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可29秒xo不雅视频:马兰《黄梅戏艺术现象和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54:56


Nothing

【甲申讲坛】马兰《黄梅戏艺术印象与人生》 现场纪要

主题:《黄梅戏艺术印象与人生》


主讲人:马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得主)


时间:200912101830


地点:证券期货大楼二楼报告厅


整理人:陈晓伊、沈虹



许建平(人文学院副院长):今天请到的嘉宾是马兰先生。马兰先生有三个第一:一、在当今,黄梅戏演出艺术界表演和艺术全国第一;二、全国舞台剧和艺术剧表演中全部获得艺术奖的第一人;三、在美国获得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第一人。马兰先生成名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她曾是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名代表大会的代表,她所获得的荣誉是最多的一个。特别是当今文化界的名人余秋雨与艺术界的名人马兰结为夫妻,这是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马兰先生!



马兰:谢谢许建平副院长,谢谢各位同学。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么多好听的话,感觉就像照镜子照到了最漂亮的一面,真的很开心。上海财经大学是我一直以来听到的非常有名的学术教育品质优秀的名牌大学。张雄老师和我在一年前有过这么一个约定,就是来财大做一次演讲。对于上海财经大学,我想就我个人来讲,算帐和数字是我的大盲点,今天斗胆在这里拿我的长项——音乐与艺术和大家交流。《黄梅戏艺术印象与人生》,看到这个标题后,我在家也做了一些准备,这和学经济的学生有什么沟通点。从剧种来讲,可能大家没什么兴趣,可是大家在生活中会碰触到音乐、戏剧之美,因此同学们有必要知道一些人文素养。我将从黄梅戏这个小剧种出发,和大家讲一些黄梅戏的历史,然后的一段时间是和大家互动。下面规入正题。

在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戏曲是有缺漏的。直到元代,城市拓展,经济繁荣,出现了勾栏瓦舍,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演出,这些当时还不能称之为戏剧,只是为元代戏曲的出现做了一些准备。真正出现的戏剧是元杂剧,元代有两个非常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和王实甫。西方戏剧比较讲究文化冲突这一观念,而戏剧构成的一个很重要的所在就是冲突。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古希腊悲剧,故事情节都会有英雄,邪恶与善良等等元素。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注重和谐,中庸之道,与戏剧有一些相悖。到了元代,出现了把相关民生的东西,如绘画、戏剧表现出来,中国的戏剧从此开始以繁荣的形式出现。西方戏剧注重五官细节,如耳朵和听音乐,两种艺术形式,动态和静态,视觉和听觉,形成了综合艺术,而戏剧恰恰是这种综合艺术。中国一直不太重视戏剧这门艺术形式。到了清代,情况有所改变,文化含金量非常高。元代,优秀剧目出现,徽班进京,是中国戏剧形成的非常繁华的时代,音乐和演员队伍突飞猛进,可惜那时关汉卿和王实甫已经不在了。在清代,演员的地位高过了文学。戏曲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下面通过黄梅戏为大家稍稍介绍得详细一些,说明戏剧与名生关系以及他的成长历程。

黄梅戏从起点至今应该是200多年的历史。最初并不叫黄梅戏,在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产生。民间有两种传说:第一种,在黄梅雨季中诞生。那时那个地方在发洪水,很多人为了逃难而沿着长江走,在走的途中陈述困境唱给别人听,打动了对方对方就会施舍一些,那边的人长得也很不错,因而他们在饥荒中,哭诉、乞讨,以说唱的方式,一直走到安庆。第二种传说和湖北黄梅县有关。个人认为这两个传说都有关系。最早的音乐是山歌、名遥。比如说《采茶调》……“(唱)小小茶稞矮登登,手扶茶稞叹一声。……”这是当年妇女采茶时所哼唱的。歌词,一、与日常生活有关;二、与环境、心境有关。最早的形成其实就是口传心授,是情感中诞生的东西,十分通俗。它与我们的情感很近,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而不像京剧和昆曲。京昆是宫廷里的戏剧。黄梅戏比较普及,人人都可以唱。它用亲切的叙述方式的旋律,唱的内容却是他们的生态,家计,于是他们走来走去,被很多人说传说,于是很多人知道有一群这样的灾民,他们唱得很好听,于是他们有人被人帮佣了,有人三五成群地开始自己找生活。小团队将故事收集起来,在一定时间聚集在集市里开始演唱,街头开始出现手抄本的剧本,类似《白蛇传》,《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没有规范的艺术体系研究者,起家相当简陋。但在简陋的过程中,最大的好处是它始终和人们保持一种最简单和亲切的关系。

