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龟吃什么:文房清玩(笔洗 笔筒 笔架 笔插 笔掭 砚滴 砚屏 水盂 墨床 臂搁 镇纸 印章 印盒 山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01:39
        笔洗__是用来成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
  笔洗有很多种质地,包括瓷、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属于名贵材质。各种笔洗中,最常见的是瓷笔洗。瓷笔洗传世量最多。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作品是宋代五大名窑(哥、官、汝、定、钧)的产品。这些瓷笔洗一般为敞口,浅腹,形状多种多样,包括花果、鱼、兽等形象。如桃试洗做成半个桃实形,一段有枝茎,桃叶包绕,造型爆满,风趣,讨人喜欢。宋代官窑、龙泉窑都烧有这种桃式洗,但传世品不多见。现在能见到的桃式洗,大多是明清景德镇、宜兴窑及广窑的产品。葵瓣洗通体成葵花瓣形,六瓣、八瓣不等,有敞口、撇口、折沿之分。宋代官窑、哥窑有此类形笔洗烧制。明清景德镇也有,但一般为青花瓷,以青花鱼藻纹为多。莲花笔洗身为莲花形,明清两代均有烧制,但由于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笔洗的装饰风格也有变化。如明代宜兴窑的莲花洗,一般是在洗的外部堆贴3根莲花茎,茎端出凸起荷叶、荷包和莲蓬,器体表面不满灰白色片纹。广窑的莲花洗整体塑造成展开的莲花形,花瓣层层叠叠,且在笔洗施明净的蓝会釉。值得注意的事,虽然明清两代莲花洗的形制相同,但还是有不同的时代风格。一般来说,明代莲花洗得莲瓣舒展自然,很生动;而清代花瓣则规整呆板,较程式化。蔗段洗是将洗的形状塑造成短粗的蔗段样。这种形式的笔洗基本是宋元时期的产品,以景德镇青白釉和龙泉青釉的产品为多。堪称此戏中佳作的传世品有:汝窑青釉三足瓷笔洗,官窑青釉瓷笔洗,哥窑米黄色五足笔洗,青灰釉海棠式笔洗,钧窑天蓝釉鼓钉瓷洗,仿定窑缡纹瓷洗,素三彩海水蟾纹三足洗,青花鱼龙纹洗等。

北宋.汝窑淡天青圆洗

高3.3cm 口径13cm 足径8.9cm
        圆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卷。通体施偏蓝的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的片纹,胎呈香灰色,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钉,并有镌刻的“乙”字。此洗工艺精湛,釉色莹润。
        汝窑遗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假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这三个特征在此件器物上都很明显。
        

宋.哥窑葵花洗

高3.5cm  口径12cm  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宋.官窑粉青圆洗

高6.5cm  口径22.6cm  足径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此洗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粉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下署“乾隆御制”。可见实乃皇家御用珍品。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改为饰。其上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这件官窑圆洗是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同时,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宋.钧窑鼓钉三足洗

高9.4cm  口径23.5cm  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南宋.龙泉窑洗 

清中期.紫晶雕婴戏笔洗

高5.2cm  口径14.7cm  宽12.2cm
        茶晶为水晶的一种,莹亮透明,晶体中的丝丝络纹标明了其自然天成的材料质地,完美的抛光打磨工艺,使其晶莹可爱。工匠利用材料巧妙构思了一幅天真烂漫的童子在长方形的水池四周或手攀池沿,或蹲踞戏嬉,或憨态可掬地向里张望,似乎在寻觅着什么。 

明宣德.霁红釉菱花式洗

高3.8cm  口径15.9cm  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菱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明宣德.青花鸾凤纹葵瓣洗

高4.5cm  口径17.5cm  足径14.2cm
      洗呈五葵瓣形,里心微凸起。通体青花装饰。口沿内外饰青花双线纹,里心绘凤、凰各一只,间以朵云。外壁绘团形凤凰10组,与葵瓣式器身相对应。底青花双圈内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清康熙.豇豆红釉膛锣洗

高3.9cm  口径8.2cm  足径7.5cm
      洗敛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为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且无大件器物,最高不过20cm。   

清咸丰.炉钧釉花卉纹笔洗

高4.3cm  口径13.5cm
      直腹,腹饰卷草纹,身下饰三足,通体施炉钧釉,釉色典雅,色彩斑斓。底书“大清咸丰年籹”篆书款。本朝官窑。 

清中期.碧玉福寿云纹四足洗

连座高10.5cm  口径16.9cm  足距4cm
      洗碧玉质,有黑斑。器圆形,口内敛,腹部线条圆润,下具四矮足。器腹近口处饰回纹一周,主题纹饰为云蝠纹和篆体团“寿”字。玉洗配紫檀如意云头木架。
      洗是战国晚期出现的一种青铜器,用于日常的盥洗,形体都比较大。宋代以后,瓷洗成为常见的生活用品。故宫博物院藏有若干件清代早中期烧造的瓷洗,品种各异。此洗显然仿瓷洗而制,这种玉洗已脱离了盥洗的作用而成为文房用品中的笔洗。
 

清.青玉把莲水虫荷叶洗

高7.1cm  口径8.7-11cm
        笔洗青玉质,荷叶形,叶心下垂,叶边内卷,形成内凹的洗心。底部和叶边四周浮雕水草、荷花、小荷叶及蟹、螺、蛙等物相配。
       此笔洗雕工精细,莲叶造型与其它附属纹饰相映成趣。与其它荷叶洗不同,本器以把莲为形制特点,碾琢的物象生动逼真,且富于自然生趣。 明宣德.霁兰釉菱花式洗 清.郎窑红釉膛锣洗       笔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现得最晚,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头才设置笔筒。这与一般人的想象有些出入。笔筒造型简单,一般口底相若,呈筒形,少有大的变化。比起其它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在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没有笔筒。明晚期人屠隆在《文具雅编》中仅提了一句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文震亨《长物志》明确指出了笔筒的古制:“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虽旧物,亦不雅观。”文震亨在万历年间已将此类笔筒视为旧物,可见其生命力之弱。这类一方三圆(个别也有四圆)孔的鼓形文具,很长时间名称混淆,功能说法不一。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就是笔筒之祖,与后来大量生产的笔筒大相径庭。
  传世笔筒中,竹木牙等材料制成的笔筒明末很多,可以认定万历年间的亦不在少数,然瓷制笔筒万历年间的几乎不见,唯崇祯一朝大量出现,且精美无比。竹木牙一类笔筒,大都出自文人的喜爱,取之自然。文人亲自操刀的亦不在少数。留下姓名的名家有许多,朱氏三杰、濮仲谦、张希黄,代表着明朝竹雕的三大风格。入清以后,人才辈出,竹雕木刻技艺无不精绝。而瓷制笔筒,没有留下工匠之名,书写制做年款的却不少见。这似乎与竹制笔筒属款之风有着某种联系。明代瓷制笔筒,目前仅见青花,绘制技法一反万历草率之风,工细之极,不让画家,足见文人对笔筒之重视。入清以后,笔筒材质更加丰富,瓷制品种骤增,应有尽有,至康熙时期达到了高潮,雍正乾隆时期风格变幻多样,仿生品种迭出,粉彩美仑美奂。

    中国文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注重个人品味,追求生存格调。这种格调与品味的追求,即使反映在笔筒这么简单的文具上仍然千姿百态。一个小小的笔筒,置于案头,帮助文人叙说他的审美心境,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了他们的非凡才华。

清.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

高17.8cm  口径13.5-8.5cm
       笔筒椭圆形,鹅黄色,嵌紫檀木口缘和底座。筒壁采用高浮雕技法,以山崖屏障为界,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山壁右侧为曲径幽林,古松插壁,垂荫如盖,松下三位老者围石桌而坐,谈笑自若,正在对弈。三位侍女立于老人身后,手持莲花,相顾低语。山壁左侧树高林深,峡谷重叠。两骑士高举信旗,争先恐后,策马奔驰在谷道林间。山涧一侧的石壁上刻有乾隆御题诗一首,方有楷书“古”“香”二小印及“槎溪吴之璠”、“魯珍”等款识。
      这件笔筒取材东晋淝水之战的故事。雕刻层次清晰,虽然纹饰满布全器,但布局妥贴自然。尤其是谢安那胸有成竹的神态,表现了运筹帷幄、落子必胜的信心和毅力,与策马疾奔的信使形成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既有各自的独立性,情节上又互相呼应,使两部分构图连成一体。 

明.象牙雕山水人物图笔筒

高14.6cm  口径10.8cm  底径11.5cm
        笔筒用象牙雕成,直筒形。外壁雕一高冠博带手捧牙笏的官员,款步徐行,前面小童提灯引路,后面侍从掌扇相随。背景在烟岚雾霭中楼台隐现。笔筒背面雕一青年,牵马执鞭欲行,旁立老者拄杖,似在谆谆叮嘱。两图连续,表达了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即可平步青云的主题。并有阴刻行书题诗,提点画意。
       此器采用浅浮雕技法,其造型、刀法、纹饰乃至细节刻画都具有明代象牙雕刻工艺的典型风格。 

清初.象牙雕松荫高士图笔筒

高14.4cm  口径12.7cm  底径12.7cm
       笔筒直筒式,玉璧形底。在口沿及底边的回纹装饰带之间雕镂人物场景,背景湖光山色,松柏长青。其中人物可分三组:一组为老者携杖徐行,二小童抱琴背囊相随,兴高采烈;一组为一老者立于桥上,回首停步,手指前方,似在引路,一小童于岸边闻声观望;又一组为二老者伏案观书,似忽有所感,与正在烹茶、提壶的小童一起远望。作者利用圆形的筒身铺排情节,以山松为界,步步设景,每一转侧均为不同的画面,而其间又有内在联系,藕断丝连,十分巧妙。
       此笔筒以高浮雕为主,并配合浅浮雕、镂雕等技法,精巧娴熟。其制作一丝不苟,连地面都琢磨得光滑圆整,显示出这一时期象牙雕刻的典型风格。 

清初.象牙雕松梅图笔筒

通高15.1cm  口径12.4cm  足径13.5cm
       笔筒截取一段象牙随形雕成,外壁雕作古干虬枝状,其上密布瘿节疤痕。口沿及底沿雕出数枝松枝,松针茂密,如笠如轮,生意盎然。又从口沿处向器身斜伸出一枝梅花,怒放于枝头,饶有韵味。松干沉郁,梅枝矫健,动静相生。
       笔筒构图只截取局部而能生动自然。又采用深刻和减地浮雕法表现树瘿、枝杈。对梅花的处理上主要是通过铲出花瓣的倾斜度以突出花蕊,显示出立体效果,颇具匠心。


清中期.牙雕人物方笔筒

高11.7cm   筒径9cm
       笔筒方体,四角内凹作葵瓣式,并阴刻曲线修饰,颇为新巧。底部中央镂雕一圆形空洞,本应装配底座,今已缺失。筒身每面均于四方委角开光内以去地高浮雕法再饰一重变体夔纹随形开光,在双重开光中浮雕山水人物。内容皆文苑隐逸题材,分别是抚琴、弈棋、题壁、醉酒等,人物虽小但须眉俨然,神情毕肖,景物不过截取片断,却也精雕细镂,起到极好的衬托作用。


