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韬被嫌弃动图:寒地水稻预防冷害技术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9:40:10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清空 今天: 2011-2-19
水稻低温冷害是世界性问题,在温带和寒带、热带和亚热带高海拔地区频繁发生,在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尤为突出,每4~5年发生一次较大冷害。低温冷害也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我国每年因低温冷害损失稻谷30~50亿千克(刘建丰,戴陆园)等。因此为了克服低温对水稻的不利影响,使水稻生产达到稳产高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冷害的发生。
黑龙江省地处全国六个稻作区中的东北半湿润早熟粳稻区的最北部。属寒地稻作区。据文献记载,东北稻作区在全国冷害统计中,发生率最高、受害最大,特别是黑龙江省,平均3~5年发生一次,因为我省位于寒地,生育日数少,积温少,且垦区水田又多位于省二、三、四积温带,属于三冷地区即天气冷凉,生育日数很短,积温少;多是低洼易涝地,土地冷凉;水冷凉,井水灌溉达90%左右。建国后有记录的低温冷害年份垦区14次,省内10次,其中垦区重大冷害发生5次,即1971、1972、1981、1982和2002 年。历史上水稻面积有四次大的起伏,主要是由于低温冷害所致。冷害分障碍型冷害、延迟型冷害、稻瘟病型冷害、混合型冷害。历史上发生多为延迟型冷害,其次为混合型冷害。2002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发生严重冷害,从育苗期、插秧初期、分蘖期、幼穗形成期、减数分裂期、抽穗开花期、乳熟灌浆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阶段性低温,造成障碍型冷害、延迟型冷害、稻瘟病型冷害均发生的混合型冷害,损失较严重,据统计,垦区平均产量434kg/667m2,比上年减产16%。
1.冷害的类型
1.1延迟型冷害
水稻出穗至结实期间所需温度不足而出现冷害,一般是由于营养生长期低温使抽穗期延迟而产生的,也有抽穗期虽未延迟,而在结实期间遇异常低温,使灌浆成熟不良,黑龙江省主要冷害类型为延迟型冷害。
1.2障碍型冷害
水稻幼穗形成期到开花期间遇低温冷害,使不实率(空壳)增加而减产,称为障碍型冷害。发生障碍型冷害有3个阶段:幼穗形成期、减数分裂期小孢子形成期、抽穗开花期。以减数分裂期小孢子形成期为害最大,这时期对低温最敏感,是造成不育主要原因。
1.3稻瘟病型冷害
稻瘟病是真菌感染病害,在冷害年稻瘟病比常年发生范围广程度重,是具有冷害特色的异常发病(即冷害性稻瘟病)。正常年份也发生稻瘟病,冷害年发生的稻瘟病面积大、范围广,主要分布在冷害边缘区,发生稻瘟病的地区温度比发生寒流区高,但比正常地区低,寒流边缘区19℃以下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稻瘟病菌还能繁殖,另外在冷害年份抗病性品种发病较重。
1.4混合型冷害(并发型冷害)
是指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稻瘟病型冷害,在同一年的同一生长季中有两年或三年相继发生为害,即水稻生育前期低温延迟生育或抽穗、孕穗或开花期,又遇低温障碍生育,或因低温而发生稻瘟病,而遭致减产。
2.冷害对植株影响
2.1冷害对茎的影响
冷害影响茎的生长,导致植株变矮,这种现象仅在低温下,而且在冷水灌溉的情况下也出现。株高在17℃时开始受到抑制,最低界限温度为15~16℃。节间伸长受水温影响较大,到20℃以下即受到抑制,在抽穗前10d左右,低温的影响最大,各个节间对温度的反应因节位而不同,界限温度随着节位上移而增高,以穗下第一节间的伸长所受抑制最大,还可能减少节数。
2.2冷害对叶片的影响
