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飞戾天gl番外131章:中国传统处世经验大全,你做到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18:26

导读
 
    为人处世不能忽略亲人。邻里关系,因为那是你的根基。
    中国是一个很重视亲情关系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家庭文化为支柱建立起来
的。改革开放以来对人们的家庭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原有的家庭关系往往会有很大
的变化。其中有旧观怠的摒弃,也有以反对旧的家庭观念以达个人目的,也有以赤裸裸
的金钱关系代替家庭关系。
    我们在处理亲人、邻里关系时既要重亲情人情,又要正视时代飞速发殿给亲情关系
带来的变化,亲情之间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差异、鸿沟,从而做到合情、
合理、合法,赋予亲情以崭新的内涵,使今天的家庭更为和睦,亲戚、邻里之间关系更
和谐。
 
 
处世经(第六章)
一、家家念好难念的经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其各自难处的矛盾,而今天有
些经是家家都要念的,尽管难念,我们也要把它念好。
    1.沟通代际交往经
    第一难念的经就是代沟的经。随着社会变迁的迅速,使得两代人的观念、态度、行
为与习惯有很大的距离,显得格格不人。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将父母与子女两代之间,
在价值观念、心理态度、道德认知、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与思想习惯上的差距所形成的
心理鸿沟,称为代沟。
    父母常抱怨现在的子女太不尊重父母,而子女也抱怨父母太不了解儿女,使得原本
和乐的家庭时起争端。
    父母和子女之间为什么会有代沟呢?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所定型的人格,根深蒂固,
在那时候所形成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心态性格等,不易做太大的调整,。
而造成固执己见的个性。、人类学家则认为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念,有不同的精神规范,
农业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工业社会所适用的形式,毕竟是大不相同的。
    导致代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我们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l)在心理状态、行为表现、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在思
想上,上一代人比较实际并趋于保守,年轻人则比较开朗、奔放;在道德观念上,老一
辈人更为重视传统的道德标准,下一代人则很少受此束缚;在行为反应上,上一代人比
较迟缓,年轻人则比较活泼;在性情上,上一代人比较沉着、谨慎,下一代人比较活泼
开朗;在生活态度上,上一代人注重实际,下一代人比较多幻想……所有的这些差异,
直接引起了两代人的相互抵触情绪。
    (2)两代人的时代感不同。青年人一般对新事物敏感,不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勇
于创新。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年轻时就志向远大,准备投身于革命,
但其父却顾虑重重,劝其安心读书,但周总理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创精神,敢
说敢干,终于成就大业。由于时代感、历史观及世界观的不同,也容易在两代人之间产
生隔膜。
    (3)两代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年轻人都有理想和抱负,懂憬美好的未来,思维内容
广泛,反应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适应新环境能力强,爱独立思考,富有开创精神。
他们创新意识强,心灵手巧,敢于打破陈规陋习。但他们很容易偏激,处理问题不够沉
着冷静。老一辈人经历的事情多,老成持重,性格成熟,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经验和教
训。他们看问题更深刻、透彻一些,但有时由于受传统观念、封建意识的束缚,容易保
守,思想固执,因循守旧等。还有一部分老人家庭权威思想较重,有的还比较偏执、独
断,要求子女无条件地绝对服从,青年人会因此而不满。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代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现象,是现代化国家工业化与社
会化伴随而来的产物。尤其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两代间的差距,显得特别敏感。
    对于代沟的正确看法: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代沟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代表着一种进步,我
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应是排斥,而应该是欢迎。假如你的子女和你的意见不一样,你应该
感到高兴,因为他有变成独立个体的需要,只要那种独立是有理由的,只要他跟你的不
同是有道理的,你都应该帮助他建立自我。
    子女现在和你的意见不一样,并不表示他永远和你的意见不一样,父母的职责,并
不是阻止他的尝试,而是注意他,让他不要出了问题。
    父母与子女之间想法的不同,并不是我们人为地去否定它,不理会它,这种差异就
会消失了。存在差异是必然的,置之不理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子女与自己的意见不同时,
我们只要把它当作是认知的不同,并不妨害两代人之间的深厚的感情。
    我们采取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进行良好的沟通。沟通是减少差距或误解的唯一方法。
沟通仿佛在两代人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是我走过去顺从你的意思,也不是你走过来
顺从我的意愿。我们应该在桥的中央会面。
    应该说,代沟的存在对于两代人的交往,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新的一代总要强过老的一代,只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才能向
前发展。但是老年人的丰富阅历又是一笔财富。如果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不仅难以取
长补短,更不利于家人之间的感情沟通。
    但是,子女们与老年父母之间的这条“代沟”由来已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一
夜之间完全填平,要想做到两全其美,实属不易,看来只有相互谦让点了,为此一个能
为双方接受的代际交往的和谐之策便是:求同存异。
    美国著名的特纳公司的老板特德·特纳是美国最有钱的人之一,他为人宽厚,头脑
敏捷,是美国新闻界和娱乐界的焦点人物。然而如此成功的一个人当被问及最大的憾事
是什么时,他却难过地回答:“没能做一个像样的儿子。”
    老特纳当年是一个相当有知名度的广告商,他与儿子在早年便有许多思想上的隔阂,
在许多方面都难以达成一致。知情人说,这父子俩只要单独在一起超过十分钟,便定会
争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让谁。每次都搞得不欢而散。那时,年轻气
盛的特德·特纳总认为,有个性的人必须勇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即便是亲生父亲也不例
外。直到后来有一次父子俩为是否卖出一部分名下产业而彻底意见对立,正在人们观望
这对父子俩到底是谁会占上风的时候,老特纳却突然引弹自尽了,虽说死因并非完全与
此事有关,但至少也是因素之一。特德·特纳为此深受刺激,后悔不迭,他深信,如果
自己不是那么激烈地与父亲争论,以至伤了他的自尊,而是先把自己的观点放一放,慢
慢用事实说眼他,也许父亲就不会死,自己能与对手求同存异,却为什么不能与父亲这
样做?
    求同存异对于促使代际关系的和谐确实是一个上策,它不仅可以保存青年人自以为
“是”的一些优点,也能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对双方有利的地方。
    求同存异的基础是理解,是相互之间情感和心理的沟通。在代际交往中,理解更多
的是要求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能做到将心比心。例如,青年一代有充沛的精力,好竞
争,求创新,喜独立,不愿受人支配,给人一种“豪放不羁”的印象,对此,老年父母
很不理解,觉得青年人太狂了。而老年人稳重,深思熟虑、清心寡欲、顽固、保守,对
此青年一代也很不理解,觉得老年人太老了,似“朽木”一般。这样理解上的偏差必然
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态度和交往行为,影响交往的深度和质量。如果双方都能做一次角
色换位,扮演一下对方的角色,体验一下对方的情感,就能很好地改变自己的看法,做
出利于交往的行为来。
    求同存异还要求双方有时能做到“忍痛割爱”,舍弃有碍代际交往的心理和行为,
实际这是一种“丢卒保车”之举,虽丢弃了自己的一点东西,却求得了双方的和谐。
    求同存异的另一个要求是双方要能主动寻觅“共同请言”,达到求同的目的。有些
青年人或老年人很重视和对方的双向沟通,互通有无,例如老年父母经历多,见识广,
社会经验多,这些可以通过与青年的交流,传播给他们。而青年人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
会里,也拥有一些颇具现代化特色的知识、技能,例如电脑的使用,就可以由青年教授
给老年人。特别是当前的“信息爆炸”或“组织爆炸”,对每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智能
结构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己有的知识无法满足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青年人与
老年人应当携起手来,走向同一个结合点一学习新的技能,掌握新的知识,更新知识体
系,完善智能结构。这样,两代人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差升缩小了,冲突消失了,代
际交往和谐了。
    代际交往的矛盾和冲突无法避免,但也不会令我们束手无策,如果青年儿女和老年
父母都能做到求同存异,做到理解对方,并能在实践中主动协调代际关系,讲究代际交
往的艺术,不仅旧的矛盾可以解决,而且新的冲突也不会出现,至少冲突不剧烈。从而
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2.和谐家庭经济关系
    另一本难念的经是家庭理财。在现代家庭中理好财,处理好同各方亲人的经济关系,
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穷有穷之难,富有富之难。
    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大发展的物质社会里,恐怕至少有99%的人都相信,自己离了
钱财,简直无法生存,而一个家如果没有所谓“身外之物”的钱财做保障,也不成其为
家。科学地管理家庭财务,才能把日子过得游刃有余,既为家庭一员就是家庭的主人,
不分男女老幼,有支配权和使用权。这在旧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但勿庸置辑,一个家庭,
如果在经济关系上没有平等权力,则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同样是虚假的。
    中国现代家庭,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在经济权利上比较和谐,不论男人女人哪一
位当家,大体上都能比较民主的支配全家的财产。这一点,也是中国现代家庭状况比较
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也有些家庭,在经济关系方面,处于崎形状态。
    能挣钱者则有权支配金钱,不能挣钱则只好仰人鼻息。老人收人高时,全家看作宝
贝,一时无事退休在家,马上认作包袱。如果身体健康,还能自食其力,而且愿意把退
休收入如数呈上,仿佛还可以保留其“家籍”;如若不向“主管领导”纳税,身体又常
生病,不仅不是动力,反而成为负担,马上有理无情,整天让你看他们的恶脸。更有甚
者,竟把自己的老人赶到厨房居住,以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病困交加,含恨而死。
甚至认为父母是自己的包袱,动辄打骂,以为他们给自己带来无限晦气、只有让他们乘
风归去,自己才能得到安定。又有夫妻之间,关系紧张。表现在经济上,互相欺骗,或
者凭着自己的收入优势,以此欺压对方。凡此种种,不仅与家庭经济关系的道德相违背,
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成员的法律地位所不容。
    家庭经济关系又与家庭道德有关。特别是经济收入不多的家庭,吃、穿都不富裕,
吃既不能随心所欲,穿又不能和别人攀比。在这样的情况下,夫疼妻爱,父慈子孝,姐
谦妹让,不但是十分有益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以中国民族传统,为着吃、穿同家庭
纠纷是最让人看不起的。为着吃、穿打架,都是小孩子的事,而不是成年人的事。倘有
这样的事出现,别人就会说你没有出息。但是,真能做到勤俭持家,使人人温饱,也不
容易。特别是家中既有老人,又有孩子,住房不大,收入也不高的家庭,儿子要考太学,
不加些营养怎么忍心?老人身体衰弱,不先吃一口又怎么可以了常常左右为难,只好硬
下心肠,先让老人,再让儿子,第三才是丈夫或妻子,最后的那一份才留给自己。这样
的家庭在中国尤其不少。正是这种美德,使得很多家庭虽然生活清苦,却享受着某些经
济富有、精神空虚家庭所绝对享受不到的天伦之乐。
    现在,多数都是妻子掌握家庭的经济大权。女人心细会当家,对家庭开销也了解得
比较全面,理财有诸多方便之处。然而夫妻在财经问题上不协调、闹摩察的家庭也为数
不少。
    有些“妻管严”的家庭,男方偷偷摸摸地建起了“小金库”。这样一来,麻烦事就
多了。丈夫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妻子发现了秘密。若是妻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倒也相
安无事。要是妻子精明而又不宽裕,也就难免“祸起萧墙”了。先是怀疑丈夫有外遇或
是把钱给了公婆,争吵不断。接着就是你留一手我留一手,结果是截留了多少钱财,也
就截留了多少感情,夫妻同床异梦。夫妻各积“私房钱”,有的是感情不和,自备退路。
无论是什么原因,其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庭的责任感淡薄,没有把家庭真正作为
一个整体,使自己完全融于其中。家庭因经济问题造成夫妻纠葛,空气紧张,终日提心
吊胆,偷偷摸摸,还有什么家庭幸福可言?
