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教案:于右任晚年“只有痛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0:36

         2003年3月18日上午,出任新一届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当回答一位记者关于台湾的提问时,温家宝总理无限深情地说:“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歌词。”说到这里,温总理眼中闪烁着泪光。


  温总理提到的于右任,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真诚的爱国诗人,一代书法大师。1949年,他被迫随国民党退居台湾,晚年非常渴望落叶归根,但未能如愿。于是,写下了上面那首令人肝肠寸断的诗词《望大陆》,一句“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透露出他晚年不为人知的心境。


  于右任一生走过了怎样的历程,晚年为何“只有痛哭”?9月6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程走访了于右任西安故居,听于家后人讲述了老人的家国情怀。


  西北奇才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有一条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的老街——书院门。“书院门”得名于街内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的关中书院。1947年,于右任将家室由外地迁回陕西,与其弟于孝先一家同住在书院门老宅。老宅已有100多年历史,占地800余平方米。2008年,经过近10年的筹划和布置,于家后人将老宅重新修复,成立了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纪念馆馆长、于孝先的孙子于大方,向记者讲述了于右任曲折艰难的一生。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三原自古就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要地,闻名关内外的学古、宏道、正谊三大书院都设在三原。于右任自小家境贫寒,刚满两岁,生母赵氏不幸病逝,年仅23岁。赵氏去世时,于右任的父亲还在千里之外的四川打工,于右任被托付给了他的二伯母房太夫人抚养。


  房太夫人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女性。1885年,她送7岁的于右任去私塾读书,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于右任在《怀恩记》中写道:“伯母督课每夜必至三鼓,我偶有过失,或听到我在学校嬉戏,常数日不欢。”她还常以古代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教育于右任,要他学习更加勤奋努力。每年清明节,伯母都要带着于右任回乡扫墓,在生母墓前,伯母总是哭着说,孩子今年几岁了,读了什么书。每当此时,于右任都“闻声悲痛,读书不敢不勤”。


  于右任的父亲于新三也希望儿子做个读书人。他在四川打工时,还经常亲手抄写书文寄给儿子阅读。每次回乡,他也要督促儿子在学习上狠下功夫。于右任在《我的青年时期》一文中,记述了父亲督促他读书的情景。“我日间上学,晚间回家温习,父子常读书至深夜,相互背诵。我向先严 (对去世父亲的尊称)背书时,必先一揖;先严向我背书时,以作揖为仪。”父子轮流背诵,互为校正,背不熟都不睡觉。这件事曾在当地传为佳话。


  得益于家庭教育,于右任17岁成为秀才,25岁中举人。他才思敏捷,志存高远,被誉为“西北奇才”。         为民众而呼的民主革命者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帝出逃西安,参加“跪迎”的于右任认清了清王朝的腐朽面目,开始走上了反清道路。他写了不少忧国忧民、抨击时政的诗篇,编成《半哭半笑楼诗草》发行。于右任在诗里大呼,“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不久,他因“昌言革命,大逆不道”遭到通缉,并逃往上海。


  在上海,于右任结识了胡汉民、陈英士、邵力子、马相伯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于右任尝试着办学校、办报纸,开展了一系列更为激进的活动。


  1906年,于右任赴日本考察,结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孙中山任命于右任为长江大都督,负责上海一带的同盟会活动。回国后,于右任创办《神州日报》,任社长。报纸公开表明“与清王朝势不两立”,被人们称作“炸弹”。此时,于右任生活非常拮据。1908年3月,因为邻居失火,《神州日报》社被烧毁,报纸被迫停刊。1909年5月,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呼日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抨击清王朝的黑暗统治。一个月后,清政府捏造罪名,将于右任逮捕入狱,报纸被查封。后来,当局迫于压力,将他释放,但《民呼日报》执照被吊销。


  1909年8月,于右任又创办《民吁日报》,改“呼”为“吁”是他精心设计的,意思是:“人民的两只眼睛被挖掉了”,“民不敢呼,唯有吁耳”。1909年10月26日,朝鲜革命党人安重根刺杀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当年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上海数十家媒体都对刺杀事件缄默不语,唯有《民吁日报》用一整版报道了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并多次刊发赞扬安重根的文章。清政府于是以“文章有损中日邦交”为借口,再次逮捕于右任,《民吁日报》也被查封。


  1910年12月,于右任出狱后第二次出走日本。走前,由于父亲病危,他秘密潜回三原。万里归来,于右任本想在家多待些时日,以尽孝道,但因清政府通缉在案,不能久留。父亲也说:“你回来我高兴,你住下我担忧,盼你明日就走。”于右任深夜归来,黎明即去,谁知他刚出陕西潼关,父亲就咽了气。得知这一消息,于右任又从上海返回三原,化装成女性披麻戴孝,为父亲守灵。他在《再出关》一诗中写道:“目断庭闱怆客魂,仓皇变姓出关门。不为汤武非人子,付与河山是泪痕。万里归家才几日,三年蹈海莫深论。长途苦羡西飞鸟,日暮争投入故村。”


