条飞黄腾达之路——弃文就武,投笔从戎。当时他还自我解嘲地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自从袁世凯断绝了科举为进身之阶的念头后,便思忖着如何才能有朝一日平步青云耀祖显宗。他常说:“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功万里外”。可巧,当时袁世凯的父交淮军统领吴长庆,官至提督,镇守山东登州,帮办海防。一向寻机钻营的袁世凯心里豁然一亮,便料想凭着吴与其父的世交情谊,吴帅自然不会慢待于他,还可能由此而飞黄腾达起来。于是,便径赴山东,投奔庆字营。在吴面前,这个小字辈极尽讨好逢迎之能事,吴自然对其也相待极优。志在建功绝域,博取功名的早年袁世凯,正愁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恰好朝鲜于1882年发生“壬午兵变”。因为当时清政府与朝鲜政府有宗藩关系,所以清廷便应朝鲜大臣金允植的求援,调淮军吴长庆的庆字营东渡朝鲜,平定内乱。袁世凯随军前行。庆军入朝后,军纪松驰,屡有扰民事件发生,为了杜遏乱萌,袁世凯建议整军经武。他专门负责整顿军纪,遇有扰民兵土,则就地正法.以做效尤,营中军纪一片肃然。吴长庆对此颇为满意,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正当袁氏陶醉于自己的经武杰作之时,朝鲜又发生了甲申政变。此次政变,欲在使朝鲜脱离中国而“自主”。如果政变成功,袁氏仕途进取将化为泡影,因此袁世凯当机立断亲率两营,“争先攻剿”,迅即平息乱党,结束政变。这段经历,为他博得了“治军严肃、剿抚应机”的好名声,也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发韧之基。时人视其为“奇才”。

    19世纪末期,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的耻辱,强烈地震撼着大清王朝的每一个角落。清廷军制腐败、军备废驰的原形,一股脑儿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各亲王、大臣面对时艰,亦痛言变通军制之要。一时间,“整军经武以救时艰”的呼声越来越高。深谙投机钻营之道的袁世凯自信“有军则有权”,于是四面奔走,打通各方权员,希望趁此机会,培植自己私人势力,独树一帜。他坚信:“天下无难事,惟有金钱自能达到目的耳”。于是他处处以金钱为开山斧,不久便巴结上了与他素无瓜葛的当朝最大权贵、慈禧太后的心腹、兵部尚书荣禄。从而获取了小站督练新军之权。在其麾下,不仅有号称“北洋三杰”的“龙”(王士珍)、“虎”(段祺瑞)、“狗”(冯国璋),而且还有徐世昌、曹锟、姜桂题、段芝贵、何宗莲、田中玉、张怀芝、杨善德等一大批能征贯战的干将。袁视他们为个人的政治资本,教育他们要“亲上死长”,“事事以本督办为心”,把军官的进退荣辱操之于股掌之间,甚至让各营供奉他的牌位,让官兵视其为衣食父母,官兵们只有听命于他,才能升官发财。对于那些不为其所驱使的官弁,则严惩不贷。袁后来说:“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从就吃刀”。于是在他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诸多心腹、死党组成的小站系军阀,正是凭着这个资本,袁世凯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愈来愈活跃的角色。

    甲午战争的惨败强烈地刺激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痛定思痛、剖陈时艰,毅然高擎维新大旗,导演了“百日维新”运动。在维新声浪日高之际,袁世凯进行政治投机,主动与康、梁拉关系,并向当朝提出一些改革方案,着实迷惑了不少人。但清廷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帝后党争的矛盾,形势对维新派并不乐观,其时京津一带又传闻慈禧将带光绪于当年秋季到天津阅兵,荣禄将不利于皇上的风声,更使维新志士忐忑不安,万分焦急中维新派想到了袁世凯,认为将帅中可救皇上者唯袁某一人。岂不知,如此已使维新派自落虎狼之口。待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后,当天晚上袁世凯就将光绪密诏献于荣禄,并言维新党将不利于西太后。于是血腥的一幕拉开了。一时间北京城内刀光血影,一颗颗维新志士的头颅滚滚落地,戊戌六君子同时被戮于北京菜市口。就连光绪帝也被囚于四面环水的瀛台,直至忧愤而死。就这样,维新派倒下了,而袁世凯却用维新志士的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由直隶按察使一跃擢升为刑部侍郎,再擢而为山东巡抚,三擢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其间,袁又以“振兴戎政”为名,增练新军,将新建陆军扩编为北洋六镇。这时小站出身的军人大多已位居要津,其党羽遍及全国,以袁世凯为祖师爷的北洋军阀集团悄然形成。