清.黄振效牙雕渔家乐图笔筒

高12cm   口径9.7cm
       筒外壁高浮雕柳溪渔乐图。画面中山上杂树成荫,山下溪流湍急,人物或停舟小憩,或聚坐树下,表现出渔家闲乐的太平景象。山壁一侧刻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网得鱼虾足酒钱,醉来蓑笠伴自眠。漫言泛宅曾无空,一曲渔歌傲葛天。又“宸”、“翰”二印及“乾隆戊午长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款。             
  以高浮雕技法刻制各种作品在清代中期十分盛行。此笔筒造型坚实稳健,构图严谨洗练。画面分两部分,既有层次感,全景又和谐统一。这种带有苏州、嘉定竹刻风格的高浮雕深达6至7层,所刻景物细腻灵透,工细入微。人物的发、须、眼以墨点染,保留着浓厚的雍正时期的牙雕风格特点。松叶如轮,松针纤细鲜明,融合了竹雕、角雕的技巧。这种秀雅、精巧、爽利的雕图体现了黄振效雕刻技术的精湛,同时也表现了清代雕刻工艺顶峰时期牙雕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御题诗可见,这件精致的渔乐图笔筒甚得乾隆皇帝之欢心。

 

清中期.牙雕黑漆地描花笔筒

高13.7cm  最大径11.5cm
       筒身6瓣花式,每一面均微凹入,通体曲线优美。底部6顶角设6矮足。口、足边沿饰变体夔纹,筒身主体纹样则为开光内饰各式折枝花卉,如牡丹、玉兰、菊花、梅花等,图案黑地白章,效果鲜明强烈。
       此种工艺制作方法需首先于象牙表面去地浅浮雕纹饰,然后在空地上反复髹黑漆,直到漆面与纹饰高度平齐再加以打磨修整,并在局部如花蕊、叶脉等处配合阴刻填漆技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装饰效果。其整体观感已经突破象牙雕刻在色彩上的某些局限,这种工艺是清中期宫廷牙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 

清中期.牙雕开光进宝图转芯式笔筒

高12.7cm  筒径8.5cm
       笔筒圆体,象牙雕,口唇过渡柔和,口沿阴刻回纹带,器表高浮雕山水人物。人物几达数十,分成多组错落置于山水间,有推车者,有托盘者,有抱瓶者,有驱象者,大都兴高采烈,所盛装的皆为珊瑚、宝石、灵芝等殊方异宝。底为后配,底中央突出一圆形台,与筒身以螺口相连。外层又镂雕一字纹地方形开光圆筒,套于口沿与足沿之间,可以旋转,转到不同角度,开光内显现的纹饰亦不同,给静态装饰带来了丰富的变化,是此笔筒最为精彩的一笔。
    笔筒壁上之图景实际即清代常见的番人进宝图之变体,其人物均着西洋服饰,表现出当时中西交流的频繁以及清代统治者所秉持的天朝上国的倨傲心态,颇堪玩味。  明.紫檀雕玉兰花笔筒 清.黄釉雕瓷高士图笔筒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

高15.1cm 直径18.1cm   
     清康熙帝在位时尊孔崇儒,起用汉族文人治理国事,稳定社会,因此博得了文人阶层的拥护,而用《圣主得贤臣颂》来歌颂康熙,并将其文字作为官窑瓷器装饰,盛行一时。笔筒外壁通体楷书《圣主得贤臣颂》,抄写工整,文尾落釉里红“熙朝传古”四字二行篆书方章款,底落康熙官窑楷书款。   乾隆,碧玉樊桐仙侣图笔筒,高14厘米,口径14.6厘米,乾隆乙卯御题款
 乾隆,太平盛世图四方笔筒,高14.3厘米 清中期 黄杨木雕仿竹形笔筒  清中期,竹雕留青携琴访友图笔筒,高13.5厘米
 清中期,竹雕牧牛图笔筒,高14厘米 清中期,紫檀百宝嵌爱鹅图笔筒,高13.9厘米,口径12.2厘米,清宫旧藏清中期,象牙雕山水人物图方笔筒,高10.2厘米,口径6.3厘米,足6.8厘米,清宫旧藏         笔架亦称笔格,为搁笔的文房用具。其具体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南朝梁(502-556)吴均(469-520)所作《笔格赋》:“幽山之桂树……剪其片条,为此笔格”看,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笔架因样式不同,多有别称。如笔山,因呈多峰山形而名,造型一般为五峰,中峰最高,两边侧峰渐次之,平底。
        笔架以明代中晚期瓷制品较多。笔床,其卧式如床而名。明屠隆《文具雅编·笔床》:“笔床之制,行世甚少。有古鎏金者,长六七寸,高寸二分,阔二寸,饰如一架焉,可卧笔四矢。以此为式,用紫檀乌木为之,亦佳”。另有笔枕,笔悬等。笔架材质有瓷、水晶、玉、紫砂、铜、铁、木等。南北朝之前的笔架传世品还不曾发现,故具体面目不甚清晰,不过从文献来看,当为山形。“若九疑之争出,”材质当为木。唐代笔架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但从文献来看,此时的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如杜甫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陆龟蒙诗:“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床”。材质已不局限于木,呈多样化,如罗隐诗:“珊瑚笔架真珠履,曾和陈王几首诗”。《开元天宝遗事》:“学士苏廷页,有一锦纹花石,镂为笔架”。遗憾的是对笔架的形状不曾提及。宋代笔架传世品和出土物较多,材质更加多样,宋周密《云烟过眼录》有“古玉笔格”,《宋稗类抄》有“铜绿笔格”。考古发掘有影青瓷笔格水注,漆笔格、水晶笔格和青玉笔格等。宋代笔架的形状大致有以下三种:一为上窄下宽的长方形,上有几个圆凹孔用来搁笔;一为上窄下宽的长方形,上有几个圆孔和一个长方形凹孔,长方凹孔用来放墨;一为山形,即宋鲁应龙《闲窗括异志》:“远峰列如笔架”。而以此种形式的笔架最为多见,山峰或陡峭,或平缓,峰峦少则五个,多达二十。元代笔架的材质有铜、瓷、石等,其形多为山形,宋代前两种样式已不见有。山形笔架的山峰较宋代明显减少,一般为四、五峰。明代笔架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这从明代文人著述多有“笔格”条目可知,如高溓《燕闲清赏笺》、屠隆《文房器具笺》、文震亨《长物志》等。其材质“有珊瑚者,有玛瑙者,有水晶者,有刻犀者”,还有瓷、玉、木等。其形状“有玉为山形者……有铜螭起伏为格者”。最为时人所好的是“有一老树根,蟠曲万状,长止七寸,宛若行龙,鳞角爪牙悉备,摩弄如玉,此承天生笔格”的不加斧琢之器物。山形笔架为明代主流,峰数一般不过五峰。清代笔架更胜明代,材质有玉、紫砂、水晶、铜、木、珐琅、象牙等。而以自然之物最为名贵,如乾隆皇帝为之赋诗“茸长八叉老,蜕然去不留……雅宜供架笔,毛颖本同游”的鹿角笔架。清代笔架从形状上可分为传统的山形,山峰较为粗壮,多用镂雕、彩绘等进行装饰;象生形,以动植物的形状起伏搁笔;天然物,如前边提到的鹿角等。 
        笔架的典型特征是小巧,一般来讲大不过盈尺,不但实用,而且供赏玩,故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以可供于案上,又可玩于掌中,可远观,亦可近取之物为首选。

清.带座翡翠雕梅花笔架

通高4.3cm  长11.5cm
        笔架造型奇巧,以梅花老干的古朴形态制器,整体镂空,凹凸自然,树干的苍老古质与花朵的炫斓柔美交织于一体,陈设文案,笔砚相生,深得雅人深致。且用翡翠为本,大料尤为难得,通体晶莹,实可清人耳目,启人心智。    明.铜双螭龙纹笔架 清.青田石雕《夕阳归来》图笔架 清.琥珀雕山子形笔架 清.白玉雕怪石笔架 清.象牙雕人物山形笔架 清雍正.天蓝釉五峰笔架 清.黄釉山形笔架 明万历.青花人物纹笔架 

清.黑漆描金莲蝠纹宝座式笔架

高21.6cm  宽26.5cm
       笔架宝座式,通体髹黑漆,作描金装饰。宝座栏板镂雕缠枝莲叶纹,靠背中央顶端饰一蝠纹,其下作长方形委角开光,开光内正面光素,背面绘山水楼阁图。座足亦满饰缠枝花叶纹。座面与托泥上饰不同的团花纹。下承随形托泥。座面有圆孔5个,下方托泥上对应做5个凹槽,以固定所插之笔。
       清代宫廷制作笔架采用的材质和工艺技法都极丰富,但以黑漆描金工艺制作、又取宝座式造型者仅存此一件,故以稀为贵。此笔架描金纹饰颇为精细,风格高贵而华美。 

清.青白玉五子笔架

高4.6cm  长12.5cm
       笔架青白玉质,以圆雕结合镂雕技法塑造姿态各异的5个童子,每人手中各持不同的花果枝叶。此笔架造型活泼,五子高低错落中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子形象表现于文房用具中则寓“五子登科”之意。
        笔插__用于放置毛笔的文房用具之一。最早出现于何时,现以无从考证,它应是明中晚出现的笔筒的祖先,这点在藏界都得到了一至认同。在宋代的《槐阴消夏图》、《图》等绘画中,出现了笔插的形象。明文震亨《长物志》明确描述了笔插的形制:"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虽旧物,亦不雅观。"明时笔插一般为中间一方孔,周围三或四圆孔,用以插笔之用,到清代演化为单孔和双孔。由于笔筒的出现,不太乎合文人审美情趣的笔插,到清中以后,基本已经退出文房用具之列。
        从传世的笔插来看,以瓷、玉、铜、木质为多,其它如竹、石、玛瑙、水晶等,较为罕见。收藏笔插应以明代至清中以前,画工和雕琢精美,格调高雅,材质上乘为首选。这些一般为达官贵人、名家名流把玩之物。

明.玉双管式笔插

高21.9cm  大口径5.5-6cm  小口径4.5-4.7cm
       笔插青玉制,色略暗。形制为竹节及桃桩相连式,竹节略高,内空,其外有小竹枝、灵芝相附。桃桩与竹节相并,内空,其外有桃枝、桃叶及果实,一桃枝伸展,连于竹节之上,桃桩下部饰兰花之花叶。
       笔插是文房用品,管内可插笔或其它物品。明代,室内陈设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类作品。笔插取竹、桃、兰、芝之形,以象征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错落,生动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清.象牙雕竹节笔插 高13cm  底宽5.3cm
     竹节外形,造型生动,做工精细,象牙用料考究,是当朝贵族文房中难得的一件精品。


清.玛瑙树桩形笔插

高10.1cm  宽7cm
       笔插为暗褐色玛瑙质,树桩形,器中空,可做笔插。器身外凸雕松枝、竹枝、梅枝及灵芝。

       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松被视作“百木之长”,其凌霜不凋,冬夏长青,被人们视作长青之树,赋予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竹亭亭玉立,婆娑有致,清秀素洁。古人认为:竹似贤,竹性直,竹心空,竹贞节。将竹喻为品行高洁的贤人君子。梅在冬春之交开花,有报春花之称,其“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向为人们所称颂。松、竹、梅的纹饰常被作为寓意健康长寿或高风亮节的吉祥图案。
 

清.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

高10.4cm  长15.8cm  宽5cm
       笔插青玉质,玉质莹润,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观,镂雕的石山上有孔状洞,洞中生长着灵芝小草。石上卧伏3羊,一大二小,其间隙可架笔。石旁有两棵芭蕉树,树中空,可插笔。笔插配以紫檀木座,木座上镂雕竹、菊、兰、桃实、灵芝等纹饰。此笔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清雍正.天青釉三孔笔插

高7.5cm  底径7.6cm  口径4.3cm
       形制优美沉稳,天青釉面,肥润似玉,底书“大清雍正年制”款,应为雍正朝官用文房用具佳品。
     清.翡翠雕树干形笔插 清.糖玉巧作梅花树干形笔插 清.铜竹根笔插 明正德.青花花卉鼓形笔插 清乾隆.掐丝珐琅莲纹笔插 

