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版鹿鼎记网盘:太极拳文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55:10

 

 

 

 

 

 

 

 

 

太极拳文摘

 

 

 

 

目录

 

1、太极心得

2、初学太极拳者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希望对初学者有帮助

3、忆《三三六拳谱》

4、何为太极拳“内三合”?“外三合?

5、太极拳十要

6、陈式太极拳法三字经 洪均生

 

 

 

 

 

 

 

 

 

 

 

 

 

太极心得

1、太极拳是以头脑和心灵的功夫为主,拳脚功夫为次。
2、无论动静,保侍中定,否则有过或不及之虞。


3、牢记七字:中定、整体、不用力;推手时加五个字:顺方向转圈(用意顺对方来劲方向转圈),共十二字可得太极拳体用之功夫。

4、行功盘架都必须“先在心,后在身“的薏动心随,注意心意的修炼和运用。此为精髓。

5、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

6、与对手接触处,我先用意收(即吸)将对方来劲吸之脚下。使对方跟浮起(气亦浮起)我借地反作用力把对方发出。即是“呼”,故太极拳“呼吸”非人口鼻之呼吸也。

7、太极拳的“呼吸”指蓄、发、开、合、收、放。“吸”是蓄劲过程,“呼”是发劲过程。即是周身气势的收小和放大。

8、要内动不令人知,运用内气潜行来支配形体而适应敌之变化。

9、修炼太极拳之内功精要:守住中定盘拳架,一收一放变阴阳。一动整体带旋转,切记用意不用力。

10、练太极拳不可用气(憋气),用气则滞,不可用力,用力则断,不可用法,有法即有尽(先有法后无法),能到最高境界。

11、不在盘架下苦功,任何太极劲都练不出来。更不用说浑元劲。

12、太极拳“道”是“身知”“体悟”身上不挂力。练好一阴一阳两个动作,就一通百通。

13、太极拳外练手、眼、身、步,内练神、意、气、劲。内外八个方面高度统一了,才能够达到协调完整,周身一家的要求。

14、千招易得,一劲难求。接手四稍空,一接点中求。

15、中正中的点状功夫才是太极拳的真功夫。放松是练成点状功夫的必由之路。

16、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化,即用内劲发人。敷、盖、对、吞的功夫即指此。

17、盘架子必须式式作到“有上必隅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隅右,力起于根,发于脊、形于手,用意不用力”就能功到自然成。

18、身体的呼吸要和拳架的阴阳、收放、开合、蓄发高度统一,才能奏效。吸阴阳呼——切记

 

 

 

 

 

 

 

 

 

 

 

 

 

 

初学太极拳者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希望对初学者有帮助

 

1.多看拳理拳论,但不可完全依拳论来演练拳架,因拳论是拳法有成者的体会,不是初学者的体会,初学者要努力找到自身阶段和拳论所述阶段的“衔接桥梁”。这也就是一些老拳师教拳让初学者不要看拳论的原因,因看的不好,会形成误导。

 

2.不要迷信什么心法,口诀,秘诀等等,太极拳本不神秘,经典拳论已把太极拳学成的境界说的很明确,所谓的心法,口诀,秘诀只是某些人招生出名的幌子而已。想想当初这些经典拳论都是手抄本传世,若不是“秘籍”怎会当初被拳家珍藏。

 

3.不可贪多,初学者大多先学24,又学28,56,又学杨氏,陈氏,武氏,孙氏等等,典型的贪多嚼不烂,太极拳学的好坏和学的多少完全是两回事,甚至学得越多越有问题,我推荐初学者只学一氏传统拳架即可。因太极拳内里劲力都一样。

 

4.练拳质量比练拳次数重要的多,认真按照老师要求练一遍,胜过不求甚解的练十遍。

 

5.内功就在拳架里,经常有初学者欲寻找所谓内功练法,其实,太极拳架本身就是最好的内功练习方法,否则,那又长又慢的一套拳起什么作用,就是在练习内功,练拳没出内劲的,则是练法还有待提高和改善。

 

6.不要迷信所谓“真传”、“秘传”这个架,那个架的。经常有人认为陈拳好,或者杨拳好,什么小架好,低架好等等。其实,是太极拳都好,就看你练不练的对。练的对了,架子打大了,就是大架,打小了,就是小架,打低了就是低架,打快了就是快架。人无非两手两脚,真能做出什么奇怪姿势吗?前提是练的正确。拳架与拳架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招式。

