鳝鱼怎么去骨:编志百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1:34:31

                                                                  专业志的基本特点

 

“专志贵专”是专业志最根本的特点,这早为修志界普遍认同。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心明确。专业志所记述的对象既然是某一特定的事业或事物,其所收录的范围也就应当以这个特定的事业或事物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全专业的高度,而不是只局限于志书承修单位的狭小天地,对一切有可能与本专业这个“中心”有关的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并认真区分这些相关的事物同“中心”的主次、亲疏关系,只要属于“亲”的范围就应该广收博采,属于“疏”的范畴就一概摒绝,属于“主”的范畴就应当详记,属于“次”的范畴就应当略写。

围绕“中心”确定专业志的收录范围,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是部门、系统以外的事物,虽然不隶属于专业志承编单位,但因其属于本专业的重要内容,应尽可能地加以收录,避免出现重大遗漏。如现在的一些大型农场,在行政关系上有的隶属于农垦部门,有的隶属于劳改部门,但其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却主要属于农业的范畴。而作为综合志书中农业志的承编单位,目前一般都是各级政府内主管农业的部门,这时,就不仅要在志书中记述自己所管辖的有关事物,而且还要将隶属于农垦、劳改等部门的有关事物统统纳入志书的记述范畴。二是隶属于地方政府以外的事物,虽然与地方政府无关,但因其属于本专业的重要内容,也要尽可能地加以收录,否则也会出现重大遗漏。例如干线铁路,虽然在行政关系上直属国家铁道部,但在综合性地方志书的交通志中,如果不收录过境铁路历史与现状的有关资料,就不够完整。

二、内容集中。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复杂的;孤立的、完全自闭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常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甚至犹如藤蔓植物之附于主干植物,盘根错节,枝缠叶绕。编修专业志,就是要拨开枝蔓,找出主干,并紧紧围绕“主干”谋篇布局、收录资料、展开记述;而不能由主干而枝蔓,由枝蔓而细枝末节,最后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记述。这样不但专业的主体被枝枝叶叶所淹没,而且实际上也记不胜记,无法操作。仍以土地志为例。作为一种载体,土地能承载的事物极其广泛,各种各样的事物差不多都可以找到与它的种种联系:“土”中有矿藏,“土”表有土壤,“土”上有高山流水、飞禽走兽……。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引伸开去,人们还可以通过“土风”这个媒介,收录民俗的内容;通过“土音”这个媒介,收录方言的内容;通过“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媒介,收录军事的内容;通过“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个媒介,收录人物的内容等等。显而易见,按照这样的方式编修出来的土地志一定是内容杂乱,毫无“主干”可言。

三、主体突出。这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专业的基本内容,诸如文学志中的小说创作、散文创作、诗歌创作、戏剧创作、外国文学翻译;电力工业志中的发电、供电、电网调度、用电等等,记述方法上,要详写,浓墨重彩;非专业本身但对专业的发展有推动或制约作用的内容,诸如一般性专业科研、内部专业管理等等,记述方法上要略写,惜墨如金。第二,专业的基本内容,在全书所占篇幅的比例要远远超过其他部分,一般不宜低于70%,否则容易产生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之嫌。第三,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全书的总体框架结构上要占有突出的位置,不仅所占分量重,而且所处的层次也要高。第四,在彼此相关的事物中,要确定其核心事物,写“核心”带“周边”,写“周边”要围绕“核心”。如铁路事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运输是其关键,编修铁路志,就要围绕运输来展开记述:记设备养护突出它在铁路运输保障方面的地位,记机车研制突出它在提高运输能力方面的地位,记调度突出它在科学组织、安全运输方面的地位,等等。

 专业志篇目的拟订

 

关于志书的篇目问题,前面已有专门讨论,其中所说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样也适应于专业志。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在篇目设计上专业志如何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志在篇目设计上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总体结构应以专业构成为主体。根据系统论的研究,每个事物的内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各个系统又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对于专业志来说,其记述对象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这个事物的子系统,因而也应该成为这个专业志记述的主体。从单独成册的专业志的编纂实践看,许多志书的总体框架结构,大体上分为卷首、正文、卷末三大块,其中卷首包括序言、凡例、目录、署名、图照等。正文又分概述、章节、附录三大块,其中章节又分基础章、主体章、辅助章三大块,其主体章是全志的主体。附录包括大事年表、重要文献辑存,有的还收录了专记、统计图表等。卷末为编纂始末等。试以金融志为例。作为专业志的金融志,一般由货币、金融机构、存款、贷款、汇兑与结算、金融秩序管理、金融科研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存款、贷款、汇兑与结算是金融业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它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应是全书重点记述的主体章。货币、金融机构是金融业存在的先决条件,属于志书的基础章;金融秩序管理、金融科研是金融业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属于志书的辅助章。

事物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既然是专业志的主体,那么在志书中就应该突出地记述。常用突出主体的方法是升格处理,即把原来属于目的内容升格为节,把原来为节的内容升格为章,把原来属于一章的内容分立为两章甚至数章。仍以金融志为例。在金融志的诸构成要素中,存款、贷款又是重中之重。这时,我们又不妨根据存款、贷款各自的基本构成要素,将存款分立为城乡居民储蓄、企业及财政存款等章,将贷款分立为农业贷款、工商业贷款等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充当综合性志书中的一章(或篇、卷)而非独立成册的专业志,在结构上只要设置前文所说的主体章节就可以了,此外的基础章节、辅助章节一般不必设置,概述、附录等等更无设置的必要。

二、横排门类要以事物的专业属性及其基本构成要素作为划分的标准。横排门类是地方志篇目设置的基本原则,不同门类的事物要放在不同的单元里记述,同一门类的事物一般要放在同一个单元里记述。但一个事物的属性可能具有多重性,因此在横排门类设置篇目时,依据事物的什么属性来“横排”就显得颇为复杂。例如记述工业的专业志,按工业所有制的属性,可分为个体工业、私营工业、集体工业、全民工业、外资工业、合资工业等;按工业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属性,可分为乡镇工业、教育系统工业、粮食系统工业等;按工业产业的属性,可分为轻工业、重工业等;按工业行业的属性,可分为纺织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等。这种行业的属性,我们认为才是工业的专业属性。

按照事物的专业属性及其基本构成要素层层切分设置篇目时,划分的层次应当适中,不宜设得太多。层次过多,容易将较为完整的事物割裂得支离破碎。一般而言,作为综合性志书中的一个分册的专业志,设置章、节、目、子目4个层次较为适中,最好不要超过5个层次;非分册的专业章,设置章、节、目3个层次较为适中,最好不要超过4个层次。判断层次设置是否适中的标准,是最低的层次可以完整地反映一个基本事实的面貌。

三、按专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及事物的运行程序编排篇目。构成专业志记述对象的各基本构成要素,相互间总是存在着种种的联系,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因果关系,或呈承接关系;在运行程序上一般有先有后。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专业志篇目的设计时,力求体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运行机制。如《江苏省志·纺织工业志》共设15章,第一章化学纤维工业,属于原料生产的范畴;第二至六章依次为棉纺织工业、色织工业、印染工业、毛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属于一次加工的范畴;第七章针织与复制工业,属于二次加工的范畴;第八章服装工业,属于深加工的范畴;第九至十五章依次为纺织专用设备制造工业、纺织专用器材制造工业、纺织品国内销售、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纺织教育、纺织科技、管理机构等,均属于辅助的范畴。这就较好地体现了纺织工业作为加工工业的基本特点。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横排门类是地方志篇目设置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拟定篇目,往往会使一些原本关系比较紧密的章节因为彼此并列互不统摄,结构上有时显得比较松散。为了提高志书的整体性,不少方志工作者做了可贵的探索,其中《江苏省志·财政志》的尝试是比较成功的。该志1—12章依次为:财政收入综述、农业税收、工商税收、企业收入、其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综述、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其他财政支出。志书将财政收入的几个章组织在一起,并在《农业税收》等有关财政收入的4个章节之前专设《财政收入综述》章,从宏观上集中记述全省各种财政收入的构成与规模;将财政支出的几个章组合在一起,并在《经济建设支出》等有关财政支出的6个章之前专设《财政支出综述》章,从宏观上集中记述全省各种财政支出的构成与规模。《财政收入综述》、《财政支出综述》章的创设,不仅增强了志书总体结构的层次性。而且将农业税收与工商税收、经济建设支出与行政管理费支出等原本似乎互不相干的章,联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专业志竖写的基本方法

 

竖写是地方志编纂的一条基本原则。专业志的竖写,就是对某一专项事业或事物发生、发展、演变的主要历史过程和现状,系统地加以记述。它是连接志书篇目与资料的桥梁和纽带,系修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专业志的竖写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四种。

一、顺时记叙,勾勒主线。其特点是按照事物发生的时间为序展开记述,发生在前的先记,发生在后的后记,切忌追叙、倒叙、插叙,否则就会出现时序颠倒、内容混乱的错误。

我们强调按照事物发生时间的先后记述,并不是修志者采取自然主义的手法,将某一项事业或事物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律原封不动地象记流水帐一样记录下来。我们只是主张,有选择地写好事物整个运动轨迹中的起点、转折点和终点,以窥一斑而知全貌,举重若轻地勾勒事物发展的主要脉络,努力揭示事物内在的基本规律。起点即事物的起始发端,它是事物的源头,不加追溯,则转折点、终点就成了无源之水。转折点即事物发生后兴盛、衰落、恢复、再发展等的重要变化阶段。它是折射客观规律的闪光点,不加反映就会造成“断线”的错误,而且志书的记述深度也会受到影响。终点一般是指志书下限时的情况对于志书下限前即已终止了的事物,要记清事物终止时的情况。终点是志书的落脚点,为“详今” 、“详近”修志原则的重点所在,不加收录就无从认识事物的现状,而且会造成志书下限不到位的弊端。

