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 红房子门诊时间:为你自己读书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9:04

 为你自己读书之三(转帖)

 

1.读书是真正的幸福之本

 

    在青少年时代,我们一定要扪心自问:“将来以什么作为自己的安身之本和立命之本呢?”——以自己年轻清秀的容貌吗?人总有老去的一天呀!以自己优越的家庭条件吗?可是“富不过三代”呢!只有做一个社会不可或缺、自己有本领的人才能够快乐幸福一生,一个没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只有痛苦和悔恨的泪水陪伴终生。

    要知道,只有你自己独特的个人资源,刻苦努力读书所获得的回报,才是你滚滚不尽的个人财富,谁都无法代替,这才是自己真正的幸福之本!明白了人生道理,重要的就是去努力读书。在认真读书学习中,去发现人生的乐趣,挖掘生命的潜力。

    可以说,在青少年时代,世上或许没有别的东西,能够像读书那样有巨大的力量。有智者说:“读书能够使穷人摆脱贫困,能够使不幸者脱离悲惨的处境,能够使肩负重担者忘掉负担,能够使病人忘掉痛苦,能够使伤心者不再忧伤,能够使受压迫者忘掉屈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还不仅仅是通向事业的坦途,更能让人获得心灵的幸福与安宁。

    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它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命运以及生活道路。对每一个人来说,努力既是为了今天也是为了将来,而读书学习则是为了明天。知识本身没有什么力量,唯有化为自己的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要想一生拥有幸福和快乐,那么现在就得不断地去刻苦学习,别让无知无能的烦恼和痛苦在以后不断地光临。

    一个人在应该学习的时候,不刻苦学习,而天天玩乐或者混日子,那么将来肯定是要后悔的。依靠父母是一时的,没有父母的保护,自己又没有任何知识和谋生的本领,那么这一生肯定是非常悲惨的。没有今天的刻苦努力,哪里有明天美好的生活?

    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张涛和苏雷初中时是一个班的同学,张涛来自农村,家里非常穷,因此,读书非常刻苦,成绩常常是年级前几名。

    苏雷就不一样了,他的父母是生意人,家里非常有钱,因此,苏雷就常常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家里条件好,努力读书和不努力读书一个样,迟早自己会成为家里事业的继承人。于是常常玩游戏,上网,初中毕业就不再上学了。

    而张涛则不一样,他勤奋学习,最终考上了首都的一所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家软件公司的工程师,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他就自主创业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成为了一名年轻的企业家。

    而辍学后的苏雷整日在社会上游荡,有一次因为打架,把别人打伤,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成为了一名监狱中的犯罪少年,对自己当初的行为后悔不已。

    可见,在青少年时代,如果不好好读书,很容易走上不正之道,最终会毁掉自己一生的幸福。

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句话:读书不会让人越读越傻,而是越读越聪明。读书不是使人越读越贫困,而是越读越富裕。不读书,就没有机会获得知识。没有知识,就会产生愚昧,甚至走向衰弱,就不能更好地生存,更谈不上去欣赏生活。学识浅薄的人求生存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没有知识,就会进人人生的死胡同。不知自己的无知,更是可悲的。缺乏知识的灵魂,只能算是僵死的灵魂。

 

2.读书能改变你的命运

 

    读书能够影响人的一生,甚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书能够激发和鞭策我们不断奋进,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读书能够照亮和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使我们从此走上一条事业成功的道路。读书是最好的、最简单的一种改变人生命运的方法,没有其他东西比读书更有魅力、更有力量了。

    著名的电影导演张艺谋曾经在农村插过队、当过国棉厂工人,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他和陈凯歌、田壮壮等一起成为了“中国第五代电影人”。从l984年担任《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摄影,到1 987年出任导演,张艺谋推出的《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影片让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这位被美国《娱乐周刊》评选为当代世界20位大导演之一的中国人,一直都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张艺谋是天才吗?这个二十多岁才开始摸相机的人,是如何成为电影导演的?让我们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我21岁时,因为有一些文体特长才被破例从农村招进陕西国棉八厂,因为我的出身不好,能进厂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在厂里当辅助工,主要从事清扫、搬运一类的工作,还要经常“掏地洞”,清理堆积的棉花杂质,出来后,三层口罩里面的脸仍是黑的,工作很脏很累,却没什么技术。