 

7.练拳速度初时宜缓慢,不可妄自加快,为何? 因慢架就是在求放松,求定位,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好,做到周身一家。久练才能慢的下来,再练才能快的起来。

 

8.初练拳不宜过多发力,这和个人体质有关,但初练拳发力多为“努”气发力,不自然,也不健康,更不是太极拳的发力模式。等到有一定内劲,再发力为好。

 

9.择师不是越有名气的越好,明师能把太极拳说的清楚,能做到舍己从人。没条件的,即使现在身边没有发放极好的老师,但是如果老师拳架打的深合拳理,亦是阶段明师。

 

10.毅力与恒心最重要,想学拳的先问问自己,如果要你20年的苦练才能出功夫,你还学不学太极拳,如果不能下决心,不要寄望能练出太极功夫,只健身养生足矣。

 

  

 

 

 

 

 

 

忆《三三六拳谱》

         

这里谈几点浅薄的体会,共爱好者参考,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发展尽些微薄之力,不对之处敬请指教。

     一、初探《三三六拳谱》的边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优秀武术铺导员、沁阳武术协会主席、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传人陈立宪,在向学生们教拳授课时,曾多次谈及陈鑫的《三三六拳谱》。该拳谱言简意骇,理法详尽,是太极拳实践结合理论的一部宝典。陈伯先在《忆三三六拳谱》里写道:其封面写着“三三六拳谱秘本”、“民国岁次甲宜成”、“陈氏家藏”;封二楷书“极秘极密,勿轻示人。可传则传,否则焚之!”第三页写有:“《三三六凡例》”,“陈鑫著”,“侄雪元、椿元编辑”,“孙女淑珍”,“孙男金鳌、绍栋参订”;《凡例》的章目概分:序、戒筵、天人合一论、无极、太极、河图、洛书、三才、人身穴道、八卦等图解、拳之由来与演进、教学体用、兵器等等。据陈伯先考证,《三三六拳谱》原有两个抄本,一为陈鑫亲手书写,一为陈椿元手抄本。

    

陈椿元的手抄本亲传陈立宪老师保存,可惜“在一次战乱身危时刻,因怕流落于非人,”陈立宪老师“将该书一页一页撕开,足踏于竹林泥沼之中。”后来,陈立宪老师总结所得真传和钻研拳谱的体会,以陈氏太极拳{小架式}理论、陈鑫的著作为基础,撰写《陈氏太极拳拳式讲解》、《陈氏太极拳要领》等书稿,传授于子女和学生,使这一宝典之精髓得以继承和发扬。

     二、《陈氏太极拳图说》拳势浅析一二

     陈鑫著的《陈氏太极图说》,作为陈氏太极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文献,在太极拳界享有盛誉。其卷首详解了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消长,螺旋缠丝,人体的十二条经络,及任督二脉,以《易经》之理说太极拳理。2006年,陈沛菊将这一部分译释出版,成为了广大爱好者研讨的必读之物;其后三卷,图文并茂,详尽地阐述了陈氏太极拳的动作转关、攻防技术、方位和卦象。是后人演练拳术、探讨拳理的主要资料。

   

《图说》中,太极拳卷一、卷二、卷三,分节十三势,拳势名称为六十四势。而在社会上传承、传授的拳路,有七十二势、七十四势、七十八势等。就此问题,有观点认为“陈鑫避轻就重,择拳式精华而加以论述,记载的并不是完整的拳架。”

 

下面有两点不成熟的看法,以便拳友们探讨。

     1、《图说》所载应是完整的拳架

综观《图说》后三卷,对整套陈式太极拳,表述非常详尽,对重复的拳势,除注明与前XX势同之外,还把本势的上势来脉与前势的差别,标注清楚,提醒注意。如:第十七势第二个白鹅亮翅,第五十势第三个白鹅亮翅,因接的前势不一样,其他都一样,所以在标注接上势来脉的不同后,又注明“上下缠丝精与一切法律,皆与第一白鹅亮翅同”。其他重复势也都是如此,说明了陈鑫著书之严谨。《图说》自序中言:“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急力显微阐幽,缱细毕陈。自光绪葳申以至民国乙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又急缮写简册,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说中所言,吾不知与前人立法之意,有合万一与否,而要与先大人六十年之攻苦,蔗不至淹没补彰也。亦不至以祖宗十六世之家传,至我身而断绝也。”可见为写此书,陈鑫倾毕生心血之辛苦,断不可能将家传拳谱记载不完整。