在记述事物的三个点时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写起点应该注意追溯起始发端要适可而止。如果对所采用的史料不加辨别,盲目轻信,甚至捕风捉影,牵强附会,不但不能为家乡的历史增光添彩,反而会弄巧成拙甚至会给志书造成硬伤。第二,记转折点时,对于历史悠久、演变过程特别复杂的事物,可以选择该事物发展史上的顶峰或谷底作为着力点,以节省篇幅,进一步突出主线。第三,在记述“转折点”时,还应当对造成这个“转折”的原因进行适当的交待。事物的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影响事物变化的外部原因,一般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物质因素,其中自然因素的影响最为持久,物质因素的影响最为“现实”,社会因素的影响最为巨大。不加记述或记述不清,就会影响志书的深度,削弱志书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当然,无论是哪种“转折”的因素,都毕竟是“主角”出场前的铺垫,因而只能简要地记述。

二、横陈现状,展现全貌。专业志记述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确定之后,要将历史分别定格于这些“点”,并在此处对事物一一进行横断面的解剖。无论是对起点,还是对转折点、终点的解剖,都要牢牢树立“面”的观念,努力对事物在当时全境域范围内发展的宏观情况进行全面地反映。这就要求修志者充分地占有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的梳理和高度地综合与概括,努力站在全境域、全专业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写出整个事物的大势大略,切忌以“点”(典型资料)代“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横陈现状,展现全貌,还要求我们完整地记述事物的各种要素。我们这里所说的要素包括事物的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其中,外部要素是一般事物所共有的,通常包括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相关的人物、结果等。以某一科研成果为例,其外部要素应为成果名称、研究队伍及项目主持人、立项与完成时间、主要内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内部要素是各个事物所特有的,不同的事物往往由不同的内部要素构成。例如,科研队伍的内部要素,应为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方言的内部要素,应为语音、词汇、语法;语音的内部要素,应为声母、韵母、声调。无论是事物的外部要素,还是事物的内部要素,都有要一一穷尽,不可或缺,否则所记的事物就不完整。

三、精选典型,深化记述。宏观内容的主要作用在于展示志书记述的广度,这是志书的基本要求。在?基础上,我们还有必要选择、收录典型的人、事、物,以加强志书记述的深度。如《江苏省志·卫生志》在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血吸虫病流行的情况时,于收录全省有螺面积、血吸虫病患者人数、流行区域等有关宏观数据后,又以简洁的笔墨,记述了两个自然村庄自1939~ 1949年10年间病死76人(总人口原96人)、灭门8户(总户数原20户)的史实,起到了触目惊心、石破天惊的作用。

专业志使用典型资料应当特别注意突出深、慎二字。深,指内涵深刻丰富,具有代表性。慎,指使用典型资料要慎之又慎,不可事事都用,处处滥用;宏观情况尚未记述清楚的不用,找不到内涵深刻丰富、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的不用,非重点记述的事物一般也不要用。

四、选好切点,避免重复。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反映在专业志中,就可能形成交叉。专业志中的交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内部交叉,一是外部交叉。一些在专项事业或事物发展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事物,在同一部专业志的概述、大事记(大事年表)及有关章节中可能多次出现,这就形成了内部交叉。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事物属性的多元化,又使同一个事物既在甲专业志中出现,又在乙专业志中出现,甚至还在丙、丁专业志中出现,这便形成了外部交叉。无论是处理内部交叉还是处理外部交叉,都要选择好记述的角度,根据不同专业志或同一部专业志不同单元的本质要求,加以定向记述。例如,在同一部专业志中,同样是记述一个具体的事物,概述可侧重于“概”,站在全书的制高点,将这个事物放在整个专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反映,着重写出事物的历史地位;章节可以根据写好三个“点”的要求,对事物展开详细地记述;大事记(大事年表)则本着“一句话新闻”的原则,“点到为止”。如在不同的专业志中,同样都是记述某一著名古典园林,旅游志可以侧重于记述它的旅游效益,文物志可以侧重于记述它的文物价值,风景园林志可以侧重于记述它的造园艺术。这样,虽然记述对象都是同一个事物,但却可以使入志资料各得其所,有同工异曲之妙。

总述、概述和无题小序的编写

 

在社会主义新方志中,通常有几种“概述”。一种叫全志的“总述”,它旨在昭示一地之总体规律,包括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一种是各类专业志(分志)的“概述”,旨在昭示专业志所反映的本部门、本行业自身的特殊规律,包括自然、政治及总体经济对它的影响。另外,在章和节前,也有“概述”或无题小序。章是必设不可的,节视该专业的情况而定。对记述的内容较为丰富、繁复的节,为加强全节的宏观性记述,一般设无题小序。它们在综合性、门类较为复杂的专业志中常见。总述、专业志的概述与章概述、节前无题小序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般要瞻望,后者不能瞻望。

总述和专业志的概述是全志的窗口,人们看志书,首先要看总述、概述,窥视全志,获得第一印象。

总述、概述是全志的眼睛。画龙必须点睛,总述、概述写好了,志书也就活了。“活”在这里指吸引人,一篇好的总述或概述,能使人产生读完全志的欲望。所以,许多单位都十分重视总述或概述,动用大手笔,组织力量认真反复讨论、修改,力争搞好。总述作为全志、概述作为专业志的开篇,往往是志稿出来后,对本地区和本专业有了透彻的了解后,再由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扎实的文字功底的人执笔。一般是主编或副主编执笔,也有组成班子集体创作,最后由一人合成的。

首届修志,总述、概述已形成几种模式。这几种模式,并不是地方志固有的,可以说是在首届修志中创造出来的。

 志书为什么要设总述和概述?

 

从总述和概述的出现,到方志中普遍设总述和概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黄炎培说,他在民国《川沙县志》中设概述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一般方志,偏于横剖,而缺乏纵贯,则因果之效不彰”的缺陷。志书横排竖写,其优点是:横可包罗万象,纵可贯通古今,条理清晰,便于查检。其缺点是各守门界,不能越雷池一步,造成不见全貌;同时它机械静止,很难显示动态;而且互不相连,因果不彰。也就是说,总的宏观背景和内容,无法反映。比如建国后的历次大的政治运动,章、节、目都反映不了,它又是各行各业发展演变的“因”,不写这个“因”哪有后来的“果”。如果章、节、目都写“因”,就会显得繁不胜繁,读起来就会感到重复、雷同,叫人看了厌烦,志书也不精炼。这些大的“因”,就只能在志书的总述和专业志的概述中交待。

黎锦熙先生也认为,地方志的“每篇之首,宜冠以小序,……务能提要钩玄,不蔓不枝……”这里,黎先生将“概述”和“小序”等同起来。

根据黄、黎这两位方志界前辈对“概述”的解释,如果我们不是从名称上,而是从内容、功能和实质上加以研究,这种“提要钩玄”式的“小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出现了。以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为例,它不仅在《巴志》、《蜀志》卷中有“总叙”,而且还设有与各志平列的《序志》卷,序中有序,以简洁的语言概述各分志的内容,有类今天三级志书的总述与各分志概述的关系。由此可见,《华阳国志》的“总叙”、“序志”虽然不叫“概述”,实际上与黄、黎所说的“概述”、“小序”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作用。它们实际上是今天“概述”的雏型。可惜的是,旧志没有能很好继承和发扬设立总述和“概述”这种体例。这很可能是社会原因所致。古代社会经济不发达,分类粗,门类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还没有象我们今天这样努力用科学态度去区分事物的要求。到了明、清时代,不少志书在部、类前,出现总叙、总论、小序,作为全志或分志之经。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概述”的正式出现,不仅打破了地方志传统的“块块结构”,而且第一次丰富和发展了“史志体”。“概述”这一新体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地方志有了新的要求,仅以资料的简单排比来反映社会发展,已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了。必须用“概述”这样新的独特的形式,对志书所反映的事物,作鲜明的规律性的揭示,使志书更富有资政、教化和存史的作用。正因为概述在志书中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出现较迟,是一种新的体裁,所以人们对它的形式、内容、性质和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它的性质、作用、编写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总述和概述分别作为统摄全志或分志的鸟瞰篇、导读篇出现于读者面前,应该是让读者在未细读全志内容之前,通过读“ 概述”,就能窥视到一项事业的总体概貌、优势劣势及经验教训,达到为读者提供决策借鉴的作用。

“概述”的这一特殊功能,决定了我们在编写全志和专志的“概述”时,要注意站在一项事业的全局高度,以具有“高屋建瓴的远大眼光”,按照“概括史实、提纲挈领、不蔓不枝、言简意赅”的基本要求来写。除了应该体?鲜明的时代特点、专业特点、地方特点外,还必须客观评价一地一业发展过程的是非功过,同时在文笔文风上,努力做到简明、精辟、通顺、清新富有文采。