    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家庭经济要公开,财务要协商处理。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庭夫妻都是工薪阶层,购置家庭物品要量力而行,储蓄、
投资的比例也应取得一致的意见。会理财的夫妻,家庭生活会过得很好,不会理财的夫
妻,家庭生活会出现矛盾,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争执。
    尽管现在家庭理财模式有多样化的选择,但共同生活里一般总有一个“当家人”。
理想的做法是:日常生活开支费用,归当家人掌管,另一方可协助,不可越俎代疱。当
家人可以更换,谁愿当谁当。这样,夫妻就避免了那种要钱就拿,随心所欲的“自由化”
带来的经济危机,也避免了一方财权独揽的“专政”所造成的夫妻矛盾。而说到具体的
家庭经济管理方法,又有好多“久经考验”的传统经验。有些虽是老生长谈,却又是代
代相传的真理。例如勤俭节约,注意避免铺张浪费;例如量人为出,细水长流;例如掌
握市场信息,把握购物时机;例如巧妙筹划全年安排,换节换季,衣食立足等等……
    一个家庭,善于理财者,常常能以贫胜富,恰如善于用兵者,常常能以少胜多。这
当然不等于安于清贫、不思进取,恰恰相反,这是对于自己的现实状况所应持的最乐观,
也最现实的态度,并且往往能在不算有利的条件下创造出某种家庭经济环境的“奇迹”。
虽说钱财并非身外之物,却也井非能买到一切呀。
    3.是是非非理难清
    家庭的小是小非,复杂纷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是一本难念的经。
    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只要仔细想想,都会承认,家庭之中,亲人之间,所有的分
歧、争论,都是为了自家好、为了亲人好,都是共同的善意动机下的不同理由,说来说
去都是围着小家转。也许今天这个人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明天却又会完全不合时宜,
又哪里会有长久不变的真理。但偏偏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有的人却一生一世部看不透、
想不通。多少人由于家人没有对其意见持赞成票便委屈之极、怒不可遏;多少人为了些
原本鸡毛蒜皮的小事大骂出口,继而甩门离去。难怪能共同活到90多岁的老夫妻是少之
又少。渴望并试图证明自己正确是夫妻间相互对抗的主要武器。有时,其目的纯粹是谋
求配偶的认同和称赞(看看我多聪明),但是更多地,人们是通过证明自己正确表现一
种优越感。如果你与配偶之间关系敌对,缺乏协作,你们可能从不交流思想和感情,而
且相互指责或驳斥对方的言行,并至死捍卫自己的立场。
    关系密切的夫妻双方谁对谁错无关紧要,除非面临重大决定,比如“咱们的孩子应
不应该做手术了”毫无疑问,必然存在一些你对我错或你错我对的问题。然而渴望正确
并且试图证明自己正确极其有害。任何诸如“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或者“我早就这么
告诉你”的话语都可能疏远夫妻感情。甚至可以说,“错在对时,对在错时”。如果你
是对的,那就表明配偶是错的,你们的夫妻关系可能也因此受到影响。如果你是错的,
至少可以承认错误,密切你们的关系。如果你向配偶指出你是对的,他(她)是错的,
他(她)可能因此感到特别沮丧。两相比较,错并且认错服软与对并且自鸣得意,前者
明显强于后者。如果你确实正确,那么鼓励和安慰配偶就尤其重要。如:这次我是对的,
但是一般都是你对。不管怎么说,谁对谁错无关紧要。
    但是,有的人喜欢专门等着对方出错,然后幸灾乐祸洋洋得意——这就是所谓的
“揪辫子”。
    解释说“可能是我错了”、“可能是我词不达意”或者“可能是我理解错误”等等,
需要一定的心理技巧;而直接承认“我不懂”、“我错了”或者“对不起”则需要相当
勇气。我们不必学习过分谦虚,自我贬低的人,但是需要练习说说这些简单的句子。
    快乐比正确重要,但是两者通常无法并存,在家庭生活中尤其如此。
 
处世经(第六章)
二、从“孝”出发,让长辈开心
 
    1.孝顺有新意
    孝是自觉地将人类天生的一点敬爱父母的心,也就是一点仁心仁性,加以保存、培
养、发展,以使人成人成贤成圣的道德原理。具体一点说来,孝就是使父母宽心喜乐,
使父母免忧愁,少担心。为人子女的,好好地爱惜自己的身体,经营自己的事业,照顾
自己的家庭,就是尽了孝道。
    我们要尽孝,处理好子子女对父母的关系,首先得胆白的一个问题就是孝在家庭关
系中的重要性。
    那么身为人子,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才算是尽了孝道呢?我们究竟该怎样处
理好这种关系,才能使我们的家庭更趋于和睦呢?《亲恩歌》中唱道:“要知亲恩,只
看自己怎样养儿育女;要求子顺,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爹娘。”
    我们对待我们的父母,不仅要爱他们,而更多的是去尊敬他们。这一点,我们不但
要把它看作是一种良好的意愿和道德规范,而且要提高到互相对内心世界的真切理解上
来认识。只有互相理解,才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
    为了处理现代家庭的关系,我们还得就新孝道作一些必要的说明。其实,归结起来,
也不外乎三条原则,即合情、合理与合法。合情,即子女行孝应以爱心为本,以感情为
重,并应设身处地尽力为父母着想,在对父母表达关怀之情时,应采取其乐于接受的方
式。
    合理就是子女行孝应适当运用理性,考虑事实,顾全事理,而不冲动短见,为近误
远,以小害大。行孝应量力而行,不宜过度,走人极端,尤不可因行孝而自残自虐自贬,
否则即成愚孝。
    据报道,南方某地,有人在外经商赚了大钱,衣锦还乡之后,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
之恩,尽自己的孝道,在父母还在世时就为其假设灵堂,大作道场,挥金如土,只为博
得一个“孝子”的名声。这种做法,只能说是愚味行为,搞封建迷信,实不可取。
    合法是子女行孝应不违反现行法律,不可因图孝父母,而有犯法之行。父母如要子
女做不法的事,子女应好言相劝,不可以孝害国。
    同时还要列出一些具体的原则:
    子女要善待双亲,且要同等看待,不可厚此薄彼;
    多与父母交谈,以了解其看法、想法及感受;
    尽力敬爱父母,不以言辞或行为侮慢父母;
    尽力使父母心愉快,少意父母生气;
    帮助父母从事并完成善举,不陷父母于不义;
    对父母应诚心诚意,不因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经济能力而表面做作与应付;
    言行尽量使父母引以为荣,不使父母因子女言行而抬不起头来;
    尽力使父母信任与放心,而不使父母为子女的行为担心;
    保持自己身心健康,以免父母优虑挂念;
    以同情的态度来了解父母的时代与生活背景,不可以贸然视为落伍;
    父母如有过错,子女应以委婉的态度耐心相劝;
    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如需照料,子女应尽力予以安排,勿使有所匮乏;
    父母生病时,子女应妥为照顾,尽力设法医治;
    父母丧亡,子女应予以妥善安葬。
    综合以上观点,须注意“养亲”,“悦亲”,“念亲”三点。
    第一,养亲。养亲是子女最基本的拳行,也是子女的天职。当今奉养父母的方式,
有轮流奉养、固定奉养。轮流奉养是已婚子女依次奉养父母,由长于起,轮到幼子,周
而复始,时间长短,以均等为原则。固定奉养是诸子分家后,父母固定在某子家居住,
其他儿女按月付给一定的生活费。或父母保留财产,以其收益付给担任固定奉养的儿女,
或某儿女自动单独负全部奉养费,其他儿女自动给父母亲零用钱,或各儿女负责奉养父
母中的一位。也有父母亲与未婚子女同住,或父母亲自己单独居住的。不论采取哪一种
方式,都要依照实际需要,父母的意愿及年龄、健康情况而定。
    一个人是否孝顺,是以他是否具有孝梯之心而言,如果具有至诚的孝心,表现在行
为上,虽然不一定是锦衣玉食的奉养,也是足以感化人心,值得称道。
    第二,悦亲。悦亲就是使父母亲高兴,不使父母亲忧虑、恐惧、发怒。悦亲是养亲
的第一要诀。使父母长生欢喜心,可以增进父母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亲面
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道顺,得意或失意,总应该克制感
情,父母所爱要爱之,父母所敬要敬之。
    其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教之始也”。又“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人子女的,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使父母亲忧伤;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
所习必有业,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不作奸犯科,违法乱纪,要积极用功敬业,争取
好的成就,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展宏图,福国利民,以显扬父母。
    万不可忤逆,冲突,也不可顾其心意,为非作歹,而陷父母于不义。而夫妻相爱,
兄弟和睦,使家庭和顺,也是悦亲之道。
    第三,念亲。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祀。祭之以礼”。当父母亲丧亡时,
子女应御哀妥善安葬,按时祭拜。
    我们中国人讲孝道,所以对祖宗十分崇敬,完全是基于一份慎终追远、感恩图报的
心理,是非常理住性。我国古今家庭伦理的特色全在于此。
    2.与与因执的老人相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好坏将给你的事业、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也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性格与待人处事的态度,所以处理好家庭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
是子女与长辈的关系。人生的好多烦恼与无法解释的苦衷来自于家庭,而这又多半与两
代人之间难以融洽相处有关。
    有些作父母的,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他们理应该像小猫、小狗那样顺从、
乖巧;自己是家长就得说一不二,老子的话是圣旨,谁敢违抗,对错都得执行;还有些
父母固执己见,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肯在孩子面前认错,在孩子面前保持自己起码
的威严;也有的家长认为“家有家规,棒子底下出孝子。”家庭中没有民主,只有专制,
所以许多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上很怯儒、悲观,既不愿因此而与父母决裂,同时
又难忍受父母固执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压抑与心理摧残,他们感到深深的无奈与茫然,因
而也对人情世态冷淡而无所事从。
    我们晚辈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家庭的和睦,成员关系的融洽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和渴求的,
这是我们在纷繁复杂人生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源泉,也为我们完美的人格塑
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和父母携手搞好家庭的建设,争取在温暖、和睦、
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找到自己发奋图强的支撑点。本着这种认识,晚辈们应以各种方式求
得父母的了解与理解,同时也与长辈建立相互谅解、信任,用和煦的理解春风化解积蓄
心头的固执的寒冰。
    其次,解决家庭中与父母的矛盾,我们应分析清楚父母专横、固执的原因。据观察,
有的家长总是爱拿自己从前和现在比,用老一套来要求子女,以各种模式卡他们,让儿
女接着自己设计的方式去生活、成长。他们根本听不进逆耳之言,儿女稍有不顺,他们
立刻暴跳如雷,相信武力与强权会使儿女乖顺;也有的父母由于事业上的挫折或其他的
外在压力,使他们感到无法发泄心中的郁闷,于是儿女稍有“逆耳”之言,他们就要
“山洪暴发”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还有一部分父母在更年期间,脾气古怪、性格暴虐,
总是怀疑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要背叛自己,心里总有一种失落感和恐惧感。他们往往多疑
无理,对孩子动辄发火辱骂,动辄大打出手、等过后又感到深深悔恨和自责。这种矛盾
心理如不及时调整,恶性循环,往往是孩子离家出走和与父母背道而驰的根本原因。我
们作为儿女更多地是不去议论父母是与非,而应冷静地想一想我们如何才能用自己微薄
的力量去重新赢得父母的耐心与爱心,去赢得平等与互相的尊重。再次,要以“理”服
人,但这决不是给父母讲大道理。那样做只能适得其反,而应避开锋芒找到合适的场合,
借用合适的话题,运用巧妙的语言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已某些老观念和做法的不是,既不
伤他们的面子,又让他们心服口服看到儿女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应用积极孝顺的
爱心去感化他们,帮他们走出自我狭小的生活圈子,多与外界接触去切身感受时代的转
化与人们观念的更新及现今孝道的新内涵。也不妨多与父母谈谈他们的青年生活和体会,
学会倾听和客观理智地选择,以硬碰硬只能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倒可以解决部分问
题。长辈的固执脾气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有耐心去让他们多看看社会
的光明面与现代年轻人身上的长处和优点,给他们机会多参与我们的讨论与社会活动,
也可以把一些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好书悄悄地放在他们的枕旁。多在生活的细微之处
了解父母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要做父母身边的有心人。这样冷漠对抗的家庭气氛会
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心、疼爱,子女对父母的尊重敬爱以及毫无
保留的孝心,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父母突然间和以前判若两人,明明不是你的错却拿你发火,这时
就要巧妙地了解一下,是你的爸爸、妈妈在工作、事业上受到什么挫折,在人际关系上
是否遇到了什么麻烦,如果确实如此,我们做儿女的应该从大局考虑多为父母分优,帮
他们平息心中的怨气。具体的就是多帮他们干于家务、给他们买些或自己亲手做点他们
爱吃的东西,多找些开心的话题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时,“乖顺”点也是可以的。给
他们抒发自己苦衷的机会,有谁更了解自己的父母,更会倾听他们的怨言呢?不妨让他
们尽情地说说,要知道长辈虽说经历、阅历比我们广,可他们的心有时也像我们一样的
脆弱。现在社会、家庭的压力又这么大,人难免要有心情烦躁的时候,儿女毕竟是他们
的定心丸,多替他们着想,给他们以外人所无法给予的首肯与真心的理解,让他们感受
到儿女对他们永远不变的需要与敬爱,让他们疲惫的心在家的这个温暖的港湾彻底地放
松与休息,尽儿女所能让父母快乐,也是我们对他们最好的孝顺。如果自己的父母已到
了更年期,好多习惯都发生了变化,一时让我们也难以接受,这时我们晚辈切忌遇事必
须明辨是非,或保持城激不予理睬。要知道人都有这个时期,只不过不同的人对此有不
同的反应罢了。老人把我们养大,吃再大的苦他们也毫无怨言,他们一直在为我们奉献
着自己的光与热。所以,他们现在由于生理、心理上的不适而产生的一连串的变化都是
儿女们应该理解并给予重视和关心的。但我们不应把老人当作病人看,应有耐心,宽容
的心是可以治愈伤病的良药。这时做儿女的可以抽空多陪老人出去转转,发现他们的乐
趣所在,给予及时的鼓励,养养花、养养鱼、养养鸟都可以缓解更年期给他们带来的难
以自制的心绪,也可以适当买点补养品等老人心情好的时候送上去。要善于察言观色,
尽量满足父母的要求,遇到老人固执、钻牛角尖发脾气时,我们要理智、克制,找一些