    1908年,清廷政局骤然一变,年仅38岁的光绪帝逝世于南海瀛台涵无殿。第二天,老佛爷西太后也命归黄泉。两宫同时宴驾引起满朝一片猜疑。相传光绪帝自幽居瀛台后对袁恨入骨髓,经常“画成一龟,于背上填写项城姓名,粘之壁间,以小竹弓向之射去;既复取下剪碎之,令片片做蝴蝶飞”,意即要将袁碎尸万段。在光绪临殁时,曾大声喊:“杀袁世凯!”因此载沣为摄政王后,便欲为其兄报仇雪恨,寻机除袁。但张之洞则以新丧不宜诛大臣,并恐北洋六镇有变为由,反对诛袁。载沣只好于1909年1月以袁患足疾为由,将其以养病为由开缺回籍。孰不知,放袁回籍,犹如纵虎归山,清王朝的末日就要临头了。

    袁世凯回籍后,隐居于彰德洹上村的养寿园。园里叠石为山,栽花种革,并引来洹水,养些鱼蟹之类。每当月圆之时,袁世凯便邀来妻妾或径自荡舟赏月、弹琴唱和,好一派闲云野鹤式的名士生活。但袁世凯并非自甘退归林泉,他之所以如此,只不过是韬光阴晦,以待时机而已。实际上,他每天都要办理许多“公务”,通过他设置的电报房,密切注视着时局变化,伺机而动。

    皇天不负有心人,袁世凯东山再起的时机终于来了。1911年,革命狂飘骤起,清廷委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冯国璋、段祺瑞北洋军二镇南下“讨伐”,但冯、段均为袁氏旧部,不为萌昌所用,却时时谨遵袁氏“慢慢走,等等看”的六字方针,令荫昌进退两难。万般无奈之际,清廷只好请出北洋军的鼻祖——袁世凯。而袁却稳钓养寿园,乘机与清廷讨价还价,直到清廷许诺让他做内阁总理大臣后,才志得意满,决意出山。

    袁世凯当上了内阁总理大臣后,“春风得意马蹄疾”,即刻戎装上阵,南下督师,一举攻克汉口、汉阳,并据龟山之险,造成威逼武昌之势,民军情形岌岌可危。但袁氏深谙养敌自重的道理,企图介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纵横捭阖,来个一箭双雕,一面以清廷挟迫革命党使其就范,另一面又以革命军威逼清廷使其交权。此时革命党内部亦有劝袁反正之议,认为革命的关键问题在于推翻清室,“复我汉人之主权”,而袁世凯亦为汉人,且手握重兵,如袁反正,“使推翻260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为达此目的,革命党以举袁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条件,诱袁反正。待袁得到孙中山“虚位以待”的确切保证后,心中窃喜,及时粉墨登场,敲响了他自为得意的连台逼宫戏的开场锣鼓,随着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袁宫保的辨子也剪了下来,于是老百姓拍手相告:“朝代换了,这是共和的天下了”。一幕幕窃国丑剧又紧锣密鼓地开场了。

    孙中山践言举袁为临时大总统时,为防袁破坏共和,特为袁氏设置两道关防。第一,“调虎离山”,让袁就职于南京。第二,变《组织大纲》为《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置总统于虚位,实权操于内阁,但袁某并非善类,暗自指使曹锟发动了兵变,吓跑了迎袁五专使,轻松闯过首道“关防”,就职于老巢北京城。接着便着手突破第二道“关防”。首先要搞垮责任内阁,破坏《临时约法》,以“王芝祥督直”事件,蓄意赶走了唐内阁,对于热心组织责任内阁的宋教仁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杀了再说。事后又贼喊捉贼,勒限辑拿凶犯,可查来查去,凶手竟是他自己。真相败露后却反咬一口,从天津弄来个女学生冒充“雪光党”,说是黄兴派来到北京刺内阁总理的,大喊“伟人造反”。但“总统杀人”却已证据确凿,无可辩驳。袁世凯蓄谋已久,一边大肆捕杀革命党,一边开始筹画如何使其“名不正,言不顺”的临时大总统变成正式大总统。待他在一帮子由乞丐、流氓组成的“公民团”的簇拥下,当上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后,又开始向中华帝国皇帝的宝座冲刺了。此时怪戏连台,中华民国总统府内阁总理不见了,却冒出来一个政事堂国务卿,接着又现了什么左丞、右丞、内史监之类的古董,相国、大人、老爷之类的称呼又复活了;就连民国大总统也上演了一幕滑稽不堪的祀孔祭天表演。一时间大清复辟说把整个民国搞得鸟烟障气,但袁世凯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袁思忖着差不多是火候了,倒也不妨给心腹们透点口风,聒不知耻地说:“如果全国老百姓一定要我做皇上,我就做”,决不辜负民意。众喽罗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于是决定国体,推选大皇帝的工作便热气腾腾地开始筹备起来。没过几天,袁世凯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导演了接受百官朝贺的一幕,“俯顺了舆情”,开始登大宝而司牧群生了。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凡欲取大巧者,必适成大拙”而“欲取天下人奉一人者,必至尽天下人敌一人”。在袁世凯尚未黄袍加身之时,护国战争的号角便已吹响,紧接着,唐天喜反了,广西独立了,龙觐光的征镇军也完蛋了。四面楚歌声中,袁世凯还未从黄梁美梦中惊醒。便在绝望与忧惧中死掉了。时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