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王女羊绒衫:清代的内蒙古地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2:09
约自十六世纪后期,满族崛起于我国东北地区。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金王朝灭亡后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世居的女真族,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明王朝建立后,先设置了辽东指挥使司,1409(永乐七年)又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对东北地区各族进行统治。女真建州部在明初居住在牡丹江上游、长白山东南一带,经过多次迁徒,于十五世纪中期定居在赫图乌拉(今辽宁新宾县)一带,经常与明王朝交往,战争与和平贸易交错进行。到十六世纪的中、晚期,就是明王朝隆庆、万历年间,建州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势力逐渐强大,统领了女真三部。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乌拉建立了国家政权,国号金(后金),建元天命。后金势力壮大,逐渐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1627年皇太极即帝位,改元天聪,不再用建州名称,自称为满洲。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市)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1621年(天命九年)时,后金努尔哈赤采取联姻政策,与科尔沁蒙古部长奥巴结盟。科尔沁部投靠后金以后,为建立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即位后,喀尔喀蒙古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等部,相继投附后金;同时黑江沿岸的索伦、达斡尔等少数民族部落,也相继归附了金。察哈尔蒙古部长林丹汗一直联合明王朝抗击后金,163年(崇帧五年)皇太极联合科尔沁、喀尔喀蒙古部攻击林丹汗,林丹汗不战西逃。皇太极率大军追击林丹汗,兵至库库和屯(归化城),土默特蒙古部长俄木布率众投降后金。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林丹汗在逃往青海途中死去,余部在第二年投降后金。鄂尔多斯蒙古部亦在这时归附了后金,克什克腾、乌珠穆沁、阿巴噶、阿巴哈纳尔、苏尼特、浩齐特等蒙古部亦相继归附了后金。1636年(清祟德元年、明祟帧九年),内蒙古十六部四十九王公聚会于盛京,共同尊上皇太极为博克多彻辰汗的称号,承认满洲皇帝为蒙古各部的共主,这就是在清兵末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各部已几乎全部归附于清王朝统领之下。

 

后金将归附的蒙古各部仿照满洲八旗编制分编为蒙古八旗,与满洲八旗、汉军八旗一道征战;蒙古王公被安置在原地,或划给新牧地,分配和编组户口以牛录(蒙古语作苏木)为基础,编组为旗,以原来各部首领为旗长,并且子孙世袭。初设蒙古旗时,称旗长为管事贝勒或执政贝勒,后改用蒙古语称呼,叫做扎萨克。清王朝自1636年至1736年(乾隆元年)的一百年里,先后在内蒙古设置了49个扎萨克旗。为了加强对各扎萨克旗的控制,规定若干邻近的旗,分片每三年会盟一次,在旗扎萨克中选任盟长和副盟长主持会盟,战时由盟长和旗扎萨克率兵出战。49个扎萨克旗分别在六处地方会盟,后来便固定参加会盟的旗为一个盟,以会盟地点为各盟的名字,定名为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

 

哲里木盟,是由清廷将科尔沁部、郭尔罗斯部、杜尔伯特部、扎赉特部分编的10个扎萨克旗组成,会盟地点在哲里木,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哲里木苏木。会盟的旗是:科尔沁右翼前旗(俗称扎萨克图旗)、科尔沁右翼中旗(俗称土谢图王旗)、科尔沁右翼后旗(俗称镇国公旗或苏鄂公旗)、科尔沁左翼前旗(俗称冰图王旗)、科尔沁左翼中旗(俗称达尔罕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俗称博王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统辖区域大体相当于包括今兴安盟的全部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庆市、安达市、林甸县、泰来县、肇州县、肇东县,吉林省白城于地区各县市及长春市、农安县、德惠县、双辽县、梨树县、公主岭市,辽宁省康平县、吕图县、法库县、彰武县等地的全部或一部分。

 

卓索图盟,是由喀喇沁蒙古部和土默特蒙古部分编的5个扎萨克旗组成,会盟地点在土默特右旗的卓索图,约在今辽宁北票市境内。会盟的旗是:喀喇沁左旗、喀喇沁右旗、喀喇沁中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辖境大体相当于今喀喇沁旗、宁城县,辽宁朝阳地区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河北平泉县北部及承德市、围场县的一部分。

 

