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雅照片:8为你自己读书之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4:32:43

为你自己读书之七(转帖) 

 

1.拒绝懒惰,勤奋出天才

 

    我们的初一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伤仲永》,主要讲述了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因为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而沦为普通人的故事。方仲永五岁就能作得一手好诗,受到乡里县里秀才们的高度赞美。同县的人对这个神童的才华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花钱求方仲永题诗。于是,方仲永的父亲每天牵着他四处拜访同县的人,而不是让他继续读书学习。结果,方仲永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才华退步了,又过了7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这是一个天才少年没有接受后天的读书教育而产生的悲剧。书中作者借王先生之口感叹地说:

    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少年时被人们赞扬,就得意忘形不去用功读书,那是非常愚蠢的。做父母的若过分地以孩子“聪明”为荣,并不够重视对孩子的继续培养,最终将“聪明反被聪明误”,其潜在的危机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在这方面,我们自己也要有深刻的认识,不要因为得到别人的几句赞扬就停止了努力学习的脚步。

    “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可是,要理解它的真正内涵,也许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很难体会到。它的意义至今甚至永远都有价值。

    龟兔赛跑,龟慢兔快,兔子肯定是赢定了才是,可是兔子太骄傲自大,自认为了不起,跑一会儿不见龟的踪影,就就地休息,进入了梦乡。心里还美滋滋想着自己会得第一,而嘲笑龟的笨拙。但是,龟却凭着恒心,一步步向前,结果反而比兔子先到达了终点。

    读书学习也一样,不能骄傲自满,必须持之以恒,谦虚刻苦学习。要有“金石可镂,水可穿石”的精神,切忌一曝十寒、朝三暮四。只有凭着锲而不合的刻苦勤奋才能在学业上不断地有新的进步。

    记得小时候我们总是喜欢把一些励志名言用毛笔书写成大大的条幅挂在自己的房间墙头。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句怕是最能表达我们读书人的心声了。没有刻苦勤奋的读书学习,哪里有明天的幸福?青春少年正是读书学习的最好时光,若在此时多付出一分辛苦,以后就会多几分人生的收获。

    一个人开始时不够勤奋不要紧,关键是在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后就要开始苦读和勤学。也不要总认为自己没有读书的天分而停滞不前,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会读书的。从古至今,“笨鸟先飞”的例子举不胜举。在你立下读书成才的志向后,不要太在乎别人鄙视的眼光,只要你成为了一个好学之人,你的亲友、老师和同学就会向你投来赞许和尊敬的目光。

    古代中国的战国时代有个叫宁越的人,就是苦学成才的典范。他原是一介农夫,由于他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开始发奋读书。别人休息时他不休息,别人睡觉时他不睡觉,这样学了十五年,终于从一个无学问的人,变为一个饱学之士,就连堂堂的周威王也拜他为师。为此,刘向在《说苑·建本》中如此感叹道:“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读书的好材料。学习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勤奋”二字。即使家庭条件再差也要想办法坚持读书学习,方能最终改变贫穷的命运。不向恶劣的、贫穷的环境低头,出身贫困的普通人,由于专心致志勤奋好学,也能够成就一番大业;而出身富贵家庭的人,总认为有足够的财富,用不着去辛苦读书,到老了知识贫乏、思想平庸,反而可能会陷入苦海。

 

2.刻苦学习,改变命运

 

    我们要坚信勤奋出天才,刻苦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千万不能拿贫困的出身作借口不去读书,自卑自怜,自己瞧不起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了。

    《西京杂记》中记载了一个“凿壁偷光"的感人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匡衡的人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到了晚上,家人都早早地就睡觉了。可他不甘心永远生活在那种恶劣的、贫困的生活环境中,于是,他偷偷地在自家的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洞,通过“偷”隔壁人家的灯光来看书,他很清楚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贫苦命运。经过锲而不合的努力,匡衡最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并且官至丞相。