轻松的话题缓解紧张的空气。父母这个时候是比较敏感的,所以我们说话也要多留心,
不能言语过重伤了父母的心,孰不知只要孩子多体贴多关心父母,他们是会很快渡过这
个时期的。我们也应该多研究一下不同时期老年人的特点,使我们自己成为他们的“保
健医”,让我们的孝心化作一杯夏日清凉的甘露,一盆冬日熊熊的碳当然,对于那些特
别蛮横、不讲道理的父母,我们可以适当采取机智而行之有效的办法,让父母逐步认识
到自己的过错而接受你的意见,但在处理与固执父母的关系中最忌讳“以牙还牙”、
“反目成仇”,因为父母与孩子到底是至亲至爱的血肉关系。让我们以孝为本,从孝出
发,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让父母开心,使自己满意。相信,生活的磨硬同样给我们以
丰厚的馈赠,成熟的人将拥有这笔财富。
    3.与脾气古怪的老人相处
    常听一些年轻人议论,他们经常与自己的父母产生矛盾,说父母越老脾气越古怪了。
怎样与脾气古怪的老人相处确实很伤脑筋。其实,这主要是不了解父母生理和心理特点
的原因,一旦摸清了老人的心理和生活上的要求,相处就不会难了。老人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依存需求。退休以后时间闲暇,希望找人聚聚,聊聊天,从子女那听点消息,
丰富一下自己的生活。
    二是自尊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老人不服老,但又有点怕老,逐渐变得多愁
和敏感起来担心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得到社会和子女应有的肯定和尊重。这时他们的
自尊心比其他年龄的人,也他们自己的过去更强烈。
    三是求助需求。刚进入老年期,健康状况尚好,他们可以承担不少家务,子女当然
也十分高兴。但是,随着老人生理逐渐老化,老人的求助需求增加了,渐渐对子女的要
求多起来。
    四是文娱需求。老人的文娱需求也有别于年轻人。如爱看京剧或听戏曲,对流行歌
曲有的不愿意接受等。
    作为晚辈且莫责备老人性格“怪”,漠视老人合理的心理需求。对老人应在人格上
多尊重,在精神上多安慰,在生活上多照顾。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经常主动与老人交谈,多谈些老人关心的事情,节假日外出游玩,尽量邀请老
人一起去,对老人的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应向老人解释,取得老人的谅
解。
    (2)教育子女尊敬老人,遇到老人心绪不佳时,要忍耐,切忌顶撞,与老人意见发
生冲突,一时又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时,可暂时转换话题,等老人心情好时,再以婉转的
方式商量解决。
    (3)无论老人经济状况和持家能力是否变化,有关家庭的大事都要主动征求者人的
意见,应经常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如有不适,及时陪同者人就诊,对老人帮助自己照
料小孩,操持家务,应经常用各种方式(特别是用语言)表示感谢。
    (4)逢年过节或遇老人生日,要特意为老人做些爱吃的东西,买些礼物,这会给老
人带来很大的快乐。
    做到这些,老人自然会快乐无比,你也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不会觉得老人古怪
了。
    4.对待爱唠叨的老人
    许多年轻人结婚成家后都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他们仿佛一下子挣脱了喋喋不休、
唠唠叨叨的羁绊,再也不愿面受父母对自己的挑长问短,有些做儿女的甚至产生逆反和
抵触情绪。儿女和父母分开过,也许能暂时地解决一下问题,可这终究是要在父母心中
产生一种振动和不平衡感的,到底该如何与爱唠叨、罗嗦的老人相处呢?这也是一些家
庭不容回避的问题。
    诚然,作为老年人,有一部分可能愿意与儿女分开过,觉得人少清静,也少生用气,
他们不愿再为儿女去劳心劳力,只图晚年过得自由、祥和。针对这些情况,儿女婚后搬
出去也倒是件好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不想儿女离开自己去单独过,他们渴望身边
有人照顾,渴望家庭永久地完整与自我家长尊严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害怕寂寞,希望享
受天伦之乐。这也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共同心态,他们一方面由于对儿女或晚辈的一些做
法与习惯看不惯,另一方面由于年老后体力脑力下降而带来的心理失衡,使他们遇事爱
唠叨,爱把一些在晚辈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挂在嘴边,又常常对儿女的做法感到不合
自己心意,于是也往往因此而抱怨不休。他们希望儿女们能倾听并给以重视,可许多的
年轻人都对此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所以好多人采取回避的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儿女的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分析,对长辈的唠叨做出应有的
反应,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再为儿女所需要,自己的话不再为儿女们记取。
    第一,从心理上做晚辈的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唠叨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父母上了
年纪,已不像年轻时候那样聪敏能干、粮力充沛了,所以自己自然也爱在嘴上唠叨,是
出于对现实的反抗,也是自己内心失落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不愿承认现实而又不得
不面对现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渲泄方式。其次是他们人老了后,生活的圈子变小了,也
容易受到社会和人们的淡漠和遗忘,同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与压抑也不时向他们
袭来,这时,他们想再重新获得社会、家庭、子女的关注和理解,想在家庭这个避风港
中舒展自己疲惫的身心,于是,就多说话。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年轻人首先应该从老人
的切身利益出发,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不愿意接受年老和被社会与儿女冷落的现
实,以晚辈的乐观、开朗为他们的心窗射进一束阳光,去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多尊重
他们,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这样老年人们会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也会有意识地反思自
己的言行。所以作为儿女不但不能因为父母唠叨而置之不理,更不能与老人针锋相对地
去刺激他们。我们应该看到,唠叨也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方面这其中也不乏上辈
人的经验之谈,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序上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一吐为
快”就是这个道理。什么事在心理积郁多了,难免要伤身体,对上了年纪的人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应该给老人一个抒发感慨、发泄不平的机会,这样比憋在心里好,让他们在唠
叨中卸去身上的重荷,抛弃囿于其身的各种旧观念的束缚。
    第二,老人唠叨,又不让自己搬出去的时候,绝对不可以硬碰硬擅自搬出去,那样
只能给老人以更大的刺激,使他们觉得仿佛是被儿女彻底地抛弃和冷漠。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办法是陪老人一块去回忆回忆过去那些精采、难忘的生活片断,让他们讲讲自己
年轻时的故事,鼓励他们多出去走走看看,也可以帮助老人了解当今的时尚。潮流以及
不同层次老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一下其他老年人的心态,也可以多结交新
老朋友,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让他们的精力与兴趣转移到更能发挥他们潜能的地方,
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得,看到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年轻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孝心去对待老人,同时将心比心,想想父母把自己养大成
人付出的心血和辛苦,作为儿女是无论如何不能嫌弃父母的。唠叨也罢,都不应该成为
两代人心灵沟通与交融的障碍,我们应该以爱去回报爱,让爱唠叨的老人在真心的理解
和儿女一往情深的关心中去调整自我,在夕阳暮年中寻求一份安谧与淡泊。
    5.处理好婆媳关系
    有人说,在家庭关系中最难处好的就算是婆媳关系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无
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婆媳关系都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卷进婆媳之争的不仅有两头为
难的儿子,还有不知所措的孙子,以及家庭中的所有其他成员。婆媳不和会给整个家庭
生活带来不散的阴影。
    而现代生活中,婆媳冲突虽还能找到旧制度的一些阴影,但毕竟时代不同了,这使
婆媳矛盾多少带点个人色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人手’分析导致
婆媳关系不和的原因和谋求婆媳关系和睦的办法。俗话说:“‘十个婆媳九不和”,这
话多少反映了婆媳关系难处的现实,但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婆媳关系也必然要遵循人
际交往的规律,因而就有可能找出在婆与媳之间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的和睦关系
的方法。
    婆媳关系处理得好坏,于家庭关系有特殊意义。因为现代家庭中,妇女的负担远比
男子重,妇女的收入已足以维持她自己的生活,有的与男子持平甚至高于男子,而且很
多与家庭关系相关的事务,最多的还是要联系到女性而非男住。因此,婆媳关系的状况
反映的是一家人的总体关系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探究婆媳冲突的原因及促进婆媳关系
的方法。
    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
    (l)心理因素。首先我们从儿媳妇的角度来分析。像我们在婚姻中对对方抱有过高
期望一样,对婆婆的过高期望也会影响日后的关系处理。其中包括媳妇期望很快能与婆
婆建立一种系由无间的关系。这种期望来源于恋爱期间与未来婆婆的亲密关系。殊不知
恋爱时期表现出来的婆媳的亲密是双方为赢得对方的好感作出的一种姿态,只是为了努
力促进恋爱关系向婚姻关系转化,和实实在在的关系还有很大的距离。
    有一对恋爱的男女,每次女方去男方家时,婆婆总是做出许多好菜来招待她,逢年
过节时,总是送给儿子的女朋友一个大大的红包。而儿子的女朋友也表现得彬彬有礼,
每次到男方家都带礼物给未来的婆婆,并抢着干家务活。可是,婚后,婆媳俩部很失望,
热情的婆婆不再为其烧茶倒水,而逗人喜爱的儿媳妇也是坐着等吃的,不再干家务活。
    另外,儿媳妇还期望能从婆婆那里得到一种新的母女关系。
    有位妇女曾在“妇女热线”中述说了她与婆婆关系的苦恼,她是这样说的:“我一
直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看,家里大事小事我都帮她操持、替她着想,我花这么大
力气是希望她把我当亲生女儿,可是当我和小姑子同时生了孩子,她却忙里忙外地一直
帮小姑子不帮我,这事深深地刺伤了我,我把她当妈妈待,她为什么不把我当亲生女儿
待?”咨询员当时很清楚地回答了她,婆婆不是妈妈,儿媳不是女儿,这是一个客观存
在的现实。
    儿媳还期望婆婆为婚后的生活承担更多的义务。婆媳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觉得该
做而没做的事引起的。儿媳常常觉得婆婆在家应承揽家务,添置大件东西时婆婆该给予
经济资助。该伺候“月子”、该带孩子、该给孩子做棉衣。该……婆婆会由于种种原因
完不成这些“义务”;而另一方面儿媳妇认为所有的事情又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会有
很多的不满和怨气。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从婆婆的角度考虑,有人把婆媳之间的矛盾说成是“两个女人
争一个男人”的矛盾是颇有道理的。
    从心理学上分析,一旦儿子结了婚,另一个女子把儿子拉了过去,有的儿于“娶了
媳妇忘了娘”,婆婆内心不免有失落感。那种独占的感觉、拥有的感觉都消失了。再者,
女人都要经历婆媳两种角色,“冷日为人媳,他日终有为婆时”,想到当她为儿媳妇时
受过婆婆的气,因而潜生出一种报复心理,有朝一日,当她熬成婆之后,把这种怨气出
在儿媳妇身上,因而造成婆媳不睦。
    媳妇与家人相处不睦,例如媳妇与小姑、小叔或妯娌之间发生冲突,引起婆婆的不
悦,怪罪于儿媳妇。
    (2)权力之争。一般婆媳问题争执的焦点,常常是家庭的决策权和经济权,在家庭
决策权上,儿媳妇未进门前,婆婆是一家之主,几家事分配,均由她负责。但儿媳妇进
门后,情况改观,其角色被儿媳妇替代,权务被削弱,地位也转变了。婆婆产生不满的
感受,无法适应这种转变。
    (3)生活习惯的差异。两个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不同生活背景成长起来的人在生
活习惯上有诸多差异是很自然的事,但当两代人同居一堂、同吃一锅饭时问题就出来了。
两代人都企图改变对方,导致婆媳关系恶化。
    (4)对生儿育女以及子女管教观念的差异。婆婆总是抱孙心切。假如媳妇进门后久
久未生育,或婆婆重男轻女的观念很重,而媳妇却生了女儿,婆媳难免发生龃龉。在管
教方面的要求,婆婆不像媳妇那样强烈或严格,因此在教养方面婆媳之间很容易产生种
种分歧。就媳妇而言,婆婆对孙子的宽恕与包容,简直是助长孩子的气势,同时间接地
影响了她当母亲的权威,当然无法忍受,婆婆娇宠爱孙,往往便得罪了媳妇。
    处理婆媳关系的原则,其实就是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
    我们怎样做一个好媳妇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孝敬婆婆,要重视婆婆的存在及价值地位。要进退恭谨,不搬弄
是非。不要向丈夫私下抱怨、挑拨。要和叔姑和睦相处,与夫家融为一体。培养与婆婆
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要服从,要忍让。关心婆婆的健康,知其
性格、兴趣、生活方式,不可强求婆婆改变多年的习惯。如婆婆过度溺爱袒护孙子,应
婉言劝说,不可恶言顶撞,伤及全家感增。安分守己,勤劳节俭,对家事多征求婆婆的
意见。
    经济利益不要追求公平,也不可斤斤计较。如经济大权在你手中,则别忘了每个月
给婆婆零花钱。不要老是为自己添衣服,也要给婆婆打扮打扮,须知有穿着体面的婆婆,
是媳妇的光荣。偶尔可让家人试试新口味,但不要让全家的口味都适合你。
    家务事要斟酌着办,不可全不做。也不可全做而让婆婆负担太重或感觉无用武之地,
要尊重经验丰富的婆婆。
    对婆婆要保持应有的礼貌,适时地赞美婆婆,关心婆婆,并愉快地接受婆婆善意的
帮助。少提娘家的事,特别是与娘家金钱方面少往来。
    夫妇最好不要在公婆前亲热,尤其寡居婆婆,常会触景生情,产生妒意,因而无端
厌恶媳妇。勿当着公婆的面,和丈夫发生争执。婆媳关系的融洽需要双方的努力,儿媳
固然应该真心诚意地孝顺婆婆,赢得婆婆的称心,但婆婆也要疼爱儿媳,掌握待媳之道,
赢得儿媳的欢心。这样,婆慈媳孝,亲亲热热,情同母女。
    6.如何看待婆婆的吝啬和偏心
    常常听到一些过了门的媳妇议论婆婆“太小气”,“太抠门”。那么,应该如何看
待婆婆的吝啬?