明.子冈款茶晶梅花笔插

高11.4  口径4.2cm  底径3.8cm
       笔插筒状,茶色,梅树干形。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并茂。一面琢隐起两行行书“疎影横斜,暗香浮动”八字。末署圆形“子”、方形“冈”阴文二印。充满了文人画韵味,格调高雅,技艺不凡。原藏清宫南库。 
     笔掭又名笔觇,为下笔行文描画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以避免一笔之间发生墨色浓淡不均的现象。所取材质丰富,制作优美精巧,大概为画工笔佛像或书小楷经文而备。古代文人很有情趣,他们对书、画的配套用器十分讲究,笔掭便是一例。伺候笔的文玩很多,诸如笔筒、笔海、笔格、笔洗、笔挂、笔屏、笔船、笔插、笔帘、笔盒等。这些玩意,各司其职,又都成为文房中既实用又能摩挲的东西,故被视为文房珍玩。另外,这种文玩还可称“笔舐”。
     为何有笔掭与笔觇两种名称呢?因为这是古代文人舐笔工具演变的过程而形成的。可以这么说,自从诞生了毛笔后,就出现了舐笔的需要,舐笔可在砚上,也可在纸绢上,作为一个单独的舐笔工具,且具有文玩含义的舐笔文具,大约在宋代,现存有南宋哥窑荷叶形笔觇。“笔觇”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明后期文房清玩的风气愈渐兴盛,其间文人竞相编书立作,论述文房器物,经典文著有《长物志》与《考?余事》。前者为文震亨所著,文氏字启美,号木鸡生,长洲(今苏州)人,其生于簪缨世族,家学渊源,“明四家”中的文徵明即为其曾祖,祖父文彭、叔祖父文嘉、文台和父亲文元发均为书画名家。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七“器具”中有“笔觇”条目,文云:“笔觇,定窑、龙泉小浅碟俱佳,水晶、琉璃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叶为之者,尤俗。”从文述中,可知当时的笔觇是种小浅碟,片叶造型,材质有陶瓷、水晶、琉璃与玉石。《考?余事》为屠隆编者,他在文房器具中,一共列举了45种,笔觇排在第八位,可见笔觇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成书于明初的曹昭《格古要论》中,并无笔觇一词,由此可判断,“笔觇”的名称发端于明后期。那么,为何有“笔觇”这么个名称呢?原来这是文人的雅气所致。觇,系看、窥看之意,《淮南子•?真训》:“其兄掩户而入觇之。”创造一个精致的东西让毛笔窥看,这便成了笔觇。依据文氏《长物志》的描绘以及实物遗存,可以断定,笔觇是片叶造型的好看的浅碟,以陶瓷居多。
     笔掭到了清代,发生了材质与造型上的变化。材质由陶瓷、玉石类,改变成更具有应用功能的砚石,尤其追求石中名品,如端石中的鱼脑冻、蕉叶白、天青,歙石中的罗纹、眉子、金星等。所以它们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常常要胜过实用价值。笔觇的造型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花色浅碟状,演变成不事雕琢,打磨细腻的砚式素面状。它又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做工厚重、古朴的几何形状,以长方形居多,亦有花状与祥云形等,均为光滑素面,最多在石边略加边款刻字,故又有“砚砖”之名。其二,取天然仔料磨平而为之,留有天然的皮色,纯朴而古雅,又可称“仔砚”。至此,笔觇名称也变成“笔掭”了。清乾隆.象牙莲藕笔舔 

北宋 汝官窑粉青笔掭

高3.8cm  直径13cm
        此器敞口沿外侈,口呈八瓣葵花形,浅腹平底下有圈足,并有支钉痕。北宋汝器之庄隽、典雅,釉色之凝重,在此笔掭上反映出来,对青瓷之魁的北宋汝官窑瓷器的釉色之美,特别是“雨过天青”的釉色之美,古今颂者不绝。该器造型讲究,工艺精细,釉层细腻,开片自然,釉色粉青,为汝官窑之稀有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及收藏价值 

清.仿哥釉笔掭

高2cm  直径10.2cm
        笔掭作四方委角形,掭面内凹。开片纹线呈黄褐色,器底露胎为紫褐色,有“金线铁足”之称。笔掭为文人墨客下笔描画前用作掭墨吮毫,以免一笔之间墨色不匀,系文房雅器。 

清.黄玛瑙瓜叶形笔掭

高2cm  口径1.4cm
       笔掭黄玛瑙质,卷边荷叶形,叶下花枝纵横,叶上托一小瓜,瓜开圆口,内空可盛水。

       此笔掭材质优良,瓜形水丞小巧玲珑,乃因书案濡笔墨用水不多之故。玛瑙色泽光鲜玉润,碾琢精细,置于书案上更显乖巧可爱。 

清.青白玉云龙戏珠葫芦形笔掭

长15.4cm  宽9.8cm  高:3.2cm
        这件笔掭青白玉料,表面有光泽,局部有黄沁。器似剖开之葫芦,一侧浮雕一龙,双眼圆睁紧随火珠于云海之上。龙头与珠之间饰圆池,可盛水,另一边琢池呈浅洗。龙纹生动,琢磨精细,可作精美的陈设品。 

清.青玉叶式笔掭

高0.8cm  长14.5cm  宽9.5cm
       笔掭青玉质,有黑斑,叶形,并琢叶蒂及叶之卷尖。叶表面略凹,凹面很浅,表明此器当是用作笔掭。叶底面雕筋脉纹。玉料上的黑斑为经火后留下的痕迹。
       此笔掭之形制显然受西域装饰风格的影响,碾琢简练而富于装饰性。其青玉质润而色稍黯,着墨之后应愈显清雅沉着。 

清.象牙雕葫芦形笔掭

高1.6cm  最长17.8cm  最宽13cm
       笔掭为浅缘盘,葫芦式。盘上浮雕并镂雕葫芦枝蔓、叶片及小葫芦为饰,并蜿蜒于盘侧及底部,又伸入盘内,增添了器型的变化。盘仿葫芦形的束腰处则浮雕一蝙蝠。
       古人以大小葫芦及其藤蔓相联象征多子,而蝠谐音为“福”,故此器纹饰寓意吉祥。纹饰局部又经染色,有蓝、绿、红等多种色彩,历久不免有些部分稍褪色,却形成了有如晕染的古雅效果。此笔掭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其装饰性似更甚于实用价值。 

清乾隆.豆青釉甲虫秋叶笔掭

长14.6cm  宽7.2cm  高2.1cm
        器形似秋叶,暗刻叶脉,叶边上辈成浅壁,通体施豆青釉,缀深褐色甲壳虫于一隅,形态逼真,为象生瓷。象生瓷为乾隆朝创制,以花果、昆虫、小动物为制作题材,其大小与真物相仿,此类象生瓷多供皇室、达官文人等陈设赏玩。底部叶柄处书“乾隆年制”篆书青花年款。 

清乾隆.黄釉描金秋叶形笔掭

高1.4cm  长12.5cm  宽16.5cm
       笔掭叶形,通体施黄釉,釉面莹亮,釉色黄中泛红,叶缘红色愈深。器面的叶脉描画清晰并以描金装饰,器底亦雕出叶背脉络,全器宛如叠置的大小两片秋风中飘落的红叶。
       此器取秋叶的自然形态,以合于笔掭之用。濡笔之际,当令人有岁月如流、时不待我之感念。 

清中期.象牙仙果福寿笔掭

长18.8cm  宽10.2cm  高2.8cm
       笔掭呈碟式,曲边菱花形,花上雕有云蝠、灵芝、如意、花果,寓意“福寿如意”。笔掭属文房用具。此器采用圆雕、浮雕技法雕成,刀工精练流畅,轻薄如纸,清雅宜人,应属清代造办处牙雕作品。 清.白玉荷叶形笔掭 清.琥珀叶形笔掭          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饮流斋说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具体出现的年代已不可考,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文中所说“古人”语焉不详,但滴晚于盂则是不争之实。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古朴浑厚。熊形玉砚滴,为一张口卷舌,背有双翅,右前肢托一灵芝,呈蹲坐式的飞熊。其雕工粗犷,为东汉时器物。
  魏晋时除流行汉时熊形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如青瓷熊砚滴,仔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轻扶左膝,神情专注。顶部有孔为注水口。与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南北朝时期水滴以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如青瓷棒槌形砚滴,其形状颇像一条茄子,一端圆鼓上有鸡心状注水口,另一端为细管状流。造型小巧别致。器身刻划卷枝纹,线条流畅自然。从纹饰上看,为南北朝时的典型器物。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如龟形砚滴,造型为一龟口衔小碗,龟背有柱形钮,龟甲雕刻精湛细腻,为唐代砚滴中的精品。宋元之时,瓷砚滴再度兴盛,尤以龙泉窑烧造的砚滴最为新颖别致,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鱼形砚滴,为一只跳跃的鱼形,口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别致,鱼身有刻纹。通体施以灰青色釉,为元代瓷砚滴中的精细之作。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青花鸳鸯形砚滴,为象生鸳鸯形,背上有圆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体以蓝地留白技法装饰。器型精巧,胎白质细。左上留白地内青花楷书“宣德年制”。清代砚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莲蓬形砚滴,其造型极为别致,左边一朵荷叶为水盂,边堆塑螃蟹,内有孔洞通向右边莲蓬,莲蓬有出水孔为砚滴。和两件文房用具为一体,前朝所少见,为清代早期器物。在文房用具中砚滴传世品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视,故收藏难度较大。               

清.羊脂白玉带皮喜庆水注

高6.2cm  长10.5cm  宽8.9cm
        白玉带皮,表面有光泽,呈椭圆鼓腹形。洗两侧浮雕莲花为柄,柄底饰灵芝纹,口沿覆盖镂雕喜、磬及绶带,弧形短流,洗底四垂云式足。此洗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吉祥图案的寓意,用磬谐音“庆”,配喜佩,饰一双莲花柄,寓“喜庆”和“并蒂莲”之意,造型别致新颖。以此器的纹饰、喻意上来看,可能原为一对,和另一器正好配成双喜。 元.影青童子牧牛砚滴 

明.玉卧兽形砚滴

长12.7cm  宽6.5cm  高5.1cm
       砚滴玉色青白,卧兽形,略仿汉代辟邪样式,但有较大变化,兽头有双角,粗眉,大眼,口衔小羽觞,四肢伏于地,肢上有火焰纹装饰,背后部有骨椎状装饰,卷尾。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刻。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内空可蓄水。
 

清雍正.紫砂桃式砚滴

高5cm  口径2.2cm  腹径8.2cm
       砚滴作鲜桃式,桃枝为柄,桃叶披于桃上,叶中藏器盖,盖纽为一朵桃花。此器造型逼真,设计巧妙,是清雍正朝紫砂象生器中的精品。 

清.白玉带皮榴开百子砚滴

高11.2cm  径8.6cm
        这件百子砚滴玉料白色,局部有沁斑,巧雕石榴形。石榴造型硕大,露出榴籽,器内挖空,器外枝叶环绕,延伸器底成足。一侧饰小石榴,依偎在旁。琢工巧妙,形象生动,令人爱不释手。 

清.青玉异兽砚滴

高9.3cm  长16.5cm
       砚滴青玉质,利用玉斑圆雕作异兽形,兽背上驮有一水注,为贮水口,圆形水注上又雕饰小兽。

       此器造型别致而又不失工整,为清宫造办处玉作的制品。 

清.水晶凫式砚水壶

高4.6cm  长12.5cm
       砚水壶白色透明水晶质。运用圆雕、浮雕和镂雕工艺塑造凫鸟和灵芝造型。凫身中空,背部有开口,灵芝内凹。其造型寓多福多寿之意。 明 青花釉里红瓜果砚滴 明.白玉雕天禄砚滴  清.白玉太平有象砚滴 清.铜胎珐琅松鼠葡萄砚滴
               砚屏__是放在砚端以挡风尘的用具,形状如立于案头的小插屏,为玉石、陶瓷、象牙、澄泥、漆木等原料制成。其首创于宋代,流传至今的砚屏,则以观赏用的居多。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载:“古无砚屏,或铭研,多镌于研之底与侧。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研,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其后制作工艺更加严格,而且雕刻精湛,书画铭文,无不古意盎然,极富诗情画意。