  1910年9月9日重阳节,在革命党人的大力支持下,于右任创办的第四份报纸《民立报》出版。毛泽东曾回忆说,他在长沙第一次看到的报纸就是《民立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充满激动人心的材料”。当时人们称,“于右任的一支笔胜过十万横磨剑”,《民立报》是于右任创办的最后一份、也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报纸。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右任出任交通次长。其间,他首创了国内火车夜行的先例。然而,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篡夺。1912年8月,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于右任也辞职。1918年,他奉孙中山之命,回陕西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支持孙中山二次革命。于右任也是最早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力倡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元老之一,他对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竭诚拥护。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危,于右任参与起草《总理遗嘱》。1931年,他就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并担任此职直至逝世,长达34年。


  于右任善长书法,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艺术大家,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为王羲之、颜真卿)。他还精通诗文,一生做诗词千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被柳亚子称为国民党诗人之“最高”。1937年,于右任应周恩来、朱德之邀,为《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于右任设家宴款待。周恩来评价他“为人正直,有民族气节”。            别人送金条,他送条幅


  重庆谈判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于右任曾为国共两党和谈多次奔走呼号,终不能如愿。1949年11月27日,71岁的他被迫撇下家人去了台湾,开始了孤苦伶仃的漂泊生活。


  在台湾,身为“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生活俭朴。他没有豪宅,就住在台北市和平东路青田街一所战前日本人建的房子里。房子很旧,蒋介石曾提出给他换房子,被他婉言谢绝。家里更是简单,除了文房四宝,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平日里,于右任吃的是稀饭、咸菜和烤馒头片,穿的是土布袍子,鞋袜也是土布做的。于右任曾对人说:“我生平没有钱,年轻时以教书为生,现在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收。口袋里从不带钱,身上只有一个褡裢袋。别人的袋子是放银子的,我的袋子里只放两枚图章,参加任何文酒之会,或者有人馈赠文物,我别无长物为报,只好当场挥毫,盖上两个印就算了。”


  1948年3月,国民党当局举行国民大会。根据1946年制定的“宪法”,大会要选举总统、副总统。于右任在国民党内威望甚高,加上为人正直,许多人希望他出来竞选。竞选期间,一些人公开用钱买选票,在各大酒楼开流水席,轮番宴请各地代表。于右任没有钱,决定给每位“国大代表”送一条幅。他用一星期的时间,写了近2000幅“为万世开太平”的字画,另备2000张签名照片,放在家中的客厅里,给来看望他的“国大代表”人手一套。有人问他:“于院长,人家送金条,你用什么打发我们啊?”他听了幽默地说:“我也用条子(字画)打发你们。”有人又问:“你这条子抵得上金条吗?”于右任说:“‘为万世开太平’几个字,肯定比金子值钱。”


  因为没有请客送礼,于右任最终落选。1964年,他从蒋介石的人事布局中,看出蒋经国要接班。一天,蒋经国来看于右任,并对他说:“许多人有于老的条幅,我却没有,可否题赠一条幅给我作纪念?”于右任给蒋经国书写了“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条幅。蒋经国很高兴,当即表示要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很多人看到条幅后,都佩服于右任的文字功力及良苦用心。


  剪不断的思乡情


  于右任离开大陆后,发妻高仲林及长女留在西安。于大方曾听母亲讲,“40年前,每逢清晨,总能看到老人家一个人坐在门口的石头上,面向东长时间的凝望,发出一声声长叹。她是惦记着爷爷于右任,总盼着他能回来。自从爷爷去了台湾,整整20多年,老人无时无刻不在念叨‘不知他有没有人照顾,身体可好?’‘捎去的布鞋合不合脚?都是按照老鞋样做的。’”


  而在海峡对岸,于右任对家人的思念也从未停止,有时甚至夜不能眠,常念叨:“我好想他们啊。”1961年3月中旬,他给一位老朋友写信说:“今年是我妻80岁寿辰,可惜我不在大陆,她的生日一定会很冷落,不会有人理睬她的。想到这点,我十分伤心。”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专门派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于右任女婿)等人到西安为老人祝寿。祝寿的信件和照片转到于右任手中,老人深为感动,写下多首诗词寄托情感:“夜夜梦中原,白首泪频滴。”“昨夜梦入中原路,马首祥云照庶民。”……


  1962年,于右任已84岁,体弱多病,心中悲苦。他自知今生已不可能重返大陆,但又割舍不下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放不下结发妻子和亲朋故友。1月12日,于右任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最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1月24日,于老辗转反侧,彻夜未眠,在凌晨写下了饱含深情的《望大陆》,并在日记中注明:“天明作此歌”。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1964年,于右任因病住院。他曾想立遗嘱,但因心绪不宁,写了又撕,撕了再写,终未完成。11月10日晚8时,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


  于右任曾在台湾银行存有一保险箱,偶尔去看看,却从不让他人前往。亲友们都认为里面放着贵重物品,于老去世后,他们共同开启了保险箱。谁料,里面竟是于右任生前的日记和为孩子出国留学筹集旅费而向他人借钱的借条,除此之外,无任何珍贵物品及财产契券。在场的人无不心酸感佩。


  于右任去世后,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台湾登山队成员还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竖起了一座于右任半身铜像。铜像立于高山之巅,面向大陆,脚下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一群群海鸥,向大陆方向飞翔。大陆可见兮,不再有痛哭。老人未了的心愿,也算完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