    吝啬主要是表现在对钱财问题的处理上。媳妇认为婆婆吝啬,大多是因为婆婆给自
己的少,或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对于婆婆给自己的少,应该作两种分析。第一,要看婆婆是否仅仅对你一个人这样。
如果她不只是对你,而且对别人也是如此,那就不应该想得太多,相反应该体谅和理解
老人。当婆婆的多数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饱尝过困苦生活的辛酸,特别是随着年龄的
增长,她们对生活的理解更为深刻。因此,养成一种勤俭持家的习惯,“宁可今日省,
以防他日无”。我们这代青年人大都生长在新社会,没有受过那种苦日子的煎熬,体会
不到无米下锅的心情。有些年轻人往往大手大脚,却很少考虑积蓄。因此,在这种情况
下,非但不能说婆婆吝啬,相反从婆婆的这种“吝啬”中,还可以学到一些东酉呢。第
二,如果婆婆在经济上对别人非常慷慨,唯独对你非常刻薄,那就应该认真地查找自身
的原因了。婆媳关系是很复杂、很微妙的,一些矛盾很可能是长期形成的。作为年轻人,
首先应该查找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地方得罪了老人家。婆婆的这种“吝啬”,正是说明
婆媳之间在感情上出现了裂痕。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积极想办法,主动改善同婆婆之间
的紧张关系,从感情上解决根本问题。
    婆婆和媳妇毕竟是两代人,两代人之间在思想、心理、兴趣等方面是存在一些差异
的。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虽然有一些矛盾,但去只要善于处理,这些矛盾也是不难解决
的,特别是在所谓“吝啬”的问题上更是如此。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在正确对待消费的问题上,不仅是年轻人,而且老年人也都跟
上了形势。在50年代、60年代连买一双尼龙袜子都舍不得的老一代人,如今不也是在高
兴地购买全自动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吗?
    由于一些做婆婆的长时间在家里做家务,对外边的事情知道得很少,思想也比较狭
隘,“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棉衣十几年的情况已成习惯。这时,媳妇就有责任,也
应该多向婆婆讲讲当前的形势,使她多懂一些道理。同时,也应该常领婆婆出去逛逛街,
走走商店,或去邻居家看看新添置的用品,开开眼界,讲一讲这些物品的作用。这些无
疑会对老人有帮助的。
    青年人自己则应该量人为出,有计划地安排家庭支出,不要存依赖老人的思想。婆
婆看见这些,狭隘的思想就会逐渐得到转变。此外,还可以动员丈夫做工作,以使婆婆
的思想转变更快些。
    婆婆的偏心,一般都是媳妇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出来的。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婆婆对她女儿的特殊的感情;一是婆婆对家庭中的某个成员所给予的特殊照顾。
    有这样一件事:一对青年男女办理了登记手续,正高高兴兴地收拾新房准备结婚,
就因为男方母亲一时的疑心,差点儿使这门亲事告吹。原来,女方在男方家里布置新房,
当她走后,男方母亲突然发现自己的一双皮鞋不见了,此间除了自己的女儿来过一趟外,
没有其他人来过,于是便一口咬定是媳妇穿走了。女方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发誓再
也不到男方家去了,从此关系中断。直到后来知道皮鞋是自己女儿穿走了,这位母亲才
后悔不迭,登门赔礼道歉,使事情得以挽回。
    这场小误会告诉我们,对女儿和对媳妇的确是有一个亲疏的问题,为什么母亲丝毫
不怀疑女儿,却一口咬定是媳妇穿走了皮鞋呢?这正是偏心所致。
    另外,母亲对孩子的感情略有不同,偏袒某一子女的情况也是有的,只不过不像对
女儿和媳妇那样明显罢了。这有时也会使媳妇感到婆婆有亲有疏。
    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婆婆的这种偏心呢?这也是一个当好媳妇的关键住问
题。
    我们应该承认母女之间的这种特殊的、真挚的感情是人之常情,理解做母亲的心情,
没有必要去议论和指责婆婆的某些做法。
    在理解这种感情的同时,应该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在婆媳之间建立一种真
正的母女关系。当然,母女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血缘关系,长期培育和形成的母女之情,
难以用寻常的尺度来衡量,要求婆媳之间一下子达到母女那样的感情深度,也是不容易
的。但是,只要双方都抱积极的态度,特别是作媳妇的主动地把婆婆当成自己的母亲,
婆媳亲如母女是可以达到的。
    其次,要尊重母女之间的感情,经常考虑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往来。因为媳妇进门
之后,母亲和女儿都会视之为“外来人”,母女之间往往会因此而感到种种不方便,有
时甚至说话也会背着媳妇。这就需要媳妇心胸宽阔,不要斤斤计较。同时,还应该提醒
婆婆多关心女儿,尤其是在她困难的时候,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多给予帮助,使婆
婆感到媳妇不是“外来人”,而是自己的“家里人”。长此以往,就会在婆媳之间形成
一种亲如母女的关系,婆婆也就会把媳妇当成自己的亲女儿,这时所谓的“偏心”问题
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处世经(第六章)
三、善待你的同辈
 
    家庭关系从夫妻关系开始,有了孩子以后,在夫妻关系基础上又增加了父子关系、
母子关系。如果还有第二个孩子的话,家庭关系中又添加了孩子之间的关系,即兄弟姐
妹关系。孩子长大以后,又会成家立业,就了有妯娌关系、连襟关系和姑嫂关系,也就
是同辈人的关系。可见,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只搞好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不够的,还
要搞好平等的同辈人的关系。
    1.手足情深
    兄弟姐妹都是父母所生,古人比喻为手足,具有血缘之亲。俗话说:打虎还要亲兄
弟。一方面,兄弟是骨肉至亲,到危急时自会同心协力的拼命;另一方面说,兄弟相知
最深,相爱最切,不难彼此协调合作。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一则是孝顺父母
亲的表现,一则是家庭生活快乐的源泉。
    兄弟关系不仅是可贵的,而且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兄弟关系是人际关
系在家庭中的投影,一个孩子可以通过与兄弟姐妹相处而学会人际交往和处世方法,它
是亲子关系所无法代替的。亲子关系是一种上下关系,纵向的关系,尤其在孩子幼年时,
双亲对孩子的作用是管教和培养,而对于孩子来说,双亲是伟大的人,是仰慕、认同的
对象。
    兄弟关系与亲子关系不同,纯粹由年龄差别造成。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来说,可能
成为学习的目标和效仿的楷模。哥哥姐姐也指导、教育弟弟妹妹。从这个角度来看,兄
弟关系也包含有纵向的人际关系的因素。但是,兄弟关系还不止于此。见弟姐妹之间还
经常会发生纠纷。他们为了争一个玩具或一块蛋糕红起脸时往往会忘记年龄差别,彼此
站在同等层次,平等立场上你争我夺。虽然他们在其他时间会经常在一起玩耍,相互之
间像最要好的朋友一样。从这一角度看,兄弟关系包含像朋友关系一般的横向的人际关
系的因素。在孩子眼里,与父母相处和与兄弟姐妹相处不是一回事,如果一视同仁往往
没有好处。:孩子们通过体验兄弟关系,懂得了孩子与大人的不同,并且学会了孩子之
间的处世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又会逐渐从兄弟关系中学会成人之间的处世方法。
    可见,兄弟关系是亲子关系以及其它家庭关系所无法代替的。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兄
弟姐妹的独生子女在刚进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不会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在班上十分孤独的
原因。兄弟关系对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以及进一步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
作用。在中国的家庭中,年龄较小的孩子称呼年龄较大的孩子为“哥哥”或“姐姐”,
这是很普遍的。但在美国和西欧,兄弟姐妹之间一般直呼其名。我们使用兄弟姐妹的称
呼不单单表明出生顺序、住别,其中还包含着对处在各个位置上的人的“预期作用”。
父母经常会说:
    “做哥哥(姐姐)的就要有哥哥(姐姐)的样。”这“哥哥的样”就是一种预期作
用。
    在中国人的传统家庭模式中,长子女、尤其是长子,其地位是相当特殊的。旧时长
子就是日后的一家之主,其他的弟妹们都将唯其马首是瞻,于是无形中从小便形成一种
权威感和责任感,总是把所有弟妹的前途、命运、婚嫁送骤端置于心,并少不了一手安
排操办,因此“如父”的说法其实并不过份。
    至于长女情怀,也同样不言而喻,任何家庭中的长女一般都较早熟,且温顺懂事,
善解人意,她们对弟妹、尤其是对弟弟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惊人的关爱之情。随着年龄
的日益增长,她们对弟妹的关爱会越来越像当年的母亲,因此对弟妹的付出与宽容也始
终像母亲为儿女奉献、被儿女索取一样,从来都无怨无悔。
    时至今日,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子长女通常也就是唯一的子女。真正拥有两
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他们的长子、长女据估计最小也在15岁以上了。而“长子傲,末子
骄”则是最大的特点。通常,长子在次子出生前一直是家庭的中心人物,父母对长子倾
注了全部的爱,从父母那里,长子可以尽数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这对于年幼无
知的孩子来说,在其人格的形成上打下了不良的基础,使得他习惯于在别人面前耀武扬
威。而末子呢,由于父母得此末子年岁已大,更觉“得之不易”,此时其他的孩子都已
渐浙长大,于是父母便将全部的注意力转移到末子身上。同时他们己经有了丰富的养育
经验,可以给予其无微不至的照顾,更主要的是给于了较高的期望,使孩子从出生的第
一天起就受到娇惯式的养育。被百依百顺。
    在我国的传统家教中,父母一般都很重视长子的榜样作用,所以我们常见的兄弟姐
妹交往是亲切、友好的,真正体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小一点的时候,我们通常能
看到稍长几岁的哥哥、姐姐会帮助妈妈哄孩子,看护孩子,能领着弟弟、妹妹一起玩耍,
教给弟弟、妹妹有趣的游戏,使手足关系第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上学后,哥哥。姐
姐又当起了小老师,能帮助弟弟妹妹学习劝课,传授学习方法,讲解疑难问题,经常在
一起交流学习心得,这是手足关系的第二次体现。手足关系的第三次体现是在青春发育
期以后,此时哥哥、姐姐丝毫不吝啬自己己有的经验,特别关心弟弟、妹妹的身体发育
(姐姐对妹妹尤其明显)。在青春发育期以后,哥哥、姐姐还十分重视弟弟、妹妹的生
活和交往,经常向他们传授健康有益的知识和方法,指导他们的行为。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无异于是对身为长子、长女的人们来说,是最严重的训斥
和刺激。
    心理学家认为兄妹交往和姐弟交往,在所有手足关系中最为和谐、亲密,是有一定
道理的。首先,在女孩的心目中,哥哥和爸爸一样,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但与爸爸相
比,她们更多的是同哥哥呆在一起,哥哥由于年龄的差距也非常爱护、照顾妹妹,妹妹
在哥哥那里总能得到保护和满足,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因而形成了良好的人格特征。
而且这种兄妹关系会一直持续、乃至终坐不改,哪怕妹妹早已成家做母亲。
    姐弟情深就更为普遍。在兄弟交往中,儿时是整日没有安宁的打闹、玩耍,成年后
则是稳重老练的把酒言欢、交流计谋,哥哥通常是以伙伴的身份与弟弟在一起,对弟弟
缺少细致人微的关心,姐弟交往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姐姐通常能想到连弟弟自己
都不曾在意的种种大事小情,给予一种类似母爱般的关照,总是让弟弟处于一种被关心
之中,这对弟弟的人格完善和情感发育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每当问到那些身为长子、长女的人,如果有来生,是否还愿做长子、长女?他们多
半都会微笑着摇头,叹曰:“一言难尽。”
    很少有不关心。不爱护弟弟、妹妹的兄长和姐姐,长子女本身恐怕就意味着为弟妹
操心、奉献,并且还要不动声色、无怨无悔,就像是父母对他(她)们自己那样。
    2.同胞相处之道
    一个家庭能否愉快和幸福,兄弟姐妹的关系占括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兄弟姐妹间互
相体贴关心,互相帮助,长爱幼、幼尊长,产生矛盾时互谅互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
境中,必然觉得心情舒畅,十分幸福。然而,兄弟姐妹天天相处,出现纠纷和矛盾是难
免的。如何才能避免将小事弄大,不伤兄弟感情呢?这就需要了解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
    互相友爱。友就是和善相处,爱就是亲厚相待。兄弟姐妹能友爱,必定能使父母欢
心,这也是孝顺父母的表现之一。一个人要能和别人互助合作,就要从兄弟姐妹之间的
友爱做起。如果不能见友弟恭,哪能长幼有序,敦亲睦邻,为人友善呢?假如兄弟姐妹
不互相友爱,弟妹对见姊不和顺,见姊对弟妹不友爱,轻则形同陌路,重则兄弟阅墙,
同室操戈。
    要相互礼让。兄弟姐妹之间,应该见利不争,见害不避。我们时常会看到兄弟姐妹
小时候就相争不让,长大以后,为争家产,对簿公堂,甚至手足相残,令人扼腕叹息!