总述及概述的地位和作用

 

人们普遍认为,总述和概述是地方志的灵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提法,道出了总述和概述在地方志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揭示一个地区,一项事业发展与政治形势、方针政策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大跃进“ 时期,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了高指标、浮夸风、平调风,提出财政分配实行大收大支,多收多支的错误口号。否定了财政管理制度,造成财政出现较大赤字。经过三年调整,经济逐步复苏稳定。“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又使财政收不抵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恢复了各种规章制度,地方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这说明,各行各业的发展起伏,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采取的经济政策措施,必然反映到财政收支的陡升陡降或平稳发展上来。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横分事类的发展变化上,不记述整体活动的时代背景,就很难说明这个地区、这个专业发展变化的实质原因。这样记述,往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关系,只有通过总述和概述,才能完整地反映出来。

第二,总述和概述提纲挈领,总揽全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利于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一地或某个专业的全貌。志书分类横排后,篇与篇、章与章、节与节之间,互不统属,难以反映一地或一个专业的全貌,很难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如财政志,按收、支、管分别设篇章后,各守其界,很难体现各个时期的收支是否平衡和财政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等情况。这样就出现了见木不见林的弊端。用总述和概述来勾划全貌,彰明整体的兴衰起伏,就能使读者对全志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基本了解其发展规律。时代的局限性导致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旧志中所反映的规律,往往是编纂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反映出来的。因此,要发现这种规律是相当有难度的。必须经过大量而细致的去芜择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之后,才能实现。新方志虽然能通过对材料的选择、对内容的确当编排等手法,自觉地去反映规律,但是,如果没有总述和概述,仍必须先读完全志,然后加以归纳,才能总结出规律来。因此,总述和概述的设置,大大方便了读者。

第三,总述和概述可以揭示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总趋势,提高志书的记述深度。总述和概述的任务之一是指出一地或一个专业的长短优劣之势,找出发展的前景,为制订政策和发展规划等战略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发挥较好的“资政”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总述、概述具有较强的论理性和学术性。把总述、概述和志书正文结合起来,作为各专志、各章、节彰明因果的背景,可使读者对一地之历史和现状有一个全面而精要的总体概念。读者可透过这个总体概念、总体发展规律,去了解有关章、节的内容,从各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看清个别事物的特殊性。不同地区、任何专业都是由很多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组成,各地区、各个专业的诸多事物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专业志横排纵述,对各个事物的个性可以充分反映,但对它们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则无从揭示,使人难得要领。如财政志分设收、支、管三篇章后,财政收入章内只记各种收入事项,同样,财政支出章内只记述各种支出事项。可是,财政分配活动的收、支、管是密切联系并互为因果的。一般说来是量入为出,先收后支,收入决定支出,即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但是,如何取得收入,安排支出,又取决于财政的管理。因此,必须设“概述”来弥补横分的不足,用来揭示财政的收、支、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总述及概述对一个地区一项事业概而述之,它选材精略,理论与一的之历史和现状相结合,语言凝炼,一言破的,淋漓尽致地将一地或一业之全貌和特点表述出来,其本身就是一篇绝好的乡土教材,具有极好的启示性和引导性,能发挥很好的“教化”作用。

鉴于以上种种情况,可以看出“概述”,既不是概论、概况,也不是志书的提要、浓缩,而是统摄全书的纲领,是整个志书的深化、结晶。

总述和概述应表述的基本内容

 

一篇好的总述或专业志的概述,往往是一篇很好的资料性议论文,或者是很好的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它必须纵述历史,横陈现状,统摄全志乃至篇章。所谓纵述历史,主要是动态性记述这个地域专业的整体兴衰起伏,彰明因果关系,揭示内在联系,反映发展规律。所谓横陈现状,主要是反映这个地域(专业)的现状、成就、问题、潜力,使人从中悟出该地区(专业)的客观规律及其今后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为领导提供决策、指导现实的依据。因此,要从整体上、宏观上着眼,要站得高,看得远,选材要精当。也就是说,总述只能选典型的代表性的材料,用简洁、洗炼的语言,紧紧抓住本地区、本专业的特点,从宏观的角度上论述其大势大略。概述如果不能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提纲式纵横概括出历史和现状,指出发展方向,那么,这样的概述就会显得庞杂臃肿,名不副实。或是文欲简而事缺,字欲少而形枯;或是空空洞洞套话连篇;或是干巴巴的几条筋。反映不出客观规律来,也就无法做到“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了。臃肿的总述,往往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从而影响对全志的正确估价,不愿再看全文了。有些章的概述,也有以上毛病,章概述应当比总述更简洁,只能概述全章的内容。

那么,总述和概述应当写些什么内容呢?我认为,一般来说,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述一地或一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和现状,也就是历史沿革。它要求从总体角度横向勾勒轮廓面貌,纵向展示发展简史,以形成总体概念,即大势大略、今昔地位。对重要资料,在概述中也必须有所取舍和侧重,不能平等记述,要舍得忍痛割爱。带综合性的专业志,要把各行各业宏观的、相互联系的内容集中起来记述,以揭示整条战线的全貌,反映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为今后的宏观决策提供借鉴。在记述中,全文应以时为经,纵述沿革。如果将时序比长藤,那么,事件、事物就是瓜,藤有长短,瓜有大小。这样既从整体上显示了兴衰起伏,又使人有“全”与“动”的感觉。不少概述由于重点不突出,资料堆砌太多,微观有余,宏观不足,反而将“全”与“动”掩盖了,令人理不出头绪来。

二、概述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对一地或专业的影响,为正文作铺垫。背景材料,是事物发展演变、兴衰起伏的客观条件,也是对正文的前后关照呼应。社会安定与否,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后退,往往与天时、地利、人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志书应概述好与本地和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条件、政治和社会环?等背景材料。不少概述,对这一点注意不够,尤其是对政治气候,心有余悸,顾虑重重,不敢写政治运动,对“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冲破重重阻力取得的成绩,也写得不够,主要是怕讲错话,怕得罪领导,从而造成因果关系不清。那么,党的方针政策为什么不断调整,机构为什么不断撤并,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经济为什么大起大落等,就没有原因和根据了,当然,失误也就没有人负责了。这实际上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对资政、教化是不利的。所以要注意记述好经验教训。因为正文是述而不论,不能发议论,只有概述可以议论,总结利弊得失和展望。以记述改革而言,既要记述旧体制的弊端(它是改革的原因)和改革的成效,也要记改革开放后,实行双轨制所起的副作用,如通货膨胀等。此外,对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物价升降、商品等价交换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总述和有关专业志的概述中不可不记。

三、概述一地或一专业长短优劣之势。也就是说,要写地方特点、专业特色,只有对本地或本专业的长短优劣之势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扬长避短,制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正确而科学的决策来。例如苏南的蚕桑业,本来在全省乃至全国是优势。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多地少,砍桑种粮,挤掉了蚕桑,从此一蹶不振。而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苏北的蚕桑业却兴旺发达起来,在地方政府和省政府的扶持下,苏北的丝织业也很快发展起来。这对全省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优势变劣势,而劣势却发展成了优势。过去淮河江苏段常闹水灾,土匪横行,人民群众背井离乡,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治好,淮河治好了,人民安居乐业了,淮河两岸由衰到盛,由乱到治,总述和水利志的概述能不记吗?江都的水利枢纽,解决了里下河地区的水害问题,今后还要南水北调,直送京津,这对苏北乃至华北都有极大影响,有关专业志的概述也非记不可。

四、对全省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可作鉴戒者,历史人物可激千秋之爱憎者等等,总述和有关专业志的概述非记不可。

五、评量得失,展示未来。总述和概述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看待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使人们看到成绩的同时,看到挫折、失误和隐患,故要对本地区或本专业的发展,评论其失误和受挫原因,使当代和后世吸取其经验教训。现在一些志书,评量得失轻描淡写,或者不敢评,顾虑重重,羞羞答答。究其原因,大抵是一个怕字,写成绩左一条右一条,教训失误避而不谈,或者一笔带过。存在问题更不敢写,怕得罪领导。其实用不着怕,我们是政府修志,对政府负责,因此要站在政府的高度看问题,而不是站在某厅局、某部门的高度,要做到这一点,有难度,有阻力,这也是一些专业志概述达不到一定高度的原因。

概述的写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总述和概述是一种独特的体裁,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根据志书的内容,对所载各方面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概述的资料,除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外,必须突出主要线索,各项内容要围绕主线陈述,做到纵有规律、横有特点、面成网络、议成纲要,结构严谨,有理有据,是浓缩了一地或一个专业历史和现状的令人百读不厌的好文章。这篇文章,应同时具有权威性、论理性、学术性、纪实性和文学性。因此,在编写概述的时候,应当注意:内容上要条理清晰地概括一地或一个专业之全貌;观点上要鲜明,既要详今略古,又要信息量大;文约事丰,寓议于叙,有立体感;形式上要有特色,篇幅上宜短不宜长。揭示规律,必有所议,但这种议应是画龙点睛式的,要恰到好处,要防止将总述和概述写成概论。一篇好的总述,就当宏观与微观并叙,以宏观为主;纵述与横叙结合,以纵述为主;古今资料并用,以今为主;正面与反面并叙,以正面为主。加之文字上的千锤百炼,文采诱人,雅俗共赏的总述和概述,就能令人爱不释手。有的总述和概述过于主观,如有一篇县志水利志的概述,以较大篇幅记述了治水和围湖造田,围滩造田。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几十年来的水利工程,是在什么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是否是最佳方案,有些什么经验教训,几乎一字没提,很难起到“资政”作用。据说这个县是换一个领导开一条河,围片湖滩造一块田,故老百姓戏称:“书记一动,水利重弄”。其次,它对围湖、围滩造田的危害一句不提,沾沾自喜地满足于围出了多少田。这是与水利法相抵触的,不允许的,中央有关部门有明文规定。因此,这个总述,应对“书记一动,水利重弄”和“围湖造田”的错误有所认识,以免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干这样的蠢事。