    业余的时候我喜欢看书,逮着什么看什么,喜欢中国古典小说,那时候能找到的书也少,《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唐演义全传》都一遍遍地看,到现在对里面的人物也特别熟悉,它们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我导演歌剧《图兰朵》时,想到古典艺术、民族特色,心里涌起的很多,都是这些小说给我的感觉。

    我学摄影是在1974年,因为工作之外的无聊,又不愿虚度青春,就想学点什么,后来觉得摄影不错,就买了照相机,又看了不少摄影方面的书,吴印咸的、薛子江的、人像摄影、灯光摄影等等,凡是有关摄影的,都找来看,一些借来的书因为要还,就整本整本地抄,记得当时一本两寸来厚的《暗室技巧》,  我抄掉了大半本。

    那时候对知识的理解没有现在这么明确,不愿混日子,觉得学摄影是个事儿,一个人在浑浑噩噩的氛围中把这当成了一种寄托。那时候最大的想法,就是能到厂工会或宣传科当个“以工代干”的宣传干事。

    因为努力,又有兴趣,我的照相技术在厂里开始小有名气,厂里有人结婚,常常会找个休息日把我叫到公园的花前柳下,留个剪影一类的“艺术照”,之后放大镶框摆在新房里,当时在我们厂,谁结婚能挂这么一张照片,就是很有品位了。加上我会打球,又能画毛主席像,便有幸成为当时我们厂里的“四大才子”之一。

    如果不恢复高考,我可能真的会成为厂里写写画画的宣传干事,那时候年轻人想出路和现在不一样,除了入党、提干走政治这条路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我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上面这条路想都没有想过,我是车间里唯一没有写入团入党申请书的,那时棉纺厂停电时就组织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学习,每到此时,几百人的车间里退场的只有我一个。

    1977年高考在我还没来得及想时就溜过去了,等一揭榜,厂里一下子也考走了好几个,我不可能不受到触动,1978年再不考我就超龄了,直觉告诉我必须抓住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当时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学的那点东西又在“文化大革命”中早忘光了,复习得再辛苦也没把握,于是往偏处想:报体育学院?自己个子矮,喜欢运动却又都是野路子,不行;美术学院?绘画基础不足。正在琢磨时,别人向我推荐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说:“课都与摄影有关,你的片子拍得好,一定行。”就这样,经过一番努力我如愿以偿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命运将随着新的知识、新的朋友和新的体制环境而改变。

    在电影学院,我跟其他同学最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年龄大,我差不多是我们这一级里最大的,系里别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小十来岁;二是因为我的入学不是特别正规,因而总有一种沉沉的“编外感”。这两点不同,使我感到压力。

    按照当时的行业氛围,我们从摄影系毕业后分到电影厂,还要做若干年的摄影助理,然后才能做掌机摄影师。我想想自己毕业就32岁,再干几年助理,三十七八快四十了才能独立摄影,就觉得不行,于是给自己设计了两条路,一是走出电影圈做摄影记者,尽快独立工作;二是转行干导演。

    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很少幻想什么,当时我已经着手联系陕西画报社零同时,我从大三开始便自己偷偷看一些导演方面的书。导演班的人年龄和我差不多,陈凯歌、田壮壮……甚至可能有人比我还大,这也是我想转入导演的重要原因,大家同时起步,感觉可能会好一些。

    记得当时我是请导演系的才子林大庆帮着开的书目,一共20多本,之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苦读,这期间还试着写了个剧本,请导演系的白虹评点……正是有这一段时间的积累,才使我以后能很自然地由摄像向导演过渡,而无论是考电影学院还是转导演,开始的动机都是为了寻找出路,谈不上对电影或导演的“热爱”,而一旦选择了,我就想把它干好。

