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梅院军:第61.62.63.64.66.67.68.69.70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53:19
       第61军
      
      军长:
      韦 杰中将
      政治委员: 
      徐子荣
  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辖第181师,第182师,第183师。该军隶属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改称)建制。5月下旬,奉命随兵团调归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建制。11月,改归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指挥。1950年2月,该军奉命兼川北军区。1951年3月,第181师(1969年12月改为第180师,1985年1月再恢复为第181师,后改归第1集团军。1996年改为武警机动师)调归第60军建制。第182师改归第11军,1952年5月转业。第183师1951年撤销。1952年7月,61军番号撤销。      第62军
     
      军长:
      01.刘  忠中将 
      02.方升普少将(代)      政治委员:
      01.袁子钦中将       02.鲁瑞林少将       03. 廖志高  1949年3月1日,华北军区第15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隶属第18兵团建制。辖第184师,第185师,第186师。4月,62军随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由西北野战军改称)建制。8月至9月,奉命为第一野战军预备队,调归该野战军第1兵团指挥。9月23日,回归第18兵团建制。10月,国民党军起义的第137师改编为西北独立第1师,归该军指挥。11月,第62军所属3个师及新编独立师(由周祥初起义部队改编)随兵团调归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建制。1950年2月8日,第62军奉命组建西康军区及西昌、雅安、康定、昌都等军分区。军属第184师兼西昌军分区,第185师兼雅安军分区,第186师分兼康定、昌都军分区。1950年7月始,部队进行整编。第186师第556、第557团和第185师第554团调归贵州军区建制。8月,军独立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独立第1师,归川西军区领导。1951年2月,第184师第550团、第551团和第185师第553团拨归第10军建制,3个团于1952年改为装甲兵部队。1952年5月,第184师第552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21团。第185师第555团和第186师第558团分别改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7、第8团。1952年7月,第62军军部改编为西康军区,第62军番号撤销。      第63集团军       军长
      郑维山中将                 傅崇碧少将                 肖文玖少将
      康健民少将                 宋玉林少将                 张英辉少将65.5
      李钟玄大校?                阎同茂上校                 齐连云(85.06-88.02)  
      刁从洲(88.02-90.06)        刘荫超(90.06-92.10)        臧文清(92.10-96.08)
      息中朝(96.08-03.12)        徐信 ? 王振成?          历任政委:
      王宗槐少将                 温玉成中将                 龙道权少将
      黄作珍少将                 杨银声少将?                李  真少将 ?
      蔡长元少将65.5             杨子安                     刘炎田
      曹步墀                     李  忠(85.08-86.08)        曲继宁(86.08-90.06)   
      张秋祥(90.06-93.12)        陈锦彪(93.12-99.09)        任之通(99.09-03.12)
      曹和庆少将?                郭为燊少将?                丁来夫?  
      杨书兴?
 
      副军长
      何凤山、徐 信65.5
      刘荫超(85.08-90.06)  87年时还在山西省军区任参谋长?       王彭棠(90.06-92.10)    
      黄伯诚(90.06-94.12)       秦文杰(90.06-95.12)            车成德(94.12-98.06)
      郑  勤(98.06-03.12)       陈  健(00.12-03.12)       副政治委员
      刘炎田65.5
      任海潮(85.08-90.06)       任凤杰(90.06-93.12)       郐万增(95.12-00.12) 
      马清云(95.12-01.12)       孙连元(99.06-03.12)       魏东普(00.12-02.07)
      陈世文(01.12-03.12)      参谋长
      王寿仁65.5
      刘逢君(85.07-92.12)       息中朝(93.01-96.08)       段端武(96.08-00.08)       政治部主任
      周树青65.5
      张秋祥(85.09-90.06)       周开喜(90.06-92.09)       韩修继(92.09-96.12)  
      李德顺(99.12-01.12)       高东璐(01.12-03.12)      第63集团军善后办  
      主  任 
      陈  建(03.12-06.12) 
      政治委员
      陈世文(03.12-05.07)         摩步82旅长 常泽春 政委 任宗刚               摩步189旅(忻州))长 张良 政委 陈焕文
    炮兵16旅长(66054) 翟永平 政委 马誉炜        188师 (66141)长 袁大庆 政委
    装甲1旅(66378榆社)长 张利 政委 张瑞祥       高炮旅旅长 张军 政委 马红升              
    军部位于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原代号为52935部队,隶属北京军区,是1985年由陆军第 63军改编的,下辖187,188,189三个步兵师,并编入坦克旅、炮兵旅(原炮兵第16师)和高炮旅
    1989年5月集团军部队参加执行北京戒严任务。90年代中期涌现出的优秀干部傅卫便是原步兵第188师564团团长。1996年,步兵第187师改为武警机动师。1998年后,步兵第189师改编为摩步旅,坦克旅也改编为装甲旅。第28集团军撤消后,所属步兵第82旅改归第63集团军建制。
    1999年国庆阅兵中,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8师组成了徒步第7方队。现任军长息中朝,政委任之通。
    张太恒出自82旅。
    该集团军所属的荣誉单位有:
                        红军团----原步兵第189师第566团;
                        钢铁第一营----步兵第188师第563团第1营;
                        钢铁第八连----步兵第188师第563团第8连;
    63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中的冀中平原上坚持根据地的游击队.先后参加了大同、平汉路破击、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察南、冀东阻击、平绥路东破袭等战役战斗。在1946年11月的易满战役中,坚守范家台西北刘家沟的第8旅23团1营同10倍以上的敌人恶战13个小时,守住了阵地,被授予“钢铁第一营”光荣称号。该纵队成立后,一直是华北野战军的主力之一。
    第63军转战于晋、冀、陕、甘、宁、内蒙等省区,共歼敌14万余人。
    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该军在第五次战役中表现出色,该军第187师突然于白天向敌重兵防备的临津江发动进攻,出敌意料,仅30分钟便全面突破了英军皇家第27旅的防线,全歼英第29旅皇家格劳斯特郡团第1营及配属的炮兵、坦克各1个连,但由于第189师未能及时穿插完成阻击任务,使全军失去了全歼英军第29旅的战机。第561团2连战士刘光子一人就生俘63名英军士兵,后荣获“二级孤胆英雄”称号。阻击作战中,第63军尚未休整便担负坚守铁原地区,掩护全军转移的重任。在敌军空炮绝对优势面前,该军在严重减员,粮弹不继且极其疲劳的情况下奉命顽强死守12天胜利完成任务,掩护全军安全转移,受到彭德怀司令员亲自嘉奖.第188师563团8连坚守阵地4昼夜,以伤亡16人的代价歼敌800余人,最后胜利突围,荣获“特功第八连”称号。该团1连2排在法化洞北山阵地抗击美军1个营的进攻,歼敌100余人,最后8名战士全部跳崖牺牲,被称颂为“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战后彭德怀亲自到该军向指战员致敬。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第63军于1953年9月回国驻防山西。1968年,步兵第189师改为北京卫戍区警卫第4师。 1985年调回63军。