清.白玉螭纹璧形小砚屏

高21.7cm  宽15.8cm
        屏白玉质,外方内圆形,饰三螭。屏配紫檀木座,前后饰阴刻的变形夔龙纹,阴线内填金。木座后面饰阴刻填金,隶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末有“几暇怡情”、“得佳趣”两枚篆书闲章。诗文填金,以座衬屏,是砚屏中难得的精品。 

清.白玉小有天园砚屏

高20.9cm   宽12.7cm  
        这件砚屏玉料白色莹润。圆屏心纹饰采用多层浮雕技法琢刻。一面琢小有天园图,表面凸雕垒石成峰,层层楼阁,围墙蜿蜒,漫山参天古树,激水作瀑,阁楼屋顶深浅有序,泠泠淙淙。顶端留白处镌刻描金御题小有天园。背面描金刻云龙戏珠纹一周,中饰九松图,树上方镌琢描金御题九株松。景致描述淋漓生动,扣人心弦,巧夺天工。

清.孔雀石砚屏

高13.6cm  宽8.5cm  厚2cm
       砚屏为孔雀石制,长方形,片状,配木质插座。一面雕山水人物图,画面中崇山披绿,溪水蜿蜒,石阶次第上升至方亭。半山崖平台上一老者拱手而立,身后一童子持杖随侍。山崖下的碧流中一渔翁头戴斗笠,稳坐船头似在垂钓。另一面山石林立,雕松、鹤及灵芝等图案。
       此砚屏使用的孔雀石质地细密无孔,颜色鲜亮纯正,深浅不同的条带状纹理清晰夺目。工匠充分利用了上述特点,使一片郁郁葱葱、富有生机的山景跃然屏上。 

清.留青竹刻六骏图砚屏

长28cm  高16cm
        由七片竹板组成小屏,上以留青手法雕刻大小六匹骏马,并刻诗文“前山风雨凉,歇以坐垂杨。何处笑容落,南渠秋水香”。六马沿溪水饮马歇息,溪边老树横生,风吹杨树。留青雕法去除部分竹皮以剩余者组成图案,精致者再在其上阴刻线条,显现多层次画面。一般留青多雕刻于一个平面上,此件砚屏分七屏组成,画面连续,雕刻难度较大。竹屏外镶硬木组成插屏,下附座架。 

清.青玉山水图砚屏

高17.8cm  宽21.7cm
       砚屏青玉质。正面凸雕“渔樵耕读”的故事题材。背面屏心光素,饰回纹花边。碧玉仿木形式屏座。古人以玉象征君子之德,故此屏采用青玉之质正与所琢故事之旨相映合。 

清初.松花石双清图砚屏

宽18.4cm  高33.2cm
        屏心取松花石雕制,色呈赭褐色间豆沙绿,紫檀木框座。砚屏石材又称辽东石,产于辽宁本溪桥头镇,泛称「桥头石」;有紫绿、褐绿相间,或交叠至数层,又有冰裂纹、绞胎纹,色系丰富多彩。此种石材极适合宫廷皇家的华丽气派,广为雕制成立体感强的砚匣及砚屏,与单一绀绿色系的砥石山松花石有别;清宫当时未将石种细分,通称「松花石」,故沿用至今。长方形构图,取一角作梅竹双清图,施以深浮雕兼透雕法;善用崎岖不平的赭褐色石皮,巧雕勾勒成古梅老干,形、色皆备,栩栩如生;下一层,梅枝各具抑、扬、顿、挫的姿态,花瓣分饰向、背、舒、放的形貌;再下一层,一双青竹分缀两端,匡辅画面的稳定感。上端留白处镌刻近代篆刻名家方介堪、徐孝穆的砚屏铭谁令香满座。独使净无尘。芳意饶呈端。更伴占兹辰。介堪书。觉初刻。并钤二小印:方岩,觉初。剔地如镜,巧琱至极,是堪称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二件〈清雍正御铭松花石梅竹砚〉的砚匣,构图、造型与砚屏一致,惟浅、深浮雕的立体性有别。
        方介堪1901-1987年。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原名方文榘,字介堪,又字介盦,晚号蝉园老人。金石家、书法家。九岁始学篆刻。1925年到上海,拜访问学于吴昌硕。同年秋又拜赵叔孺为师,加入西泠印社。曾长期同张大千合作,有「张画方印」之誉。晚年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出版有《方介堪印选》。
        沈觉初,名觉,以字行,生于1915年,浙江德清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早年从石门吴待秋先生学画,兼雕篆刻。后与唐云、来楚生两先生交游,从事刻印、刻竹、刻砚铭等。解放后在朵云轩收购处工作。1977年起,由唐云先生指导,与沈智毅先生合作刻制砂壶茶具。沉氏竹刻、壶刻,遍及海上书画名家合作,首创「单刀法」,以刀代毫,深得神韵,享誉海内。 

清嘉庆.御制青玉仙山楼阁砚屏

高21.5cm  宽13.2cm
        此屏为清嘉庆御制青玉仙山楼阁插屏,高21.5厘米,玉料青白。插屏为长方形,片状。一面凸雕怪石险径,重峦叠嶂,流云环绕,古木耸立,溪水湍流,亭阁依山而建,景物深远。屏上端呈梯形,边饰回纹。另一面饰回纹一周,上端中央琢刻“御制”二字,屏中琢诗文:“赋得山水有清音。高山常仰止,流水契怀深。籁合溪崖奥,乐孚仁之心。大鸣下松幄,幽韵戛泉琴。樵唱来丛樾,渔歌在野浔。浮波激磐石,绕树语芳禽。逸调真倾听,孤纵试讨寻。临风频送响,出岫望为霖。?绎太冲句,能招空谷音。臣刘镮之敬书”,刻“臣刘镮之”篆书印章款。 

清乾隆.砗磲雕故事人物砚屏

长34cm  宽21cm
        在古代就与金、银、珊瑚、玛瑙、琉璃、玻璃合称“佛教七宝”。清朝二品官上朝?穿戴的朝珠是由砗磲所穿成的。此物质地润泽,人物故事雕琢精细,缠枝花卉与人物故事相辅相成,是难得的收藏珍玩.

清乾隆.紫檀婴戏图砚屏

高31cm  宽25cm
        砚屏以紫檀木雕镂而成,屏心一面为婴戏图,用镂空及高浮雕,使画面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如一幅立体画;另一面是乾隆御题诗,“曲槛碧池滨,游童作队亲,虽嬉鲜人欲,相近足天真,岂弟胥同志,峥嵘毕肖神,如令咏局,知孰句超伦。”款落“臣于敏中书”。屏心外框、两根横枨与左右站牙等处皆雕有精细的卷草、花卉、蝙蝠等纹样。 

清中期.碧玉松鹤图砚屏

高30.4cm  宽26.7cm  厚2.3cm
       屏长方形,碧玉质,玉有浅绿及深色斑纹。屏面凸雕水畔石崖,崖下松树5株,鹤2只,又雕嫩竹、水草、万寿菊及灵芝等,上浮游云,下漫溪水。砚屏以“松鹤延年”为题,寓万寿长青之意。此屏碧玉色泽葱郁莹润,与画面意境相得益彰。 明.青金石雕山水砚屏 清.白玉雕庭院人物纹砚屏
清.黑漆嵌螺钿瑞兽纹砚屏 

清代.竹雕诗文砚屏

高20.8cm  宽12.5cm                 砚屏__是放在砚端以挡风尘的用具,形状如立于案头的小插屏,为玉石、陶瓷、象牙、澄泥、漆木等原料制成。其首创于宋代,流传至今的砚屏,则以观赏用的居多。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载:“古无砚屏,或铭研,多镌于研之底与侧。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研,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其后制作工艺更加严格,而且雕刻精湛,书画铭文,无不古意盎然,极富诗情画意。

清.白玉螭纹璧形小砚屏

高21.7cm  宽15.8cm
        屏白玉质,外方内圆形,饰三螭。屏配紫檀木座,前后饰阴刻的变形夔龙纹,阴线内填金。木座后面饰阴刻填金,隶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末有“几暇怡情”、“得佳趣”两枚篆书闲章。诗文填金,以座衬屏,是砚屏中难得的精品。 

清.白玉小有天园砚屏

高20.9cm   宽12.7cm  
        这件砚屏玉料白色莹润。圆屏心纹饰采用多层浮雕技法琢刻。一面琢小有天园图,表面凸雕垒石成峰,层层楼阁,围墙蜿蜒,漫山参天古树,激水作瀑,阁楼屋顶深浅有序,泠泠淙淙。顶端留白处镌刻描金御题小有天园。背面描金刻云龙戏珠纹一周,中饰九松图,树上方镌琢描金御题九株松。景致描述淋漓生动,扣人心弦,巧夺天工。

清.孔雀石砚屏

高13.6cm  宽8.5cm  厚2cm
       砚屏为孔雀石制,长方形,片状,配木质插座。一面雕山水人物图,画面中崇山披绿,溪水蜿蜒,石阶次第上升至方亭。半山崖平台上一老者拱手而立,身后一童子持杖随侍。山崖下的碧流中一渔翁头戴斗笠,稳坐船头似在垂钓。另一面山石林立,雕松、鹤及灵芝等图案。
       此砚屏使用的孔雀石质地细密无孔,颜色鲜亮纯正,深浅不同的条带状纹理清晰夺目。工匠充分利用了上述特点,使一片郁郁葱葱、富有生机的山景跃然屏上。 

清.留青竹刻六骏图砚屏

长28cm  高16cm
        由七片竹板组成小屏,上以留青手法雕刻大小六匹骏马,并刻诗文“前山风雨凉,歇以坐垂杨。何处笑容落,南渠秋水香”。六马沿溪水饮马歇息,溪边老树横生,风吹杨树。留青雕法去除部分竹皮以剩余者组成图案,精致者再在其上阴刻线条,显现多层次画面。一般留青多雕刻于一个平面上,此件砚屏分七屏组成,画面连续,雕刻难度较大。竹屏外镶硬木组成插屏,下附座架。 

清.青玉山水图砚屏

高17.8cm  宽21.7cm
       砚屏青玉质。正面凸雕“渔樵耕读”的故事题材。背面屏心光素,饰回纹花边。碧玉仿木形式屏座。古人以玉象征君子之德,故此屏采用青玉之质正与所琢故事之旨相映合。 