    要相互帮助。兄弟姐妹虽然是同父同母所生,但在智力体力方面,仍会有差异,在
未来的成就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富贵,有的贫贱,总须互相帮助与扶持。朱柏庐《治家
格言》说:“见弟叔侄,须分多润寡”,就是这个意思。兄弟姐妹能互相帮助,就能互
相合作,所以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心断金。”
    要相互劝善规过,进德修业。兄弟有手足之情,相互影响很大,凡事最好商量,最
易合作共事。但不可狼狈为奸,互陷于不义。当兄弟做错事时,要劝善规过,却不可同
流合污。
    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很亲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讲究相处的艺术。兄弟姐妹相处
时,还是要注意一些准则的。
    尊重各自的隐私;
    在感情上予以支持;
    愿意当其参谋;
    赠送生日礼物;
    不要妒忌;
    愿意听取和征求意见;
    相互信任;
    不要干涉各自的社会关系;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维护其利益,即使他不在;
    不要自充对方的庇护者;
    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朋友;
    谈话时,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帮助其与自己的朋友交朋友;
    不要当众批评对方。
    如果兄弟姐妹相处时,能注意这些准则,则能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感情更
加深厚。
    在兄弟姐妹关系中,扮演兄弟姐妹等不同角色的人,在与其他同胞相处时,要注意
的地方各不相同。
    在一个家庭里,哥哥或姐姐是仅次于父母的重要人物。一个家庭和睦与否,和哥哥
姐姐的为人有很大的关系。
    在家庭里,哥哥姐姐应爱护弟妹,关心弟妹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由于年龄相
近,弟妹们往往乐意找兄长交谈,这时候,兄长就应该耐心恳切地帮助他们,解答和解
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切不可流露出不耐烦或不屑回答的样子,切忌急躁、粗暴、敷
衍了事的神态。因为这种神态,会使弟弟妹妹们伤心,会使他们以后不再求救于你,对
你敬而远之。
    当弟弟妹妹有了错误时,不要在父母面前斥责他们,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
能经常在父母面前“告状”,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当弟弟妹妹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恋爱
阶段时,哥哥姐姐应关心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并经常为
他们在怎样选择恋爱对象等问题上,提些中肯的意见。在这方面,哥哥、姐姐的劝告往
往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哥哥姐姐本身谈恋爱时,如果弟弟妹妹还小,应注意不要在他
们面前经常谈论起恋爱问题,更不能在他们面前做出亲呢的动作,如依偎相抱、耳鬓厮
磨、搂腰接吻,甚至做出更加令人不堪人目的举动。这些会给尚年幼的弟弟妹妹留下不
好的印象,因为他们可能会想要模仿你,做这种事,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当哥哥姐姐成
家时,在结婚仪式(包括嫁妆)上要掌握分寸,新事新办,不要铺张,以便他们日后仿
效。成家后如果与弟弟妹妹们生活在一起,要注意搞好他们与爱人之间的关系,如发生
矛盾,一般以当“和事佬”为宜,切不可偏听、们信、偏袒任何一方,以免加深矛盾。
如果与弟妹们分住,则须经常回来聚一聚、谈一谈,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弟妹
们买点穿的、用的,这样做可以使相互之间的感情接近。
    对于弟弟妹妹来说,除了要做到哥哥姐姐应做的那些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敬哥
哥姐姐。不能有“我比你小,你应该让我”的优越感。有问题,有事情时,除了告诉父
母之外,可多与哥哥姐姐商量,如果与兄长发生争吵,不要利用自己的得宠地位,到父
母面前去“告状”。以免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阂。
    另外在兄弟姐妹间如果有领养来的或非同胞亲生的更须注意团结友爱,对非亲生的
弱者,要更多。的关心照顾;千万不能歧视或冷落他们,以避免给他们心灵增添创伤。
    兄弟姐姐相继长大成人后,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要本着相互谦让的精神,
妥善解决。
    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当父母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或收入不能维持
生活时,子女都有义务向父母提供瞻养费。
    兄弟姐妹各提供多少,要根据各自的经济收入而定,不要强求一律。收入高的可以
多提供一些,收入低的可以少负担一点,具体数字要相互协商,负担少的随着经济收入
的变化酌情增加,各人负担多少不要斤斤计较。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可能得益多些
(尽的义务也多些)不住在一起的也不要眼红。父母若有偏爱,资助子女有厚薄,要想
开些,立足于自力更生过日子,不要去眼红别人。总之,兄弟姐妹间要把钱看得轻一些,
把情看得重一点,毕竟是血浓于水。
    在父母亲病故而需处理遗产时,兄弟姐妹应互谅互让,不要为芝麻大的事而争执,
更不能因几句口角就掀起轩然大波,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感情毁于一旦。一定要学会
善于克制自己,再不顺心,也不能出口伤人,要知道:“恶语伤人六月寒,”看见别人
在火头上,就回避一下以免直接冲突,要协商解决。假如父母生前比较富裕,兄弟姐妹
绝不要为了争夺财产而明争暗斗。姐妹不要依仗父母生前的宠爱,把娘家的东西大包小
包往夫家搬,兄弟也不要以为自己是“顶门人”,而理所当然地独占财产。处理遗产重
要的是,一要遵照父母的遗嘱,二要根据各人目前的经济状况,三要兼顾以往各人对父
母所尽义务的多少。千万不可因贪钱财而影响兄弟姐妹情谊。
    最后,当兄弟姐妹相继长大成家后,要经常相互走动,逢年过节除应买点父母喜欢
吃的东西或礼物,到家庭探望他们外,还应到兄弟姐妹家看看,以便联络感情。当谁有
困难时,大家要尽力相助,当谁身体不适时,大家也须前去探望,节假日可以相互邀请,
团聚叙谈,在良宵寿辰时,也可前去祝贺;如果兄弟姐妹中有人远嫁他乡,应经常通通
电话或书信往来,保持经常性的接触,使手足之情长久地保持下去。
    总之,兄弟姐妹“本是同根生”,系一奶同胞,这种江海深情是其它任何关系也无
法代替。切不要因争一时之气,或为了身外之物而破坏了手足之情。在各种人际关系中,
兄弟姐妹关系是最真诚而持久的,是亲密和友谊的象征。
    3.姑娘们姐妹
    美满幸福的家庭,不仅要求兄弟姐妹要增同手足,还需要姑嫂、妯娌之间相亲相爱、
齐心协力。她们之间的矛盾虽然不是家庭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但却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
矛盾。
    姑嫂关系如何,对婆媳关系、夫妻关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姑嫂关系总是比婆
媳关系好处理得多,因为她们同属一代人,年龄。思想观点、兴趣爱好都比较接近。不
过,嫂子是家庭中的新成员,小姑是“坐地户”,不像亲姐妹从小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亲密无间,因而必然会有一些矛盾。要处理好矛盾,就要先了解它产生的原因。
    姑嫂之间都存在一种“自外”和“视外”的心理。
    从小姑来说,她是家人,但又是不久以后的外人,而嫂子则是刚介人家庭的外人,
但又是不久以后家庭的主人,从嫂子来看,她虽然是刚涉人家庭的外人,但她是日后家
庭的主要成员,而小姑迟早总是要出嫁的,这种存在于姑嫂之间的“自外”和“‘视外”
心理,往往使姑嫂之间缺乏信任,感情上相互封闭,心灵上难以沟通。譬如,小站在生
活上遇到不顺心的地方,能够与父母促膝相谈,却不一定与嫂子开诚相告。而做嫂子的
也往往会觉得有婆婆在,小姑的事情自己管不管无所谓。再如,婆媳争吵几句,嫂子会
格外留心小姑是否会帮腔,小姑也格外注意嫂子是否“捎带”了自己。因此,“自外”
和“视外”心理是搞好姑嫂关系的首要障碍。
    存在于姑嫂之间的矛盾还与母女关系和兄妹关系有关。嫂子的到来,小姑在家庭中
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妈妈爸爸对女儿的宠爱程度也不能像原来那样,要在新进门
的媳妇面前注意一些影响,怕让媳妇看出两样。由于媳妇是最新加人家庭的成员;遇到
家务活,母亲一般会叫女儿做而不太好意思叫媳妇做,买东西时,也不能只买给女儿而
不买给媳妇。哥哥对妹妹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以往出差回来是给小妹买一件漂亮的裙子,
现在是给媳妇买了一件呢大衣。这无疑会使想不开的小姑耿耿于怀,引起对嫂子的不满。
而嫂嫂自知婆婆会亲女儿,却又不能容忍婆婆偏爱女儿,如果婆婆稍不留心,就会引起
厚此薄彼的反感。
    姑嫂之间的矛盾对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睦很不利,要消除需姑嫂双方共同努力和家人
的配合。
    对于小姑来说,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通情达理。小姑从小在家里长大,
其性格、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为家庭成员理解。因此,她要克服“视外”的心理,尊
重嫂子的爱好和情趣,多看其长处,少看短处,遇事多向嫂子请教。
    其次,在母亲和嫂子中间要起好的中介作用,要成为加深婆媳之间感情的桥梁。多
讲嫂子好话,不讲坏话。
    而对于嫂子来说,应体谅宽容。第一,对婆婆的亲疏采取谅解态度。婆婆对女儿更
亲一些,这是人之常情,况且,在处理家庭关系中,一碗水很难端平。其实亲和疏是可
以改变和转化的。如果做嫂子的能够在言行中表现得宽宏大量,用实际行动说明自己是
家庭成员中可以信赖的一员,从而,唤起小姑、婆婆的感情上的共鸣,姑嫂之间完全可
以建立起姐妹之情,婆媳关系也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母女关系。
    第二,摆正关系,对小姑满腔热情。作为刚介人家庭的一员,要想得到家庭的信任,
必须自己不“自外”。也就是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把自己当做家人看待,这样,
才不致于对家庭产生离心力。比如,对小姑的工作、学习、生活,做嫂子的应该主动关
心,切不可以认为反正婆婆在,自己何必多事,或敷衍了事,缺少热情。
    第三,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道德。姑嫂之间虽然过去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但
相处一个较长的时期后,彼此会相互适应。做嫂于的一定要尊重小姑的个性、人格,切
不可斤斤计较,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甚至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让谁。
    姑嫂之间要彼此尊敬,待之以礼,心胸宽广,保持良好的气度。下面是一些具体的
姑嫂相处之道:
    不可因一点小事,坚持己见,互争长短,互不相让。
    嫂嫂要体念小姑年轻、涉世不深,多受父母宠爱,养成骄态,事事多加迁就、包涵、
原谅与容忍。
    小姑要明事理、辨是非,不可跋扈任性,无理取闹,而要消除成见,坦诚相处。
    嫂嫂应时时关心小姑、爱护小姑,情同姐妹一般,凡事商量,不可轻视小姑,也不
须刻意讨好。
    小姑不可在父母或兄长面前,任意谈论嫂嫂的长短。
    姑嫂关系并非很难处理的。只要能克眼“自外”和“视外”的心理,相互尊重,相
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宽容就能使姑嫂之间“不是姐妹,胜似姐妹”。
    4.妯娌多沟通
    同样,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妯娌之间往往由于在家庭中的地位、经济利益、子
女教育、家务分担上的诸多原因,大多是不和的。互相忌妒、猜疑、排斥、暗算充满妯
娌的日常生活之中。所谓“兄弟好办,妯娌难搪”、“亲兄弟,仇妯娌”就是这个意思。
旧时的妯娌关系同婆媳关系一样,也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在同一家庭内部妯娌两个以上的
家庭已经很不普遍了。但是农村乡镇中的个别地区还仍然有些大户人家,家庭中妯娌关
系仍然存在。
    妯娌之间虽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来到了一个家庭,客观上生活在一起,应该和兄
弟姐妹关系一样,在家庭管理上应该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在困难面前互相关心、互相
帮助,在利益面前互相谦让,像姐妹一样相亲相爱、互相尊敬。
    然而,妯娌相处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生活中的确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在家庭管理方面,妯娌之间有时是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心腹事、各攒私房钱”,为将
来能够分居生活积蓄力量,想大家的少,想小家的多,使整个家庭出现一种“离心”倾
向。此外,还有“妯娌外乡人,谁也不跟谁”的错误观念。既然家庭的特殊状况,需要
妯娌在同一家庭内生活,那正确处理妯娌关系就必不可少了。妯娌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
到兄弟、家庭关系的好环;妯娌之间的矛盾,必然要反映到兄弟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来。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王浑的人,其妻子姓钟,他弟弟的妻子姓郝,妯娌二人都品性
贤淑、豁达大度。钟氏的年纪虽大一些,但和弟媳郝氏的关系却极为融洽,两人从未红
过脸,互相敬重。郝氏也不因为自己是弟媳而对嫂嫂不恭,一家互敬互让,其乐融融。
当时人便把她俩的这些做法听做钟夫人之礼、郝氏之法。
    众所周知,家庭兄弟和睦可以使家庭富裕、兴旺。假使妯娌之间,没有像钟、郝这
样的融洽关系,即使有再好的兄弟关系,也难免摘得左右为难,痛苦不堪,最终成为家
庭美满的一大累赘和负担。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喜欢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认
为家庭中只要有妯娌关系,这台戏就“热闹了。”
    的确,妯娌是家庭中比较难处的一组关系。一个家庭常常因妯娌之间的矛盾,闹得
全家不得安宁,闹得兄弟之间伤感情。
    妯娌关系在家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她们上有公婆,中有小叔小姑,下有
侄儿侄女,面临纷繁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需要逐一用心调适,而妯娌之间的关系对于
维护家庭团结,协调家庭关系。产生家庭的凝聚力、向心力将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
    怎样才能搞好妯娌之间的关系呢?