    步兵第82旅的前身是山东渤海军区部队于1946年8月成立的第7师,1947年4月改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8师,1949年3月改为第28军82师。1949年10月在金门战役中因为上级指挥的急躁和判断失误而失利。244团严重受损。之后奉命重建,参加了东山岛战斗。70年代调防山西,1998年改编为摩步旅。
    在六十年代末的中苏对抗中,第63军被派驻山西在太行山构筑我军在华北的第二道防线,保卫我国部署在山西的军工厂和战略导弹基地。八十年代中期的大裁军中,第63集团军整编为简编乙类集团军,下属的第189师改制为山西省武警总队,军以下只有第187、188两个步兵师,其中只有187步兵师实现了摩托化,如果将陆军的39军、54军列为一等战斗力部队,第12、20、31军列为二等战斗力部队,第63集团军充其量也只能算三等部队     前身是抗日战争中组建的冀中军区部队,曾经历过残酷的反"扫荡"斗争。1945年9月由冀中军区第7、第8、第9军分区各3个团,第6和第10军分区各1个团组成的晋察冀野战军冀中纵队,下辖第1、第2、第3支队(后改为第11、第12、第13旅),随后参加绥远战役。1946年3月,第11旅旅部及33团、第13旅38团调归冀中军区,同时将教导第2旅5团、独立团和冀中军区第2纵队所辖之第73、第76、第81团及独立第2总队编入冀中纵队。6月,冀中纵队整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下辖第7(原第12旅)、第8旅(原第13旅)。1947年1月,察哈尔军区独立第11旅改编为第3纵队9旅。先后参加了大同、平汉路破击、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察南、冀东阻击、平绥路东破袭等战役战斗。1949年1月,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属华北军区第19兵团,各旅分别改为第187、第188和第189师。之后入晋参加太原战役,解放了太原。此后随第19兵团改归第1野战军指挥,进军大西北。参加扶眉、陇东追击、兰州、宁夏等战役。在解放战争期间,第63军转战于晋、冀、陕、甘、宁、内蒙等省区。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9月回国驻防河北石家庄。1962年6月l3日至10月13日,189师奉命入闽备战,调归福州军区指挥。1966年5月,步兵第189师转隶北京卫戍区,1969年改称警卫第4师。1969年,为执行"支左"任务移防山西太原,同时以北京军区工程兵第2工区重建第189师。1985年9月改编为陆军第63集团军辖步兵第187、188师,编入坦克旅、炮兵旅(原炮兵第16师)和高炮旅。警卫第2师恢复第189师番号归建,原第189师撤销,师部组建第63集团军坦克旅。1989年5月,集团军部队参加执行北京戒严任务。1996年,原属第63集团军的步兵第187师改为直属武警总部的机动师。1998年,第28集团军撤销,所属步兵第82旅改归第63集团军建制,坦克第7师缩编为第63集团军装甲旅。步兵第189师改编为摩步旅,第63集团军坦克旅撤销。2003年12月,第63集团军撤销,部队并入第27集团军。步兵第188师缩编为旅,并进行机械化改装。第189旅撤销,部分部队编入第188旅。第188、第82旅转隶第27集团军。第63集团军炮兵旅、装甲旅分别改为第27集团军炮兵旅、装甲旅。原内蒙古军区第205旅撤销后,第2营(谢臣班所在部队)亦转隶第188旅。山西太原;52935-66393部队。      第64军
  
      军  长  
      曾思玉                     唐子安                       刘金轩中将(1952.6-)
      谢正荣                     陈信忠                       李光军
      刘德才65.5                 张怀瑞                       王庆瑛
      刘精松    
      向经源(85.08-90.06)        葛振峰(90.06-96.11)          刘长富(97.01-98.10)
    
      副军长
      何友发、张怀瑞、杨 迪65.5
      张德成(85.08-86.09)        汪一新(86.09-88.07)       刘书明(88.07-90.06)
      王  兴(90.06-93.02)        梁兴家(92.10-93.02)       郝柏栋(92.10-96.10) 
      黄庆林(93.02-96.07)        郭为民(96.07-98.06)       王恩惠(96.10-98.06) 
      尚全孝(94.12-98.10)      政治委员
      王 昭                    黄文明                     袁佩爵  
      郭玉峰65.5                马 瑛                     马盛林    
      王清涛(85.08-89.04)       谭乃达(89.04-90.06)        张传苗(90.06-94.08)
      符廷贵(94.08-96.04)       韩锡平(96.04-98.10)      副政治委员
      马  瑛、刘路明65.5
      谭乃达(85.08-89.04)       张传苗(89.04-90.06)        易广顺(90.06-94.04)    
      庞连杰(94.04-97.06)       李光祥(95.06-96.07)        黄献中(96.07-98.10)      参谋长
      杨 迪(兼)65.5      
      刘书明(85.08-86.10)       葛振峰(86.10-90.06)        黄庆林(90.06-93.02)   
      郭为民(93.02-96.07)       王国生(96.07-98.10)      政治部主任
      展  征65.5
      易广顺(85.08-87.12)       于景常(89.04-92.03)        庞连杰(92.03-94.04)  
      孟昭志(94.04-98.10)     第64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以红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晋察冀军区冀晋军区、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
     该军第571团前身,是由1927年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1师1团特务连演变而成的红军总司令部特务团; 该军前身部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创建井冈山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长征和陕北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邓小平、罗荣桓、张云逸、陈赓、彭雪枫、张爱萍、张宗逊、韦拔群、李明瑞、李天佑、莫文骅、苏振华、江华等许多同志曾在此工作过。1933年9月的入闽作战中,红十三团曾以一个团歼敌一个团的战绩被授予“英雄模范团”称号。
    该军第572团前身,是1929年百色起义的红7军缩编而成的红3军团第13团,转战到达江西 ,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
    1937年7月,这两个团分别改编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和115师独立团第2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后,这两个团(特务团欠1、2营)同115师骑兵营、师教导队一部分、343旅685团6连、120师359旅工作团,成为晋察冀军区2、3、4军分区(即后来的冀晋军区)的红军基础。 该军前身部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创建井冈山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长征和陕北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邓小平、罗荣桓、张云逸、陈赓、彭雪枫、张爱萍、张宗逊、韦拔群、李明瑞、李天佑、莫文骅、苏振华、江华等许多同志曾在此工作过。1933年9月的入闽作战中,红十三团曾以一个团歼敌一个团的战绩被授予“英雄模范团”称号。
    1944年9月冀晋军区组建,司令员赵尔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平、副司令员陈正湘、副政委王昭、参谋长唐子安;1945年8月分编为两个冀晋纵队,即王平、陈正湘纵队和赵尔陆、韩伟纵队.
