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雨果的故事720p:国宝大迁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7:01:17

国宝大迁徙

分享到 编辑文章 

章节

展开 收起
  • 1 南迁避战火
  • 2 千里大挪移
  • 3 骨肉又分离

  故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近600年的皇宫,作为中国历代皇家文物、特别是清宫文物的收藏重地,其所藏珍宝不计其数。它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见证与载体,是文化延续的历史缩影。然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宝遭到极大威胁,如何保全以免于罹难,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博物院的珍品迁移。这些珍贵的文物穿越南北,横跨东西,播迁不断,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度尽劫波,接受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生命洗礼。


 

 

南迁避战火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平津面临“唇亡齿寒”之忧。为了使文物免遭厄运,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开始筹备文物南迁,准备将文物转移至内地保存。但囿于一些人事纷扰,文物抢运计划直至1933年初仍未实施。其间,工作人员一直在进行整理、挑选、装箱工作。为防止文物途中破损,每件国宝均以数层纸张包裹,外面再用草绳层层缠紧,依次装箱后,在空隙间塞满棉花,然后钉箱盖,贴封条,以做到万无一失。

  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热河和长城相继告急,文物南迁已是刻不容缓。行政院于10日开会,决定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担负故宫古物保管工作。关于古物南迁办法,责成内政部、财政部、教育部、铁道部、交通部五部组织委员会,共同办理运输、保护、安置事宜。

  2月6日晚,“故宫文物大迁移”在秘密中进行。从紫禁城到车站全部戒严,第一批南运文物2118箱从午门正式启运。两列火车从前门火车站出发,开往浦口,再转运至上海。18节车厢上装满了长3尺,宽、高各一尺半、贴有封条的木箱。列车沿途所至,均有军队保护,车顶四周架设机枪,车厢内遍布持枪宪警随行护卫。

  此后,分别于3月15日、3月28日、4月19日和5月15日,又有4批文物陆续运抵上海,总计19557箱。其中,书画9000余幅,瓷器7000余件,铜器2600余件和众多玉器,内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实录、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国档案史料3773箱等。还有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及各种善本,当时国内发现最早的印刷品《陀罗尼经》五代刻本,国内最古老的石刻“岐阳石鼓”等,都是价值连城。文物抵沪后,存放于法租界天主堂街仁济医院和英租界四川路业广公司内。随后,北京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成立。文物在沪期间,曾应英国政府之邀,为庆祝英皇乔治五世即位35周年活动,挑选了80箱文物精华,于1935年11月28日在英国举办了轰动一时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故宫文物虽然南运存放于上海,但随着日军侵略步伐的加快,其前景堪忧。于是,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朝天宫旧址修建库房,1936年8月竣工。1936年12月8日~21日,这批文物再次动迁,分5批移往南京新库房,并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然而,这批国宝并未享受许久的清静安宁,卢沟桥事变于次年7月爆发。随后,日军又于“八一三”对上海发动大规模攻势,首都南京危在旦夕,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再次面临危境,必须尽快抢运至安全地带。

 

千里大挪移


  国民政府下令即刻转移文物,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奉行政院令,决定由工作人员分3队携带文物迁往大后方。迁移工作分南路、中路、北路三路先后进行,最终落脚地为山城重庆。

  第一批文物走南路,由南京——巴县。1937年8月14日,即淞沪战争爆发后的次日,首批文物启运。招商局“建国轮”装上80箱西迁文物,主要为送往伦敦展览的精品,有唐代吴道子的《钟馗打鬼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和米芾的书法真迹等,弥足珍贵。
此批文物由南京水路运至汉口,然后转汽车抵长沙,存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的地下室。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计划在附近的山上开一个山洞来贮放文物,但计划尚未落实,日军开始对湖北、湖南轮番轰炸,长沙告急,行政院赶紧下令将文物迁至贵阳。迁走不到一个月,湖南大学图书馆就被敌机夷为平地,幸而文物及早转移而未受损。

  南路迁运路线非常曲折。因当年湘西一带时有土匪抢劫,为保护文物安全,湖南公路局先派出10辆汽车绕道广西桂林、柳州,车至广西边境,再由广西公路局派卡车接运。到贵州边境,再换贵州公路局车辆。1938年1月,首批文物终于到达贵阳,又于11月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安顺华岩洞储存,并成立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

  1943年12月25日,经国民政府批准,选取其中部分历代字画精品,在重庆举办了“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书画展览会”,以激发民众抗战的决心。展品有晋代王羲之的《平安三帖》,唐代王过庭的《书谱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墨宝,南宋高宗赵构的《赐岳飞手敕》,五代徐熙的《雪竹图》,宋徽宗的《溪山深秀图》,明代唐伯虎的《关山行旅图》以及清初“四王”的作品,一时观众云集。

  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之战,很快占领平汉线和湘桂线,并于11月中旬占领广西柳州后,北上进入贵州,攻陷独山。贵阳是安顺到重庆的必经之路,于是,国民政府赶紧派出士兵和15辆军用卡车到安顺接运文物,路上历经艰辛,数次遇险,终于于12月18日将文物顺利转移至离重庆40千米之外的巴县,并设立故宫博物院巴县办事处,原安顺办事处撤销。