    《晋书·车胤传》中也记载着一个“囊萤照读”刻苦读书的故事。车胤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却因为家中贫困,学习时无灯火可照明。于是,他捉来数十只萤火虫,放在编织好的网囊中,以晚上读书照明时用。由于他不断勤学苦读,后终因拥有渊博的学识而被重用。车胤虽出身低微,却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勤奋好学,不仅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而且美名远扬。

    人世间,无论是思想家、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作家,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劳的人。他们付出的努力也总是比常人多上千万倍,所以,他们能够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

    勤劳是做人的根本,是读书的根本。聪明而勤奋的学生,会变得更聪明,更热爱学习,更有责任感,将来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正直守信的人。不太聪明但勤奋好学的学生,即使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将来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凭借自己的勤奋也能站稳脚跟,有所发展。聪明而不勤奋,或过去勤奋后来又变懒惰的学生,最终会变得自私、贪婪,从而出现作弊、蒙骗老师和同学的恶习,产生不劳而获的愚蠢的想法。这是对自己和他人极不负责的表现,这样的人怎么能有美好的将来呢? 

    中国科技大学有个少年班,班里的学生个个都是全国顶尖的聪明孩子,按理说应该人人都有大好前途才对,但也有个别人不久后就荒废了学业,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因为进了大学后的“神童”没以前那样勤奋好学了。当然,绝大部分少年班的学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老师总结成功经验时都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一般少年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爱迪生说:“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如果他肯拼命钻研。”他又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事实确实如此,勤奋才能出天才。

    科技大学第七期少年班有个陈冰青同学,因为其貌不扬,土里土气,同学们给他取些个形象的绰号一“老饼”。刚进大学时,“老饼”的入学成绩就像他的土气绰号一样很不起眼。然而,“老饼”在少年班3年学习时的主课平均成绩高达94分。他不但获得了科大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提前两年参加中美联合招收赴美物理学研究生考试,以全国第二名的佳绩被美国第一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老饼”学习成功的秘诀便是勤奋。他每天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书包,奔走于校园的“三点一线”上,风雨无阻。有一次,他因英语摸底考试不理想,就自制许多词汇卡,挂在床前床后。每晚的美国VOA教英语节目一到,他就抱着收音机到校园的草坪上收听,即使是阴冷难耐的冬日也一如既往。他最后成了少年班里公认的“英语活字典”。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离我们很近的勤奋苦读成才的典范。天资如此聪颖的孩子尚且能够勤学苦读,我们这些资质平平的学生要想成才,是不是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对呢?

    《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天才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虽说天生就是块好材料,可是不去雕琢它,它就不会成为价值连城的宝器。学校里学习最好的同学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却是最勤奋,最刻苦的。

    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剑桥奇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是学校出了名的“笨蛋”,学习成绩始终是班里的倒数几名。不过后来他在父母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发奋学习,进人剑桥大学后,他一待就是30年。在这30年中,他常常每天坚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之久,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科学实验和物理学研究事业。

    牛顿之所以成为了闻名世界的人物是因为他是天才吗?不是的。正所谓“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牛顿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勤奋学习。

    富兰克林说:“礼拜日是我的读书日。”

    达尔文说:“我相信,我没有偷过半小时的懒。”

    托尔斯泰说:“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华罗庚说:“我不否认人有天资的差别,但是根本的问题是勤奋的问题。我小时候念书时,家里人说我笨,老师说我没有学数学的特别才能。这对我来说,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我知道自己不行,就会更加努力。经常反问自己:我努力得够不够?”