水稻在营养生长期4-5天长出1片叶,需活动积温85℃,生殖生长6-7天长出1片叶,需活动积温135℃,如遇低温,叶片生长期变长,叶片生长缓慢,叶片比正常年份要长。2002 年6月份低温冷害使营养生长期叶片6-7d长出1叶。
2.3 冷害对颖花的影响
障碍型冷害的特征是颖花发育受阻导致不育。主要表现在花粉发育充实不良。可分为3个时期(见表1)。(1)幼穗形成期,即抽穗前25d左右是颖花分化期,叶龄标志是倒3叶末期,倒2 叶初期,温度标志是17℃以下(包括17℃),表现症状:畸形发育,主要是颖壳发育受阻(如颖壳扭曲,或3个颖壳或双子房)。(2)减数分裂期小孢子形成期,时间是抽穗前8~14d,从外观形态上看,在剑叶与下一叶叶耳间距±5cm时遇到日平均气温连续3d低于17℃的低温,使花器发育受阻,主要表现在花粉发育受阻,花粉内壁肥厚,花粉粒因养份供应不足而不能充实,症状:不能开花,受粉而导致空壳。此时期水稻对温度最敏感,受害最重。(3)开花期,该时期遇到20℃以下(包括20℃)的低温后,表现为花器不开,花开裂角度小,花粉不开裂,不发芽,子房不伸长等一系列现象,抽穗与开花不同步,出现“满花现象”。
表1 障碍型冷害表现特征
水稻对温度敏感时期
冷害出现的临界温度(℃)
冷害症状
幼穗形成期(抽穗前25d)
17
颖壳畸形、双胚乳、三颖壳
减数分裂期(抽穗前8~14d)
17
花粉败育
开花期
20
花药不开裂、花粉不发芽
2.4冷害对籽粒的影响
灌浆期最适温度为22℃,低于20℃就会出现灌浆障碍,结实期积温达不到800℃秕粒就会增加,千粒重下降,出米率降低。受冷害的米有的比正常略带绿色,籽粒不能做稻种,发芽速度慢。日本研究发现灌浆气温20℃以下比重大于1.13稻谷逐渐减少,18℃以下比重1.13以上稻谷减少到50%左右。
3.冷害的诊断
3.1 分蘖期
进入分蘖期,最适温度为30℃ 左右,发生分蘖临界温度为15℃,在分蘖盛期前后10d左右,即分蘖始期和有效分蘖末期最易受影响。垦区11叶品种7 叶抽出最晚限的时期为6月20日,此时是剑叶分化期,有效分蘖临界期,如此时分蘖数未达到正常年份数量,就是分蘖期延长,最后分蘖数增加,但增加的是晚生分蘖。例如2002年6月10~15日,三江平原平均气温为14℃[2],此时期为大多数品种分蘖前期,6月20~24 日平均气温为15.9℃[2],此期历年大多数品种为分蘖后期,早熟品种为幼穗分化始期。以早熟品种空育131为例,据黑龙江省农垦科院水稻所栽培室2002年调查叶龄进程与分蘖数时发现,6月24 日叶龄为6.78个,比2001年少0.5个叶龄,分蘖数少26.25个/m2,幼穗分化期比历年滞后。6月25 ~7月12日与历年平均温度20.6℃相仿,后期分蘖数迅速增加,但有效分蘖少,无效分蘖分蘖多,无效分蘖比上一年多50个/m2左右,最后收获穗数比上年少7.45个/m2。
3.2抽穗期
抽穗期延迟是延迟性冷害的特征,分蘖期遇低温最终的结果会导致抽穗期延迟,垦区11叶品种最晚限的抽穗期为7月25日,如晚于此时期,水稻不能正常成熟,千粒重下降,出米率低,米的品质变差。2002年黑龙江省东部水稻品种抽穗期比上一年延迟7~10天,由于抽穗期的延迟必然导致后期灌浆期所需积温减少,且遭遇低温的机率增大。兴凯湖农场调查,空育131的糙米率仅为77.5%,整精米率为54.4%;垦鉴稻6 号糙米率为77.5%,整精米率为50.2%,两品种千粒重均下降0.5~1.0g。
3.3幼穗形成期
即抽穗前25左右,是幼穗形成期,遇到17℃低温,就会造成障碍型冷害,出现畸形粒如颖壳扭曲,或3个颖壳或双子房或秆和叶鞘捻曲。
3.4减数分裂期小孢子形成期
即抽穗前8~14d范围内遇到连续3d以上17℃以下低温,就会造成障碍型冷害,不实率明显增加。如2002年7月13~17日出现平均17.7℃低温,最低气温为13.5℃,此时早熟品种为减数分裂期,晚熟品种为幼穗分化期,7月22~24日出现低温,部分中早熟品种为减数分裂期,8月4~12日低温晚熟品种为开花期。此三期温度致使部分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晚熟品种发生了障碍型冷害,这为历史上罕见的。如早熟品种龙粳11号在前锋农场不实率达80%以上,有的农场甚至绝产。中早熟品种垦稻8 号在创业农场不实率为43%。晚熟品种系选1号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所不实率达30%以上。
