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胗和鸭胗哪个营养好:所有的病都是自己造出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06:02
(2011-01-15 15:38:38)转载
标签: 南极
宋体
《黄帝内经》
气血
阳气
杂谈
分类: 知识博览

所有的病都是自己造出来的
中医养生要诀之一——顺四时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我们如果偏离了无为和自足的本性,是必然要生病的。所以,我们只能“因天之序”,因循身体本性的原则去对待我们的身体,身体才能达到和谐。“因天之序”的意思是天道自然的顺序。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地球上什么地方最适合人的生存?不管是北极还是南极,它有阴就没阳,有阳就没阴,半年白天半年黑夜,所以不适合人生存。而温带,由于有阴阳交替,使得住在温带的人大脑沟会在涨起来、缩回去的过程中越变越深,所以温带是最适合人生存的。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我们人就像外面的落叶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而外面呢,又给了它一种阻力。所以中医学讲,春天的脉是弦脉。什么叫弦脉呀?那就是里面的力量要往外走,而外面还没准备好条件,所以你春天的脉一按就是弦脉,跟那个刚发芽的芽尖一样。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一样,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为你的阳气都跑外面来了,你里面是最弱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很多上海人相信吃膏滋类药。为什么膏滋是冬天吃而不是夏天吃呢?因为夏天你的气血都跑外面去了,内里是空的,别说吃膏滋药了,就是多吃点涮羊肉都吸收不了。而冬天由于你的气血都藏到里面去了,那时你用点精血有情之品像
阿胶呀,熟地呀,吃进去能够运化,这运化是为了明年春天做准备,就像树要冬灌一样。
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其实就是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养生。北京的老百姓有句话:“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做病。”它含有深刻的中医哲理。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天热出汗,把你秋冬代谢的多余物都随汗液由毛孔排出去了。你一呼一吸时,身上皮肤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所以说肺主皮毛。可我们每到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屋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以为呆在空调里是最好的。其实夏天的时候毛孔是打开的,这种打开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调整体能的,把体内代谢的产物由汗排出体外去。而你非不让它排出去,那它不就留在身体里面做病吗?冬天,天地都是闭藏的,你的气血也都到里面了,身上毛孔应该是闭合的,如果把那空调温度老开到30多摄氏度,冬天本来不应该出那么多的汗,你老让它出汗,汗血是同源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是《伤寒论》的原话。该闭藏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闭藏,该打开的时候不让它打开,你不得代谢病谁得?
以前住平房的时候,我不敢安空调,我说最好的是扇子,它可以小大由之。但要是住进高楼那可不行,因为它没有地气了,那就得用空调。用空调不要怕费电,一定要把窗子打开一点,让它有自然的风。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是干嘛的呢?肝体阴而用阳,它是你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春天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功能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为什么?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有助于它的生发。
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生麦饮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他用这个方子治暑热。在暑热季节用生麦饮,为什么?因为你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了,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他用五味子收敛,敛心气;天气太热,汗出了以后里面的津伤阴,所以用麦冬养阴。夏天来到的时候,老人可以服用一点生麦饮。
秋风一起,它和肺气相通,肺是主闭藏、宣发与肃降的。这时候你要让气血能跟着季节往里走,要用一点秋梨膏。秋梨,梨得金气最重,开的花是白的,结果是在秋天。用一点秋梨膏你就不会在秋天到来的时候由于肺气不降而生咳嗽。
冬天和肾气相通。男同志重在补肾,比如说六味地黄丸呀、桂附八味丸呀都可以用。女同志以补血为主,冬天可吃些阿胶呀,大枣呀,核桃仁呀等膏滋类药。
顺四时而生,一方面要求我们调整自身的生活,让它顺应四时的规律;另一方面尤其是中老年人,可以适当用些药来按照季节调养身体,以达益寿延年。
中医养生要诀二—— 节饮食
我上世纪80年代来过上海,这次来到上海呢,哪儿都不认识了。我们的经济在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即世界发展最快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在中国古代,糖尿病是宫廷及富贵人家最容易得的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呢,大家都这么吃。