    抗日战争时期,柏兰镇战斗和雁宿崖-黄土岭歼灭战,分别毙敌清水喜濑少将和“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百团大战,首战告捷;神仙山保卫战,掩护了晋察冀军区后方机关的安全;反扫荡反蚕食直至出击敌后全面反攻,保卫和开辟了根据地。涌现出被誉为“神团”、“岳烟三勇士”和被军区授予“攻必克、守必成”团和“模范青年连”“常胜之队”等大批先进单位与个人。白求恩同志也曾在这里工作并在黄土岭战斗中染病,不幸牺牲。,抗日战争大反攻中一举攻克张家口(当时是伪蒙疆自治 政府首府),这是我军在大反攻中在关内收复的唯一的省会。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绥远、大同、集宁、张家口、保定南北、正太、清风店围歼、石家庄攻坚、出击察南、转进冀东、主攻新保安、助攻太原等解放华北诸战役。在清风店战役和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立下战功,后在19兵团编成内调入一野建制,进军西北, 经扶眉、陇东追歼、陇青战役,和平解放银川,迎来开国大典。在此时期内,共参加重大战役29次,歼敌15万余,其中毙俘敌将级军官18名。有34个单位、13名个人被授予荣誉称号,2252个单位和19032人立功。被华北人民称为"华北雄师"。
    1950年1月,奉命修筑宝(鸡)天(水)铁路,被誉为建设大西北的“开路先锋”。彭德怀、习仲勋勒石赞曰“第六十四军”“功在西北,永志不忘”。
    1951年2月,随19兵团入朝,先后参加第五次战役和保卫马良山积极防御作战。第一阶段担任主要突击任务因经验不足而失利。在阵地战阶段,该军在马良山地区给英联邦第一师以沉重打击。共歼敌2.39万、击落击伤敌机422架。涌现出“道峰山营”、“二级英雄连”、“二级英雄班”等17个单位和黄丑和、张豪等“二级战斗英雄”或“二级模范”14人,有688个单位、14192名个人立功。1953年7月奉命回国。回国后参加了辽东大演习。
    1955年3月,190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机械化师,隶属于中央军委装甲兵,原铁道公安第21师改编为第190师。
    1961年3月,由公安第21师改编的190师撤销,同年8月第1机械化师归建,恢复第190师番号,辖 3个步兵团和炮兵团、高炮团、坦克团。在六十年代末,该军是防御苏军入侵进攻时反坦克和防空降的重点军团。
    1983年至 1985年9月,高炮62师、舟桥82团、231医院由64军领导指挥。1985年9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4集团军。机关增设技术部,原军属炮兵团、高炮团、坦克团分别扩编为炮兵旅、高炮旅、坦克旅,原军属通信营、工兵营分别扩编为通信团、工兵团。八十年代大裁军中一个师被转制为武警,全军编为乙类集团军,下属两个步兵师,一个坦克师,属沈阳军区,军部驻辽宁本溪
    1992年,原高炮旅、工兵团撤销,军区高炮1旅(由高炮62师缩编)、工兵10团、舟桥82团调归64集团军建制,分别编为高炮旅、工兵团、舟桥团。军部移驻大连后,沈阳军区外长山要塞区(原旅大警备区外长山守备师)和沈阳军区海防团(由原旅大警备区守备第1、2旅缩编组建)归64集团军领导指挥。
    1998年10月撤销建制。步兵第190师改属第39集团军建制。
                        64军各部沿革简介
    64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4纵队,是由晋察冀军区的冀晋军区部队组建的陈正湘纵队及赵尔陆纵队之一部合编的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发展而来的。辖190、191、192、三个师。
    190师的前身是1937年11月7日组建的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44年9月改称晋察冀军区冀晋军区第4分区,45
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后以4分区为基础组建冀晋军区第4支队,45年9月该支队编入晋察冀军区第1野战军的冀晋纵队(陈正湘纵队)为第3旅,46年3月两个冀晋纵队合并为晋察冀军区野战第4纵队,3旅改编为10旅,49年2月该旅改称为64军190师。该师部队素质好,长于进攻,战斗力强系华北部队的主力师。
    568团的前身是38年5月组建的晋察冀军区学兵营,39年2月以学兵营为基础组建晋察冀军区教导团,主要承担培训干部任务。43年2月改称晋察冀军区步兵第30团成为战斗部队,并成长为4分区主力团。45年8月随所在的4分区编入4支队,45年9月编入冀晋纵队为3旅1团,46年3月改称10旅28团,49年2月改称64军190师568团。该团部队素质好、战斗力强是军、师的主力团。
    659团的前身是由4分区行唐、正定、灵寿等支队编成的47团。45年8月15日后编入4支队仍为47团,45年9月该团编入冀晋纵队为3旅10团,46年3月改称10旅29团,49年2月改称64军190师569团,该团进步较快,有一定的战斗力.
    570团的前身是于35年8月23日反正的伪警防队3纵队第6区队,8月31日正式授予晋察冀军区抗日游击军番号,40年1月该部进行整训3分区游击一支队6个连调入该部充实力量。42年2月改编成42团,成为3分区主力团,43年3月军区主力2团3营、骑兵团7连、8连补入42团。45年8月10日补入云彪支队3个连恢复大团编制,并编入3支队,同年9月编入冀晋纵队(赵尔陆纵队)1旅为3团,46年6月调入4纵队10旅为30团,49年2月改称64军190师570团。该团基础很老,战斗力较强,抗战期间参加过著名的神仙山保卫战,系军、师主力团。
    191师的前身是37年11月7日组建的晋察军区第3分区,日寇投降后以3分区为基础改编成冀晋军区3支队,44年9月以该支队为基础组建赵尔陆纵队第1旅,挺进古北口,46年3月与张家口教导师合并为教导旅,46年11月调入4纵队为11旅,49年2月改称64军191师。该师部队基础很老,晋察冀6个主力团,有两个在该师,部队攻守兼备,作风顽强,是华北部队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师之一。
    571团的前身是由总部特务团3营改编的晋察冀军区2分区第4大队成立于37年11月,39年3月以4大队为基础改编为晋察冀军区主力4团,45年9月编入赵尔陆纵队1旅为1团,46年3月改编为教导旅1团,46年11月调入4纵队为11旅31团,49年2月改称64军191师571团。该团是有红军基础的老团队。进攻、防御俱佳,战斗力很强,是晋察冀军区6大主力团之一,有神团之称,是军、师主力团。
    572团的前身是百色起义的红7军,33年5月与红21军合编为红3军团5师,35年1月缩编为3军团红13团,35年11月红1、3军团合并,红13团编入1军团为1师13团,37年7月下旬改编为115师独立团2营,37年11月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独立1师2团,后独立师改为1分区,该团为1分区2团,39年2月19日2团与3分区11大队及游击2支队合编,仍为2团,归3分区建制。45年8月改称3支队2团,9月编入赵尔陆纵队为1旅2团,46年3月改编为教导旅2团,46年11月调入4纵队为11旅32团,49年2月改称64军191师572团。该团是老红军团队,部队基础好,作风勇猛,攻防兼备,战斗力很强,是晋察冀6大主力团之一,长于夜战和山地战,在黄土岭、百团大战、清风店、石家庄、新保安等战役、战斗中表现突出。是军、师的主力团。
    573团的前身是由教导师及赵尔陆纵队1旅各部队组建的教导旅3团。46年11月编入4纵队为11旅33团,49年2月改称64军191师573团。
    192师的前身是由冀晋各分区及冀中部队组建的冀晋军区独2旅,47年1月该旅调入4纵队为12旅,49年2月改称64军192师。该师在新保安战役中,动作迅速为全歼35军立了头功。
    574团的前身是由3分区定唐支队及曲阳支队一部组建的49团,45年9月编入陈正湘纵队为3旅12团,46年3月编入冀晋军区独2旅为4团,47年1月调入4纵队为12旅34团,49年2月改称64军192师574团。该团较有战斗力是师主力团。
