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波抚州政协主席:阳春三月下扬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26:58

阳春三月下扬州

 转载 武阿哥

 

 

阳春三月下扬州

一提起扬州,总会让人想起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名句。一句吟哦,竟让一座城市占尽了一个季节的先机。

    初识扬州,还是在年少读书之时。随着书页的掀动跳入眼帘:“烟花三月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从此,扬州便在我幼小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印记。

    一个并不是偶然的机会,我踏上这块梦牵魂绕的土地。

阳春三月,千里依红偎翠的江南,经常会无端地飘起细细的雨丝,笼着杏花绿柳,凄迷而又悱恻。于是,柳也如烟,雨也如烟。天地间只剩下一片朦胧,如歌似梦……

 

有着近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扬州,屡经风云变幻,历尽悲欢荣悴,从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开始,在历史上几经兴衰。汉高祖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第一次把扬州带向繁荣。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发河南、淮北百余万人开凿大运河,又发淮南民夫十余万拓宽并展直邗沟故道,渠广四十步,两旁筑御道,植以柳、桃,使御舟可由洛阳西苑直达扬州。杨广任扬州总管时曾写下“扬州旧处可淹流,台榭高明复好游”的诗句。(淹,为停留、滞留意)隋炀帝数次到扬州,留下了许多风流传说,使扬州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代扬州是江南漕粮、淮南盐运中心和对外贸易交往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十七、十八世纪的扬州是东南盐业的转运中心,形成“三十里楼台,二十四景”的壮观风景带。康熙三巡扬州、乾隆六下江南、五到扬州,使这座个性独特、魅力四射的古城更是名噪一时,享誉中华!

 

 

欧阳修、苏东坡这两个宋代大文豪,做过扬州太守,写下了千古雄文,歌颂扬州的著名诗篇可一直追溯至魏晋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曾为扬州写下脍炙人口的绝代佳句。难怪有人把这座名城风貌的特色概括为:“古、文、水、绿、秀”。

“古”:古城历史悠远,古迹众多;“文”:璀璨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文化昌盛,人文荟萃,文化璀璨;“水”:扬州自古以来为水上都市:碧水环绕的水城,造型古雅的桥梁、水井都体现了她的“水”;“绿”:年代久远的古树名花,别具特色的公共园林绿化,绿扬城郭是扬州;“秀”:园林雅秀,风光秀美的国家级蜀岗——瘦西湖风景区,南秀北雄兼蓄的园林(比如个园、何园等私家园林)都勾勒出她的“秀”。

两千五百年的悠悠岁月,它虽屡经风云变幻,但那些绵延的文化承续与延递,从来没有湮灭过,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的文化内涵,造就了令人神往的绿杨城郭……

 

有句话说得好,扬州自古出美女。中国出美女的地方不少。例如:“燕赵佳人”、“吴越娇娃”、“洛阳女儿”、“米脂婆姨”……唯独“扬州美女”叫得最响、流传最广。

天涯芳草,为何扬州一枝独秀?

权威人士解读了这个答案:扬州川泽秀媚,风和雨润,物产丰饶,气候宜人。扬子江在身边流淌,古运河穿城而过,瘦西湖千娇百媚。在润漫的季风吹拂下,这样一方水土养育出的女儿,水灵灵、翠生生,如雨后海棠那一抹新鲜般透明。这是其一。

其二是,扬州自唐朝以来,文化昌盛,市井繁华;琴台舞榭,品竹弹丝,夜夜笙歌不息;四海之内,达官显要、墨客骚人云集而来,艺界名媛、青楼名艳趋之若鹜,其中不乏多才多艺之绝代佳人。

其三是,风流皇帝隋炀帝曾遍选天下秀女,有姿色者尽皆入围,百里挑一,遴选数千美女为嫔妃,入宫随侍。公元617年,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携后宫佳丽数千与之同行。炀帝在扬州被刺,隋朝灭,天下动乱。数千佳丽落户扬州,繁衍生息。

 

 

然而,当我伫立扬州街头时,见到的多是小家碧玉般的邻家女孩,如同扬州城本身一样,在繁华的长三角中,更显来得清纯本色,亭亭玉立在长江岸边。此时,我或有恍然大悟之感,记忆本是空白的,扬州也应是本色的。只因为人们给予扬州太多的想象,她又从独特的经历中积累了如此深厚的历史苍桑,人们才将多种情感写入扬州,记忆也就更加空白。真不知道美女们都到哪里去了,至今想来依然是大惑不解。