中国人的饮食是用筷子,原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蔬为通,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畜就是猪肉、羊肉。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60岁以后的老人如果体力不行的话还要吃点肉。那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过去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这是几千年遗传基因的结果。西方医学不是,西方人一手拿刀一手拿叉,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吃肉,老吃肉就想喝冰水,因为“鱼生火,肉生痰”,身体里面热太多了就喝冰水,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的习惯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老年人还好一点,因为他胃口差了不敢多吃。
很多五十多岁四十多岁的人,小时候饿着,改革后吃饱了,当了官吃好了,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高血脂,而且呈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由于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
代谢缓慢者晚上少吃
我可以这么说,男子以阳气为主,他的数是偶数——8;女子以阴为主,她的数是奇数——7;《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女子每7年转一圈,28岁是女子的顶峰年龄,28岁以前一直往上走,过了28岁就往下走,35岁阳明脉衰,再美的女子皱纹都开始出来了。男人以阳气为主,男人老得慢。因为他们8年转一圈,女人7年转一圈,女的28岁相当于男的32岁。男人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以后发福了,其实是代谢缓慢了,体内存积的东西多了,看似发福,不是个好现象。男人过了32岁,女人过了28岁,这时候要注意了,早上中午的饭要吃得好一点,晚上的饭要尽量少吃,因为代谢的缓慢主要在晚上。
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太阳出来了,天地的阳气都在升发中,那时候你的脏腑功能也处在旺盛的状态,你这时候吃好一点没关系。到晚上太阳下山了,外面一片阴寒之气,阳气没有了,你吃进去的东西运化不了了,那你不发胖谁发胖?晚上的饭清淡些有好处,老年人尤其如此。
老年人晚上不能吃太
多,老年人阳气已经很弱了,晚上吃多了,脾胃的负担加重了。五行,脾胃属土,心属火,土生火,心和脾胃之间是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如果儿子这儿负担一重,子盗母气,就从母亲那儿借力气,那一借力气,心就嘣嘣跳起来,搞不好就该上医院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要按照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应该在傍晚五六点钟,做点饭自己先吃,儿女们爱吃什么好的,那归他们自己管。千万不要和他们一起大吃。
谷物首选小米
中年人则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在这儿我想借用老子的一句话:“谷神不死。”东方人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社稷”的“稷”字是小米之意,社稷,古代的谷神。那么为什么说谷神不死?维持人的生命不仅需要脂肪蛋白质,更需要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农村有很多孩子吃得没城里孩子好,但是他们吃的都是第二年的种子,是新鲜的谷物,没有陈粮,所以长得很结实。咱们城里人什么都能吃到,但吃的粮食不如农村新鲜,这就是区别。
为什么在所有的五谷里面我们的祖先这么注重小米呢?因为小米在任何贫瘠土地上都能生根繁衍,它的颗粒很小,生命力极强。一碗小米种在地下一大片,一碗大米种在地下一小堆。女人生完孩子,老人都给她喝小米粥,在生孩子的过程中,正气受到了损伤,所以用小米粥调养。看看我们的八路军伤员靠什么养好的?老大妈的小米粥。小米习性偏温。不要说老玉米豆好,我觉得在食物中,如果小麦、小米、玉米、大米排个队的话,首选应该是小米,然后是小麦或者是大米,最差才是老玉米。为什么?老玉米颗粒太大了,你那一碗放10个,它的生命力极弱。
用食物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其实我们吃的食物也有它的偏性。
到北京,很多人都愿意吃烤鸭,那个鸭为什么要烤?到广州要煲老鸭汤,为什么不拿嫩鸭子煲?因为鸭子在水中,习性偏寒。你如果不吃那老鸭,不拿火烤,那么吃完就可能拉稀。鸡就不用烤,炖鸡汤时越壮实的鸡越好。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因为他吃的大米是水中生出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麦,小麦是冬天种,阴历五月收,它的阳气最重,其性是温性的。中医主张用食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遇到寒性的胃溃疡,我就不让他吃药,回家吃烤馒头片去。烤馒头片坚持吃一年,胃溃疡就好了。虚寒性的溃疡病,你让他吃偏寒性的大米饭,他一吃完就难受。你让他吃馒头片,小麦粉本来就是温性的,在里面放点碱,再发起来,就很容易消化。你再给它烤糊了,它就更温了,温胃散寒。
中医学的很多道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一定要按照老祖宗的做法。不是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当你想吃的时候(除去孩子,孩子太馋,他什么都想吃),只要是成年人,一定是你体内的需要。中医没那么多特殊的忌口,不要把中医的忌口开出一大堆。但是有一条,浅尝辄止,你一吃多了,就要损伤你。