    575团的前身是由4分区9区队、井陉支队、平井获支队组建的独2旅5团,47年1月编入4纵队为12旅35团,49年2月改称64军192师575团。该团战斗力较强是师主力团。
    576团的前身是由冀中8分区的青沧交支队等部组建的冀晋军区独2旅6团,47年1月编入4纵队为12旅36团。49年2月改称64军192师576团。
    64军是晋察冀有红军基础的老部队,是坚持晋察冀抗战的核心力量,部队作风顽强,攻防兼备,是华北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军之一。                        附录:领导人题词:
    1、彭德怀、习仲勋1952年在宝鸡市《修建西北铁路宝天段纪念碑》上的题词:
    彭总题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历时22年,战争方罢即进行工业、农业、交通等各项伟大建设。我西北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于1950年即从事修筑工程艰巨的宝天铁路,竟于是年秋基本完成。当严冬寒风凛冽之际又进军朝鲜,参与抗美援朝战争,这些伟大而光荣的事业,中国人民将永志不忘。
    习仲勋题词:功在西北,永志不忘。
    2、江泽民1990年题词:扬百色雄风 立卫国新功 江泽民 一九九0年十月廿六日于陆军第六十四集团军
    3、刘华清1997年题词:六十四集团军存念 面对现实 着眼未来 刘华清 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四日
    4.张震、张万年、迟浩田题词略
       第66军      军长:
      唐延杰(1909-1988-?-49.02),        萧新槐(1907-1980-49.02-52.08-54.12兼)、
      杜文达少将(1914-1995-55.03-59.01兼) 蔡长元少将(59.01-61.10)、   
      马卫华少将(61.10-64.05)、           郑三生少将(1916-1990-64.05-67.02)、
      成少甫少将(1917-1979-67.02-69.10)、 刘  政(69.10-78.05)、 
      阎同茂上校(78.05-83.03)、           庞秀廷中校(1927-2007-83.05-85.07);
  
      政委:
      王紫峰(1905-1994-49.02-51.07)、     张连奎(51.07-52.08-53.08兼)、
      肖思明少将(1914.12-53.08-59.01兼)、 丁莱夫少将(1912-1983-59.02-61.10)、
      蔡长元少将(1917-1995-61.10-63.04)、 杨银声少将(63.04-69.08)、
      杨子安(69.08-71.07)、               费国柱大校(1923-2003-71.07-78.05)、
      杨子安(1918-2004-78.05-82.01)、     赵  江(82.01-85.07);      副军长:  
      陈坊仁(1916-1967-49.06-50.10-51.03)、      彭寿生少将(1915-1993-?-57.08)
      陈仁洪少将(1917-1990-60.10-64.05)、        刘  政(66.05前后)、
      许  诚(66.05前后)、                        张一波大校(1916-66.05后-?)
      衣瑞伦上校(1919-1994-?-72.05)、           吴  震上校(1923-2007-?-83.04)、
      董振海(1925-?-?)、                       庞秀廷中校(?-83.05)、      
      郑国忠(1933-83.02-85.07);       副政委:
      张连奎(49.02-51.07)、      杨子安(66.05前后)、          宋长庚(66.05前后)、
      费国柱大校(?-71.07)       参谋长:
      刘  苏(49.02-?)、         曾  美(1914-?-55.04)、      宋中和(66.05前后)、
      庞秀廷中校(?-?)        政治部主任:
      张连奎(49.02-?兼)、       倪子文(66.05前后)。    194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北岳军区1纵成立(p10、p12)。
    1948年7月,改为华北军区3兵团1纵(p15)。
    1949年2月,改66军(p17)。属军区18兵团。49.06归一野。
    1950年10月--1951年4月入朝作战。51.04归华北/北京军区驻天津塘沽,
    1985年撤,军部机关并入天津警备区。196师入24军改196旅。
  1949年2月,华北野战军第1纵队在河北省顺义县(今属北京)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隶属第20兵团(直属总部)。辖第196师,第197师,第198师。5月,由原国民党军第96军第56师改编为独立第55师编入该军序列。1950年8月,独立第206师(欠师机关)、独立第208师(欠师机关和第622团)及太原省军区警备第2、第3团编入第66军。10月第66军入朝作战,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3月15日奉命归国休整。1952年6月至11月,该军新组建的三个师属炮兵团、三个战防炮营、三个高射炮营也奉命相继入朝作战。1985年66军撤销。第196师改归天津警备区,1998年缩编为旅,改归第24集团军。第197师撤销,第591团改编为武警河北省总队3支队。第198师撤销,第593团改编为武警交通第2总队7支队。      第67军      军  长
      韩 伟                    李 湘(代)             邱 蔚     
      李永清65.5                齐 威    
      张志坚(83.05-85.06)       吴玉谦(85.08-90.06)      沈兆吉(90.07-93.12)    
      唐烈辉(93.12-98.10)   
     
      副军长
      齐威、孔瑞云、秦镜、温安仁 65.5
      高中兴(86.12-90.06)       李凤龙(93.12-98.10)      席科茹(96.07-98.10)        政治委员         
      旷伏兆                    钟华农(代)             钟炳昌   
      陈继德65.5                    王金泉 
      周克玉(83.05-85.01)       姜福堂(85.01-85.08)      李广生(85.08-88.08)   
      杜铁环(88.08-92.10)       李学通(92.10-98.10)      副政治委员
      王金泉65.5
      何法祥(85.08-91.11)       杜铁环(85.08-88.08)      陶方桂(95.07-97.12)    
      张纪根(95.12-98.10)       参谋长
      秦 镜(兼)65.5
      粟戎生(85.08-89.04)       高中兴(兼89.04-90.06)    席科茹(94.05-96.07)      政治部主任
      张  健65.5
      张建中                    张钰钟(85.08-88.12)      何法祥(88.12-91.11)    
      陶方桂(91.11-95.07)       徐  进(95.07-98.03)      穆振河(98.03-98.10)      陆军第67集团军善后办
      主  任
      席科茹(98.10-00.08)
