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大中华区:畜禽污染治理与发展绿色畜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33:13
畜禽污染治理与发展绿色畜牧业
近来年,福建省邵武市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畜禽规模养殖,使畜牧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主要支柱产业。但由于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治污设施建设等工作相对滞后,畜牧业污染及畜禽产品公害问题日趋严重,环境引起的条件性疫病已上升为畜禽的主要威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畜禽产品的残毒和生物安全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故控制和治理畜牧业污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畜牧业,生产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禽产品,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迫在眉睫。对此,邵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治污办,先后下发了《邵武市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关于开展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邵武市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能源环境工程技术方案》、《邵武市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简称《布局规划》)、《畜禽养殖业建场管理规定》等,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把全市所有畜禽养殖场(户)列为整治对象,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属地管理、业主负责”的原则,实现畜牧业污染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实现畜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就邵武市畜牧业的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打造绿色畜牧业的对策作一些探讨。
  畜牧业的污染现状2004年全市生猪存栏17.9万头,出栏20.3万头,比上年增长10.8%;牛存栏2.1万头(其中奶牛0.49万头),出栏0.18万头,同比增长12.8%;羊存栏4.1万只,出栏3.7万只,同比增长23.3%;家禽存栏149万只,出栏267万只,同比增长21.9%;兔存栏5.4万只,出栏5.2万只,同比增长18.2%。肉类总产量17833吨、禽蛋产量3060吨、奶类产量9952吨,同比分别增长12.4%、16.5%和54.7%;实现畜牧业产值2.56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9.7%,占农业总产值的15.7%。共有规模畜禽养殖场125家,主要分布于邵武中、东部,其中禁建区内34家。
  污染现状畜禽排泄物污染养殖场布局不尽合理,多数位于村庄、路、溪畔,且未把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排入溪、田、塘。据初步估算,全市规模养殖场年约产污水23万吨、粪尿3万吨、
  COD883吨、BOD576吨、氮96吨、磷34吨。若不处理好这些粪污,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畜禽产品污染在畜禽饲养中,由于兽药、激素、微量元素和各种饲料添加剂等物质的使用与超剂量添加,导致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积累过多而残留。如养殖户为畜禽促生长而大剂量使用高铜、高锌及其它金属元素(砷、铬、铅等)等矿物质添加剂,造成排泄物中矿物质含量超高而影响土壤生态。如防腐剂、防尘剂、抗菌剂、抗氧化剂、维生素等长期或使用不当,导致药物残留、耐药性和过敏中毒等。这不仅对畜禽产品质量、畜禽安全与健康造成影响,而且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行业发展。
  存在问题治污涉及面广、难度大由于规模养殖场分布广、设施简陋,部分场主常抱有临时观念,对固定资产及生产辅助设施未作长远的规划和投资,且经济实力差,建立治污设施有一定困难。
  资金缺乏养殖场治污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的资金,按现有的经济状况,各级财政很难解决资金来源;大多数养殖户的生产资金都是靠借贷来的,再抽出资金治污可能性小。据测算,200头猪场治污设施需土地100m2、投资2.9万元;要使禁建区内养殖场治污达标需投资3000万元,资金缺口大。此外,采用工业化处理方法使粪污达标排放的部分资金目前虽然由政府承担,但运行成本及维护费用养殖场也难以承受。
  监管乏力一是认识不足,一些地方领导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注重环保工作。二是政策法规未健全或不配套,操作性不强,行政管理缺乏依据,养殖场操作难度大,重复投资多。三是管理职能不明确,环保部门缺乏治污队伍和手段,无法直接落实;农牧部门负责畜牧业生产和技术指导,无治污行政执法权。
  治污工艺与技术有待研发养殖场治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今尚未有一种单一的处理方法就能达到理想效果,治污工艺与技术不够合理、成熟,运行费用较高,片面追求达标排放或还田利用,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治污模式等。
