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的食物有哪些: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13:10

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综述


         
2009-5-14 11:20:01  阅读数:911  网友评论:0 (顶:0,踩:0)条

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综述
一、 国内外研究情况
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高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因素。
(一)20世纪初研究的是教师特征与教学高效性的关系
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高效教师?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高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
(二)20世纪60、70年代研究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高效性的关系。
1. 关注学生的学习
国外的研究表明,高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高效教学的前提。20世纪以来,很多心理学家就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问题开展研究,揭示了许多与学习本身和促进学习有关的心理概念、规律和过程。在加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
除了加涅,还有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与布鲁纳相反,另一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按照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又按照学习所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学习者能在学习新知识时,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要和所学习的有意义材料的结构结合起来。所以,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他们只是被要求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作它用。
无论怎样,这时候的研究已经把注意力从教师的身上移向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但有一点必须指出,那就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无论是加涅的教学设计,还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或者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2.关注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不再被看成是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高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就是彼此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这种交往永远是教学的核心。
3.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
迄今为止,所有的高效教学著作中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高效教学策略,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高效性的,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到底有多少种教学策略,这难以统计,比如数不尽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观察策略、决策策略,学生学习的预习策略、练习策略、解题策略等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人们普遍认为,相对于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来说,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如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的策略、原理学习的策略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三)教学媒体与教学的高效性
1.微格教学
六十年代初,发端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微格教学是为培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而设计的。通过选取短小精湛的教学片断,在导师(老教师)的指导下,一般3~4名学员一组,同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备课,施教时一位成员执教,其他学员扮演学生,让受训对象就某一教学片断施行5~10分钟的教学,并将教学实况录像。结束后,导师与学员一起对教学进行总结,反复观看录像,评议教学情况,多次反复,达到提高受训者教学能力的目的。微格教学技术对提高教师教学的高效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新技术与教学的高效性
从19世纪末期开始到20世纪上半叶,多媒体教学技术沿着两条不同线索发展而来:一条是以模型、图表及基于视听技术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视听媒体及其组合(复合媒体)为特征的视听教学;另一条是在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初衷是实施个别化教学,克服班级授课中不能照顾到每个儿童的需要的弊端。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显示出其它的优越性,比如扩大受教育面、减少教学难度、便于及时巩固、提高教学速度,扩大新知识容量等。美国学者布兰斯福特(1999)认为,由于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现在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
二、高效教学的理念 
高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惟一标准。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
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
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所谓"高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高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高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对此,学者们近来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一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高效教学的根本体现;二是高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三是高效教学要能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四是高效教学是一种理念。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对它的再界定,即:高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高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高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高效性主要是指应该满足“三维目标”的实现。即教师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高效教学策略研究,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策略研究,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所采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策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最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该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感受实践研究的意义,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及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中教师能实施高效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高效学习的策略。达到高效的教育高效学的统一。
(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们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而学生却没有获得预期的发展。究其根源是教师们没有掌握教学实践活动其内在的规律性。而教学研究是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结、升华、提高和创新,通过探寻教育的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没有认识、发现、解释这些规律,以致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违背了它,就要受到限制、制约,教学效果就会特别地差,有人教了一辈子书,但却始终未能深入进去,课教的平淡乏味,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性;还有的教师,教学一旦进入“高原期”便长期不能突破,这些都与不重视教学研究有关系。所以,离开了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活动就不会有创造,教学实践活动就会停留在低水平上,在原来的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三)减负的要求
面临考试的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究其原因,与教师实施教学的质量低下有关系,因此,我们通过开展“新课程教学下的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课题,提高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在课堂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课内损失课外补”教育现象的发生,真正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发展其他的兴趣和特长。
(四)新课程下必须改革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传统对教学内涵的界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教学是根据特定目标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高效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内涵上并不矛盾,都主张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依据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强调教与学的统一,都蕴含着教学要遵循的规律。只不过高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而传统教学更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