昭乌达盟,是由扎鲁特、阿嗜科尔沁、巴林、克什克腾、翁牛特、奈曼和喀尔喀左翼部等部编成的11个扎萨克旗组成,会盟地点在翁牛特左旗的昭乌达。会盟的旗是: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阿噜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又称小巴林旗或巴磷贝子旗)、巴林右旗(又称大巴林旗或巴林王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左旗、翁牛特右旗、敖汉旗(俗称扎萨克王旗)、奈曼旗、喀尔喀左翼旗。1911年将敖汉旗分为左右两旗,原敖汉旗改为敖汉左旗,新增的为敖汉右旗 (俗称色凌王旗、讹为海楞王旗),后此昭乌达盟增为12旗。辖境大体相当于今赤蜂市大部分及哲里木盟的开鲁县、奈曼旗、扎鲁特旗等地。锡林勒郭盟,是由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阿巴哈纳尔等部编成的10个扎萨克旗组成,会盟地点在巴噶左旗和阿巴哈纳尔旗境内的锡林郭勒,约在今锡林浩特西南方。会盟的旗是:乌珠穆沁左旗(俗称东乌珠穆沁旗)、乌珠穆沁右旗(俗称西乌珠穆沁旗)、浩齐特左旗(俗称东浩齐特旗)、浩齐特右旗(俗称西浩齐特旗)、阿巴噶左旗(俗称阿大王旗)、阿巴噶右旗(俗称小阿巴噶旗)、阿巴哈纳尔左旗(俗称东阿巴哈纳尔旗)、阿巴哈纳尔右旗(俗称西阿巴哈纳尔旗)、苏尼特左旗(俗称东苏尼特旗)、苏尼特右旗(俗称西苏尼特旗)。辖境大体相当于今锡林郭勒北半部的各旗,即今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等地。

 

乌兰察布盟,是由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等部及喀尔喀中路台吉所属编成的6个扎萨克旗组成,会旗地点在归化城土默特所辖的乌兰察布,约在今呼和浩特市北面的红山口。会盟的旗是:四子部落旗(俗称四子王旗)、喀尔喀右翼旗(又称达尔汗旗)、茂明安旗、乌喇特前旗、乌喇特中旗、乌喇特后旗。辖境大体相当于今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联合旗或达茂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的全部,及坑锦后旗,乌拉特前旗、因阳县、武川县的大部分地区。

伊克昭盟,是由鄂尔多斯部编成的6个扎萨克旗组成,1736年(乾隆元年)增设了一旗,会盟于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的伊克昭,即今达拉特旗的王爱召,后将会盟地点移至伊金霍洛,“即今伊金霍洛旗的伊金霍洛。会盟的旗是: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俗称准噶尔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俗称达拉特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俗称乌审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俗称鄂托克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俗称杭锦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称扎萨克旗)。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伊金霍洛,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境内,有专门守护和祭把的达尔扈特,不隶属于任何旗。伊克昭盟辖境大体相当于今伊克昭盟的全部,及临河、五原、磴口等县市的全部,杭锦后旗乌加河以南部分、乌拉特前旗的一部分、乌海市的海渤湾区。今陕西北部的榆林、神木、横山、靖边、府谷等县及宁夏盐池县等地明长城以北地区均属于伊克昭盟管辖范围。

 

清王朝在呼伦贝尔、察哈尔和归化城土默特等地设置的旗,由朝廷直接任命都统或总管充任长官,故称为都统旗或总管旗。

 

呼伦贝尔总管的八旗,通称为呼伦贝尔八旗或外八旗,由索伦、达呼尔、新巴尔虎、陈巴尔虎、额鲁特和鄂伦春等部组成,按八旗建制,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4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等旗。后改定编制,隶属于黑龙江将军下属的副都统总管,旗设总管,改为总管旗;后又改属呼伦道。辖境大体相当于今呼伦贝尔盟大兴安蛤以西及中俄、中蒙交界地带。

 

布特哈总管的八旗,由达呼尔、索伦、鄂伦春等部组成,亦按满洲八旗编制,由布特哈总管统领;后设布特哈都统管领;再后以嫩江为界,分为东路布特哈和西路布特哈,各编组为八旗,各旗设总管。辖地大体相当于今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以东各旗地方及黑龙江省龙江、纳河、嫩江三县地方。

 