清初.松花石双清图砚屏

宽18.4cm  高33.2cm
        屏心取松花石雕制,色呈赭褐色间豆沙绿,紫檀木框座。砚屏石材又称辽东石,产于辽宁本溪桥头镇,泛称「桥头石」;有紫绿、褐绿相间,或交叠至数层,又有冰裂纹、绞胎纹,色系丰富多彩。此种石材极适合宫廷皇家的华丽气派,广为雕制成立体感强的砚匣及砚屏,与单一绀绿色系的砥石山松花石有别;清宫当时未将石种细分,通称「松花石」,故沿用至今。长方形构图,取一角作梅竹双清图,施以深浮雕兼透雕法;善用崎岖不平的赭褐色石皮,巧雕勾勒成古梅老干,形、色皆备,栩栩如生;下一层,梅枝各具抑、扬、顿、挫的姿态,花瓣分饰向、背、舒、放的形貌;再下一层,一双青竹分缀两端,匡辅画面的稳定感。上端留白处镌刻近代篆刻名家方介堪、徐孝穆的砚屏铭谁令香满座。独使净无尘。芳意饶呈端。更伴占兹辰。介堪书。觉初刻。并钤二小印:方岩,觉初。剔地如镜,巧琱至极,是堪称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二件〈清雍正御铭松花石梅竹砚〉的砚匣,构图、造型与砚屏一致,惟浅、深浮雕的立体性有别。
        方介堪1901-1987年。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原名方文榘,字介堪,又字介盦,晚号蝉园老人。金石家、书法家。九岁始学篆刻。1925年到上海,拜访问学于吴昌硕。同年秋又拜赵叔孺为师,加入西泠印社。曾长期同张大千合作,有「张画方印」之誉。晚年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出版有《方介堪印选》。
        沈觉初,名觉,以字行,生于1915年,浙江德清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早年从石门吴待秋先生学画,兼雕篆刻。后与唐云、来楚生两先生交游,从事刻印、刻竹、刻砚铭等。解放后在朵云轩收购处工作。1977年起,由唐云先生指导,与沈智毅先生合作刻制砂壶茶具。沉氏竹刻、壶刻,遍及海上书画名家合作,首创「单刀法」,以刀代毫,深得神韵,享誉海内。 

清嘉庆.御制青玉仙山楼阁砚屏

高21.5cm  宽13.2cm
        此屏为清嘉庆御制青玉仙山楼阁插屏,高21.5厘米,玉料青白。插屏为长方形,片状。一面凸雕怪石险径,重峦叠嶂,流云环绕,古木耸立,溪水湍流,亭阁依山而建,景物深远。屏上端呈梯形,边饰回纹。另一面饰回纹一周,上端中央琢刻“御制”二字,屏中琢诗文:“赋得山水有清音。高山常仰止,流水契怀深。籁合溪崖奥,乐孚仁之心。大鸣下松幄,幽韵戛泉琴。樵唱来丛樾,渔歌在野浔。浮波激磐石,绕树语芳禽。逸调真倾听,孤纵试讨寻。临风频送响,出岫望为霖。?绎太冲句,能招空谷音。臣刘镮之敬书”,刻“臣刘镮之”篆书印章款。 

清乾隆.砗磲雕故事人物砚屏

长34cm  宽21cm
        在古代就与金、银、珊瑚、玛瑙、琉璃、玻璃合称“佛教七宝”。清朝二品官上朝?穿戴的朝珠是由砗磲所穿成的。此物质地润泽,人物故事雕琢精细,缠枝花卉与人物故事相辅相成,是难得的收藏珍玩.

清乾隆.紫檀婴戏图砚屏

高31cm  宽25cm
        砚屏以紫檀木雕镂而成,屏心一面为婴戏图,用镂空及高浮雕,使画面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如一幅立体画;另一面是乾隆御题诗,“曲槛碧池滨,游童作队亲,虽嬉鲜人欲,相近足天真,岂弟胥同志,峥嵘毕肖神,如令咏局,知孰句超伦。”款落“臣于敏中书”。屏心外框、两根横枨与左右站牙等处皆雕有精细的卷草、花卉、蝙蝠等纹样。 

清中期.碧玉松鹤图砚屏

高30.4cm  宽26.7cm  厚2.3cm
       屏长方形,碧玉质,玉有浅绿及深色斑纹。屏面凸雕水畔石崖,崖下松树5株,鹤2只,又雕嫩竹、水草、万寿菊及灵芝等,上浮游云,下漫溪水。砚屏以“松鹤延年”为题,寓万寿长青之意。此屏碧玉色泽葱郁莹润,与画面意境相得益彰。 明.青金石雕山水砚屏 清.白玉雕庭院人物纹砚屏
清.黑漆嵌螺钿瑞兽纹砚屏 

清代.竹雕诗文砚屏

高20.8cm  宽12.5cm  清乾隆.白玉山水高士图砚屏  

清中期.剔红五老图砚屏

长17.6cm  高14.2cm 
         水盂为供磨墨的盛水器。宋龙大渊《古玉图谱》:“水丞贮砚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文献记载(见砚滴)要早于砚滴,但目前所见实物以魏晋时为最早。其形状多为圆口,鼓腹,亦有塑成象生形。与砚滴的最大区别是有注水口而无出水口。以玉、瓷、紫砂等常见。晋代水盂盛行,多为青瓷,或大口,或小口;或鼓腹似罐,或为动物,传世品较为常见。青瓷兔形水盂,器如卧伏之兔,呈扁圆形,圆目突出,贴有双耳,刻画有健壮的四肢,如跳跃状。背部正中有一管状口供注水用。造型极为小巧雅致,为西晋文房珍品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扁圆腹水盂,蛙形水盂,鳖形水盂等。作工无不精巧雅致。 
        南北朝时瓷制象生形水盂仍很流行,但已经不满足刻画,而较多使用浮雕技法,使器物具有立体感。青瓷蛙形水盂,为蛙形,蛙嘴紧闭而鼓涨,双目紧盯前方,四肢弯曲似在发力,重心略靠后,表现了蛙在捕食前的神态。背部有圆孔注水。浅浮雕的技法娴熟。唐代水盂以信手捏塑,形态多变而享有盛誉,或如雄狮,或为鸣鸡,虽只塑大意不拘细节,但生动传神。青釉褐绿彩六鸟水盂,卷口,短颈,扁圆腹,假圈足,平底。肩部捏有六只小鸟,等距蹲伏,口衔盂缘,好似争水,造型精巧,生动活泼,为唐代水盂中的珍品。另见有圆形水盂,带盖方形水盂等,造型与南北朝时差异不大。 
        宋元之时水盂多为小口、扁圆腹,假圈足,平底,制作较为精致。青瓷水盂,盂口,扁腹,平底,内凹。腹壁有斜凹线将盂分为五楞。施青黄釉,下腹至底无釉。造型小巧别致。另见有小口折腹式水盂、圆形贴花水盂等。明代水盂以瓷制品较为常见,多为盂口、扁圆腹、平底。另见有方型水盂。窑变釉方盂,盂口造型如鸡笼,釉中有丝丝鸡血红,底无釉。此种造型的水盂前代较为少见,由于器物矮小,上圆下方,故稳定性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明代还有水晶水盂,造型为蜷曲伏卧的兽形,雕琢极为精湛。 
        清代水盂传世品较明代时多,品种丰富,有玉、石、瓷、料、紫砂等。除瓷制品外,其它多为观赏器而非实用品。如青玉鸭子水盂,为一卧姿鸭子,鸭腹中空,背有注水口,鸭身肥硕,身侧雕饰有荷花、水草,胸前雕饰有莲蓬。具有陈设性和工艺性,而实用性稍差,这也是清代水盂与明以前水盂的本质区别。一般来讲,清代瓷制水盂的实用性较强,其形多为圆形,盂口。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利用釉色及纹饰增强观赏性,常见有青花、粉彩、单色釉等品种。胭脂红水盂,为雍正时器物,器型虽然普通,较少变化,但所施胭脂红釉薄匀娇艳,古朴高雅。清代另见有雕瓷水盂,多为晚期作品,如绿釉雕瓷水盂,盂口,溜肩、折腹,通体施以绿釉,上雕梅纹。雕工细腻流畅,为同治年间雕瓷名家王炳荣的作品。水盂体轻形微,属文房用具中的小品,但制造中颇具匠心,它以丰富、独特的造型、材质、色彩、雕刻等构成了一个品味高雅的艺术世界,但目前还不见有系列收藏,多归入杂项之中,正因为此,故收藏前景看好。     

明.白玉留皮荷叶水盂

宽9cm  高3.8cm
        这件荷叶洗呈灰色,局部有褐色沁。以一卷式荷叶作洗,洗外壁巧雕叶脉,荷枝为底。琢磨圆润,生动逼真。是一件精致实用的工艺品,也是精美的陈设品。

清康熙.釉里红夔龙纹水盂

高8.7cm  径6.9cm
        胎体缜密厚重,釉质硬朗莹润,釉里红发色纯正,泛出淡淡绿苔,底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款字精美,起笔顿挫皆有章法,为康熙官窑典型器物。 

清早期.象牙雕双穗纹水盂

长14cm  宽8.5cm  高3cm
        水盂象牙质,取嘉禾之形,编绕而成雀巢状,形象生动,野趣横生,”暖巢铺就,哺育学成“教子苦心由然而起。闲置案上,生爱添情。

宋.龙泉窑青釉水盂

直径10cm  高7.2cm 

清.玛瑙雕葫芦万代水盂

长13cm  高3.2cm 

清康熙.画珐琅花卉纹水丞

高2.8cm  口径2.5-2cm
       水丞作长方圆角形,铜镀金口,四乳足。通体在白色地上饰缠枝花卉纹,有荷花、牡丹、菊花、牵牛花等,花朵或大或小,均以漫卷的绿叶相围绕,其布局在随意中蕴含着对称,繁而不乱。外底以蓝釉书“康熙御制”双竖行楷书款。此器形体如同小炉,灵巧别致,釉料细润,色彩鲜明,绘画娴熟。

清康熙.釉里红四鱼纹水丞

高8.3cm  口径6cm  足径5.3cm
       丞敛口,圆腹,卧足,形似钵。内外施青白釉,足沿无釉。外壁饰釉里红游鱼,姿态各异。外底心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
       釉里红是康熙时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康熙时期瓷器有落本朝款的,也有仿前朝款的。此件水丞造型、纹饰具有康熙时期特点,只是落了明代宣德款而已。  

清乾隆.白玉带皮瓜瓞绵绵水丞

长8.2cm  高3.9cm 

清乾隆.白玉福寿双全桃形水盂

高8.6cm  长16.5cm  宽12.3cm
        这件桃形水盂玉料白色,局部可见黄斑。器呈桃形,浮雕枝叶、灵芝。枝叶粗壮茂盛,枝干自顶部缘曲折垂下,部分盘于器底为足。两端各雕一蝙蝠,一大一小紧抱器身,遥相对望,其一口衔系有卍字绶带,琢造生动吉祥。寓“福寿双全”之意。
 

清乾隆.白玉婴戏水丞

高8.3cm  长10.6cm
        玉料白色,呈缸形,下部為石形底托,器內掏空可盛水。器口飾回紋一周,外琢三個童子,其一手持如意,另一童子手持蓮花,一松鼠站立於太湖石頂,兩爪緊貼井邊,舉首探望,旁琢一小鳥憩息於石上,舉首仰望松鼠。雕琢生動,頗具生活氣息。 

清乾隆.粉青釉暗夔龙纹洗口水丞

高5cm  口径3.3cm  足径5cm
       水丞洗口,束颈,扁圆腹,腹以下收束,圈足,足内有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器里外施粉青釉,肩部有暗印花如意头纹饰一周,腹部饰夔龙纹,近足处饰莲瓣纹一周。

       此水丞釉面匀净,釉色柔美雅洁,造型别致,为御用文具中的精美之作。  

清乾隆.金星玻璃天鸡式水盂

长21.5cm  高15cm
  水盂天鸡形,鸭嘴,羊须,凤尾,卧姿回首,羽饰精致华美,用失蜡法制成。
  天鸡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古小说钩沉》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之鸣。”采用天鸡造型是取其神威以保平安之意。 

清雍正.黄色玻璃椭圆形水丞

高3cm  口径4.1-3cm  腹径5.4-4.3cm  足径4-2.9cm
       水丞椭圆形,口微外撇,鼓腹,圈足。通体呈明黄色,光素无纹饰,俗称“鸡油黄”玻璃。外底中心阴刻单方框,内双竖行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雍正时期的工艺品制作考究,装饰别致,风格独特,从某一侧面体现出了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此水丞为不透明乳浊玻璃,由模具吹制而成,造型规范,线条流畅,质地细润,抛光光滑,虽小犹精。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