      政治委员
      穆振河(98.10-00.08)
  
    该军是晋察冀军区老部队,曾经历日伪残酷扫荡的锻炼。是华北野战军第2纵队,是由以晋察冀军区的冀察军区主力部队为基础编成的冀察纵队发展而来的。辖199师、200师、201师。67军是有红军基础的老部队战斗力较强,是晋察冀3个主力纵队之一,也是20兵团的主力军。 
    199师的前身是著名的红1师之一部,37年秋红1师改编为115师独立团,37年11月改编为晋察冀军区1分区,38年春分区邓华政委率以分区机关之一部及分区3团改编的邓华支队挺进平西。38年5月与120师宋时轮支队合编为第4纵队挺进冀东,为第4纵队11支队,同年10月返回平西,后称平西分区,晋察冀军区第11分区,45年秋11分区部队改编为郭天民纵队7旅,分区机关为旅机关,46年3月改称为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第5旅,49年2月改称67军199师。该师有红军基础,是坚持平西抗战的老部队,战斗力强。是军主力师,也是20兵团第一主力师。
    595团的前身是红1师红3团之一部,37年秋改编为115师独立团3营、37年11月独立团3营营部率1营1连,2营两个连,3营1个连与地方抗日武装合编为1分区3团,38年春编入邓华支队挺进平西,38年5月3团的一部(独立团3营营部一部和1营1连,3营1个连与平西抗日武装合编为11支队33大队,后称平西7团,45年秋随分区编入郭天民纵队7旅为19团,46年3月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第5旅第13团,49年2月改称199师595团。该团是红军团队,战斗力强劲是师主力团,也是军的主力团。
    596团前身是由平西地方武装改编的新5团,45年秋编入7团为20团,46年3月改称5旅13团,后称596团。
    597团前身是由平西抗日武装改编的44团,45年秋编入7旅为21团年3月改称5旅团后称597团。该团基础较老、战斗力较强是师主力团。
    200师的前身是由吕正操部队改编的冀中人民自卫军第2团,38年4月2团与地方武装组建冀中军区第7分区,45年9月编入杨成武纵队(冀中纵队)为11旅,46年春改编为冀中军区独8旅,47年1月编入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为6旅,49年2月改称67军200师。该师战斗力较强是军主力师。
    598团前身是由7分区主力部队组建的杨成武纵队11旅33团,46年春编入独8旅为22团,47年1月编入2纵队为6旅16团,49年2月为598团。该团较有战斗力是师主力团。
    599团的前身是由6分区地方武装组建的72团,46年春编入独8旅为23团,47年1月编入2纵为6旅17团,49年2月改称200师599团。
    600团的前身是由7分区地方武装改编的79团,46年春编入独8旅为24团,47年1月编入2纵为6旅18团。
    201师的前身是冀南军区部队组建的华北14纵队42旅,49年4月改称70军210师,后称独立210师,49年8月编入67军为201师。
    601团前身是由冀南地方武装编成的冀南军区独4团,48年5月编入42旅为124团,49年4月改称628团,后称601团。
    602团前身是由冀南地方武装编成的冀南军区独5团,48年5月编入42旅为125团,49年4月改称629团,49年8月改称602团。
    603团前身是由冀南地方武装编成的冀南军区独立9团,48年5月编入42旅为126团,49年4月改称630团,后改称603团。
    1947年6月,晋察冀野战军2纵成立(p8)。郭天民,杨得志曾任该纵队司令。李志民担任政委。
    1948年5月,改为华北军区2兵团2纵(p12)。
    1948年7月,改为华北军区3兵团2纵(p15)。
    1949年2月,改为67军(p17)。
    解放战争时期,该部参加了华北战场的主要战斗。
    建国初驻秦唐一线,199师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
    1951年6月,编入20兵团入朝,参与粉碎美秋季攻势,该军作为东线主力,在金城.文登里一线阻击美第7.第24两师在坦克.飞机.炮兵支援下的猛烈攻势,大量歼敌,迫美7师撤出战斗,曾创日毙敌1万的最高纪录。在战役进行的10天时间里,以伤亡1.5万的代价,毙伤敌2.3万余人,毁伤敌坦克56辆,巩固了我方在三八线以北的防线。在1953年夏季金化反击战中攻克敌军坚固守备的防御阵地。1954年9月回国,驻青岛.潍坊等地。文革中三支两军,军长李水清,政委王金泉。70.3后军部驻淄博博山镇.张店。
    85.3--86.5,在对越老山轮战中,在朝出色的199师又取重大战果,受军委嘉奖。
    1985年精简为乙类军,但199师为甲类师。
    1998年该军撤消,军长唐烈辉,政委李学通。199师入26军。   
      第68军
      军长:
      文年生(1906-1968-49.02-49.09)、             徐德操(1913-1974-49.09-49.10)、 
      陈坊仁(1916-1967-代51.06-?-55.04)、        张铚秀少将(1915-60-69.12)、
      吴怀才大校(1916-1998-69.12-75.04-78.04)、   张  平(78.04-80.12-83.05)、
      黄在渔(1933-2004-83.05-85.08)      政委:
      向仲华(1911-1981-49.02-?)、                漆远渥(?-?)、 
      李呈瑞(1916-1967-代?-51.06-54.09-57.09)、  梁仁芥少将(1912-1991-57.09-63.07)、
      曹普南少将(63.07-?)、                      李布德(66.05前后)、
      田波大校(1919-1997-?-78.05)、              赵斌杰(78.05-83.05)    
      李玉忱(1930-2004-83.05-85.08)      副军长:
      徐德操(49.02-49.09)、                       王力生(1914-1999-53-53.12)、  
      熊作芳少将(1913-1994-54-55.04-66第一)、     杨  平大校(1916-1977-?-?)、
      吴怀才大校(62-69.12)、                      王  均大校(1915-1985-?-66.05前)、
      郑统一(66.05前后)、                         胡贤才少将(1916-1983-?-66.05-70) 
      黄在渔(?-83.05)、                          郭敬环上校(1923-2007-?-81.06);      副政委:
      严庆堤(1915-1993-?-55.04)、     刘汝贤66.5                   田  波大校(66.05前后);       参谋长:
      宋学义(49.02-?)、               熊作芳少将(55.04-?兼)       王  均大校(?-?)、
      钟光国(66.05前后)、              阎  琢(1933.10-?-83.05);
     
      政治部主任:
      张逊之(49.02-)、                 严庆堤(51.06-?)、
      范保顺大校(1914-1987-56.02-57.10-59.06)、                      吴战行(1918-1983-?-?)、          田  波大校(?-59.05兼)、         穆正身大校(1916-1973-59.05-66.05-71)。    194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7纵成立(p10.p12)。
    1948年7月,改为华北军区7纵(直属)(p15)。
    1949年2月,华北七纵改称为69军(p17)。1949年5月撤销。1952年12月第23兵团撤销,兵团机构改编为第69军,归北京军区驻保定。