比较,是概述的一个重要笔法,方志体例特点导致志书中各部分之间,本地和外地之间都被封闭地进行记述。由于缺少参照系数,无法进行判断,使志书的资政作用大受影响。在总述和概述中进行比较分析,是解决这一毛病的办法,也是纠正过于“客观”的有效手段。地情的概述应寓于比较之中。离开比较,就看不出在全省、全国所占地位、贡献和作用,有些什么长短优劣之势。只把地情客观地重复一遍,意义是很有限的。

过于主观,太不客观,这是概述撰写的明显不足。试读以下几段文字:

今日城乡人们,吃的开始讲营养,穿的讲新装,住的讲宽敞,用的讲高档。手表、单车、收录机、缝纫机已成为普通家庭用品,不少家庭用上了电扇、电饭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

××人民如今到处喜气洋洋,个个心情舒畅。

就凭这种气质,××的深山峡,出现了纵横交错的梯田台地,波光粼粼的水库坝塘,飞车走马的公路桥梁。机声隆隆的电站厂矿。

事实上,这种概括性描述,反映的只是极个别典型情况,因为这个地方还是老区,还有不少群众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这个县的困难也不少,一个突出问题是用粮水平低,人均粮食只有297斤,“每炼一吨硫磺排放的废气能使8分土地丧失生机,变成焦土。99.8%的人为氟污染所害”。哪有如此般的诗情画意呢?

现在概述有五种模式。

一、分志浓缩式。这是市志、县志总述的常见模式。它将各分志内容大体归纳为几块,如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经济状况、文教科技、经验教训和议论等,每一块浓缩成一段,归并成一篇概述。这种模式,比较容易写,虽然全志的轮廓出来了,但平淡无奇,不易写出地方和专业特点。

二、特点勾勒式。现在为止,只有市、县志中见到这种模式。它的结构和写法是,抓住本地区的突出特点,列出醒目的标题,然后分节夹叙夹议地评论叙述。如《江阴市志》列了六个标题:延陵古邑、江海门户、鱼米之乡、工商名区、义勇之邦、人文渊薮。《徐州市志》的总述,是以徐州五大特点:历史文化名城、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枢纽、江苏煤都华东火电基地、商品粮和多种农副产品基地、兵家必争之地来展开记述的。这种模式,优点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难忘,缺点是难免挂一漏万,如果特点抓得不准,或许不被当地干部群众所接受,容易造成争议或非议。

三、史纲式。省志专业志多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按历史时期分成若干时期,分段记述,如江苏省财政志,分为古代、清代、民国、建国后、总结、议论六段。档案志分古代、民国、建国后三段。分段不设标题。这种概述的记述方法是夹叙夹议,有的在最后多发一些议论。

四、史论式。主要在省志专业志中采用,与史纲式不同之处是议论更多一些,带有评论色彩。如首届修志中江苏省的检察志、审判志、司法志、都采用这种模式。因为这些专业志,在概述中记述具体事实不合适,因此采取分时期,少摆事实,多发议论的做法。

五、史略式。它把总述、大事记合二为一,是一种创新。采用这种模式,除了理论水平、文字功底外,必须掌握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文字资料,并有驾驭这些资料的能力。如江苏省《淮阴市志》的史略有10万字,它兼备概述、大事记的功能,又可避免概述、大事记的不足,具有很明显的优点。但由于要求高,难度大,一般人不敢轻易作此尝试。

无论哪一种模式的总述,都有对经验教训、利弊得失的议论和对未来的展望。这种议论,是代表政府发议论,不是站在部门位置上的议论,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明白,否则,议论就达不到应有的高度。议论可以在概述兴衰起伏时发,可以在提到本地、本专业的长短优劣之势时发,也可以在提到上下左右关系时发,也可相对集中在最后一部分发。最不易写好的是展望。展望应当是实实在在,通过努力,有条件有可能实现的东西。这就要求写概述的人,对一地和一业的现状有十分的了解,对本地和本专业的未来充满雄心壮志。这对一味追求高位,走马灯式的官员来说,是无遐顾及未来事业,拿不出展望来的,那么,就只好劳驾修志同仁了。总之,展望要使人有奋斗目标,努力方向,鼓舞士气,令人精神振奋。展望不好,只会令人抱撼和泄气。

但是,章概述和节的无题小序,一般是不能展望的,这是它们与总述和分志概述的最本质区别。

大事记如何编写?

 

一、大事记收录的标准和范围

(一)收录标准。确定大事记的收录标准和范围,是编好大事记的关键。所谓大事,是指某一区域内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大事、要事。必须是事件的规模大、影响大、意义大,不管是推动社会发展或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只要在某一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都应算大事。但是,大事的概念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应以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为转移,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大事标准也就不同。我们在选择大事时,应“因志而宜、因事而宜、因时而宜”。

(二)收录范围。大事记记载的内容超越时间下限的不记,超越地域范围的不记,不要“越界”、“涉外”。对于内容记载,一些修志行家比较推崇李少先在《方志编纂知识》中提出的六个“要记”。这六个“要记”是:第一,特别重大的事件要记;第二,重要变革的事件要记;第三,不平常的事件要记;第四,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不一定很大)要记;第五,为后人所效法、有教育意义的要记;第六,为后人引以为戒的事件要记。如果从实际出发,做到了六个要记,一个地区凡有重要意义、重要影响的历史价值的事件,基本可包罗无遗了。

二、大事记编写体例

大事记编写选用何种体例,关系到大事记的结构和质量。首届修志已出现过多种形式,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编年体,严格按年月日记事,但记事往往前后割裂,首尾不能贯通;第二种是分类编年体,按时间记述,但把事件分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专题;第三种是纪事本末体,是编年与记事本末相结合。

通过编写大事记的实践,一般认为,大事记编写体例宜采用以编年体为主,辅以记事本末体的编写方法。其优点:以编年体为主,也就是按历史年代和时间顺序逐年编写,不违背志书大事记的基本要求,清晰体现历史发展脉络。结合记事本末体,可以在不违背历史年代和时间顺序的前提下,对一些一次性事件(如某项工程等)采用集中编写的方法,使事件不零乱,保持事件的完整性。

三、编写中若干注意事项

(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选择大事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到政治观点正确,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是选择大事的指导思想。

(二)严格选择,突出大事。大事记不是“流水帐”似的记事本,所记载的必须是大事、要事,而不是琐事、凡事。既要取材广泛,前后贯通,又要防止事无大小,逢事即记,而将真正的大事湮没在常事之中。

(三)取材要全面,避免遗漏。编写大事记前要充分占有资料,对确定入选的资料要充分确认、排比。大事记要反映各部门、各战线、各行业的大事、要事、新事,所以必须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大事,不能“东拼西凑”,既要有条条、块块上的情况,又要有点上的情况,如果缺少某一行业、部门的情况,即会缺项断限,就会与实际面貌不符,导致大事的遗漏。

四、记述要求

(一)详略得当,上届修志时已记的大事、要事本届不予重复,但为了避免旧方志大事记记的简到类似于目录索引,无任何情节变化的缺点,本届修志在大事记编写时志详则略记,志缺则详记,对于未设专门章节的那些内容,可适当详记。宜粗者叙其大概,宜细者记明时间、地点、原因、情节演变、结果等。但过分强调情节生动,造成大事记的冗长、琐碎也是不可取的。

(二)记事简明扼要。语言要精炼。志书要求语言文字十分精炼,同时又使人读得懂,真正做到文约事丰,言简意赅。一般不要解释原因,也不要阐述事情的经过。

(三)互不矛盾。这是要求大事记内容不能与志书正文内容相矛盾,应保持一致。同时,大事记本身内容前后也不能矛盾。

五、大事记编写步骤

大事记是一方之简史,工作量较大。我们在编写时一般宜在志书成稿的基础上进行资料搜集,先编成资料汇编,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补缺纠讹。然后在资料汇编意见稿上进行筛选和正式编写大事记初稿。如果按这两步走一般不会出现大的缺漏,质量也有一定保证。

附录和编纂始末如何编写?