 

 

大凡到扬州的游人,瘦西湖是必看的景点之一。

有人说瘦西湖因其长湖如绳而得名,也有人说因其清俏绰约之美而冠之曰“瘦”。它位于扬州的西郊,是扬州蜀岗山水流入运河的一条自然河道,以中国画来形容这片湖泊,她就是一轴泼墨写意的国画长卷。清雅秀丽、纤细洒脱的风姿,玲珑婉约的意境,仿佛是杜牧的诗、秦少游的词,而不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千百年来,扬州园林形成了具有“南方之秀,北方一雄”的独特园林风格。

 

 

 

早在清代乾隆中叶,从瘦西湖至蜀岗上就已建有二十四景: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蒲熏风、梅岭春深、四桥烟雨、水云胜概、白塔晴云、山亭野眺、香海慈云……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扬州园林甲于天下”的原因,在于她的原创性,在中国园林中独领风骚的构造特色,便是美的极致。在园的将尽未尽处,有一两里地的书画碑廊,除扬州八怪作品以外,还有与扬州有关名人书画精品。一边是湖,一边是碑廊,抚今思昔,对景怀人,许多飞逝的事物,都在缅怀中生动。遥望栖灵宝塔,聆听平山堂的钟晨暮鼓,大有隐世的况味。

从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的大虹桥漫步过去,便是“长堤春柳”了。

 

 

飘逸的柳丝轻拂碧绿的湖面,袅袅婷婷,水树交映,一柳一桃,甚为妖娆。隋堤柳曾是扬州一条明媚的风景线,她绿影千里,自汴而淮,又逶迤南来。于是扬州运河两岸,柳色绵延,绿色不尽。“隋堤柳”成了千古诗词吟咏的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题目。“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不尽还”(皮日休)。“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杜牧),“络岸柳丝悬如雨”(杜荀鹤),李白在《广陵赠别》中有“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郊野春日,李白在扬州的瓜洲江边看柳,写下了“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红楼日日柳年年”(罗隐),“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姚合),“柳金梅雪扑檐香”等等大量的诗句都是古人对扬州城市柳树的实录。

 

 

三月的扬州,长堤春柳是一派柳浪烟笼、烟波春暖的景象。今日瘦西湖风景区一带,隋朝时属于宫苑范围,隋宫、宫人斜、二十四桥、吴公台、萤苑、迷楼均在附近。所以,历代诗人、文人均将瘦西湖这一带景色认作隋时遗迹。当年郑板桥在这里缓步,留下了“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的诗句。在这里,沉醉的眼眶已盛不下历史的流动,唯有用灵魂去拥抱这片风景,徜徉其间,纵情山水,让天人合一的美润泽心灵,将自己幻化为一片花瓣,一片绿叶,一园春风,一泓秋水。

……

 

出瘦西湖西去,便到了大明寺。大明寺建在一座不算太高的丘陵上,山门东侧院墙上嵌着一方字大如斗,笔力遒劲的五字楷书横碑:淮东第一观,此碑为清初书法家蒋衡所书。

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唐天宝二年(743),大明寺律学高僧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邀请,为弘扬佛法,首次筹划东渡日本。其后历经十年艰险,先后五次失败,终在唐天宝十二年东渡日本成功。现寺内仍设有鉴真大师纪念堂。

 

 

扬州在清代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个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独具匠心之处,园内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园名相呼应。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在扬州,可浏览的地方很多,像什么扬州八怪纪念馆、二十四桥、何园、汉陵苑、汪氏小苑等等。由于时间短暂未能如愿,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当我们将要离别扬州时,心中不禁油然而生几分感慨: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千年的文化交汇沉淀,而隐隐透着古典的灵气;血色的黄昏,在遒劲的树身上浑然透出一种沧桑的颜色,让人感觉到生命强大的力量;一切恍然逝去的情节,都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悄悄上演,婉约的诗词在历史的空间里漂浮。

 

 

恍惚中,千年以前的株株杨柳以柔嫩的腰肢,轻曼的玉体,纤细的手臂,正穿越时空的缝隙,定格在我的眼帘。后梦化为前尘,要历经多少个朝代?孕育一种情怀,又要多少时光的光阴?

再见,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