     2、拳势对照释疑

    《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六十四势拳架,是陈氏拳的传统拳架,也就是陈氏太极拳的小架。现在所练的一路拳,以七十二势来说,虽然在拳势上多了八势,但在动作上并无大的差别的。

     首先,预备势和收势。我认为,传统拳套路,原本是没有预备势、起势收势的。预备势、起势收势是武术走上表演比赛后,为了告知裁判和观众起止时间所作的规定。现在所有出版成书的武士套路,都有预备势、起势收势,故此两势有或没有无关紧要。

     其次,七十二、七十四、七十八等势,在“单鞭”前都有“六封四闭”或“合式”,整套拳架有七个“单鞭”,就又多了七势。《图说》中“揽擦衣”后直接为“单鞭”,但在文字标注中有该动作。曰:上接“揽擦衣”,“左手上行与脐平,外往里转一小圈,右手从后往前亦转一小圈,左右一齐合住,神气呼应,如两人照脸说话,然后左手从合处领起左半身,自下而上转向西,。。。。。。”,然后拉出单鞭。我认为,动作标注的如此详细,说明该动作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承上接下重要的过脉,所以,多几个“六封四闭”名称,不过是先辈们在教与学中的动作分解中,约定俗成而已。另外还有“金鸡独立”、“朝天凳”两势,其他有合称为“左右金鸡独立”一势的。等等这些,都影响不了《图说》与陈氏太极拳小架传承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不管是七十二、七十四、七十八势,都是对《图说》的继承和发展,也正是这些继承和发展,使得陈氏太极拳小架越来越发扬光大。

     三、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练习方法

    陈氏太极拳小架看上去轻盈柔软,实至上外柔内刚,具有灵活多变、收放自如的风格特点,要练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初学者首先要注意套路架式的准确和动作的连贯,练拳时要先把拳架放大,不要觉得小架就要小,不敢出腿伸胳膊,因而缩肩夹裆,气泄身僵。所以,拳要往大处练,朝小处收,然后再往大处开,再朝小处收,反反复复,久而久之,才能定型。拳学会后,先不要急于走近,过早的走劲,容易僵硬和扭拧。陈立宪老师在《陈氏太极拳要领》里指出:要先做到放松,“放松是练拳的主要要求。要肩裆放松,各关节放松,肌腱放松,周身放松,周身才能活而不僵。对放松精神未能领会时,不应先要求用丹田气,应在练拳的长久日子里寻找丹田之气的来源。”也就是说,先注意拳架的外形,以形带气,以气带意;经过长期的盘架子,逐步过渡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高级境界。

     根据陈立宪老师所授,经多年对陈氏小架拳的习练和揣摩,总结几点练拳心得与大家共勉:练拳要“恒”:拳不离手经常练,铁杵磨针不间断,一层阴阳一道关,循序渐进不能贪。要“稳”:神敛意专心不躁,脚下干净地抓牢,身桩端正不要晃,形走劲到机关巧。要“灵”:腿脚虚实要分明,凝神聚气履薄冰,沾粘连随多变化,不怕引进和落空。要“空”:周身百骸全放松,任督**意念轻,棚捋挤按随法则,顺缠逆走一贯通。要“悟”:练拳不悟终难成,顺藤摸瓜勤修行,举行一反三豁然朗,拳理奥妙无止境。

 

 

何为太极拳“内三合”?“外三合?

 

何为“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身法之重要部分。所谓合者,大部分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然而主要在于动作的协调配合。所谓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也。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所谓负阴抱阳主要说的是“合”字。

陈式太极拳要求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开而注其合,“合”指的是太极拳的每一动作必须在合(阴)中寓开、开(阳)中寓合中运行。其气势开者其大无外,合者其小无内。拳势中只有合得住,才能蓄得足、开得开。陈式太极拳的外三合尤能体现此意。

要知“三合”,须明“三节’。陈式太极拳将人体按其特点分为三节。整体分之,头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局部分之,肩胯为根节,肘膝为中节;手足为梢节。根节的主要作用在于催,中节的作用主要在于随,梢节的主要作用在于领。

陈式太极拳的外三合指的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一、肩与胯合

肩与胯合是太极拳术中根节与根节相合相系的一种代表,它讲究肩与胯合于一条直线上,并有正斜之分,正线是左肩与左胯合,右肩与右胯合,合时形成一条正直线,太极拳称它为“四正劲”;斜线是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合时构成一条斜线,太极拳称之为“四斜劲”,(又名“四隅劲”)。