    这些时代的巨人们之所以给世人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都应归功于他们勤奋治学的态度。他们是和懒惰无缘的,他们只知道执著于自己的创造,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我们要做他们一样勤奋的人。

 

3.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一些伟人们的成就,无不是来源于勤奋: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l5年。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l9年。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7年。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

    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

    看到这些历经数十年才获得的伟大成就,你有何感想呢?这些作品之所以名垂千古,是由于它们是作者常年累月呕心沥血积累而成。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的古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深刻内涵,可以看出小小的一根绳子,小小的一滴水的巨大的力量。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同学们缺的就是“锯木”和“滴水”的精神。有的中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只能在临考前一个礼拜抱抱佛脚,所有科目集中在这几天复习,又是写,又是算,又是记,又是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准备考试过关。考试确实通过了,但成绩平平,远没有平时认真学习,临考复习不慌不忙、正常饮食起居的同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一种学生的学法是一曝十寒,平时不努力,临考才着急,当然见效慢。后者则重在平时的积累,学好每一天的知识,持之以恒。这样犹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般功到自然成,临考也以平常心对待,怎么会没有稳定的好成绩呢?

    爱因斯坦说:“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于对知识的终生不懈追求。”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为了研究气象,从年轻时起,他每天晚上9点半开始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夜夜如此,从不间断,坚持了57年。在他病逝的前几个小时,还进行了最后一次观测,用颤抖的手记下:“今晚微雨。”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为了研究中国气象,仅从1936年到他病逝的36年零37天里,他天天写关于中国气象的日记达800万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一天间歇。

    爱迪生发明电灯,为了找一种合适的灯丝,前后试验了l600多种材料,经过5万次实验,最后选择钨作灯丝,终于制成电灯。

    有一位老教授,学问非常好,深受同学们的敬重。但是有一天,大家到他家去玩,发现教授书架上的书并不很多,就问教授:“难道您只读了这些书,就能成那么大的学问吗?”

    老教授笑了笑,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说:“我唯一跟你们不同的是:你们的书往往前面翻得很旧,后面却是新的。而我的书则愈到后面翻得愈破。”

    这句话听来简单,意义实在是太深了。也就是说,一般学生读书往往缺乏恒心,以致虎头蛇尾,老教授却能向深处钻研,所以有丰富的收获。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要学会持之以恒,就要目标始终如一,不能见异思迁。这就如同挖井,如果水源是在地面l0米以下,你挖了七八米,还不见水,心浮气躁,换一个地方再挖;又挖了六七米还不见水,就又换个地方挖;再不见水,又换地方挖。换来换去,都是相差两三米就成功了。那么,你将永远也挖不出有水的井来。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是说,本想堆成一座高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见异思迁的挖井者,不断改换目标,力气也用了不少,每次都是在接近成功时,前功尽弃。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尤其要做到目标始终如一,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信息滔滔、红尘滚滚的现代社会,这个社会机遇多,诱惑也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不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放弃自己最初的目标,而去追逐一些所谓时髦的时尚。

    要持之以恒就要有耐心,要耐得住胜利前的寂寞,经受得住胜利前的失败。

    爱迪生发明灯泡前搞了5万次实验,前4万多次都是以失败告终,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寂寞和冷淡。如果他因此而放弃,那就会前功尽弃。我们现代中学生面临的现代社会,相当多的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如果不磨炼自己的意志,耐不住寂寞,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很容易也成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人。

    我们应该懂得一个道理:读书一定要有恒心。一个人读书,如果从小学到大学,最少需要l6年,读到硕士需要20年,读到博士要24年,可见,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就。

 

4.天道酬勤,勤奋出真知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了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也不断地教育其弟弟如何读书,他说: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呜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后来,有一个成语叫“闻鸡起舞”,说的就是祖逖与刘琨的故事,意在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宋代的苏洵也和祖逖有过类似的经历。

    宋代的苏洵少时贪玩不爱读书,认为自己可以这样玩耍真是幸福,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如此一直到25岁方才醒悟。他觉得过去自己是多么愚笨,于是,他坚决地谢绝过去的玩友,闭门潜心读书学习,后来名扬天下。这是一个很好的“明白人生道理,于是奋发读书”的典型例子。

    后来,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了宋代著名的学者,“三苏”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故事,都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勤奋,就不会晚,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也许你已经错过了一些时光,但是,从现在起,只要你努力,同样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