 

一、附录的编写

附录,是指印于图书正文后面的有关文章、文件、图表、资料等。附录是旧志的一种体裁,当代修志沿而用之。志书后面殿以附录,始于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十二卷附录一卷,逐渐成为历代修志的传统习惯。古代志书设目简单,凡篇目容纳不下的内容统统归入附录,所以旧志上的杂录、杂记、杂志、杂略、拾补之类都类似于当代志书的附录。上届修志在正文之后辑以附录,是志书正文的佐证性、补?性、说明性资料的汇萃,是志书其他篇目不能包含,但又值得留诸后世的资料集辑。

附录的功用有:第一、存史留实。存史是志书的重要功用之一,附录只是资料的辑录,无须任何文字加工,保存正文所需而又不便载入的第一手资料,最能体现志书实录性特点,所以,它的存史之功更为鲜明。第二,补充引证。修志,当须搜集大量资料,但并非都能入志,弃之则非常可惜。而附录作为方志一隅,正好能起到“详正志之略,补正志之缺”的作用。如奇闻轶事,能从另一侧面反映一地的风土人情,与正志中的社会、人物可交相呼应。同时由于篇幅受限,有些事件在正文中不能详细记载,而在附录中可对与此有关的内容较为详细摘录,作为正文的佐证。

由此可见,续修志书对于附录的辑录是万万不可少的,且范围可适当扩大,内容可更加丰富,力求在上届附录编写的基础上有继承、有发展。相关于省、市、县和各专业的古代资料可不辑录,除非近二十年来有新发现的。

续修志书附录的编写,力求做到内容精当,能反映地方特色;资料丰满,力求内容的翔实可靠;排列有序,因为附录与正文一样要保证它的连贯性和整体均衡性。从体例上看,应严格按照“录”体的要求,使用原始资料,视其篇幅的多寡,内容的可用度,存史价值的高低,分别采用全录、节录、选录等形式。所以说,附录也有它的收录标准和编写体例,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内容上应慎重取舍。续修志书附录的编写可包括以下八方面内容:

㈠地方性重大文告,有代表性的乡规民约。

㈡国家领导人有关于本地区、本专业发展的重要电函。

㈢珍闻轶事。

㈣反映本地区、本专业特色的诗文选。

㈤超下限的资料,如各级各类综合统计表。

㈥重大事件在正文中虽已涉及,但未详细记录,可在附录中体现。

㈦对上届志书的拾遗补正。

㈧对本地区、本专业某项事物如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权威性的专家调查报告。

以上内容应选用在上届修志下限以后的史料,不能重复,同时应从本地区、本专业实际出发,不能强求一律。

二、编纂始末的编写

编纂始末(也有称“编后记”),顾名思义,是对志书编纂工作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的记述,是对整个修志过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阅读者和研究方志的重要史料,如同志书一样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的功用。上届修志对于编纂始末的编写,市县志有的用此名,有的用编后记,省志则全用编纂始末之名称。但无论用何种称谓,一般重点都是记述纂修过程,交待资料来源和取舍情况、人员机构等等,是修志过程的客观记述,这些是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续修志书编纂始末的编写,我们应扩充其内容,使它既有类似于编后记的丰富内涵,又不失编纂始末这一志书独创、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做法(一般图书后用编后记,又名后记、跋、题跋等)。利用“编纂始末”这一名称,可直接切入主题,让读者一眼明了此项内容主要是记述修志的过程。一般来讲,应做到以下四点:

㈠主要记述修志始末。做到记述时有情节、有过程、有变化,使人读后如亲临“纂修之境”,增加编纂始末的可读性。

㈡修志工作的艰辛、纂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独到的体会和感受,以及志书的特色,供后人借鉴。

㈢对编修过程中有关问题作交待、说明。各地区、各部门的情况不完全一致,在内容的取舍、体例的编排上有别于全志统一规定的,可在编纂始末中作出相关的说明。

㈣适当抒发一点编后感。

总的讲,编纂始末应简洁有序,文字准确、精炼,内容言之有物。上届修志,第一点修志者都已记述,唯二、三、四点未全部做到,当在本届修志中光而大之。

 索引如何编制?

 

首届修志,数以千万计的志书中,绝大部分仅设目录,而无任何检索系统。这与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志书为用户服务,资政、教化的要求和目的相距甚远。地方志是资料性的学术著作,是一方地情信息总汇。在以文献资料为载体的信息系统中,索引是较为实用的检索方法之一。所以说,要弥补新方志资料查阅不系统、不迅捷的美中不足,本届志书有必要在卷后附设一定的检索系统,以解决上届修志之缺憾,而索引是一种较理想的检索工具,亦能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新形势。

一、索引编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扩大志书的实用性,提高志书的使用价值。修志的目的在于运用,这是我国方志事业的优良传统。地方志系统地综合了多方面的信息,它的门类和容量都超过了任何地方资料。首届修志在信息源的贮存方面是花了大力气的,这方面的成就从已出版的各级各类志书中可见一斑。但由于志书门类和内容的庞杂,而大部分志书并未配备检索系统,导致志书利用不便。本届修志,要充分利用索引这种最可行的信息传输方式,为志书传输信息服务。志书是资料书,同时又是工具书,如果没有一种快捷、便利可供用户查阅的检索工具,志书的实用性就很难充分的发挥。陈桥驿先生说过:“在没有索引的方志书海中搜寻资料,如同在没有灯塔的海洋中航行,往往劳碌终日,久无所获”。由此可见,“按目逐页地寻找”耗时耗力,而收效甚微。为了充分发挥志书的实用性,提高志书的使用价值,为社会服务,本届修志编制索引势在必行。

(二)弥补目录的不足。往届修志基本承袭了我国古代典籍只有目录没有索引这一传统。古代志书设目简单,其中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甚少,利用目录基本可解决检索问题。而当代地方志,门类繁杂,且在篇目设计时对某些本身属性多样化的具体事物,在分类时又无一个统一标准。如“古树名木”,既可归园林类,又可归林业类,甚至可归文物类,要对“古树名木”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不依靠索引,检索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届修志采用的是章节目式的志体,一般情况下,志书的目录是著录到节为止,而实际上,目、子目以及细目,才是志书的基本单位,是记实的起点,用志者查阅志书,所要的正是这部分内容。所以说,要快捷、准确地查阅志书,解决用志者的不便,本届续修志书必须编制索引。

二、索引制作的原则

续修志书编制索引,从范围、分类、编排、标识以及检索方法,尚无一种统一规范化的标准。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编制索引,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用性。为了促进志书的实际应用,实现志书的自身价值,索引所标引的款目,应根据该词在文中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和内容,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息价值,而决定是否予以标引,以充分体现索引款目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二)科学、准确性。索引的分类标准要统一,范围要明确,也就是索引分成几大类要合理、科学。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名称概念要清晰(主要指主题索引制作),要忠实体现原主题所表达的含义,不能引起歧义和误解,更不能随意曲解或歪曲。

(三)便捷性。编制索引,是为了提高读者、用户用志的使用效率,简单讲,是为了从志书中查找资料的方便。所以,索引采用的信息符号要简洁明了,而且要科学易识,使用方便。同时,索引所标的款目,必须能够直接指向主题,能揭示所标引内容的具体位置,使用户能迅捷地一次性直接查找使用。

(四)全面、集中性。志书编制索引不可能事无巨细、包罗万象,但志书中所包含的具有实质意义,又有重要使用价值的重要信息,都要进行标引反映,尽量不出现遗漏。同时,在索引的制作过程中,即使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相同的索引条目也必须集中在一处反映,不能分散。对于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相关内容,必须建立参照系统,以明确相互关系,避免互相交叉重复,以利于全面集中反映信息内容。

三、索引制作的方法

(一)制定标引内容计划

制作索引首先要明确所需标引的内容范围。当代方志的体裁形式有传、记、志、图等,从所标引的内容范围来讲,一般应以专志、人物、大事等为主。其中,尤应以各专志章节中的目直至细目内容为主要标引范围。志书中的表格、图照、附录等一般不需单独标引。本届修志在索引制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目与子目索引:市、县及省志专业都可编制。一般讲志书目录只著录到节,但子目与细目才是志书记述的实体,为了读志用志者查阅的便捷,三级志书都可以做此类索引。

2、大事(事件)索引:上届修志,个别设有此类索引的,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类似于大事记,查阅并不十分方便(如只知事件名称而不知发生在何年,如何查找?)。所以说,大事(事件)索引可以做,只是组织方法应改变。

3、人名、地名索引:人名索引三级志书都可做,而地名索引市、县志可做。

4、照片、表格索引:一般讲,此类内容索引不必单独编制,采用参见法即可。表格类特多的如财政志、经济志可编制此类索引。

5、其他类:可根据不同内容,设名特产(物产)索引、掌故索引、专题索引等。特别是物产索引,市、县志都可做,既宣传了本地区的特色,又有可能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契机。

㈡明确索引组织法

各级各类志书在编制索引时应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组织方法,编制成各种相对独立的专题索引。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分类组织法、主题组织法、形式组织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类索引、主题索引、形式索引。

分类索引:是以事物的属性或特性为依据,把各种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编制。分类索引可包括地名、人名、物产、名胜、机关团体等索引。它们的制作相对简单,只要事以类聚,以志稿中的原著词为标引词,按一定的检索方法排列即可。

形式索引:是以志书信息的外部特征为标识对志书信息进行重组的形式组织法,一般可编制图照、表格等索引。所采用的检索方法一般是按先后次序。

主题索引:是从志书信息内容的主题属性出发,通过提炼志书中有价值的资料,用一个主题词(关键词)按一定规律编排而成。包括标题法、关键法等类型。“目与子目索引”就是用标题作为信息源编码的主题索引。此外还可应用于大事、事件、地方掌故、专业事典等索引的编制,它们是提取文中一个关键词来作为索引的标引词的。标引所用的主题词并不一定是原文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往往要从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中提取。标引词应简洁、浓缩,采用名词、名词性词组和动词词组,不能出现语句标引。从目前仅见的几部附有索引的志书来看,另外提炼主题词的主题组织法编制的主题索引并不多见,但像大事(事件)索引还是应采用主题组织法,如按时间顺序排列,会与大事记雷同,且无多大使用价值。