    (l)要尽心尽力共同瞻养老人。人人都知道,赡养老人是每个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作为儿媳也不例外。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妯娌对待公婆却是互相推脱、互相依靠,
各打各的小算盘,唯恐自己吃亏。有的妯娌在对待公婆上是分毫计较。如:老大家每个
月给老人200块钱,老三家就只肯给150,老三家干脆给100,理由是他大我小,自然是他
多我少。更有甚者,一些媳妇见不得有人对公婆好,谁对公婆好,就一哄而起共同讥讽、
谩骂。这样一来,孝敬老人的人不敢孝敬了。父母有儿享不到老来福,妯娌之间的关系
也更紧张了。因此,要想搞好妯娌关系,共同尽心尽力孝敬老人是一个关键。在这个问
题上,既不能互相推诿,也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而要实事求是发扬风格。经济条件好
的,要主动多承担一些,收入低的,大家应谅解可让他少负担一点,要互相协商,不要
斤斤计较。
    (2)妯娌之间要互相尊重。妯娌间和睦相处的重要前提是互相尊重。这主要是指互
相尊重各自的人格、职业、能力、兴趣爱好等等。妯娌在家庭中处于同等的地位,有同
等的发言权,不能以职业状况、收入多少作为自己在家庭地位中高低的条件。先成家的
不要摆老资格,后过门的也不要因为B己是新媳妇而盛气凌人。要正确对待各自的长处和
短处。比如,一方擅长烹调,另一方的针线活则是行家里手,也可能一方兼而有之,另
一方则都做不来。又如,一方性格开朗,活泼,善于言谈,另一方则比较内向,不善于
应酬交际。凡此种种都需要尊重对方。较能干的一方尤其要注意,切不要以自己之长比
他人之短。对于相貌的差异也必须正确对待,长相好的不应揭对方之短。另外,对于兴
趣爱好,不能要求一致,强人所难。
    (3)妯娌问要互相信任。妯娌之间相处,可怕的一点是互相猜疑,互不信任,这在
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少见的。比如,前天看见二媳妇跟婆婆说“悄悄”话,就怀疑她是在
说自己的坏话;昨天看见大媳妇和二媳妇一起干活,就怀疑她们是在有意孤立自己……
这些无端的猜疑都是导火线,不少家庭矛盾就是由此引起的。妯娌是家庭的新成员,一
进门总愿意得到关照,自己做事也想受到家里的赞扬,说自己是个能干的好媳妇,谁也
不愿听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因此,妯娌之间应多讲对方的长处和优点。双方自然你敬我
一尺我敬你一丈,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也容易化解,切不能给对方拆台。不要传闲话,背
后嘀咕,有时本来不大的事,这一嘀咕,把问题闹大了。妯娌们原来的生活环境不同,
家庭状况不同,个人经历不同,血缘关系不同,相互缺乏了解,只是因丈夫的关系成为
一个家庭的成员,关系是脆弱的,有时因讲话不慎都容易引起矛盾来。在生活中有一些
矛盾,往往就是因为双方没有见面而产生的一些误解,而且越积越深。妯娌之间更是如
此。因为在大家庭里,上有公婆,下有孩子,还有兄弟之间的关系,难免发生这样那样
的事情,传到妯娌们的耳朵里都不要轻信,应诚恳交谈,把问题摊到桌面上,相互交流
看法和意见。妯娌之间,一定要互相信任,切不可以胡乱猜疑,无事生非,人为地制造
各种不必要的烦恼。
    (4)妯娌间要互相谅解。常言道:锅碗在一起难免相磕碰。妯娌之间本来素不相识,
因为姻亲关系走到一个家庭。由于原来的环境、教育不同,性格也各异,所以很容易产
生误会,闹矛盾。这时,妯娌切忌在外人面前议论对方的长短,也不要在公婆、丈夫或
小姑面前诉说自已所受的委屈,寻找同情。这样不但消除不了矛盾,还有可能传话走样,
促使妯娌矛盾加深。妯娌间一旦有了矛盾,切不可据理力争,互不相让,要本着严待己
宽待人的态度互相谅解。如果是兄弟间发生了矛盾,做媳妇的不要同丈夫站在一边指责
对方,这样做会把兄弟间的矛盾引向激化,从而使妯娌间的关系也因此破裂。正确的方
法应当是各自劝说自己的丈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兄弟间尽快解开疙瘩,言归于好。
另外,小孩子间闹了别扭,当妈妈的万万不可护自己孩子的短,更不应当为自己的孩子
出气。人常说,娃娃们打架不记仇。要是大人出面干涉,孩子间的矛盾就自然会转到妯
娌之间来。
    (5)妯娌之间要互相帮助。妯娌间虽然说不是亲姐妹,但走到一个家庭来了,就应
当像亲姐妹一样相处,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比如:
今天大媳妇病了,家里又无人照料,其他媳妇就应当主动地去帮助她照料孩子,干些家
务活。又如:天快下雨了,二媳妇正好不在家,其他媳妇就应该及时帮助她收回晾晒的
衣物等。这些事情看来虽小,却能为增进妯娌间的情谊,加深发展妯娌间的亲密关系起
很大的作用。
    妯娌们有空多在一起聊聊,谈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经历等。谁也不要以为自
己比人高,特别是在那些当领导干部的和一般工人、农民的妯娌之间更是如此。通过互
相交流思想,可以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减少误会。
    妯娌间要防止攀比竞争,以致造成对立情绪。比如嫂子娘家条件好,资助多,小家
庭很红火,不必以此傲视弟媳;弟姐有文凭、工作条件好,人又漂亮,也不必以此看不
起嫂子。嫂子生了男孩,弟媳生了女孩,嫂子不应以此挖苦弟媳,弟媳也不因此而妒忌
嫂子。妯娌间遇事就要真心诚意地相互协商,统一看法,便于合作。俗话说:“天有不
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家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麻烦事,妯娌间应
在困难中鼎力相助。患难中的情谊最宝贵,最深刻。如果一方有困难,另一方不伸手,
这是很伤感情的事。
    总之,妯娌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与坏,对一个家庭,甚至对社会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家庭和睦、幸福和团结,妯娌应心心相连共同持家。
 
处世经(第六章)
四、做好长辈不易
 
    1.做子女的好榜样
    养育子女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不论古今中外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是家庭最重要
的职能和责任。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人生的最大的成功和快乐,不是钱财、地位、学问、
而是子女成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期望。
    子女会给父母带来欢笑,同样也会给父母带来困扰。父母在家庭中应扮演什么样的
角色呢?
    (1)要营造幸福的婚姻。夫妇关系和谐是家庭的基本要素,也是子女教育的良好基
础。换句话说,婚姻美满是家庭幸福的核心,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心理学家认为,
“孩子安全感的最主要来源,是知道父母相爱”。家庭中充满愉快的气氛,则每个家庭
成员都会感到轻松幸福,心情舒畅。在教育子女时也容易采取同样的态度和一致的步调,
对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有莫大的帮助。
    反之,父母失和,家庭得不到安宁,使每个人都感到不安,特别是子女更觉紧张,
他们不一定了解父母失和的原因,也无法改善父母的关系,更无法预料结果,从而无所
适从,引发出许多问题。因此,对子女的养育来说,营造幸福的婚姻,是父母的首要责。
    (2)是慈爱。父母的慈爱是子女心灵的源泉。子女有了它的滋润,才能正常而快乐
的成长。被拥抱的孩子,拥有光明而无惧的世界。父母悉心的照顾,充足爱的给予,及
适当的管教态度,都有助于子女健廉心理的建立。反之,若缺乏适当的管教,得到太多
或太少的关怀与照顾,都会损害个体的个性。孤儿院的孩子,常因得不到足够的爱与关
怀,而变得退缩、阴沉、坏脾气、不安,或有自我伤害的行为。
    但是,慈爱绝不是溺爱。溺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而不是真正的关爱。溺爱会
使子女停滞在幼稚、依赖的状态中,养成任性不受约束的坏习惯。中国历来讲“慈母有
败子”。一般父母都知道此话之重,严格待儿,严格教子,才是正确的作法。
    那么作父母的到底要怎样关爱子女呢?
    随时关心子女的成长和身心发展的状况与需要。
    尊重子女的个性,维护他们的自尊与荣誉感。
    给予子女的种种帮助与作为,必须具有正面的意义。
    确实了解子女以后,才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协助。
    无论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跟子女谈天,建立亲密的感情。
    透过语言动作,让子女知道你的关爱。
    对子女良好的表现给予赞美,对他们的错误不作轻侮。
    让子女了解父母的困难,让他们有机会帮助父母。
    让子女感到他受父母的重视,信任子女,在可能范围内,允许他自由发展。
    父母要跟子女一起学习,一块成长。
    不要用物质来弥补未能关怀子女的内疚。
    (3)要身教、言教。俗语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事实也证明,子女和父母在思
想上、言行上相像的地方很多,小孩在骂弟弟妹妹或洋娃娃的时候,就是父母的翻版,
如“不准哭!要哭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子女长大后,其兴趣和事业也许和父母不
同,但其价值观、处世态度,共同点多于相异点,子女处理挫折、困难的方式,也多是
从父母这边学来的。
    在人生的过程中,家庭是子女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触的教师,
因此父母的性格对子女最具潜移默化的影响。做父母的应该给子女安排提供一个良好的
家庭环境,要认清“身教重于言教”,随时注意良己的言行举止,积极充实自己,以身
作则,作子女的好榜样。尤其要戒除一些不良嗜好,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假如父母
亲为非作歹,又如何叫子女循规蹈矩呢?要孩子认真学习,何不自己先打开书本呢?有
句名言说:“世界上唯有一个真理,就是你只能改变自己,不能改变别人。”
    2.教育子女的艺术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而不致误人歧途
或显得无能为力。罗丝·斯坦稻皮尔女士提出了孩子所要具备的6大品质,也就是我们教
子的目的。
    (1)自信心。从蒙昧与幻想中走来的孩子,面对着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会
感到新鲜好奇,也会感到手足无措,还会茫然、失望。这时侯,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自信
心。
    具有自信心也就是要充满胜利与成功的信念,勇敢地按照自己的观念、原则和世界
观去行动。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相信自己,仔细发掘孩子的天赋之所在,然后加以耐心的
引导,让孩子具有足以使自己在激烈的竟争中站稳脚跟的本领。
    (2)热情。美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爱激生有句名言:“没有热情便无大成”。这
是因为,失去热情或没有足够的热情,就会缺少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人的热情往往是
脆弱的,会由于嘲笑、敏感和失败而受挫以至丧失,需要倍加爱护。
    (3)同情。中国有句古话: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作为父亲和母亲,要培养孩子对
一草一本、小猫小狗的同情心,在家庭中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气氛,让孩子
们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同情的火花。
    (4)尊重。它包括两个方面: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我们应该看到,生活中有许多
有价值的东西正是通过我们的尊重而得以保持的。不正是由于对法律缺乏尊重而导致犯
罪吗?不正是由于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不予重视而造成了环境污染吗?不正是由于忽视了
质量而生产出次品吗?也不正是缺乏对真实的尊重而使谬误流传吗?由此可见,尊重是
何等重要。
    母亲们应该用温柔的劝导来教育孩子们懂得:不尊重别人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
尊重。
    (5)幽默感。今日世界变化万端,日新月异,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初出茅庐的孩子,
都要正视激烈的竞争和迅猛的变化。对于经验丰富的父母来说,也许能“临危不惧”、
“左右逢源”,然而,对于孩子,便会遭遇困难、经历坎坷和受到挫折。这时候,他们
最重要的就是幽默感。
    遭受打击和挫折后,能不灰心丧气,淡然处之,保持愉快与诙谐,确实难得。幽默
会“医治”心灰意冷,让孩子们尽快忘记不悦与烦恼,重新鼓起对生活与事业的勇气。
    (6)希望。人生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失去希望,在欧洲,70年代15至24岁
的青年占死亡人数的1/3。可见具有希望是多么重要。
    一个家庭,一旦为悲观、惧怕和优郁所笼罩,孩子们先天的乐观就会荡然无存。因
此,父母亲应该首先抱着希望,使孩子们明白“黎明前总是最黑暗”这个道理,从而让
他们争取进步,努力前进,直至胜利。
    要让孩子具有以上品质,父母就需要教子有方。
    第一,要激发子女的潜能,但不要期望过高。
    每一个人都拥有很大的潜能,根据心理学的看法,通常一个人最多只发挥了1/3的潜
能。因此,千万不要因孩子的资赋不如人而颓丧,更不能因孩子的成绩很好而自满。孩
子将来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事业的成败,都决定于能否发挥潜能。子女的潜能需要
靠父母有效的指导和协助,才能真正显露出来。而所谓有效的指导和协助,认清并承认
其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是个相当重要的原则。
    但是,话又说回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可过高。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天下父母,都
抱着“孩子,我要你将来比我强”的期望,甚至把自己这一代未能实现的目标,一厢情
愿地加在子女身上,要子女为他们圆梦,忽视下一代的性格和能力等天赋,事实上是
“爱之适足以害之”的。因此,对子女要有合理的期望,千万不要存有“养儿防老”的
观念,因为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但也有的父母不顾子女的爱好和能力,一味地赶潮流、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
结果却适得相反。很多孩子从小就被迫去上这个班,那个班的,又是学钢琴,又是学画
画,孩子刚开始会写字,就送他去学书法,希望他能成书法家,孩子刚会唱几首儿歌,
就赶快给孩子找声乐教师,希望他能成为音乐家……有时孩子不愿意学,也要强迫他去。
这些父母强迫孩子多方面发展的作法,无异于拔苗助长,只会破坏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第二,要多鼓励、赞美孩子,少惩罚他们。
    中国自古就有“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说法,虽然有人认为体罚是有必
要的,但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对孩子进行体罚,尤其是滥用体罚,会严重影响孩子身心
的健康发展。
    我们不赞成惩罚,并不是说就不管教孩子。
    管教和惩罚是不同的。其目的、重点和态度都是不同的。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犯错是孩子独有的权利,不经过错误,又如何能学习到什
么是正确的?明智的父母可让孩子们在错误中学习,而不随便依据成规去干预他们的行
为,甚至于处罚他们。干预太多,动不动就惩罚,反而使孩子的道德反应迟钝。青年以
后的各阶段,人生的成败要由个人自己负责,唯独儿童期,成败的责任大部分应由父母
和环境来负,一因为儿童的意志力还没有足够的成长。切忌当众指责、惩罚孩子。不要
以为孩子小不懂事,不知道什么叫面子,事实上.所有的孩子跟成人—样.都希望别人
尊重自己。如要当着众人的面责骂孩子,那就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时下流行一种儿童的行为疾病,我们称之为“人来疯”。就是小孩子常在家里时乖
巧异常,唯有每次客人来时总象脱缰野马,行为反常。当小孩“人来疯”时,父母亲心
里一急,往往会当着客人的面,对小孩严加训诫与责罚,哪知小孩偏扭着性子就是不听
话。治疗这种现象最好的方法也是要尊重小孩,私下一“叮嘱”他、“鼓励”他(不是
当众指责他),一般正常的小孩会很乐意跟父母亲合作的。
    第三,要注意与儿女之间的沟通。
    (1)让小孩有表达、申诉的机会,不要一味地要求他安静。
    小孩的本性就是活泼好动,他喜欢说话、喜欢表现,吸引大家的注意。可惜似乎在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我们都希望小孩很“乖”,巴不得他不哭不吵,不叫不闹。硬要