高4.5cm  口径5cm  足径4.8cm
       水丞敞口,折腹,圈足。器内外均施炉钧釉。足内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炉钧釉属低温窑变釉,入窑经二次烧成,是清雍正朝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仿钧釉品种。从传世品及档案记载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炉钧釉以蓝、白或红、蓝等色相间交融,以不同的窑内气氛烧成各种变幻莫测的窑变釉面。此件炉钧釉水丞造型新颖,形制小巧,为少见的佳作。 

清.白玉福寿万代水盂

长20.3cm  最宽12.2cm  高5.8cm
        这件福寿万代洗,玉料白色,呈扁束腰葫芦形。葫芦藤蔓自顶部沿葫芦曲折垂下,其上有形态各异的葫芦叶,部分枝叶藤蔓盘于器底。器底琢万年青和灵芝,正面腰中饰寿纹,绶带穿过寿纹束腰将葫芦和器底之万年青、灵芝捆于一体,并将洗分为两池。大小两池贮水,中间有孔,水可流通。葫芦底饰一蝙蝠,展翅紧贴器身。此洗琢碾细致,玉质莹润,古朴雅致,寓“福寿万代”之意。
  洗是文房用具,清代使用更加广泛,造型、题材繁多,绝大多数作品请求精雕细刻,有较高的琢玉水准。这件玉洗可用来盛水,也可用作陈设欣赏,是清代玉洗中较精致的一件。 

清.碧玉太白醉酒水丞

高4.7cm  长9.3cm  宽6.9cm  口径1.35cm
       水丞碧玉质,局部有墨斑,圆雕人物和桃式容器,大小二桃相连,大桃内空,用以盛水,旁又雕一人斜倚水丞,以手扶膝,神情欢愉酣畅。
       古代瓷器、石雕、泥塑等工艺中常有此种“太白醉酒”题材的作品。 

清.玛瑙桃形小水丞

高3.5cm  口径2.4-3.2cm
       水丞白玛瑙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色,作桃形,器内空,器外装饰镂雕的桃枝、桃叶,以巧做技法使料中的红色恰好置于桃尖上,生动逼真。
       巧做也称俏色,最早见于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质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设计加工。此水丞匠心独具,玛瑙光莹润泽的材质与桃的造型相结合,仿佛传说中天上的仙桃落于书案,突出了仙寿的吉祥寓意 

清.青玉三羊双池水丞

高4.8cm  口径分别为3.5-6.5cm和 2.6-5.9cm  底长19.4cm
       水丞青玉质,两水池前后相连,椭圆形口,方唇,平底。池肩部琢刻谷纹,凸雕的3只羊伏于池侧,前后顾盼,相互呼应,妙趣横生,寓意“三阳开泰”。
       水丞属文房用具,可贮水,以备研墨、洗笔之用。 

清.青玉双龙纹水丞

高6.9cm  长13.1cm  宽11.7cm  口径4.1cm
       水丞青玉质,圆形,口内空。器腹外浮雕云纹和双龙戏珠,二龙首皆伏于器口外沿。器外底阴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
       攻肖周人雅,形摹韩氏辞。云疑旉叆叇,龙亦作之而。
       抚手欲生润,澄怀足养怡。还如应真钵,祝可现莲蕤。
       款署:乾隆甲子仲春,御题。后附阴刻篆书“古香”、阳刻篆书“太朴”二闲章。
       此水丞为宫中书案上专用以盛水的器皿,因研墨用水量小,故器体也小巧玲珑。水丞的玉质纯净光润,云龙的雕琢生动传神,皆与盈盈水意相应合。 

明末.琥珀雕福寿双全水盂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 清康熙.釉里红花卉水盂 清早期.青玉缠枝花卉水盂  清中期.粉彩荷花形水盂 清.犀角葫芦形水盂.

 

    墨床__为在研墨时稍事停歇,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物,文房用具之一。多为木、玉、瓷所制,形状或为床式,或为几案式。其产生的具体年代不可考,文献亦鲜有记载。目前所见最早的为明代器物。白玉墨床,几案形,线条劲挺,棱角分明,通体不加任何雕饰,明代朴素浑厚之风极为明显。明代墨床除玉质外,还有木嵌玉墨床,但传世品极为少见。 
        清代墨床较为常见,玉墨床多为几案形,但较明代雕工细腻。青白玉墨床,几案形,与白玉墨床造型相仿,但雕工明显较上器细腻,风格殊异。清代玉墨床的另一特征是床面多有纹饰。如玉墨床,几案形,造型简单,线条圆润,案面雕有东坡游赤壁图,浅浮雕的技法纯熟,纹饰层次分明。为清代玉墨床中的精品。 
        清代木墨床多用玉镶嵌床面,嵌玉雕墨床,几案形,红木座上嵌有白玉牌,雕饰有花丛鹦鹉纹。红白相衬,别有韵味,清早期器物。清代墨床以瓷质较多,但形制不外乎几案形、床形两种。最为常见的是几案形墨床、笔架两用器物。粉彩山水墨床,几案形,两边有山状凹凸用以搁笔,中为平面用以搁墨,床面绘有山水纹饰,下有红木床座。墨床在文房用具传世品中最为少见,收藏难度较大,不易形成系列。    

清.蓝料彩开光诗文图墨床

长9.2cm  宽4.4cm
        墨床呈长方形。案面以蓝料彩绘夔凤纹作开光,其内墨彩书诗文:“年来吾亦爱吾庐,得意溪山入绮疏。诗句俄成闲学草,芭蕉叶绿正堪书。”句末有红彩“干”“隆”一圆形一方形印。器四端沿蓝料彩绘夔龙纹。
 

清.红木卷几式墨床

长9.2cm  宽2.3cm  高2.5cm 

清.青白玉雕双兽纹墨床

长8.3cm  宽3.6cm 
 清初.紫檀嵌珐琅云头纹墨床 高4cm  长11.5cm  宽6.5cm

       墨床紫檀质,几式,几面两端对称嵌云头纹掐丝珐琅片,调和了紫檀深沉凝重的气氛,亦便于清洗墨迹。

       墨床是文房用具之一,用以搁置研磨后的湿墨,其造型一般为几式。此墨床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自然,棱角分明,中规中矩,形制虽小,却有明代家具遗风。 

清道光 粉彩锦地龙纹墨床

长11.4cm  宽4.6cm
        器身成长方形,顶面主体纹饰绘粉彩变形龙纹,四角分别装饰琴棋书画图案。器物中空,侧面透雕成窗格形,施蓝彩,四周一圈黄地小花卉纹。底面均匀分布六个圆形小支钉痕。是一件别致的文房佳品。底书矾红“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方款。  

清雍正.唐英制墨彩山水书卷形墨床

长8.5cm  宽4.5cm
        床面平,曲沿书卷式形,卷页轴状足,足上四支烧露胎,床白釉地平整润厚,有桔皮纹,墨彩红染一幅歙地墨乡山水画卷,崖上槐柏昌茂,水櫊凌架,峰峦逶迤,峡中江水回转,一叶蓬船临岸,苍山雾雨,唯庐舍红彩,墨坊炉作,点睛之笔,画工精绝可谓“麟髓调,霜毫法”奇思巧杨,墨彩铺墨床,“漆妃”枕墨乡,浓情厚意,切题而作。上书“陶成居士制”篆书款,并钤朱印。小器大作寓意“伴君耕读,书香传芳”此件传世极为珍稀,应受名家,会所青睐研藏。
        唐英(1682-1756年)清陶瓷艺术家。字俊公,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初授内府外郎兼佐领,历任淮关、九江关、粤海关监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  

清乾隆.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

高2.5cm  长8.6cm  宽4.3cm
       墨床仿竹床形,床边及四足施淡绿釉,上饰褐黄色斑点,颇似斑驳的嫩竹。床面饰白地五彩山石花鸟纹,背面书红彩“九畹山房”四字篆书款。
       此器造型秀巧新颖,悦目怡人,釉彩柔嫩淡雅,仿佛通体散发出自然的馨香,是一件雅韵十足的瓷质文房用具。   

清乾隆.掐丝珐琅云龙纹墨床

高3.8cm  长14.5cm  宽9cm
        墨床作长方形,下承铜镀金錾花座。通体饰掐丝填彩釉纹饰。顶面为正龙一条,蜿蜒遒劲,四周布以祥云,龙下方饰海水江崖。四壁饰以缠枝花卉纹。底有“乾隆年制”款识。墨床胎体厚重,造型规整,釉色丰富,镀金光亮,为乾隆朝官造掐丝珐琅文具中的佳品。 

清中期.鸂鶒木雕曲竹式墨床

长7.1cm  宽3.5cm  高2.8cm
        本器择取细密绚丽的鸂鶒木所制,施以浮雕法,作曲几式;几面五竹弯曲并列,分饰参差竹节;转折而下,横承二竹段为足。状若天然竹材编造,维妙维肖,盈巧可爱。历来藏用得宜,莹采温润;可供文房清赏或长伴砚侧的珍品。 

明.黄玉雕带扣式墨床

长8cm  宽2.6cm  高2.4cm
        黄玉种,赭红色浸,润泽敦厚,玩味无穷。取、扣之意而稍加变之而成,不守成规,独辟蹊径,乃见玉匠因厚积而勃发,臻圆通无碍之境界。 明.白玉山水墨床  

清.白玉镂雕花卉纹墨床

 清.翡翠雕梅竹纹墨床 清.红木嵌玉墨床 清.黄杨木雕福寿墨床 清.铜嵌银丝小墨床
清代.红木镶樱木面书卷式墨床 清道光.青花夔凤墨床        我国以前的书写格式,是自右而左,为了防止手臂沾墨,就产生了枕臂之具———臂搁,其竹片肚稍虚起,不惹字墨,最为适用。有了它,作书挥毫时枕在臂下,就既防墨迹沾臂,又防夏天臂上汗水渗纸。另外臂搁还有一个用途,纸轻易被风掀,压在上面,可代文镇。
        但《长物志》、《考槃馀事》、《竹人录》等古籍中都称其为“秘阁”。在古代,“秘阁”本是对禁中藏图书秘记之所的称呼,指的是内府的一个图书档案机构,汉以后都由秘书监掌管。“秘阁”一名后来又成为尚书省的别称,尚书省在汉魏时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大概在纸张发明以前,皇家所藏的图书秘记大都只是一些刻写有文字的竹木片,而这种藏在秘阁中的竹木片后来也被代称为“秘阁”。故明代竹刻家刻制了文饰、用来枕臂的竹片也沿用了“秘阁”一名。明清以来大量刻制出来的竹秘阁,因其基本用途是搁臂,而不再是记事存作档案,又“秘阁”与“臂搁”音相似,故现在只称“臂搁”,不再叫它“秘阁”了。
        臂搁又是书案重要饰物,富书卷气。一般用去节之竹筒分劈成三刻制。因是枕臂之用,宜浅刻平雕,以刻制书画为主。有镌座右铭以为警策,有刻所喜之诗画以作欣赏,有刊挚友亲人之赠言以为留念。它确实还有一些秘记档册的作用,故极受士人的偏爱。
        臂搁是常置案头的玩物,日夕摩挲,愈摸愈润,久之似得人之灵气,更具神采;又因竹子性凉,古人即用“竹夫人”(唐时称竹夹膝,宋又称竹妃、竹姬、青奴等)祛暑,故每当心情烦躁,或精神倦怠之际,能独坐清斋,手抚臂搁,闭目养神,则可令人蠲虑忘世,得一时之清静。盖手掌有劳宫穴,触竹有凉侵肺腑之感。犹似佛门僧人坐禅以竹“性板”(又称禅板,形式似臂搁,但长达42厘米,由半爿筒竹制成,光素不刻文饰)置膝上抚手静心。这一妙用大概也是古人所谓的修心养性。       