陈式太极拳动作以弧形和曲线做画圆圈为表现基础,体内劲路以《河图》《洛书》中的奇数与偶数生成变化之数,按八卦的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八个方位的爻位变化为依据,纵、横、斜、正互相综(卦)、错(卦)交织着,以中央五数为中心构成九畴,内含勾三、股四、弦五运动方式借于人体,劲路按照依次连三方(图1)和隔次连三方(图2)及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运动方式,促使内劲在体内串宫换位,形成了肩与胯合的表现。

综卦为圆,错卦为方,肩与胯合中的双肩、双胯相吸相系与相互传递的方式符合太极易理中巽兑相综、震艮相综之爻卦变化,左肩与左胯合,右肩与右胯合,符合震兑相错之爻卦变化;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符合巽震相错之爻卦变化(图3)。

按《易经》中的术数变化角度来看,由于双肩(二、四)或两胯(六、八,见图3)的相系相连及相照相合,双肩与双胯之正中间形成一条横向穿叉往复运动的传递劲路,构成《易经》术数中的“勾三”借助于人身;在左(右)肩与左(右)胯相合时,肩井穴和气冲穴之间合出一条竖直不偏的劲路,构成《易经》术数中的“股四”借助于人身;再有左(右)肩与右(左)胯相合时,由上到下,由左(右)到右(左)食出一条斜线的劲路,构成《易经}术数中的“弦五”借助于人身。由此不难看出,(易经》术数中所讲究的是综卦为四,错卦为方,肩胯相系结合的旋转,则是综、错之卦借于人身的体现,形成了陈式太极拳运动中术数变化和画弧走圆的基本概念,也是太极拳中方圆相生的规律所在(图4)。

二、肘与膝合

外三合中的肘与膝合,是太极拳中中节与中节相合的一种代表。在太极拳运动中,以腰为主宰,要求肘关节与膝关节不但上下呼应,还要求肘与膝相合相照、相随相连,以利于周身的环抱和协调。太极拳讲究一动周身无有不动,因此,在旋转过程中,肘与膝的旋转必须一致。一致的表现在于肘部曲池穴和膝部内虎眼的气机打旋同步进行,这是中节与中节相合的关键所在,学练者不可不知。

三、手与脚合

陈式太极拳训练过程中,注重劲由内换、劲力协调连贯。节节蛹动,传递贯串,以腰为主要动力,形成根节催(肩胯)、梢节领(手足)、中节随(肘膝)的运动法则,引导内劲出入有序,连绵不断。

详而推之,陈式太极拳运动的出劲要领是: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领劲。这就是陈式太极拳梢节领劲的原理。 所谓领劲,指的是劲领起即可。犹如骑自行车和两轮摩托车的手把那样,双手在放松协调状态下把握方向,就是动力(催劲)自后向前,待动力催到前方(梢节)时,自然会出现一种领劲,使其劲随着意念设定的方向而运行。领劲须自然,不可刻意追求,否则,劲领得太过则会导致关节和肌肉紧张发硬,容易产生横气、关节转动不灵活、气血不能顺达,影响了节节贯串的质量。如果劲领得不及,则会导致动作松懈无力,把握不准方向,毫无生机可言,起不到领劲的效果。总之手足领劲力度要适中,方向才能准确无误,达到劲贯梢节的要求。

 

 

 

 

 

 

 

 

 

 

 

 

 

 

 

 

 

 

 

 

 

 

 

 

 

 

 

太极拳说十要

 

1. 虚领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  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 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 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于筋骨血?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得真正?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7. 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8. 内外相合:太极拳所在练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则内外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9. 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自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0. 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则使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贲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陈氏实用拳法三字经 洪均生

(一)总论

陈太极,理法精,阴阳理,互变中。

法万变,不离宗,唯缠法,基本功。

每一动,螺旋形,其要求,圆而松。

如毛巾,反复拧,练周身,内外同。

经络活,血气通,祛疾病,保康宁。

勿懈怠,持之恒,讲技法,变化灵。

或柔化,或刚攻,因敌变,螺旋中。

(二)缠法

论缠法,应过细,内外旋,分顺逆。

顺劲开,逆劲闭,刚与柔,相互济。

(三)眼法

意发令,凭眼传,审地势,察敌变。

眼所视,有点面,实点顾,虚而盼。

身步手,随顾盼,盯目标,莫乱转。

(四)身法

讲身法,上中下;顶劲领,裆劲塌;