其实第一次出现班社也只有一百多年。上世纪30年代,这个剧中已经有了像样的班子,但还没有剧场。他们游走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主要在安庆这一带,很多的前辈是和京剧和徽剧的班社和在一起演,在这过程中也学会了一些武功和声段,开始有了乐队的意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他们的艺术手段很丰富,也有了更大的市场。如严凤英、王少舫所演的《天仙配》
虽然是民间传说,但却是艺术的巅峰。严凤英小时候是放牛娃,天生声调非常好,在这座山的喊声可以传到那座山,她从小的艺名叫小红六,她的号召力之强,已经达到了如果那天她不演,观众都会退票,这是黄梅戏第一代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家。当她在京徽同台演出时学到了很多。1949年解放后国家成立了黄梅戏艺术剧团,从安庆搬到了合肥。所演的剧种都是男欢女爱的爱情故事,老百姓非常喜欢,后来到上海参加戏剧大汇演,一夜走红,在上海名波万户,严凤英深受上海观众的喜爱。由于在大城市的被欢迎和接受,开始有新的文化人进入。从前线调来编剧,为他们写剧本,作曲家开始整理乐队,有了打击乐器等。黄梅戏真正走上正规阶段是从50年代开始。

这个剧种是一个年轻的剧种。50年代是严凤英的艺术巅峰期。这与当年这一代的艺术家息息相关。黄梅戏在上海被接受后,他们开始走入各地,在66年还准备出国印度,特地准备了用珍丝串成的衣服,但没想到国家与印度边界有些争端,最后只能告吹。这个剧种的特点确实与别的剧种不太一样,它的起家很有亲切感。(田汉说过,山歌小调有亲切感。)在20年前,我曾演过一部讲严凤英演黄梅戏的戏,大家可能不熟悉。后来文革出现了,严凤英被误认为香港特务而服了100颗安眠药自杀了,她死后还被人解剖怀疑体内藏有发报器。严凤英在1968年去世,只有38岁。邓小平改革开放,是黄梅戏有了一片开拓地。我在1980年加入,改革开放让我们从学校接过了接力棒,黄梅戏有了非常好的历史时期,80年我们又走入香港,很快被接受,这一群人开始被社会所了解。后来我个人离开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离开了政府团体,来到了上海。

作为一个专业中人,我一直没有离开过黄梅戏,我一直在思考黄梅戏的未来该如何发展,去年年底,我开始跨界做音乐剧,音乐剧是英美的百年老店了,它的艺术样式充满生命力与青春气息,而不像京剧那样广泛、雅致,与黄梅戏有相似之处。我希望能找到被年轻人喜爱的一种艺术样式,所以考察了很长时间,也做了一些探索——黄梅戏应该以何种方式呈现给这个时代。走了一些混搭的路,请来电影导演编曲。下一步,我会将音乐剧所用的一些元素加入黄梅戏中,希望凭着自己的艺术良心做一些你们爱听、享受的音乐作品。

我有很长时间在思考,为什么剧院里的年轻人那么少,电视中放的戏剧虽投资宏大,却还是那么难看,所以我们希望做一个好作品,而你们是非常重要的检阅者。希望大家以后打开电视后,如果碰巧看到我所编的戏剧,能停下五分钟,看一看。我能在你们年轻人身上找到很多东西。艺术无处不在。我认为戏剧不会消亡,也不会像五六十年代影响那么大。戏剧要与电视、现代传媒相结合,除了艺术要改进,表达方式要提升,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策划和营销。这在美国和香港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如果有喜爱艺术的同学关注艺术市场的营销和经营模式,希望能将它们加入到艺术传统模式中去。