把活泼的下一代教成少年老成、沉默寡言(因为沉默是金),要不然我们就觉得不放心,
仿佛小孩没教好。其实现代社会中到处都是“竞争”、“积极表现”的生存文化,小孩
若要能在社会中表现,非得要有足够的表达能力不可,而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最重
要的环境与时机就是家庭中幼儿的成长时期,为人父母的千万疏忽不得。当儿童呀呀学
语时我们就应鼓励他说话,更不要忘了。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时,当客人来访,我们
也应该注意到他的表达权利、表达机会与表达技巧。
    在子女表达这个原则中比较困难实施的是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不要让他也有申诉
的机会?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哪怕他犯了“滔天大罪”,而且是证据确凿,他无从推诿
的情况下,在处罚之前,还是要让小孩子有机会申诉自己的理由与意见。此时就算是他
的理由太离谱我们也不用太生气、小孩有申诉的权利,但是大人仍然有裁判的权利。所
以当孩子犯错,大人在处罚之前,不要忘了让孩子表达,此时处罚的效果较好,而父母
的心意也较能让小孩子了解与接受。
    (2)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不要老是由大人帮他决定。
    我们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吃亏,怕孩子还不会判断,所以我们帮他选择、帮他决定,
这是一般父母的看法。也正因为这样,每当父母善意地为子女做一些决定时,却反而遭
到子女的排斥;也成因如此,有许多人的孩子到了大学甚至要结婚时仍然需要父母帮他
决定。明明是非和利害得失父母亲都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子女就是不听话?如
果我们了解孩子的需要(尤其是已经读初中或高中的小孩),我们会发现,他们最重视
的不是利害得失,而是他有没有受尊重,他像不像个大人。所以父母亲不妨让子女们有
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已所爱的。
    万一子女的选择明明是锗的怎么办呢?若父母亲估计后果不致太严量(如影响身心
健康或导致万劫不复)的话,我们建议,不妨也让孩子去选择,同时也让孩子自己去承
担他选择后种种的恶果。经过数次的选择错误而且承担了恶果时,子女们将会慢慢学习
如何有更好的选择,他们也才更加了解与父母亲共同讨论或听从父母亲教训的真正意义。
    (3)注意情绪语言与理性语言之间的分析,了解子女的状况,采用适当的语言与之
沟通。
    当子女放学回家时,先不要把已经准备了一天,要教训子女的话说出来。不妨先观
察子女的神情,再决定到底跟他聊聊他今天的心情与感受呢?还是叫他把作上拿出来看
他得优还是良。与子女聊心情与感受是情绪语言,与他谈成绩则是理性语言。亲子沟通
最大的障碍经常在于这两种沟通的混淆不清或是时机应用不当。当子女情绪不稳的时候,
不妨跟他聊聊一些感性的话题,千万不要以课本的内容来教导他。当8岁的孩子一本正经
地谈到将来要娶什么样的太太时,千万不要当作笑话嘲弄他,而是跟他一块来讨论好太
太的基本条件是哪些。这种沟通的技巧,一言以蔽之就是:先看再说,看什么样的状况
才决定说什么样的话。也就是情绪语言与理性语言的辨识与运用。
    (4)多鼓励孩子,多发掘孩子的长处。
    这个原则大家经常都在谈,问题是应用时不是很容易,尤其是当父母亲满肚子火,
而子女也没有什么值得鼓励的地方时,为人父母者必须以鼓励的方式与小孩沟通实在有
点困难。但是,事实上管教、批评、甚至于拿着棍子打,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均有重要
的功能。问题是怎么做比较能让小孩健康成长而且与父母保持较佳的关系。我们会发现
若要训斥小孩,先说出小孩优点后,我们再训斥小孩比较容易接受。鼓励经常是使子女
改正缺点的最佳方法。
    不一定只有子女有优点时才能鼓励。子女设有优点时父母也可以找出他的“特点”
来夸奖。例如对于一个成绩上老是最后一名的小孩,我们不是嘲弄他,而是跟他说:
“孩子,爸爸实在很感动周为你虽然考最后一名,仍然有勇气每天准时上学。”我们会
发现这个孩子虽然成绩老是落后,但是他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在绝佳的状况。受
到鼓励的小孩必然会有更多的良好表现来得到父母的欣赏与认同。
    (5)父母亲对子女的态度与意见应当一致。
    对孩子最大的打击不是责骂而是使他茫然无所从。当父母亲对他各有不同的要求与
意见时,孩子便会产生混淆、茫然,长此以往,则会使孩子畏缩、愤怒,甚至于错乱。
当父母亲对他有共同的态度时,他才知道是非的标准,进而知道何去何从。这种父母亲
的一致性也可以涵盖父母亲是否相爱。我们发现,有关对子女沟通的技巧不管如何精巧
干练,若是父母亲两人不能相爱,子女还是不能健康地成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
金钱,而是父母亲之间的相爱与对子女的一致性。
    (6)抽出时间与子女相处。
    为何两代之间会有代沟?产生代沟的主要原因不是两代之间看法互异角度不同,而
是两代之间缺少时间去沟通。若是仔细分析有严重代沟存在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他们亲
子之间并不一定有很大的差距,或是个性不同的因素,而是长年累月没有沟通,虽然他
们共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我们极力呼吁,父母每天应该与子女有亲密的沟通。时间或许不必很长,但沟通的
内容应不只限于行为规范、戌绩的考核,或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应该是谈心情、谈
感受、谈电影、谈人生、谈未来。什么时候开始与子女有较深人的沟通呢?答案是从孩
子出生之时,沟通就应开始。花时间与小孩玩(虽然玩得没有什么深度)习惯性地与孩
子聊天(虽然谈得没什么内容),我们会发现,这才是解决代沟最好的方法。否则,当
孩子长大时,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不了解他,不认识他,难怪有那么多的冲突。
    第四,要尊重子女的个性。
    尊重个性与发展个性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原则和国式管教孩子不可一味使用权威。
每个孩子都有其个别差异,当孩子在生活上或学业上有自己的主张时,父母先耍表示尊
重孩子的判断与选择,然后再和颜悦色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忌用自己的权威来压制孩
子,不但不能影响孩子的想法、做法,反而使孩子变得拒绝告诉你任何事情。
    父母要依照孩子的个性、兴趣、天赋及特有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导孩子,千万不要拿
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因为那会造成错觉和迷失,使孩子失去可贵的自我肯定态度。
尊重孩子并非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是依照孩子的个别需要和条件,给
予适当的启发和教导,当父母亲不能给予孩子自尊和自重时,孩子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去
从别处获得满足,那时就很难挽回了。尊重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和安全感,有助
于人格的健全发展。
    最后,父母要和子女一起成长。父母亲的角色,应随着子女的成长而适时调整。当
孩子小时,父母是施与者、保护者、关爱者、供应者,在态度上自然也形成支配者、控
制者、权威者。当孩子逐渐进入儿童、少年、青年时期,父母的支配、权威模式受到挑
战和冲击。即使在同一阶段,当孩子需要抚慰创伤时,父母是慈母的角色;当孩子需要
劝戒鼓励时,父母是严父的角色;当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是孩子的朋友;当父母严肃
质询时,父母似法官,当父母谆谆教导时,父母是孩子的师长。
    因此,当父母的要能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中的酸甜苦辣。父母好比是园丁,孩子好
比是花草树木,园丁必须有爱心、耐心、信心,才能把花木栽得很好。孩子的才智每天
在增进成长,而当今社会环境的变迁又日新月异,为人父母必须不断学习和以往做父母
所不同的态度及技巧,现代父母必须调整自己的观念与行为,不断地自我成长。跟子女
一起成长,而且使子女充分成长的父母,方是成功的父母。
 
 
处世经(第六章)
五、与亲威、邻里交往
 
    1.善待穷亲戚
    亲戚间应该互相尊重,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尤其是注意尊重贫穷的亲戚。如果自
己富有,绝不可财大气粗,看不起穷亲戚。相反,我们更应尊重他们,热情地支援和帮
助他们,穷亲戚往往比较敏感,有自卑和谨小慎微的心理,我们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
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有一条要特别注意:不论贫富一视同仁,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一样热情对侍,亲
戚间只有年龄、辈份的差别,而不应有贫富的差别,不应有门楣之见。
    亲一些人,疏一些人,在有些亲戚面前唯唯诺诺毕恭毕敬、低三下四,在另一些亲
戚面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由此造成一些亲戚家门槛踏破,另一些亲戚家则门可罗雀,
这是为世人所据弃的。如果自己各方面条件好了些,在与亲戚交往中,更应谦虚谨慎,
主动交往。当亲戚生活上发生困难,应尽力相助,做到“富不自贵”。应该看到,如果
自认为高人一头,就等于自己把同别人交往的渠道堵死了,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的境地。
    毛泽东出身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农民家中,按他以后自己划的成分叫“富农”。可就
是这个富农之子从小对待亲戚上就懂得“富不自贵”,尽力地帮助生活较普、条件较差
的穷亲戚。与亲戚相处的非常不错。
    有一年,家乡遭到了水灾,许多庄稼都被大水冲走了,毛泽东的家虽也遭了灾,但
由于地较多,有些庄稼没有受到大水的冲击。可毛泽东有几个亲戚家里就不行了,他们
种的庄稼几乎全被冲走了。毛泽东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非常着急,看着他们整天愁眉苦
脸的样子,毛泽东心里也非常的难受。于是,他回去求自己的父亲:“爹,亲戚家遭灾
遭得那么厉害,他们今年可怎么活啊,不如把咱家的谷子分一些给他们吧。”
    毛泽东的父亲听到这话,面带难色地说:
    “伢子,你也知道,我们家也不是好过到哪去,再说,留下的那些谷子是留给你来
年做学费的。”
    毛泽东一听这话,马上说:
    “爹,明年我可以暂不上学,眼下可是要急用的呀,我们如果不救,谁还能救他们,
爹你就答应我吧。”
    看到毛泽东焦急的神情溢于言表,爸爸欣慰地点了点头。
    从此,毛泽东对亲戚尽力相助的事情被传开了,他与其他亲戚相处得就更好了。
    毛泽东的行为正如一句古话所说的:“目光远者,必成大业。”毛泽东从小所具有
的那种宽广的胸怀,遇事为他人着想的性格让人佩服,以小见大就不难看出他以后的成
就了。
    在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中,一些人与亲戚交往是以贵贱贫富而定的。“贫居闹市无
人问,富住深山有远亲”’,正反映了这一情况。亲戚间交往是富有人情味的,如果受
金钱、地位的影响,亲戚关系必定会变得不正常。
    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少的亲戚要自尊自重,不能为了从富有的亲戚那里得到一些
好处,就想方设法地巴结逢迎。亲戚不论富贵贫穷,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能以贫富
分尊卑。因此,在与富有的、有地位的亲戚交往中,应当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珍重自
己,生活上遇到困难,尽量依靠自己去克腋。不应自己作贱自己,把自己摆在乞求者的
地位。
    而对一些富有的亲戚来说,可能有一些穷亲戚上门来请求物质上帮助;对于有地位
的亲戚来说上少不了有人找来请求帮助办事。一般说来,亲戚有难处来求,应当热情接
待,表示愿意热心帮助的态度,不能慢待对方,更不应因为亲戚有事相求而表现出厌恶
的情绪。富亲戚或者有地位的亲戚应尊重别人,切忌财大气粗、盛气凌人。尤其在与穷
亲戚,社会地位较低的亲戚交往中,要注意尊重他们。穷亲戚、社会地位较低的亲戚一
般比较自卑,对富亲戚或是社会地位较高亲戚的一举一动都很敏感。如果言行稍有不周,
便会引起他们多心。所以,富亲戚、社会地位较高的亲戚,一言一行都要注意。比如,
与亲戚交谈时,要格外认真倾听,不能漫不经心,应付了事。绝不应自视清高,小瞧对
方,不尊重对方。
    亲戚间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逢年过节,你来我往互相应酬,不可厚此薄
彼,招待亲戚都要一样热情。婚丧人事,众多亲戚聚会,让座敬茶,宴请吃饭,人席敬
酒,先后顺序只能根据年龄辈分来办,而不能以贵贱贫富来定。
    能够毫不势利地善待穷亲戚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上真正长久受到尊重,才是长久有
所作为的人。
    亲戚之间,无论是自己的亲戚,还是爱人的亲戚,都应该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不
宜在这方面上注意“门楣”,分“亲”和“疏”。有的人对自己的父母、见弟姐妹好,
对爱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另眼相待。给自己的父母生活费每月几百元,给爱人的父母
却几十元,甚至分文不给;自己的见弟姐妹结婚办喜事拿彩礼几百,甚至上千元;爱人
的兄弟姐妹结婚只有一、二百元。这是很不妥当的。当然,也不能搞绝对平均,但也应
说得过去。在亲属之间人为地搞“亲”和“疏”,就会造成家庭不和、亲属不满而闹出
矛盾,出现纠纷。
    明朝嘉靖时期,有一位大臣叫张居正,此人为官清廉,秉公办事,在朝野中权力极
大,连嘉靖皇帝也要敬他三分。
    张居正在家里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特别是在对待亲戚关系上,不分“亲”和
“疏”,深得亲戚间的敬重。
    张居正的妻子来自一个贫苦的农家,世代务农。她聪明贤惠,在嫁给张居正后,操
持家务,颇有大家风范。
    张居正与妻子互敬互重,举案齐眉,对待亲戚一视同仁,并不因为他们是农民,而
不屑于与他们往来,或者有分“亲”和“疏”。有一次,张居正的岳父病重身亡,尽管
当时身为宰相的张居正公务繁忙,而且从礼法地位上说,张居正不必前往凭体,但张居
正却没有这样做,他向嘉靖皇帝请了假,带领全家人赶回去,尽了孝道。这个举动,深
深感动了所有的亲戚,大家都称张居正不愧是个人人称颂的“好宰相”。
    因此,不分“亲”和“疏”也是“门楣之见不当有一中应注意的一个方面,注意到
了,则处理亲戚关系问题上将会游刃有余;忽视了或处理不当,那将会造成亲戚之间的
关系破裂或疏远,于己、于亲戚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2.别斤斤计较
    《盐铁论·毁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贤士殉名,贪夫死利。”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不要像小人一样太贪恋那点蝇头小利,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不
要太斤斤计较。
    在人与人交往中,谁都不喜欢那种将什么都分得清清楚楚,不让自己吃一点亏的人,
因为这种人让别人觉得,与他交往非常累,自身什么亏也不吃,做事太过于认真。同样,
在亲戚交往中,有些人对亲戚要求十分苛刻,总是尽量想对自己有好处,一旦亲戚有了
困难,却不去关心和帮助,甚至避而不见,这是典型的市俗习气,是不足取的。
    亲戚交往,气量要大一些,切忌斤斤计较。你给我半斤,我给你八两。而你敬我一
尺,我敬你一丈。这样才有利于关系的密切发展。
    朱德还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注重与亲戚的关系。平时他总是为亲戚解决些困难,做
些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事情,使他的亲戚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彼此间的关系相处得非常不
错。
    朱德当时年轻强壮,很有几分气力,在每年的农忙季节,他总是很快地就把自家的
庄稼给收完了。而这时,朱德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来休息,他总是跑到其他亲戚的田地里
去帮忙,这样,一天下来,总累得他腰酸腿疼。可第二天,他又拿起工具,继续去亲戚
的田地里帮收庄稼,却从没有喊过累,也没有抱怨。
    有一次,朱德跑到一个表叔家去收庄稼,可这个表叔却是一个疑心病特别重、很小
心眼的人,看到朱德来帮忙,就怀疑他要趁机偷自己的庄稼,所以在朱德干活时,就不
时地监视他的行动,特别是朱德要走的时侯,还要偷偷地打开朱德带来放工具的筐子,
检查是否有拿走什么东西,这一切朱德看在眼里,微微笑了一笑,然后说道:
    “表叔,活干完了,我走了,我妈等我回家吃饭呢!”