腰如轴,戒凸凹;长强穴,尾骨端,

休里裹,微后翻;气松沉,小腹间;

重心低,动无偏;胯里松①,裆开圆;

既灵稳,且自然;两膝盖,与踵齐②;

随身转,互落提③;杠杆理,支重力④;

如磅秤,称粮米,物加重,砣随移⑤,

使重心,得随遇⑥,守中立,莫挪移。

自注:①胯内腿根大筋放松,可加大左右旋转灵活性;②不许膝与足尖齐,否则会使小腿向前倾斜,成双重,而转换不灵;③身左转,则左膝提而右膝落;身右转,则右膝提而左膝落,以保持重心随遇平衡;

④支点在头顶百会穴向上领,向下至尾骨的立轴;重点是对方加在我身上任何部分的力;力点是我用以引掤对方身体任何部分的力;

⑤保持力点与重点的平衡,这是太极拳掤法的作用;⑥指随遇平衡

 

(五)步法

步进退,随身转,斜或正,因势变;

论步型,马弓盘,虚与实,互转换;

动如水,流曲弯,静止处,稳如山;

沉着中,有轻便。

[自注:步法进退必须走弧线,这时脚尖里扣或外摆形成的]

(六)手法

讲手法,最复杂,顺逆缠,互交叉;

凡顺缠,掌上翻,小指裹,拇上捻;

凡逆缠,掌下翻,拇内裹,小指转;

顺缠时,沉肘腕,带手掌,划弧线;

逆缠时,掌当先,手领肘,肘带肩;

顺逆缠,属自转,自转时,有公转;

公转变,正反旋;正旋圈,顺逆半;

逆上出,右下还,低平脐,高齐眼;

肘收沉,贴肋边①,手开合,胸前变②;

反旋转,亦同前,逆下出,顺上还;

肘收还,齐乳前,缠为顺,掌勿偏③;

下转肘,贴肋边,手领肘,作逆缠;

缘胯开,再上转;肘松沉,永不变;

公转形,如鸡蛋,大小头,有定限;

正小头,心口前④;反小头,齐眼变⑤;

或左右,或后前;左右圈,正或反;

前后圈,多反旋,其缠法,变化繁⑥;

手逆出,后外偏⑦,变顺回,经耳边⑧;

另一圈,八法含⑨,基本功,莫轻看。

[自注:①肘的位置也因敌而变,需要贴肋则贴,否则不贴;②手不过中界,以手心对心口窝为度;③肘收到乳前,手仍指原方向;④正旋的小头在心口前,大头高与眼平;⑤反旋的小头在于外上转到眼齐平处,转腕变顺缠之际;大头则在收肘经乳前,手缘胯外转;⑥左右正反旋圈的缠法只一顺一逆互变,或双顺、双逆的变化。前后圈虽用反旋,但缠法变化至少四次;⑦反圈中,手走到胯的外下侧;⑧必须先收肘贴肋,然后手经耳边、腮边,转向胸前;⑨八门手法都随眼、身、步法的转换,而因敌变化]

(七)配合

讲配合,更重要;上下随,在于腰,

眼指挥,手步到;内外合,上下照;

手配步,分顺拗,里外弧,看需要;

或斜正,或大小;灵而沉,劲才巧;

变万端,似奇妙;守规矩,熟生巧;

百炼功,莫辞劳。

(八)推手

拳练熟,学推手,互检验,对与否;

十三势,相对走,采捋挒,引莫苟;

挤与按,靠与肘,诸攻法,掤为首;

搭手掤,心要静,何手来,何手应;

肘松沉,视彼动;采捋挒,因势用;

彼刚来,我柔应;直横拨,横压掤;

运缠法,不丢顶;引进身,使落空;

彼失势,将前倾,必变招,稍留停;

趁此机,挤按攻,发肘靠,随势成;

眼身步,配手动,上下随,身中正;

保重心,莫失中,立不败,去求胜;

欲不败,忌双重;求沾粘,螺旋功;

推手中,积经验,与同学,互黾勉;

赞成绩,纠缺点,胜或负,勿介然;

对拳友,尊长年,讲礼貌,戒争先;

虚心学,武艺添,倘发劲,重安全;

下和棋,同欣然,保彼名,我心安;

