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总裁宠妻文:春秋时期玉器龙纹饰的演变浅析 - 机构动态 - 资讯 - 中国古玩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50:17
  • 春秋时期玉器龙纹饰的演变浅析

  •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

    玉器作为上层建筑垄断的享用资源,玉器的制作体现的是当时社会最高生产力水平。其器型纹饰的变换,又反应了统治阶层的审美标准的变化,同时也代表整个社会的审美标准的取向。以龙为题材的玉器是统治阶层的精神思想最直接的反映。此外“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这种民族图腾又是如何产生演进的,在历史各个时期的玉器上都有很充分的体现,并延续至今。所以对这一玉器题材作深入的剖析和探讨对研究春秋玉器是必要的。

    玉器从商周发展至春秋,这种传承关系是很明显的,从早期新石器大量用于祭祀活动的玉琮、玉璧自商周渐趋减少,或功能渐趋失去,到西周中期,其主要功能多为规范行为和等级的礼器,玉器的发展逐渐进入“王玉时代”,其功能有了规范阶级等级象征的意义,从出土的西周玉器来看,纹饰龙纹造型基本有统一的规范,工艺也以斜砣工或双阴线工为主,各地区出土件的风格加工工艺大同小异,似乎在制作上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是制玉人不能逾越的。

    以此对照来看春秋时期的出土玉器,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时期以龙为题材的玉器明显出现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装饰纹饰的多变性:突破了西周玉器龙纹饰的程式化模式,各地出土玉器龙纹饰的图案有明显的差异,这也许是受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影响,割据诸侯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标准要求所造成的。装饰纹饰的渐变丰富,自商周演变渐进的“C”型龙型题材,双龙璜,双龙形珮等,纹饰更加丰富。并精心提炼,变得图案化,概括化,同时出现更具抽象概念的几何图案来表现。

    加工工具的多样性:通过对这一时期出土玉器加工痕迹的观察,不仅有西周主要的斜刀工具的遗留加工痕,有现在有些学者提出的用砾石刻划的加工痕,还有出现典型的直砣加工痕迹,也就是其后千年所用于玉器加工的主要工具——砣机。而且都有一定数量的发现,不仅仅是个例。

    工艺表现的渐进性:从早期多是平面玉器表面琢饰阴线图案,有单阴线,双阴线等渐进变化出压地起突的浮雕工艺的出现,为其后战国玉器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地区风格的差异性:从陕西、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的出土器来看,这些原属秦、齐鲁、虢、晋等诸侯国的玉器,艺术风格差异明显,审美取向明显不同。

    下面我用几件出土的龙为题材的玉器为例,来更直观的分析和探讨一下:

    为了了解的全面,所选举的图例是有时间的跨度,地域上也有拉开距离。

     

    1

     

    1这件龙形玉佩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春秋时期属西虢国管辖。

    玉料呈浅绿色,扁平状,呈“C”形状,龙首宽大,鼻上卷,下唇及颌部涡状旋转,头顶起脊。

    纹饰特点:

    阴线勾勒出纹样,斜坡明显,运用斜刀工艺,阴线有粗细两种,这件玉器秉承了西周玉器C龙的风格

     

    2

     

     图2龙首由五部分元素构成:
    分别是,眼,鬣,鼻及嘴上唇部,起脊,嘴下唇及颌部,下面分别阐述它们的造型特点

     

    3

    3其眼眼部的造型:
    眼部用双阴线来表现,勾勒出轮廓,带有一面坡的特点。

    承接了西周工艺的表现特征如:多用斜刀法,饰纹有斜坡感,用双阴线,形制为椭圆形,(这种眼的表现方法自商周都有)有明显斜刀接转的痕迹,给人一种圆中寓方的感觉。

     

    4

    4鬣(音lei)的造型

    用单阴线勾勒出,并与外轮廓结合表现出鬣的形状,还留有菌状的形态,(俗称:蘑菇角)(其实这形态是鬣或是龙的犄角亦或是龙的耳这里就不做探讨了,这里我们姑且以鬣来称谓)

     

    5

    5龙顶起脊的造型:
    用单阴线加工,延外轮廓勾勒出起脊,呈字形状

     

    6

    6鼻及嘴上唇部的造型:

    沿外轮廓用双阴线勾勒出,并上部翻卷处收束下部与颌部共用一个图形元素

     

    7

    7嘴下唇及颌部的造型:

    用单阴线沿外轮廓边勾勒到末端翻卷收束

    整体上而言,这件玉器还是西周风格比较显著的,也体现春秋早期玉器还是继承和保留了西周玉器的审美标准和取向,也许还有西虢国在地理位置离周王都较近,西虢国国君又是王室宗亲的缘故,自然遵从周王朝的礼仪和规范。

     

    8

     图8这件玉佩出土于山西省闻喜县上郭55墓地春秋时期属晋国管辖
    纹饰特点:双阴刻线勾勒出纹样,基本纹样元素为型,从中可以看出图案经过了概括和简练,有几何纹饰化的趋向。

