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词语:教育之思的歧途与正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31:11

教育之思的歧途与正道

□ 刘云生  

思是成人之本,更是做事之基。教育是一门智慧的学问,思是这门学问的核心。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优秀的思者。仔细剖析当下教师关于教育的思考,有许许多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或许是教育家和原创教育理论“千呼万唤不出来”、教育改革深陷迷雾之中的原因所在吧。借此小文,谈谈我的想法。

莫入思的歧途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思须反对自身而思。”当我们勇敢地将思维利剑“刺向”自身,诚实地、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思维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之“思”容易走上歧途,并且,思维荒诞剧正不时在教育世界中上演。

之一,“弱思维”。有的教师教书育人跟着感觉走,既没有扪心自问,认认真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又很少观察周围的环境,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整个时代大背景联系起来思考,就像老黄牛一样,“只管埋头拉车,不肯抬头看路”。一句话,做得多,想得少。

之二,“被思维”。在信息爆炸、资讯如潮水般袭来的今天,不少教师“被思维”了,被古人思维,被权威思维,被同行思维,被网络思维,被媒体思维,被大众思维,成了飘摇的苇草,只是随着风潮起舞。当新的信息、观点、理论传来之后,我们往往不在乎其内容的真实可靠和逻辑自洽,而在乎是“谁说的”。如果是古人说的、权威说的、书报说的、大家说的,就信以为真,奉为“真理”。当下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由于此话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所以不少教师不敢批判,其实此话还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面对无边的网络、海量的信息,不少教师迷失了自己,被信息充满了脑袋,窒息了思维,心甘情愿地成为一条小小的网虫,过着自我缺失的浮游生活。前不久,我担任教师论文评选评委,粗略统计了一下,40%的文章全文或者部分抄袭网上文章,95%的文章观点可在网上找到出处。

之三,“偏思维”。有的教师见闻不多、知识不广,思考教育问题往往只看到某一个方面,或者极小的范围,缺乏高站位、广角度。比如,有人宣称,“语文是要让学生的心灵更为柔软”,于是将语文女性化、书生化,然而却忘记了语文也应有刚毅之气。还有,当提倡赏识教育时,就忘记了批评、挫折也是教育,并且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之四,“假思维”。有的教师在思考教育问题时,把理想当做现实,把假设当做事实,把臆想当做依据,思维缺乏必要的事实基础、推理依据和内在逻辑。这样的思维,用佛教的话说叫“妄想”。正是这些“妄想”,抹杀了真实的教育,制造了教育繁荣的假象,致使教育的言说世界里充斥着假话、空话和套话。比如,有一篇叫《语文教育,在求真的路上且走且思》的文章,其中不乏粉饰语文的语句:“有了语文这一有力的支撑,一个人的言行中就会透射出文明、自律、谦和、幽默、深刻和自信。钟爱语文,就是让一个人圣洁而自信地走过每一个人生驿站……”语文真的有如此多的功效,“包医百病”?语文果真能担当如此多的重任,那么,学校还需要开设思想品德课、公民课、人生哲学课吗?还有必要开展德育活动吗?而事实并非如此。

之五,“短思维”。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慢”事业,需要“长线经营”。但有的教师缺乏长远的眼光,只注重现在的教育结果,看不到教育的未来效应。即使有的教师看到了未来效应,也屈从于当前的功利目的。教育中存在的体罚、变相体罚,唯分数、唯应试等现象就是这种短思维的结果。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不过如此》一文中讲道:“一次,上数学课,我走神了,结果数学老师用一段粉笔砸在我的脸上,并说:‘你把班级的脸都丢尽了!’”从此,“对我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面对此言,教师们情何以堪?

之六,“旧思维”。有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面对新的教育实践和问题时,仅凭过去的思维经验来思考问题,大有刻舟求剑的味道。其实,过去成功的思维经验在今天可能成为僵化、死板、自负的代名词,它阻隔新问题的解决。
之七,“碎思维”。有的教师深陷日常教育生活泥潭,说感觉只有一个“累”字,说思维只是一个“碎”字,琐碎、繁杂、碎片化。比如,我曾对50名教师做过深度访谈,其中近30%的教师谈教育教学时,语言琐碎,观点游离,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什么。这样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往往思维不清晰,做事没条理;思维不深刻,做事没底蕴;思维没有高度,做事只是“低空飞行”,上不了“九霄云外”,开创不了教育教学的大境界。

回归思的正道
激活自我之思,走出思的丛林,回归思的正见,积淀思的成果,是我们教师每天都要做的功课。那么,教师到底如何回归教育之思的正道?

之一,唤醒生命之思。教师要明确四个观点:一是思是人的本能。生命是自然的最高生存形式。思是自然赋予人的生命力量。思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了思维之旅。二是思能通晓宇宙大道。人来自于宇宙,是宇宙的精华。按照现代全息理论的说法,人的身上潜藏着整个宇宙的信息。用佛陀的话说,“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可以创造宇宙。”人“道法自然”,可以研究自身,思考自身,通晓宇宙大道。人这方面的才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三是当务之急是唤醒生命之思。教育的问题,许多靠“悟”“沉思”“冥想”,也就是依托生命的力量去深深地思考。当然,这个思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唤醒“思”,也是在唤醒实践,只不过是有深度思考的实践。四是生命之思是全部身体的卷入。教师需要激活整个身体的力量去思维,才能收获教育的真知灼见,提高教育教学的思维含量。

之二,起于本原之思。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哪些教育的本原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常想常思,一是人是怎样成长成才的;二是在人的成长成才中,教育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三是教育怎样承担社会责任。

之三,注重系统之思。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思考教育要有系统的思维。系统思维就是要把任何教育问题放在系统中来考察,并将这个教育问题本身当作系统来考察。这就要求教师有整体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和辩证思维。比如,什么是课堂?在世界大系统中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不只是学校一个小小的角落,也不只是世界一个小小的节点,而更应该是整个世界。课堂既是物质空间,又是精神空间;既是寄身空间,又是寄心空间。如果将课堂局限在学校一个小小的角落,课堂就只有“巴掌大”,如果将课堂局限在世界的一个小小的节点,课堂就只是一个“局域网”,只有把它当作整个世界,世界可以因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场”,我们的课堂教学想象力才能游刃有余。再如,研究教育首先要研究人,研究人的经验,因为万物皆流,你的心、你的灵魂、你的精神就是那个“流”。美籍哲学家赫舍尔说:“你出自你的过去,出自你与世界的关系,同时享有一个对将来经验之预想的瞬间当前。那一瞬间生成且消亡,并产生新的瞬间,后又重新创造了你,既有连续性,又有生成性。”为此,教师们可在研究若干成功、平凡、破落人物中去研读教育的意味,展开深刻的思考。

之四,追寻科学之思。研究教育要从神学、玄学思维走向科学思维。科学之思的出发点是问题。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经耗资7.5亿美元去验证20世纪20年代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假设。思考教育同样也需要从问题入手。此其一。其二,实事求是,科学求真。思考教育问题既要有事实依据,也要尽可能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通过现实或者实验来论证拟所提出的观点。也许有人要质疑:教育研究要寻找可重复的经验证据是否可能?也许这的确很困难,但是困难不等于不可以作为。陶行知先生曾说:“大丈夫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过去!”其三,追求逻辑的自洽。教育研究所使用的理论观点,所得出的结论,以及论证过程,都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经得起推敲,而不能来源于臆想、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