  打造绿色畜牧业的对策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宣传污染治理法律法规、政策和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规定,营造良好的畜牧业生产与污染治理氛围,增强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对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等情况进行宣传报道,重点宣传绿色环保型畜牧业的优势和生态养殖取得好效果的养殖场,对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曝光,引导养殖户向生态养殖模式发展,走产业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布局养殖场须按照《实施方案》、《布局规划》的要求进行实施。养猪、养禽业宜以中、东部适度养殖区为重点;奶牛业以东部4个牧场为龙头,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至2010年限养奶牛5500头;草食畜以草畜结合、基地和专业户发展养殖为主,肉牛以沿山、洪墩、大埠岗镇、金坑乡为主,发展肉牛5000头;肉羊以中、东、南部为主,年出栏肉羊3万只;兔以下沙镇为重点向周边乡镇辐射,发展长毛兔1万只。要逐步实施养殖由平原向山区转移、密集区向疏散区转移、中部向东部和南部转移。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养殖场须严格审批与管理。在禁建区附近建场的应设在禁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或侧风处,场界与禁建区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得<500m,与禁建区河岸安全水位警戒线段距离不得<400m。指导养殖户选择远离城镇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有一定坡度,排水良好,离农田或菜地、鱼塘、果园、林区较近的地方分散建场,充分利用天然屏障,实行“多点式”饲养工艺(即繁殖群、育成群和商品群分别建场,场间相距1km以上),因地定畜(按1km2耕地吸纳30头猪粪尿计),适度规模(一般认为养殖场畜禽饲养量不应超出肉牛1000头、肉猪3000头、蛋鸡7000只),改变传统的求大、求全、求方和求整齐的观念,这样既节约土地、利于防疫,又便于粪污治理和生态利用。
  推广实用的治污工艺与技术在建场中应按粪尿分离工艺设计,实行“雨污分离、干湿分离、饮污分离”。目前较为经济的畜禽粪污处理模式是粪尿分离,将干粪就地堆积发酵或干燥灭菌除臭处理后运出使用,污水采用格栅、过滤、沉淀池等设施处理后入农田、鱼塘等。在综合处理畜禽粪污方面,可采用沼气化处理(如200头猪场需建酸化调节池2m3、发酵池20m3、兼氧滤池10m3、氧化塘90m3等及配套附属设施)、食物链“加环”技术(用粪便养殖蚯蚓、蝇蛆、蝇蛹、水蚤和培育浮游生物等,再将这些生物用作食料养鸡养鱼)、厌气池发酵处理(粪水→厌气池→沉淀池→净化池→灌溉农作物)、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废水→格栅→沉淀池→酸化池→人工湿地→氧化池→排放)等。同时,推广建设生态现代化养殖场,实施绿色环保技术,搞好养殖场环境绿化,以减少有害气体、灰尘、噪声。大力推广“牧—沼—草、果、茶、蔬、林、粮、菌、鱼”等立体生态养殖模式,重点扶持发展粪便加工有机肥、沼气转化能源等,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变废为宝。对农村散养畜禽舍(点)要结合镇村规划、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技术,并种养结合,实现清洁养殖。
  加大依法治污与支持治污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土地法》、《森林法》、《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大对养殖场污染整治和环境监察力度,依法治污,并充分应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综合治理。对禁建区内的养殖场须限期治理达标,对超期未治理达标的责令搬迁或关停,其他区域的养殖场力争两年治理达标。同时,要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从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正确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政
  府制定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考虑投入一定资金,养殖户也应筹集治污资金,并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征收排污费等手段,多渠道筹措治污资金,建立治污专项基金,统筹管理,鼓励和扶持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治污事业。
  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降低污染首先要建立健全区域性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速繁育和推广适合不同资源与生态条件的良种畜禽,实行绿色养殖,善待畜禽,减少应激。其次要建立绿色饲料生产基地,从饲料原料的生产与选购、饲料加工、配方设计、分发饲喂等方面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实施畜禽营养的调控,按理想蛋白质模式,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采用消化率好、营养成分平衡、排泄物少的绿色环保饲料配方技术和膨化、制粒等加工技术,配制符合畜禽营养需要的平衡日粮;在饲料中合理添加合成氨基酸、酶制剂、微生态制剂、低聚糖类、有机微量元素、小肽类、中草药等绿色饲料添加剂,并将不同品种、性别、日龄畜禽的营养需要与日粮供给量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畜禽粪便、氮、磷、金属元素和有害气体的排出量。第三要开发利用秸秆、蔬菜、农副产品等作为饲料,并充分利用果园、沙洲、荒地种草养畜,做好青贮和秸秆氨化处理,经牛羊过腹还田,减少废弃物污染。
  加强兽药卫生监管与防疫灭病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包括兽药管理、兽医卫生监督、疫病防治体系等),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冷藏、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与卫生的监管,规范使用兽药,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和激素类药物添加剂等,督促养殖场和饲料加工厂改善生产环境。充实市、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治队伍,强化动物检疫、疫病监测与免疫,应用高效、广谱、低毒消毒药物定期消毒灭源,并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控制、扑灭和净化疫病,提高防疫灭病水平,保护和推进绿色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