    1951年6月至1955年4月入朝作战。
    1967年69军从河北保定调防山西大同,军部驻山西大同。
    1985年该军撤,并入陆军第28集团军,207师入65军。      1947年12月,晋察冀野战军6纵成立(p11)。
    1948年5月,改为华北军区2兵团6纵(p12)。
    1948年7月,改为华北军区3兵团6纵((p15)。
    1949年2月,改为68军(p17)。属20兵团。49.10-驻唐山
    1951年6月-55.04入朝参战。文登里守卫战毁敌坦克多辆,后又参加金城战役.直不洞以南地区进攻战。1955年5月回国。驻徐州。1975年与46军换防,改驻吉林。归沈阳军区。
    1985年8月该军撤。改赤峰警备区,该区1992年撤。  68军是一支永恒的部队。
    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撤销番号的每一个军,都留下了自己的余脉.唯独68军,未留下任何建制单位。
    一、从115师和晋察冀谈起
    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成的八路军115师,先后分布在陕甘宁、晋察冀、冀鲁豫、山东、苏北等5个地区。后来,位于山东和苏北的几乎全部和晋察冀一部进军东北,115师部队遂各居四方。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下辖4个分区(后为5个分区)。
    1938年5月,成立八路军第3 纵队兼冀中军区。 6月,成立八路军第4 纵队, 次年2月扩编为冀热察挺进军。这时,晋察冀军区的序列是直辖5个分区,另辖冀中、冀热察两个二级指挥机构,分别下辖5个分区。
    1944年9月,根据中央指示,晋察冀军区成立了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等4个二级军区。这时,晋察冀军区不再直辖分区和作战部队。
    1946年11月,冀热辽军区改称冀察热辽军区。冀察军区和张家口卫戍区合并为察哈尔军区。
    1947年4月20日,中央决定,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
    1947年11月,冀晋军区、察哈尔军区合并为北岳军区。
    以上沿革作为68军部队成立与发展的一个背景材料,下边谈到的情况会与其有关,68军的部队和干部也来源于上述部队。
    二、晋察冀第二轮编成的主力
    抗战胜利前,中央决定,“将我军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三等,组织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集中行动”,中央和军委还要求,正规兵团的数量应占全部兵力的五分之三到三分之二,在集中兵力组建正规兵团的同时,应保留和建立必要数量的地方部队。除东北外,全国各大战略区大都以二级军区为基础,组建野战纵队,并通俗地称之为“升主力”。晋察冀军区于1945年10---12月,先后成立了8个纵队,即每个二级军区2个纵队。1946年3---5月,根据停战协定,将8个纵队缩编为3个(不含临时调归的晋冀鲁豫一纵),此为第一轮编成的主力。
    1947年7月8日,中央军委指示晋察冀军区再组建3个野战纵队。为筹建新的野战纵队,晋察冀军区首先将地方部队集中起来,在二级军区增编独立旅,同时充实了各分区独立团;其次,结合土改,动员翻身农民参军,掀起参军热潮。
    1947年12月2日,晋察冀野战军前委召开扩大会议。朱德参加了会议,聂荣臻宣布了新组建第1、第6、第7纵队的决定。其中6纵即为后来的68军。6纵作为第二轮编成的主力部队,与第一轮编成的纵队相比,历史要短一些,基本没有红军部队,所辖团队大多于抗战中、后期授予番号。冀中部队所占比例较大,而由于对日斗争残酷,冀中军区部队在1944年以前,大多数称大队或地区队,实则为团。按大队计算,6纵最早的团队始建于1939年。一般人们都认为,晋察冀主力部队,基本是每个二级军区两个纵队。即:冀晋军区---64、66军、冀察军区---67、65军、冀中军区---63、68军,实际上每个军都有一个旅例外。68军更有点特殊,和每个二级军区都有点关系。
    三、部队序列与基本的历史沿革
    1、组建之初
    第6纵队下辖第16、17、18旅,首任司令员文年生,政委向仲华,副司令员肖新槐,副参谋长张挺,供给部长肖永正(后杨步金),供给部政委李思敬,卫生部长王芝元,卫生部政委胡安吉(后李敬恩). 6纵指挥机构以原察哈尔军区机关为基础编成,这在当时是全军都少有的良好条件和基础。各大战略区的野战纵队成立之初,基本都是从二级军区抽调人员,很少有把一个二级军区机关整个带走的。
    第16旅下辖第46、47、48团,首任旅长廖鼎祥,政委李 斌,副旅长范保顺,参谋长唐丕光,政治部主任张宗胜。其前身是1946年3月组成的第14旅,7月改称第7旅,所属3个团分别为冀中杨成武纵队(前述8个纵队之一)第13旅38团、冀中军区特务团和冀中9分区73团。
    第17旅下辖第49、50、51团,首任旅长徐德操,政委李志远,副旅长李德才,政治部主任赵国威。其前身是冀中军区整训兵团(相当于教导旅),所属3个团分别为冀中军区10分区75、76、77团。
    第18旅下辖第52、53、54团,首任旅长罗文坊,政委严庆堤,副旅长林 彬,参谋长熊金波,政治部主任肖
赤。该旅是新组建单位,所属3个团分别为冀晋1分区独立第13团、察哈尔军区6分区独立第1团和冀晋4分区独立团。
    2、战争年代之沿革
    1948年5月,华北军区组建第1、第2兵团,6纵编入第2兵团(杨得志兵团,辖4个纵队)。师以上领导变动:王紫峰任副政委,旷伏兆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白正刚任17旅政治部主任。
    1948年8月,华北军区由两个兵团编为3个兵团,6纵调入第3兵团(杨成武兵团,辖3个纵队)。师以上领导变动:肖新槐兼任参谋长,王紫峰兼任政治部主任,旷伏兆调出,杨栋梁任16旅副旅长,范保顺改任副政委,唐丕光任18旅副旅长。
    1949年2月,全军统一组织编制和部队番号。6纵编为第68军,隶属于20兵团。军长文年生,政委向仲华,副军长徐德操,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张逊之,后勤部长杨晓昆,后勤部政委李思敬。所辖各旅依次改为第202、203、204师。
    第202师下辖第604、605、606团,师长廖鼎祥,政委李斌,副师长兼参谋长唐丕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范保顺。
    第203师下辖第607、608、609团,师长杨栋梁,政委李志远,副师长李德才,参谋长祖岳嵘,政治部主任白正刚。
    第204师下辖第610、611、612团,师长罗文坊,政委严庆堤,副师长王 钧,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宗胜(后兼),参谋长熊金波,政治部主任肖 赤(后调离)。
    1949年5月,北平和平改编的国民党部队一部分成建制编入华北各军,每军编入1个师;一部分拆散补入四野各军(四野各军已编4个师)。国民党16军22师改番号为独立第25师编入68军。师长梁诗傅,政委白正刚,副师长刘 震,政治部主任惠士荣。太原战役后,该师番号撤销,拆散编入68军所属各师。
    1951年6月19日,68军随20兵团入朝作战。军长陈坊仁,政委李呈瑞,副军长宋玉琳,副政委李志远,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严庆堤。其中,军长陈坊仁曾作为66军副军长首批入朝。
        四、后来居上,战绩辉煌
    68军是一支年轻的武装。其202、203师前身部队,来源于冀中,大部分团队建于1943、1944年,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其204师前身部队,均建团于1945年以后。