我去过日本,在那里发现同样日本传统戏剧也遇到同样的窘境,但他们却比我们好一些,因为日本有60%是A型血,是比较勤奋的性格,这也许与他们的成就有关。日本歌舞伎已经成为宣传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我们艺术工作者要做好,再加入你们青年人中的人才,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中国,推向世界。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喜好能为世界所了解,我们的文化和艺术需要很多的发言和责任。希望大家多加关心中国的文化,除了中国戏曲,还有很多民间的地方剧种,大概有130多个剧种,但目前能活跃在市场上的只有三十几种,最有影响的京昆,也是靠国家力量在扶持。但是京剧还是存在问题,现代的年轻人看不懂,使得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开始思考可以保证的一点是,中国戏曲发展到今天,它的观众是在萎缩的,其实我也想做一个现场勾连,21世纪中国戏曲应该如何往前走,它的声腔,形体,音乐其实都是我们丰富的国宝,我很自豪,也很忧虑,最好是能够被青年人说喜欢。黄梅戏只是一个小剧种。

下面我总结一下:中国戏剧在传统文化中是缺漏的,到了元代有著名戏剧家王实甫、关汉卿,戏剧开始出现,在清代开始繁荣,而在近代生存困难,到了解放以后又开始繁荣,但在文革中被休克,改革开放后它又复活了,但现在却遇到了瓶颈,戏剧遭遇巨大的挑战,它在21世纪面临重新探索和改革。但是,它有家底,而且有许多新的元素进入,还有年轻人的智慧,所以我打着赤脚,离开原来的团队、政府,开始闯荡世界。‘有个钢琴家对我说:“马兰,你以前是井底之蛙,现在你是蚂蚱。”我笑着说:秋天的蚂蚱,跳不长。’虽然这样,但是我决定做一只推动中国艺术发展的蚂蚱!想踏一踏荒原上的路,把中国戏剧传递给全世界。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同学1. 马兰老师,你好,我听不懂京剧,昆曲,我只能听懂黄梅戏,可能是和黄梅戏与京剧不同,离我们的生活很近,都遇到了瓶颈,最近看过一部改编的京剧,改自痞子蔡的作品,而且看懂了那场京剧,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再看黄梅戏,发现这样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些遥远的。现在没有人穿的像女驸马那样了,也没有所谓的仙女。是不是可以用黄梅戏来表演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呢?

答: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有着自己的样式。黄梅戏并不太擅长演大结构的历史故事,她的特点是欢快,青春。黄梅戏不适合各种样式,像黄梅戏,没法演《三国》、《水浒》。网络文学,黄梅戏可以演,但演不出像样的。它最好在视觉省美上演古代的比较好。黄梅戏就个人觉得这个剧种最好的表达是古代的故事,有些剧,是新瓶旧酒,其实,穿上古装不一定就离你远。像莎士比亚的故事,四大悲剧,仍然很受欢迎。好的作品一定是穿越时代的。

在这样的形式下,它的形式决定了。戏曲有一个形式的套路,抽象了被提纯后的形式美,可以用宽一些的戏剧概念,衣服可以向现代那样,音乐可以用黄梅戏的曲子,但形体却最好是现在的。而且,抽象艺术的美,不能用西装革履来展现。你们可以小剧场、生活化的来表现,但是形体要非戏剧,只用音乐。平时可以用黄梅戏做点游戏,反串《七仙女》,用现代版的故事来表现,游戏一下挺好。