  第二批文物走中路,由南京——乐山。这批文物于1937年11月22日开始陆续启运,几经周折,租到英国商船“黄埔轮”运往汉口。最后一批文物于12月3日离开,10天后南京沦陷。接着,汉口被炸,逆江而上至汉口的文物还未卸船,又不得不继续跋涉西迁。12月至翌年1月,文物陆续运抵宜昌,再换乘小船,分19批押运至重庆。由于数量太多,直到1938年5月,费时5个多月,才将文物全部运抵山城。之后,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及办事人员先后到达,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重庆办事处。

  中路文物是三路中数量最多的一批,有9369箱,在重庆分3处保藏,第一处是川康洋行二楼仓库,第二处是位于南岸王家沱的吉时洋行仓库,第三处在南岸狮子山的安达森洋行仓库。1938年10月下旬,武汉失陷,日机开始空袭重庆,轰炸相当厉害。为安全起见,1939年4月,存渝文物开始用船运往宜宾,再换船运达乐山,疏散至当地的安谷乡。1939年9月,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成立。

  第三批文物走北路,由南京——峨眉。这一路运送文物计7287箱,在三路中最为艰辛。1937年11月装车启运时,南京已很混乱,调度车船极其困难,抢运装箱工作异常艰苦。文物经徐州、郑州经陇海线到达宝鸡时,因潼关形势骤然紧张,不得不马不停蹄地转移至汉中。

  宝鸡到汉中没有火车,须用汽车运载。7000多箱文物,至少需要300辆车次。经多方联系,西安行营伸出援助之手才得以解决。然而,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宝鸡到汉中,要翻越3000米高的秦岭,时值冬季,山上多雪,路陡山滑,非常危险。而且公路正在翻修,随处堆放石子,行车多有不便。初运的几批还顺利,到第四批车时则发生了一些问题,经过大家的努力,最后总算得以解决。

  1938年4月,这一路文物全部运抵汉中,但尚未喘息,就听闻敌机轰炸汉中机场的消息,文物被迫再次转移。刚离开汉中,这里便遭遇敌机轰炸,原储存文物的库房也中弹被毁。千里迢迢而来,却无安身之地,行政院又命令将文物转运成都。

  汉中到成都500多千米,全靠汽车运输。途中有5个渡口,均未架设桥梁,须用木船载车过河。时有敌机空袭,一路艰辛。所有的文物花了10个月抢运,才于1939年2月全部到达成都。好不容易抵达那里后,重庆被炸,成都亦不安全,无奈,行政院又下令,文物再次转运至150千米外的峨嵋藏身,遂成立故宫博物院峨嵋办事处。

  故宫博物院19557箱文物精华,就这样穿越遍地烽火,辗转周折,总算找到各自暂时的藏身之处安歇。

  1945年8月,抗战胜利,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南迁的故宫文物亦开始东归。1946年1月下旬,存放在巴县的文物抵达重庆;5月15日,藏于峨眉的北路文物开始向重庆集中,于9月12日全部抵达;而藏于乐山的文物则于1947年3月才运完。从1947年5月开始,运抵重庆的三路文物向南京启运,除了10个庞然大物—“岐阳石鼓”因船载不易而走陆路外,其余皆走水运。第一批文物于6月19日起锚,随后一批接一批,到11月26日安抵南京,全部“完璧归赵”。整个故宫文物南迁,是在炮火硝烟中进行的,历时14年,行程数万千米,而文物分毫无损,堪为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骨肉又分离


  当年故宫博物院文物迁移时,行政院代理院长宋子文曾代表政府作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承诺,然而,内战很快爆发,使北运计划搁浅。

  到了1948年9月下旬,战局急转直下,国民党政权已岌岌可危,准备撤往台湾,于是决定将这批南迁文物一起带走。就这样,当年存放于紫禁城的这批文物,从20世纪30年代被运出后就再也没回“家”,于颠沛流离15年之后,它们又一次踏上远去的旅程。

  入台文物共分3批运送,第一批由海军部“中鼎号”登陆艇载运,共计320箱,1948年12月22日由下关开出,27日安抵基隆;第二批是租用“海沪号”轮船载运,有1680箱,于1949年1月6日离开南京,9日抵台;第三批由海军部“昆仑舰”运输,由于舱位有限及军舰停留时间短等原因,已装箱的1700箱文物仅运走972箱,从1月30日离开下关,至2月22日抵基隆。

  文物南迁,直接导致了“一宫两院”隔海相望,即形成了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的局面。这些文物现都存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包括晋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唐代怀素的《自叙帖》、五代赵干的《江行初雪图》等。铜器有宗周钟、毛公鼎、散氏盘等重器5600多件,还有《四库全书》等珍本古籍。这批文物的“离家出走”,使得一些成对成双的文物“骨肉分离”,如郎世宁的《十骏图》,两个故宫博物院各藏5轴;仅存的一对西周早期有铭文的青铜乐器,一件阳文的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阴文的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徽宗制作的大晟编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6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枚等。甚至如唐代怀素的《自叙帖》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精美的原包装盒则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时珠椟相分,令人感慨。 (文章选自《百科知识》杂志,作者:韩文宁)   

  【《百科知识》杂志社授权互动百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