清.象牙雕古木寒雀图臂搁

长28.5cm  宽6.4cm  厚2.7cm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矮足,较厚重。器下部较宽,足稍高,而上部较窄,足略低,器形虽简,却极为讲究。正面以浅浮雕法、背面以高浮雕及镂雕法刻画纹饰。纹饰均集中于下部,与臂搁形制相符合。正面纹饰表现块石枯树之隙,右上一猎隼敛翼盘旋,正欲扑击,左下二小雀仓皇闪躲,匿身树丛,画面截取生死瞬间之意境,引人入胜。雕琢运刀转折凌厉,线条刚直,于起伏毫末间突显萧瑟肃杀的气氛。纹饰之外大片留白,展现牙质自身的美感。画面之下浮雕“S”形竹节纹一道,丰富了器表的装饰变化,与背面的下边框遥相呼应。臂搁背面以“之”字形构图组织纹饰,高浮雕、镂雕、浅浮雕多达数重,近景一渔舟于丛树崖岸间将出未出,渔家老翁携童子嬉戏舟头。岸边猿猴三两,纵跃林梢。远处层峦飞瀑,庙宇轩敞,二老者立于山巅,似正陶醉于天高云淡、疏钟猿鸣的幽杳意境。
 

清康熙.墨彩竹节式臂搁

长17.2cm  宽6.9cm
        臂搁长方形,竹节式,通体施白釉,正面以墨彩绘竹叶纹,画右侧题五言诗句:“琅玕枝竿疏”。瓷质臂搁为文具中少见的品种。此器墨彩浓重,画意疏简而颇有神韵,具有清康熙朝墨彩瓷器的典型风格。 

清晚期.象牙雕竹节式臂搁

长24.5cm  宽6cm
        臂搁雕作纵剖竹节式,符合臂搁覆瓦式形制的要求,较厚重,下部稍宽,上部略窄,有自然弯曲的轮廓线。雕刻以浮雕及镂雕为主,于写实中见剪裁功夫,将竹节、竹鞭等刻画得惟妙惟肖。较长的根须集中于一侧,相互叠压,很有节奏感。一枝小竹蜿蜒依附于竹节上,其叶片的伸展、转侧及虫蚀痕迹都为器表增添了几许生趣。背面雕出分节横膈,并在凹陷空间内高浮雕蜻蜓、甲虫、蝴蝶。显然,其观赏意义已远远超过实用价值,属晚清同类工艺制品中的佼佼者。 

清乾隆.象牙雕十八罗汉臂搁

长29.1cm  宽6.1cm  厚2.4cm
        仿竹节形,上宽下窄,左右两侧下曲,面略呈拱圆,背凹如覆瓦状,下承云纹四矮足。臂搁正面以薄地阳文浅浮雕一趺坐焚香的僧像。臂搁凹面采用高浮雕技巧雕十八罗汉渡海图。众罗汉手持法器,或骑,或坐,或依附在自己的乘骑上,姿态有别,神情各异,沸沸腾腾,相互招呼渡海而行。
        象牙雕刻的文房用具在明清以后受竹刻的影响很深,往往以高浮雕技法雕刻。此十八罗汉臂搁,层次分明。凸面浅浮雕的僧人像,薄不足一毫米,却气韵十足,有很强的立体感,极似扬州、嘉定地区的扇骨磨制法。
        象牙雕十八罗汉渡海臂搁目前传世的只有两件,一件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是由清代广东优秀牙匠黄兆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奉旨在清宫造办处中制作的。此件是地方官员所献,据《清宫档案·宫中进单》载:“乾隆十一年七月初二日内务府员外郎管理九江官务唐英进象牙十八罗汉臂搁一件。”这件臂搁景物十分集中,刻工极为细腻圆润,刀法精绝,兽的姿态、人的神情,均刻画得生动逼真,精确工巧,是象牙雕刻工艺中的珍品。清中期.竹刻山水人物乘搓臂搁   清乾隆.剔漆婴戏图臂搁 清乾隆.黄花梨雕松下高士臂搁  清.象牙雕亭台人物纹臂搁(一对)
 清.紫檀雕桑蚕纹臂搁 清.碧玉御制山水臂搁 

清.“石生”款竹刻书卷形臂搁

长20cm  宽8.2cm
        书卷形,正面以行书阴刻《兰亭序》节录﹕“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落款﹕“甲午年四月既望书于云间,石生。”印;“石生”。

清早期.白玉雕喜上梅梢图臂搁

长13.4cm  宽5.6cm
        臂搁形制为书卷形,与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玉绶带牡丹纹臂搁相似(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下,页193,图158)。臂搁正面浮雕喜上梅梢图,背面篆书北宋诗人林逋所作《山园小梅》一诗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后落“子刚”篆书款。构图舒朗,雕刻犀利,磨制工艺精湛,为玉器类文玩佳作。 民国.象牙雕“浒溪草堂”臂搁  

清.白玉雕竹形臂搁

长13.1cm  最宽4.6cm  厚1.3cm
       臂搁青白玉质,稍有瑕疵,竹节造型。凸面琢一只牵牛虫伏于竹上,并出廓雕小竹一枝,凹面对应浮雕7道竹节。所配木座亦为竹节造型。
       清宫中的臂搁品种颇多,有漆、竹、木、象牙、玉等制品,而玉臂搁为等级最高的一种。此臂搁造型生动,颇富自然之趣,润洁的玉质白中透青,清雅宜人。 

清.沉香木雕菊花臂搁

长26.9cm  宽7.6cm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弧起较高。通体凹凸不平,如老树枝干状,但入手光滑圆润,磨工极佳。其正面下部浮雕湖石一具,其上伸展出野菊数茎、杂花若干,姿态秀逸,状物生动,虽然沉香木色泽深暗苍老,但经妙手点化,不乏婀娜之致。其刀法细入毫末,隐起自然,颇富功力。                镇纸又称“书镇”,系压纸的工具。其形制各异,有动物形、花果形、器物形、直尺形、香熏形、几何图案形等。镇纸的制作材料颇多,据陈浏《匋雅》说:“镇纸谓之压尺,铜与瓷玉皆有之,亦多肖生物者。”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图说》解释的更清楚:“镇纸,玉者有古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诸式,最古雅。铜者有青绿虾蟆、蹲虎、蹲螭、眠犬、鎏金辟邪、卧马、龟、龙,亦可用。其玛瑙、水晶,官、哥、定窑,俱非雅器。宣铜马、牛、猫、犬、狻猊之属,亦有绝佳者。”屠隆在《考槃余事》一书中所列举的45项文房用品中,镇纸便是其中之一。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书中介绍:镇纸种式甚多。有玉者,其形为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诸式,极为古雅。铜者,有素绿蛤蟆,蹲虎,蹲螭,眠犬,鎏金辟邪卧马,龟龙等,又有水晶、玛瑙者,各式亦甚多。瓷者,则有官哥、定窑诸名器。
        镇纸是文房收藏中的隽品,考究的镇纸不但做工好,上面还刻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格言、名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镇纸亦称“压尺”。镇纸还叫“书镇”。《南史垣护之传》附《垣荣祖》中说:“帝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木盾,以铁为书镇书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仗。欲工书法作画者不可不备。”《聊斋》作者蒲松龄年轻时,屡试不第,在逆境中愤起悱发,自制两锭铜质镇纸,上刻一副对联以励其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军可吞吴。”如能收藏到名人用过的书镇,无论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非常之高的。

清.黄寿山夔凤镇纸

长9cm  宽4.5cm  高2cm
        镇纸取材寿山名石,色黄似栗,包浆自然,整体雕刻夔凤为饰,作者运刀如笔,施深浅雕技法刻就的夔风曲线圆转流畅,直线根根平细。红木为托,色彩相衬,更显镇纸雅趣。 

清.白玉双龙镇纸

长23.1cm  宽3.2cm  高3.1cm  

清.黄玛瑙凫衔灵芝镇纸

高4cm  长10.5cm  宽5.5cm
    镇纸黄玛瑙质,凫式造型,凫口衔灵芝。此器碾琢精致,其凫毫发毕现。
凫泛指野生禽类,灵芝寓意长寿健康。古代文人置于文房书案上的文具往往追求自然生趣,而宫中清供之纹饰又多取吉祥寓意,本器兼备这两个特点,加之材质珍贵,一望而知为宫中文房用具。  

清.黄玉琴式镇纸

长12.9cm  宽3.2cm  厚1.3cm
    镇纸黄玉质,古琴造型,总体比例略宽。琴面上凸雕七弦,外侧雕有10个标示音位的徽而非古琴上常见的13个。器底部开有两个凹槽,分别表示古琴底板上的两个出音孔,即“凤沼”、“龙池”。
    玉质琴式镇纸并不多见。此器玉质淡雅润泽,似乎暗示着与琴音之清韵相合。 

清.青玉竹节小镇纸

长6.9cm  宽3.9cm
    镇纸青玉质,有玉皮。竹节造型,正面凸雕竹节和枝叶、蜻蜓,背面似竹节被纵向剖开状。
    此镇纸雕刻精致生动,由于是带皮雕做,竹节的造型更加逼真,以温润的青玉雕作竹节,愈显清新雅致。 

清.牙雕松树形镇纸

长13cm  宽5.8cm
   镇纸扁体,略呈覆瓦式,雕作松干状。以浅浮雕及镂雕技法表现松干表皮鳞片错落,极具韵律美感,枝桠虬结,松针如云,裂罅于正背面较浅,于侧面通透,布置巧妙。背面上部有圆形小池,反置可为水丞。尤为精巧的是正面下部松针处有一机括,拉动机括则可掀起一椭圆盖,盖下椭圆池内浅浮雕云螭纹,亦可为水丞,盖背面雕成砚式,且隐隐有墨痕浮现。
   此松树镇纸一物而多用,雕刻、磨工俱佳,设计出人意表,是极为罕见的文房器具。 

清中期.黑漆嵌文竹花卉纹镇纸

高1.5cm  长28.7cm  宽6cm
    镇纸作长方形,髹黑漆,以文竹嵌饰纹图。明清之际,以文竹作文房用具非常流行,这是因为文竹之清雅与文人孤高的性格相适宜而备受文人青睐,这种风气传入并影响了宫廷之工艺。该器虽然装饰简单,但形如长墨,清新雅致,有着浓厚的书斋气息。 

清中期.牙雕梅竹草虫镇纸

长19.8cm  宽2.4cm
    镇纸长方扁体,圆雕二折枝竹竿骈列,其上点缀浮雕及镂雕的竹枝、竹叶,一侧还伸出梅花及花苞。二竿间留出空地,地上高浮雕二蜘蛛,染作红色,极为醒目。镇纸背面平整,刻竹节纹,并浅浮雕竹叶为饰。此镇纸风格简洁别致。 清乾隆.乌金釉瓷塑捆竹镇纸 清.紫檀嵌锣钿镇纸 
        我国玺印通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化,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的(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收藏这类印章,首先应注重于镌刻文字的章法、书法功力、意境、边款等。另外印钮的艺术性,材质的优劣,也是印章优劣的重要因素,这中间如能找到流传有序,人物可考的印章,收藏价值就会大幅度提高。 清末.于硕刻随形田黄印
印文:“不成二耳”,边款:“苏东坡赤壁赋”(略)江都于硕,作者简介:于硕,晚清微雕鼻祖。  

明末.象牙雕双龙钮印章

高4.3cm  面3.9×1.9cm
印文:李延图印、水州水相。 

清.田白兽钮正方印章

高3.2cm  面3.8×3.8cm  重87.8g 明.牛角地鸡血冻闲章 高5.5cm   面5×5cm
    白文印“玉树临风”是一方明代篆刻大家文彭仿汉玉印的佳作,粗看笔画平直规整,然全无板滞之感。这种庄重典雅,凝练稳妥,高古秀丽的汉玉印风格,给人以雍容华贵,气息纯正的审美情趣。