察哈尔总管的八旗。清初将察哈尔蒙古部安置在义州边外,1675年(康熙十四年)将察哈尔蒙古部迁徙到大同、宣化边外安置,按满洲八旗编制,分为左、右两翼,由驻京八旗蒙古人中任命总管管领。左翼为正蓝、镶白、正白、镶黄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辖地大体相当于今集宁市、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卓资县、商都县、化德县、丰镇县、凉城县、兴和县、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太仆寺旗、多伦县等地,及河北省沾源、康保、张北、尚义等县地方。清王朝从察哈尔总管八旗中抽出部分牧民编成游牧八旗,隶属于几个大牧厂,分别隶属于上驷院、庆丰司、兵部和太仆寺管领。

 

归化城土默特蒙古部,于1636年(崇德元年)分为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设归化城都统管领,成为都统旗。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改为扎萨克旗,隶属于乌兰察布盟。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裁撤扎萨克旗,仍隶属于归化城副都统管领。

 

此外,在内蒙古还有套西二旗和锡埒图库伦喇嘛旗。套西二旗,是康熙、乾隆年间设置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二旗之上不设盟,游牧在今阿拉善左、右旗及额济纳旗地方。锡埒图库伦喇嘛旗是1729年(雍正七年)设置的,是由喇嘛担任扎萨克的政教合一的特殊建制,曾一度隶属于卓索图盟,辖地约为今库伦旗的东半部分地方。

 

明王朝末年,内蒙古境内已有不少汉人移入,立屯筑村定居,进行农业生产,重点是在归化城土默特的辖地内;在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辖境内也有了一些汉族农民。清王朝入关后,内蒙古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最先只是在明长城北面一带,后来逐渐发展到各旗腹部,以至贺兰山、阴山以北,西辽河、大凌河、挑儿河、淖尔河的中上游地带都有了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的发展,汉族农民的大量流入,建立起村屯,出现了一座座的城镇。

 

清代内蒙古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期。清初至1748年(乾隆十三年)以前,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内蒙古的农业生产还处于开创阶段,农田只是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辽阔草原上。1749年(乾隆十四年)至1839年(道光十九年),大约九十年的时间里,朝廷虽曾三令五申禁止汉族农民开垦内蒙古土地,但事实正相反,开拓土地日益增多,农业开始发展起来。1840年(道光二十年)至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大约六十年的时间里,蒙古封建主大量放垦牧地,汉族地主商人招揽农民进行耕种从中进行剥削,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大肆滥垦的后果不堪设想,产生了严重的农牧矛盾和民族矛盾。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王朝改变了以往的政策,实行“移民实边”,企图通过丈放土地以搜括押荒银两,但是真正可以放垦的土地早已放垦了。内蒙古地区由于农业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汉族人口大量增多,民事诉讼案件也陆续发生,于是便在放垦地方设置官署以管辖汉人,一如内地建制设置府、州、厅、县,从而形成了蒙汉分治、旗县并存的局面。

 

从清初至清末为止,清王朝在内蒙古地区设置的政权机构情况,哲里木盟境内有:长春府(今吉林长春市)及所辖安县、长岭县、德惠县、昌图府(今辽宁昌图县)及所辖化县(今吉林梨树县)、怀德县(今吉林公主岭市)、康县、辽源州(今吉林双辽县);洮南府(今吉林挑南市)及所辖靖安县(今吉林白城子附近)、开通县、安广县(今吉林大安县高家窝铺)、醴泉县(今突泉县)、镇东县(今吉林镇赉县境内);并设有彰武县、法库县、大赉厅(今吉林大安县莫勒红冈子)、泰来设治局(今黑龙江泰来县)、肇州厅(今黑龙江肇州县)、安达厅(今黑龙江安达市)。

 

卓索图盟境内有:朝阳府(今辽宁朝阳市)及所辖建平县(今敖汉旗南部新邱)、阜新县(今辽宁阜新市)、绥东县(约在今库伦旗与奈曼旗邻近地方),平泉州(今河北平泉县)、建昌县(今辽宁凌源县)。这些府、州、厅、县所在地,大多数兴筑有城郭,逐渐展商业和手工业,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延续使用下来;有少数仅是设置了官府,居民不多,在经济贸易上无大作用,因而逐渐被时代所抛弃,变成了一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