4.冷害的预防措施
4.1选育耐冷、抗病、优质高产的早熟品种
不同品种对低温冷害的抵抗力是不同的,从发芽出苗起即有差异,如有发芽势。不同品种发芽势不同,垦稻8号、垦稻9号、垦稻10号、垦鉴稻6号和空育131等5个品种做发芽试验,恒温29℃条件下,发芽势大小的顺序为垦稻9号、垦鉴稻6号、垦稻8号、垦稻10号、空育131。即使发芽率相近,在低温条件下不同品种在大棚风出苗速度、整齐度也不尽相同。2002 年4月中旬有几天持续的低温,正处在大棚播种-出苗期,若正常年份,播种到出苗为7-9天,而当年为15d左右,比历年晚了8d 左右,据调查各品种的出苗速度、出苗率大小顺序与发芽势顺序相同,以空育131出苗率最低。此品种芽期对温度最敏感,因此低温年根据品种的发芽势大小调整播量。
黑龙江省粳稻为感温性品种,且整个生育期都对温度敏感,在阶段性低温条件下,品种的生育期延长,叶片数增加,抽穗期延后,高温条件下品种的生育期缩短,叶片数减少,抽穗期提前。不同品种对温度的敏感度也不尽相同。据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种室对200份品种资源的抽穗期调查,低温年2002 年与高温年2001年相比,大多数品种的抽穗期比上一年延迟5~7d,少数品种延迟10d左右,也有品种抽穗期与上一年相同。如垦稻9号抽穗期与上一年在同一天。因为此品种对温度钝感,所以抽穗期未受低温影响。
品种的耐冷性主要是受遗传影响,其次是受环境影响,因此选育耐冷性品种是抵抗冷害的最有效手段。不同品种对低温冷害的抵抗力是不同的,例如抽穗期开花期,遇同样低温,不同品种不实率有明显差别(见表2),结果表明:同一熟期的品种在减数分裂期遇低温,不实率却相差很大,如中早熟品种垦鉴稻6号与垦98-530,虽垦98-530的减数分裂期遇低温的天数少于垦鉴稻6 号,但不实率却远远高于垦鉴稻6号,是因为此品系本身的耐冷性较差,抵抗低温的能力弱,而垦鉴稻6号的耐冷性较强。有些品种虽人工耐冷性鉴定较差,但在当地不实率却较低,主要是低温敏感期未与低温相遇,如早熟品种龙粳12号在本所不实率为7.7%,而在海伦由于减数分裂期遇低温不实率达40%以上。因此对品种的耐冷性不能草率下定义,要结合当年的天气与低温出现时期进行人工生育中期耐冷性鉴定,确定品种的耐冷性。
品种空育131耐冷性较强,在冷害年份表现较为突出,经受住了考验,现为黑龙江省主栽品种,一般冷害地区,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大幅度降低晚熟品种的种植比例,而以早、中熟为当家品种,品种搭配既要考虑成熟期,还须考虑对延迟型冷害及障碍型冷害抵抗力的强弱,种植单一的水稻品种,显然是很难适应的。因此须选择比较适当的具不同特点的2-3品种,保证平年高产、冷害年份稳产。这样既利用了品种对冷害的抵抗性或适应性,又利用了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回避冷害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预防障碍型冷害是卓有成效的。
表2品种对障碍型冷害耐性
品种
不实率
(%)
不实率变幅
抽穗期
(月/日)
减数分裂期
(月/日)
开花期
(月/日)
人工鉴定生育
中期耐冷性
空育131
5.9
0.99-13.6
25/7
11/7-17/7
25/7-31/7

龙粳12
7.7
1.9-14.0
21/7
7/7-13/7
21/7-27/7
较差
龙选99-215
9.4
6.6-14.3
23/7
9/7-15/7
23/7-29/7
较强
垦鉴稻8号
18.4
4.3-45.2
24/7
10/7-16/7
24/7-30/7
较差
垦鉴稻6号
8.0
3.3-14.4
26/7
12/7-18/7
26/7-1/8
较强
垦99-530
33.6
15.0-54.0
29/7
15/7-21/7
29/7-4/8
较差
垦99-50
12.6
4.2-21.9
27/7
13/7-19/7
27/7-2/8
较强
垦稻12号
8.5
3.0-21.8
28/7
14/7-20/7
28/7-3/8
较强
垦稻10号
24.4
18.4-31.9
1/8
18/7-24/7
1/8-7/8