㈢确定具体检索方法

编制索引的目的是为读志用志者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通道,要达到这个目的,索引的检索方法要简便实用。在我国目前有部首、笔画、拼音字母、四角号码等检索方法。在这几种检索方法中,以拼音字母和笔画检索较为通行。各种具体情况,可用凡例和说明示以读者。

本届续修志书编制索引在经过以上3个过程后,即可进入电脑排序程序,索引制作基本完成。

由于编制索引起步较晚,在志书中的应用实践经验很少,所以,目前关于志书索引的编制尚无统一的规范,至于索引制作的规模更无定式。索引制作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进一步完善。

地方志的时代特点

 

一、地方志必须体现时代特点

地方志的时代特点,又称时代性,或称现代性,是地方志的基本属性之一。地方志的时代特点,之所以成为地方志的一个基本属性,其根本原因乃在于,地方志是时代的产物,是根据某一时代统治阶级的需要,组织人力,动用财力,编纂而成的。我国旧志数以千万计,打开一阅,便会发现它们都共同具有一个时代特征,即封建性。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封建主义色彩。如在内容上,少经济多地理,反映出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和不发达;此外,宣扬忠孝节义的内容更是充斥全志。

基于此,社会主义新方志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鲜明的时代性。这是社会主义新方志和旧方志的一个重要区别。所以,胡乔木同志在1980年4月15日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提出:“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继续编写地方志。”“三新”的要求,就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时代性的具体化。1981年7月 15日,在山西太原召开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前夕,胡乔木又在对方志工作的批示中再次指出:“新的地方志要比旧志增加科学性和现代性。”曾三同志在1986年12月22日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为编纂社会主义时代新方志而开拓前进》的报告。这个题目就鲜明地提出了编纂“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的要求。报告中说得更为具体清楚:“新方志之所以为新,就在于它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方志,它记述了我国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所经历的曲折历程和光辉成就,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新方志应当把记述的重点放在建国后30 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特别要着重记述粉碎‘四人帮’以来这十年的伟大变革”。

二、地方志体现时代特点的具体做法

地方志的时代特点,是对地方志的总体要求,整体要求,而非某项单项要求。它要求地方志书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时代的先进性和科学水平。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要体现在整部志书之中,要体现在整个史实的记述之中。

首先,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时代特点要体现在指导思想上。这就是一定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志书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实事求是。旧志所记载的封建社会,社会主义新方志也要记载,由于观点不同,记载的重点和角度也各不相同。我们再不能像旧志那样去记载烈女贞妇、忠臣孝子。我们的记载重点,是社会变革,是历史前进的步伐。

其次,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时代特点要体现在志书的记述内容上。这就是,要突出“新”字,着重记述新社会、新制度、新的科学技术和各种新东西。要突出“新”字,就要注?“变”字,记述社会变革,事物变化,反映发展的阶段性。实践证明,一些志书显得平淡,重要原因便是缺乏新意,没有记载变革和变化,没有反映出历史的进程。我们的志书,一定要在采新、叙变上狠下功夫。

第三、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时代特点要体现在编纂重点上。这就是说,一定要坚持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着重记述现代历史和当前状况,着重记述本境的事物。志书都是溯源的,从古记到今,但是,志书最珍贵的部分总是当代的部分。历史的记载,只能依赖资料,前人遗留下来的种种资料,要想出新只能努力去挖掘新的资料,而当代的内容却可以是志书编纂者亲身经历的,或者亲眼目睹的,因此,也是最真实可靠,最富有存史价值的。记好当代,如实地记载当代,反映当代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最重要的任务。

第四,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时代特点要体现在框架结构上。制定篇目,一定要从现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的实际出发,力求表现出门类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旧志的篇目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各个门类之间看不出相互间的影响和逻辑关系。在篇目上,新志在继承旧志的基础上,有很大创新。这就是既要考虑科学分类,又要反映当今社会的实际。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分工日渐细密,因而制定篇目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无论如何,一定要体现时代面貌。在体裁上,似乎一仍其旧,还是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但是,诸体分工更加科学,图(包括照片)、表方面,运用遥感、摄影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更具准确性、真实性,也更加形象生动。

第五,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时代特点要体现在语言文风方面。新方志要求用现代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反对文白夹杂,对历史纪年、数字用法,执行现代行文的统一要求。基本文风为朴实、精炼。

最后,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时代特点要体现在志书的编辑工艺和出版方面。且不说旧志多木刻线装本,而今又从铅字排版发展到激光照排,装帧设计、印制工艺日趋精良,形式和内容的配合日趋完美。而且,从文字出版,又发展到音像出版,更发展到电脑上网,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地方志书的出版也越来越符合现代化的要求。这也是一种浓郁的时代气息。

地方志的地方特色

 

一、地方志必须体现地方特色

地方志的地方特色,又称地方性,是地方志首要的基本特征。地方志的地方特色,要求地方志一定要揭示出该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因素所构成的本质特征。由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地方特点的宏观把握。首届修志引以为戒的很重要一条,便是在追求对地方特色的把握中,只重视微观,而忽略宏观。要之,所谓地方特点,应该是一个整体概念,它表现于地方的各个方面。既表现在自然环境及其变迁方面,也表现在社会分工及其发展和制度变革等方面。地方志要反映地方特点,不仅仅是体现在个别门类的设置上。个别门类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地方特点,但却难以全面反映一个地方的地方特色。

是不是记了地方的事也就突出了地方特点?否。只有真正反映出一地的本质特征,才能说真正体现出地方特点。要想真正反映地方特色,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对地方特色的认识和把握。因此,修志工作者很重要的一个条件便是对该地的熟悉和了解。而且,即使对该地相当熟悉和了解的人,在接受修志任务时,也还要对该地进行相当地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和认识,甚至还要不止一次地广泛研讨,真正地深入认识。该地的地方特点。纵向,要从历史上来把握;横向,要同其它地区进行比较。只有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地方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反映地方特点。磨刀不误砍柴功。编前的调研,是必不可少的。

二、地方志突出地方特色的几点做法

由于地方特色是地方志最重要的根本特征,因而,本届修志对如何突出地方特色的做法作了相当多的探讨。有些做法,还引起争议,成为修志工作中的热门话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总体展示法。即从志书篇目到志书各部分共同体现该地的总体特色。志书篇目的总体要求是统一的,但是,各地志书篇目又绝无一模一样,这是由各地特色不同所致。我们在制定篇目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反映该地的特点。一地的特点,又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各相关部分共同反映。如风景旅游胜地,绝不能只从几个旅游点反映,要追溯历史,还要写出人文景观。又如要突出石油城的特色,不能只记石油的开发和生产,还要记地质、资源以及由石油工业兴起和发展而带动起来的地方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的发展……

(二)直接揭示法。一般来说,地方志述而不论,地方特点总是寓于记述之中,让具体资料来体现。但是,志书中也有一些特殊部分,如总序、概述和章节下面的小序,不但能记述,而且可以适当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这些部分直接揭示明确说明哪些事物是该地的特点。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做法。

(三)提前详记法。即把某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置于同一层次的首要位置上详记。如某地产名酒,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就在志中把造酒工业置于工业篇的首章,并且详细记述。

(四)增设类目法。即对具有特色的事物,在有关章中增设类目,详加记述,甚至可以对其中的一些特色事物,专文撰述,作为全志或有关章节的附录,还可以出现专记的形式,在正文中出现。如沿海市、县可以在“自然资源”章中,增设“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节。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医术极有特色,诸如藏医藏药、蒙医蒙药、壮医壮药等。这些地方在卫生章(或篇)中,就可增设相应类目,详加记述。有些地方一些极有特色的事物,如果分类记述可能会出现肢解的现象,破坏事物的整体性,用专文专记的形式来反映,就集中有力。如南京长江大桥,一般要按志书分类记载,公路桥归公路部分,铁路桥归铁路部分,桥头堡公园归园林部分,很难看到全貌,而且容易造成疏漏,读者又不易查找,如果写成专文《南京长江大桥》,那就不会有这些弊病了。

(五)浓墨重彩法。即对有地方特色的事物施以浓墨重彩,详细记述。这种方法,顺理成章,也容易掌握。

(六)图文并茂法。即对有地方特色的事物,除详细记述外,还可以辅之图、表,使事物愈加形象鲜明,富有直感,表格可使资料愈加密集,一目了然。

(七)扬长揭短法。一些志书在强调特色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反映地方的优势和长处,而忽略了该地的劣势和短处,以及它们形成的历史原因。本届修志实践证明,地方特色应是优势和长处、劣势和短处两个方面的综合。因为只有全面正确地反映一地的长短优劣,才能为正确地制定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客观依据,便于扬长避短,全面发展。扬长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发扬光大;揭短的目的也很明确,是为了避短,变短为长。扬长揭短法,是地方志展示地方特色的一个很重要的做法。

(八)同中求异法。在地方志中毕?不可回避地要记到一些全国、全省、全区的共有事物,对这些共性事物的记载,要细心地同中求异,在相同的背景下,要找出做法的细微差异,效果的细微差异,努力记出同中之异。