    此印为老坑牛角地鸡血冻石,已熟化褪色。所刻双刀边款“文彭”两字笔势飞动,可见其书法根底之深厚。印文线条平直中微显弧意,体势稳健,而又充满灵气,可谓古朴秀润,尽得风流。
    文彭(147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其父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文彭与其弟文嘉从小受到父亲及当时苏南一带书画家的影响,诗、书、画、印无所不精。
  
 

明末.寿山石童子牧牛钮印

通高5.8cm  印面3.8×3.0cm
        汪泓篆刻,石章白寿山石制,长方形,童子牧牛纽,侧款。印文篆体,白文,右上起顺读“白发向人羞折腰”7字。印面有阴线边栏。边款阴刻隶书体“天启四年十月二十有五日。宏度。”

        此印印文出自宋代陆游《剑南诗稿·卷九·醉中出西门偶书》诗句。此印相对汪泓早期的篆刻灵动略逊,而以规整风貌示人。文字笔势硬折,中含险峭,略有凿刻之意。整体布局均匀,印文力求对称,密而不繁。 

元.龙钮白玉印

高:5.6cm
        这件印玉料白色,呈正方形,上面镂雕一卧龙为纽。龙四足伏地,躬身,昂首,双细角,长发后披。印面阴刻“唐氏子子孙孙用之协相”。 

清.墨白玉蟠螭钮印

高4.5cm
        这方印黑白玉料,含糖玉,可归为多色玉。蟠螭纽,四方形玺,通高4.5厘米。纽巧用黑玉琢半环,一对蟠螭盘缠于环上,体形精细玲珑,生动灵活,带有元朝工艺色彩。光面。 

清.田黄螭龙钮印

高4.2cm  面6.2×6.2cm
        寿山田黄石质,印文:祷天祝圣人万年长寿昌,边款:祷天祝圣人万年长寿昌戊申秋吉石刻。
        金尔珍(1840-1917)字吉石,号少芝,浙江嘉庆人例贡生,工书画,善篆刻,精鉴赏(戊申年是1908年),光绪34年。 

清.包世臣印章

高3.3cm  面4×4cm
        印文:秦湖厚谚谟占星之后。

        包世臣,1775年生、1855年逝世,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笴阁外史。泾县古名安吴,世称“包安吴”。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少工词章。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工书法、肆力北魏、兼学“二王”,备得古人神韵。他不但是为书法家,而是一位在书法史上有巨大影响的书法理论家。此章上方刻有螭龙,印面刀工一流,包浆自然,不可多得。   

清.犀角雕刘海戏金蟾印章

高7cm  直径11cm
        犀角雕刘海,刀工严谨而剔透,线条运用恰到好处,突出了刘海的神采和金蟾的木讷,增强了雕刻的艺术效果。  清.赵之谦象牙印.
         印盒,亦称印奁,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多扁圆形,体积较小,有铜、瓷、玛瑙、象牙、玉等,以瓷质为最佳。前人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印盒具体起始年代已不可考,宋曾巩诗:“印奁封罢阁钤间,喜有秋毫免素餐。”而且传世品中亦见有唐代印盒,由此可见,印盒不会晚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官、哥、定、越等窑均烧造过印盒。元代亦有印盒,元乔吉《两世姻缘》:“恰便似一个印盒脱将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唐宋之物甚为罕见,以清代传世品较多。明代印盒多为铜制,圆形,面微凸起。铜鎏金嵌金丝印盒,盖面有嵌镶的纹饰,子母口,其体形虽小,但作工颇为精湛。 
        明代瓷印盒或圆或方,以明中期以后较为常见。青花五彩龙凤纹印盒,方形,直壁。盖面绘有龙凤纹饰,器身绘有两两相对的龙凤纹饰。底有青花双框“大明万历年制”楷款,为万历官窑器物。清代以铜为印泥盒十分流行,有方形,圆形。装饰技法以鎏金开光錾花鸟纹饰为主,工艺极为精湛。铜錾凤纹印盒,圆形、平顶、直壁,盖面錾有凤纹,盒壁亦錾有纹饰。纹饰细腻,装饰古朴典雅,为清中期器物。 
        以玉为印盒在清代较为常见,多为白玉,圆形弧壁或圆形直壁,或光素或刻有纹饰。白玉印盒,平顶微凸,直壁,子母口,平底,通体光素无纹饰。玉质细腻无瑕,极为典雅大方。以瓷为印盒在清代最为普及,器型较为丰富,可分为大小两种,或圆或方。一般宫廷用具较大。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颜色釉等。以康熙豇豆红,洒蓝釉及乾隆时仿雕漆印盒最为著名。天青釉印盒,覆斗状,盖面平坦,通体施以天青釉,釉质纯净肥润,光泽度强。底有青花双圈楷款,为康熙官窑器物。清代中晚期时,雕瓷兴起,雕瓷人物印盒,圆形圈足,印盖雕有苏东坡游赤壁图,雕工细腻,人物栩栩如生。为清同治年间雕瓷名家李裕成之作。 
       印盒为文房用具中器型最小者,如非名贵之材或名工之作,几乎难以引起收藏者的注意,而专门收藏者不多,故收藏前景看好。

明万历.青花人物纹印盒

直径7.5×7.5cm  高7.7cm
        青花人物画意简练,青花发色淡雅,方形器如此规整尤其难得。  

明中期.剔红花卉纹印盒

直径12cm  高3.8cm
        盒成圆形,通体黑、朱二色漆,分层修饰而成。漆层肥厚,光泽蕴亮,盖、身各雕梅花纹饰,刻工圆润深峻、委婉流畅。盒内髹黑褐色漆。 

明.剔犀如意云纹印盒

直径6.8cm  高4.1cm
        器形双面剔犀如意云纹,线条圆浑,剔犀刀法旋转自如,隐起圆滑,不见刀痕,磨工细致,棱角处润圆莹亮。器形精巧,色沉古朴。 

清康熙.斗彩鸳鸯荷莲纹印盒

直径5.8cm  高2.3cm
        器型扁圆,带小圈足。盒盖先以淡描青花勾出荷叶莲花与鸳鸯戏水的轮廓,再填以绿、黄、红色,施彩薄而浅淡,填彩准确匀净,绘画生动细致,底饰一束盛开的莲花,釉质莹润略带亮青色。该器小巧可爱,品相完美,为文房佳器。  

明万历.青白玉龙纹方印盒

直径9×9cm  高5.2cm
        玉料呈青白色,少许黄褐色沁斑。印盒呈正方形,方正规矩。盒、盖子母口相扣,盖顶面边饰一周回纹,中部刻划一螭龙纹,口衔灵芝,图案趣味性甚浓。盒与盖外壁上下通景饰松鹿纹、灵芝兰花、竹叶寿桃、喜鹊牡丹等纹饰。剔划精细,布局疏落有致。   

清早期.红寿山石雕龙纹印盒

直径9cm  高3.6cm
         此盒以红寿山石制成,温润细腻,色泽朱红。盖以方格十字锦为地,中浮雕一螭龙,鬃刍高扬,竖角,口衔灵芝。龙身侧浮雕“尚均”二字,盒外侧有三条螭龙环绕,首尾相接,蜿蜒流转。盒下部外壁刻三螭纹。盒盖内部细线刻侧面龙纹,线条细腻与康熙瓷盘之龙纹相近。盒底内部细线刻双凤纹,亦极细腻。全盒无一处无雕饰,却主题突出,无累赘之感,其典雅精绝令人赞叹。且盒内部阴刻均为凤纹。 

清康熙.掐丝珐琅菊石纹印盒

高2.9cm  口径8cm  足径8.3cm
        盒扁圆形,盖面微隆,平底。通体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盖面掐饰菊花、枸杞、秀石、朵云纹,为“杞菊延年”吉祥纹样。盒底镀金,中心阴刻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此盒釉色纯正淡雅,色调搭配柔和,掐丝技法娴熟,线条简练粗犷,图案布局疏密有致。康熙时期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技艺日趋成熟,此盒为其时的代表作品。 

清乾隆.画珐琅花鸟纹印色盒

高2.5cm  口径4.8cm  足径2.6cm
        盒圆形,子母口,盖隆起,圈足。盖面作八瓣形开光,其内彩绘花鸟图,一枝蔷薇花朵簇生枝头,两只绶带鸟站立其上,顾盼对鸣。盖、盒立壁分别环饰朵花一周。足底中心蓝色双方框内书“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此盒顶面虽小,却绘出工笔画般的景物,用笔精准,色彩渲染清朗,当为宫内造办处的高手绘制。  

清.碧玉八卦十二章纹印泥盒

高7cm  口径10.6cm  底径11.65cm
        盒碧玉质,正方形,盖面阴刻细蚕纹地,主题纹饰为4怪兽及四出戟八卦太极纹,周边饰勾形纹,盖四面立壁各雕3个章纹符号,共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图案。此盒一望而知为宫禁中帝王御用之器。  

清.染牙刻山水人物图印盒

高2.9cm  直径6.1cm
        盒扁体,圆形,盖身子母口相合,凸唇。通体经染色,色泽微黄,部分施以阴刻,为使纹饰醒目,在局部剔去表层,露出象牙本色为地,装饰效果极佳。立墙题材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盖面则饰山水人物,表现楼阁之上二仕女凭窗目送征人驰马远去,情态婉约,景物旖旎。其整体意匠颇类竹刻中的留青工艺,这是此器最具特色之处。  

清.天然木蟹式印泥盒

通高3.9cm  最宽10cm
        盒以天然木根略加裁剪雕刻,制成螃蟹式。其背部粗糙,腹底光润,口眼清晰可辨,四足参差,螯举横挡,并保留半环形木枝,使蟹足置于其上,盒体安放稳定,设计十分巧妙。蟹背甲掀起,即为盒盖,出人意料。盒内壁髹金漆,可用以盛装印泥。此盒貌似不事雕琢,实则颇费一番匠心,是一件极为奇巧的文房玩物。

        山子__文房置于几案上常见的陈设品,最早一般取材于大自然的奇异怪石,配上各种架座,摆设于案头,以增加文房中的田园气息。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爱石成癖,玩石如痴如醉。如得到一方美石,回来后终日把玩闭门不出。他的衣袖中总是藏着奇石,随时随地拿出来观赏,美其名曰为“握游”。外出时曾见到一块奇石,他欣喜若狂,绕石三天,搭棚观赏,不忍离去。后人在他搭棚拜石处修建了一座“拜石亭”,还在奇石与亭子之间修建了“绕石桥”。到后来为了迎合文人的审美情趣,出现了各种材质,由人工仿自然景观或人文典故而雕琢的山子摆件。

 清.灵壁石文房山子  清中期 白玉雕山子摆件 

清乾隆.青白玉双面留皮浮雕花卉纹山子

高14.3cm
        山子随形留皮而雕,利用玉料自然形状阴雕山石峭壁、浅浮雕花卉水口,枝叶摇曳,花开富贵,技法简练,构图饱满,旧配雕花木座。 

清乾隆.沉香木雕人物山水山子摆件

高30cm
        沉香木产自越南,此件作品木质优良,构图讲究,纹路走势流利飞动, 山子上面雕刻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造型立体,生动自然。 

清.寿山石雕五老图山子

长28cm
        此山子为寿山石质,以圆雕、镂雕手法雕刻“睢阳五老图”。传说“睢阳五老”是北宋仁宗时的五位德高望重的退休官员,暇日里宴集聚会,赋诗酬唱,称“五老之会”,为时人仰慕。此件山子雕工老到,线条流畅,包浆精美。 

清.犀角雕肞下高士山子

高24cm  底宽10.6cm
        山子以崖壁为主体,小桥流水,亭侧山石中丛立透雕肞树,全器构图连贯,景物主体气势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