富士光
26.5
20.3-32.0
2/8
19/7-25/7
2/8-8/8
较强
系选 1号
27.9
9.8-41.5
2/8
19/7-25/7
2/8-8/8
较强
莎莎妮
25.8
11.8-46.4
1/8
18/7-24/7
1/8-7/8
较强
4.2改造农田环境条件
培养提高稻田土壤肥力,高度的土壤肥力避免过份依靠化肥及追肥是抵御低温的基础,它对气象变动能起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是改善排水条件,施有机肥,加深耕层。稻田施用腐熟有机肥有利于根层土壤的保温和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提高稻株的抗寒、抗病性能。这样的稻田稻根吸收养分能力增强,明显地促进了水稻生育进程。在有机肥中,如施用草木灰或秸秆还田,不仅有利于土层保温,还可供应钾营养,有利于水稻植株健壮,提高抗寒和抗病能力。另外施腐殖酸有机肥可提高水温促进生育进程。
深耕也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肥栽培条件下,更须深耕浅耕的稻田,即使在良好的气象条件下,生育和产量也不如深耕的稻田;同时浅耕还会造成基施有机肥翻压不匀,影响生育和对冷害的抵抗力。低温条件下,高产稻田土壤的基本特点是下层土壤结构良好,透水性适中,耕作层深度一般大于15厘米,土壤肥沃而且各种养份的供给能力强,土壤中的速效氮特别是氨态氮,始终保持较高的浓度,尤其是在幼穗分化后,与一般稻田有显著区别。高产田的氧化还原电位在最高分蘖期到幼穗分化期最低,其后上升,而普通田因抽穗期前后多数是最低的。
4.3提高施肥技术
施肥对冷害有很大影响,低温年一般增加氮肥用量,抽穗期、成熟期都会延迟,更重要的是还会削弱低温敏感期对低温抵抗力。随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构成因素中的颖花量会增加,但结实率下降。从表3可见:同一品种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抽穗期延迟,颖花量增加,结实率下降。不实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过多施氮肥,在低温条件下,因少日照,合成碳水化合物减少,相对吸氮量增加,不能充分转化为蛋白质,氮以原状体积聚于植株内,易受害。发生冷害时施氮量少比施氮量大结实率相对高些;
低温年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及时期,应将氮肥总量减少20%~30%,将余量中的70%~80%用做底肥和蘖肥,20%~30%在抽穗前10~20天作穗肥。早施穗肥虽有利形成大穗,但同时也会使水稻前期生长过旺,造成过早封行,恶化光照条件,易引起后期倒伏,晚施会推迟抽穗。另外要考虑粒肥的施用否,以免贪青晚熟。有人认为在生殖生长期间,增施钾肥可以减轻低温高氮肥的影响。还有报道磷肥能提高水稻体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提高水稻抗寒能力,磷肥作底肥时,应施在根系密集的土层中,便于水稻吸收,可防御低温冷害。另外硅肥可提高水稻耐冷性,低温年尽量施一些硅肥,减轻冷害的发生。堆肥在低温年有减轻障碍型冷害的效果,这与堆肥能提高根系活力有关。据日本有关调查,不施堆肥在冷害年份减产;施堆肥的减产轻轻;而施堆肥与施磷肥相结合,减产最轻。并在减数分裂期喷施含SOD酶的生物菌肥可减轻障碍型冷害的发生。
表3同一品种在不同肥力条件下的不实率
品种
230
kg/hm2
氮肥
260
kg/hm2
氮肥
每穗着粒
数(粒)
平均不实
率(%)
不实率变幅
抽穗期(日/月)
每穗着粒
数(粒)
平均不实
率(%)
不实率变幅
抽穗期(日/月)
空育131
862
5.9
0.99-13.6
25/7
887
10.6
4.4-20.2
29/7
垦鉴稻6号
903
8.0
3.3-14.4
26/7
1130
18.2
6.6-25.0
2/8
垦稻10号
1065
18.9
11.5-23.7
5/8
1074
20.9
11.4-28.4
10/8
垦稻8号
1036
26.2