    编为6纵后,先后参加了华北战区包括平津、太原战役在内的一系列作战,都完成了任务,但由于是新组建的纵队,往往担任辅助方向的作战任务,难以有表现机会。唯一一次显露锋芒的是保北战役中的定兴战斗,6纵以不足2万人,单独围城、打援,连克坚固设防的定兴县城、火车站和北河店,歼敌暂编31师,俘其师长陈治平。战后,6纵受到通电表扬。
    68军真正打出威风,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20兵团的3个军,66军入朝最早,当日内未经准备即入朝作战,表现素质良好;67军在朝鲜歼敌最多,并创日歼敌数量最高记录;68军则名气最大,创造了一守一攻两个辉煌战例,被编成3部电影,1台戏剧,流传至今。
    抗美援朝战例,被拍成电影的不少,但在一个军内数量这么多的少见。同一个军的战例被拍成3部电影的,还有38军,其第二次战役的行动,拍成故事片《奇袭》、军教片《奇袭武陵桥》、《飞虎》。68军战例编成的3部电影再加1台戏剧,虽然流传更广,但看过电影、戏剧的人,只知其事,却不知其事属于68军的,不在少数。
    1、文登里反坦克作战----电影军教片《坚守文登川》
    68军入朝后,战争已进入阵地防御阶段。在后方准备数月后,1951年10月7日,该军204师、202师604团与人民军5军团换班接防。次日,美2师、伪8师、法国营乘我立足未稳全线发起进攻。美、法军集中近二百辆坦克,最多一次出动40多辆(M46巴顿式),沿文登里向北公路两侧的川谷平原地带实施“坦克劈入战”。68军在敌情不明、地形不熟、阵地不完善的情况下,在人民军既设阵地上打了一场仓促防御战。204师在公路两侧构筑反坦克阵地,集中全师的战防炮、火箭筒,组成反坦克大队,与敌集群坦克作斗争,共击毁敌坦克36辆。同时,固守一线阵地,歼敌步兵7600余人,粉碎了敌之企图。文登里反坦克作战,开创了我军战史上的先例,创造了几个记录:一次战斗中敌同时出动坦克最多,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坦克战斗,我军首次构筑专门的反坦克阵地,首次建立专门的反坦克战斗编组。其基本经验是:
    ----阵地与地形相结合:依托两侧山地,将中间的川谷平原地带改造成反坦克阵地。
    ----火力与障碍相结合:反坦克与反步兵火力相结合,正射、侧射、斜射、反射火力相结合,天然障碍物与工程障碍物相结合,爆炸性障碍物与非爆炸性障碍物相结合。
    ----坚守部队与反坦克部队相结合:两侧坚守部队依托山地,伸向川谷,并肩卡口,反坦克部队在川谷中同时配合两侧作战,既可以一帮二,也可三并肩。
    这些成功经验,对长期指导我军建设作用极大。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三北地区的国防工程建设和全军部队坚守防御及反坦克训练,仍在贯彻这些思想。故在叶剑英“把打坦克之风吹向全军去”号召下,军教片《坚守文登川》成了最好的活教材。
    2、金城反击战役及直木洞以南地区进攻战斗----电影故事片《打击侵略者》、京剧及电影《奇袭白虎团》
为促成停战谈判,志愿军于1953年7月13日发起金城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
    68军兵分三路。军指挥203、204师单独组成战役西集团;202师(欠605团)编入中集团,担任67军的第二梯队;605团编入东集团,由60军指挥,与181师共同担任突破任务。68军独当一面,又支援兄弟部队,可见志司与兵团的信任。68军以203师609团、204师610团在敌防御配系最严密的地段并肩实施中间突破,607团、611团在两翼进攻。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率12人组成化装袭击班,先于攻击部队行动,一举捣毁伪首都师1团(白虎团)团部,毙俘敌白虎团团长、机甲团长、美军顾问等233人,缴白虎团团旗。609团配属608团2营编成3个梯队担任主攻。其第一梯队3营仅20分钟、1营仅1个多小时便完成突破任务转入打敌坑道,肃清残敌;第二梯队本团2营利用突破效果,紧随化装袭击班,沿公路强行穿插,2小时40分内前进9公里,途中进行大小战斗11次,歼灭伪军1个机甲营、1个炮兵营、美军1个榴弹炮营,推进到美3师阵前,形成了对外正面。第三梯队608团2营加入战斗,配合609团2营粉碎敌两个团在飞机百余架次、坦克20多辆支援下的21次反冲击,巩固了占领的既得阵地。609团在6小时10分内,全团向前推进7.5公里,以1个加强团突破敌一线团的防御阵地,歼敌2610人,缴获坦克11辆、火炮39门,汽车百余辆(战果不含608团2营),战后荣获“插的勇猛,守的顽强”奖旗。607、610、611团也全部完成突破任务,204师610团俘敌首都师副师长林益淳,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抗美援朝战后,战争经验总结编写委员会、训练总监部,选出了从兵团到小组的一系列优秀战例。609团直木洞以南地区进攻战斗成为步兵团8大经典战例之一。其余7个是:
    40军118师354团两水洞、丰下洞地区遭遇战斗;
    63军187师560团雪马里地区进攻战斗;
    66军196师587团龙沼洞及官厅里地区进攻战斗;
    50军149师447团水原以北白云山地区机动防御战斗;
    47军141师423团上浦防东山地区进攻战斗;
    47军139师415团朔宁东南地区防御战斗;
    65军194师582团西场里北山及67高地进攻战斗;
    这8大战例中。唯有68军203师609团直木洞以南地区进攻战斗即奇袭白虎团,被改编为戏剧和电影,名扬天下。
                          五、凯旋归国,文革遗祸
    1954年9月,68军从朝鲜归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
    1955年4月,华东军区改称南京军区,68军划归新成立的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及其附近地区。野战部队住在相邻的另一大军区所辖省范围内,本属正常现象。但文革中出现了问题,68军支左的观点与南京军区不一致,济南军区亦支持68军,两家各支一派,使得徐州地区派性严重,武斗不断升级,成为社会生活、生产、铁路运输全面瘫痪的“重灾区”。
    1975年,为解决徐州问题,经邓小平批准,68军与沈阳军区46军对调。68军移驻吉林省吉林市。为避免出现新的矛盾,46军不再跨区驻防。
                           六、征程终点,化为永恒
    1985年百万大裁军,68军番号撤销。同年8月,该军改编为赤峰守备区(军级),移驻内蒙古赤峰市,陆军第68军番号撤销,所属各师均改编为守备师,驻防林西等地,面向驻蒙苏军,负责东北地区西南方向防务。
    1992年,赤峰守备区及其所属部队全部撤编,68军战斗历史即告结束。
    济南军区采取了全军通用的做法,即所属3个军各撤销1个师,撤销46军军部,该军保留的两个师分别编入另两个军。
    沈阳军区就不同了。部队普遍资历老、基础好,没有红军基础的就是40和68军。与其他军比起来,68军不占优势。但沈阳军区采取的是最具保护性的做法:撤销旅大警备区(兵团级)及其各守备师,缩编其要塞区;撤销68军番号,保留其机关和部队,而且基本满编(因为这是一线作战部队);其他各军保留番号,大幅度削减兵员,只保留1个甲种步兵师。
                          七、在68军工作过的主要将领和人物
    1955年中将:王紫峰、文年生、向仲华、旷伏兆、肖新槐
          少将:李呈瑞、严庆堤、陈坊仁、徐德操、漆远渥 曹玉清、肖永正、李志远、张宗胜、罗文坊
宋玉琳、林 彬 1961年少将:宋学飞    1962年少将:张 挺
    杨育才----奇袭白虎团的侦察英雄,任至副师长离休(并非传说的副军长),已于2000年5月在济南仙逝。
    白正刚----知情人都熟悉这个名字。曾任我军最早的两个机械化师之一的24军原70师(现为北卫警3师)师长,被上级誉为全军最好的师长之一、北京军区最好的两个师长之一(另一为66军196师师长袁 捷)。白恰逢风华正茂之际,因与小姨子拉扯不清,被其连襟(师司令部一参谋)枪杀。
    68军被撤消是肯定的,比资历,68军在沈阳军区最浅,其他军出了40军都至少有一个红军团。比战功,68军不要说不能和39、23和40军比,就是16军和64军也比68军强一大截。比关系,68军是75年才换防的,在军区内是标准外来户。不撤消68军撤消谁啊!