怀过孕的女同志都知道,在怀孕期间她的胃口发生改变了,见了酸的吃起来像糖豆一样。为什么?因为这时候她的气血全去养胎了,肝阴不足,需要酸性的食物来补充。正常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饮食胃口的改变,同样反映着体内的状态。上火的时候、外感的时候要注意少吃油腻,少吃辛辣?因为外感的时候体能都调动起来去和细菌打仗了,吃了只会增加体内负担,不会增加营养。节制饮食做得好,那些代谢性疾病的发作就会明显减少。
“三七”可益气统血
如果血脂已经高了,血压血糖也高了,我建议大家吃一点云南的三七粉。在所有的活血药中,只有三七粉活血而不破气。它和人参是同一科属的,一个长在西南,一个长在东北。贫瘠的土地是不长人参的,东北是木气和水气比较重的地方,肥厚湿润的土地其性属阴,长出来的人参是三枝五杈,它那个枝叶全是三和五,三、五是奇数,是阳数。它是一个从阴引阳的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精化成气,如果精不化气的时候,用点人参,马上气就出来了。如果肾精已经很亏损了,你再吃点人参,本拔则木摇,会适得其反。
《周易》里面说西南是土气很重的地方,也是很肥沃的土地,三七生在西南,长在地下,所以也是三枝五杈。它外面的颜色是青的,里面的颜色是黄的,青可入肝,肝是藏血之脏;黄可入脾胃,它可以益气统血。很多人把三七当止血药,甚至药典上说三七只能吃3克,多了就不行了,因为它止血,多了血就不流了。为此我到云南做过考察,过去发配到云南的人,都要被打杀威棒,你要买不通人,你这个杀威棒是免不了的。你要买通了狱卒,他给你一大碗药,在打杀威棒之前他给你喝了,它里面主要的成分是三七,这是云南的老农告诉我的。打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的棒疮两天迅速消散,被打出了淤血它都能散掉,何况你体内多余的血脂,所形成的那种痰瘀互结的症状,一定能得到改善。
博医堂健康养生疗法
徐振邦出生于中医世家。他倡导的博医养生文化,博彩众家之长,中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养生保健,让大家懂得人百病根五脏。博医堂健康养生疗法使老百姓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以调治好病,还可以知道病因,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大福音。以下是徐振邦老师关于疾病调治需“三分治七分养”的讲座内容的摘录:
所有的病都是自己造出来的
徐振邦老师经常告诫人们,人身上的所有病都是自己造出来的,其中有吃出来的、喝出来的、睡出来的、累出来的、坐出来的、穿出来的、行出来的、看出来的、站出来的、玩出来的、贪出来的、想(情志)出来的等等,总而言之一句话,这是医盲或者叫做养生保健盲所致。人们的生活行为涉及方方面面,没有科学的生活行为,不懂得在生活行为中进行养生,势必要造成多种疾病,而这些疾病还要通过养成科学的生活行为来逐渐消除,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慎医药。
徐振邦老师认为,人的元气是生命之本,元气十足五脏六腑全自动,百病不生;元气大亏百病缠身,万药不灵。怎样来补充元气、疏通经络、调整五脏、获得健康?怎样能养成科学的生活行为?可以通过收听和学习博医养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真正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养生的目的是解决医院医生开刀、吃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养生保健认为疾病的调治要“三分治七分养”。养和治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有力的补充。养和治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弥补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迷信吃药治疗,更不会迷信什么神医和保健品。真正应该相信的是科学养生,以及真正改错的过程。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家庭、事业、子女,为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长寿与否担当责任。每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精神疾病,都应该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有人得病、事业失败、婚姻破裂、儿女误入歧途走弯路,包括未老先衰、英年早逝,都是人自作自受的结果。因为这些事都是可以掌控的。知道这样的道理,可以改掉人最大的毛病,即怨天怨人的毛病,积极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把握方向的能力才会逐渐建立起来。博医养生文化既不是单纯的中医,也不是单纯的西医,而是二者思想文化的结合。要实现中医养生的现代化,不要老是让中医围着降糖药、激素转,这是沦落的中医,是失传的中医,是落魄的中医。现代化的中医要与时俱进,实现方法的现代化。
什么是疾病之根?徐振邦老师告诉大家,疾病之根就是得病的原因。这是由于生活习惯造病的缘故。谁能帮助大家来根治疾病永不复发?徐振邦老师告诉大家,人人都可以根治疾病,因为每个人的病都是人自作自受的结果。错误的生活习惯造病,良好的生活习惯造健康。只有大家都来学习博医养生文化,对你身上每一样疾病都来刨根问底,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道改错不得病,只此而已!根治疾病的不是医院,不是医生,不是药物,不是手术刀,也不是保健品,而是自作自受的病人自己。中医治的是人,西医治的是病,而博医养生的中西医结合,主张“天人合一”养生,养的是元气、五脏和健康长寿的本能。所以养生有道,文化先行的关键就在于此。
什么是三分治七分养?
徐振邦老师认为,人的健康是十分,治只能三分,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养,占七分的养还要一分为二,一半是改错,另一半是对弥补错误欠下的健康债进行补救,所以养占七分。徐老师还告诫大家,养生替代不了治疗,治疗也替代不了养生,两者不能对立,必须结合,只养不治不行,只治不养根本治不好。养者有的放矢。什么是养? 养就是调养,起居顺天时,饮食合地利五味,情志合人伦道德,这就是天地人之三养,违背了哪一条,都得不到健康。博医堂推广的是真正的科学的养生,它不依靠保健品,而依靠自己科学有效的规律生活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