    而且,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每次我去看父亲,他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学习”。父亲生前常对我不满意,他在家看我的一些访谈,总觉得我文采不够,口才不好,总说“你看人家陈凯歌……”

    在“不断学习”这一点上我与父亲非常认同,我总觉得我们电影人其实生活的圈子非常窄小,并不开放,而我们从事的工作又特别需要不断地补充给养、积累知识,因而我们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从点滴生活中感悟和表达。对我们电影人来说,这样的学习可能比纯粹的书本上的学习更重要。你必须在与各种人、各种事的接触中,敏锐地感受,清晰地体悟,准确地表达,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坚定的毅力和勤奋的态度,否则便会走进死胡同,拍不出什么好的影片。

    1978年考上电影学院,是我一生最大的命运改变。现在,我常常会在好的影片前落泪,特别是一些纪实类电影。生活中很多东西让我们感动,我希望在自己剩下的生命里,能尽可能多地记录下这些感动我们的人和事,拍更好的影片。

    正如张艺谋自己所言:“考上电影学院,是我一生最大的命运改变。”如果没有考上电影学院,那么,张艺谋也许还是工厂里的一个工人。可以说,正是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

    张艺谋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读书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美好的青春年华正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大好时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谁就拥有了走向人生的通行证。”人们通过教育得到一定的知识,从而改变其认知、做事、生活以及生存和处世的能力。

    知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没有知识,也就无所谓高素质。假如你想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最好先去掌握存在的知识。青少年时期一定要认识到,读书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3.金钱买得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

 

    有些做父母的常常这样想:自己在年少时吃尽了生活的苦,受够了生活的穷,现在生活富裕了,让孩子享福也是应该的。其实这样想是很不理智的。不少专家忠告:“浪子挥霍的是他的祖业和父业,败子炫耀的是他祖业和父业的辉煌。”

    小小年纪,如果光认金钱,不重读书,以后的人生就会波折不断,以后的生存就会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从小就明白金钱的真正概念。金钱本身并无罪恶,而且它本身是没有“性别”的,也是没有“颜色”的,是人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金钱取得的方式不同,会给金钱蒙上不同的色彩。

    一个人如果用宝贵的自由甚至生命去换取罪恶的金钱,这是极端愚蠢的。盲目崇拜金钱,不爱努力读书学习,眼睛里除了金钱以外,其他什么都不考虑,如没有文化知识,无视国家法律,不顾友情和亲情等,就容易走上罪恶的道路。金钱只能给人一时的享受,而知识却能让人受用终身,让人的灵魂得以升华。所以,对于青少年朋友们来说,知识的积累远比单纯追求金钱更重要。

    有人说人应该先装满自己的脑袋,而后再装满自己的口袋。如果开小店做小买卖的父母一心只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小伙计或小店主,那是绝对的短视。挣钱的机会什么时候都有,年轻的时候不读书、不要说挣钱,就连生存也困难。做父母的切不可为自己的生意多一个帮手,而让孩子早早辍学,这样会让自己和孩子后悔一辈子的。

    只要我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本领,何愁日后挣不到钱呢?我们的青少年们,眼光要放长远一些,要安下心来好好努力读书,及早为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一定要记住:先掌握知识,后考虑其他。

    不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则金钱与知识的小故事:

    一天,知识与金钱不期而遇,金钱顶着大肚子拍了拍瘦如干柴的知识,趾高气扬地叫道:“小子,瞧你,累了一辈子却一无所得,全身被刮得干净。瞧我,有了它吃得好,玩得好。”边说边拍着胀鼓了的肚子。

    “跟我干吧,保证你洪福齐天。”