    即使在华北野战军内部,63军、64军和67军最强,60军在徐帅指挥下表现也很好。66军虽然解放战争表现一般但是在朝鲜表现不错,归国后在北京军区训练成绩也一直很棒,65军的主力193师前身4旅在2纵编制内一直是主力旅,战功很多,也不是68军可以比的。所以68军在华北野战军内部68军就很一般很一般,是五个6纵中唯一不是本野战军主力的一个,要不是有个“奇袭白虎团”就更没什么名气了!所以撤消68军纯熟正常。     
      第69军      军长:
      周彪(49.01-49.12)?                  董其武(49.12-62.06)65.5     
      谢振华少将(1916-62.06-68.11)、      肖选进少将(1920-68.11-72.05)、  
      谢振华(72.05-?)、                  董光继(?-78.05)、
      张广有(78.05-83.03)、               于鸿礼(1931.08-83.03-85.07);       政委:
      漆远渥(49.02-51.11)                 帅  荣(1911-1997-51.11-60.12)、
      裴周玉少将(1912-60.12-?)           曹中南少将(1914-?-66.05-70.03)、
      廖鼎琳(?-?)、                     强自珍大校(?-?)、
      张宗文大校(1923-1995-78.05-80.12)、 戴秉孚(81.01-81.08)、
      刘一元(81.08-85.02);      副军长:     
      张世轸少将(1902-1956.12-52.01-56.12第二)、        谢振华少将(59.02-62.06)、
      肖选进少将(?-66.05-68.11)、                      冯  梓(66.05前后)、   
      钟辉琨(66.05前后)、                               李金时(1919-1992-?-66.05-69.12)
      王  一(66.05前后)、                               张升初大校(1913-?-?)
      曹西康(1917-1991-66.05后-?)、                    吴  震上校(1924-2007-?-83.04);       副政委:
      曹中南大校/少将(1914-?-61.08-66.05前)、          张宗文大校(?-66.05-?)、
      乐时鸣大校(1917-69.09-72.05)、                    周溪波(1931-2007-?-85.07);       参谋长: 
      谢振华少将(59.02-?兼)、      肖选进大校(?-?)、            曹西康(66.05前后),
      于鸿礼(81-83.03)、            邱金凯(1946.07-84.01-85.07);      政治部主任:
      戴秉孚(66.05前后)、           张宗文大校(66.05后-?兼)
   
    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7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辖第205师,第206师,第207师。
    1949年5月,第69军的番号撤消。第206师及第207师一部组成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1950年改为华北军区第205师。第205师及第207师一部组成华北军区独立第206师。1950年6月,第206师番号撤消。1950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健全和加强特种兵的指示,华北军区直辖独立第205师部改编为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该师第614团改编为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探照灯团,第613、第615团分别调归华北军区战车第1旅和京津卫戍区防空司令部建制;华北军区直辖独立第206师师机关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该师所属部队分别调归第66、第67、第68军。
    1952年12月第23兵团撤销,兵团机构改编为第69军,1967年69军从河北保定调防山西大同,1985年第69军番号撤销,并入陆军第28集团军。       
  
      第70军   
    
      14纵70军
      司令员 韦杰(48.5-49.2)
      政治委员  甘渭汉(48.7-49.2)
      副司令员  石志本(48.5-49.2)
      副政治委员甘思和(48.7-49.2)
      政治部主任甘思和(48.7-49.2)     
      参谋长    高厚良(48.5-49.2)     1948年1月,晋冀鲁豫野战军14纵成立(二野p10)。
    1948年5月,改为华北军区1兵团14纵(p12)。
    1948年7月,改为华北军区14纵(直辖)(p16)。
    1949年2月,改为70军(p17)。
    1949年8月,该军撤消。
    第70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4纵队。该纵队是由冀南军区所属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成的。
    1938年4月,冀南军区成立,隶属八路军第129师。1940年6月,部队进行整编,辖新编第4、第7、第8、第9旅和若干军分区。1942年新编第4、第7、第8、第9旅机关先后并入第6、第3、第4军分区,所属团归各军分区领导。1943年10月,冀南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1944年5月11日,冀南军区并入冀鲁豫军区。1945年10月冀南军区属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8年5月,晋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将冀南军区所属部队组成第14纵队,韦杰任司令员,石志本任副司令员,高厚良任参谋长。由原冀南军区独立第6、第7、第8团合编组成第41旅,由原冀南军区独立第4、第5、第9团合编组成第42旅,共1.3万余人,隶属于晋冀鲁豫军区建制。同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第14纵队隶属于华北军区第1兵团建制。6月,参加安阳崇固战斗。7月,第14纵队归华北军区直辖,除原纵队领导人不变外,由甘渭汉任政治委员,甘思和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8月至9月,参加新(镇)淇(门)和牛市屯战斗,收复封丘、阳武两座县城,解放了延津、魏邱集等地区。10月,为配合郑州战役,参加奔袭黄河铁桥战斗,保卫了黄河铁桥,阻击了豫北国民党军南援郑州。同月,参加郇封、西小吴战斗,11月,参加解放获嘉、汲县、路庄作战。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14纵队在河南新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甘渭汉任政治委员,石志本任副军长,甘思和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厚良任参谋长。所辖第41旅改称第209师,曹玉清任师长,丁先国任政治委员;第42旅改称第210师,黄光霞任师长,张希才任政治委员。全军共1.1万余人。11月,第70军番号撤消,所辖210师调归第67军改称201师,第209师改编为华北军区独立第207师。12月,第207师机关编入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
    解放战争时期,第70军在地方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在兄弟部队的协同和配合下,先后参加战役战斗多次,解放了豫北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