    说完,背起筐子,挥挥手走了,表叔看到这一切,惭愧地摇了摇头,心里不由暗暗
钦佩。
    不斤斤计较,这就是朱德与亲戚处好关系的最根本原因,不计报酬帮助别人,帮助
别人也不声张,好心相帮,即使被疑心也不抱怨。他如此大度,深受亲戚们的赞许,和
亲戚们相处得很好。
    3.远亲不如近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的确如此,在单位,与上司、同事接触,回家后,自然
要与邻居、家人相处。
    除了属于自己的那个温馨小家,邻家即成为我们必须接触的最小单位。
    亲戚之间,相连的是血缘关系,而邻居之间,没有固定联系,只能靠自己掌握合适
的度,去把握好关系。
    邻里,“近在咫尺”,他们的适时帮助,体贴照顾,能解燃眉之急。孩子的成长需
要适当的环境,而邻家善良可爱的孩子可以成为他的小伙伴。
    有一个好邻居,如自己多一师良师益友,有一种好的邻里关系,更让自已受益无穷。
    在如今钢筋水泥的建筑中,人们也不得不去重视这种和“良师益友”的关系。
    在我们看来,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些该做的事,把握邻里关系就会轻而易举了。
    有许多人的行事原则是“各家自扫门前雪,体管他人瓦上霜”。这样一来,既不得
罪别人,也把自己的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可是,既然自己有余力,何不多扫几处雪?
    在把握邻里关系中,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人们都希望在自己困难时,有友人伸出援
助的手,在邻里之间,也同样。但要别人帮助自己,首先应以帮助别人为前提,这样的
互帮互助,才能让自己的希望成为现实。
    清代康熙年间,当朝人称“张宰相”’的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
张家打算扩大府第,便在邻居家上打主意,要邻居让出3尺的地方。邻居叶家并非寻常百
姓,不肯让步。张家立即书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张英却作诗一首:“千
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后
即命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形成了六尺巷,被
百姓传为佳话。
    张家当时没有恃强欺弱,在为叶家仔细考虑之后,做出了既有利自己又有利邻家的
决定,这样,不但将“自家雪”扫了,还帮邻家清理“瓦上霜”,和美的邻里关系自然
产生了。
    互相帮助,才能让自己从中受益,这点人们并不难理解,但仅仅是意识到这一点还
远远不够,必须将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许多事说起来非常悦耳动听,要结合实际去做却
不容易。
    更多的时候,该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心人。有心人看见“他人瓦上霜”,想到怎样去
做,立刻付之于行动,才能为和美的邻里关系打下基础。
    他人的门前雪,不仅要扫,而且要多扫。感谢自己有一双慧眼,看到邻家之难,尽
自己心意去帮助了,但并不代表就此结束。
    做了一次帮助邻居的事,会让邻居认为欠一次人情,也许邻居会用一次要会或其它
方式巧妙地还了人情,今后,大家仍然“各扫门前雪”。
    要想拥有邻居的信任,仍以“多”帮为妙。
    看到邻家有难,理所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在自己有余力的时候,能够多做些时应该
多做,当邻居认识到,有幸与你为邻,而你又是如何可以信任时,要想有和美的邻居关
系,并不困难。
    天地之间,人们互相依存。面对现实,我们仍然要与社会相融,注重关系已成为现
代人发展的必然趋势。
    良好关系的形成需要我们花费心思。仔细思虑,眼界豁然开朗,我们认为,“多帮”
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样,不妨在“多一字上多做做文章。
    有交往中,磨擦总难以避免,遇到性情开朗的,总会有雨过天晴的一天,遇到孤僻
内向的,也许会一直耿耿于怀。邻里之间,也难免会有口角,这时,多体谅、放宽心的
处事态度则会为良好的关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一笔。
    有一位局长的邻居喜欢计较些小事,一日,她发现局长夫人手提的小筐与自家的相
似,而自己的小筐又于几日前不见了,就问局长夫人是否错拿了自己的筐。局长夫人虽
知真相并非如此,但也了解邻居的脾气,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笑眯眯地把筐送给了邻居。
后来,邻居又发现自己的那个筐,十分抱歉地将筐还给局长夫人,而她仍是笑嘻嘻地说
了句:“不是你的,那我就拿走了。”
    这位局长夫人把握关系的分寸是十分合适的,关键不在于那个筐到底是谁的,而在
于多用一份心思,多体谅别人,做到恰到好处,邻居自然而然地会接受自己。和美的邻
里关系是靠自己点滴用心积累而成,何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让自己多为他们想一些。
体谅别人并不难做过。在争夺小利小惠时,难免伤了邻居和气,而我们更应该放宽眼光,
远望才能有更多收获。古语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了有和美的邻里关系,更
不必对小事斤斤计较,多为邻居想一点,你会拥有灿烂而愉快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邻居间互相帮助的事情很多。比如有的邻居工作和学习很忙,
时间比较紧,或家中人手少,有孩子拖累,你要是上街买,不妨主动问一下邻居买什么
菜,顺便帮邻居买回来。有的邻居有客人来访,而碰巧家中无人,在弄清对方身份的前
提下,或请客人留张纸条,或将客人引人自己家中稍候。如果客人给邻居带有礼品,可
代为收下,等到邻居回来时,再将纸条和礼品一并交给邻居。如果邻居家有人患病,要
表示慰问,并主动帮助请医生或护送住院。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主动协助护理,帮助
照顾家里老人孩子,使邻居能安心治病。假如邻居国公出差,可以适当地应邀帮助照顾
家里,诸如买粮、买煤等。邻居若是全家出了远门,也可帮助照看家,还要义务为邻居
防火防盗。邻居如果发生了突发性困难,在钱粮和物品方面应主动帮助,以济邻居一时
之难。邻居家里吵架生气,或遇到烦恼、伤心的事求助于你时,不应袖手旁观,应主动
去劝解和开导。这样当你遇到困难时,大家也会帮助你。
    在邻居结束繁忙的一天,疲惫地归来时,也许只是一两句“下班了”“最近很忙吧”
的简单问候就立刻让人倍感温馨。在许多时候,人们对自己很熟悉的人,并不注重礼节。
其实有心人会认为适当的礼节是非常必要的。不但能使别人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这样的“礼”并非见面鞠躬等正统大礼,只须融入一点关心,诚心诚意地说上一两
句就足够了。你会发现,这点很容易做,也有很好的效果。
    关于“礼”学,还有另外的说法。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何不与邻家共同分
享一些快乐?
    送给邻家的东西不必是稀世古玩,也无须是鹿茸人参,只要一些地方土特产或自己
烹调的美味食品就足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太贵重的东西,邻家通常会认为是有求于
他,不敢接受,而家常小菜就要单纯得多,邻居会认为,你很热心待客,与你的接触容
易也自然的多,和美的邻里关系就不难形成了。
    4.以信任增进感情
    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往往对别人的信任度减弱,自然地,在人们之间
筑起了玻璃墙。
    在事实上,信任别人也是处理邻里关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无论何时,人们总是对信任自己的人间有好感,总感到和他相处很容易也很快乐,
他尊重自己,认为自己可以依赖,而人们也似乎从中了解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对于陌生家庭之间的相处也有同样的原理。想要相处得好一些,也必须有足够的信
任度。
    这其中的信任并不等同于盲目信任,而是对邻居的能力、人品等方面的信任。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价值所在,都有闪光的一面,作为邻居,耍形成良好的关系网
也必须信任别人。
    邻居会从你的信任中看到自己,这种良好印象的形成,已成为和美邻里关系的一个
重要方面。
    要做到信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尊重。马斯诺的需求原理中有关于对“尊重”的需求,而这是比较高层次的需求,
证明人们都渴望被尊重,这是不可忽视的一点。邻里之间也要有尊重可言。不论你是平
民百姓,还是“居高官,享厚禄”的人,都应该尊重别人,同时,尊重别人也相当于尊
重自己。
    在处理邻里关系上,具体的做法是看到邻家的长处,尊重邻居的意、看法,结成和
美的关系网。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但意识中要有“尊重”这两个字的概念,还要有心地让自己
去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把握住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们都有自尊心,只有当自尊心受到别人的尊重时,才会以此为基础,产生和谐的
人际关系。
    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尊重必须要表现在行动上。在现实生活中,与邻居接触的时候
不少,在一起聊聊家常,或互相帮助时,都可以借此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只要把握相
应的时机,表现出适当的尊重,一定会促进与邻里感情加深。
    表现自己对邻居的信任感还可以是:接受、采纳邻里的意见。与邻居相处,自然会
发生一些事,影响彼此的生活。对于邻居正确的、有建设性的意见,我们应该持有积极
的态度,分析之后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存在,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改正,促进彼此间
的和睦相处。
    这种做法才是可取的,并能增进感情。
    有一对年轻夫妇与一对己过“银婚’”的思爱夫妻成为邻居。年轻人的生活丰富多
彩,大家一起又玩又跳常常高唱卡拉OK,而老年夫妻生活好静,老爷爷喜欢浇浇花,或
坐在灯下看一两本书,老奶奶就看看电视,或早早地躺下休息。年轻夫妇很懂礼貌,每
次出去游玩不忘记给邻居家带点特产或别的东西,逢年过节,也会把老人叫到自己温馨
别致的小屋中,做几个好菜,像模像样地吃一顿,但年轻夫妇总觉得两位老人与他们相
处,隐隐有些不愉快。一天老爷爷叫年轻小伙子去他家,一进他家,就进入了十分安静
的环境里,老爷爷有些犹豫地说出了些看法,就是关于他们家有时太吵,影响到邻里的
休息问题。而又认为两家挺和睦,担心说给年轻人听会因此而有什么不愉快。
    年轻人听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忽略了这一点,但并没因此生气或闹情绪,只是笑着
对老人家说:“您早说就好了。”从那以后,两家的关系尤如一家,先前的不愉快也烟
消云散。
    年轻人的成功之处在于欣然接受了意见,这成为和美邻里关系的一条纽带,联系着
彼此,并以诚信相待,再古板刻薄的人,也会容易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