6.2-62.3
27/7
1088
51.4
30.0-77.5
31/7
垦98-530
1233
33.6
15.0-48.5
29/7
1263
36.2
24.8-46.6
2/8
4.3提高秧苗素质
在低温年秧苗素质与产量关系密切,试验证明:秧苗素质好,返青快,抵御低温冷害的能力增强。对冷害的抵抗力大苗﹥中苗﹥小苗。不同育秧方式育出同一叶龄秧苗,对低温抵抗力也不同。旱育秧比水育秧短而硬,水分小,含氮、碳多、抗旱耐冷,在低温下养份吸收力强,插秧后几乎不缓苗,适于早插、初期分蘖力很强,在初期生育不繁茂的寒冷地区是一种较好的育秧方式。
大棚育苗耐冷性好于中小棚育苗,因为钢骨架大棚增温效果好于小棚和中棚,据水稻所调查大棚比中小棚减少昼夜温差2.4℃~4.4℃,平均温度大棚比中棚高1.1℃,比小棚高2.3℃。
同是大棚育苗,三膜覆盖要好于二膜覆盖,棚内扣小棚,可有效增加旱育期间积温,提高棚温、地温,昼夜温差缩小,增强防御早春霜冻的能力,利于早播,旱育壮苗。据查哈阳农场调查 一星期(4月13~20日)(见表4)以三层膜地面温度最高,达14.6℃,且昼夜变化幅度小,比两膜覆盖的地面温度日平均高3.7℃。棚内最高温度,三层膜比二层膜低1℃,而最低温度,三层膜比二层膜每日高2.4℃,地温二者差异不大。4月21~5月9日,地温三层膜比二层膜高,每日平均5cm~10cm高0.2℃、15cm高0.5℃。秧苗素质明显好于二膜覆盖(见表5),出苗期三层膜覆盖比常规育苗提前10天,株高高1.3cm,茎基部宽0.04mm,带蘖率高20%,百株干重均比对照重1.03克左右,根数多1条,充实度大0.06g。
表4三层膜覆盖大小棚温度对比(查哈阳农场) (单位:℃)
温度
4月13~4月20日
三层膜 二层膜
4月21~5月9日
三层膜 二层膜
5月10日~5月17日
三层膜  二层膜
地表
最高
最低
地下5cm
地下10cm
地下15cm
14.6 10.9
28.7  29.7
3.4   1.0
7.5 7.5
6.2 6.2
4.8 4.8
16.9 17.3
29.8
6.7
14.0 13.8
12.9 12.7
10.8 10.3
17.0 16.9
30.0
6.4
13.2 12.8
11.9 11.8
10.0 9.7
表5不同覆盖秧苗素质对比
品  种
播期(月.日)
出苗(月.日)
株高
(cm)
叶龄
茎粗
(cm)
根数
带蘖
率(%)
地上百株 干重(克)
充实度
(mg/cm)
垦稻8号ck
垦稻8号
空育131ck
空育131
垦稻10号ck
垦稻10号
4.16
4.5
4.16
4.5
4.16
4.5
4.24
4.14
4.24
4.14
4.24
4.14
14.9
15.5
12.7
14.2
15.1
16.9
3.2
3.4
3.0
3.3
3.1
3.3
0.25
0.28
0.25
0.27
0.25
0.30
7.2
7.2
7.3
7.7
5.3
7.8
30
68
11
25
30
40
2.3
3.2
2.2
3.3
3.2
4.4
0.26
0.31
0.29
0.40
0.45
0.49
4.4适期插秧
根据寒地水稻生育时期短、活动积温少、农时紧张的特点,选择在当地能安全成熟品种,安排好插秧期,保障水稻在气温降至13℃能安全成熟。黑龙江省适期插秧时期为5月15-25日,插秧时期过早,春季气温变化较大,缓苗时间长,易发生冷害,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插秧时期过晚,后期遇低温的机率增加,水稻不能安全成熟。但有时低温年适时早插,却能减轻冷害的发生。2002年云山农场5月15日的前后插秧比较,空育131结实率高出21.5%,垦鉴稻6号高出11.1%,绥粳3号高出29.3%。主要因为适时早插,生育进程快,减数分裂期完成在低温来临之前,使耐冷性增强。
4.5提高灌溉水温
水稻生长在土壤和水中,不可避免地受水温影响,正常气温条件下水温低也会造成如同冷害般的伤害,原因是水温低妨碍了养分的吸收,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影响正常生长,黑龙江省井灌区面积大,特别是垦区大部分水稻是井水灌溉,抽出井水温度只有8.0℃左右,因此井水灌区必需有井水增温设备,为加大晒水池、加宽灌水渠道、主渠覆膜、小白龙喷射增温、跌水增温等,可使水温提高至17℃以上。在减数分裂期,采取深水灌溉,水层为17cm以上,能减轻障碍型冷害的发生。