    知识笑了笑,摇着他那大大的脑袋,闪着他那水汪汪的,充满智慧的大眼睛。“吃得好,玩得好是你的幸福。能有书香,能有报读则是我的幸福。若你换了我,我换了你,就像房柱作了柴禾,柴禾作了房柱似的不合实际。还是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吧。”

    “你的这种生活方式也算幸福?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真难受!”金钱惊叹,仿佛提出抗议,自己才是最幸福的。

    “若像你所说,我倒觉得奇怪了,你的脑子里严重缺食,即使肚子填得再饱,也不能救济头脑的贫乏。没有精神食粮,空荡荡的,这就是空虚。不过,这种空虚常被你眼前的欢乐所遮掩,一旦你失去快乐幸福的资本,也就是你的钱没有了,你将长期忍受空虚的折磨,你不觉得痛苦吗?”

    “你说我的快乐会减少,钱会没有,何以见得?”

    “那我们就比试一下吧。我们现在来做生意,我每天给你1万元,而你第一天给我两分钱,第二天给4分,第三天给l6分,这样依次多一倍。这样做一个月如何?”

    金钱心想,用l万元换2分钱,还没见过这样的傻子。当即就达成协定。一个月之后,统计下来,知识竟赚了金钱的一倍多。

    知识将赚得的钱一分不少地还给了金钱,说道:“我不会用这种方法赚你的钱的,只是让你看到,知识力量的伟大。现在我一贫如洗,不是说我找不到钱,而是不想去做,不想钻进钱眼里。因为钱太多,反而是负担,常为它所累。未来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什么?就是竞争知识,竞争技能。你的仅有的一点知识能经得住几经考验?你想过没有?知识少,工作难找,没有工作,没有钱的来源,钱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

    金钱惭愧地低下头。

    看了知识和金钱的对白和它们的这场有趣的打赌,你有什么感想呢?

    早在四百年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兼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就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任何力量都抵不上知识,而要获得全面系统且扎实的知识,最佳的途径便是读书。

 

4.人生需要智慧,智慧来自读书

 

    培根说过一段精彩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学科的知识都能相应地提升我们的某种能力,启迪我们的智慧。

    智慧能够决定好的命运,它是获得快乐和成功的源泉。人生如果没有智慧,就会活得窝囊和贫困。

    古语云:“开卷有益。”小时候,我们的头脑如一张白纸,学什么就成什么。少年时期,看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和简单的劳动,对全面挖掘我们的潜能是大有裨益的。

    课余时间,我们可以看看百科全书、科普读物、名人传记以及其他古今中外的优秀图书,也可以参观一些科普展,如航天展等。

    课外学习能够弥补学校教育时空的限制,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滋养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将是十分有益的。

    周恩来上小学时,进步教员高戈看到他是个聪明、勤奋、求上进的学生,便经常找他谈心,介绍各种进步书刊给他看,如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受这些书刊的影响和启发,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一个人,获得智慧,感悟人生,决不能只靠个人的经历和实践,而须利用前人已积累的经验。而要学习前人的经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书。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

    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一切都飞速地发展着。倘若一个人在这信息时代中不读书,不学习,脑子中只保留那仅有的一点小聪明,我想,即使这个人天资聪明,很快也会被人们所抛弃,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遗弃。

    明朝的许仲琳说过:“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不读书,不知道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式,不知道国家的政事,岂不是“萤火之光,其亮不远”?

    古人云:“读书学礼。”读书的另一个好处呢,就是为了培养人们品德高尚,知书达礼。培根曾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古代名人们的优良传统思想,如敬老爱幼、珍惜时间、不耻下问等,都被后人记载在书中,自然,读了它,领悟其中的道理,能应用,就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出过不少名人,而这些名人的故事,他们的勤奋、刻苦,读一读,多少也对自己有所影响,让我们能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虽说读书的好处数不完,但再好,世上不爱读书的人还有很多。如我身边的某些人,自幼厌学,如今到了工作年龄,却由于书读得很少,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后悔也来不及了。真是“书到用是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