     

    9

     图9龙首的纹样,很清晰明确,且采用不对称的图案构成,使整体富有变化,双阴线也是商周玉器上常见的表现手法,中间的圆形似是龙珠,整体图案寓示二龙戏珠的题材。

    观察龙首组成的五个元素,眼为单阴线琢成;鬣变化成竖向形;龙顶起脊不用阴线表现,直接借用外轮廓造型;嘴 颌等部位用方形线装饰表现,很概括。

      

    10

      图10同样出土于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却是以单阴线勾勒出纹样为主。

     

     

    11

      图11从这件玉璜上,可以清楚的找出四个龙首图案,两两相对,并且每一对又有明显的差异,似乎为一雄一雌的二龙戏珠组合,相向比较,龙首的基本元素都在,眼为单线勾勒,起脊的角虽有不同,但基本形状都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其中一雌性龙首(姑且这么命名)的起脊龙首不见,这也是一种变化吧,鬣的形状也很清楚,鼻嘴及颌部的跟上两图比较,虽有简化,但图形构成元素都有,也体现这一时期纹饰装饰的变化。

     

     

    12

    12双龙首玉璜出土于山东省忻水县。

    纹饰特点:龙首向外,龙身结合为一体,用双阴刻线勾勒出纹样图案,基本纹样元素为“S”型图案构成

    工艺特点:这件玉器上可以观察到很多的刻画痕迹,极像用砾石刻画出来一样。

     



    13

    13提取璜身上的纹样图案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接近二方连续的图案出现,一个横向的S纹饰反复出现,(二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横式或纵式的纹样)。并被用来表现龙首的图案组成元素,例如:

     

     

    图14

     

    14鬣的部位用双阴线来表现,勾勒出轮廓,带有一面坡的特点。
    形制为横向的“S”型

     

    15

    15下唇及颌部的造型:
    下唇及颌部位用双阴线来做,明显的“S”形图形元素单位。

     

    16

     

      图16鼻及嘴上唇部用双阴线来表现,接近“S”形图形元素单位。

     这件玉璜出土于春秋时期齐鲁地区,看起来与中原地区的纹饰有很明显的不同,以“S”形的图形元素为基本,通过二房方连续来装饰,简化了纹饰内容,减少制作难度,同时又产生强烈的韵律感,纹饰风格变化明显。

     

     

    17

     

    17盾形玉佩,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春秋时期属秦国的管辖。
    纹饰特点:

    用单阴刻线勾勒出纹样,基本纹样元素为几何型,纹饰图案与西周玉器风格有较大的差异,就现有出土资料看,是秦式玉器风格成型期的典型器,纹饰简洁,洗练,大气。砣具加工有力度,奔放无忌,虽稍显粗糙,但具有粗犷的美。
    工艺特点:

    这件玉器上出现典型直砣具加工痕迹,是国内一些学者公认的具有典型砣具加工痕迹的时间最早的出土玉器之一,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橄榄形砣具痕,起砣下砣的角度的变化,纹饰转接的部位,砣痕错位明显,或许正是这对砣痕不加修饰,才给后人留下破解之匙。

     

     


        18

     

    18几何形纹样明显,简洁明快,转折处没有过多的修饰,这件是把龙纹用几何线形概括提炼,其实是相反方向的两个龙首组合在一起。下面我们把龙首的朝向调整为同一方向来做一下比较:

     

     

    19

    19眼部的造型

    先找出龙的眼,这是比较容易看出的

     

     

    20

     

    20鬣的不同表现方式

    鬣的形状有不同,但那种图形的基本元素都具备

     

     

    21

    21嘴上部的造型

    比较难识别,但左边的图案,线形的部分表现的外轮廓很清楚显现出龙的上嘴部分的形状。

     

     

    22

       图22嘴下部及颌的造型

     

     

    23

    23玉璜

    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

    春秋时期属秦国管辖

    纹饰特点:这件玉璜很独特,一面用阴线勾勒出四条龙首纹样,且风格明显有别与其它地区的春秋期出土玉器,阴线直行,折弯角度小,在折弯出也仅砣一下接转过,给人以砣工硬朗粗矿的感觉,近外轮廓边缘的阴线也不随形加工,依然用直阴线表现,基本纹样元素为“S”“型纹。另一面却运用浅浮雕的表现,剔底起突,起突的坡面过渡自然,圆融光滑,折弯的角度变大,接转砣工数增多,使转弯自然圆融,不仅起突的部位如此,其上的装饰阴线同样圆融许多,装饰的纹样也随外轮廓的变化柔和弯转,底部装饰多以阴线斜纹。

    工艺特点:

    一面用砣具砣出阴线,洗练直接,没有了春秋前期的一面坡风格和斜刀痕迹,砣线的粗细变化不大,似是用一种规格砣具完成的,表面也没做抛光处理;另一面,工艺成熟复杂的多,有浮雕,剔底起突,有抛光打磨,砣阴线的粗细有变化,主纹饰用大砣,辅助纹饰用小砣做出小阴线,给人一种饱满丰富的感觉。

    从以上工艺可以看出应该是春秋中晚期的作品

     

     

    24

     

    24纹饰由四条龙首组成,分别用四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

     

     

    25

     

    25眼部的造型的比对:

    其中三个均为同一制作方法,即用阴线勾勒出眼的轮廓为近圆形而右侧末端的龙首眼的位置是阴线勾勒涡状的形纹来表示。

     

     

     

    26

     

    26鬣的图案构成都有差异,完整清晰的是2号龙首,由两个涡形的纹组成横向的“S”形,1号的鬣变异为竖向这与前面分析的山西闻喜县春秋早期的龙也是竖向的34号龙首的鬣是不完整的,只有一半或着说只有涡形的纹元素来表现。

     

    27

     

    27鼻及嘴上唇部的造型比较:

    似乎都不是很完整,但如果把下唇的上边缘线借进来整体看,构成的基本元素却都有了,又是很完整的构成,这种构思和运用着实巧妙。特殊的是1号龙首,嘴的部位是尖缘的鸟嘴的形状,是否可以理解为凤型的一种演变,那么也就令人联想到春秋早期璜珩上出现两端龙首图案构成的差异,是古人有意表现龙属性的不同,即为一雄一雌慢慢到后期为一龙一凤的演变过程,至战国出现的“S”龙形玉佩,经常会看到一端为龙首,另一端为凤首,最终要追求一种阴阳互济,阴阳平衡的思想体现。

     

     

    28

     

    28嘴下唇及颌部的形制:

    图案很明确的表现出了这一元素,与春秋早期的分析过的造型来比较演进的现象是很明显的,早期更具像的下唇与上唇结合卷曲线形,及颌部位收束的内弯圆形,用同样的涡状形来表示,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顺时针一个是逆时针旋转,表现轮廓的双阴线的间距拉大,使图案更概括和符号化,开始追求线条间的相互平衡关系,图形元素的高度概括和程式化。

     

     

    29

     

    29双龙首玉珩

    出土于安徽省天长市三角扜
        纹饰特点:用勾云纹的组合来表现,作为图形的基础元素,眼、嘴、鬣、颌的组成元素已很成熟了,勾云纹不再是平面的纹饰,而是立体的纹饰造型,细若游丝的装饰线纤细却很有弹力,使这一类型的玉器作品显得很华丽、精良。缺少了春秋早期玉器的那种庄重感,渐趋开始形成一种华丽的风格,表现手法多样,砣具运用的成熟,为其后的战汉玉器的发展以及迎来中国玉文化的又一个高峰奠定很好的基础。

    工艺特点:压地隐起的表现方法开始成为主流,其实也就是一种浮雕式的风格,立体感增强,使得视觉冲击力更强,打洼起突的过渡,磨制得很平滑自然。其间用细阴线丰富强化这一主题的表现,这种细的阴线用直砣具加工,如发丝般纤细,这种工艺的运用在战汉时期达到了极致,故后人称之为“游丝毛雕”。

     

     

    30

     

    30把龙的纹饰提取下来,我们来看龙首的纹样

     

    31

     

    31鬣的造型

    鬣部的造型明显脱离开演变的过程,加以小阴线装饰,更具象生动鬣的飘逸感明显,如果说其他早期玉器龙的鬣的形态意义还不明显,这件龙首上细线描画的鬣是很形象的,如此看来,鬣的下方卷云状的突起是不是也可理解为龙的耳,以待以后探讨。

     

     

    32

    32眼的造型

    眼很小,用小的管钻直接磨出

     

     

    33

     

    33下嘴及颌的部位:

    早期的长卷舌头已经很短小,颌部和嘴部用细线琢成的斜纹连接。

    通过以上图例,我们看出春秋龙形玉器的演变过程,就是从早期的带有浓郁的西周玉器风格向晚期战国玉器的风格演变,中间由于诸侯割据,地域差异等缘故,不同地区出土的玉器审美诉求有很大不同,造成即便是同时期的玉器,其装饰纹样、基本造型、工艺特点也有很大差异。但基本的发展规律已经清晰,那就是随着工具的进步,工匠技艺的不断完善,从早期的斜刀,刻画,到运用简单的直砣到用较大的砣来起突,加大落差,强化立体感,用较小砣加工小阴线增强装饰性。思想的解放,创新的提高,玉器的龙纹由平面纹样为主逐渐过渡到浮雕表现为主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纹样也由庄重呆板变得张扬华丽和多样化,以上种种的积累也为后期战国玉器迈上中国玉器史上的高峰,做了有成效的铺垫,也卓现了春秋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