同学2.
马兰老师,你好,我今天来听你的讲座,一是想了解黄梅戏,二是冲着那张漂亮的海报去的。我想问两个问题:一、在当时古代的戏剧中,黄梅戏算不算山寨文化?像美国的黑人文化,也是少数人的文化,您是如何看待山寨文化的?二、戏剧是电影等的综合体,但是现在戏剧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有一个反例:如今很多中央戏剧学院科班出身的年轻演员都已经改行了,投入了影视表演,专辑,进入市场,抛弃了原来所学的专业。像因为春晚而红的那个美眉,中戏科班毕业的,现在也投入影视界。戏剧成为老年人的。我还有一个积极的例子:年轻人喜欢的周杰伦,他在他的歌曲中融入了一些戏曲元素,深受年轻人的欢迎。您对这两个例子中的矛盾是如何看待的?

马兰: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要说的是,黄梅戏不算山寨文化。其实我对山寨的定义不是很清楚。黄梅戏起家时,一切都是从心灵中诞生的,是土生土长的。对于山寨,我不了解,但是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老师,800块买了个可以看电视的手机,我想想爸爸看电视不方便,就说我要买两个。结果那个老师说,这是山寨手机,辐射多,我开始思考,对山寨机我打了许多问号,我怕麻烦,对安全性比较重视,还是宁愿用能让自己省心的方法。后来,我问一个做手机的朋友关于山寨手机的问题,他说物美价廉啊。手机的构件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注册罢了。若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起来的生产企业,不一定是坏事。这很正常,也是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些企业应该面对现实接受它,同时想办法克服它,要有真正自己的东西出现。让民族有真正的创意出来,注重质量,让西方人竖起大拇指!

第二个问题。我有很多中老年的戏迷,但也有十几二十岁的戏迷。像很多人喜欢周杰伦、林志玲,那么林志玲的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不管是什么,他们都会很喜欢,这是一个粉丝的心态。对于陶喆、周杰伦也许也是如此,因为是他们的粉丝,就会喜欢他们的每一首歌。陶喆、周杰伦把戏曲元素放到了歌曲中,其实是游戏了戏曲,但这也十分符合艺术的创作形式。这说明他们比一般人会玩,运用他们的智慧,加入戏剧元素。用宽泛的艺术创作观念来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曲者,如陶喆的《Susan说》(唱),让30年代的东西进入,使得青年人了解,让人有种怀旧感,不过在老一辈的人眼中,这种怀旧有些变形。这是一个时代的生命密码。在流行歌曲中放入戏剧元素是件非常好的事,把戏剧玩的让年轻人喜欢,这很好。

有一次,我在与余秋雨逛商场时,我突然站住了,听到广播里传出一首拜年歌,用的是黄梅戏的曲子,很吸引人,玩得很好。比专业的人,板着严肃的脸好很多。所以一定要用深入浅出、游戏的方式,这样才能做到轻松。谢谢大家喜欢。



同学3:马老师,你好。我最先看到您是在05年的春晚。当时您穿着贾宝玉的衣服唱《女驸马》,第二天我去同学家做客,同学的父母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看到马兰了吧,马兰出来了。我因为地理的原因,比较常听秦腔。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黄梅戏剧种很清晰。而京剧与越剧是分流派的,个人有个人的风格,那么,黄梅戏有没有流派之分?比如《女驸马》,可以分几个流派来唱。流派是剧种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还是有些剧种是没有流派的?如果没有,是不是有什么原因?

马兰:我非常惊喜财经大学居然有人对戏剧如此了解。我本人是不主张流派的,艺术的特性是创造的产物。每一个生命由它自己的方式呈现。流派的含金量还是相当有限的,只能称为特点、特色而已。从学术角度看,这是非常严谨的事、系统的事,而不是声腔拐弯、嗓子的不同。这根本是不够的,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问题。出于这点,我个人不主张流派。