(九)升格法。即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升格,记载时,目上升为节,节上升为章,章上升为篇的做法。对此做法,有人极力赞同,有人坚决反对。当然,对于某些特殊的事物,它们记述的内容已越了领属篇目的范围,此时,做“升格”处理是合理和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升格法不可乱用不可滥用。因为随意升格会造成父子同级,破坏志书的整体性,反使志书层次不清,交叉混乱。对待升格法,应慎之又慎。

地图的运用

 

地图是地理语言,是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实录。从地图上可以“周知地理、山川之险易,户口之众寡”。因此,古代对地图的绘制和使用都很重视,并大量用于方志中。而上届志书在地图运用问题上或多或少地重视不够。但我们应清楚认识到,地图不仅能以其特有的符号、图形直观地展现出地质、地貌、河湖、植被、土壤等自然方面的内容,而且也能够反映出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人文方面的内容。凡具有空间分布的任何现象,不论是具体的现象,还是抽象的现象,都可以用地图表现出来。地图同文字相比,具有形象直观性、地理方位性、几何精确性等特点。所以说,续修志书必须重视地图编制工作。一部志书,要能体现出当代的学术水平,仅从文字上去努力是不够的,在地图的配置及编绘质量上要更上一层楼。只有文字和地图都是高质量的,才能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佳作良志。

照片的运用

 

一、照片在志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照相术传入我国之前,志书中的“照片”是手工绘制的“图”。随着照相术的传入与普及,照片被广泛地使用在志书中,新编志书更是“无照不成志”。照片入志已成为首届修志之通例,这充分说明照片入志是不可或缺的。照片作为“无言之史”,它在志书中的作用越来越被志人所共识。入志照片,无论彩色,还是黑白,皆给人以直观、形象、真实的感觉,能起到“一照抵千言”的功效。它对于提高志书质量,增强志书的美感和可读性,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收集照片的方法

照片的收集整理应与篇目设计、文字撰写同时进行,对入志照片也要有一个总的规则及编排设计要求,不宜在文稿完成之后,再考虑照片一事,突击搞照片,这样可以避免照片收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造成被动。

收集照片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从有关资料、档案中选取;二是请专业摄影人员或有一定拍摄技术的编志人员拍摄;三是向社会征集(主要是定向征集某一方面的照片)。

三、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字说明要精当。入志照片的解说要恰到好处,语言要精练、质朴、准确,不要用抽象、模糊,或以偏概全的、或用文艺性、新闻性的说明词。如“晨曦”、“千亩良田”、“全县电话村会议”等等。另外,照片文字说明不能与正文内容互相矛盾。

(二)要有时间记述。鉴于入志照片应有的存史价值,说明词中应有时间记述。要记清事件发生的时间或拍摄的时间。因为志书时间跨度较长,如果照片说明中没有时间,令读者难于猜测。若是再过几十、上百年之后,就更说不清了。首届编修的志书,普遍忽略了照片所反映的事件发生时间或所摄对象的拍摄时间。如江苏有一部县志,所有照片,包括国家领导人视察的照片皆无时间记述,这显然不妥。

统计图表的运用

 

一、统计图表在志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图表是志书体例之一,它是用图形、表格的形式或分类排列事项或处理统计数据,以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与其它体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方志中,统计图表被广泛运用,而且散见于志书的各个部分,与文字有机配合,相互补充,提高了志书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可读性。

统计图表在志书中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化繁为简,省略文字;二是聚零为整,反映全貌;三是表现动态,体现本质。

二、表格的设计原则

科学性原则。在表格设计之前,要对列入表格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对于如何分组、设计,哪些指标放在主词栏(横行标题)、哪些指标放在宾词栏(横行标题)等问题,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和安排。务必使设计出来的表格主次分明、简明醒目、科学合理、可读性强、可比性高。

逻辑性原则。表格的逻辑性包括自身的逻辑性和与文字记述在思维上的一致性。表格自身的逻辑性,主要反映在各主词栏之间和各宾词栏之间的排列顺序上。应当按照时间的先后、数量的大小、空间的位置等顺序合理编排,一般是从小到大、从过去到断限。表格反映事物和文字记述事物在思维上要有一致性,使表格和文字紧密配合,相得益彰。既不能文表重复,更不能把表格和文字搞成两张皮。

完整性原则。入志表格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表格的构成要素完整和对空格的处理两个方面。

一张完整的表格,一般应由总表题、表目、表线、表文、表号和表注等要素组成。

表题,即表的名称。设置表题要确切简要,要避免一是不切题,题材与表内的内容不一致;二是题太长;三是没有题。

表目,即栏目和项目,它起到统帅表文的作用。内涵和要求应和表题表文相一致。具体设计时要注意内涵明确,纵横一致,归属得当。

三、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一)统筹安排,通盘计划。图表的编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等文字定稿后,才开始计划或开始搜集资料,而是要贯穿于整个修志工作的过程中,在一开始设计篇目时,就同时列入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在搜集资料时,要注意搜集历史的和当代的统计数据资料;在进入编写阶段时,文字记述必须与图表有机地配合;到总纂阶段,更应全方位考察图表在全志中的比例,仔细推敲图表内容数据的规律和特点,该并的要合并,该重绘的要重绘,以突出特点,增强图表的科学性、资料性。

(二)重新设计,突出特点。统计表的数据资料,往往来自于不同的部门,很多是属于原始资料,使用时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有的数据要适当进行改造。。如果把表格设计成对比式,就要进行数据搬家,甚至重新设计,有的要把逐月、逐日统计,改为逐年统计的数据,或重要年份统计的数据。

(三)专人负责,审核修订。图表中的数据,量大数繁,如不小心,极易产生误差,造成遗憾。因此,这部分内容应由若干工作认真细致的同志负责把关,逐一核实。

 附:修《某某志》行文规范

 

《某某志》是在中共某某市委和某某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某某市史志办公室主持编纂的市级志书。为保证志书修的行文质量,使全志行文规范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修〈某某市志〉行文规范》。

 

第一章 文体  文风

 

第一条 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即使用第三人称、陈述句式、顺叙方法与白描手法。

第二条文风力求准确、简洁、朴实、流畅。不能文白夹杂。不能写成公文、政论文、通讯报道、文艺作品、工作总结和教科书类。不空发议论;要言之有据,据必可靠,据事直书。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如“上级指示”、“群众反映”、“某种原因”、“基本情况”等。

第三条 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必须用繁体字外,一律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6年10月公布的《简化汉字表》为依据,使用标准的简化字书写。

汉字中形似的字如己、巳、已,戎、戍、戌、戊等,要注意区分,正确使用,以免混淆。

志稿中的外文书写,要用规范书写体或仿印刷体,分清大写小写,形体相近的不同文种,要注明文种。

第四条 书写格式一律自左向右横排,标点符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执行。

一个标点符号一般占一格,破折号、省略号占两格。

一行文字写满移行时,如遇标点,要附加在该行行末,不能出现在移行的第一格;前引号、前书名号、前括号,不能放在行末,应在移行的第一格。

 

第二章 称谓运用

 

第五条  续志中区域单位名称一律用第三人称。不用我党、我省、我市、我县等第一人称。为了节省文字,也可酌情使用“全省”、“省内”、“省××厅(局)”、“市××局”、“县××科”等称谓。

第六条  涉及人名时,除引文外,不加“先生”、“同志”等类称呼,必要时可在姓名之前冠以职务。

第七条  一般不用简称、俗称。各种机构、文件、会议名称必须使用全称。记述单位名称,在每节中第一次出现时,要用全称,如全称较长以后又多次出现时,可以用简称,可在第一次的全称后用括号注明:“(以下简称××××)”。如:“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某某市委员会(以下简称某某市政协)”。简称应概念准确、不易产生歧义。

第八条 地名要规范化。使用地名应尊重历史,用当时名称,并在括号内加注志书下限时的名称;现行地名以《***地名录》所收标准地名为准。

第九条外国的国名、地名、人名、党派、政权机构、报刊名称等,均以新华社的译名或社会上公认的译名为准。外国人名第一次在志书中出现时,必须注明外文原名。尚未有标准译名的,可参照使用各学科的习惯译名。

第十条 植物、动物、矿物等名称,应使用标准学名,并括注拉丁文,必要时可加注当地俗名。

第十一条   要严格区别志稿中有关青岛市的不同内涵。“某某市”或“全市”,即指某区某市;“某某市区”或“市区”,即指某区,不含某市。

第十二条   市、区、乡镇及其机构等名称,在每节中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在正文的表述中,同一段文字已经出现全称时,后面再称时也可用“市(区)××局”。

第十三条   历史朝代要用规范化的通称。如:元、明、清。对历史上各时期的政府、军队的称谓要规范化。如“清朝政府”不写“满清政府”;“北洋政府”不称“北京政府”。国民党统治下的政府依历史时期分别写为“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政府”。

解放前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按当时名称书写,不要称作“地下党”,党员不要称为“地下党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应按当时编制序列书写。

