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新修版txt:于右任《望大陆》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3:40:42

诗真血泪多 ——于右任《望大陆》赏析

于右任先生(1879-1964) 陕西省三原县人,系清末举人,后因讥议时政,遭到清政府的通缉。后逃到上海,参与创建复旦大学,在1906年,于右任为筹集办报经费去日本,在日本拜会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 他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49年先生未及与原配夫人、长女等亲属联系,即被蒋介石门劫至台湾,仍任台湾当局的“监察院院长”。

于右任虽身在国民党阵营,却是一个强烈的爱国者,主张国家统一。去台湾后,他看到蒋介石有意培养儿子蒋经国接班,担心国家难以统一,特地书赠蒋经国一副条幅:“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显然他是希望蒋经国不要像其父亲一样,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只想在台湾搞小朝廷,搞传宗接代,而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周恩来总理生前称赞,“于右任先生是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

暮年,于先生深恨祖国处于分裂状态、自己不能叶落归根,深念失散多年的大陆亲人,遗憾而痛苦。 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在日记本中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全诗共三小节,主要写诗人想象去世后站在台湾的高山顶上望祖国大陆、望故乡的所见所想。

第一节,起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安葬意愿,直白而深沉。“望我大陆”紧承上句,道出作者想如此安葬的缘起和目的。“大陆”前加一“我”字,体现了于先生台海两岸是一家的祖国观念,虽然身在台湾,但是大陆也是“我”的,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感情。谁“望”呢?是作者的魂魄!大陆令作者如此倾心,以至于死后的魂魄也要去望!死后尚且如此,活着时当然无时无刻不牵挂!这是一份多么执着的苦恋啊!这里,诗人还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会神游大陆,那滚滚的千里黄河,那不倒的万里长城,那勤劳的人民……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诗人的魂魄在台湾最高的山顶上,凝神远望,可是,他总望不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大陆,哪怕是一点点的影子!面对这样的事实,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有涕泗滂沱,放声恸哭。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生不能相依,但死后化蝶相依;而于先生,生时眼不能见大陆,死后魂魄依然不能见大陆,这是怎样深重的遗憾!魂魄不是很神奇吗?怎么竟然连大陆都望不见?台湾与大陆有怎样深远的阻隔!这两句表面上是满腔的痛苦和遗憾,骨子里却是无尽的对分裂制造者的愤慨。

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交代了安葬在高山之上的另一个目的——望见故乡。客居台湾十几年怎能不思念陕西老家?怎能不思念结发妻子?怎能不思念失散骨肉?何况诗人此时已是垂垂老矣!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要知道,人越年老越想回老家。故乡的亲友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吗?故乡人民的生活还是他曾知道的那样贫困吗?那些亲手创成的水利工程年久了还能为人民造福吗?他支持关怀的教育事业有无巨大发展呢?故乡的一草一木……然而,“故乡不可见兮”,死后的魂魄依然不能望见故乡,欲归不能,欲聚不成,多么遗憾!一个游子离开亲人和故乡几十年的羁旅之苦、一个游子客死他乡的悲哀尽显无余。所以说,“永不能忘”表达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痛。

尽管思乡之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主题,但是于先生的这节诗不同寻常,有大大超越前人的内涵。作者孤魂永不归!我们不禁会问“此何人哉?”这节诗不仅写出个人之哀,更引人思考造成此种哀苦的根由——祖国不统一。作者说“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所以,我们不能把这节里的“故乡”简单认为只是指他的陕西老家,所以说他的思乡之情比一般之人大气许多。

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诗中写道:“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于右任这节诗所传达的感情要比余光中的“乡愁”更浓烈。

前两节两次出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在这两句里作者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祖国占去了他整个灵魂,祖国的统一成了诗人牵挂的一切。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可作为本诗的注释。它们表达了同一种精神。

前两节既明写了情,又暗写了事,反复咏唱,给人强烈的震撼。

本想望见的大陆故乡都是望而不见,但这并不是说一无所见。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正是作者想象中的所见,景象苍茫、空旷。这两句本是成句,从手法看是用典,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川》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西北大草原的景色,表现了牧民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已经积淀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热爱家乡的代名词。试想,诗人在用这两句描述所见时,能不自然联想到、思念着远在西北的老家吗? 此两句景中寓情。

“山之上,国有殇” 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殇”字解为名词,《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这个“殇”指不能归故里的魂魄。 “国有殇”化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 “国殇”一词,“国殇”指为国死难者,南朝诗人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句可为印证。“国有殇”即“有国殇”,意为:有一个为国死难者。为国死难者自指作者本人,于右任作为辛亥元老,自比为主义献身之战士,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爱国心和深沉的悲憾。他悲憾于报国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悲憾于个人的客死他乡,悲憾于祖国的分裂。面对个人遭遇与国家现状,他定然是死不瞑目!而他个人的悲哀也正是国家的悲哀。若国家统一,他岂能客死台湾?若政治清明,他岂能壮志未酬?“国有殇”在篇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前文炽热情感的彻底喷发,是杜鹃啼血式地悲鸣。

第三节用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图景:一个为国而死的魂灵站在一片空阔里,他孤零零、眼巴巴、泪汪汪的。整个意境是寂寥凄凉的。背景衬托人物,空阔的背景越发使他显得渺小、孤寂与可怜。这一节有景有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望大陆》,声声切,字字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华儿女裂腹恸心”相评价,可谓贴切。

于右任先生含恨去世了,叶落未能归根,国家尚未统一,令人不胜痛惜。他的这首哀歌震撼着中华民族。愿海峡两岸早日达成和平统一,以慰先生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