    我说开去,曾经跟一个杂技老师聊起熊猫的事,说你们这个大熊猫的杂技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全世界的欢迎,那是得到国家批准的。我开玩笑说,这个熊猫不让它结婚,不能有下一代,来接它的班。他说:不能,好的就是唯一的,我如果让它谈恋爱了,它就不搞艺术了。(台下笑)他的熊猫始终是没有结婚的。我举了一个好像没什么联系的例子,想说明什么呢?那就是,真正好的艺术就是唯一的,如果毕加索和梵高,跟在后面的有一大堆人,说到底,最好的还是毕加索和梵高。如果是那样,我喝不了解它,欣赏它,然后加入我的生命创造,这才是健康的创造,变成一些另外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模仿,搞到底,你也不会是毕加索和梵高。如果不加入你们自己的生命智慧与创造,那是人类的损失。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学习重要的艺术家的好的成果,所以万万要记得,艺术是创造的,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好的就是唯一的。(大家鼓掌)



同学3: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昨天去看了一个昆剧的演出,是解说式的,把台后装扮搬到了台前来演,介绍昆剧的发展等。相当于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这样一个活动,其实也是一个宣传活动。但是整个看下来非常有意思,把戏曲群众化了一下。本来昆剧,是很高雅的。昨天的活动很轻松,还互动了一下。其他,像越剧的话,她的网上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好。像我们秦腔,也出了一些书,在网上做了一切工作,像您说的,戏剧的地位可能不会像以前那么高,但是是不会灭绝的。所以,您认为黄梅戏在宣传上应如何做工作?

马兰:好,谢谢你对黄梅戏的关心。其实黄梅戏的宣传花的心力远远超过了它艺术本身。这与现在的商品社会,也跟政府官员的施政政绩的要求有关。清代是黄梅戏的艺术让位于演员,现在是黄梅戏的创作远远落后于宣传了,黄梅戏现在其实10几亿有一半人知道黄梅戏。我还在黄梅戏领域时,在全国搞调查的时候,黄梅戏所收到的欢迎程度处京剧外,排在第一位。而我本人也受大家错爱,多次评为最受欢迎的演员。这些看起来好像很重要,但是一个剧种,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作品要好。其次是她的这是核心。所以黄梅戏要回归到艺术本身。好好做一些高水准、高层次的艺术创作,这将产生一个好的胜利,这样的宣传才会言之有物,而不是假繁荣。好像年年都是评奖,晚会,其实检验一部戏的依据并不是宣传,很重要的一点事票房。像百老汇,是人去看剧,而中国的戏剧大多数是少数人带着戏,跑码头走。所以中国要有好的作品,忘记一件事太容易了,宣传并不是第一,我们不缺宣传的手段,缺少的是宣传的设计,营销的设计、策划。(鼓掌)

同学3:黄梅戏有个优点,就是非常深刻的群众性。一个人可能不懂京剧、昆曲,但是能哼几句黄梅戏,像《天仙配》。所以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能否与马老师合作一曲?让大家饱一饱耳福。(掌声热烈)

马兰:我前面也唱过不少,我想还是你独唱一段向大家展示一下吧!而且,我唱不稀奇,买票就能听到,而你就不一样了,很难得啊。你们想听我唱,下次你们有活动,我粉墨登场,给你们献艺。(鼓掌)所以,还是你唱吧。(台下笑)

同学3:(唱《女驸马》中的片段),(大家鼓掌)

马兰(微笑):我想同学都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让大家都认识你一下。我想为你做一下宣传。

同学3:我是来自会计学院的,研一学生,我叫……

马兰:谢谢你,你唱的很好,很流畅,以后要发扬光大哦~(大家鼓掌)


同学4:马老师,你好,今天我听了您讲的从黄梅戏的发展史到对黄梅戏的思考与探索,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其实前面的同学也问过,那就是关于宣传,我还想问一点是黄梅戏是不是该想想它最后走向哪里?剧场?电视?光碟?是不是应有一个地点或承载体?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让年轻人了解,如何宣传设计,利用媒体,比如用网络,将黄梅戏与现在的形式相结合。第三个问题是,黄梅戏与现代的形式如何走,走向哪里?我想您一定知道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这个节目,(马兰:去过一次,当评委)它的栏目就是把传统与现在相结合做出创新,走出大陆,那么,黄梅戏应该怎样走出去?另外,应该怎样培养新人,在黄梅戏中加入我们年轻人,使我们能融入,使老中青同台,是否也应是中国戏曲发展所应该思考的问题?另外今晚让我看到了一个舞台之外的,让我看到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马兰老师,也让我学到很多,谢谢马兰老师。