遇莽夫,莫纠缠,语气和,态恭谦;

互团结,众皆安。

(九)双重

双重者,手足实,手化慢,足转滞;

重心偏,招必失①;陈拳法,前足虚,

裆松沉,后足实;虚不空,实不死;

虚实间,轻重比②;虚则灵,转换宜③;

实则稳,立根基;欲使巧,仗足力,

足无力,巧难施;凡接招,手先出,

我柔旋,引彼力。来的劲,在我臂,

我虽虚,等于实④。避双重,更在腰,

如轴转,戒摆摇。重心沉,丹田际,

身步变,总随遇。前后移,非陈式,

一移动,必失势⑤。当此时,看腿法,

腿之缠,互顺逆。手肘劲,也忌双,

凡沉肘,手必扬。顺缠化,在肘上⑥,

沉为柔,扬为刚。掌下收,逆缠走⑦,

时向前,对敌方。肩肘手,互阴阳,

或有人,逞聪明,避双字,讲单重。

配合法,未认清。双足踏,尚稳定。

单立定,怎有用?独立势,与踢蹬,

手先拿,或双封,制对方,成被动,

再趁机,膝足攻。

[自注:①凡是一侧手?上下同实,便成双重,必然导致手法引化迟慢,步法转换失灵,招法难以施展。欲做到不犯双重,不丢不顶,全在周身上下相随的螺旋运动,变化的方向、时间恰到好处,无过不及。手实足虚,也就是彼刚我柔,避免双重。但我手的实是对方加在我方的劲,我以自转引化,仍然是虚中的实,而以柔对刚;②足步虚实比重约为虚四分,实五分,腰中经常保持一部分劲力,方能调节足的虚实;③转是足尖的外摆或里扣,及步法进退;换是随转的动作,变换劲的虚实;④对方将力加于我腕,肘或肩部,我虽变化,其力仍未全部落空,所以虚等于实。此时我受力手下边的足也实,则手?上下全实,便成双重;⑤前面手足双重,必然倾扑;后面手足双重,又必然仰跌;⑥指对方加力于我肘部;⑦如对方加力于我掌腕,劲路偏向下方,则以逆缠下收为柔]

(十)懂劲

学太极,须懂劲,初学时,便应问①。

求懂劲,也不难,手八法,式中全②。

每一动,细究研,凡接手,掤在前。

采捋挒,引为先,挤肘靠,三节换。

梢中根,互循环,手背挤,掌心按,

挤按法,可互换,顺逆缠,翻掌间。

角度难,速度先,柔克刚,全在圆。

争速度,在转关。任一转,无数点,

点对点,劲发焉,方向对,时机准。

懂劲诀,着为先,逐一式,作试验。

方向者,顺逆缠,自转中,兼公转,

公转法,反正旋,劲开合,时后先,

一切要,因敌变,虽毫厘,莫紊乱。

如识字,辨点画,点画变,同八法。

一拳式,等于句,全套路,同作文。

熟读书,文易成,临考试,心气平。

练架子,如有人,交手时,如无人。

彼怎来,我怎应,心镇静,平日功。

[自注:①“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初学者,便应弄清每一式中的着法,熟练之后,才能渐渐懂劲。着是有形的动作,劲是内里的变化;②八门劲别实际上是上肢运用掤劲,也就是缠丝劲的八个着法。]

(十一)学拳

欲学拳,先明理,讲文明,讲礼义,还需要,懂科技,学力学,与生理,杠杆法,螺旋力,劲虚实,通血气,强体质,熟技击。要明理,求明师,师不明,误子弟。师教言,多详记,师示范,看仔细,

由感性,而理性,多思考,多练习,持之恒,守规矩,求进步,莫心急,不觉中,功益增。还需要,有良朋,同学拳,可互助。多试验,细品评,对与错,俱分明。

(十二)教拳

为人师,责任重,第一要,感情真。解理明,戒唯心,细示范,莫囫囵。对学生,诲不倦,使学生,学无厌。对青年,要求严,学规矩,毫不苟。促勤学,莫撒手。老病者,区别待,柔缓练,勿贪快,待身健,渐加量。运动量,应适当,才能够,保安康。教与学,能相长,学而教,戒狂妄。人来学,师只一,来学者,皆我师。督促我,勤复习,学无止,毕生力。欲有成,集群智,莫谓师,达顶点,愿学生,青胜蓝,同升高,共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