4.5.1工程设施增温
1.晒水池 井灌稻增温灌溉最有效的方法是设晒水池。晒水池的大小可根据地理条件决定,面积大的晒水池吸收太阳光能的面积大,水温增加快,晒水池面积应占灌溉 面积的2~3%为宜,晒水池—般设在井边,便于渠道设计和灌溉需要,也可以利用地头空地或水田附近的池塘,水沟等做晒水池。加高晒水池围堰,晒水池由于平时蓄水,水温接近当日气温,当井水进入第一池冷热水勾兑后,并经过滚水坝表水进入第二池又一次勾兑,增温效果均在6~8℃左右。
2.采用 30米长的小白龙,一端固定在水泵出水口,另一端扎紧,搭1米高左右的支架将小白龙横卧架起。在横卧的小白龙上方扎小孔,以利于水向上喷出,可扎10行直径2.5毫米的小孔,数量为8千到1万个。支架下的渠道设回流沟,让雾化后的水在渠道内循环流动,增加流动时间以吸收更多的热量,取其表水入田灌溉。气温越高雾化增温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可提高水温2.0~4.5℃。
3.延长灌溉渠道增温 井水通过延长流程,可充分接受日晒,提高灌溉用水的温度。一般气温25~28℃时,井水流经100米长渠道可提高水温1~3℃。增温的大小与水流的速度,及渠道宽窄有关,一般渠道延长到400米,宽度增加3米,在流速较慢的情况,可提高水温5.5~8.6℃。
4.灌溉渠道覆膜增温 塑料覆膜的增温效果明显,可在灌溉渠上扣棚覆膜来增加水温。覆膜越长水温增加的越高。一般地井水流经100米长的覆膜渠道可增加温度1~2.5℃。
井水增温应以小白龙、晒水池、加宽浅式灌渠覆膜及滚水埂增温等综合增温技术效果好,可把水温提高到17℃以上,把井水冷凉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4.5.2技术增温
工程设施增温是保障,灌水管水技术则是核心。灌水时间尽量安排地3~10时,保证晨灌。有的地方由于控制面积较大,亦应采取轮灌方式,保证入田水温(6月份15℃以上,7~8月份17℃以上),渠水温度低于要求标准时及时停灌。坚持浅水管理,缩小泥温水温差距。尽量避免串灌,杜绝大灌大排。采用“浅湿干”间歇灌溉。插秧时灌花达水,插秧后及时灌水到苗高2/3水层,增加泥温促进扎根返青。当50%以上植株叶尖早晚吐水,发出新根时,进入返青,撤浅水层至3cm左右,以浅水增温促蘖,早生快发至有效分蘖临界叶位(10叶品种6叶;11叶品种7叶;12叶品种8叶),撤水晾田3~5d,控制无效晚生分蘖,及时转入生育转换期,为壮根及茎粗进一步打下基础。进入长穗期以后,实行间歇灌溉,即灌3~4cm浅水层后停灌,任其自然渗干,直至地表无水!脚窝尚有浅水时,再灌3~4cm水层停灌,如此反复。当剑叶叶耳间距±5cm时,为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中的四分子形成小孢子初期,对17℃以下低温最为敏感,为防御障碍型冷害,根据天气预报,如有17℃以下低温,应灌水层17cm以上(水温18℃以上的水),以免受冷害。如无低温,可继续间歇灌溉。出穗前3~4d晾田1~2d,进入出穗期保持浅水。齐穗后由浅水层转入间歇灌溉,到出穗后30d以上进入蜡熟末期停灌,到黄熟初期排干,避免过早停灌影响品质和产量。
勤换灌排水口,加宽垫高水口,提高水温、地温:灌排水口附近受水流影响,温度低,影响水稻生育,应经常调换水口。改水口直流灌为斜口曲折灌。水口切忌窄小,要加宽垫高,利用表面水层灌溉,加大阳光接触面,以利提高水温。夜灌近地,昼灌远地:气温和水温的温差大小,对水稻生育影响很大。特别在夏至以后,夜短昼长,白天灌远地。调节水层,实行轮灌,减少灌水次数:间断轮灌,灌水次数要少,做到后水不见前水,2~3天有水层,2~3天湿润,2~3天落干,以利提高水温、地温。拔节孕穗后,要利用雨水留田。抽穗后不要断水太早,以免影响米质。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回归水或井水河水混用,以提高水温。
认真执行计划栽培,合理灌溉,寒地的井灌稻完全可以趋利避害,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