马兰:对于剧中的宣传,我觉得大家还是太在意宣传了,在现在的环境下,很容易忘记一个人,一件事,所以宣传确实是很重要,看谁能抢到焦点,而且现在宣传手段太多了。但是,一个剧种,要有自己好的作品,要有自己喜爱的演员,它缺的不是手段,它缺的是脑袋。针对第二个问题,我认为这与教育是有关联的。我觉得艺术与其他东西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大艺术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等出来的,是上天给的,他是有灵气的。大艺术家是不能复制的。像梅兰芳、毕加索,他们的儿子、孙子都不是梅兰芳、毕加索。我不知道以后DNA技术会不会复制出一个毕加索,但是要有艺术家出来,只能等。中国有许多戏剧学校,但很难说这些人会被培养成大艺术家,我们会掏心尽力培养他们,但是不能保证他们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说不定在某个穷乡僻壤中会诞生出一个大艺术家来。像我们看到的毕加索、迈克杰克逊,他们都是上帝的礼物。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懂一些音乐和线条,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专业。如果出现一个好的艺术家,不要错过。只要有真正好的作品,一定会有对心灵的启发。每一个人都应培养自己的审美等级,尽量多看好的东西。我们允许音乐泛滥,随着经济发展,我们的审美等级要提高,这样才能辨别,等艺术大师来到你身边,不要错过机会。(大家鼓掌)



许建平:时间不早了,提问结束。听了马兰先生的讲座,我有很深的感受。马兰作为一名艺术家,她的文化厚度,她的历史感,责任感,以及生生不息的探索的脚步,都让我感触颇深,也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以前关于艺术,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说艺术就像泥巴,艺术家从泥巴里拿起来搓来搓去,然后把它扔掉,再捡起来,再扔,再搓。我以前不相信艺术来自民间、苦难,但是,听了马兰老师讲的,黄梅戏真的来源于苦难,乞讨,生活,生存。它离人最真,离生活最真。第二个误解是对于表演艺术的。而现在我了解到是音乐在争夺戏剧,今天的音乐是与生命的内容相关的,而黄梅戏的音乐,抓住的也是全国人的心,因为它源于真实的情感。
   
同时,我对马兰有两个意外的发现。我觉得马兰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她告诉我说,她已经好几年不参加比赛了。因为现在要成名太容易了,媒体要捧红一个人太容易了。她认为,艺术的生命不在于炒作,把它放在次要,而在于它留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提出艺术是带有个性化,不断创造的。她对艺术的不断探索也令我感动。在黄梅戏的领域里,她足以称霸,当她达到一定顶峰后,她还在不断探索,在探索西方的音乐剧。她在不断探索,认为不要流派,艺术在于创造。流派是理论家的事。还说艺术家是天给的,回忆了文化史,真正的大艺术家是需要特定条件与环境的。马兰的提议很有道理,很大胆。另外,我没给马兰介绍,财大的同学是很厉害的,在上海的考分是很高的。像刚才那位同学,学会计,还懂戏剧。(大家鼓掌)


马兰:我为你们感到自豪!


许建平:我今天真的很高兴,因为在座各位不仅是马兰老师的粉丝,而且是戏剧的粉丝,还是中国戏剧的承担者,创造者,至少是一个思考者。马兰老师是一把火,淡然而鲜活的火(大家鼓掌),点燃了大家的心,点燃了财经大学的同学对艺术的追求,点燃了上海市青年人对艺术的追求的心!这个火,不会灭,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成功!所以让我们再次感谢马兰老师!


马兰:谢谢大家,谢谢!


在讲座最后,马兰为才大学子题词:艺术是人的最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