国民党军队1928年以前称“国民革命军”;1928年以后的国民党军队称“国民党军队”。日本侵略军通称“日本侵略军”,不称“日寇”或“日本鬼子”。

第十四条  不用概念含混不清的代称。如:“本单位”、“本局”,要直书××局。也不要用“大家认为”、“组织上(领导上、上级)决定”、“种种原因”等词句。

第十五条  表述历史事件、政治运动等,均用全称,不用略称。如:“三反”应写成“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文革”应写成“文化大革命”;“四个现代化”应写成“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四有”应写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等。同节中如重复出现,也可先用全称,并在括号内注明“(以下简称××)”。正确使用政治术语。如党的十二大,不要加引号,要完整地写成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或简称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十六条  科技名词与术语,在行文中要用简称或符号(表格除外)。如混凝土不要写成“砼”,米不要写成“m”,二氧化碳不要写成“C02”。使人难懂的术语最好不用。也不要用含有殖民地和不规范的名称。如:“水泥”、“火柴”,不要写成“洋灰”、“洋火”。

 

第三章 时间表述

 

第十七条 下列情况用阿拉伯语数字表述:

1、公历的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民国时期的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元前8世纪、20世纪90年代、公元前440年、 1994年10月1日、民国3年(1914年)。

2、中家朝代年号,用汉字数字表述,并用括号注明公元纪年。如:“清光绪二十年(1900年)。公元前的纪年应加“前”字,公元后的纪年可省去“公元”。

3、年份不简写。如1997年不应简写作“九七年”或“97年”。时、分、秒,用阿拉伯数字。如4时、14时12分36秒。

第十八条  下列情况用汉字表述:

1、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使用汉字。如:丙寅年十月十五日、五月初五、八月十五中秋节。

2、清代和清代以前的中国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使用汉字。使用这类纪年的应采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22年)、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1964年10月1日)、日本庆应三年(1867年)。

3、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用汉字。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避免歧义。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如:“一.二八”事变(1月28日)、“一二·九”运动(12月9日)、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五二O”声明、“九一三”事件。

第十九条  其他情况时间表述:

1、在括号内注明公元起止年代时,可省略“公元”和“年”字,并用波浪连接号“~”连接两个年份。如:“清道光二十五年至清同治三年(1845~1864)。”在正文行文中可省略“公元”,但不省略“年”字,如1949年。

2、人物的生卒年用阿拉?数字表述。在括号内注明人物生卒省略“年”字。如:王尽美(1898—1925)。

3、表述时间时,不要使用不具体的时间概念和时间代用词。如:“前年”、“上午”、“今年”、“明年”、“上月”、“本月”、“下月”、“昨天”、“今天”、“明天”、“不久以前”、“目前”等。

4、“礼拜”是宗教用语,一般指时间不用 “礼拜”,应用“星期”。

5、对解放前后历史时期的划分,可称“建国前(后)”、“解放前(后)”。

6、时间表述要明确具体,不用“今年”、“明年”、“上个月”等时间代名词和“目前”、“最近”、“今后”等不确切的时间概念。

 

第四章 数字运用

 

第二十条   数字的书写要按1995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之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执行。

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例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几分之几用汉字,如五分之三。

第二十一条  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语。如:一律、一方面、星期五、八国联军、二0九师、二万五千里长征、九三学社、五局三胜制、二八年华、二十挂零、七上八下、相差十万八千里、第一书记、第三季度、十三届四中全会。

第二十二条  尾数有多个“0”的整数数值可以“万”“亿”作单位,如三亿四千五百万可写成3.45亿,不得写作3亿4千5百万。

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波浪连接号“~”。如:150千米~200千米、2500元~3000元、36○C~8○C、20%~40%。

第二十三条  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用汉字,连用的两个字之间不得用顿号“、”隔开,如二三米、十三四吨、一千七八百元。

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使用汉字。如:几千年、一百几十次。

第二十四条  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的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

第二十五条  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如:84062部队、国际标准GB2312—88、国办发〔1987〕09号文件、85号汽油、维生素B。

第二十六条  几种情况的表述:

1、数字增加或减少的表述,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如:增加1倍,即过去为1,现在为2;增加2倍,即过去是1,现在是3;翻一番,即过去为1,现在为2;翻两番,即过去为1,现在为4;增加80%,即过去为100,现在为180;降低20%,即过去为100,现在为80;降低80%,即过去为100,现在为20。不能用“减少(降低)多少倍”的提法,只能用“减少(降低)百分之几”。

2、注意数字的不可分割性。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不能断开移行,书写移行时不能断开分作两行书写。例如6354不能写成“63”“54”。

3、所用统计数字,以国家统计局规定的计算方法为统一口径,以主管报表部门提供的数字为准。单项数值之和要与累计数值相一致,有关数字要统一。

4、志稿中使用自己推算出来的数字,要仔细检查推算过程,使数字准确无误,志稿中出现一系列相关联的数字,要检查它们前后有无矛盾和可疑之处。

5、注意“二”与“两”的用法,可按口语习惯写。如“两步”、“两件”、“第二”、“二月”(指第二月)、“两(个)月”等。

6、要注意准确运用数字前后表示分寸的字。如:“达”、“近”、“多”、“许”、“左右”等,也不能随意增删它。

7、志稿中的数字,要用准确具体的数量词表述,不能用“少数”、“一部分”、“很多”、“大多数”、“若干”等表述。

 

第五章 计量  名称

 

第二十七条  计量单位名称、符号的使用,按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颁发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第二十八条  物理量量值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续志行文中一般不夹杂使用计量单位符号、数字符号、化学分子式和其他符号,但在公式中均使用各种符号。如:在行文中用“平方米”、“大于”、“水”;在公式中用“M2”、“>”、“H2O”。

非物理量一般情况下使用阿拉伯数字。如21.35元、270美元、50岁、11个月、1480人、4.6万册。

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如一个、三本书、四种产品、六条意见、读了十遍、五个百分点。又如:截至1984年9月,我国高等学校有新闻系6个,新闻专业7个,新闻班1个,新闻教育专职教员274人,在校学生1561人。

第二十九条  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1、志稿中的计量单位一律用中文全称。例如长度中“公尺”、“公分”、“公厘”、容量中的“公升”、重量中的“公斤”等,应改作“米”、“厘米”、“毫米”、“升”、“千克”等。

2、历史上使用的旧计量单位,如:“石”、“斗”和英制的“哩”、“口尺  ”、“口寸   ”、“码”、“磅”等,引文时可照录但要在括号内注明与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结果。如:12市斤为一“斗”,10“斗”为一“石”;1磅等于0.9072市斤。

3、行文中计量单位用汉字书写,不得在文字间夹杂使用物理量符号、数字符号、化学分子式和其他符号。如写“水温为32○C” ,不能写为“H2O 温度为32。C ”。

4、志稿中列有同一计量单位的一系列数值时,可仅在最末一个数字后面列出计量单位符号即可,前几个数字后的计量单位符号都可省略。如“1952、1957、1980年我国的钢产量分别为135、535、3712万吨。

5、人民币单位以新的人民币面值为准,旧人民币单位必要时可采用,应加注释“旧人民币”。旧政府发行的货币,使用原货币的名称及单位。

 

第六章 引文注释

 

第三十条  引文应直接引用原著,尽量不转引;如必须转引时,要注明转引自何书、何文。

第三十一条  所有引文、附录、选录,都必须忠实于原著,不得任意改动,务求书写无误。如原文有错别字,可将改正之字置于[  ]里;如原文有漏字,可将增补之字置于(  )里;如原文有残缺的文字,则用“□”,缺多少个字就填多少“□”。

第三十二条  续志中的引文均应加引号,并在页下注明出处;引文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与所据版本一致外,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列宁:《新生的中国》,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2卷,2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李四光:《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载《中国科学》,1973年(4),400—429页。许慎:《说文解字》,四部丛刊本,卷六上,九页。

第三十三条  注释一律采用脚注方式,当页编码,当页注释。不编通码。注码用阿拉伯数字加圈表示,放在所注对象的右上角。续志注释简短的加圆括号,用文内注;较长的采用页下注,序号用①②③④……标示。

第七章 图、表、照片

 

第三十四条  黑白照片可穿插行文中。

第三十五条  图一般置于相关文字的后面或附近,使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如属于统属性的图,可置于有关文字之首。

第三十六条  统计表一般包括标题、表体、说明三个部分,标题应具有地域(单位)、时间、事项三个要素,标题居中排列。左侧表明表的序码,如“表1”、“表12”(全志连贯排序),右侧表明表的计量单位,如:“单位:立方米”。有的表格如“任职表”、“人物表”等,可不标计量单位。所有图、表均随文走,不在图、表之前标“附”字。

第三十七条  确定采用的附图,要绘制在透明纸(硫酸纸)上,附有图例。但不描制图名、文字和数码,应另备草图,注明图名、文字和数码,以便于印刷时植字和制版。

第三十八条  归咎应考虑全志需要,位置可适当集中。撰稿时,各种照片均应装在信封内,别在该页稿纸后。同时,根据正文需要,在稿纸适当位置画一正方框,表示归咎的位置。

 

第八章 志书署名

 

第三十九条  志书在封面和护封的书名和断限之下署“***史志办公室”,不在封面和护封署总编,副总编姓名。

第四十条  志书统一署下列人员姓名:(1)市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姓名;(2)总编、副总编、编辑人员、工作人员姓名;(3)责任副总编、责任编辑姓名(4)承编单位领导小组成员、主笔、编辑人员及提供文字、图片、照片资料,实物资料人员姓名;(5)装帧设计人员姓名。